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单元检测(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含解析)新人教版.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6301763 上传时间:2020-02-22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单元检测(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含解析)新人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单元检测(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含解析)新人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单元检测(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含解析)新人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元检测(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9皖南八校联考)中国古代是“家国同构”的社会,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父为“家君”,君为“国父”。由此可知()A儒家思想根植于悠久的文化传统B分封制是“家国同构”的制度根源C血缘纽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基础D“君权”是“父权”的延伸和扩张解析:选D根据材料“治国必先齐其家者”说明做好“家君”才能做好国父,即“君权”是“父权”的延伸和扩张,故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儒家思想,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及分封制,故B项错误;材料也没有体现出血缘纽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基础,故C项错误。2(2019遂宁期中)丁山先生在宗法考源中说:“宗法之起,不始周公制礼,盖兴于宗庙制度宗法者,辨先祖宗昭穆亲疏之法也。”而王国维先生指出:“殷以前无嫡庶之制”“商人无嫡庶之制,故不能有宗法”。对以上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宗法制在西周以前已经产生B关于宗法制的起源目前存在着争议C宗法制只存在于统治阶层中D嫡长子继承制是判断宗法制的依据解析:选B由材料可知,丁山先生认为宗法制起源在西周之前,王国维先生认为宗法制在西周时产生,两者对宗法制起源的观点是不同,存在着争议,故B项正确;宗法制在西周前产生只是丁山先生的观点,故A项错误;丁山先生和王国维先生都没有提出宗法制只存在于统治阶层中,故C项错误;嫡长子继承制是判断宗法制的依据是王国维先生的观点,故D项错误。3(2019衡阳一模)分封制下的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士与卿大夫合二为一,出现了“士大夫”的称谓,并越来越成为官僚、贵族和有名望的知识分子的统称。这一现象说明()A分封制瓦解推动社会各阶层双向流动B儒学家积极入仕扩大了国家统治基础C宗法制构建的社会结构发生根本嬗变D士大夫成为旧的社会解体的主要力量解析:选C结合所学知识,春秋战国时期经济、政治、文化领域发生巨大变化,社会结构也随之改变,士大夫称谓的变化,正是这种变化在社会结构领域的体现,故C项正确。4(2019重庆调研)出土文献秦简法律答问有如下法条解释:“(父)擅杀子,黥为城旦舂。”“殴大父母(祖父母),黥为城旦舂。”(城旦舂:一种强制服役的徒刑,男犯筑城,女犯舂米。)这突出说明秦律()A厉行轻罪重罚B保留原始习俗C条文细密完备 D维护伦理秩序解析:选D材料中“杀子”不能称为轻罪,故A项错误;材料法治体现明显,故B项错误;两条法律条文体现不了细密完备,故C项错误;父子和祖父子体现家庭伦理,故D项正确。5(2019成都期中)后世史家评论汉朝政局时说:“先有其政治机构之崩坏,而后有外戚宦官之擅权国家大权,逐渐由三公而旁落于刺史州牧之手形成豪杰割据之势。”这表明当时()A地方王国的问题亟待解决B皇权与门阀政治相对平衡C中央集权制在变革中发展D监察官员缺乏制衡的机制解析:选C由材料信息可知,为解决外戚、宦官专权威胁皇权的问题,汉朝政府中央官制发生相应变化,刺史、州牧制度逐渐演变成地方最高长官,在加强专制皇权的同时,也导致地方上的割据势力逐渐形成,也表明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在应对现实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因此C项正确;地方王国的问题在汉武帝时期已基本解决,排除A项;皇权与门阀政治相对平衡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现象,不是汉代的特征,故B项错误;皇权至上,监察官员在制度上不可能不受约束,故D项错误。6(2019东北三省四市联考)中国古代监察机构是由御史和言谏两部分组成。御史职能主要是打击贪腐,言谏是以匡正君主施政中的缺失为目的。言谏机构兴于汉、发展于唐、兴盛于宋、终结于明。可见言谏制度()A是封建王朝制约皇权专制的有效手段B受西方近代民主政治影响而渐趋消亡C发展轨迹与专制制度强化呈相反方向D符合最高统治者监察百官的政治需要解析:选C言谏制度随着专制制度的强化而衰减,故A项错误;言谏制度是封建专制制度自我调整、自我补救、自我充实提高的一种制度并未受西方思想影响,故B项错误;由材料“言谏机构兴于汉、发展于唐、兴盛于宋、终结于明”可知随着君主专制的强化,言谏制度衰减,发展轨迹与专制制度强化呈相反方向,故C项正确;言谏制度的适用对象是封建帝王,以匡正君失为目的,故D项错误。7虽然汉以后,曾有过南北朝的割据局面,但南北政权都争以“中国”为正统。隋唐两朝,天下一统,在修史时,将历史上分裂的南北政权,都归入“中国”,纳入正史。据此可知从汉到隋唐()A统治者注重从法统上坚持统一意识B南北方形成了共同的民族认同感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逐渐加强D中国的内涵随着时代发展而发展解析:选A隋唐时期把历史上分裂的南北政权都归入“中国”,说明统治者从法统上坚持统一意识,故A项正确。8西汉至魏晋时期,门下省内多杂用阉人,负责“执虎子(尿壶)、唾壶”等,做的事情非常不堪,民间讽刺侍从出身的人往往称之为“持虎子者”(三国志魏书苏则传),但在官场中却备受重视。这种现象反映了()A中央集权扭曲了官场风气 B君主专制的必然结果C士人道德沦丧的时代风气 D忠君爱国思想的体现解析:选B由材料可知门下省主要是皇帝的近臣,地位低下,但在官场中却备受重视,说明皇帝重用近臣以削弱大臣的权力,这是君主专制的必然结果,故B项正确。9(2019开封模拟)据统计,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官绅墓葬中的墓志署名多以世家大族的籍贯族源地为主,到唐代官绅墓葬中的墓志署名绝大部分只写官衔。唐代墓志署名的变化反映了()A大一统局面改变人们的家国意识B藩镇割据摧垮了世代荫袭的家族C科举制度导致旧的门阀士族衰落D民族交融淡化了族群之间的差异解析:选C大一统局面在秦汉时已经出现过,故排除A项;摧垮世代荫袭家族的是选官制度的变化,而不是藩镇割据,故排除B项;题意与民族交融无关,故排除D项;唐代墓志署名与魏晋南北朝时期相比的变化说明世家大族走向没落,反映了科举制的实施导致旧的门阀士族衰落,故选C项。10(2019太原一模)律学是中国古代对法律注释讲解的学问。唐朝律学的学习内容是律令格式和儒家经典,宋代的学习内容除当朝律令、断案外还有儒家经术。这表明唐宋律学()A体现了三教合流的特点 B延续了以礼入法的传统C凸显律学哲理化的趋势 D适应了中央集权的需要解析:选B题干中“唐朝律学的学习内容儒家经典”“宋代的学习内容还有儒家经术”并结合中国古代法律的以礼入法的特点,故B项正确。11(2019重庆调研)随着内阁制度的形成,诸司在上疏之前,对重大问题的处理一般得与内阁商议,以达成谅解。同时,内阁与拥有执行权的六部相互配合、制衡,提高了行政质量与效率。这反映了明朝()A内阁拥有一定议政权 B削弱六部加强君权C创设了集体议事制度 D分割事权相互牵制解析:选A材料“诸司在上疏之前,对重大问题的处理一般得与内阁商议”,内阁拥有一定议政权,故A项正确。 12清朝雍正帝在御制朋党论中说,“要根除朋党之源,那么全国上下必须统一思想。要统一思想,那么是与非的标准都必须唯我是从”“你们各大臣如果将朕之所好者好之,所恶者恶之,是非画一,则不敢结党矣”。材料本质上反映了清朝()A中央集权空前加强 B封建制度渐趋衰落C思想控制不断加强 D君主专制日益强化解析:选D题干中“要统一思想,那么是与非的标准都必须唯我是从”,推知雍正帝想加强思想控制,本质上反映了君主专制日益强大,故D项正确。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明初在地方设承宣布政使、提刑按察使、都指挥使“三司”,互不隶属,虽是强化中央集权之举,但事权不一,不利于弹压地方。于是相继出现了巡抚、总督的设置,以节制三司,统一协调地方权力,消除牵制、扯皮、效率迟缓之弊。有明一代,地方上先后设立巡抚30余处,总督10余处,但设置尚未完全固定,辖区大小不均,如内地巡抚通常兼治一省之事,而边地巡抚辖区却小于一省。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材料二在清政府致力于实行立宪政体之后,它处理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行政制度的改革。在义和团事件之后不久,政府已经开始了一系列改革,包括整饬吏治和改组过时的官僚机构。但是这种努力遇到了很多困难。造成许多官员贪污腐化和官僚制度落后过时的原因被认为有以下几点。首先是存在着“捐纳”制度,特别是卖官鬻爵。以前当政府需要额外收入时,它就临时求助于卖官鬻爵的办法,但是自从太平军战争以后,这个制度就成了一项长期措施。结果官场中有很多人是以金钱或军功获得他们的官职的。人们认为这种做法造成了大量的贪污腐化。此外,有很多官署几乎没有职守。在中国,子女们被认为应遵循由父母规定的成例行事,因此,由历代皇帝设立的衙署即使在时移世易和需要改组时,仍然被保持了下来。摘编自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下卷(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代地方行政管理改革的原因及其特点。(12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行政制度改革与明代地方行政管理改革目的相同之处,并说明不同之处及其产生的原因。(13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可知,明初三司在事权上互不统属,致使行政效率较为低下;第二小问,根据材料可知,明初地方行政管理改革一是注重调解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二是因地制宜的设置地方行政长官的辖区。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可知,改组过时的官僚机构和提高行政效率;第二小问,根据明清改革的时代背景,明初地方行政管理改革的初衷是加强中央集权,而清末新政其着眼点则是整顿吏治,维系统治;第三小问,根据材料二可知,一方面的因为清政府“捐纳”制度长期存在导致整个官僚队伍贪污腐化的严重,另一方面则是官僚制度的不合时宜和落后,政府机构的臃肿而导致行政效率低下也是重要原因。答案:(1)原因:明初三司事权不一互不隶属,存在政出多门效率低下的问题。特点:注重调节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因地制宜设置地方行政长官的辖区。(2)相同:改组官僚机构;提高行政效率。不同:明代是加强中央集权;清末是维系其统治。原因:清政府“捐纳”制度长期存在,贪污腐化严重;官僚制度落后过时;政府机构臃肿,行政效率低下。14(2019山西45校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古代中国政治制度一览表中央官制地方管理选官制度秦朝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军功授爵制汉武帝中外朝制度郡国并行制、“推恩令”察举制隋唐三省六部制藩镇割据科举制宋二府三司制把军、政、财权收归中央设通判、转运使科举制元中书省行省制度明废丞相 设内阁八股取士清南书房 军机处八股取士从表中提取相关信息,从一个角度自拟题目, 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12分)解析:根据材料中的表格可知,表格从“中央官制”“地方管理”“选官制度”三个方面叙述了从秦朝到清朝的发展变化,从这个发展变化过程中可以看出一个明显的规律,即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加强,君主专制不断强化,到明清时期达到顶峰。在叙述过程中只要把每一个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如何强化的史实说清楚即可,也可选取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内容,如汉武帝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等内容重点阐述也可以。答案:示例题目:中央集权逐步强化阐述: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中央集权制度。自秦朝全面推行郡县制,开始形成中央对地方的管理体系,到元朝设置省制,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益强化。期间西汉初期郡国并行制引发“七国之乱”、唐中期设立节度使造成“藩镇割据”,出现了地方对抗中央的局面。但经过汉武帝实行推恩令以及北宋初年“尽收”地方“钱、权、兵”,极大地削弱了地方权力。因此,中央集权制经历了逐步强化的过程,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