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语文 全国百强校分类汇编之考前模拟 专题01 论述类阅读(第02期)(含解析).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6311349 上传时间:2020-02-22 格式:DOC 页数:56 大小:18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高考语文 全国百强校分类汇编之考前模拟 专题01 论述类阅读(第02期)(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2019年高考语文 全国百强校分类汇编之考前模拟 专题01 论述类阅读(第02期)(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2019年高考语文 全国百强校分类汇编之考前模拟 专题01 论述类阅读(第02期)(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述类阅读一、【2019届广东汕尾高三1月质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文化是有生命的,它一定要生长、发展。这是一个新陈代谢的过程,其中必然涉及文化的开新与守成。近年来,人们特别关注传统文化。但在讲传统文化时,常常忽略一个重要问题传统文化不是不再变化的凝固体,它始终在变化发展。作为正统思想,在中国延续2000多年的儒家思想始终是变化的,比如,董仲舒时代的正统思想就与朱熹时代的正统思想不同。传统文化在新陈代谢中往往呈现出自己的复杂性,中华传统文化就蕴含着两种不同的精神:一种是先秦时期百家争鸣的精神,它锤炼出多种文化经典;另一种是秦汉以后形成并逐渐得到强化的,奉儒家思想为正统的精神。后者成为许多人自觉不自觉继续尊奉的传统,其实它并非传统文化的全部。文化的发展既然是一个新陈代谢的过程,反映在人的主观意志上,就有开新与守成之间的争持和互动。平常时期,这种争持与互动并不明显,但在文化转型期就会表现得特别突出和激烈,新文化运动时期便是如此。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核心问题是如何改造传统文化,使其成为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新文化。近代历史上,中华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是在中西文化激烈冲突的背景下推进的,因此也就不可避免地与人们对待中西文化的态度紧密联系在一起。在文化新陈代谢过程中,开新者和守成者内部又会有各种不同的类型。例如,开新者中有的非常激进,有的比较持中;守成者中有的颇为温和,有的相当保守。开新与守成都是文化发展中不可缺少的。开新是为了发展,守成也是为了发展。传统文化会不断通过新陈代谢丰富并发展自己。所以,守成者并非只守着老祖宗的家底,也包括守住后来通过新陈代谢所获得的新东西。就像生物学上的遗传与变异一样,某些后天的变异稳定下来,通过遗传传给了下一代,于是新的物种逐渐形成。只有变异而没有遗传或只有遗传而没有变异都不能形成断物种。在文化开新与守成过程中,特别要防止那种自觉不自觉地将传统文化与新文化、外来文化对立起来的倾向。一种文化越是善于吸收包括外来文化的新文化,将其转化为自己的营养,就越会获得更加旺盛的生命力。相反,拒斥新文化,必定渐趋委顿。鸦片战争前,中华传统文化整体上未遇到重大挑战,于是许多人误认为中华传统文化是完全独立发展起来的,无需借鉴吸收其他文化。这心态所造成的负面影响众所周知。我们所说的文化自信,包括对自己文化的生命力有自信。勇于吸收包括外来文化的新文化,把它们变成自己的营养,才能助推中华文化不断发展进步。不能把文化自信变成自我满足,甚至排斥新文化。(摘编自耿云志文化的开新与守成)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传统文化是有生命的,时刻都在生长发展,它的生长发展是个新陈代谢的过程。B“开新”和“守成”并无矛盾,都是为了文化的生长、发展,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C“守成”既包括守住祖先留下来的东西,也包括守住通过新陈代谢得来的新东西。D文化自信包括对文化生命力有自信,即相信自己的文化能吸收新文化而不断发展。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从发展变化的角度来审视传统文化,这样有利于人们走出认识上的盲区和误区。B文章在论证“文化始终在变化”和“不能排斥新文化”时,采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C文章通过对“守成”与“开新”的对比论证,辩证地分析了促进文化发展的内在矛盾。D文章以遗传、变异类比,阐明了守成与开新对文化的生长和发展都不可缺少的道理。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被现代人尊奉为传统的儒家思想一直在发展变化,它已完全不是原来的传统文化。B开新者当中的激进派,与守成者当中的温和派,在文化发展过程中的斗争最激烈。C传统文化只有善于吸收新文化,将其转化为自己的营养,才会获得旺盛的生命力。D假如传统文化在鸦片战争前遇到了挑战,人们就不会产生对传统文化的错误认识。【答案】1B2C3C【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理解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比对辨析,寻找细微的差别确定答案。此类题目一般采用排除法或者直选法。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B项,“ 开新和守成并无矛盾,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说法错误,原文中说二者是“争持和互动”,并非没有矛盾;另外文化的发展离不开开新与守成,但不是说开新与守成二者相互依存。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论点、论据、论证以及论证结构等的分析把握能力,同时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梳理文章结构,理清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C项,“文章通过对“守成”与“开新”的对比论证”说法错误,两者是并列对举的。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筛选整合信息,把握文中观点态度能力。解答此类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本题要求选出“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A项,“它已完全不是原来的传统文化”说法扩大范围,根据原文说的是“它并非传统文化的全部”。B项“与守成者当中的温和派,在文化发展过程中的斗争最激烈”说法张冠李戴,应该是与“守成者当中的保守派”在文化发展过程中的斗争最激烈。D项,“假如传统文化在鸦片战争前遇到了挑战,人们就不会产生对传统文化的错误认识”说法属于无中生有,于文无据。故选C。【点睛】第2题解答时首要的就是整体阅读,把握中心论点或论题,找出文中所用论据,分析论证方法,明辨论据与论点之间的关系,不仅要明辨中心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更要明辨各个分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最后提炼整合。同时还要注意论述类试题设题常见陷阱:以偏概全、混淆时态、因果混乱、主次颠倒、混淆是非、无中生有、张冠李戴,等等。对于试题选项内容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到对应信息区间,然后再进行判断。二、【2019届黑龙江哈三中高三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文化中介组织作为文化市场体系的重要主体,在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中发挥着独特作用。当前,应着力培育文化中介组织,发挥其在开拓文化市场、配置文化资源、畅通文化要素流通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促进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文化中介组织是指从事文化的策划、居间、代理、咨询、出租等活动,在市场中为供需双方提供交换信息、促成交易等服务的文化市场经营主体。在文化市场中,文化企业不必也不可能承担文化产品创作、生产、流通、消费等全部环节的活动,而是需要专业化水平较高的各类文化咨询服务机构提供选题、策划、组织、联络等各种中介服务。要实现文化创作与文化产品生产的有效沟通和对接,也需要专业化水平较高的中介组织及经纪人、代理人提供设计、包装、推广等服务。文化中介组织有助于提升文化市场效率。合理配置文化资源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文化中介组织的经营与服务为文化资源的高效合理配置提供了有效途径。例如,一些文化中介组织在文化产品的交换活动中,通过经纪人的创造性智力劳动与服务,为文化交易双方提供沟通、合作、成交的机会,拓宽文化信息传播渠道,大大降低了文化市场交易成本。在我国,政府职能的转变也为文化中介组织成长提供了有利条件。文化中介组织既要承接政府转出的一些文化服务职能,又要适应文化企业和文化市场的需要来提供相应服务,正在成为政府、文化企事业单位、消费者和市场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在国内一些大城市,各种类型的文化中介组织不但从事文化产品经纪活动,而且开始致力于开辟新的文化市场领域。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化中介组织发展水平是衡量文化市场繁荣程度和文化产业发达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尺。当前,培育和发展文化中介组织,需要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一是创造公平竞争的文化市场环境。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完善文化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使文化中介组织成为独立的市场活动主体和联结文化创作、生产、流通、消费的纽带,在公平竞争中提高服务质量,促进文化产业和市场繁荣。二是转变发展观念。文化中介组织发育不足,既有体制政策的因素,也有思想观念的因素。应加强对文化中介组织地位、功能和特点的研究与宣传,充分发挥其在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节选自刘金祥着力培育文化中介组织)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文化中介组织在开拓文化市场、配置文化资源、畅通文化要素流通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要着力培育,以促进文化产业繁荣。B文化中介组织在文化创作与产品生产过程中,为实现供需双方的有效对接,需要提供交易场所,促成双方交易的成功。C文化企业的创作、生产等事项可让文化中介组织去完成,自己承担产品选题、策划、流通、消费等部分环节活动即可。D在我国,政府职能转变使文化中介组织业务范围迅速扩大,不仅从事文化产品经纪活动,还致力于新的文化市场的开辟。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第一段肯定了文化中介组织具有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独特作用,统领全篇。B文章第二、三段阐述了文化中介组织的定义,指出它们为文化资源的配置提供了有效途径。C文章最后从两个方面论述了良好外部环境的创造对培育和发展文化中介组织十分必要。D文章用大量篇幅论述文化中介组织的作用,是为了说明文化中介组织具有不可替代性。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专业化水平较高的文化中介组织参与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消费等环节,更有利于文化产业的繁荣。B文化市场缺失文化中介组织的经营和服务,势必会影响到文化资源的配置,交易成本也会随之提高。C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公平竞争,完善文化市场准人和退出机制,这些都有助于文化中介组织服务质量的提高。D要了解一个地区文化市场繁荣程度和产业发达程度,一般可以结合当地文化中介组织的发展水平来判断。【答案】1A2D3B【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要看清题目要求,然后浏览原文,再观察四个选项,需要找准答题区间,搜索与选项相关的语句,与选项的表述进行比对。B项,“提供交易场所”不合文意,第二段表述为“文化企业不必也不可能承担文化产品创作、生产、流通、消费等全部环节的活动,而是需要专业化水平较高的各类文化咨询服务机构提供选题、策划、组织、联络等各种中介服务”。C项,“自己承担产品选题、策划、流通、消费等部分环节活动即可”错误,原文为“文化企业不必也不可能承担文化产品创作、生产、流通、消费等全部环节的活动”。D项,“业务范围迅速扩大”不合文意,原文表述为“政府职能的转变也为文化中介组织成长提供了有利条件”。故本题选A。【2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层次结构的把握分析能力。考生应先看清题目要求,如本题“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对应原文逐项分析。本文选自着力培育文化中介组织,开头强调了文化组织的重要性,中间论述了文化中介组织的服务范围,最后指出了培育文化中介组织的途径。最后一段应该是写作目的,即“指出培育文化中介组织的途径”。故本题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要看清题目要求,然后浏览原文,再观察四个选项,需要找准答题区间,搜索与选项相关的语句,与选项的表述进行比对。本题B 项,“势必会影响到文化资源的配置”,表述过于绝对,原文为“文化中介组织在开拓文化市场、配置文化资源、畅通文化要素流通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故选B。【点睛】解答此类题目时最关键的是在找出答题区间后,将文本内容同选项内容表述进行认真而仔细的比较,注意出题者经常设置的各种陷阱,比如无中生有、以偏概全、张冠李戴等。选择题用好“比对法”。三、【2019届吉林凌源高三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严格意义上来说,我们通常所说的“美”往往是狭义的,即指“优美”,其实美的内涵还应包括“崇高”。“崇高”与“优美”不同,“优美”通常是以形式取胜,以其精巧、明丽、和谐形态顺应人的主观目的,直接给人以耳目之娱,让人产生类似“受到奉承而顺从”的爱悦感,并借此培育人们“爱”的情感;而“崇高”一般以巨大、粗犷、雄伟、深邃的形态显现,常见于崇山峻岭、星空大漠等事物之中,并可由此推及一切英雄壮举、伟人、伟业等。它给予人的主要是心灵的震撼而非感觉的快适,所以康德认为“美在形式”而“崇高则无形式”。崇高感的产生总是经历这样一个心理过程:初始,对象的气势和精神的强大让人感到个人存在的渺小,给人以威胁、恐怖、挫折、生命力的阻滞之感,但却能历练人的心理承受能力,激发人的自我意识和生存自觉,继而在人的内心形成张力,促使人奋发图强,化恐惧感为敬畏感以及对之追慕、神往的心情,由于有其所“敬”而驱使人不断走向自我超越。就像杜甫在望岳中所写的,正是泰山那“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的巍峨磅礴的气势,激发起诗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强烈愿望。所以古罗马思想家如朗吉纳斯等特别强调“大自然把人带到宇宙这生命的大会场里,不是把人当作卑微的动物,而是在人类心灵里注入对于伟大的、比我们自己更神圣的东西的爱”,它对于人的意义就在于“当一个人如果四面八方把生命谛视一番,看出一切事物中凡是不平凡的、伟大的和优美的都巍然耸立着,他就会马上体会到我们是为什么生在这世间的”,“就会把绝对的伟大建立在自己的使命中”,让人们在感知这些惊心动魄的景象中消除自身“心理的脆弱性”,提高使命意识,通过拓展情怀、提升境界培育敢于正视困难和战胜困难的勇敢精神和人格力量。一旦人们的精神提高到这样的高度,一切“事业、行动、风度、学术的品德也必然都是美的”。这种崇高的情感培育在当今这个和平昌盛的时代显得尤为重要。辩证来看,矛盾的双方都处于互相依存、互相转化的状态,2000多年前周易就提出“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提醒人们即使身处安乐也必须居安思危,时刻不忘立国安邦方面所承担的使命。但富裕和安逸的生活会使人失去生存压力而丧失对自身社会使命的敬畏感和责任感,而崇高教育恰好能呼唤这种责任。以往,由于人们有意无意地把美等同于“优美”而忽视“崇高”,以致只看重“爱”的教育而忽视对“敬”的情感的培育。其实,从培养健全人格的角度来说,这两者互相补充、缺一不可,凡是高尚的人格和伟大的功业,无不是在这两种情感共同驱使下建立的。所以康德认为崇高与优美虽然形态不同,但却是互补的,“崇高使人感动,美则使人迷恋”“崇高的性质激发人的尊敬,优美的性质则激发人们的爱慕”,它们共同构成一个健全人格不可缺少的心理特征。而针对当时由商业文明造成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世风,他又特别强调“没有崇高,伟大的事业就不能完成”。(选自王元骧美的理想不容矮化,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我们通常所说的“美”指优美,并不包括崇高,这种对美的认识和理解是狭隘的。B优美顺应人的主观目的,直接给人以耳目之娱,崇高则能给人带来心灵的震撼。C个人在伟大的对象面前会感到自我的渺小,生命受到阻滞,自我意识会降低。D崇高的情感培育提醒人们临危难而内心安定坦然,不忘自己承担的家国使命。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先从人们通常对美的认识误解入笔阐述“优美”和“崇高”的不同特点。B文章通过分析崇高感产生的心理过程得出它能让人产生克服闲难的勇气的结论。C作者对当今社会崇高感的失落进行了批判并对崇高感的培养提出了自己的看法。D文章最后一段运用康德的观点证明了崇高和优美对于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性。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康德认为崇高超越形式,说明崇高是抽象无形的,它存在于人心而不在自然。B崇高感能历练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催人奋进,激发内心的张力和自我超越精神。C爱和敬的情感教育对健全人格的培养缺一不可,缺一面就不能建立高尚的人格。D人们在富裕和安逸的生活中会丧失社会责任感,这就显示出崇高教育的重要性。【答案】1B2C3A【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本题要求选出“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A项,“这种对美的认识和理解是狭隘的”错误,偷换概念相关信息在文章第一点,原文是“严格意义上来说,我们通常所说的美往往是狭义的,即指优美”,“狭隘”不同于“狭义”;C项,“自我意识会降低”说法错误,原文是“激发人的自我意识”;D项,“提醒人们临危难而内心安定坦然”说法错误,原文是“提醒人们即使身处安乐也必须居安思危”。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C项,曲解文意,“作者对当今社会崇高感的失落进行了批判”分析错误,作者说“这种崇高的情感育在当今这个和平昌盛的时代显得尤为重要”,并未对当今社会崇高感的失落进行批判。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分析归纳内容要点,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本题中,A项,“说明崇高是抽象无形的,它存在于人心而不在自然”说法错误,原文第一段说崇高“常见于崇山峻岭、星空大漠等事物之中”,说明并非抽象无形,也存在于自然中。故选A。【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四、【2019届湖北省武汉外国语高三下3月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中国与西方的建筑文化自古就有着根本的区别。人与建筑截然分离,是欧洲建筑文化的一个根本性前提。对欧洲人来说,建筑是人之外的观赏品,或只是住人的容器。欧洲教堂尽高大深邃之能事,远远超出人的尺度,是神在人间的居室,而神绝非人,所以建筑仍然与人分离。西方的哲学思想主张征服自然,其教堂、宫室、竞技场、歌剧院等建筑中难见人与自然的和谐。它们共同的特点是大体型、大进深、大层高、大面阔,与自然接触的外墙与窗面积较小。西方建筑中连有限的花园也造得与自然相对立,它从总体布局到水池、花草、雕塑、花盆以及小品建筑都对称严谨,树木也修剪成几何体型,花卉和灌木则被修剪成地毯状的模纹花坛,如凡尔赛宫中的花园。这同崇尚“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中国古典园林截然相反。以“天人合一”为文化内涵的中国古典建筑则是以人为主,在这里建筑与生活是一体的,建筑随生活而变,以生活为主。而西方建筑中,人只是旁观者,人与建筑相分离。中国传统哲学的主流是人与自然和谐,“道法自然”的观念见于各类建筑。法自然而极变化之能事,这是古民居的特征。因气候、地形、材料、生态等的不同,建筑也各有特点。乡镇民居多为字、曲尺、三合院、自由式等格局,即使是四合院,也体现出日照、风体、绿化共享的功能,极力与大自然、与人相和谐。中西方在建筑文化方面还有一个十分明显的差别,那就是中国宫殿类建筑十分发达,而西方宗教类建筑十分繁荣,两者强烈的反差反映出建筑文化与其他人类文化一样,也是以人神间的冲突与调和作为其永恒的文化主题的。中国长久以来以“人”的观念为中心,而西方则一直以“神”的观念为中心。中国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未出现过神权凌驾于一切的时代。中国人信教也信神,但又总是把神和人摆在同等的地位去崇拜,去尊重。西方则不然,一部建筑史其实就是一部神庙和教堂的历史。虽然中国建筑以“人”为中心而西方建筑以“神”为中心,但在这两类文化的价值观念中,“神”都是永恒的,“人”都是暂时的。正因如此,中国建筑发展了木结构材料,而西方建筑发展了石结构材料。石结构的长久性与木结构的短暂性都充分说明了中国建筑以“人”为中心的理念。从审美来看,中国古典建筑以木为材,在质感上显得朴素、自然而优美;而以石为材的欧洲古典建筑质地坚硬、沉重而阳刚十足。因此,以木为材的中国建筑比以石为材的欧洲建筑更具有可人的生命情调;比较起来,冰冷的石材会使建筑与人的关系显得略微有些紧张。(摘编自赵慧宁中西传统建筑文化分析)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西方建筑呈现出人与建筑的“分离”或“融合”的迥异特征,不同的建筑文化都受到了各自哲学思想的影响。B中国建筑在必须面对自然时,不是像西方那样把建筑看作征服自然的手段与方式,而是努力融渗在自然中,与自然对话。C对于欧洲人来说,建筑只是人之外的观赏品,但对于中国人来说,建筑等同于生活,具有很强的实用功能。D人神之间的冲突和调和作为一种永恒的文化主题,在中西方建筑文化中的表现之一就是宫殿类建筑和宗教类建筑的各自繁荣。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门见山,立足比较的思路,采用总分的结构,从两个大的方面谈中西方建筑在文化上的差别。B文章在论证中西方建筑文化的不同特点时,都运用了相当丰富的具体建筑实例,增强了真实性和准确性。C用哲学思想和文化命题来作为支撑论点的依据,是本文的一大特色,增添了文本的文化内涵。D“天人合一”思想对中国建筑的影响是本文反复强调和重点论证的一个方面,哪怕是宫殿类建筑也体现出人本特色。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方的教堂、歌剧院等建筑具有大体型、大进深、大层高等特点,而外墙和窗户的面积则相对小得多,这是与自然截然分离的体现。B中国古民居“法自然而极变化之能事”,乡镇民居呈现出字、曲尺、三合院、四合院、自由式等不同格局,都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道法自然”的观念。C中国的宫殿是一种将帝王的权威神化了的建筑,宫殿建筑的发达,与中国人把神和人摆在同等的地位去尊崇的观念有关。D中西方建筑的木结构材料和石结构材料呈现出质朴和阳刚的不同审美风格,这是以“人”为中心和以“神”为中心的不同价值观念造成的。【答案】1C2B3D【解析】【1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C项,曲解文意。原文说“建筑与生活是一体的以生活为主”,不代表“等同于生活”,除了满足生存需要的实用功能,还蕴含了文化价值和审美追求。【2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分析和推理文中重要论据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然后认真推理论据的作用,关注其前后议论性的看法。B项,以偏概全。选文在论证中西方建筑文化的第二个差别时,并没有列出具体的实例。【3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D项,强加因果。以“人”和以“神”为中心的不同价值理念不是造成“质朴和阳刚这两种不同审美风格”的原因。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或者“正确的一项”, 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准确寻找,筛选提取。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仔细对照,正确判断。找准选项有关内容在原文的位置后,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五、【2019届宁夏银川一中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乡愁记忆:小城镇特色发展的引擎陆邵明乡愁记忆既能对游子产生一种无声无形的磁力,也能够让栖居者与返乡人找到精神的原点与起点。相比大城市,小城镇拥有尺度紧凑、生活节奏慢及地方特色鲜明的优势。然而,随着城镇化、现代化的不断推进及小城镇产业、空间、社会结构的变迁,歌曲“小城故事”中的乡愁记忆及其载体也面临着巨大挑战。乡愁不能仅仅成为封存在记忆里的“一幅画”,更不能沦为春节返乡的一种乡痛。那么,“如何让乡愁记忆成为小城镇特色发展的引擎”?不妨借用赫伯特西蒙的观点,通过适宜的策略维持活化独特资源与现有环境:尽量保存稀有的乡愁资源,合理开发与利用乡愁资源并在允许范围内寻求创新发展。具体来说,要从以下两方面着力:一是坚持守住底线,保护保育好文化资源。充分挖掘小城镇的物质文化基因,保护好独有的地理禀赋、自然风景与文化资源,保留好特色老街、具有特色风貌的道路,构建好小城镇的记忆坐标系,让游子回家有熟悉的方向感与曾经拥有的年代感。保护好有代表性的住宅、不同时代典型的建筑物(学校、茶馆等)、有故事的活动场所(集市、庙会等),保育好一系列主题鲜明的记忆坐标点,让生活在其中的人们有归属感与自豪感。政府各职能部门及相关政策法规是守住底线的中坚力量,主要是通过技术导则来管控。二是打造创新引擎,开发利用好文化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乡愁资源,要做好科学规划与引导。在宏观层面的总体布局中,应正确协调好新区与老区、工业区与居住区的关系,对乡愁特色资源有干扰影响的建筑、产业或项目,应明确处理措施。此外,以“乡愁”为着眼点引导小城镇特色发展,需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循序渐进。基于乡愁记忆的城镇保护与发展是一个渐进过程,不要盲目求快、求大、求高,而要远近结合、量力而行。在模式机制上可以借鉴先进地区经验,在推动小城镇特色发展方面,政府、市场、民间力量要分工协作,形成合力。政府不能大包大揽,要守住乡愁文化底线;市场不能为所欲为,要遵守规矩、担起责任;民间力量不能盲目跟风,需要引导与培育。只有在尊重地方文化特色、定居者的生活习惯的前提下,重新组合既有资源、要素,综合考虑产业发展、就业岗位、住房保障等因素,摸清乡愁记忆的来龙去脉,充分发挥体制内外的合力,才能让小城镇保持特色、健康发展。总之,对于小城镇特色发展来说,乡愁是一面镜子,一方面审视“旧”故乡过去的发展历程,另一方面照亮“新”故乡未来的发展方向。对于政府来讲,职责是守住底线,科学引导乡愁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对于众多游子而言,将乡愁记忆化为建设故乡的行动才是祛除乡痛的最好良药。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乡愁记忆是一种无声无形的力量,它能让栖息寄居之人及返乡者找到精神的源头。B随着城镇化、现代化的发展,歌曲“小城故事”将不断深入人心,挑战着人们的乡愁记忆。C小城镇中的特色老街、有时代印记的建筑和有故事的活动场所都是应该得到保护的。D建设有特色的小城镇,需要多方协作,合力发展,只有在尊重地方文化特色、生活习惯的背景下,多考虑、采取有效措施,才能健康发展。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由当前乡愁记忆面临困境出发,讨论了乡愁记忆在我国小城镇建设中的作用。B文章首段提出问题,之后就此问题进行了解答,最后一段总说,重申乡愁的作用。C文章从保护原有文化和创新开发文化资源两方面运用对比的手法论证了怎样利用乡愁资源的问题。D文章论述严密,除了方法外,先对政府、市场、民间力量提出警示,又给出了注意事项。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要使小城镇健康发展,就要保育好城镇地方文化资源,不改变城镇地方文化形式。B如果能有效开发利用乡愁资源,就可以很好引导我国小城镇的建设特色、健康发展。C基于乡愁记忆的城镇保护和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所以当地政府不能贪大求快。D乡愁对于小城镇特色发展来说有较大作用,所以政府可在乡愁记忆上着力。【答案】1B2A3A【解析】【1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寻找细微的差别。B项,曲解文意,错在“歌曲小城故事挑战着人们的乡愁记忆。”原文第一节说“随着城镇化、现代化的不断推进及小城镇产业、空间、社会结构的变迁,歌曲小城故事中的乡愁记忆及其载体也面临着巨大挑战。”所以正确的表述是“小城故事”中的乡愁记忆面临挑战,而不是歌曲挑战着乡愁。故选B。【2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A项考查分析论点,B项考查论证思路,C项考查论证方法及作用,D项考查论证思路。B项,不是“首段提出问题”,是“第二段提出问题”“如何让乡愁记忆成为小城镇特色发展的引擎”,第一段只是对乡愁记忆的现状进行了阐释;最后一节也不是重申乡愁的作用。C项,没有运用“对比手法”。D项,顺序颠倒,“给出了注意事项”在“对政府、市场、民间力量提出警示”之前。故选A。【3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 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以及句子间的关系的寻找细微的差别。A项,曲解文意,“不改变城镇地方文化形式”与原文不符。文中第三段提到“坚持守住底线,保护保育好文化资源。充分挖掘小城镇的物质文化基因,保护好独有的地理禀赋、自然风景与文化资源,保留好特色老街、具有特色风貌的道路,构建好小城镇的记忆坐标系”“保护好有代表性的住宅、不同时代典型的建筑物(学校、茶馆等)、有故事的活动场所(集市、庙会等),保育好一系列主题鲜明的记忆坐标点”等措施,第四段也提到“打造创新引擎,开发利用好文化资源”。所以不是“不改变城镇地方文化形式”,而是“保护好”或“保留好”地方文化形式。故选A。【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六、【2019届河南高三高考适应性测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乡规民约作为传统“德礼法制”文化的独特载体和传统乡村治理的独特方案,在近现代中国社会转型中,被作为解决乡村社会问题的本土资源而得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充分证明其重要的法律文化价值。然而,在汲取这一独特法律文化资源精华时,如若打开方式不正确,则会很大程度影响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进程及功效。乡规民约的制定需要有明确的立约宗旨。乡规民约是乡村社会共同价值与乡村理性的集中体现,是中华民族的理性精神自然融入乡村社会生活的途径与载体。而目前有些地方的乡规民约,在劝禁、惩罚、规范等内容上,明显存在“不合道德”、“逾于法律”的情形,这是需要避免的。当代乡规民约建设的宗旨与目标的确立,当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针,同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合理、适当的方式融入乡规民约体系建设,通过乡规民约的独特产生形式、内容表现、传播与落实方式,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乡村的社会风尚、社会意识和行为习惯,成为处理乡村“细事”的前提。乡规民约不是国家政策与法律条文的简单抄录,也不是各地乡规民约的简单拷贝。乡规民约之于中国法律文化中的持久生命力,之于乡村治理的有效性,在于其本土性、地域性、传播性以及规范的普遍性、可执行性、可操作性、世代相沿不悖性。传统乡规民约形式多样,易记易学易诵,可仪可则可范可守,为民众信服。传统总类性乡规民约,集教育、规劝、告知、奖惩等功用于一体,为一定地域内的乡村民众所普遍遵守。专门类乡规民约,大多与一乡一村不同的社会事实有关,具有鲜明的针对性,其条款简明扼要,可执行性强,规范稳定。而当代乡规民约的建设,近十余年来虽取得较大成效,但其制定与运行仍然存在种种问题。原因在于对乡规民约这一独特法律文化资源的认识不足,导致乡规民约存在形式普遍单一、制定主体不清晰、文本篇幅冗长等问题。最为严重的是乡规民约的可守性不足,缺乏实施保障,制约了乡规民约的有效性,使其在大多数情况下并未真正成为切实有效的治乡之规、理村之约。在汲取乡规民约这一传统法律文化资源精华,使其得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尊重和深刻把握乡规民约的独特法律文化价值及其生成规律。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乡村社会实际出发,真正建立起不违道德、不逾法律的乡规民约体系。如此才能真正发挥乡规民约对于当代乡村“良法善治”的独特功能与作用,最终谱写出乡规民约创新转化应用的时代华章。(选自胡仁智“乡规民约”的独特法律文化价值,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乡规民约是解决乡村社会问题的本土资源,在传统乡村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B乡规民约承载着传统的“德礼法制”文化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理性精神。C在当代,处理乡村细事的乡规民约,其目标的确立须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D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乡规民约,需要尊重和把握其独特价值及生成规律。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从法律文化价值的角度,重点论证了当代乡规民约创造性转化的有效途径。B文章第二段围绕立约宗旨,论证了当代乡规民约建设的宗旨与目标确立等问题。C文章第三段阐明传统乡规民约的特点,指出当代乡规民约建设中存在的问题。D文章首先提出问题,然后从两个方面进行论证分析,最后给出解决问题的建议。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目前有些地方的乡规民约存在不合道德、逾于法律的情形,这是发展中难以避免的。B乡规民约立足本土,有鲜明的针对性,这是它生命力强、得以世代沿袭的根本原因。C只要加强实施保障,就能使乡规民约成为真正切实有效的治乡之规、理村之约。D发挥乡规民约的独特功能,需从乡村实际出发,建立符合时代特点的乡规民约体系。【答案】1B2A3C【解析】【1题详解】该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B项,“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理性精神”分析有误。文中是说“乡规民约是乡村社会共同价值与乡村理性的集中体现,是中华民族的理性精神自然融入乡村社会生活的途径与载体”,并不能集中体现中华民族的理性精神。故选B项。【2题详解】该题考查学生对论述类文本的论据论证分析能力。答题前,先通读原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明确文章的论述话题是什么,观点是什么。A项,“重点论证了当代乡规民约创造性转化的有效途径”分析有误。“当代乡规民约创造性转化的有效途径”并不是文章论述的重点,重点是论述其重要性、意义。故选A项。【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C项,“只要就”分析有误。文中是说“乡规民约的可守性不足,缺乏实施保障,制约了乡规民约的有效性,使其在大多数情况下并未真正成为切实有效的治乡之规、理村之约。”反过来推理,并不能推理出“只要就”的逻辑关系。故选C项。【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这类题目,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准确寻找,筛选提取。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仔细对照,正确判断。找准选项有关内容在原文的位置后,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七、【2019届安徽合肥高三第一次质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19世纪以来,人工智能已成为科幻小说、科幻电影最钟爱的主题,以至于它占据了我们关于未来的主要想象空间。不幸的是,这些作品所描述的人工智能窄化了我们对于未来生命和生活形式的想象,似乎人类未来的主要内容就是与机器人的斗争。同时,过去一百年充斥在科幻文化中的拟人化手法也把人工智能窄化了。机器人只是人工智能的一种典型形式和一个发展方向,而人工智能对我们的意义不只是它可以模拟、延伸和拓展人的思维,更重要的是,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对我们理解人的语言、思维和智能本身有巨大的推进作用。科幻文化对人工智能的窄化还在于,好莱坞电影中总是将机器人和人的根本差别归于感情或者说是“爱”,其实人的社会性存在是人工智能尤其是人工生命研究领域最大的难题。人工智能必须建立一个可预测的世界模型以及反应、修正机制,这都是建立在一个理性个体的假设之上。问题在于,世界上不止有一个个体,还有无数他者,如何以算法应对无数社会性个体之间复杂的、充满非理性和偶然性的相互作用?这才是目前人工智能技术的难点所在。心灵没有方程式,社会性的心灵更加无法用算法解决,这或许正是艺术的机会。然而,人的社会性在今天这个网络社会受到了新的挑战。近20年来,在日常生活的层面上,技术在明显加速,我们能够感觉到各种技术对生活的“重置”。技术的发展在引诱着也在强迫着我们跟随,不断跟它一起更新换代引诱是因为花样翻新、追求时尚,而强迫是因为整个服务系统在更新,我们只能跟着更新,否则等待你的是脱离网络、去社会化。这种加速度,这种迅即的自动化、现成性,取消了我们自主的学习与生产。那么,我们是不是还能保持艺术创造的欲望?在大数据、人工智能最切近的应用场景中,淘宝、京东设置了众多的“推荐”和“方便”,这些“方便”不但是引导消费的诱饵,更是对我们自身性的诱导和窄化。在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合作中,我们的偏好被强化。据说阿里巴巴对每一个淘宝用户的定义,可以拓展到几千个标签。这意味着,它比你自己更了解你的欲望、需求、目的、冲动。然而,这只是你的数码存在,这不过是由概率算法导出的一种“显示性偏好”。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对人群做了无穷细分,但同时人文学者们又总是在抱怨技术把人同质化了。这究竟是怎么回事?我们能否弄清楚,新科技究竟是把社会变丰富了还是变单一了?我个人这些年的感觉是,在表征意义上人的确变得更加多元、丰富,但是在深层意义上,人的社会性以及社会能力却被极大地削弱了。人们思考问题时,如果缺乏辩证思维,会偏向一极而无暇顾及另一极。面对技术把人同质化的趋势,如何找到反向的动力并将之作为“辩证的另一极”?这是未来艺术的根本任务。(摘编自高士明当科幻窄化了人工智能,艺术的新命题出现了)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受到科幻文化的影响,我们容易将人与机器人的斗争当作人类未来的主要内容。B人工智能技术当下难点所在,是建立一个可预测的世界模型以及反应、修正机制。C各种技术正在“重置”我们的生活,技术的发展在引诱也在逼迫着我们紧随其后。D概率算法导出的“显示性偏好”往往是被强化的偏好,与人的真实需求未必一致。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阐释了人工智能对社会生活三个方面的窄化,为进一步论证奠定基础。B文章通过讨论人的社会性在网络社会所受到的新挑战,将论证推向了深入。C文章以淘宝、京东为例,指出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正在对人群做出无穷细分。D文章就新科技对社会的影响,从表征意义和深层意义两个维度表明了看法。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艺术可以表现未来,科幻文化可以展现人们对未来科技、生命和生活形式的想象。B艺术能够应对无数社会性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解决社会性的心灵所产生的问题。C艺术创造的源泉在于对迅即的自动化、现成性保持警惕,追求自主的学习与生产。D艺术的根本任务是在技术之外找到反向的动力,并能够把它作为“辩证的另一极”。【答案】1B2A3A【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题干问的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选项B人工智能技术当下难点所在,是建立一个可预测的世界模型以及反应、修正机制。曲解文意。原文是有假设条件的:人工智能必须建立一个可预测的世界模型以及反应、修正机制,这都是建立在一个理性个体的假设之上。故答案选B。【2题详解】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选项A文章阐释了人工智能对社会生活三个方面的窄化,为进一步论证奠定基础。分析有误。原文说的是,不幸的是,这些作品所描述的人工智能窄化了我们对于未来生命和生活形式的想象,似乎人类未来的主要内容就是与机器人的斗争。故答案选A。【3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归纳、推断、分析的能力。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选项B艺术能够应对无数社会性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解决社会性的心灵所产生的问题。说法过于绝对。原文说的是:心灵没有方程式,社会性的心灵更加无法用算法解决,这或许正是艺术的机会。选项C艺术创造的源泉在于,曲解文意。原文说的是:这种迅即的自动化、现成性,取消了我们自主的学习与生产。那么,我们是不是还能保持艺术创造的欲望?选项D艺术的根本任务是在技术之外找到反向的动力,并能够把它作为“辩证的另一极”。偷换概念。原文说的是:面对技术把人同质化的趋势,如何找到反向的动力并将之作为“辩证的另一极”?这是未来艺术的根本任务。故答案选A。【点睛】这类题目重点集中在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错误类型注意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拉因果等。考核的方式是改变句子含义从而出现选项的观点和文中的观点不一致,文中他人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混淆,对文中的观点概括错误等方式。总之,考生要根据对原文内容的把握,充分理解内容和选项,认真细心的去比对分析,这样就能很好的作答这类试题。八、【2019届福建福州高三毕业班第一次质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数千年来,中国画历经发端、童稚、成熟、升华的漫长路程,由实用而艺术化,形成了独特的话语体系和呈现方式。一幅优秀的中国画,常能以“若坐、若行、若飞、若动”的点线皴擦、风姿绰约的笔情墨象、“似”与“不似”的意态呈现、冲淡玄远或冲突涌动的静谊视觉,形成强大的情感张力;足令观賞者衣带渐宽终不悔地展玩不巴的,正是画作中种种对抗而平衡的巨大张力所予人的艺术审美愉悦。欣赏中国画,其要在意象、在技法、在韵致、在境界,其法在观物、在游心、在体道、在畅神。须紧扣意象和技法这两大介质,从物我、情景、形神体道等意象归纳和线条、形态、色彩、构图等技法剖析两途,层层倒遇,以迫近画作的风神和特质;透过画作的物化形态,体悟主导其意象创构和技法表现的思维方式和审美内核,即生命、节律、体势、气韵等主体价值,品味出画作的境界酒养之美。然而,就艺术而论,画作赏鉴或品评优劣,首在是否能令观者产生共鸣、打动其心,是否能使其从中捕捉并直通画家所欲传达的观念、思想、情绪,是否能令观者从中获得启迪与教益,而非“似”与“不似”。故赏画之先,观赏者必须知晓浸润、孕育中国画的中国文化的特质。这是欣赏中国画的出发点、落脚点和重大关窍。若以人物、山水、花鸟画类,分而论之,则人物画所重之“传神”,即借由临摹直观可视的人物表情、眼神、形体语言、肢体动作、背景布局等,表现人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