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2018-2019学年高考历史 第二单元 中外近代的改革 第6课 俄国农奴制改革学案 岳麓版选修1 .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6313424 上传时间:2020-02-22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1.0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标)2018-2019学年高考历史 第二单元 中外近代的改革 第6课 俄国农奴制改革学案 岳麓版选修1 .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新课标)2018-2019学年高考历史 第二单元 中外近代的改革 第6课 俄国农奴制改革学案 岳麓版选修1 .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新课标)2018-2019学年高考历史 第二单元 中外近代的改革 第6课 俄国农奴制改革学案 岳麓版选修1 .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6课俄国农奴制改革指导意见学习要求简述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历史背景。概述“解放”法令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探讨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1.了解俄国农奴制的危机,知道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背景。2.知道俄国1861年“解放”法令的主要内容,理解其对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3.了解斯托雷平改革内容及影响。知识点一俄国农奴制改革1.农奴制改革背景(1)导火线:克里木战争的失败,暴露了当时俄国经济和军事的落后。(2)根本原因:俄国实行的农奴制是导致落后的深刻根源。(3)改革动力:十二月党人起义,主张废除农奴制,实行立宪君主制。(4)进步文学家、思想家“知识分子”群体的推动作用。如赫尔岑、车尔尼雪夫斯基。(5)新沙皇亚历山大二世为农奴制改革做了比较充分的准备工作。2.“解放”法令主要内容(1)废除农奴制,农民获得法律上的人身自由。(2)农民通过赎买获得一块份地。3.评价农民为赎地而背负了沉重的债务;他们摆脱了地主的奴役,却受到村社的束缚。知识点二司法改革和地方自治1.近代司法体系的建立(1)标志:亚历山大二世颁布司法章程,全面建立近代司法体系。(2)内容:废除旧的等级法院,建立律师制和陪审制。(3)局限性:封建习惯法影响仍然很大,公民法律意识不高。2.地方自治改革农村建立地方自治局,城市建立杜马,这保证了城市资产阶级代表在自治机关中占据主导地位,但并没有触动原来的政府机构。知识点三斯托雷平土地改革1.背景:日俄战争的失败;“流血星期日”引发了全国民众的愤慨;各地城市罢工、罢课,动摇沙皇统治;“波将金”水兵起义;农民暴动。2.内容:农民可以带着份地退出村社,独立的农民可以购买超过定额的份地。3.评价(1)进步性:改革促成了“斯托雷平奇迹”的经济大发展。(2)局限性:使社会更加不公平,社会矛盾尖锐。【概念阐释】解放法令又称“二一九法令”,1861年3月3日(俄历2月19日)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签署,由17个文件组成。规定:废除农奴制度,农民有人身自由和一般公民权,地主不能买卖和交换农民,农民有拥有财产、担任公职、进行诉讼和从事工商业的权利;全部土地归地主所有,农民可以使用一定数量的份地,但必须向地主交纳赎金;进行村社管理。【易错提醒】1.俄国农奴制改革主要目的不是为了满足农奴的要求,而是为了缓和阶级矛盾,挽救统治危机。2.解放法令颁布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但是并没有缓和阶级矛盾,农民感觉受骗,反抗比以前更多了。3.俄国农奴制改革是自上而下为巩固统治而进行的改革,但是依据改革的原因、内容、作用分析,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图解历史】 农奴制的局限性主题农奴制改革的原因史料研读史料一(克里木战争后,俄国人意识到)文明现正以它的力量反对我们,我们已为与文明的这场斗争做什么准备工作了吗?当我们谈论反对拿破仑的光荣战役时,我们忘记了自那时以来,欧洲一直在进步的道路上稳步前进,而我们却一直停步不前。美斯塔夫里阿诺斯所著全球通史史料二1857年1月3日,沙皇政府成立了农民事务秘密委员会。参加委员会的大多为大贵族地主,他们并不热心改革,委员会没有解决任何问题。为借助舆论的力量化解来自封建地主的阻力,亚历山大二世首先让报纸公开讨论农民问题,同时下令成立一个秘密委员会讨论解放农奴问题。1861年沙皇颁布“二一九法令”,规定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土地仍归地主所有,农民可以赎买一块份地,因为赎买了土地,他们就摆脱了对地主的义务,而成为拥有私产的完全自由的农民。人民版教材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之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史料三(亚历山大二世)实行的以解放农奴为中心的资产阶级改革,是俄国统治阶级在克里木战争失败以后,痛定思痛,励精图治,追赶西方的重大举措,它把彼得一世、叶卡捷琳娜二世和亚历山大一世的改革推进到新的阶段,也是俄国自封建君主制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过渡的重大步骤。当代人不无理由地称亚历山大二世的改革为“大改革”。刘祖熙改革与革命1.史料一反映克里木战争后,俄国人认识到了西欧文明的进步。以及自己在反对拿破仑战争后已经远远落后于西欧国家。2.史料二反映亚历山大二世采取多项措施,减少改革阻力,确保改革的进行。3.史料三高度评价了亚历山大二世所领导的农奴制改革,认为改革推动了俄国向资本主义国家转变,促进近代化。(1)怎样理解史料一中“欧洲一直在进步的道路上稳步前进,而我们却一直停步不前”?提示:理解:欧洲主要国家已经建立起资本主义制度,工业革命迅速发展。而俄国政治上仍延续着沙皇专制制度,经济上存在着农奴制度。(2)据史料二分析亚历山大二世为推进改革进程所采取的对策和措施。提示:对策:沙皇政府让报纸公开讨论农民问题,借助舆论的力量化解来自封建地主的阻力;改革法令规定让农民通过交纳赎金的方式获得自由,以安抚大贵族地主的不满情绪。(3)据史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为什么在史学家的眼中,俄国的农奴制改革被称为“大改革”?综合以上史料,谈谈你从这场改革中得到的启示。提示:理由:改革是以废除农奴制为中心,涉及经济、政治、文化教育和军事各方面,实现了俄国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全面转型。启示:改革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途径;改革必须要有强有力的政权来推行;在保证改革方向的同时,改革过程中要兼顾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史论归纳1.农奴制改革的特点(1)从政治方面看,农奴获得了人身自由并享有公民权利,说明其具有资本主义民主的性质。(2)从经济方面看,土地仍归地主所有,没有从根本上触动封建经济基础,具有不彻底性。同时,高额的赎金实际上是对农民的掠夺。(3)从整个内容来看,其目的是巩固沙皇统治,实现富国强兵。2.俄国农奴制对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1)农奴遭受严重剥削,一贫如洗,无力购买商品,因而国内市场狭小,商品经济发展缓慢。(2)农奴被紧紧束缚在土地上,造成俄国工场手工业缺少自由劳动力,其水平远远落后于西欧。(3)农奴制的实行,加强了贵族地主的势力,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发展。3.俄国废除农奴制的两面性(1)改革的内容具有资产阶级性质对封建生产关系进行了革新。农奴变为自由劳动力,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变等,新的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都带有资本主义经济的特点。(2)改革具有不彻底性沙皇专制仍在继续,农奴制残余还在保留,没有完全变封建生产关系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仍然是对立的两大阶级。主题农奴制改革的影响史料研读史料一1856年,亚历山大二世向莫斯科贵族发表演说。他说:“到处在谣传,我要给农民自由,这是不公正的但是,遗憾的是,农民和他们的地主之间存在着敌对的情绪,并因此发生了许多不服从地主管束的事情。因而,从上面解决要比从下面解决好得多。”孙成木俄国通史简编史料二第一条农奴对地主的财产和人身依附关系永久性地取消。第二条农民和解放的农奴享有农村自由等级的人身权和财产权。第三条地主具有土地全部所有权,地主须分给农民永久所有的宅旁园地和耕种的份地,以便保障农民的生活和保障其履行对国家和地主的义务。第四条农民从地主那里取得土地,必须以劳务或现金方式赎买,其额度由各省制定。俄国解放农奴法案1861年2月19日史料三如果总的看一看1861年俄国国家全部结构的改变,那就必然会承认,这种改变是封建君主制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转变的道路上的一步。不仅从经济观点来看是正确的,而且从政治观点来看也是正确的。列宁关于纪念日1.史料一反映亚历山大二世认识到了农奴制存在严重危机,主张自上而下解决农奴制问题。2.史料二是解放农奴法案的节选内容,主要有农奴获得解放,取得了人身自由和财产权,地主具有土地所有权,农奴以赎买方式从地主手中获取份地。3.史料三认为俄国1861年改革无论从经济上还是政治上,都是封建君主制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转变的重要一步,促进俄国近代化进程。(1)史料一中“从上面解决”的问题产生的根源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问题迫切需要解决的主要原因。提示:根源:农奴制问题。原因:阶级矛盾尖锐;克里木战争失败。(2)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史料一中亚历山大二世认为“我要给农民自由,这是不公正的”的理由。提示:理由:农奴获得人身自由仍受村社的控制;获得一块份地但要付高额赎金。(3)指出史料三中列宁观察问题的着眼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列宁这一观点的主要理由。提示:着眼点:国家结构的变化。理由:经济上,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政治上,推动了俄国政治近代化进程。史论归纳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的影响1.农奴制改革的进步性(1)经济: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有利于俄国工业化。(2)政治:建立地方和城市的自治机构,建立近代司法制度,有利于政治民主化和法制化。(3)军事: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建立西方式的军事管理体系,有利于军事近代化。(4)教育:扩大办学自主权,引进西方书籍,促进了教育近代化。(5)思想:西方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开始传入俄国,促进了思想观念的近代化。2.农奴制改革的局限性(1)由于自上而下变革的不彻底性,使得俄国无法在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领域全面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形态。(2)改革用牺牲农民利益来发展资本主义的方式造成了人民购买力降低,国内市场不能充分活跃和广大农民对改革的不满。(3)改革未从根本上触动沙皇专制制度,尤其是农奴制残余过于浓厚。俄国资本主义工业和传统农业的发展与政治的矛盾不断深化,使俄国的近代化进程面临危机,俄国还面临着民主革命的任务。1.俄国作家恰达耶夫是十二月党人的杰出代表,他在1837年的著作疯子的辩护中写道:“热爱祖国是美好的,但还有更为美好的事业,这就是热爱真理。”这里的“真理”是指()A.歌颂亚历山大二世改革B.总结克里木战败原因C.称赞工业革命带来财富D.批判农奴制和专制制度解析亚历山大二世改革发生在19世纪60年代,与此题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克里木战争发生在19世纪50年代,与此题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19世纪30年代工业革命尚未在俄国发生,故C项错误;根据这个阶段的阶段特征,此时农奴制和专制制度腐朽,结合材料中爱国但是更爱真理,故D项正确。答案D2.如图反映的是克里木战争中的巴拉克拉瓦战役。恩格斯在论述这场战争时指出:“现在沙皇政府在全世界面前给俄国丢了丑,同时也在俄国人民面前给自己丢了丑。前所未有的觉醒时期开始了。”“觉醒”是人们认识到俄国()A.军备落后 B.制度腐朽C.经济凋敝 D.吏治腐败解析克里木战争证明了沙皇俄国的“制度腐朽”,而“制度腐朽”导致了A、C、D三项内容的出现,引发了农奴制改革。答案B3.下列关于“二一九法令”的表述,正确的是()A.废除了俄国农奴制B.没收地主土地转归农奴C.由资产阶级所制定D.为俄皇签署,具有封建性解析“二一九法令”是俄国正式宣布废除农奴制而颁布的法令,故A项正确;农奴制改革并不是将地主土地没收转归农民,故B项错误;“二一九法令”由以沙皇为首的封建势力所制定,故C项错误;“二一九法令”推动了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因而具有资本主义性质,故D项错误。答案A4.“克里木战争的失败逼迫沙皇政府展望未来并加快现代化的步伐。”此后,俄国通过改革()A.废除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B.建立了具有近代意义的君主立宪制C.解决了农民暴力反抗的问题D.促进了手工工场向机器生产的过渡解析材料中“克里木战争的失败逼迫沙皇政府展望未来并加快现代化的步伐”反映的是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并没有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贵族地主继续控制着大量土地,故A项错误;俄国1861年农奴制并没有进行政治制度的改革,依然是封建沙皇统治,故B项错误;由于1861年农奴制改革不彻底,封建农奴制残余使农民在改革后政治上仍然受压迫,经济上照旧依附于地主,因而改革不可能解决农民暴力反抗的问题,故C项错误;1861年农奴制改革解放农奴,为工业发展提供了自由劳动力,因而促进手工工场向机器生产的过渡,故D项正确。答案D5.下列对俄国1861年改革影响的表述,正确的是()A.实现了政治民主化B.引发十二月党人起义C.平息了农民暴动D.促进了俄国近代化解析在俄国1861年改革中,俄国的专制制度并没有发生本质性的变化,广大劳动群众仍然缺乏基本的民主权利,故A项错误;反抗农奴制的十二月党人起义发生于俄国农奴制改革之前,故B项错误;由于改革保留了大量农奴制残余,没有满足农民的要求,农民暴动事件有增无减,故C项错误;1861年改革标志着俄国由封建生产方式过渡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大转变,促进了俄国的近代化,故D项正确。答案D6.作为同是传导型的现代化国家,1840年到1949年的中国近代化与1861年到19世纪末的沙俄近代化存在的相似问题是()A.确立资本主义制度 B.具有侵略性C.仍然是一个农业国 D.保留君主专制解析农奴制改革后,俄国的资本主义经济有了一定发展,但政治上实行沙皇专制,故A错误;中国不具有军国主义性质,没有侵略性,故B错误;斯大林执政时期,通过实施两个五年计划,苏联才迅速实现了工业化,同时1840年到1949年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以农业为主,故C项正确;1912年中国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故D项错误。答案C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政府寻求平衡地主和农奴的利益,但是解放条款上的种种平衡措施令大多数农民不满意。农奴获得了自由,并有机会成为土地所有者。但是农民没有获得什么政治权利,还不得不为所获得的土地交纳赎金。很多失望的农民认为,统治者是在强迫他们为本来就是他们的土地付钱。解放农奴几乎没有带来农业产量的增加。摘自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和交流材料二农奴解放使得俄国向资本主义经济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一些贵族和具有进取心的农民开始尝试现代化农业,种植新的作物,还有更多农民发现离开村社来到迅速发展的工业化城市,谋生会更为容易。在接下来的几十年中,俄国的农产品产量有了极大提升,在1880年至1914年间的大部分时候,俄国都是最大的食品出口国。弗兰克萨克雷、约翰芬德林主编世界大历史:17991900请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俄国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说明农民对改革措施失望的原因。(2)据材料二,指出农奴制改革对俄国社会产生的影响。(3)在农奴解放对农民和国家的影响上,历史学家观点不一。综合上述材料,请你谈谈科学评价重大历史改革的方法。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从材料一中“农奴获得了自由,并有机会成为土地所有者”来概括作答;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材料一中“但是农民没有获得什么政治权利,还不得不为所获得的土地交纳赎金”“强迫他们为本来就是他们的土地付钱”等角度回答即可。第(2)问,从材料二中“使得俄国向资本主义经济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开始尝试现代化农业”“更多农民发现来到迅速发展的工业化城市,谋生会更为容易”“俄国的农产品产量有了极大提升”“俄国都是最大的食品出口国”来概括作答即可。第(3)问,材料一指出改革的消极面、材料二指出改革的积极面,都体现了论从史出,但不够全面。由此概括提炼出科学评价改革的方法即可。答案(1)内容: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农民可以赎买一块份地。原因:农民没有获得相应的政治权利;农民需要额外支付土地赎金。(2)影响:促进了农业现代化;扩大了自由劳动力,有利于工业革命的发展;农产品产量大幅提升,成为最大粮食出口国;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3)方法:实事求是;全面辩证地分析。1.恩格斯评价一场发生在18531856年的战争:“对于俄国人来说,这是实现传统的野心的战争。”这场战争的影响是()A.结束俄国沙皇专制制度B.缓和了俄国的社会矛盾C.俄国取得了地中海霸权D.俄国进行近代化的改革解析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推翻了罗曼诺夫王朝,结束了沙皇专制统治,故A项错误;18531856年的克里木战争以俄国的失败告终,加剧了俄国的社会矛盾,故B项错误;克里木战争俄国失败,不可能取得地中海霸权,故C项错误;克里木战争使俄国看到了农奴组成的军队与英国、法国自由民组成的军队之间的差异,俄国军队的训练与武器与英法也有很大差距,这促使俄国进行农奴制与军事改革,故D项正确。答案D2.19世纪初,一位俄国贵族说:“(废除农奴制)农业就不会有什么问题了吗?一些田地难道不休耕,一些谷仓难道不会空吗?毕竟,我们市面上的面包大部分不是由自由农民生产出来的而是出自贵族离开了主人的管束,农民只会贪杯、干坏事。”上述材料反映的基本主张是()A.维护农奴制度 B.废除农奴制度C.推翻沙皇专制 D.对农奴制进行改革解析本题中的俄国贵族认为即便废除农奴制,农业照样会出现问题,对废除农奴制持反对态度。答案A3.“臭名昭著的解放实际上是对农民进行残酷的掠夺,是对农民施行一系列的暴行和一连串的侮辱。”列宁认为“解放”是“对农民进行残酷的掠夺”,主要是因为()A.改革允许农民获得人身自由B.农民付出的赎金高于当时地价二三倍C.解放后的农民还要受到村社的管理D.农民只获得了贫瘠和耕作不便的土地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1861年改革的根本目的是维护沙皇专制统治和封建地主利益。改革后的几十年间,农民支付的赎金总数超过改革时地价的几倍。因此,改革实际上是对农民的一次大规模掠夺。答案B4.读下列俄国机器制造业统计表(据改革与革命俄国现代化研究)影响其变化的最主要因素是()时间企业数工人数(人)产值(千卢布)1860年9911 6007 9541879年18742 00051 937A.先进政治制度的确立 B.国内外市场的扩大C.科学技术进步的推动 D.生产关系的变革解析材料主要体现了俄国从18601879年企业数、规模不断扩大,造成变化的原因是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没有改变俄国政治制度,俄国仍然是沙皇专制制度国家,故A项错误;国内外市场的扩大是改革造成的结果,不是其企业变化的主要原因,故B项错误;1861年改革推动第二次工业革命在俄国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企业的变化,故生产关系改变是最主要原因,科学技术进步的推动是次要原因,故C项错误,D项正确。答案D5.俄国1861年改革剥夺了贵族地主支配农民的权力,却没有遇到贵族地主的强烈抵抗。过去贵族地主不能随意转让和买卖土地,他们现在成为真正的土地所有者并获得最好的土地。许多贵族已经或濒临破产,改革却使他们获得了一大笔资金。对于上述现象的认识,正确的是()A.改革实际上是由贵族地主支配的B.改革使俄国土地私有制确立起来C.改革加强了贵族地主的经济实力D.改革未能反映当时历史发展趋势解析材料讲述的侧重点是关于俄国土地制度的变化,不是改革的领导力量,故A项错误;按照材料意思,地主从过去不能转让和买卖土地变成现在的真正土地所有者,实际上反映了俄国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故B项正确;改革虽然使部分贵族获得资金,但是因为缺乏横向对比,不能表明贵族地主的经济实力增强,故C项错误;农奴制改革适应了当时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趋势,故D项错误。答案B6.以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中国戊戌变法为论据,可以拟定的论题是()A.工业文明的冲击与应对 B.民族独立与近代化C.中央集权与封建割据 D.近代工业与文明开化解析俄国、日本和中国都是在工业革命时代逐渐落后,为了增强国力而进行的改革,故A项正确;俄国近代并未陷入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危机中,故B项错误;日本明治维新前有封建割据,而其他两国没有,故C项错误;俄国农奴制改革未涉及文明开化的内容,故D项错误。答案A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在俄国,“解放”农民的是地主自己,是专制沙皇的地主政府和它的官吏。在俄国,农奴制崩溃以后,城市的发展、工厂的增加、铁路的修建愈来愈迅速了。农奴制的俄国被资本主义的俄国代替了。农奴被新一代的农民代替了。这新一代农民常常外出做零工,他们在城市里从流浪生活和雇佣劳动的痛苦经历中学会了一些东西。在大城市中,工厂里的工人人数日益增加。工人渐渐联合起来,展开反对资本家和反对政府的共同斗争。列宁农奴制崩溃五十周年材料二改革决定之所以非常复杂,就是因为它是官僚机构的改革方案。地主方案很简单,一切土地归地主。农民方案很简单,无须赎买,就得到全部土地,唯独专制制度的方案带有妥协性,错综复杂。没有政府的参加,这个方案就无法实现。无论从哪一方面去研究1861年的改革,我们都可以发现,这是一条在所有可能向新制度发展的道路中最缓慢的道路。波波夫俄国一八六一年“伟大改革”的内幕请回答:(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地主“解放”农民的主要原因。据材料一,归纳列宁对农奴制改革的认识。(2)据材料二,说明“专制制度的方案”得以实现的重要因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实施这一方案的具体措施。(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861年改革为什么是“一条向新制度发展最缓慢的道路”。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主要原因,结合时代背景,进行农奴制改革是因为农奴制引发尖锐的社会矛盾,打击了沙皇专制统治,地主“解放”农民也是维护统治的需要;第二小问认识,据材料一“农奴制崩溃以后,城市的发展、工厂的增加、铁路的修建愈来愈迅速了。农奴制的俄国被资本主义的俄国代替了”得出推动了近代化进程,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据材料一“农奴被新一代的农民代替了”得出改变阶级关系,据材料一“工人渐渐联合起来,展开反对资本家和反对政府的共同斗争”得出推动工人运动兴起。第(2)问,第一小问因素,据材料二“唯独专制制度的方案带有妥协性,错综复杂。没有政府的参加,这个方案就无法实现”得出方案具有妥协性,政府自上而下推行。第二小问措施,结合所学知识,政府推行的自上而下的方案的措施是“二一九法令”,主要内容是政治上废除农奴制,农民获得法律上的人身自由;经济上,农奴可以得到一块份地,但需要高价赎买;组织上,建立“村社”,加强对农民的管理。第(3)问,从这场改革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方面进行说明,这个改革方案具有妥协性,政府自上而下推行,说明保留了大量农奴制残余,资产阶级、残余的农奴制和沙皇专制主义融为一体,形成了以军事封建为特征的帝国主义,改革实际上是对农民的一次大规模掠夺,带有欺骗性,因此1861年改革是“一条向新制度发展最缓慢的道路”。答案(1)原因:社会矛盾激化;维护统治。认识:走上资本主义的道路,推动俄国近代化进程;改变了阶级关系,推动工人运动兴起。(2)因素:方案具有妥协性;政府自上而下推行。措施:废除农奴制,农奴获得法律上的人身自由;农奴赎买份地;建立村社,加强对农民管理。(3)说明:农民遭受沉重剥削;保留大量农奴制残余;保留沙皇专制统治。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905年革命沉重地打击了沙皇制度,使其不能继续按旧的方式统治,它必须建立地主和资产阶级的政治联盟。在农村,沙皇和地主阶级也深感必须从富裕农民中间寻找自己的支持者,适应资本主义的发展。这就产生了破坏村社、扶持富农经济的斯托雷平改革。1906年11月,斯托雷平颁布法令进行改革。法令宣布拥有村社份地的农民可以要求把他们的份地变为自己的私产,农民退出村社时仍然有权支配这块份地。1907年至1915年,退出村社的农民约占村社农户总数的五分之一。村社被破坏加速了农村的阶级分化,很快有120万户退出村社的农民不得不把土地出卖,变成雇农。沙皇政府资助富裕农民收购这些土地。谷物收获量从1909年起呈上升趋势,地主和富农的谷物产量占一半,其余一半由中农和贫农生产。谷物的商品率为26%。这样,由于1905年革命的打击,俄国继1861年农奴制改革后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迈出了第二步。摘自潘润涵简明世界近代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斯托雷平土地改革的历史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斯托雷平土地改革的影响。解析第(1)问,“1905年革命沉重地打击了沙皇制度,使其不能继续按旧的方式统治,它必须建立地主和资产阶级的政治联盟”“沙皇和地主阶级也深感必须从富裕农民中间寻找自己的支持者,适应资本主义的发展”反映了1905年革命打击沙皇制度,为了在农村建立稳定的社会基础,需要富农支持,结合1861年俄国农奴制度改革可以归纳出要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障碍。第(2)问,可以从积极和消极分析,“谷物收获量从1909年起呈上升趋势,地主和富农的谷物产量占一半,其余一半由中农和贫农生产。谷物的商品率为26%”说明谷物收获量增加,商品化程度提高,“1907年至1915年,退出村社的农民约占村社农户总数的五分之一”可以看出打破村社制度对农民的束缚,推动俄国农村资本主义的发展,从而缩短与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差距,推动俄国经济大发展;“村社被破坏加速了农村的阶级分化,很快有120万户退出村社的农民不得不把土地出卖,变成雇农”可以看出农民失去土地,逐渐失去了对沙皇的信任,沙俄处于革命前夜,这也使社会不公更加严重,阶级分化扩大,矛盾日益尖锐。答案(1)背景:1861年农奴制改革不彻底,束缚俄国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1905年革命打击沙皇制度,为了在农村建立稳定的社会基础,需要富农支持。(2)进步性:谷物收获量增加,商品化程度提高。打破村社制度对农民的束缚(村社制度开始瓦解),扩大土地私有制,雇佣关系发展,使农业适应资本主义发展。俄国出现“斯托雷平奇迹”的经济大发展;一定程度上缩短了与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差距。局限性:社会不公更加严重,阶级分化扩大,矛盾日益尖锐;使农民逐渐失去了对沙皇的信任,沙俄处于革命前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