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五 实用类文本阅读 传记阅读 考点4 评价与探究实战演练.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6305849 上传时间:2020-02-22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五 实用类文本阅读 传记阅读 考点4 评价与探究实战演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9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五 实用类文本阅读 传记阅读 考点4 评价与探究实战演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9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五 实用类文本阅读 传记阅读 考点4 评价与探究实战演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考点四评价与探究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傅斯年:一个“五四”之子的道路傅国涌傅斯年是“五四”的产儿,他在北大求学时幸运地赶上了那个历史的节骨眼儿,而且成了扛大旗的人。正是他和罗家伦等人发起成立了“新潮社”,创办了新潮杂志,1919年5月4日那天他是学生游行的总指挥,站在大时代的浪头上。傅斯年曾留学英、德7年,广泛涉猎哲学、历史学、政治学、文学乃至物理学、化学、数学和地质学等各门学科。他首先是个史学家,然后是个教育家,青年时代他就立志“以教书匠终其身”。他以全部热情投身于学术和教育事业,主持历史语言研究所,任职于北京大学和台湾大学,使这些学术、教育机构在短期内做出了举世瞩目的业绩。“九一八”事变发生,日军占领东北,山河破碎的痛苦促使他与方壮猷等人发奋著成东北史纲,以大量可靠史料证明东北有史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站在史家的立场为民族争人格。从1932年起,他常常在文章中称日本人为“倭人”“倭寇”“倭军阀”,坚决反对国民党政权退让、绥靖的外交政策,以及以土地换和平的幻想,并予以严厉抨击。他以一个历史学家的眼光、知识分子的责任感洞察了日本侵华的野心,所以他认定以后中日之间的争端无论在外交上如何折冲,都不能放弃军事上的准备,“让步既极而仍无结果,则虽亡国在望,亦须抗战到底也”。傅斯年相信只有站在政府之外,保持知识分子的独立性,才能充分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1932年10月,陈独秀在上海租界被捕,被引渡给国民党政府。虽然他们之间有着不同的政治信仰,但这并不妨碍傅斯年立即站出来为这位北大时代的老师说话。他在独立评论上发表陈独秀案一文,热情地赞颂陈独秀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功绩,称他是“中国革命史上光焰万丈的大彗星”。胡适、傅斯年主持了1948年中央研究院院士的选举,当时批评国民党很厉害,完全靠近左翼的学者郭沫若、马寅初能当选为院士,而平时许多和他们关系很好、立场相近、在学术上也极有成就的人却落选了。竺可桢在日记中称赞他们“兼收并蓄”。他们的这些做法,正是自由主义的优良传统,显示了超越意识形态,政治立场的多元、宽容的一面。傅斯年对胡适说,既为读书人,则读圣贤书。他认为自己的行为“无惭于前贤典型”。北大老同学毛子水以赞美的口吻说他“一生代表的是浩然之气”。终其一生,他都是一个无党无派的知识分子,但他对国民党政权的腐败、专制有过很激烈的批评,因此赢得了“傅大炮”的美名。他以书生论政,激扬文字,仅在影响巨大的民间报纸大公报上就发表过22篇纵论内政外交的“星期论文”。傅斯年是20世纪的“士”,是“五四”孕育出来的新型知识分子,透过几千年历史的迷雾,他发现“以暴易暴,没有丝毫长进”,所以坚定地信仰以和平方式完成“精神上的革新”。以学生领袖而学者、而大学校长,这不是傅斯年一个人的选择,而是“五四”那一代优秀分子的集体选择。(有删改)【相关链接】在“五四”时期,他努力地从古史辨和疑古思潮中拯救古史,如左传国语周礼等,他在中山大学给学生讲课时就指出,“伪造”二字,并不都能适用于被发现的古史料矛盾上,汉代儒生尤其是刘向、刘歆父子在编定文献时也许有错,但并不是故意“伪造”。(选自葛小佳重建傅斯年学术与生命的历程,有删改)在“五四”前的新文化运动中,傅斯年站在新旧思想斗争的前沿,向封建主义发动猛烈进攻,致力“思想革命”的活动。但随之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爆发了,中华民族的危亡,使得年轻的傅斯年热血沸腾,他以更加昂扬的斗志,率领新潮社同仁投入到这场爱国政治运动中去。(选自高汉诚傅斯年与“五四”爱国运动,有删改)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傅斯年在北大求学时参与了新文化运动,参与创办了新潮杂志,他积极走在新文化运动的前列,为“五四”新文化运动摇旗呐喊。B傅斯年不计较政治信仰,热情地赞颂陈独秀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功绩,称他是“中国革命史上光焰万丈的大彗星”。C本文脉络清晰,结构鲜明,不回避对具体事情的记叙,重点描写传主的日常生活和内心世界,这种安排很好地反映了传主的思想。D文章多处引用传主自己的话,不仅丰富了文本内容,也恰当地表现了传主的成就和精神,能引起读者的深度思考。【答案】C【解析】“重点描写传主的日常生活和内心世界”错,重点描写的是传主几个重要时期的重要行为,而非日常生活,且心理描写着墨不多。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A傅斯年是“五四”孕育出来的新型知识分子,与“五四”关系密切,“五四”民主与科学思想影响了傅斯年关于学术、文化与政治的基本看法。B青年时就立志“以教书匠终其身”的傅斯年,以全部热情投身于学术和教育事业,在学术、教育上做出了突出的成绩。C傅斯年洞察日本侵华的野心,认为国民党政权在实行退让、绥靖的外交政策的同时,还应进行军事上的准备,一旦外交政策失败,则坚持抗战到底。D“五四”时期,疑古思潮盛行,傅斯年认为已发现的古史料矛盾并不能完全归咎于古人“伪造”,有些只是学者在编定文献时无意的错误。E从“五四”运动的学生领袖,到优秀的史学家,再到大学校长,这样的人生道路并非傅斯年一人如此,而是“五四”那一代优秀知识分子共同的人生轨迹。【答案】CE【解析】C.傅斯年是坚决反对国民党政权实行退让、绥靖的外交政策的。E.说法绝对,并非所有的“五四”一代优秀知识分子的人生轨迹都是如此;另外,“优秀的史学家”相比于原文中的“学者”,缩小了范围。3文中写毛子水以赞美的口吻说傅斯年“一生代表的是浩然之气”,为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_【答案】积极投身“五四”运动,且作为扛大旗的人,不顾个人安危担任学生游行的总指挥。坚持抗日,在“九一八”事变发生,日军占领东北时,站在史家的立场为民族争人格,坚决反对国民党政权退让,主张“亦须抗战到底也”。坚持独立人格,即使与陈独秀有着不同的政治信仰,在陈独秀身陷囹圄时也立即站出来为这位北大时代的老师说话,赞颂陈独秀。工作不任人唯亲,主持中央研究院院士的选举时,他和胡适将当时批评国民党很厉害,完全靠近左翼的学者郭沫若、马寅初选为院士。【解析】题干问毛子水赞美傅斯年“一生代表的是浩然之气”的原因,实际上是要求我们挖掘文中能体现傅斯年“浩然之气”的内容。作答时,可从评价中的关键词“一生”和“浩然之气”入手,按照文章叙述的顺序,依次寻找有代表性的事件进行概括即可。如:他积极投身“五四”运动,担任学生游行的总指挥;日军占领东北时,他站在史家的立场为民族争人格;等等。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冯其庸先生:荷蕖发幽香,昭然历劫新黄殿琴孙维媛很难用“某某家”来确切框定冯其庸的身份。如果说他是画家,那他的书法作品严谨而豪放;如果说书画不分家,那他在诗词上也颇有建树;如果说诗书画本是一体,那他还是优秀的摄影家、戏曲评论家。他属于这些集合的交集,有人称他“国学大师”,他却拜托媒体不要再用这样的称呼,并幽默地说,要是将“大师”理解为“大学教师”,自己倒很符合。而作为红学家的冯其庸是最为人所熟知的,他著有曹雪芹家世新考论庚辰本梦边集漱石集等专著。近30年来,中国红学界几乎所有的重大活动都有他的功劳,比如中国红学会的创立。就学术研究本身而言,冯其庸对曹雪芹的生平、家事、祖籍的研究,对红楼梦版本的研究,对红楼梦思想内容的研究,也都卓有成就。冯老回忆说:“中学时读红楼梦,读了一半就读不下去了,觉得婆婆妈妈。我喜欢三国演义水浒传。”那时候冯其庸19岁,年少的他热爱读书,却和红楼梦擦肩而过。1954年,冯其庸到中国人民大学任教,正好赶上批判新红学派胡适唯心主义思想的运动。作为古典文学研究的专家,冯其庸不得不重读红楼梦。这一看,就没有再放下。一本书如同一个人,认识、了解一个人并不难,而走进一个人的内心却是不易之事。但如果你和他有相似的经历,彼此之间就有了默契。冯其庸与曹雪芹的“一把辛酸泪”真正产生共鸣,是在抄写红楼梦以后。“文革”开始,冯其庸被打倒。他怕红卫兵抄家把书抄走,就偷偷抄了一本保留下来。这项抄书工程是秘密进行的,每天夜深人静后,冯其庸就挑灯夜战,一笔一笔地抄,抄不动了就睡觉,第二天再去挨批。整整一年,冯其庸按照红楼梦的原行原页,用朱墨两色抄写,一共16本,终于在1970年下放前赶完了。在那个雨夜,冯其庸在写下最后一个句号时赋诗一首:“红楼抄罢雨丝丝,正是春归花落时。千古文章多血泪,伤心最此断肠辞。”他说:“红楼梦实际上是写一个人的人生,实在是辛酸得很。等到经历了这一场浩劫以后再看红楼梦,觉得红楼梦写了多少曹雪芹个人的辛酸,尤其他隐蔽写的,当初看不出来。”冯老研究红楼梦从研究曹雪芹家世入手,基本方法是查看古文献和实地调查。他对五庆堂重修辽东曹氏宗谱进行了长时间的调查和考证,找到了大批有关曹家的早期信史,从而对曹雪芹的祖籍得出了确凿无疑的以信史和实物为根据的崭新的结论,即辽宁的辽阳。对石头记抄本的研究是另一个重点,他深入研究,发现己卯本避“祥”“晓”两字的讳,从而考证出了它是怡亲王允祥和弘晓家的抄本。由于怡亲王府抄本由曹雪芹原稿直接抄录,己卯本等于保存了石头记的原貌。而冯其庸在研究中发现了庚辰本照抄己卯本,在己卯本早已散失一半的遗憾下,庚辰本的珍贵价值得以揭示。由此,冯其庸写成论庚辰本。冯其庸,涉足领域之广、造诣之深,后学难以望其项背。没有肝胆之人,哪有血泪文章?只有把今天铸成青铜,才无愧那一沓厚厚的历史,冯老就是这样做的。(有删改)【相关链接】冯其庸,1924年出生在江苏无锡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少时因家贫多次失学,但于放羊种地之余不忘读书。后来由中学教师奉调中国人民大学任教,这也得益于他喜欢读书的习惯。(摘自“百度百科”)冯其庸曾说,曹家飞黄腾达,宾客盈门,固然是对曹雪芹的培养,而曹家衰败,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也是一种“培养”。同理,冯其庸遭受的苦难,何尝不是造物主按照特定的意志在对他精雕细镂?(摘自卞毓方京东“瓜饭楼”)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冯其庸涉足领域广泛,于绘画、书法、诗词、摄影、戏曲评论等诸多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且为人谦逊,曾拜托媒体不要称他为“国学大师”。B作为红学大家,冯其庸在曹雪芹祖籍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最为显著,他以信史和实物为根据,得出了曹雪芹的祖籍在辽阳这一崭新的结论。C己卯本直接抄录石头记原稿,相当于保存了石头记的原貌,而庚辰本照抄己卯本,在己卯本早已散失一半的情形下,庚辰本无疑是珍贵的。D文本选材详略得当,详写冯其庸对红楼梦的研究及其成就,略写冯其庸其他方面的造诣,为读者展现了一位既专又博的大师形象。【答案】B【解析】“最为显著”的说法于文无据,文中介绍了冯其庸红学研究多方面的成就,但并没有说哪一方面是“最为显著”的。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A到中国人民大学任教时,为了帮助身陷批判新红学派唯心主义思想运动的胡适,冯其庸不得不重新对红楼梦进行研读。B冯其庸不仅在理论学术方面造诣很深,而且还积极参与红学界的重大活动,比如中国红学会就是他一手创办的。C中学时的冯其庸,缺乏人生阅历,没能走进曹雪芹的内心世界,看不出他书中隐含的个人辛酸,与红楼梦擦肩而过。D人们称冯其庸为“国学大师”,是因为他在众多领域均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很难用“某一领域的大家”来框定他的身份。E“文革”期间,冯其庸因怕书被抄走而秘密抄写红楼梦,在抄写红楼梦后他与红楼梦产生了共鸣,真正读懂了红楼梦。【答案】AB【解析】A.“为了帮助胡适”错,根据原文可知,冯其庸不得不重读红楼梦主要是因为他是古典文学的研究专家。B.“中国红学会就是他一手创办的”错,原文是说中国红学会的创立有他的功劳。3“冯其庸遭受的苦难,何尝不是造物主按照特定的意志在对他精雕细镂?”请结合材料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_【答案】这句话的意思是:冯其庸遭受的苦难是造物主给他的考验,是为了让他变得更优秀。冯其庸年少时因家贫而多次失学,他却养成了读书的习惯。冯其庸“文革”时经历了劫难,却真正读懂了红楼梦,潜心于红楼梦研究,终成红学大家。【解析】解答此题,首先应结合这句话的语境理解句子的含意。这句话出现在相关链接中,是卞毓方对冯其庸的评价,而前句则是冯其庸对曹雪芹的经历的评价,称“曹家衰败”对曹雪芹也是一种“培养”。从“同理”一词可知,这句话是说苦难“培养”了冯其庸,“精雕细镂”喻指苦难使冯其庸更加优秀。然后,从材料中找出冯其庸经历的苦难,并分析这些苦难怎样“培养”了冯其庸。如冯其庸年少时遭受的苦难使他养成了读书的习惯,“文革”时经历的劫难使冯其庸真正读懂了红楼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