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课时跟踪检测(一)发达的古代农业 新人教版必修2.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6315221 上传时间:2020-02-22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课时跟踪检测(一)发达的古代农业 新人教版必修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课时跟踪检测(一)发达的古代农业 新人教版必修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课时跟踪检测(一)发达的古代农业 新人教版必修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课时跟踪检测(一) 发达的古代农业成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1先秦时期,古代中国的农耕方式经历了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转变。那么,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 A石器锄耕 B刀耕火种 C铁犁牛耕 D机械化耕种解析:选C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铁犁牛耕是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2荀子王制:“凡农之道,厚(候)之为宝。”农书粪田之宜:“用粪犹用药也。”吕氏春秋上农:“时至而作,竭时而止。”齐民要术:“麦黄种麻,麻黄种麦。”以上四则材料均反映了() A中国古代农业根据节气安排生产 B中国古代农业注重因地制宜C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 D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尊重自然规律解析:选C“凡农之道,厚(候)之为宝”“时至而作,竭时而止”“麦黄种麻,麻黄种麦”强调了耕作时间和季节的重要性;“用粪犹用药也”强调的是施肥的重要性。这样做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达到高产,反映了中国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故选C项。3“权耙扫帚扬场掀,碌碡簸箕使牛鞭;筛子抬筐麻袋囤,胶轮条筐和车绊锄镰锨镢样样有,各种农具要健全。”该农谣反映出古代农耕经济怎样的特点() A自给自足 B精耕细作C男耕女织 D家庭经营解析:选B农谣介绍了中国古代各式各样的农业生产工具,生产工具的改进说明其目的在于提高粮食单位面积产量,符合“精耕细作”的特点,故B项正确;A项是古代农业生产的目的;C、D两项是古代农业的组织形式,都与材料无关。4论衡中记载“深耕细锄,厚加粪壤,勉致人工,以助地力”,“地力盛者,草木畅茂,一亩之收,当中田五亩之分”。这体现出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 () A“重农”的思想 B“靠天吃饭”的观念C“不误农时”的思想 D“精耕细作”的特点解析:选D材料涉及的是农业耕作方式的问题,体现了“精耕细作”的特点。5小农经济是我国古代农业经济最主要的社会生产模式,也正是这种模式的长期存在,创造了灿烂的东方文明。下列有关这一生产模式认识错误的是() A铁犁牛耕是形成的主要条件B以满足基本生活需要为目的C是国家兴衰的重要基础 D以家庭为单位,限制了精耕细作解析:选D小农经济是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有利于农业生产的精耕细作。6清初嘉兴人张履祥设计了这样一种经济发展模式:“今即其遗业,为经画之如左:瘠田十亩莫若止种桑三亩、种豆三亩、种竹二亩、种果二亩、池畜鱼、畜羊五六头,以为树桑之本。竹果之类虽非本务,一劳永逸,五年而享其成利矣。”这一模式体现了() A精耕细作的生产方式 B农业生产的专业化趋势C自给自足的生产特点 D农业和手工业协调发展解析:选C材料中叙述的是一种生活的模式,这种模式最重要的作用就是维持家庭自身生产,满足自身生活需要,是一种自给自足的状态。7中国古代民谣:“七月流火,过我山陵。女儿耕织,男儿做兵。有功无赏,有田无耕。有荒无救,有年无成。悠悠上天,忘我苍生。”这首民谣反映出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 A依赖性 B脆弱性 C封闭性 D优越性解析:选B从关键词“无耕”“无救”“无成”等可知材料所述是小农经济的脆弱性。8白居易诗:“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诗中的描述反映了() 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可以使农民勉强自给自足重视农业的观念传统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出现于春秋时期,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农业A BC D解析:选B材料中“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反映了男耕女织的生产模式,“有财不行商”和“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既能说明安土重迁的思想,也能反映出重视农业生产而轻视商业发展的现实,所以三项表述正确,符合题意。在材料中没有体现。二、非选择题(18分)9中国古代是一个以农立国,以农为本的国家。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武帝末年,悔征伐之事,乃封丞相为富民侯,下诏曰:“方今之务,在于力农。”以赵过为搜粟都尉。过能为代田,一亩三圳。岁代处,故曰代田。用耦犁,二牛三人。一岁之收常过缦田亩一斛以上,善者倍之。过试以离宫卒田其宫土需地,课得谷,皆多其旁田亩一斛以上。至昭帝时,流民稍还,田野益辟,颇有畜积。汉书食货志上材料二窃为四民之中,惟农最苦。农夫寒耕热耘,沾体涂足,戴星而作,戴星而息。蚕妇育蚕治茧,绩麻纺纬,缕缕而积之,寸寸而成之。其勤极矣。又水旱霜雹蝗,间为之灾。幸而收成谷未离场,帛未下机,已非己有矣。农夫蚕妇所食者糠籺而不足,所衣者绨褐而不完。直以世服田亩,不知舍此之外有何可生之路耳。司马光温国文正公文集卷48材料三在传统时代,所谓农业生产结构,其主要生产要素可归纳为四项:(1)耕地,(2)作物,(3)农具,(4)劳力。农业负担过重,这是一个比起小农经济的生产结构不符合现代要求更为严重,更为致命的病症。中国的传统农业,无论从其现实的经济效益,还是潜在的发展可能,它自身不是不能转变,而是其“自转变”的通道,受到来自帝国政治、经济体制的阻扼,被堵塞以致堵死。农业经济效果、历史效应,不只取决于它生产的内环境,还要受制于它的外部环境的有利与否。对传统中国而言,后者更是致命性的障碍。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1)材料一反映了哪些进步的农业生产技术?农业技术的进步对农业产生了怎样的作用?体现了怎样的特点?(6分)(2)据材料二,归纳司马光认为“惟农最苦”的原因是什么?(6分)(3)材料三中的“内环境”与“外环境”分别指什么?结合材料一、二,你如何认识材料三的观点?(6分)解析:第(1)问,注意以材料一中的省略号分层,第一层讲代田,第二层讲耦犁,第三、四层讲其作用,体现了其精耕细作的特点。第(2)问,从材料二省略号前内容概括即可。第(3)问, “内环境”从农业生产结构上分析,“外环境”从政治经济体制上分析;结合所学,从中国传统农业的生产特点上分析其无法完成“转变”的原因。答案:(1)技术:代田法;耦犁(二牛三人耕作法)。作用:产量增加;耕地面积扩大。 特点:精耕细作。(2)原因:生产(生活)艰辛;自然灾害破坏;赋税沉重。(3)内环境:自然环境(耕地),技术和农具,农作物;劳动力。外环境:国家政策(体制)。认识:小农经济在封建社会的早期已经得到较快发展;但受到封建体制(社会环境)的阻碍,无法获得突破性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