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版)2019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阶段二 中华文明的形成——秦汉 课时2 秦汉时期的思想文化学案 岳麓版.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6307955 上传时间:2020-02-22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80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通史版)2019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阶段二 中华文明的形成——秦汉 课时2 秦汉时期的思想文化学案 岳麓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通史版)2019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阶段二 中华文明的形成——秦汉 课时2 秦汉时期的思想文化学案 岳麓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通史版)2019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阶段二 中华文明的形成——秦汉 课时2 秦汉时期的思想文化学案 岳麓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课时2秦汉时期的思想文化1思想:(1)秦朝“焚书坑儒”。(2)董仲舒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2科技文化:(1)汉代造纸术。(2)小篆和隶书。(3)汉赋。主干梳理考点一汉代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1背景(1)汉初的黄老之学已不适应强化中央集权形势发展的需要。(2)儒家学说整合出一整套为中央集权服务的新的理论体系。(3)汉武帝即位后,进一步开拓发展大一统事业。2内容(1)提出“天人感应”学说,宣扬君权神授的政治思想。(2)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3)提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五种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被后人归纳为“三纲五常”。3特点: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的新的思想体系。4影响(1)有利于巩固大一统国家和稳定统治秩序。(2)确立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考点二秦汉时期的科技文化 1科技(1)造纸术(2)天文:东汉张衡发明了浑象仪与候风地动仪。(3)数学:东汉时期:九章算术记载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数学运算方法,标志古代数学体系形成。(4)医学2文化(1)汉字与书法统一特点:小篆圆润纤细,布局均匀;汉隶雄放洒脱,浑厚深沉。意义: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2)汉赋巧学妙思易错易误 “焚书坑儒”与“独尊儒术”的本质目的相同“焚书坑儒”与“独尊儒术”在本质上都是思想专制,只不过采取的手段不同。秦始皇是通过暴力手段实现思想专制,而汉武帝通过和平手段实现。图解历史 董仲舒的新儒学图示解史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图解历史 天水放马滩西汉墓出土的纸质地图该文物于1986年在甘肃天水市的放马滩古墓葬中出土。属于麻纤维纸。这说明早在公元前2世纪的西汉时期,我国就已经制造出了植物纤维纸,用于书写文字和绘图,并且已经传到河西走廊一带。轻巧识记 书体演变及其特点1概念阐释天人合一董仲舒认为,天、地、人是构成人类社会的三个基本要素,人类社会与宇宙是一个整体,人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都离不开天,因此其政治理论的出发点便是如何调节天人关系。在董仲舒看来,天似乎是具有人一样的意志感情,天的运行规律也有道德含义,而这正是人的形体和内在思想的来源。这种观点把天神秘主义人格化,使儒学具备了类似宗教的束缚力。2史论观点汉代儒学思想影响下法律的儒家化自汉代春秋决狱开始,中国法律走上了儒家化的道路。所谓法律的儒家化,是指将儒家的道德精神注入法律、法令,使封建法律具有了伦理法的性质,即以儒家思想为立法、注律,以及司法实践中定罪、量刑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中国法律的儒家化,形成了礼法合一的特色,影响深远。3史论概念三纲五常三纲、五常来源于西汉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但最早源于孔子。“三纲”是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它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君臣、父子、夫妇之间一种特殊的道德关系。“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是用以调整、规范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等人伦关系的行为准则。三纲五常是中国儒家伦理文化中的架构,在一定时期起到了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际关系的作用,但是经过董仲舒改造以后,成为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的哲学,成为束缚人民的精神枷锁。主题一发展中的变异汉代儒学的内容及特点 史料研读史料一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王者承天意以行事,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董仲舒春秋繁露史料二天为君而覆露之,地为臣而持载之;阳为夫而生之,阴为妇而助之;春为父而生之,夏为子而养之;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春秋繁露基义史料三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班固汉书董仲舒传1史料一为第一手原始史料。史料“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大治;与天异者,大乱”主要体现了董仲舒“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的主张。2史料二为文献史料。史料信息“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等主要体现董仲舒“三纲”、“五常”的处世标准。3史料三是第一手历史史料,高度评价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省略号前后的两句话分别反映了“大一统”思想提出的原因及影响。依据史料一、二、三,概括董仲舒新儒学思想的特征。答案继承与发展先秦儒学;主张“君权神授”;强调“大一统”;糅合各家思想,形成新儒学体系;儒学从先秦的民间学说上升为汉武帝时期的官方学说。史论归纳多角度理解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1)从思想内涵看,融儒家、阴阳五行家、黄老之学和法家思想为一体。(2)主张在政治思想方面实行“大一统”,强调君主权威,赋予君权以神权色彩。(3)在宣扬君权神授的同时,又继承和发扬了儒家的民本思想和“仁政”思想。(4)以维护皇权的绝对性为目的,受到统治者重视,迅速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5)具有神学色彩,其哲学思想的本质是唯心主义。(6)承认现实政治秩序的合理性(如皇权专制),即维护现实统治。主题二儒学的官方化董仲舒新儒学的地位及影响史料研读史料一五年春,置五经博士。八月征吏民有明当世之务、习先圣之术者。详延天下方闻之士,咸荐诸朝。其令礼官劝学,讲议洽闻,举遗兴礼,以为天下先。太常其议予博士弟子,崇乡党之化,以厉贤材焉。丞相弘请为博士置弟子员,学者益广。汉书武帝纪史料二董仲舒开启了儒学神学化,儒学宗教化,孔子教主化的进程,为封建统治找到了较为理想的意识形态。他的学说为稳定和巩固大一统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起了重要作用,对于形成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心理特征产生了不可估量的积极影响。田昌五、安作璋主编秦汉史史料三董仲舒是西汉一代最有影响的思想家董仲舒学说的消极影响也是严重的我们民族性格中的封闭自我,盲目自足,因循守旧,不思奋进等等劣根性,都与之直接相关。冯天瑜等著中华文化史1史料一为原始文献史料,主要说明汉武帝大力提倡儒学教育,儒学正统地位确立,也推动了儒学教育的发展。2史料二为后人所著历史文献材料,主要反映了董仲舒新儒学的积极影响。3史料三为后人评论董仲舒新儒学对中华民族及个人性格的消极影响。1根据史料一,说明汉代儒学地位的变化。答案汉武帝的全面尊儒举措,使教育为儒学垄断,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2根据史料二、三,概括董仲舒思想的影响。答案史料二说明董仲舒将儒学神学化、宗教化,适应了君主专制和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成为封建正统思想;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以及精神起了重要作用。史料三反映了董仲舒新儒学具有禁锢、封闭人们思想的消极影响。史论归纳1董仲舒新儒学能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1)形势需要:汉武帝时期,西汉国力强盛,但也面临着一系列新的社会问题,如土地兼并、商贾膨胀、匈奴威胁、王国问题等。汉初的“无为”思想已不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统治政策急需从“无为”向“有为”转变。(2)与时俱进:董仲舒适应时代的变化和形势的需要,对儒学进行了改造。“大一统”思想有利于凝聚人心和国家统一;“天人感应”和“君权神授”的主张给封建皇权披上了神圣的外衣,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2儒学独尊地位的确立对中国历史发展有何深远影响(1)对汉代政治: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局面,削弱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稳定封建统治秩序。(2)对民族精神:思想统一于儒学,儒学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这种民族精神是维护统一、阻止分裂的强大思想武器。(3)对学术文化:一方面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对学术、思想的发展有钳制作用;另一方面,尊儒又提倡了文化教育,提高了知识分子在社会上的地位和作用。(4)对主流思想: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2000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真题研析考法1从唯物史观和历史解释角度考查儒学思想的影响【考题1】 (2014课标全国,24)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这反映了秦汉以后()A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B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C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D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解析古代统治者举行祭天大典,其目的在于神化皇权,巩固统治。从材料中“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的信息可知,统治者借助了人伦秩序来巩固统治,故选B项;君主专制源于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当时的中国并不存在宗教权威,故A项错误;祖先崇拜在秦汉以前就已出现,故C项错误;题干主旨在于通过祭天活动来巩固政治统治,而不是突出宗法制度的强化,故D项错误。答案B【素养解读】 全国卷高考命题以学科素养考查为主,本题从“历史解释”和“唯物史观”角度考查儒家思想对治国理念的影响。具体解读如下:考查素养点拨说明历史解释 题干中“天”被尊为最高神。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等是对儒家治国理念的历史阐释唯物史观据题干中秦汉以后天子与官员、百姓祭拜的不同,可以从中国祭拜现象的客观现实,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统治特点的认识考法2从时空观念和史料实证角度考查经济发展的现象【考题2】 (2014课标全国,25)秦朝法律规定,私拿养子财物以偷盗罪论处,私拿亲子财物无罪;西晋时规定,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这一变化表明,西晋时()A养子亲子权利相同 B血缘亲情逐渐淡化C宗族利益受到保护 D儒家伦理得到强化解析据题干可知,秦朝法律对待养子与亲子的政策不同,但到西晋时对养子的政策与亲子相同,表明随着儒学思想成为封建正统思想后,强调家庭的伦理观念,认可了养子的名份和与家族的伦理关系,故选D项;材料没有涉及亲子与养子的权利问题,A项错误;B项本身描述错误;养子也属于家族成员,养子与亲子的财产同样体现宗族利益,故C项错误。答案D【素养解读】 本题从“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角度考查秦汉以后法律制度的儒学化,考查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影响。具体解读如下:考查素养 点拨说明 时空观念西汉时儒家思想确立为统治思想,汉代以后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逐渐得到巩固历史解释西晋时私拿养子财物无罪,说明西晋的法律更加重视伦理关系,父为子纲的思想得到强化,反映了古代儒学思想对中国古代法律的影响 连线历史专家【命题素材】 儒学思想对中国文明的影响儒家学说取得了非凡成功。一个原因,它在道德上为当局和社会不平等所作的辩护,很受统治者和富人欢迎。而且,其高度的道德原则为现状提供了较纯粹的世袭权力和更牢固的统治基础,从而,对改善政治和社会关系起了不断的促进作用。儒家学说取得成功,还因为它合乎时机。它为中国和东亚大部分地区提供了儒家生活方式的准则,并作了合理说明。结果,在长达二千多年的时间里,它一直充当中国文明的基础。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解读观点】 本段史料为历史文献材料,主要阐述了儒家学说成为中国文明基础的原因。作者认为其原因有:(1)在道德上为统治阶级作辩护,有利于维护统治秩序。(2)它为社会提供了一种生活准则,并作了合理的说明。【命题预测】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论述了儒家学说取得成功的原因。依据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看法。答案观点一:赞同其观点。儒家学说正是符合了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安定社会秩序、缓和社会矛盾的需要,才最终取得正统地位。如孔子的“仁”的学说、“和为贵”,董仲舒宣扬的“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及程朱理学等有利于统治者维护社会秩序。观点二:不认同作者观点。儒家学说从创立就极力在道德上为统治者和社会不平等作辩护,为中国提供了儒家生活方式的准则。但在战国时期、秦朝、汉初很长一段时间内并不受统治者的欢迎,相反经常受到打击。统治者采用什么思想作为统治思想与当时的政治、经济状况有紧密联系,不完全取决于该思想本身。高考题组1(2014江苏单科,1)在对天、君、民关系的认识上,原始儒学以孟子为例,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材料表明,董仲舒()A继承了原始儒学的全部宗旨B背离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C背离了原始儒学的仁爱思想D摒弃了原始儒学的德治主张解析据题干可知,原始儒学中的“民贵君轻”体现了民本思想,而董仲舒“屈民以伸君”的主张,君的地位大于民的地位,不再是以民为本,说明汉代儒学背离了先秦儒学的民本思想,故选B项。答案B2(2014海南单科,2)“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礼则入刑,相为表里者也”。东汉时的这一说法反映出当时()A礼制观念淡化 B儒法两家结合加深C崇尚法家思想 D儒学独尊地位动摇解析材料主张“礼法并用”,这说明礼制观念并没有淡化,故A项错误;材料“礼、刑,相为表里者也”体现了儒法思想的结合,故B项正确;材料“相为表里者也”说明不单独崇尚法家思想,故C项错误;该思想促使儒学地位独尊,不是动摇,故D项错误。答案B3(2016海南单科,2)中国古代书法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多种书体,属于国家强力推行的是()A隶书 B小篆 C楷书 D行书解析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统一了文字,小篆成为秦朝通令全国使用的字体,故选B项;隶书虽然也在秦朝出现,但并没有通令全国使用,排除A项;楷书、行书并未得到国家强力推行,排除C、D项。答案B模拟题组1(2018四川宜宾调研)董仲舒认为,天是宇宙间的最高主宰,“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因而主张“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董仲舒这一思想()A神化皇权并力图使之受制约B确立了儒法合流的治国方略C否定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D使神权与王权开始走向结合解析据题干材料“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神化了皇权,同时材料“屈君以伸天”又体现了对皇权的制约,故A项正确;材料不是主张以儒法合流为治国方略,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了神化皇权同时又力图使之受制约,是对原始儒学民本思想的继承与发展,而不是否定,故C项错误;夏、商、周三代时期神权与王权已结合,故D项错误。答案A2(2018山西太原模拟)中国古代统治者宣扬“敬天、法祖、忠君、保民”,汉朝以后“以孝治天下”逐渐成为贯彻两千年帝制社会的治国纲领。这表明()A儒学正统坚不可摧 B政治与伦理相结合C君主皆为道德楷模 D宗法制度得以延续解析根据材料“以孝治天下”,体现的是伦理关系,“治国纲领”,体现的是政治关系,故选B项;材料体现了儒家正统地位的确立与巩固,不涉及破坏、摧毁问题,故A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君主的德行,故C项错误;宗法制强调的是宗法血缘,故D项错误。答案B3(2018四川绵阳诊断)董仲舒的“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理论前提是“君王受命于天”。其思想主张()A是当时社会民本思想的体现B体现天人合一的理念C为加强君主专制提供理论依据D得到广大人民的拥护解析材料认为“君王受命于天”,反映了君权神授的思想,体现了天子受命于天、至高无上的特点,为专制皇权强化提供了理论依据,故选C项;材料与民本思想无关,故A项错误;“天人合一”体现了汉代儒学对皇权制约的一面,故B项错误;材料思想某种程度体现出皇帝对人民的绝对权力,未提及人民的态度问题,故D项错误。答案C4(2018湖北武汉调研)东汉章帝初年,“有人侮辱人父者而子杀之,肃宗贳(赦免)其死”,这种做法此后便作为司法断案可以比附的典型案例决事比,直到汉和帝时被整理成“轻侮法”,对类似复仇规定了从轻处罚的条款。在以后的复仇判决时,地方官吏往往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减免其死刑。汉代的做法从本质上反映出()A儒家伦理已渗透到法律B中央集权在不断加强C君主专制影响政治生活D司法程序已日渐完备解析据材料“轻侮法,对类似复仇规定了从轻处罚的条款。在以后的复仇判决时,地方官吏往往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减免其死刑”可以得出汉代的做法从本质上反映出儒家伦理已渗透到法律,故选A项。答案A5(2017河南天一大联考)西汉前、中期两个判然对立的社会集团儒生和“文法吏”,在后期渐趋合流,形成了一个全新而有长久生命力的社会阶层士大夫。西汉后期“士大夫”形成的主要因素是()A“统制经济”的实施 B诸侯势力的削弱 C“独尊儒术”的提出 D察举制度的实行解析西汉后期“士大夫”形成过程实际上是儒生政治地位上升的过程,“独尊儒术”的提出,建立起以儒学为标准的选官制度,儒生政治地位上升,故选C项。答案C6(2017广东肇庆检测)汉武帝时,董仲舒上“天人三策”,提出“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汉武帝采纳“养士”建议的主要目的是()A传播儒家思想 B确立中央集权制度C加强思想专制 D建立郡国教育体系解析根据材料结合史实得知,董仲舒主张通过加强思想控制来巩固大一统帝国和维护统治秩序,据董仲舒的建议由政府出资来“置师养士”,其主要目的就是通过“独尊儒术”来加强思想控制,故选C项。答案C(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8福建莆田质检)春秋战国时期,孔子主张“以道事君,不可则止”,孟子认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汉代,董仲舒强调“委身致命”、“善皆归君,恶皆归于臣”。这种对君臣关系认识的变化表明,汉代儒学()A比先秦儒学更加哲学化B与先秦儒学有着本质的区别C植根于先秦儒学的传统D是对先秦儒学的取舍与创新解析据题干可知,一方面,董仲舒的“君权神授”理论是对孔子理论的发展与创新,另一方面,其理论又是对孟子思想的彻底否定与颠覆,故选D项;A、B、C三项与题干材料无关。答案D2(2017湖北孝感模拟)董仲舒说:“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这是()A外儒内法的思想B法术势合一的统治思想C“天人合一”思想D变道家的道统为封建的法统解析据题干引文,从哲学的角度论证了封建统治合理的本源,“天不变,道亦不变”把封建统治与天道相比,用自然界的原则来论证封建统治的合法性,故选D项。答案D3(2018广东江门模拟)董仲舒在君人南面之术上主张“天高其位而下其施”,“天高其位,所以为尊”是道家的术,“下其施,所以为仁”是儒家的道理。由材料可推出董仲舒的新儒学()A把天道观念和人文主义结合B兼采道家驭人术与儒家行政术C主张君主把修身与治国相结合D是道教与儒学相融合的产物解析据材料可得董仲舒认为君主统治之术应把道家和儒家学说相结合,董仲舒的新儒学主张君主应把“道家的术”与“儒家的道理”相结合来统治,故选B项。答案B4(2018河北邯郸模拟)东汉光武帝设立“举谣言”制,将民谣纳入行政监督体系,以反映地方官吏为政善恶的歌谣来决定官吏的升黜,东汉出现了一系列因“谣言”而黜陟的官吏。这反映出东汉时期()A社会舆论决定官吏升黜 B监察体系臻于完备C儒家思想影响政府决策 D选官标准发生变化解析据题干“将民谣纳入行政监督体系”体现了统治者尊重民意,以民为本,体现了儒家思想,故选C项;社会舆论决定官吏升黜,错在“决定”,故A项错误;“以反映地方官吏为政善恶的歌谣来决定官吏的升黜”体现监察体系不断完善,“臻于完备”说法过于绝对,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到选官标准,故D项错误。答案C5(2017河南洛阳期中)东汉中期的顺帝在继位前历经磨难,继位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革新政治,把汉文帝作为其从事政治活动的楷模,认为当时国家的残破局面正是由于“政失厥道”。这表明他()A主张遵循黄老之术 B反对治国尊崇儒术C强调治国外儒内法 D推崇孔子礼制思想解析汉文帝时期采用黄老之学,休养生息,恢复经济,故A项正确;“政失厥道”意即针对独尊儒术,但未提出效仿汉文帝的什么措施,故B项错误;外儒内法始于董仲舒新儒学获得正统地位,故C项错误;汉文帝时期尚未用儒家思想来治国,故D项错误。答案A6(2018山东淄博摸底考试)公元前124年,汉武帝在长安兴办太学,“博士弟子入选”,内由太常负责选择,外由郡国察举。规定太学的学习科目设五经,学生可任选一经学习,以自学为主,老师定期讲经,学完经考试合格后即可做官。太学的兴办()A有利于实现西汉王朝的思想统一B促进了汉代地方教育事业的发展C建立了以考试为主的官僚选拔制度D缓和了统治阶级集团内部的矛盾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学习科目设五经”“学完经考试合格后即可做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太学以五经为学习内容,学生经考试合格后即可做官,这实际上确立了儒家思想为官方统治思想,A项符合题意。根据“在长安兴办太学”可知,B项错误;C项说法与史实不符,错误;D项与题干材料主旨不符,排除。答案A7(2018山东枣庄模拟)吕思勉在中国通史中说“汉文帝除肉刑诏,所引用的就是尚书说。汉武帝亦使吕步舒(董仲舒的弟子),治淮南狱。”这反映了汉代()A儒家伦理道德影响司法 B确立了司法审判独立性C儒学成为唯一司法依据 D孝治天下儒家独尊观念解析根据材料“汉文帝除肉刑诏,所引用的就是尚书说”中“尚书”是儒家经典,“汉武帝亦使吕步舒(董仲舒的弟子),治淮南狱”说明当时的司法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故选A项。答案A8(2018四川绵阳诊断)东汉光武帝为更换太子而颁布的诏书中,即先引春秋,然后说:“春秋之义,立子以贵。东海王阳,皇后之子,宜承大统。皇太子强,崇执谦退,愿备藩国。父子之情,重久违之。其以强为东海王,立阳为皇太子,改名庄。”这表明儒学在当时()A开始成为国家的正统学说B适应统治需要成为官方哲学C作为政府选官制度的标准D成为封建君主政治利用的工具解析材料中东汉光武帝为更换太子而颁布的诏书中,引用春秋的言论,其目的是让自己更换太子的做法显得名正言顺,春秋是当时儒家经典五经之一,说明当时儒学作为封建正统思想,成为封建君主政治利用的工具,故选D项。答案D9(2018安徽淮北模拟)汉代董仲舒将日食等自然界的灾异现象与君主的作为联系起来,君主也常以罪己方式来应对灾异。到了清代,出现日食时则要求官员到礼部集合,长跪至日食结束,否则被皇帝训斥。这反映出()A“天人感应”的意图被曲解 B皇帝推卸政治责任C“敬天”传统受统治者重视 D君主专制得到强化解析据题干材料中由最初出现问题皇帝要下罪己诏,到后来出现问题皇帝将责任推卸到臣子身上,体现了君主专制的加强,故选D项。答案D10(2018四川德阳诊断)美国学者列文森在研究中国封建社会后得出一个结论,皇朝体制有着一个“自相矛盾”的运行规律:儒教君主制的基础恰恰是反儒教的法家原则。作者揭示出中国封建社会()A儒学思想以法家为依托 B外儒内法的治国策略C儒家与法家的冲突激烈 D德治与法治交替运用解析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而法家提倡法治和中央集权,在维护君主专制方面本质上一致,与材料中“儒教君主制的基础恰恰是反儒教的法家原则”相符,故选B项。 答案B11(2017湖北武汉调研)董仲舒提出“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学校)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的改革措施,以此达到移风易俗的目的。这体现了董仲舒()A将儒学思想发展为主流思想B认为改革受不良风气阻碍C主张民众平等接受学校教育D重视儒家伦理的教化作用解析董仲舒的一系列主张和措施最后达到了移风易俗的目的,体现了其教化作用,故选D项;A、B、C三项与题干材料不符。答案D12(2018江西南昌模拟)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从后来的历史看,秦帝国废弃了早先在诸王国发展起来的写法众多的语言文字,代之以全中国都能理解的统一文字。由于这种文字所共有的性质,证明是一种非常有效且持久的统一的粘合剂”。这说明秦帝国统一文字()A对中国后来的民族统一影响深远B促进了民族大融合C有利于秦中央集权的建立D有利于国家统一的实现解析据题干,从“由于这种文字所共有的性质,证明是一种非常有效且持久的统一的粘合剂”,可知秦统一文字对中国民族统一有重要影响,故选A项。答案A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2018湖南长郡中学月考)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凡以教化不立而万民不正也。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学校)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故其刑罚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汉书董仲舒传材料二董仲舒的教化思想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要求,是当时客观形势的正确反映。虽然,从本质上说,这一主张是为巩固汉政权的封建统治服务的,但从客观效果来看,它不仅对当时,而且对以后中国封建社会的统一、巩固和发展起了积极的进步作用。高春菊董仲舒教化思想研究请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董仲舒针对教化提出的具体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董仲舒倡导教化的主要原因。(13分)(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如何正确理解董仲舒教化思想的历史影响?(12分)解析第(1)问,“主张”直接提取材料信息概括作答;“主要原因”要结合当时形势,从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统治、儒家自身主张和教化的功能等方面分析。第(2)问,从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两方面思考。答案(1)主张:办学校;教化人民仁、义、礼。(4分)原因:适应统治的需要;儒家重教化的传统;教化本身的功能。(9分)(2)一方面,有利于巩固封建思想统治,(或有利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另一方面,使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更加巩固,(或社会影响更加扩大),客观上对社会发展具有一定的束缚和阻碍作用。(12分)14(2018山西太原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礼记大学汉书循吏传载,西汉元帝时,南阳郡太守召信臣,“其治视民如子”,劝民农桑,去末归本,为政勤勉有计谋,“好为民兴利”,尽力使百姓富起来。他亲自指导农耕,常出入于田间,住宿在民家,很少有安闲的时候。“百姓归之,户口增倍,盗贼狱讼衰止”。“吏民亲爱信臣,尊他为召父”。后汉书杜诗传载,杜诗,担任郡功曹(官名)时,爱民如子,事事替百姓做主,由是全郡百姓家家粮丰衣足。百姓拿他与以前的召信臣相比,说“前有召父,后有杜母”。南阳人为纪念这两位太守,修建了一座“二信守祠”,俗称“父母祠”。“父母官”一词由此而来,成为百姓对廉洁奉公、关怀百姓、造福一方的地方官的敬称。据汉书后汉书整理解读材料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谈谈你对材料所述历史现象的认识。(12分,要求:准确概括历史现象,阐述须有史实依据)解析首先,根据题意,准确概括历史现象。根据材料“太守召信臣,其治视民如子”,“杜诗,担任郡功曹(官名)时,爱民如子”得出古代官员爱民如子;根据材料“前有召父,后有杜母”,“父母官成为百姓对廉洁奉公、关怀百姓、造福一方的地方官的敬称”得出百姓视官员为父母,加以概括;其次,根据题意,史论结合,谈谈对上述现象的认识,可以从政治方面中央集权、维护统治,经济方面小农经济,文化上儒家民本思想,加以论述;最后,对这一官民间的关系作简要总结。答案示例现象:古代对官民关系的定位是官员爱民如子,民视官为父母官。(4 分)认识:受中国传统民本思想影响,出于发展农业生产、保证政府财政收入和维护统治的需要,官员往往爱民如子;而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政治与伦理相结合,民把廉洁奉公、关怀百姓、造福一方的地方官员称之为父母官,表达了自己对官员的肯定和爱戴。(4 分)这种现象的出现,一方面有利于缓和官民矛盾,稳定社会秩序,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保证政府财政收入;但另一方面,这种界定也强化了官民的不平等性,不利于中国向近代社会的转型。(4 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