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版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阶段二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秦汉课时1秦汉时期的政治和经济学案含解析岳麓版.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6307678 上传时间:2020-02-22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1.6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通史版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阶段二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秦汉课时1秦汉时期的政治和经济学案含解析岳麓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通史版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阶段二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秦汉课时1秦汉时期的政治和经济学案含解析岳麓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通史版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阶段二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秦汉课时1秦汉时期的政治和经济学案含解析岳麓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阶段二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秦汉课时1秦汉时期的政治和经济考纲考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皇帝制度。(2)三公九卿制与郡县制。汉的政治制度(1)郡国并行制。(2)中外朝制度。(3)刺史制度。(4)察举制。秦汉时期的经济(1)秦汉的农耕技术。(2)秦汉手工业的发展与“丝绸之路”。(3)秦汉的商业发展。素养解读时空观念汉承秦制,略有创新,注意从时空角度认识汉代对秦皇帝制度、中央机构及郡县制的继承;从时空角度认识秦汉区域经济发展的变化。历史解释秦汉政治制度反映了封建王朝政治统治的特点,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促进了汉代社会发展进步。史料实证运用考古发掘的壁画、墓葬文物、文史史料及其他考古遗存,解读印证秦汉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特点及影响。唯物史观运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关系理解秦汉政治统治、国家统一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客观评价汉武帝时期的强盛局面。考点一秦汉时期的政治(一)从群雄割据到大统一1.群雄割据(1)春秋时期(2)战国时期2.大统一(1)经过商鞅变法后,秦国逐渐强大起来,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等国。(2)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结束了数百年的割据混战局面,建立了空前统一的大帝国。秦的统一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有力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与交融。(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1.特征:权力的高度集中。2.内容(1)皇帝制度:皇权至上;实行“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2)中央官制: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度,军国大权最终操纵在皇帝一人手中。 (3)地方制度: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 (4)用人制度:制定一套选拔和考察官吏的制度。(5)法律制度:秦帝国制定细密、严苛的法律。3.影响(1)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2)其中央与地方官制的基本原则为历代王朝所继承,提高了行政效率,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对此后2000多年的中国政治与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三)汉代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1.加强中央集权(1)背景(2)措施:汉武帝时,实行“推恩令”,强干弱枝,监察地方。2.分割相权(1)汉武帝选用一些亲信侍从如尚书、常侍等组成宫中的决策班子,称为“中朝”,以制衡丞相权力。(2)东汉时期逐渐形成新的权力中枢机构尚书台,并以此取代了三公的权力。(四)秦汉时期的监察体制与选官制度1.监察制度(1)目的:保证官僚队伍的廉洁和效率,巩固专制集权统治。(2)演变2.选官制度(1)秦至汉初:实行军功爵制度。(2)汉武帝时期:实行察举制和征辟制。外戚干政外戚亦称外家,指封建社会中的君主的母族、妻族,即君主母亲或妻妾娘家的人。外戚干政是指外戚利用皇帝年幼或者无能而把持朝廷政权的现象,外戚干政现象是君主专制下皇权专制的结果,往往会造成政治黑暗或朝廷内部矛盾争斗。考点二秦汉时期的社会经济1.农业2.手工业3.商业发展图解历史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 图解历史 秦朝的三公九卿制 史料史论 秦政治制度对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影响自从秦始皇统一了当时的“天下”,中国即成为一个长期整合的政治体中国,作为一个政治单元,能够有长期的凝聚性,固然由于其地理环境自成格局,但也由于国家形态具备一定程度的稳定性。许倬云历史大脉络核心论点:秦朝的统一和制度创新,推动了中国文明的传承,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 史家观点 汉代“斑马式”的地方管理体制(郡国并行制)新朝代首先遇到的第一个大问题是帝国跨地过广,不能全部由中央集体管制,于是采取了一种“斑马式”的省级组织。有些地区秦朝所设郡县原封不动地任其存在,其他地区则派遣新任命的王侯,世守为业。黄仁宇中国大历史核心观点:汉初对地方管理实行郡国并行制,体现了汉代统治者因地制宜,分而治之的治国策略。微点拓展 对古代监察制度的评价(1)加强了皇权,有利于维护统治秩序;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止官员贪污腐败。(2)君主专制的本质决定了监察体制的实际效能是有限的。监察官只是皇帝的耳目和工具;监察制度是皇权的附属品,能否发挥正常作用,与皇帝的明昏有密切关系,不能杜绝官僚的腐败和低效。教材补遗 汉代田庄经济田庄是汉代社会地主阶级经营地产的一种生产组织形式,它以大土地所有制为基础,以超经济人身强制的劳役地租或实物地租为剥削形态,有着严密的生产管理体系,是能够自给自足地进行生产、生活的经济实体。 史论观点 田庄经济的性质和地位(1)一种观点认为,汉代田庄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单位,很少与外界有商品往来,即使有商业活动,也是在田庄内部进行,即“闭门成市”。(2)一种观点认为,汉代田庄不是一个封闭式的经济状态,而是“一个基本自给自足的半封闭式经济单位”,“剩余产品也进入商品流通之中”,汉代田庄“在汉代商品经济的运作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田庄既是商品市场的重要供应者,又是商品经济的重要经营者”,促进了汉代商业的发展。探究1秦汉政治文明传承的特点及影响考题例证【典例1】 (2016课标全国,25)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其意在说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汉初()A.实行了崇尚儒家的政策 B.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C.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 D.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答案B点评本题借助原始史学材料,考查汉承秦制政治文明的传承,注意考查解读信息获取历史结论的能力,考查了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学科素养。审题解答题眼是理解汉承秦制的具体表现及特点,认识使汉初政权得以平稳过渡的原因。解题解读题干“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信息可知,主要说明汉朝实现对全国统治的原因是继承了秦朝的政治制度,故选B项。材料中的“文书”为国家档案文献,而非儒家典籍,A项错误;据“文书之力也”可知,文书发挥了重要作用,C项错误;“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在材料中并未提及,排除D项。史论链接角度1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1)它实行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三公九卿分工严密,各司其职,但都是围绕着皇权这一中心来设置和运转。三公既互相配合又互相牵制,谁也不能独揽大权,这保证了国家权力最终掌握在皇帝一人之手,保证专制皇权不致旁落。(2)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九卿”中奉常、宗正、郎中令、少府等官职就是为皇室专设的,是为皇帝私家服务的。国与家同治,这是封建时代的统治特点。(3)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地方绝对服从中央,最后集权于皇帝,加强了中央集权。(4)秦朝建立的这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僚机构,实行俸禄制度,官位概不世袭,重要官吏由皇帝任免、调遣。角度2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演变的文明传承(1)从秦朝确立起以皇权为中心的专制中央集权体制。秦中央“三公九卿”分工严密,各司其职;地方推行郡县制,实行俸禄制度,官位概不世袭,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形成典型的封建官僚政治,反映了政治文明的进步。(2)汉承秦制,略有损益。汉代通过中央“中外朝”制度限制相权;地方通过“推恩令”逐步解决王国威胁中央集权问题;设置地方刺史制度加强对地方的监督;采取察举制选拔官吏,官僚政治进一步发展。角度3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的历史作用(1)政治: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有利于抵御游牧民族的掠夺,维护中原地区的农耕经济免遭游牧民族的侵扰。(2)经济:有利于维护小农经济的稳定。同时,中央集权制有利于国家调动全国的人力、物力兴修大型工程。即时体验1.(201811月浙江选考)论及“汉承秦制”,有学者指出:“尽管表面上与秦及其制度划清了界限,但汉朝实质上重建了秦的中央集权官僚政治。”下列项中能够体现上述认识的是()A.分封诸侯王,郡国并存B.划分监察区,建立十三部刺史C.限制相权,建立“中朝”决策机制D.设司隶校尉,加强对官吏的监督解析根据材料“划清界限”说明变革了原有制度,“实质上重建”说明从根本上是对原有制度的继承,汉代实行郡国并行制符合这一特征,故A项正确;B、C、D三项都无从体现“划清界限”,都是对原有制度的完善。答案A2.(2018海南单科,2)汉书云:“汉家承秦之制,并立郡县,主有专己之威,臣无百年之柄。”这表明在西汉()A.分封制度退出历史舞台 B.宗法制度趋于瓦解C.郡县制有利于维护皇权 D.官僚制度未能建立解析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度退出历史舞台,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制度趋于瓦解,与材料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据材料郡县制使得“主有专己之威,臣无百年之柄”,可得出郡县制有利于维护皇权,故C项正确;秦朝确立三公九卿制,官僚制度已经建立,故D项错误。答案C探究2汉代政治统治的特点及影响考题例证【典例2】 (2015课标全国,25)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这被当时人视为“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是()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B.“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C.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D.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答案C点评本题创设情境,从唯物史观和历史解释角度考查汉代君主统治特点下外戚干政现象的历史原因,注意考查从因果关系角度认识历史现象本质的能力。审题解答注意理解外戚干政现象的根源,紧扣“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现象隐含的本质。解题据题干信息可知,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现象,外戚属于母族亲属关系,说明汉代外戚干政反映出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故选C项;据材料可知外戚也可能掌握相权,A项错误;“家天下”观念强调的父系血缘关系,与外戚干政无关,B项错误;刘氏同姓诸侯王反映的是父系血缘关系,与外戚干政无关,D项错误。史论链接角度1汉初王国问题的形成、解决及影响(1)形成:汉初经历秦末农民战争,社会混乱,同时需要分封功臣及同姓王,稳定王朝统治;汉承秦制,制度创新,实行郡国并行制,导致封国坐大,形成王国问题。(2)解决:汉武帝在景帝平定“七国之乱”基础上,颁布“推恩令”;变封国为郡;贬低王国官员地位等。刺史制度:汉武帝后期将地方分区监察,称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名,代表中央监察地方。(3)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为解决边患危机创造了条件;促使汉武帝时期强盛局面的出现。角度2汉代官僚体系统治的特点“汉承秦制”,汉朝基本继承了秦朝的政治制度,但是,也有自己独特的一面,形成了一些独特的政治制度或者政治环境。布衣将相是指西汉开国诸臣中,绝大多数“起自布衣”,这些人大都没有贵族头衔,称之为“布衣将相”。这既是对秦末农民起义结果的承认,也是削弱贵族势力的必然产物重视母族亲属关系汉代皇室的母族势力受到了充分的重视,西汉出现了吕后暴政和窦太后的专权,东汉出现了外戚干政的局面,这些都是母族势力强大的表现儒士受到重用汉初,重视“黄老之学”,但并不排挤儒学。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士受到了重用,几乎垄断了汉代官僚体系地方势力强大汉初,王国是中央集权的主要威胁。王国问题解决后,豪强地主逐渐成为威胁中央集权的主要力量,最终导致了东汉的灭亡和魏晋南北朝的分裂局面即时体验1.(2019山东泰安英雄山中学模拟)汉代统治者提出“以孝治天下”的治国方针,自汉文帝设置孝经博士后,儒家著作孝经成为读书人的必修经典。这反映了汉代()A.倡导愚孝思想 B.强化宗法伦理C.确立儒学正统 D.重视文化教育解析解读题干可知,材料强调汉代统治者大力倡导“以孝治天下”,使孝道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孝道不仅仅局限在宗法伦理领域,还延伸、渗透到国家政治、社会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强化成为社会伦理和政治宗法伦理,故选B项。答案B2.(2018山东名校联考)西汉初,皇后名义上可以参与国家事务,并在宫中设立专门机构,有一系列官吏。到了东汉,这些机构和官吏多被裁撤,剩余官员也改由宦官担任。这种变化说明汉朝()A.道德因素影响了权力分配B.君主权力逐渐转移至外朝C.避免了外戚干政的可能性D.统治者更加重视行政效率解析根据题干材料“西汉初,皇后名义上可以参与国家事务到了东汉,这些机构和官吏多被裁撤”,西汉时期,这一现象是由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推广新儒学所致,故选A项。答案A探究3秦汉社会经济的发展及特点 史论链接角度1古代庄园经济发展的特点土地来源古代中国的庄园主要是由商人、豪强地主、官僚等用威胁、欺骗、敲诈、权威、买卖、强占等各种手段,兼并农民的土地,形成土地私有制经济形态是典型的自给自足经济,庄园主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需要布置庄园,使耕种与纺织等手工业结合,把庄园建成一个独立而封闭的世界剥削方式庄园除有一部分奴仆劳动外,大多由徒附、宾客、族人通过租佃的方式来耕作,他们一般向庄园主交纳实物地租。除实物地租外,他们也须无偿地为庄园主服一些劳役,如砍伐林木、看家护院、充当“部曲”等管理形式中国古代庄园主对依附农民行使的是一种以族权为表现形式的政治权力,没有司法管辖权,唐代以后庄园主对庄园劳动者的人身控制进一步削弱角度2古代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特点(1)封建地主占有全国大部分土地,土地买卖和土地兼并盛行。(2)广大农民只有少量土地甚至没有土地,受到封建国家、地主的残酷剥削和压迫。(3)封建土地私有制是土地兼并周期性发展的根源。(4)土地制度的变革和调整,实质上体现了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时代要求。角度3秦汉时期商业发展的原因(1)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统一货币、度量衡,修建驰道。(2)汉代“开关梁,弛山泽之禁”。(3)秦汉时期大一统局面和农业、手工业的发展。(4)两汉时期开通了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中外贸易发展起来。史料实证史料一(田庄)“是以大地产为基础,以超经济人身强制的劳役地租或实物为剥削形态,有严密的生产管理体系,以自给自足为目的的封建生产的一种组织形式”。张竹云汉代田庄与西欧庄园比较研究史料二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船车贾贩,周于四方;废居积贮,满于都城。琦赂宝货,巨室不能容;马牛羊豕,山谷不能受。后汉书仲长统传史料三秦汉时期,官营丝织业规模宏大,每年经费高达千万钱,官营丝织工场“作工各数千人”。大工商者经营的丝织业兴盛发达,史记载,通邑大都中从事买卖“帛絮细布”者,可“比千乘之家”。官僚地主也自营纺织,田庄中有养蚕、缫丝、织缣、染色等全部生产过程;其产品除自身消费,亦出售求利。社会消费的丝织品明显增加,盐铁论中说:“古者庶人耄老而后衣丝,其余则麻粢(xi,指麻类植物的纤维)而已夫罗纨文绣者,人君后妃之服也是以文缯薄织,不鬻于市。今富者缛绣罗纨,中者素绨冰锦,常民而被后妃之服。”摘编自林剑鸣等著秦汉社会文明(1)史料一、二主要论述了汉代田庄经济的特点。史料一紧扣材料阐释的田庄经济基础、生产方式、管理体系及生产组织方式等方面思考;史料二从田庄经济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角度理解。(2)史料三主要阐释了秦汉丝织业发展的状况。解读主要从秦汉官营丝织业规模、发展程度、经营模式、消费状况等方面分析。1.据史料一、二,归纳概括中国古代庄园经济的特点。提示:以大地主土地私有制为基础建立;集体生产组织方式;严密的组织管理体系;产品种类繁多、丰富,基本自给自足;佃客与庄主有较强的人身依附关系。2.据史料三,分析秦汉时期丝织业的经营方式和消费状况。提示:经营方式:官营丝织业发达;商人经营的丝织业获利丰厚;地主经营的丝织业产品用于自己消费,也作为商品出售。消费情况:丝织品品种多,数量增加;社会消费的丝织品增加,丝织品消费打破等级界限。即时体验1.(2019山东日照模拟)据记载,东汉豪强田庄控制大量依附人口。每年春耕前后,庄园主“赈赡穷乏,务施九族,自亲者始”。秋收前后,“存问九族孤寡老病不能自存者”,对同宗贫困而死者则纠合宗人,合族收葬。冬月腊日,“请召宗族、婚姻、宾旅、讲好和礼,休农息役”这一现象()A.削弱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B.强化了农村的宗法宗族观念C.加快了土地租佃关系的形成D.促进了地主土地私有制发展解析根据材料“东汉豪强田庄控制大量依附人口”可知,极大地削弱了中央对地方人口的有效控制,故A项正确;材料的主旨是东汉豪强田庄对人口的控制,故B项错误;根据所学,春秋战国时期,租佃关系就已经产生,故C项错误;豪强田庄属于土地兼并,故D项错误。答案A2.(2019黑龙江模拟)汉武帝时,为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打击工商业者,实行盐铁由国家垄断经营,并设置行政机构具体管理。东汉虽然设立盐铁官,但只是负责征税,实行“纵民煮铸”的政策。盐铁政策的变化有利于()A.豪强地主兼并土地 B.民营手工业的发展C.强化中央集权 D.小农经济发展解析据题干材料可概括盐铁政策的变化,说明汉代民间逐渐获得了盐铁的经营权,有利于民营手工业的发展,故选B项。材料未涉及地主兼并土地的问题,A项错误;据汉武帝时期的国家垄断经营到东汉的允许民间煮盐铸铁,中央的经济权力在减小,C项错误;盐铁政策的变化与小农经济的发展无关,D项错误。答案B命题素材 从“历史解释”角度考查秦汉政治体制的继承与发展自古就有“汉承秦制”之说,在国家的政治、军事、经济、法律、职官等领域内考察,这是非常准确的概括。秦所创设的皇帝制度,把最崇高的名号、最显赫的地位、最根本的权力集中到君主一人身上,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的确立。它通过朝议和文书、舆服、后宫、陵寝等相关规定,把“君尊臣卑”的政治伦理制度化,树立了绝对皇权的统治秩序。故自汉及清,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不替。自上而下的专制官僚体制,取代了此前的贵族等级制。中央有以丞相为首的政治中枢机构。秦王朝全面推行郡县制,意义同样重大。秦始皇采纳了廷尉李斯的建议,在全国范围内普遍推广郡县制。郡县作为中央政府辖属的地方行政机构,各级长官的任免、考核、奖惩之权,悉操于中央政府和皇帝之手。与此前的分封制相比较,郡县制把中央集权制的特点给以充分展示。汉初的统治体制是“郡国并行”制,即“郡县制”与“封国制”并存。景帝时期突然爆发的“吴楚七国叛乱”,把“郡国并行”体制的潜在危机,以最直接的方式展示出来。在平定了叛乱之后,景帝挟战胜之威,继续推行削藩政策,剥夺了诸侯王亲理国事的权力。朝廷对封国的控制力已大大强化。经过景帝、武帝两代经营,汉初诸侯王国的威势和地位不复存在,“郡国并行”之制名存实亡,国家政体复归为典型的郡县制。摘自刘芃、朱汉国历史学习精要刘芃:教育部考试中心研究员,命题中心主任。刘芃教授非常重视考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把握,突出对重大历史概念的考查,关注考生的历史学科能力,善于从微观的角度去发现历史的大意。朱汉国:历史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现兼任教育部教师教育专家委员、教育部基础教育历史课程标准研制组负责人等职。多年来致力于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中国近现代社会史研究。本段评论性材料,从历史解释角度分析了秦创立的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及“汉承秦制”的文明传承。材料肯定了秦朝政治制度的意义及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转型的影响,推动了贵族政治体制向官僚政治体制的转变。依据材料及所学,分析秦汉时期“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主要表现,并谈谈如何理解这一变化。解析第一小问,结合三公九卿制及郡县制的史实来总结概括;第二小问,结合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方面的阶段特征回答。答案(1)表现:三公九卿等中央官员均由皇帝直接任命和罢免,其待遇是国家发给俸禄,不再封地;郡县长官也由皇帝直接任免,也由国家给予俸禄,由此形成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打破了分封制下王侯共治天下的政治格局。(2)理解:官员是国家机器内的官员,国家供给俸禄,不是终身制;国家所有权力悉归中央政府和皇帝,诸侯王国名存实亡。真题体验1.(2016上海单科,6)读通鉴论曰:“两端争胜,而徒为无益之论者,辨封建者是也。_,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句中省略处应填入()A.分封之制 B.郡县之制C.郡国并行 D.行省制度解析材料中“封建”指的是分封制,对于是否实行分封制争论不休,因此省略处应填入取代分封制的地方行政制度,故A项错误;秦朝郡县制取代分封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后来两千多年都没有改变,故B项正确;“郡国并行”出现在汉初,不是直接取代分封制,故C项错误;“行省制度”出现在元朝,不是直接取代分封制,故D项错误。答案B2.(2017课标全国,25)下表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据此可知()皇帝纪年公元纪年郡级政区汉高帝十二年前195年15郡汉文帝十六年前164年24郡汉景帝中六年前144年68郡、国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108郡、国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C.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解析汉景帝时,“七国之乱”的平定,标志着西汉诸侯王势力的威胁基本被清除,大大加强了汉朝中央集权,A项错误。题干表格反映了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的变化,没有中央行政体制调整的信息,故B项错误。题干表格说明政府已经直接管辖了68个郡、国。到汉武帝时期,通过推恩令(前127年)等措施,进一步削弱王国势力,直接管辖的郡、国更多了,中央集权更加巩固。这说明中央政府更有能力、更有实力解决边患(匈奴威胁),故C正确。题干材料反映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越来越多,故王国控制的区域逐步减少,D项错误。答案C3.(2018课标全国,25)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须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这反映出当时()A.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 B.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C.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情 D.富商大贾操纵税收解析材料反映的主要信息是:西汉时期,百姓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他们在将粮食换成钱币的过程中遭到商人盘剥,导致其出卖土地而流亡。答案选B。自商鞅变法以来到晚清,重农抑商政策没有改变,A错;材料没有提及生产积极性受到打击,C错;富商大贾并没有操纵税收,D错。答案B经典模拟1.(2019山东潍坊模拟)“考秦之制,丞相与守掌民事,太尉与尉掌军事,而御史与监,则纠察此治民治军之官者也。后世官制,变化繁赜,而其原理,不能出于治民、治军、监察官吏三者之外。”这反映了秦朝()A.构建起隶属于丞相的监察体系B.形成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C.完成了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过渡D.奠定了后世王朝官制基本原则解析秦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材料中“后世官制,变化繁赜,而其原理,不能出于”表明对后世王朝官制的深远影响,故D项正确。答案D2.(2019山东烟台模拟)中国古代的“乡里”发端于先秦,秦汉时期乡里体制渐趋成型。举凡地方赋役征派、狱讼治安、婚丧祭祀、选举教化等无不由其承担,被称为“治民之基”,由此可知,秦汉“乡里”()A.属于地方自治机关 B.职官由中央直接任免C.属于社会经济组织 D.履行宗法与行政职能解析“乡里”是隶属于郡县之下的,不是地方自治机关,故A项错误;“乡里”的职官不是由中央直接任免,而是郡县任免,故B项错误;它属于地方的基层单位,不是社会经济组织,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中其职责“赋役征派、狱讼治安、婚丧祭祀、选举教化”得出履行宗法与行政职能,故D项正确。答案D3.(2018安徽皖江名校联盟联考)据历史记载,秦汉时的农民,五口之家被认为是一种典型的形态。从当时全国的人口统计看,则一户亦为五人左右。该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 B.传统生育观念的影响C.小农经济的长期存在 D.土地私有制度的确立解析据题干可知,在小农经济下,生产力水平低下,不能养活更多的人口,故选C项。重农抑商政策与当时的“五口之家”没有必然联系,A项错误;传统生育观念是多子多福,并无人口限制,B项错误;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与人口多少无关,D项错误。答案C4.(2018山东滨州期末)晁错在论贵粟疏中说:“欲民务农,在于贵粟;贵粟之道,在于使民以粟为赏罚。今募天下入粟县官,得以拜爵,得以除罪。如此,富人有爵,农民有钱,粟有所渫(xie,疏通)。”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A.目的是为提高商人地位 B.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C.意在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D.有效地抑制了土地兼并解析据题干材料中“欲民务农,在于贵粟;得以拜爵,得以除罪”主要讲述的是要重视农业的作用,以粟为赏罚,奖励农耕生产,因此材料意在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故选C项。答案C课时作业一、选择题1.(2018江西赣州期末)读下面秦朝疆域图,解读秦朝的历史贡献()A.开启了中央集权的时代 B.形成了南北漕运体系C.奠定了近代疆域的基础 D.开辟了中西陆路交通解析根据地图,结合所学,秦代以咸阳为中心,确立了中央集权的制度,故A项正确。隋统一后形成沟通南北的新通道,为后世大运河奠定了基础,B项错误;清代奠定了近代疆域基础,C项错误;地图仅涉及秦的疆域范围,D项错误。答案A2.(2018山东德州期末)据史料记载,秦代的官吏须经过封建国家考核后正式委任才能任职,若未任命而敢先行行使职权,或相“听以遣之”,即受私人派遣,都要依法治罪。这表明秦代()A.中央官僚体系发生变革 B.选官的方法和标准较严苛C.任命官吏遵循一定程序 D.任命和考核官吏密切结合解析据题干材料的关键信息“若未任命而敢先行行使职权,或相听以遣之,即受私人派遣,都要依法治罪”突出的是从官吏的任命到行使职权都有严格的程序遵循,故选C项。答案C3.(2018广东汕头质测)汉代,朝廷仅允许三公和大将军开府置佐(设置官署并自行选择任命僚属处理公务)。魏晋时期,经朝廷允许,都督和各州刺史皆可开府,出现了“虚立军府,动有百数,五等诸侯,复坐置官属”的现象。这说明开府置佐()A.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B.造成地方政权机构繁杂C.提高了中央政府行政效率D.导致世家大族垄断政权解析根据“魏晋时期,经朝廷允许,都督和各州刺史皆可开府”“虚立军府,动有百数,五等诸侯,复坐置官属”可知,开府置佐造成地方政权机构繁杂,故B项正确。答案B4.(2019山东泰安期中)爵位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等级制度之一。先秦时期,爵位往往是政治权力的标志;秦以后的爵位不再具备行政职能,主要用来确定皇亲、功臣世袭的政治名位和经济权利。这一变化()A.导致了皇帝与官员矛盾的激化B.表明宗法制已退出历史舞台C.促使政治权力与经济势力分离D.是适应新形势而调整的结果解析根据材料“秦以后的爵位不再具备行政职能,主要用来确定皇亲、功臣世袭的政治名位和经济权利”,这说明已经不再是贵族政治,而是官僚政治,适应了中央集权加强的需要,故选D项。答案D5.(2019重庆模拟)汉武帝时,任用品秩低下的少府尚书处理天下章奏,参与“中朝”事务。隋唐时期,尚书台发展成为尚书省,成为外朝最重要的行政机关。这种转变反映出()A.尚书从位卑权重走向位高权轻B.中央决策机构实现外朝化C.皇帝集权方式出现新的倾向D.皇帝的好恶决定机构职能解析据题干材料由“汉武帝时,任用品秩低下的少府尚书处理天下章奏”到“隋唐时期,尚书台发展成为尚书省,成为外朝最重要的行政机关”说明皇帝集权方式出现新的倾向,故选C项。答案C6.(2019山东济宁模拟)下表为汉代政治家提出的思想主张,这些主张体现出的共同的治国策略是()时期政治家主张汉文帝时期贾谊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令海内之势,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莫不制从汉景帝时期晁错昔高帝初定天下大封同姓分天下半削之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反迟,祸大汉武帝时期主父偃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于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A.无为而治 B.强干弱枝C.郡国并重 D.重视儒术解析汉初实行“无为而治”,与题意不符,故A项错误;根据题目中“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不削,反迟,祸大”“实分其国”得出削弱地方的权力,加强中央的权力,即强干弱枝,故B项正确;郡国并重是汉初实行的政策,与题意相反,故C项错误;题目涉及的是政治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并未涉及儒术的问题,故D项错误。答案B7.(2019山东济南模拟)下表取自湖北江陵凤凰山十号汉墓出土的景帝(前157前141在位)二年南郡江陵县郑里廪簿(土地、赋税等情况记录簿)。据此可知,当时该地()户数口数成丁男女数耕地总数每户最多与最少田亩数25户105口69口617亩54亩、8亩A.精耕细作农业发展 B.地主田庄经济繁荣C.自耕小农经济盛行 D.土地租佃现象普遍解析材料反映了郑里户口和耕地数量,无法体现精耕细作,故A项错误;根据表中每户最多田亩数为54亩,可知当时耕地分配较为均匀,并未形成田庄经济,故B项错误;根据表中每户最多耕地54亩与最少耕地8亩,可知当时该地每户都拥有一定数量的耕地,自耕小农经济盛行,故C项正确;材料无法反映土地租佃现象,故D项错误。答案C8.(2018山东临沂期中)班固汉书卷五九张安世传载:“安世尊为公侯,食邑万户,然身衣弋绨,夫人自纺绩,家童七百人,皆有手技作事,内治产业,累织纤微,是以能殖其货,富于大将军光。”材料反映了当时()A.贵族官僚开始经营工商业B.已经出现雇佣关系C.工商业者的社会地位提高D.私营作坊颇具规模解析从材料“夫人自纺绩,家童七百人,皆有手技作事,内治产业”“是以能殖其货”可知,题干反映的是私营手工业,而该私营作坊有一定的规模。所以D符合题意。答案D9.(2018山东滨州期末)下图为汉代疆域图,南方和北方郡的面积差别很大。这一现象反映了()A.南方地区经济地位更重要B.南方驰道等交通设施更完善C.北方地区开发的程度更高D.北方地区实行郡国并存制度解析据题干汉代疆域图材料中主要体现了南北方郡的面积差别大,北方郡面积小,南方郡面积大,是因为北方开发程度较高,是经济政治中心,人口稠密,需要分成更多的行政单位便于管理,因而北方郡面积小,而南方开发程度低,人口稀少,所以郡面积大,故选C项。答案C10.(2018山东菏泽期中)据考证,秦汉时期维持一日两餐生活,上午用餐大致在9点左右,下午用餐则在15点左右。直到汉末,曹操享用“一日三餐”都是尊荣。汉代以后,一日两餐逐渐变为三餐甚至四餐。据此可知汉代以后()A.社会大众物质生活更为丰富B.古人健康水平呈上升趋势C.农民普遍贫困现象愈演愈烈D.各地区贫富分化现象减轻解析解读题干材料,可知体现了汉代人们的经济条件改善,物质生活更加丰富,故选A项。材料提及古人饮食习惯的变化而不能得出健康水平不断上升,B项错误;日均餐饮次数增多体现社会整体经济条件得到提升,C项错误;材料不能看出区域间经济发展的差异,D项错误。答案A11.(2018河北承德联校期末)下表是汉代某一个阶段关于三个青铜器的铭文记述。作为史料,这些铭文可以用来研究汉代()出处铭文元和四年壶元和四年(公元87年),江陵黄阳君作。宜子孙及酒食。吏人得之,致二千石永和钟永和四年(公元139年)正月一日戊辰造钟,重斤。直(值)钱七千二百。宜用延熹钟延熹元年(公元158年)造作,成雷钟,廿二斤。直(值)钱二千四百。大吉富贵宜田家意长生A.官营手工业生产规模 B.盐铁官营的实施状况C.手工冶金的生产技艺 D.国家赋税的征收情况解析观察可知,材料中的青铜器的铭文记载了生产时间、生产工匠、重量、价值等,反映了手工冶金的生产技艺高超,故选C项。答案C12.(2019山东潍坊模拟)公元前115年,桑弘羊提出“均输”方案,规定:凡各地应贡物品,一律改折为当地出产的物品抵充,然后将该贡物运往需要的地区出售。后来,西汉政府又于京师设平准机构,贱买进物资,贵时卖出。上述措施()A.增加了政府的收入 B.加重了农民赋税负担C.旨在限制商业发展 D.削除了各地经济差异解析根据“该贡物运往需要的地区出售”和“贱买进物资,贵时卖出”可知,这些措施能够增加政府收入,故A项正确。答案A二、非选择题13.(2018江苏常州检测)秦汉王朝是中国官僚政治发展的重要时期。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盖秦汉间为天地一大变局。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成例相沿,视为固然。其后积弊日甚,暴君荒主,既虐用其民,无有底止。强臣大族,又篡弒相仍,祸乱不已。其势不得不变,而数千年世侯世卿之局,一时亦难遽变。汉祖以匹夫起事,角群雄而定一尊,其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无赖之徒,立功以取将相,此气运为之也,天之变局,至是始定。(清)赵翼廿二史札记材料二官僚政治运转正常时,官员“更新率”一般是较高的,经常有父为高官而子为匹夫,或朝为高官而暮为匹夫的情况,从而对贵族化趋势构成抑制。但另一方面,“世卿世禄”在汉代还不是太遥远的记忆,官僚显贵世代传承权势的要求显得“合情合理”,君主应予保障以换取其效忠,并为之提供了“任子”一类特权性起家途径。由此,“世家”、“官族”在一度中衰之后,便在新政权中开始了新一轮的缓慢积累。摘编自吴宗国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指出秦汉间为“天地一大变局”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出现“变局”的历史背景。(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官僚政治出现贵族化趋势的原因,并说明官僚贵族化的主要途径。(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官僚贵族化对政治发展的消极作用。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表现,据材料一信息从政治发展趋势归纳;第二小问从春秋战国以来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发展角度归纳。第(2)问第一小问原因,据材料二从官僚政治的运作、政治历史传统及选官制度变化等角度归纳;第二小问途径,据材料二“并为之提供了任子一类特权性起家途径”得出“任子”;据所学知识,还可以得出察举制。第(3)问可以从官僚贵族、人才流动、中央集权、行政事务等方面分析。答案(1)表现:世家传承受到冲击,政治上呈现出“平民化”风貌。(或由“世侯世卿之局”到汉初“布衣将相之局”。)背景:春秋战国以来,社会经济与思想文化发生巨变;世袭制弊端日益严重;春秋战国以来的政治改革及长期战争。(2)原因:官僚政治运转不正常;“世卿世禄”制度的传统;君主为保证显贵阶层的忠诚。途径:“任子”;察举制。(3)作用:形成特权垄断;抑制人才正常流动;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降低行政效率。14.(2019山东新泰一中月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嬴政建立统一国家后,把战国时期逐步产生发展起来的中央集权制度系统化、完善化,并推行于全国。这一制度主要由三个环节构成。一是建立国家元首制度,称“皇帝”。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从中央到地方的主要官吏,都由皇帝直接任免,都按照皇帝的律令和意志办事。二是成立中央政府机构,即三公九卿制,就是朝廷,以协助皇帝领导全国军、政事务。三公九卿制为官僚政治,职事人员各有职分、等级、俸禄,公私分明,政绩有考课,讲效率,有升迁,体制划一,组织完善。三是建立地方行政制度,即郡县两级制度。郡县的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升迁,地方官僚之间没有战乱、兼并之事。此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两千年间历代王朝统治的基本模式。摘编自袁行霈、张传玺等中华文明史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解析材料核心强调秦朝创建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后世所沿用,观点提取可从制度产生的背景、制度的演变趋势和制度的影响等角度为例。以制度的演变趋势为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趋势是皇权不断加强和中央集权不断加强,论述过程中分朝代按“史实结论”的方式进行论述即可,最后总结。答案示例一观点:中央集权制度是历史发展的产物。论述:战国时期封建经济的发展、新兴地主阶级力量的增长、局部统一的出现,为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创造了社会条件。为适应新兴地主加强专政和保护封建经济发展的需要,各诸侯国初步确立起君主集权的政治体制,为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提供了成功的经验。韩非子提出了中央集权和“以法治国”的思想,形成了一套系统的中央集权理论。秦始皇继承了商鞅变法的成果,实践了韩非子的理论,中央集权制度是历史发展的产物。综上,中央集权制度的产生适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是历史发展的产物。示例二观点: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总体趋势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论述:汉武帝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的理论基础;内外朝制度的形成进一步加强了皇权,刺史制度的实施则加强了朝廷对地方的控制。隋唐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把丞相的权力一分为三,加强了皇权;三省六部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科举制度则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豪门士族手里集中到中央,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宋代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进一步分化相权,加强皇权;派文官担任地方最高长官,把地方行政、军事、财政权力收归中央,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元朝在中央设中书省,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制度适应了对辽阔疆域管辖的要求,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明朝在中央废丞相,权分六部;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进一步削弱地方势力;明朝设厂卫特务组织,实行八股取士。清朝增设军机处,大兴文字狱等,使中央集权发展达到顶峰。总之,中央集权制度的总体趋势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示例三观点:权力过分集中容易导致暴政和腐败等现象,不利于调动个人、地方发展的主动性。论述:政治上,权力过分集中容易形成皇权专制,导致暴政现象,如秦末暴政,隋末暴政。权力过分集中,导致权力者身边的人欺下瞒上、贪污腐败,且极力扩充势力范围,成为社会政治不稳定的根源,如历史上的党争、外戚干政、宦官专权等。思想上,中央集权强调思想控制,钳制了人们的思想,压抑了人们的创造力,如焚书坑儒、八股取士、文字狱等,导致人们思想僵化,社会文化的发展受到抑制,创新乏力。经济上,中央集权的高度加强导致地方主动性的丧失,不利于地方因地制宜的发展适合本地方的经济和区域经济的发展。总之,中央过分集权易导致各种社会问题,不利于统治及社会安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