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三语文一轮复习 知识点讲解阅读预热试题 专题16 散文物象的概括分析(含解析)新人教版.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6303202 上传时间:2020-02-22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17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高三语文一轮复习 知识点讲解阅读预热试题 专题16 散文物象的概括分析(含解析)新人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2019年高三语文一轮复习 知识点讲解阅读预热试题 专题16 散文物象的概括分析(含解析)新人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2019年高三语文一轮复习 知识点讲解阅读预热试题 专题16 散文物象的概括分析(含解析)新人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专题16 散文物象的概括分析考点讲解散文中的物象不仅有其本身的具体意义,而且具有被赋予的抽象意义。可以说,我们在文学作品中欣赏到的物象,都是客观物象和作者或人物主观思想感情融合而成的形象。审题示例题干中往往有“分析”“谈谈”等作答动词和物象、“艺术效果”“作用”等表答题方向的名词。文中多次写到“牛铃”,有什么艺术效果?(牛铃叮当)作者曾说:“雪”是祁连雪的“文眼”,具有重要的作用。请通读全文,谈谈文中“雪”的重要作用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祁连雪)把握散文中的物象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1.两层面概括物象的内涵(1)抓住外形特征,分析内在品质作者对生活中的某些事物的感触必须要借助描写所托之物的外形特征来抒发,这类事物往往外形特征比较鲜明,只要找准对其外在形象的描写,就可分析出它的内在品质。事实上,事物的外形特征便是其内在品质的外在表现。通过外形分析出内在品质是我们理解文章主旨的关键。(2)仔细品读文本,提炼所言之志一般来说,作者所描绘的事物不一定是最终所赞美的对象,真正赞美的对象常常隐含其中。这就需要我们认真品读文章,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感受作者的情感脉搏,找出所托之物与所赞美的对象之间的相似点。典例一: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题目。牛铃叮当李清明水乡多水牛。从我记事开始,一直到成年走出水乡,多以水牛为伴。不但假期要整天放牧水牛,即使上学了每天也带上镰刀和竹筐,放学的路上割上满满一筐青草,回去喂养水牛。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我们水乡,可谓是一方水土养一方牛。洞庭湖多年淤积的湖洲上围垦成水乡一个个垸落。湖汊内港、沟渠水塘星罗棋布,到处长满茂盛的芦苇、青草和野蒿,这些都是水牛们上好的饲料。水牛生命力强,容易饲养。春、夏、秋三季均以自然生长的草蒿为食;到了万物枯萎的冬日,每天也只需一捆干草便能果腹。漫长的农耕时代,水牛一直被视为农家的命根子。从牛犊学会走路的那天起,它的脖子上便被精心挂上一串铜制的铃铛。农忙季节,水牛可用于犁田、耙田;农闲时分,水牛能帮助拉磨,碾压菜籽、稻谷,以便得到食油、大米。记得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村里就购买了东方红牌拖拉机,还配备了犁、耙等成套的耕田机械。没承想几吨重的“铁牛”开进农田却经常陷进淤泥中,有时淹得只看见顶部的烟囱,最后还得用十头八头水牛合力,才能“拖拉”出来。水牛天生就能游泳,还是长距离泅渡的高手。水浅处水牛游得很慢,一边游还一边不忘啃食水中的荷叶、蒿草和野生水稻;一旦游到水深处,它便变得特别快捷,一边用力划动四肢,一边高高抬起头角,“嗯呀嗯呀”十分得意地叫唤不停。夏天,水牛成了我和一班好伙伴最好的“游泳老师”。跟着水牛学游泳,我们先是用柳条鞭子将水牛赶至河里,双手死死地拽住牛尾巴,待水牛飞速抢渡时,再使劲用双脚拍击水面。不消两日,我们便掌握了“牛刨”“蛙泳”等全套的游泳本领。与水牛朝夕相处,我们也摸透了它温和、驯良的习性。只要你往牛头前一站,哪怕它正在吞食草料,也会赶紧把头一低,让你攀住牛角,爬到它背上。待你坐好,水牛还不忘摆动头角,“嗯呀嗯呀”撒娇般地叫唤几声,牛铃也会“叮当叮当”地响个不停。骑在牛背上的我们,头上扎着柳条帽,腰间别着把弹弓,右手高高扬起柳条鞭子,活像一个个舞剑骑马、披挂出征的大将军。别看水牛平日温驯,一旦打起架来却异常勇猛,尤以处于发情期的公牛为甚。当攻击开始时,公牛们双眼通红,抵足弓背,头缩至前腿中间,亮出尖尖的双角,冲撞挑击。一时间,牛铃骤响,沙飞石跳,响声震天。这时,只有将干草燃成的火把投掷到牛头角力处,方能将它们分开。终于,水牛老了。连田也耕不动的水牛,静静蹲在牛栏中,等待自己大限的到来。因为害怕掉膘,乡亲们往往会提前宰杀水牛。被牛绳绑囚在树下的水牛,看到屠夫磨刀霍霍,都会掉下一颗颗好大好大的眼泪,似有深深的不舍和无限的悲戚。想起水牛这一辈子所求最少,干的却是最苦最脏最累的活,站在一旁的我们不禁泪眼模糊。现今的水乡,早已不用水牛精耕细作,而是直接向稻田抛撒谷种,等天收粮,靠天吃饭。放眼望去,湖洲上唯有水草疯长,久而久之便成了放养水牛的天然牧场。春天里,不再耕田的水牛被赶至牧场,脖子上换上了刻有记号的新铃铛,直到冬天才各自牵回。一起牵回的还有傍着公牛母牛的新生牛犊。牛犊的认领沿用的是乡里的老规矩:将各家的大牛小牛赶至一处,看哪头牛犊跟谁家的大牛走,哪头牛犊就算是谁家的。如今,利益的驱动让这样的老规矩开始面临挑战。由牛犊引发的纠纷,每有耳闻。曾有相邻的两家因争六条小牛而互不相让,直至对簿公堂,一家甚至提出要用船装着大牛小牛去省城做“亲子鉴定”。自然,鉴定最后平息了纠纷,但花去的鉴定费、差旅费和诉讼费加起来远远超过了几头小牛的价值,这一时成了人们茶余饭后谈论最多的黑色幽默。打那以后,水乡的水牛们大都由放养改成了圈养。岁月流逝,牧童牛笛仿佛一夜之间成了绝响。没了广阔湖洲茵茵绿草的映衬,少了骀荡和风的吹拂牛铃依旧叮当,但总觉得少了往昔的悦耳与悠扬。(本文有删改)文中多次写到“牛铃”,有什么艺术效果?【答案】 (1)呼应题目,点明文旨。(2)作为线索,使全文结构更加紧凑。(3)形成背景旋律,增添了感染力。(4)构成象征,承载了农耕时代的情感与记忆。【解析】本题考查对散文中物像内涵和作用的分析。“牛铃”虽不是文章所写的主要对象,但写牛铃对于展开内2.把握两类物象的不同作用主要物象从内容主旨这一角度找作用:主要物象是散文主旨之所在。分析主要物象的作用就是揭示散文的“神”。一般说来,写物的要找志,写景的要析情。从艺术构思这一角度找作用:主要物象多为全文的线索,起着把众多材料组织贯串在一起的作用。次要物象结构形式:开头结尾的策划,详略主次的安排,行文线索的贯串,过渡照应的勾连,伏笔悬念的设置。内容主旨:对内容的充实作用,对主旨的深化升华作用。对主要物象的意义彰显:对比、衬托、类比、虚实相生,使主要物象更加鲜明突出。典例二:说起梅花我出生的那一天,家门前的梅花初绽,据说是朱砂梅,很美,家人就给我取名“梅”字。父亲自小教我古诗,关于梅花的诗很多,到现在还能一口气背出很多,如“冰雪林中著此身,不与桃李混芳尘”“不受尘埃半点侵,竹篱茅舍自甘心”。我最喜欢曹雪芹的“冻脸有痕皆是血,酸心无恨亦成灰,误吞丹药移真骨,偷下瑶池脱旧胎”。关于梅,人们谈论太多,种梅,赏梅,写梅,画梅,梅深入到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虽知道这名字极美,但每当别人问起我的名字时,又觉得难以启齿,太俗了,取这个名字的人太多,声音听起来也闷声闷气的,对这个名字的尴尬,一直不能释怀,到美国后就马上给自己取了一个雅致的英文名字,以为总可以脱俗了,不料一些好事的西方人非要知道我的中文名字。记得第一个有个墨西哥人问我名字,我就告诉他我的名字是梅,他又问“梅”是什么意思,我说是一种花,那人打破砂锅问到底,问什么花。我突然张口结舌起来,记得梅花翻译成英语是plum,就是李子,迟疑了一下,就说plum。那人噢了一声,就不再问了,显然他对这个答案很失望。第二次一个美国人问起梅花,我接受上次的教训,不再说李子花,就启发他说,是一种花,中国最美的花,你猜猜看。那人就说“是玫瑰花”。我有点失望,进一步启发说,这种花,很美,在冬天开放,中国人最喜欢,经常把它们画成画挂墙上,写进诗里。那人想了想说:“是牡丹吧,牡丹又大又美,我看很多中国人的家里挂着牡丹花。而且牡丹是我唯一认识的中国花。”我一听又没有希望了,也难怪,很少美国人了解中国的历史与文化,何况一种花草。我说梅花是被中国人挂在墙上,捧在手上,供在心里的,是深入血液和灵魂的一种花。他似乎被我感动了,突然对梅来了兴趣。这胖胖的老美认真起来,有一天他突然跑来兴冲冲地告诉我,苏菲,我找到了梅,结一种酸酸的果子,是可以做色拉醋的,很好吃。我讶然了,是的,有些梅是可以结果子的。大多花草有艳花者无果实,有美实者无艳花,难得梅两者俱美,梅的美不仅是果实,这老美只知道吃。第三个问的是意大利人,是搞音乐的,我想这人是有艺术感受力的,反正他没见过梅花,就信口开河起来。我说梅花是中国最美的花,有几千年的栽培史。梅花是我们中国民族精神的象征,凌寒飘香,不屈不挠,自强不息,铁骨冰心。中国人倾心于梅的很多,清朝曾有一位叫陈介眉的官人,听说孤山的梅花开了,立即丢官弃印从京城千里迢迢骑马狂奔至杭州,“何物关心归思急,孤山开遍早梅花”。还有一个叫林和靖的,有一天独自欣赏梅花时,一下子被梅花的神姿吸引了,从此入孤山种梅花,一辈子没有下山,以梅花为妻。那人睁大了眼睛问:“真的吗?”“真的。”我说,他有一首写梅花的诗,在所有写梅花的诗中独占鰲头,无人能比。“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我脱口而出。如果你读了这诗,看了这梅,你一定能作出美的乐曲,中国有名曲梅花三弄,你可以写出“梅花四弄”。从此,那人每次见我,必问梅消息,一天被逼无奈,就从网上找出梅花的照片与绘画作品,其中有一幅墨梅。那人端详半天,说,很像桃花吗,枯瘦的桃花,还有黑色的,很稀有的颜色。我不再想解释那是墨梅,也不想再说梅花的美就在于疏、瘦、清、斜。显然这位艺术家也误解了梅花。我怎么告诉他在万木萧瑟,大雪压境的冬天,忽然看到一树梅花迎雪吐艳时,那种惊心动魄。怎么才能告诉他,千年老梅,铁枝铜干,如枯若死,一夜风雪后,突然琼枝吐艳,那种绝处逢生的沧桑感。怎样才能告诉他,当你为情所困,辗转反侧时,突然一股梅香袭来,幽幽而来,又悄然而去,那种神魂颠倒。梅花的美是摄人魂魄的,如果赏梅在淡云,晓日,薄寒,细雨,或小桥,清溪,明窗,疏篱,再加上诗酒横琴,林间吹笛,这时候你很难再做凡人,梅花是人间尤物,人间与仙境的使者。有一次和一个日本人闲聊,不知怎么就谈到他自己国家的国花,他异常兴奋,竟说得泪花点点。我也不由自主又谈起梅花,他说他的,我说我的,他说的我不太懂,我相信我说的他也不懂,有一点是相通的,对一种花的深入灵魂的热爱。梅花,几千年的书香缭绕得骨清魂香,几千年的诗心陶冶得如此美丽。中国人心里千回百转的梅魂,在与世界相遇的过程中焕发出独异的魅力,成为民族精神的写照。(取材于苏菲的同名散文)本文倒数第三段描写了哪些赏梅的情境?作者借此写出了梅花怎样的品质与格调?(6分)【答案】情境:在万木萧瑟,大雪压境的寒冬,欣赏梅的一树繁花。在风雪夜后,欣赏千年干枯老梅琼枝吐艳,让人感到绝处逢生的希望。在为情所困,辗转反侧之时,幽香袭来。想象在不同的情境下赏梅,伴以诗酒琴笛,有一种飘飘欲仙之感。 品质与格调:不畏风雪,坚忍不拔;顽强不屈的生命力;高洁孤傲淡然;超凡脱俗。“3步骤”概括分析物象特点第一步: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形态、色泽、特征)和环境特点。第二步:挖掘物象的内在品质(内涵、本质、精神)。抓物与志的“契合点”。第三步:点明体现作者的某种情感或表达作者的某种向往、追求。难点专练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4分)爬墙虎祁云枝五年前初夏,张阿姨在西墙根种了两株爬墙虎,说日头西晒得楼板都要着火了。瘦瘦弱弱手掌般高的小苗,在淡黄色的高墙下面,看起来弱小又无助。我心想,它能活下来就不错了,咋好指望它抵挡骄阳?爬墙虎不语,在傍晚的阳光中垂头耷脑,像是默认了我的想法。只三四天工夫,缓苗后的爬墙虎,一下子睡醒了似的,左伸一只触角,右伸一只触角,一步一串脚印,一步染绿一寸墙壁地往上爬。这一爬起来,就止不住了。在西墙上留下了一串串赛跑的脚丫子。下午下班后,我常常绕到西墙边,看它们在夕阳里葱茏。看久了,竟觉得爬墙虎长在墙壁上的样子,是一幅动态水墨画,葳蕤、娟秀,处处透着生机,挥毫的,自然是爬墙虎,它的用色很简单,只有深深浅浅的绿和嫩生生的红。但每一处皴染,都很传神,每一笔用色,都恰如其分。真佩服爬墙虎,它算得上高明的画家,比我见过的最厉害的画家功力都要深。爬墙虎的根里,似乎也盛着一部能量永动机。从春到夏,打根底冒出的能量,翻腾着江河般的力量,顺着爬墙虎褐色的茎干,奔涌着流向绿叶,流向千千万万个小脚丫,在淡黄色的墙布上一寸寸泼墨,一厘厘游走,让绿,叠盖着绿。一个夏天过后,两株爬墙虎蓬勃的“画作”已经占到了墙面的五分之一。一阵风过,顺溜的绿叶间,会依次轻轻地翻腾起一层细浪,闭上眼睛细听,似乎还有音乐叮当作响。坚硬的墙面,从这年开始,有了呼吸,有了美丽的衣裳,有了无数关注的眼眸。太阳暴晒、电闪雷鸣、狂风骤雨中,爬墙虎的脚步,都不曾停歇过。第二年,爬墙虎“挥毫”的力度明显大多了。每一天,它长出的新梢,已经远远超出了我用手掌能丈量的范畴。那满墙的绿犹如潺潺的溪水,在竖直的墙壁上,向上、向前蜿蜒。之后的岁月,这两株爬墙虎,用绿叶和奔跑的点点脚丫,给我展示出了“虎”一样的气势。这气势,也让我对自己当初的幼稚想法羞愧不已。真佩服为爬墙虎起名字的人,只三个字,就切中了“命脉”,描摹出了这种植物的外形和精神。当秋风浸过头顶的天空,张阿姨家西墙上的画,渐渐呈现出别样的神韵红霞,一点点从绿叶中泛出,像一片片火苗,也像一颗颗红心,将夏天里凝聚的热情,一股脑儿诉说出来。“满目苍凉意,忽来照眼红”,如花非花的红叶,成了长在淡黄色墙壁上的一首抒情诗。当抒情诗片片退去,透出盘虬卧龙般的枝干,依然是震颤人心的景致血管一样的图、凛然的筋骨、灵魂般的质感。生命的坚韧、张力和走向,剪纸般凝固在西墙上如此这般。叶儿绿了红,红过又绿。当初孱弱的爬墙虎,渐渐织就了整整一面西墙的“壁挂”。这壁挂,也像一片竖起来的绿莹莹的湖水,可以静静地流进心里。炎炎夏日,看到它的人都不由得驻足赞叹:“真美啊!”燥热的心,像是被爬墙虎举着的绿色“小扇子”扇过一般,渐渐安宁下来。曾经看到过一则报道,说一株四岁的爬墙虎,已经爬到七层楼房的墙面上。在爬墙虎的眼里,生命,大概是永无止境的吧。我不知道爬墙虎最终能爬多高,但它的生命力委实让我吃惊。资料上说,一株爬墙虎,一个季度可以蹿高一米;一根茎粗两厘米的藤条,种植两年,墙面的绿化覆盖面可以是三十到五十平方米。这本领,其他植物,怕是望尘莫及。几乎用不着人去浇灌,也不需要施肥、修剪,单是依靠伸向大地的根,探寻能量,就可以用自己的身体织成厚厚的“地毯”,消噪、蔽日、除尘爬墙虎,真的是自力更生、自强不息的典范呢!西墙上,两株爬墙虎的碧叶虬茎,还在一点点丰盈,一步步延伸、厚重。夏天见到张阿姨时,她笑逐颜开。说大热天里,有了爬墙虎,家里比外面低三四度呢,都不怎么开空调啦。(有删改)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善于运用比喻和联想来表达内心的情感,由风吹碧叶联想到细浪和叮当作响的音乐,流露出对爬墙虎的喜爱。B.深秋时节,其他植物都已萧条,而爬墙虎却一墙飘红,作者即景引用“满目苍凉意,忽来照眼红”的诗句,表达出内心的惊喜。C.文章引述资料介绍爬墙虎的相关知识,把爬墙虎与其他植物作比较,丰富了作品的内容,表现了作者鲜明的褒贬态度。D.文章以爬墙虎随时间推移而产生的外部形态变化为明线,以作者对爬墙虎的认识和情感变化为暗线,行文脉络分明。2.“一幅动态水墨画”形象地写出了作者对爬墙虎生长状态之美的总体感受,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5分)3.张阿姨、“驻足者”和作者对爬墙虎的喜爱有何不同?这些不同蕴含着什么道理?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6分)【答案】1.C2. “总体感受”是指作者对爬墙虎生长状态之美的欣赏和赞佩。在作者看来,爬墙虎是一位高明的画家,它的生长就像画家在挥毫、皴染、泼墨、走笔,其形、色、势富有变化之美。这幅“水墨画”意趣盎然,让人喜爱,令人佩服。3. 第一问:张阿姨着眼于爬墙虎的实用价值。“驻足者”着眼于爬墙虎的审美价值。作者关注爬墙虎的审美价值和教育意义:欣赏爬墙虎“画”一般的外形和“虎”一般的精神;认识到爬墙虎是自力更生、自强不息的典范。 第二问:事物有多种意义,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会有不同的感受和认识。【解析】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万里长城一红柳梁衡万里长城由东向西进入陕北府谷犁辕山境内后,轻轻地拐了一个弯。这气势浩大,如大河奔流般的长城,怎么说拐就拐了呢。现在能给出的解释,只是为了一座寺和一棵树一棵红柳树。那天,我沿着长城一线走到犁辕山头,一抬眼就被这棵红柳惊呆了。心中暗叫:好一个树神。红柳是生长在沙漠或贫瘠土地上一种灌木。极耐干旱、风沙、盐碱。因为生在严酷的环境下,它长不高,也长不粗。当年我在乌兰布和沙漠的边缘工作,常与红柳为伴。它大部分枝条只有筷子粗细,披散着身子,匍匐在烈日黄沙中或白花花的碱滩上。为减少水分的流失,它的叶子极小,成细穗状。红柳自己活得艰苦却不忘舍身济世。它的枝叶煮水可治小儿麻疹。它的枝条鲜红艳丽,韧性极好,是农民编筐、编篱笆墙的好材料。但它最大的用途是防风固沙,防止水土流失。红柳与沙棘、柠条、骆驼刺等,都是黄土地上矮小无名的植物,最不求闻达,耐得寂寞,许多人都叫不出它的名字。但是眼前的这棵红柳却长成了一株高大的乔木,有一房之高,一抱之粗。它挺立在一座古寺旁,深红的树干,遒劲的老枝,浑身鼓着拳头大的筋结,像是铁水或者岩浆冷却后的凝聚。我知道这是烈日、严霜、风沙、干旱九蒸九晒、千难万磨的结果。它高大的身躯摇曳着,扫着湛蓝的天空,覆盖着这座乡间的古寺,一幅古典的风景画。而奇怪的是,这庙门上还挂着一块牌子:长城保护站。站长姓刘。我问保护站怎么会设在这里?他说:这是佛缘。说是保护站,其实是几个志愿者自发成立的团体。老刘当过兵,在部队上曾是一个营教导员,他给战士讲课,总说军队是长城,退下来后,回到了长城脚下。看着这些残破的戍楼土墙,心里说不清是什么味道,就想保护长城。一开始为了巡视方便,他就借住在寺里。后来身边慢慢聚集了五六个志愿者,就挂起了牌子。保护站已成立五六年,慢慢地与寺庙成为一体。连僧带俗共十来个人,同一个院子,同一个伙房,同一本经济账。志愿者多为居士,所许的大愿便是护城修城;僧人都爱树,禅修的方式就是栽树护树。早晚寺庙里做功课时,志愿者也到佛堂里听一会儿诵经之声,静一静心;而功课之余,僧人们也会到寺下的坡上种地、浇树、巡察长城。正说着,人们回来了,几个僧人穿着青布僧袍,志愿者中有农妇、老人、学生,还有临时加入的游客,手里都拿着锄头、镰刀、修树剪子,一个孩子快乐地举着一个大南瓜。大山深处,长城脚下,黄土高原上的一所小寺庙里聚集着这样一群奇怪的人,过着这样有趣的生活。我突然想起马致远的那首名曲天净沙,不觉在心里叹道:长城古寺戍楼,蓝天绿野羊牛,栽树种瓜种豆。红柳树下,有缘人来聚首。那天采访完,我在寺上吃晚饭,大块的南瓜、土豆、红薯特别的香。他们说,这是自己种的,只有地里施了羊粪才能这样好,山外是吃不到的。饭后,我要下山,老刘送我到寺门口。香客走了,志愿者晚上回城去住,寺里突然冷清下来。晚风掠过大殿屋脊的琉璃瓦,吹出轻轻的哨音。归鸟在寺庙上空盘旋着,然后落到了墙外的林子里。人去鸟归,万籁倶静,我突然问老刘:“这么多年,你一个人守着长城,守着寺庙,是不是有点孤寂?”他回头看了一眼红柳,说:“有柳将军陪伴,不孤单,胆子也壮。”这时夕阳已经给红柳树镀上一层厚重的古铜色,一树紫花更加鲜艳。(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 首段结尾引出红柳树,第2段便谈红柳树;第2段未尾引出长城保护站,第3段便谈长城保护站,上下段之间衔接自然紧密。B. 作者对古寺旁的红柳的描写形象鲜明,缘于作抓住了这棵红柳的最为突出的特点,并且运用了拟人等修辞手法。C. 作者既对站长老刘给予了重点介绍,又对长城保护站其志愿者及僧人的活动进行了描写,这是使用了点面结合的手法。D. 作者描写古寺旁高大的红柳树,是为了赞场红柳树坚韧的生命力和无私的奉献精神,写老刘是为了村托红柳树高大的形象。2文中的红柳树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答3综合全篇,探究本文以“万里长城一红柳”为题的用意。【答案】1D2生长环境严酷,极耐干旱、风沙、盐碱;历经千难万磨,坚韧顽强;舍身济世,用途广泛;不求闻达,耐得寂寞。3用“万里长城一红柳”构成组织全文内容的线索。文章从对事物外在形态的描写到对人物内在精神的揭示,都是围绕红柳展开的。用“万里长城一红柳”具体显示文章中的典型环境。红柳生长在严酷的环境中,这里也正是志愿者们工作生活的地方。用“万里长城一红柳”象征老刘等志愿者的形象。文中由物及人,以物喻人,红柳与人的形象在文中是合二为一的。用“万里长城一红柳”形象化地揭示文章的主旨。文章赞扬了志愿者们顽强坚韧、默默奉献、甘于寂寞的精神,长城红柳是这种精神的生动体现。【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散文的综合赏析能力。题干要求选出“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D项,“写老刘是为了衬托红柳树高大的形象”主客颠倒。文章的目的是赞扬那些像老刘一样具有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金陵,春帷掩映的绝代余显斌不用去金陵,一去一断魂。金陵,就那些地名,都鸟语花香的,朱雀桥、乌衣巷、秦淮河、桃根渡那不是地名,是一首首隽永的诗。有人说,我打江南走过,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般开落。这些地名,如果是女子,也一定有莲花一般的容颜,但韵华永远不会在秋风中瓣瓣凋零,而只会绝世独立,在灯火阑珊处回眸一笑。一切,在金陵,都是那么情意婉转,那么风流潇洒。当年的孙权,长剑一挥,在这儿筑下石头城,从此,一方绝世之地,就在历史的深处诞生。周郎骑了青鬃马,得得而来,一把剑,一架琴,将江南风流,挥洒成一方儒雅的风景。周郎身边,总有小乔,眉眼一眨,以至于曹操横槊赋诗,驻马江边,旗帜蔽野,鼓声如雷,发誓要“铜雀春深锁二乔”,结果却是,周瑜“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这样临风披发的男儿,这样眉眼生花的女子,引得多少年后的大诗人,在一个月白风清的夜晚,“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他倾慕不已道:“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那不能忘却的李煜,是金陵的又一幅风景。他袍袖一拂,提笔填词,“别来春半,触目愁肠断。砌下落梅如雪乱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一种儒雅,一种水木清华,盛开成墙头雨里的一枝杏花,铺展成依约第声下的月夜。金陵,是江南的一朵荷。金陵儿女,是荷花中洁净无尘的荷蕊。那一轮月,照着扑打空城的寂寞浪潮,照着围绕周遭的绵亘远山。月下,秦淮河水一如千年,静静地流过,流过宋朝,流过大元,再流到明朝。月下的秦淮八艳,长袖在清冷的光中,舞成一片轻盈的云彩;腰肢如一片弱柳,在箫音里幻化为一片翠绿的珠帘。谁在江的那边高唱“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国家的灭亡,是红颜绿鬓的罪过吗?是朱唇柳腰的结果吗?当一声鼙鼓响起时,当大明朝土崩瓦解时,当一群衣冠贵族膝盖着地时,秦淮河边,一群纤弱的女子停止歌舞,站了起来。李香君一曲桃花扇,血如桃花,艳丽壮烈;柳如是劝夫殉国,性情如铁。如您不信,请问明月。而今,“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金陵,依然月白如玉,依然月光如水。金陵的山水,无论是“三山半落青天外的空明迷蒙,还是“白下有城皆绕过”的水光宛然,都是画里江山,水墨山水。山与水之间,是一群江南儿女,或“小鬟红粉薄,骑马佩珠长”,华关无边;或“水光兰泽叶,带重剪刀钱”,绮丽富艳;或十骑簇芙蓉,宫衣小队红”,热闹非凡。因为是帝王都,这儿就有弦管之声,在月夜下悠悠回旋,在白净的水面上浮荡,飘向天边;就有歌舞翩跹的身影,在烛光之下摇曳生姿,花枝乱颤;就有歌喉婉转的采莲曲子,大珠小珠落玉盘,飘散在夜空里。因为是帝王都,这儿就有“雕栏玉砌应犹在的楼台;就有“春花秋月何时了”的无边美景;就有万千宫阙,宫女如花。因为是帝王都,这儿就有了日月更替,就有了刀光剑影,就有了千船竞发,就有了金戈铁马。因此,金陵是一座儒雅的城,儒雅中有风骨,有个性,如百炼钢化绕指柔,如青花瓷中的釉色,如“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荷。金陵,是王羲之的书法,秀而有骨。金陵,是六弦琴上的曲子,优美中有铁骨铮铮。金陵,若是人,在女子,为击鼓金山的梁红玉;若是男子,是“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陆游。 (有删改)1下列对本文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本文第二段运用通感、比喻和想象,生动形象地表现了金陵地名的含义隽永、风格独特、韵华永远,让人感受到一种出人意料的美。B. 第四段的前五句暗引杜牧的诗句,又采用对偶、排比、反问的手法,形象地表现了宏阔的时空及时代的巨大变迁,引发人深远的思考。C. 第四段首尾呼应,以眼前的明月起,段尾又回到了眼前的明月,以月之无情衬人之有情,言浅而意深,形近而旨远。D. 本文是一篇意蕴深厚的文化散文,有点题,有铺垫,有展开,有深入,有收束,材料充实贴切,情感深沉浓挚,语言生动优美。2作者是怎样展现金陵的“绝代”的?请从内容组织和手法运用上简要赏析。3有人认为,本文的题目可以改成“一去一断魂”,也有人认为原来的题目更好,你觉得呢?请说明你的理由。【答案】1C2结构上:由金陵风物引出金陵人物,进而挖掘金陵的文化内涵。材料取舍上:以与金陵有关的杰出人物为主,以金陵的风物景色为辅,表现了金陵深厚的文化内涵。手法上:大量引用古诗词,运用想象和各种修辞手法,使全文笼罩一层浓厚的诗意,体现金陵的独特魅力。3示例一:我认为原来的题目更好。理由如下: 从内容上看,题目更为具体。“金陵”点出写作对象,“春帷掩映的绝代”表现金陵的特点。从结构上看,总领全文。“春帷掩映”与下文所写金陵人生活的华美绮丽、热闹繁华形成呼应;“绝代”与下文所写的金陵的儒雅、风骨呼应,形成严谨的整体。从艺术效果上看,体现了鲜明的感情色彩,表现了作者对金陵的推崇。 示例二:本文的题目可以改为“一去一断魂”。理由如下:从内容上看,意图更为明显。用夸张的手法,突出了金陵给人的感受和影响。从结构上看,与开头呼应,又总领全文。“一去一断魂”与下文所写金陵地名、金陵儿女、金陵山水、金陵生活、时代更迭等内容相呼应。从艺术效果上看,“一去一断魂”显得更为含蓄,设置了悬念,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解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