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基本原理第2章.ppt

上传人:xian****812 文档编号:6312463 上传时间:2020-02-22 格式:PPT 页数:37 大小:697.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基本原理第2章.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基本原理第2章.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基本原理第2章.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二章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第一节认识的本质及规律第二节真理与价值第三节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第二章 要解决的问题 一 人的认识从哪里来 二 认识是什么 三 认识的规律 四 认识的真正任务 第二章 一 认识的本质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 不是 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 不是 人的正确思想 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 只能从社会生产斗争 阶级斗争 和科学实验这三种实践中来 毛泽东 第二章 哲学故事 吹落黄花满地金据说 苏东坡去拜访宰相王安石 恰逢王安石不在 苏东坡看见书桌上有一纸咏菊的诗稿 只写了两句 昨夜西风过园林 吹落黄花满地金 才高气傲的苏学士心想 这老夫子大概糊涂了 菊花最能耐寒傲霜 如何秋风一吹便落呢 于是提笔顺口续道 秋花不比春花落 说与诗人仔细吟 不久 苏东坡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 心情不快 到了九月重阳 一夜秋风刚过 苏东坡邀友赏菊 走进花园一看 只见花瓣分落 铺金满地 这时 他才猛然醒悟 原来真有 吹落黄花满地金 的事 哲学故事 四月桃花817年 唐朝诗人白居易在游览江西庐山时 写下一首著名的诗 大林寺桃花 诗中写道 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 不知转入此中来 宋代著名的科学家 文学家沈括看到这首诗 感到非常惊讶 他带着讥讽的口吻评论说 既然 四月芳菲尽 了 怎么会 桃花始盛开 呢 可谓 智者千虑 必有一失 呀 后来 有一年春夏之交的季节 沈括去游山 见到了白居易诗中所描写的景象 四月的天气 山下众花已经凋谢 而山顶上却是桃花红艳 一片灿烂 沈括猛然想起白居易的诗来 才领悟到自己错怪了大诗人 也从中发现了海拔高度对季节的影响 由于山上气温低 春季的到来也就晚于山下 第二章 沈括又仔细地读了白居易的这首诗 才发现这首诗的前面有一篇序 序中写道 大林寺 山高地深 时节绝晚 于时孟夏月 即四月 如正二月天 梨桃始华 花 涧草犹短 人物风候 与平地聚落不同 白居易的这篇序特地对为什么在人间四月众花已凋的时候大林寺桃花却 始盛开 的原因进行了说明 现代科学研究表明 根据高山气温垂直分布的规律 海拔每升高100米 气温便降低0 6 白居易诗中所描写的大林寺位于庐山香炉峰顶 海拔约1200米 比平地气温约低7 左右 因此 在农历四月上旬 当庐山脚下的江西九江市已是 芳菲尽 的时候 山顶上的大林寺却是桃花盛开 一片春色 第二章 结论 1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和基本的观点 1 实践对认识的基础性作用 2 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是源与流的关系 二者最终都根源于实践 2 马克思主义关于认识本质的观点第一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反映论反映论与先验论的区别第二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区别第三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具有创造性的反映论人与动物的感觉和心理的区别 第二章 唯心主义先验论的观点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主张 在现实世界之外 有一个超越经验 超越时空 永恒存在的理念世界 人们的经验是无法认识理念世界的 人们关于理念世界的知识是先天地存在于人的心灵之中的 通过后天的学习 可以把它们回忆起来 孟轲认为 人之所不学而能者 其良能也 所不学而知者 其良知也 他说 仁 义 礼 智 非由外我铄也 我固有之也 孟子 唯心主义认识论 肯定 看到了精神能动性的一面 缺陷 否认了认识对物质世界的依赖性 看不到认识是基于实践基础上的产生及发展过程 旧唯物主义关于认识的观点 亚里士多德的 蜡块说 古希腊最大的思想家亚里士多德认为 人的感官就像蜡块 外物在蜡块上印下的痕迹就是感觉 它是以是否同外界物相符合为标准的 亚里士多德虽然认为感官有认识能力 但这只是潜在的感觉 只有当现实的感觉对象作用于感官时 才可能产生现实的感觉 因此 人的认识过程中是被动的 约翰 洛克的 白板说 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约翰 洛克提出了 白板说 他认为 人的心灵原就好像一块白板 上面没有任何记号 任何观念 外界事物把它们的标记 形象和名称刻在人脑这块白板上 就形成了我们的各种感觉和经验 白板说 把人的认识看成是完全被动的过程 对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评价 肯定的地方 这种认识论坚信人们的认识来自于客观世界 他们为知识的确定性 必然性和普遍性找到了一个可靠的基础 两个根本缺陷 只从直观的客体一方来说明认识的形成及其本质 把认识的产生简单地看作是主体接受对象的刺激 和对象把自身 烙印 在主体大脑中的结果 把主体与客体的地位完全颠倒了 在这样的认识论理论中 认识主体的作用被完全排除在哲学家的视野之外 二 认识运动基本规律 一个正确的认识要经历哪些阶段 实践 认识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再实践 再认识 是党的群众路线的哲学基础从群众中来 从实践到认识到群众中去 从认识到实践1 从实践到认识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2 从认识到实践 从理性认识到感性实践 3 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第二章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和联系 第一 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前提 第二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 第三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渗透的 2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这花是红的 判断 感觉 第二节 真理与价值LetPlatobeyourfriend andAristotle butmoreletyourfriendbetruth 哈佛的校训 第二章 讨论 什么是真理 眼见为实 有用即真理 多数人相信的 就是真理 凡清楚明白的 都是真理 我信仰的就是真理 第二章 一 真理1 真理及其客观性 1 真理 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2 真理是客观内容与主观形式的统一 真理的客观性的两层含义 一是指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二是指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 第二章 真理形式的主观性 是指其反映形式方面的主观性 而不是其内容方面的主观性 反对两种错误倾向 既不能把真理内容的客观性等同于客观事物本身 又要反对否认客观真理的主观真理论 思考讨论 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和 公说公有理 婆说婆有理 都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 第二章 2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辩证性 1 真理的绝对性 无限性 无条件性第一 任何真理都包含同客观对象相符合的客观内容 第二 人类认识按其本性和趋势来说 是对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的接近 第二章 2 真理的相对性 真理是有条件性 有限性 第一 真理所反映的对象是有条件的 有限的 广度上有待于扩展 第二 真理反映客观对象的正确程度也是有条件的 有限的 深度上有待于深化 第二章 3 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统一关系 任何真理都是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的统一 真理是一个过程 是一个由相对向绝对无限发展的过程 方法论意义 第一 反对真理观上的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 第二 真理的相对性要求我们避免独断论 第二章 3 真理与谬误 1 真理和谬误的区别真理与谬误正如香花与毒草 在一定范围内对立是绝对的 2 真理和谬误的联系 真理和谬误 正如一切在两极对立中运动的范畴一样 只是在非常有限的领域内才具有绝对的意义 恩格斯 第二章 4 真理的检验标准1 为什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A 认识不能检验自身是否为真理 认识的客观对象也不能对此做出回答 真理的标准需要从二者之外来确定 B 真理是人们认识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相符合的内容 因此 检验真理的标准还需要将认识与客观对象相联 也就是将主观与客观结合起来 C 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实践能够将人们的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联系起来 第二章 2 实践标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一方面 实践标准是确定的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只有实践才能充当检验真理的标准 另一方面 实践标准又是不确定性的 任何实践总是具体的 历史的 总有一定的局限性 它不能完全证实或驳倒一切认识 3 方法论意义 坚持真理与发展真理的统一 坚持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统一 第二章 二 价值1 价值及其特性 1 什么是价值客体对于主体意义的关系范畴 好坏 得失 福祸 荣辱 美丑 2 价值有什么特点呢是一种客观关系 但具有主体性 研讨问题 有没有普世价值呢 第二章 2 价值评价及特点价值评价 对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的判断 不同于真理性认识 特点 依主体的特点而转移 问题 价值评价是主观价值判断还是客观价值关系 第二章 当代中国社会的三大价值体系 一是前现代性的 即传统的价值体系 正面价值是 天人一体 正道直行 厚德载物 自强不息 等等 负面价值是 王权至上 等级观念 男尊女卑 迷信盲从 等等 二是现代性的 即以追求现代化的实现为目标的 正面 珍惜生命 尊重人权 倡导平等 追求自由等 负面 自我中心 利己主义 同质归化 霸权意识等 三是后现代性 即以反思 修正甚至拒斥现代性价值观念正面 祛中心化 注重差异 公平正义 生态意识等 负面 我行我素 急功近利 弱化共识 相对主义等 面对这种情况 评价者分裂为两个派系 一是认为 既然价值体系多元在今天的实际生活中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 没有必要去张扬一种价值体系 贬损另一种价值体系 二是 尽管实际生活中 价值乃至价值体系多元现象已经得到普遍认可 但并等于说 评价者在多元现象面前放弃自己的立场 科学合理的价值认识需要两个基本条件 第一 主体对客体的实际情况有正确的认识 第二 主体还要对自身的需要有正确的认识 社会主义 四位一体 的核心价值体系 马克思主义 指导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共同理想 爱国主义和改革创新 时代精神 社会主义荣辱观 道德要求 第二章 3 坚持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统一区别 真理是求真 是制约实践的客观尺度 价值是求善 是制约实践的主体尺度 统一 按科学规律办事 科学精神 满足人的需求 人文精神 第二章 第一章 辩题 对于在校大学生社会实践与书本知识哪一个更重要正方 社会实践更更重反方 书本知识更重要 第一章 辩题 英雄是否应以成败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