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6302150 上传时间:2020-02-22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1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每小题1分,30道小题共30分)1. 王夫之在论述古代两种政治制度的利弊得失时说:“两端争胜而徒为无益之论者,辨封建者是也。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文中的“封建”这一制度最早出现于下列哪个朝代A. 商B. 西周C. 秦D. 西汉【答案】B【解析】文中的“封建”这一制度指的是分封制度,分封制度最早出现于西周而非商、秦、西汉等,所以本题只有选B才是符合题意的。2. 春秋时期,赵简子说:“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士田十万,庶人工商遂”。这表明春秋时A. 世卿世禄的分封关系受到冲击B. 以郡统县的体制普遍建立C. 春秋时期已实行察举制D. 血缘政治隶属关系得到空前加强【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根据题目得知按军功给予奖励,这冲击了原先世袭的世卿世禄制度。商鞅变法中,商鞅下令“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争,各以轻重被刑”,以奖励军功而禁止私斗。规定爵位依军功授予,宗室非有的军功不得列入公族簿籍。即“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荣华”。 就是说有功劳的贵族子弟,可享受荣华富贵;无功劳的,虽家富,也不得铺张。制定军功爵制的作法,意味着商鞅彻底废除了旧世卿世禄制,今后将根据军功的大小授予爵位,官吏从有军功爵的人中选用。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使得军工地主势力发展起来,打击奴隶主贵族势力,维护新兴地主势力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 商鞅变法3. 有人在研究明朝皇帝系列表时发现部分明朝皇帝的名讳,体现了我国古代阴阳五行学中五行相生说,即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再生木(见下表)皇帝称号明成祖明仁宗明宣宗明英宗明宪宗皇帝姓名朱棣朱高炽朱瞻基朱祁镇朱见深相互关系明太祖之子成祖之子仁宗之子宣宗之子英宗之子名中的偏旁木火土金水依据表中所列现象判断,其所隐含的思想有祈盼专制政权的生生不息反映宗法血缘的代代相传表达分封制度的世世相袭显示“朱”姓大族的赫赫尊贵A. B. C. D. 【答案】C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4. 中国古代讲究“同姓不婚”。已知春秋时秦晋两国世为婚姻(故称两姓联姻为“喜结秦晋之好”),而鲁晋两国不可通婚。结合所学关于“西周分封制”的知识,能够判断晋国是姬姓封国晋燕两国可以通婚晋宋两国可以通婚秦燕两国可以通婚A. B. C. D. 【答案】C点睛: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西周时期最为重要的政治制度,西周以此作为自己政权架构和巩固政权的基本模式。宗法制不仅对当时社会产生了积极影响,能够有效地实现西周王权的平稳过渡,而且还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宗法制并未同分封制一起退出历史舞台,二者紧密相关,但亦有明显区别。5. 资治通鉴记载:“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史称“三家分晋”。这一现象反映出A. 分封制度被破坏B. 新的社会制度已经确立C. 等级制度被破坏D. 贵族特权被废除【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三家分晋体现了西周时期确立的分封制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分封的自主权已经从天子的手中旁落。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局面出现。故选A。B项错误,战国各国的变法确立了封建制度;CD项错误,三家分晋并未否定等级制度和贵族的特权。考点:分封制点评:西周灭商以后,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采用分封制。把自己的同姓亲族、姻亲、功臣等分封到各地为诸侯,从而打破了当地的血缘关系,扩大了周天子的统治区域,也确立了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局面。但是,西周的分封制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易于形成诸侯混战的局面,因此在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遭到很大的破坏。6. 逸礼王度记曰:“天子驾六,诸侯驾五,卿驾四,大夫三,士二,庶人一。”从中可获取的历史信息有西周推行的宗法等级关系西周推行嫡长子继承制西周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西周有着严格的礼乐定制A. B. C. D. 【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材料提到,逸礼王度记曰:“天子驾六,诸侯驾五,卿驾四,大夫三, 士二,庶人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西周推行的分封等级关系,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同时,西周有着严格的礼乐定制。因此选B。西周推行嫡长子继承制,无法体现,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分封制 礼乐制【名师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分封制、礼乐制。近年高考经常涉及,学生需全面掌握相关知识。西周统治者为巩固自己的统治,建立稳定的政治制度,支撑周朝天下的有四大制度:分封制、井田制、宗法制、礼乐制。周朝通过礼乐制度来规范贵族的身份地位,要求贵族在衣、食、住、行等方面都要符合自己的身份,贵贱长幼之间要有明显的差别。周公制礼作乐,规定了吉礼(祭礼)、凶礼(丧礼)、军礼(行军,出征)、宾礼(朝觐,互聘)、嘉礼(婚宴,加冠)等,使贵贱有差、尊卑有别、长幼有序,实行所谓“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7. 法官断案:谁来继承诸侯的王位?案例陈述:西周某时期某诸侯,他娶了个妻子(正妻),婚后生了大女儿,随后他又娶了个妻子,先后生了大儿子、二儿子;几年后,他的正妻生了个三儿子。不久这个诸侯因病去世,那么,由谁来继承诸侯呢?A. 大女儿B. 大儿子C. 二儿子D. 三儿子【答案】D【解析】嫡长子就是王(或诸侯)的正妻所生的第一个儿子,即便妾生的儿子年龄大,也不是嫡长子,不具备王位继承权,所以,本题的三儿子是正妻所生的第一个儿子,故D正确;A、B、C均不符合题意,排除。【名师点睛】本题考查西周的宗法制,宗法制的一个关键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即正妻所生的第一个儿子,其目的在于稳固贵族阶级的内部秩序。8. 嬴政的道一文中写道:“始皇帝嬴政比较黏糊,只要走进历史,不管你是否乐意,也无论你停在哪一段儿,他都将不请自来,躲不掉也避不开。”作者这样评价秦始皇,主要是基于他A. 开始实行郡县制加强对地方的管理B. 确立了后世xx多年的国家政治框架C. 确立了分封子弟的制度D. 开始用官僚政治取代血缘政治【答案】B【解析】由于秦始皇确立了后世xx多年的国家政治框架,对后世影响深远,所以只要走进历史躲不掉也避不开他,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郡县制并非开始于嬴政,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确立了分封子弟的制度是周武王,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D只说了某一方面,不全面,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9. 有人认为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是被国人误解了上百年的优秀制度。其“优秀”主要是指A. 中央集权实质就是专制独裁B. 能为政府带来足够的权力与资源C. 分割相权是势在必行的手段D. 宽松进步是中央集权的发展趋势【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是被国人误解了上百年的优秀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有利于集中人力、财力与物力巩固国家统一和政权稳固,故B正确。中央集权实质就是专制独裁,不属于优秀的表现,故A排除。分割相权是为了加强皇权,不属于优秀的表现,故C排除。加强地方控制是中央集权的发展趋势,故D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特点【名师点睛】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与作用:积极方面利于多民族封建专制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利于维护祖国统一与领土完整。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和经济建设,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在统一的环境下,利于各民族的融合,利于各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为人类创造了高度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消极方面皇权专制极易形成暴政、腐败现象,是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在思想上表现为独尊一家,钳制了思想,压抑了创造力。在封建社会末期,阻碍了新兴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发展,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妨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助长了官僚作风和贪污腐败之风。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促进经济文化的发展,同时也导致了君主专制。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几千多年影响深远。10. 马克斯韦伯在论述某一制度时说:“全面推行,成为世袭君主的一种手腕,用来阻止一个孤立他的等级的形成,否则这个等级会按照藩臣和内阁的作法垄断所有的官俸追官逐禄者的竞争排除了联合为封建性质贵族的任何可能性;任何人,只要能证明自己是受过教育的合格者,都能济身俸禄补缺等级。”下列表述,与此制度相吻合的是A. “凡周之士,不(丕)显亦世”B. “寒素洁北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C.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D. “莫愁寒族无人荐,但愿春官把卷看”【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在我国古代的选官制度经历了世官制、察举制和科举制,从隋唐开始科举制成为了主要选官制度,科举制依据考试成绩录取,为身份低微的知识分子参政提供了机会,此后为历朝历代所沿用,而材料所反映的制度正是科举制度,所以也就出现了“莫愁寒族无人荐,但愿春官把卷看”的社会现象,所以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D。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科举制度等 【名师点睛】此类试题可以采用“回归教材”法,其实教材才是任何命题者的重要依据,因为无论高考命题怎么变化肯定都会有教材的痕迹,正所谓“万变不离其宗”。回归教材法就是利用试题的这一特点,将题干表述内容定位在教材中,紧紧抓住和教材相关的“蛛丝马迹”从而确定正确选项的一种方法,例如,本题就是要回归到教材上的科举制度。11. 有史学家认为,“汉朝的宰相是颇有实权的。全国的政治,都以相府为总汇,自霍光秉政,自领尚书,宰相都用年老无气和自己的私人,政事悉由宫中而出,遂不能有正色立朝之臣。”上述材料反映作者主要的观点是A. 汉武帝初设中朝制度起到了加强专制皇权的作用B. 尚书省作为三省之一主要掌握政府行政之执行权C. 皇权的加强和相权的削弱反映古代政治发展趋势D. 相权的削弱是导致西汉后期政治腐败的重要原因【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题干信息“自霍光秉政,自领尚书,宰相都用年老无气和自己的私人,政事悉由宫中而出,遂不能有正色立朝之臣”表明:自从霍光党政以后,宰相的权力下降,导致不能有正色立朝之臣,即政治腐败,故D项正确;ABC三项与题干信息无关,故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宗法制12. 中国科举考试自隋朝开皇年间创立至清光绪三十一年废止历经1300多年。从下表中可推出的合理的结论是唐代至清代状元地理分布表地区唐五代北宋南宋辽金元明清北方小计4062861451110南方小计1710277427888(注:南北方以淮河为界。按人数排列:北方是河南、河北、山东、山西、陕西;南方是江苏、浙江、福建、江西、安徽、四川、广东、广西、湖南、湖北)区域分布的不平衡是唐朝以后人才分布的基本特点北方人才主要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南方人才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南宋是南北方人才分布出现根本性变化的转折时期中国古代人才分布的变化与古代经济重心转移基本吻合A. B. C. D. 【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数据表格,提炼相关信息归纳分析的能力。有材料中的数据可以看出唐朝以后区域分别越来月不平衡,符合题意。有表格后的注释,可以看出北方的人才主要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地区,而南方则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故符合题意。由南宋时的数据及以后的变化,可以得出南北方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且经济重心的南移有着重要关系,因此 均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13. “元代的行中书省,就是一个行动的中央政府,宰相府的派出所,分驻在这个地方来管事并不是地方政府,只是流动的中央政府。换言之,是中央侵入了地方。”材料意在说明元代的行中书省A.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B. 使地方保持相当大权力C. 调动了地方政府的积极性D. 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皇权【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准确分析历史材料的能力。题干的核心信息是,“元代的行中书省,就是一个行动的中央政府换言之,是中央侵入了地方。”因此,材料强调的是中央对地方加强了控制。因此选择A。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行省制14. “明设官,开国数年一再更定,内外无偏重,大小监制,缓急繁减,咸克互济,可为尽善。独是罢丞相而尊尚书,事难画一,缓急不辨,以此得,亦以此失,势有然也。”材料主要反映明朝废丞相后A. 权力过于分散B. 行政效率提高C. 中央集权加强D. 君权空前强化【答案】A【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明朝废除丞相后,造成了“事难画一,缓急不辨”的局面,由此可知,当时的政治运行中,权力分散缺乏统筹运作,故A项正确;明朝在废除丞相后,既然出现“事难画一,缓急不辨”的局面,这就说明其行政效率较低,且材料中也没有行政效率提高的信息,排除B项;中央集权侧重于解决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材料中没有地方权力的信息,排除C项;没有比较不能推知明朝君权空前强化,排除D项。15. 战国时期秦国司法机关受理案件后,要把当事人的姓名、身份、籍贯、是否有前科等问题写成书面报告;然后前往现场勘查、调查,每一过程都要做笔录;庭审时要听取当事人双方的口供,可进行刑讯;最后,司法机关作出判决。整个审判过程都要记录下来,制作成“爰书”。秦国的这种做法A. 成为统一六国的司法保障B. 具有形式主义的特征C. 反映了对司法程序的重视D. 保证了审判公正合理【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材料的阅读理解能力。根据材料内容来看秦国对司法审判的过程处理非常详细,反映出对司法程序的重视。故C项正确。从材料中看不出对秦统一的作用,所以A项错误。对审判的全过程都有详细记载,不能说是形式主义,因此B项错误。从材料中也不能得出能够保证审判公正合理这样的结论,D项过于牵强,错误。点睛:这种阅读材料类的问题,一般把范围限定在材料之内,不要过度解读。16. 史记记载,黄歇(春申君)对楚王说:“淮北地边齐”,有事急,请以为郡便。”又说:“复西取秦所拔我江旁十五邑以为郡,距(拒)秦。”据此可知当时A. 以郡统邑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B. 郡一级的行政区划已成为定制C. 楚王善于纳谏确保了政治清明D. 郡制是特殊条件下的地方体制【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淮北地边齐,其事急,请以为郡便。” “复西取秦所拔我江旁十五邑以为郡,距(拒)秦。”可知为满足楚国边境军事防卫需要而设置郡,故可知郡制是特殊条件下的地方体制,D项正确。A项说法加强中央集权与战国时期的史实不符,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排除。战国时期地方行政制度以分封制为主,秦朝实行郡级地方行政制度,排除B。题干反映春申君向楚王谏议,没有体现楚王善于纳谏,排除C。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D。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理解题干关键信息“淮北地边齐,其事急,请以为郡便。” “复西取秦所拔我江旁十五邑以为郡,距(拒)秦。”等,逐一排除选项即可。17. 有学者指出:“中国较早形成了一种早熟的政治体系,生活在这个社会中的人,其法律身份至少在名义上是平等,这就使得国家能够通过某种标准化的规则来选拨官员。像日本这样等级森严、贵族势力强大的社会不可能引入科举制,引进了也无法运作。”该学着重在强调A. 科举制让世族彻底退出历史舞台B. 日本缺乏科举制的经济基础C. 科举制不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D. 科举制与贵族政治极不相容【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科举制中,官员的来源是经过官方的考试,从平民中选拔产生官员、士绅,从而形成官僚政治;而日本知识基本都掌握在特权阶层中,而官僚是从武士或贵族中产生的;故该学者重在强调科举制与贵族政治极不相容,D项正确。贵族政治依然存在中国政治历史舞台,并没有退出,排除A。不是因为日本缺乏科举制的经济基础,而是日本政权被贵族阶层垄断,排除B。科举制扩大了统治基础,有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排除C。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D。18. 战国文献中出现了:“九州”的地理概念,豫州、并州、冀州等皆属中原,而如北方之幽州、南方之荆州、东南之扬州都已覆盖了传统上的四夷居地。“九州”的出现A. 表明原有封国不复存在B. 适应了尊王攘夷的需要C. 是华夏文明扩展的结果D. 加速了统一局面的到来【答案】D【解析】“九州”的出现属于局部统一的结果,局部统一则加速了统一局面的到来,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原有封国仍然是存在的,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不适应尊王攘夷的需要,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是民族融合的结果,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19. “士的地位介于贵族与平民之间,在社会流动中,成为上下升降的汇聚之所,观念转变也较快”。以下解读正确的是A. 科举制为知识分子的上升提供制度性途径B. 九品中正制促成士中大部分成为社会的上层C. 察举制导致知识分子最善于接受新思想D. 观念转变使流动式知识分子不能上升【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从题干中“士成为上下升降的汇聚之所,观念转变也较快”的信息,可知题干反映的是科举制,故A项正确;BC项与知识分子关联不大,排除;D项表述错误,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科举制20. 宋朝形成了“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的局面。这反映出A. 宰相职权范围扩大B. 专制皇权达到顶峰C. 君权对相权的制约D. 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答案】C【解析】试题解析:宋朝加强皇权的措施。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材料可知宋朝通过中书分割宰相的行政权,用枢密院分割宰相的军权,用三司分割宰相的财权,由此消弱相权加强君权,所以本题选C,A与材料不符,B是清朝军机处,D材料没体现。21. 宋高宗对大臣说,今后凡是“批降御笔处分”,虽然出自“朕意”,但必须“经由三省、枢密院”,如果出现不当,允许大臣们“奏禀”。宋孝宗任命曾任王府教授的刘章到漳州做知州,因遭到谏议大夫王大宝的抵制而没有执行。这表明A. 皇权受到一定制约B. 君主专制制度强化C. 中央集权不断加强D. 君权受到很多威胁【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可知 “批降御笔处分”,虽然出自“朕意”,但必须“经由三省、枢密院”,如果出现不当,允许大臣们“奏禀”。可知皇帝的权力一定程度上受到三省、枢密院等大臣的限制,所以本题选A,B和C和D与材料信息不符。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化宋皇权受到一定制约。22. 电视剧宰相刘罗锅播出之后,人们认识了清朝官吏刘墉和号称“贪污之王”的军机大臣和珅。但是,有历史学家认为这个电视剧剧名犯了错误,其理由最有可能是A. 刘墉不是驼背,所以不能称为“刘罗锅”B. 宰相制度早在明太祖时已经被废除,所以称“宰相刘罗锅”不符合史实,会误导观众C. 刘墉既不是驼背,宰相也不是他,所以剧名错误D. 没有理由,只不过是哗众取宠【答案】B【解析】明太祖加强皇权,借胡惟庸擅权一案废除丞相,宰相制度的废除,因此清朝不可能设置宰相,B正确;史书记载刘墉在乾隆五十年协办大学士,于是在电视剧中为了突出主角的角色称之为“宰相”,电视剧中说刘墉是罗锅其实是笑谈而已,但是这一称呼也并非空穴来风,史书记载嘉庆皇帝称呼刘墉为刘驼子,当时刘墉已经80岁,驼背也属自然,A、C、D错误,排除。23. 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其意在说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汉初。A. 实行了崇尚儒家的政策B. 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C. 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D. 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答案】B【解析】据所学可知汉初政治上“汉承秦制”,思想文化上“汉继楚绪”,推行黄老之术,但是秦朝实行焚书坑儒,所以题干中“(秦)文书之力也”崇尚儒家思想的表述不准确,故项排除;据所学可知秦朝很多法律制度、赋税制度、行政管理制度以及钱粮、人口等大量数据,是汉初统治者治国理政的重要基础,又据材料中“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是“(秦)文书之力”,说明了汉初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故B项正确;据材料中“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可得出“未能充分”的表述不合史实,故C项排除;“文书之力”意指汉代成功实现统治全国,是借助了秦之文书,据此不能说明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故D项排除。试题分析: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承秦制24. 中国古代对监察官任职资格有严格要求,不仅要求监察官有刚正不阿的品质和丰富的为官经验和优异的治绩,还要求监察官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宋代就曾明确规定未经两任县令者不得充任御史,明代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规定御史必得科举出身,否则不选。这些规定的直接意义是A. 保证监察官的素质能担当重任B. 加强政府对官吏的监督和管理C. 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D. 强化皇权巩固统治【答案】A【解析】材料只是强调对监察官任职资格严格要求,这样的目的在于保证监察官的素质能够担任监察的重任,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政府对官吏的监督和管理问题,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问题,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强化皇权巩固统治的信息,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25. 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A. 选拔最优秀的官吏B. 鉴别官员道德水平C. 排除世家子弟入仕D. 提升社会文化水平【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中由两汉的“察举制”到隋唐时期的是“自由投考”反映的是选拨的方式变化,与最优秀官吏无关,且表述也过于绝对,故A项排除;据所学知识可知察举制与九品中正制考察的是官员的道德水平,而科举考试不符合,故B项排除;材料中的选官制度的演变是为了避免世家大族的垄断,故C项排除;从察举制到九品中正制最重要就是打破世家大族的政治垄断,使教育变成全民的教育,从而提升了官员的文化水平,故D项正确。考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26. 从两汉到明清,“封建”藩王的复合制国家结构形式始终镶嵌在单一制的大一统帝国内,时断时续地与中央集权制并存着。下列对这一阶段藩王的说法,错误的是A. “封建”藩王更多的时候是皇权至高无上的象征B. 藩王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内分封诸王C. 从总体看藩王越来越难以撼动中央君主的权威D. 从总体看藩王越来越失去对地方政治、经济的控制权【答案】B【解析】随着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的加强,藩王的权力日益萎缩,对地方的政治、经济、军事等的控制力逐步减弱,渐渐沦落为仅仅“衣食租税”。由此可知,A、C、D三项说法正确。B项说法与史实不符。基于以上分析可知,本题选B项。27. 清代内阁处理公务的案例“积成样本四巨册”,官员“惟揣摹此样本为急”,时人称之为:“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旧葫芦样,要把葫芦仔细看。”这反映出当时。A. 内阁职权下降导致官员无所事事B. 政治体制僵化官员拘泥规制C. 内阁机要事务繁忙官员穷于应付D. 皇帝个人独裁官员惟命是从【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中主要阐释的清朝内阁处理公务的案例,没有对内阁职权下降进行阐释,故A项排除;据题干中“惟揣摹此样本为急”可以看出清代内阁官员处理公务拘泥规制,不敢创新,说明明清时期君主专制日益强化,其政治体制已经僵化,故B项正确;材料中仅是阐释了内阁的处理公务的程序,无“机要事务繁忙”的阐释,故C项排除;材料中阐明的是内阁,而不是皇帝,故D项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清朝内阁28. 利玛窦说:虽然我们已经说过中国的政府形式是君主制,但它还在一定程度上是贵族政体但是如没有与大臣磋商或考虑他们的意见,皇帝本人对国家大事就不能做出最后的决定所有这类文件都必须先由大臣审阅,然后呈交皇帝。利玛窦认为明朝时A. 内阁具有最终决策权B. 政府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君权C. 君权受到相权的牵制D. 国家统治的基础是贵族政治【答案】B【解析】由“政府形式是君主制”、“如没有与大臣磋商或考虑他们的意见,皇帝本人对国家大事就不能做出最后的决定”、“所有这类文件都必须先由大臣审阅,然后呈交皇帝”可以得出B符合题意。“如没有与大臣磋商或考虑他们的意见,皇帝本人对国家大事就不能做出最后的决定”说明最终的决策权在皇帝,故排除A;明朝时已经废除了丞相制度,所以C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明朝时国家的统治基础在政治上是地主阶级,经济上是地主土地所有制,而不是贵族政治,故排除D。29. 明朝阁臣制取代了宰相制,后期阁臣的实际权力非常之大,被史家称为“有相权而无相位”。出现这一现象的根源是A. 阁臣往往文武兼备,能力极强B. 阁臣的地位极高C. 明朝后期皇帝昏庸D. 君主专制自身的弊端【答案】D【解析】阁臣制取代了宰相制,是在明朝开始出现的,这是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的表现,根源于君主专制制度,故选D。30. 东汉尚书台、唐朝三省六部、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等机构的设立,本质上反映了A. 宰相权力不断削弱B. 中央集权不断加强C. 专制皇权不断强化D. 文臣地位不断提高【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专制主义是指决策过程中皇帝处于绝对的支配地位,中央集权是指,中央与地方关系上中央处于支配地位。尚书台是分化宰相权力而出现的,三省六部分割宰相权力,三省相互制衡,集体对皇帝负责,皇权高高在上,内阁废除宰相,成为皇帝的咨询机构,军机处跪听笔录,进一步加强皇权。整个过程中宰相权力不断消弱以致废除,本质上反映了专制皇权不断强化,正确。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宰相;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从内阁到军机处。31. 中国古代非常注重行政监察制度。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御史大夫,秦官掌副丞相。有两丞,秩千石。一日中丞,在殿中兰台,掌图籍秘书,外督部刺史,内领侍御史员十五人,受公卿奏事,举劾按章。监御史,秦官,掌监郡。(注:秩千石指官员俸禄)材料二汉武帝设立刺史制度,规定刺史负责监察地方官吏(包括其子弟)、地方豪强有无“强宗豪右、田宅逾制,以强凌弱,以众暴寡;二千石不奉诏书,遵承典制背公向私,旁诏守利,侵渔百姓,聚敛为奸;二千石选署不公、苛阿所受,蔽贤宠顽;二千石违公下比、阿附豪强、通行贷赂、割损政令,怒则任刑,喜则淫赏”等违法行为。唐代规定,监察官则主要察官人善恶;察户口流散,籍账隐没,赋役不均;察德行孝悌,茂才异等,藏器晦迹,应时用者;察黠吏豪宗兼并纵暴,贫弱冤苦不能自申者;察农桑不勤,仓库减耗等。(1)根据材料一,归纳秦朝实行的监察制度及其职能。(2)根据材料二,指出汉、唐监察官职责的异同。【答案】(1)制度及职能:在中央设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并“掌图籍秘书”,并参领机要,下设属员;在地方上设监御史,对郡实行监督。(2)同:都监督官吏豪强的违法行为。异:汉代受监督的官吏品级较高,监察内容侧重于吏治腐败和残暴。而唐代加强对发展经济、选拔人才、冤假错案的监察,体现了对民生的更多关怀。【解析】(1)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秦朝实行的监察制度主要包括中央的御史大夫和地方的监御史,御史大夫的职能是负责监察百官,监御史的职能则是对郡实行监督。(2)从两则材料的具体内容来看汉、唐监察官职责的相同点是都能监督官吏们的违法行为,不同点是汉代的监察官员品级较低但是受监察的官员品级却较高,而唐代的监察范围明显的扩大,涉及到更多的民生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