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选练习题(20)(含解析)新人教版.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6307481 上传时间:2020-02-22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8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选练习题(20)(含解析)新人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19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选练习题(20)(含解析)新人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19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选练习题(20)(含解析)新人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历史2019高考一轮选练习题(20)李仕才一、选择题1、国语讲“祀,国之大节”。有学者认为,青铜器在商周时期被视为“政治的权力”。可推断,商周时期青铜器主要用作A.农具B.礼器C.食具D.货币【答案】B【解析】西周时期的青铜器大多是礼器,比如“鼎”就是一种权力的象征,西周实行分封,分封土地的同时把“鼎”业一同分封给诸侯,天子和诸侯享有的鼎数量是不同的,故B项正确。青铜器比较稀缺,很少用于农具,故A项错误;食具不是权力的象征,故C项错误;货币是经济的象征,故D项错误。【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政治商周时期政治制度分封制【名师点睛】鼎文化的起源可以一直追溯到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发展最高峰则出现在商朝和西周时期,尤其是商代以鼎为代表的祭祀,盛行于商周期,延续到汉代。在奴隶制鼎盛时代,是一种标明身份等级的重要礼器。“铸九鼎,像九州”,又有成语一言九鼎、问鼎中原、三足鼎立等。在古代,鼎是贵族身份的代表。典籍载有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的用鼎制度。此外,鼎也是国家政权的象征,如果说鼎覆了,就意味着政权的灭亡和国家的崩溃。2、清人在论南洋事宜书中写道:“南洋末禁之先,闽广家给户足,鲜有在家饥寒窃劫为非之患。既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自蹇。居者苦艺能之无用,使沿海居民,富者贫,贫者困,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材料意在说明海禁政策A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B不利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C不利于工商业的发展 D不利于民生和社会稳定【答案】D【解析】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的经济政策海禁政策【名师点睛】海禁(闭关锁国)政策虽是明清政府实行的防御自卫式的政策,在抵御外国侵略方面起了一定的作用,但又有消极落后的一方面,海禁严重阻碍了中外联系,给中国航海业和对外贸易带来沉重打击,使中国日渐脱离世界发展大势,失去了利用国际贸易的优势地位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进了工业化的契机。这种具有消极影响,落后、防御自卫式的政策,显然与当时已经初露端倪的“全球化”贸易格格不入,严重违背了世界潮流,使中华民族长期游离在世界大家庭之外。直到鸦片战争结束后,中国在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威胁下被迫逐步开放,海禁(闭关锁国)政策才不得不退出历史舞台。3、开平煤矿正式投产时,土煤在国内从一个通商口岸装船到另一个通商口岸卸货,须缴纳出口税和复进口税,每吨税金达1两以上,比洋煤进口税多20余倍。李鸿章奏准开平所产之煤出口税每吨减1钱。这一举措A.增强了洋务派兴办矿业的信心B.加强了对开平煤矿的管理C.摆脱了列强对煤矿业的控制D.保证了煤矿业稳健发展【答案】A【考点定位】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洋务运动。【名师点睛】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本题以洋务运动中开平煤矿为切入点,深入考查了考生对中国近代社会经济结构变动的认识。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但是由于西方列强的侵略、洋务运动自身管理方面的弊端以及单纯学习西方技术而不变革封建制度等因素,最终失败。这就要求学生在备考过程中能够全面、辩证看待和分析问题,能够从全局把握。高频考点二: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4、下列关键词中,与第二次工业革命密切相关的是A. 重商主义/朝贡贸易/手工工场B. 商品输出/殖民扩张/现代工厂C. 资本输出/全球扩张/垄断组织D. 自由放任/国家垄断/跨国企业【答案】C【解析】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帝国主义开始输出资本,实现了全球扩张,生产组织是垄断组织,C正确;A是前资本主义时期;B是工业革命时期;D是经济大危机时期。5、在1949年至20世纪70年代末的中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罗斯福新政一度消失。如:1955年的初中世界历史教科书侧重讲述经济危机,至于罗斯福政府如何应对危机,并无任何文字表述。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 “一边倒”外交政策的影响B. 主要受意识形态的影响C. 闭关锁国,社会发展缓慢D. 中国对世界历史的研究落后【答案】B【解析】罗斯福新政使美国暂时摆脱经济危机,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资产阶级统治得以维护。由于受意识形态的影响,新中国的历史教科书没有给予肯定和认可。故答案为B项。A项说法片面,“一边倒”只是新中国的外交政策,排除;当时中国并没有闭关锁国,排除C项;D项说法与题干所示现象没有直接关联性,不符合题意,排除。6、20世纪30年代,国统区人士形成一股了“苏联热”。史学家钱穆曾对苏联农业集体化描述:“孤独的农民从前对着疲马叹息,从朝到暮在一小块土地上流汗,现在是用着机器伴着愉快的歌声,在一种友谊的态度上工作了”。这一描述A. 准确记述了苏联农民的生产状况 B. 表明知识阶层发展计划经济的意愿C. 说明历史叙述受主观情感的影响 D. 说明当时意识形态的矛盾逐步弱化【答案】C7、20世纪50年代,艾森豪威尔政府组织一大批美国体育界知名人士到第三世界国家进行交流访问,希望通过美国文化人士与当地民众的面对面的接触,在潜移默化中影响民众心中美国形象的构建。该做法A. 旨在与苏联争夺欧洲以外地区B. 主要目的是扩大美国文化影响C. 使得美国资本在当地迅速扩张D. 促进了不结盟运动的发展【答案】A二、非选择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谈者好以专制政体为中国政治诟病,不知中国自秦以来,立国规模,广土众民,乃非一姓一家之力所能专制。故秦始皇始一海内,而李斯、蒙恬之属,皆以游士擅政,秦之子弟宗戚,一无预焉。汉初若稍稍欲返古贵族分割宰制之遗意,然卒无奈潮流之趋势何!故公孙弘以布衣为相封侯,遂破以军功封侯拜相之成例,而变相之贵族擅权制,终以告歇。自此以往,入仕得官,遂有一公开客观之标准。“王室”与政府逐步分离,“民众”与“政府”则逐步接近,政权逐步解放。摘编自钱穆国史大纲围绕材料,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答案】示例:论题一:中国古代不是一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阐述:中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不可能建立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无论是察举制、九品中正制,还是科举制,官员选拔权在礼部和吏部,并不直接掌握在皇帝手中;国家机器的运行有一套客观的法则,甚至包括继承人的选任,皇帝也不能随心所欲;历朝实行的谏官制度对皇权专断产生了有效的制约和牵制。(说明:回答时须用具体史实来论证)论题二:中国古代是一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阐述:皇帝集最高立法权、最高行政权和最高司法权,不受任何约束与监督;不断加强皇权,削弱相权,直至废除丞相制度;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郡守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免;实行科举制,把官吏选拔权从地方收归中央。(说明:回答时须用具体史实来论证)论题三:对中国古代的专制制度的评价,应在特定环境下辩证看待。(论据充分、史论结合、逻辑严密可同等给分)(“示例”只作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名师小结】 在解答有关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类的试题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应当分成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两个概念来理解,同时又要注意二者之间的联系。1、专制主义:是与民主政体相对立的概念,指一个人或少数几个人独裁的政权组织形式,体现在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上,其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的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政财政大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2、中央集权: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3、二者之间的联系:地方和中央都必须服从皇帝一人。专制主义皇权加强时,往往是中央集权比较有效时,专制主义皇权削弱时,往往也是中央集权不力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