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 8 考点五 概括分析简答题文言文综合提能练 苏教版.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6301693 上传时间:2020-02-22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10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 8 考点五 概括分析简答题文言文综合提能练 苏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2019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 8 考点五 概括分析简答题文言文综合提能练 苏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2019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 8 考点五 概括分析简答题文言文综合提能练 苏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考点五 概括分析简答题文言文综合提能练(一)一、(2018淮安高三月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李沆,字太初,洺州肥乡人。太平兴国五年,举进士甲科。后入翰林为学士。会契丹犯边,真宗北幸,命沆留守,京师肃然。一夕,遣使持手诏欲以刘氏为贵妃,沆对使者引烛焚诏,附奏曰:“但道臣沆以为不可。”其议遂寝。帝以沆无密奏,谓之曰:“人皆有密启,卿独无,何也?”对曰:“臣待罪宰相,公事则公言之,何用密启?夫人臣有密启者,非谗即佞,臣常恶之,岂可效尤?”沆为相,王旦参政事,以西北用兵,或至旰食。旦叹曰:“我辈安能坐致太平,得优游无事耶?”沆曰:“少有忧勤,足为警戒。他日四方宁谧,朝廷未必无事。”后契丹和亲,旦问何如,沆曰:“善则善矣,然边患既息,恐人主渐生侈心耳。”旦未以为然。沆又日取四方水旱盗贼奏之,旦以为细事不足烦上听。沆曰:“人主少年,当使知四方艰难。不然,血气方刚,不留意声色犬马,则土木、甲兵、祷祠之事作矣。”沆没后,真宗以契丹既和,西夏纳款,遂封岱、祠汾,大营宫观,蒐讲坠典,靡有暇日。旦乃以沆先识之远,叹曰:“李文靖真圣人也。”遂谓之“圣相”。景德元年七月,沆疾作而薨,年五十八。上闻之惊叹,趣驾而往,临哭之恸。废朝五日,赠太尉、中书令,谥文靖。 沆性直谅,内行修谨,言无枝叶,识大体。居位慎密,不求声誉,动遵条制,人莫能干以私。家人劝治居第,未尝答。弟维因语次及之,沆曰:“身食厚禄,时有横赐,计囊装亦可以治第,但念内典以此世界为缺陷,安得圆满如意,自求称足?今市新宅,须一年缮完,人生朝暮不可保,又岂能久居?巢林一枝,聊自足耳,安事丰屋哉?”(选自宋史,有删改)【注】封岱、祠汾:封泰山、祭汾阴。蒐:同“搜”。坠典:指已废亡的典章制度。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其议遂寝寝:停止,搁置B以西北用兵,或至旰食 旰食:晚食,事务繁忙不能按时吃饭C趣驾而往 趣:趋向,奔赴D身食厚禄,时有横赐 横:出乎意料解析:选C。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趣:急速,赶快。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B诏:本意是指帝王召集大众讲话,后来多指帝王所发的文书命令。文中“手诏”指大臣根据帝王指示手写的诏书。C薨:古代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称薨,也可以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D谥:即谥号,是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始于西周。解析:选B。此题考查文化常识。“手诏”指帝王亲手书写的诏书。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少有忧勤,足为警戒。他日四方宁谧,朝廷未必无事。译文:(2)居位慎密,不求声誉,动遵条制,人莫能干以私。译文: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1)少:稍微。忧勤:忧虑劳苦。足为警戒:起到警戒的作用。宁谧:安定、安宁。(2)居位:任职时。慎密:谨慎细致。条制:规章制度。干以私:求他办理私事。答案:(1)心中稍微为国事而忧虑劳苦,就能起到警戒的作用。将来某一天天下安宁了,朝廷未必不会发生事情。(2)任职时谨慎细致,不追求名声荣誉,行动遵守规章制度,没有人能求他办理私事。4请简要概括李沆得到宋真宗信任、同僚赞誉的原因。答: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要做到三点:一是要扣住题目要求“李沆得到宋真宗信任、同僚赞誉的原因”;二是要理解文意,分析概括时需要以理解文言句子为基础;三是筛选概括要点要全,考生可逐段分析,如从第二段“命沆留守,京师肃然”及“非谗即佞,臣常恶之”可概括出李沆“有治理才能,为人正直”,从第三段李沆对真宗的担忧一事可看出其“富有远见”,从第五段李沆对其弟所说的话可看出李沆“生活简朴”。答案:有治理才能;为人正直;富有远见;生活简朴。李沆,字太初,洺州肥乡(今河北邯郸肥乡县)人。太平兴国(宋太宗年号)五年,李沆考中甲科进士。后来进入翰林院担任翰林学士。适逢契丹侵犯边境,宋真宗亲临北方,命李沆留守京城,京城被他治理得井井有条。一天晚上,宋真宗派使者拿着手谕打算册立刘氏为贵妃,李沆当着使者的面用蜡烛烧掉了诏书,并告诉使者说:“就说我李沆认为这样做不可。”宋真宗的这个决定就取消了。宋真宗因为李沆没有秘密奏章,就对他说:“别人都有秘密奏章,只有你没有,为什么呢?”李沆回答说:“我身为宰相,朝廷之事就公开言说,何必用秘密奏章?那些有秘密奏章的大臣,不是进谗言的人就是谄媚小人,我平常就讨厌他们,怎么能效仿他们?”李沆担任宰相,王旦任参知政事,因为西北地区打仗,有时李沆到半夜才吃饭。王旦感叹说:“我们怎么才能坐享太平,悠闲自在没事干呢?”李沆说:“心中稍微为国事而忧虑劳苦,就能起到警戒的作用。将来某一天天下安宁了,朝廷未必不会发生事情。”后来契丹要求和亲,王旦问怎么办,李沆说:“好倒是好,但是如果边境上的隐患已经平息了,就怕皇上渐渐产生奢侈放纵的想法。”王旦不以为然。李沆又每天把各地的水旱灾害、盗贼叛乱的事情上奏,王旦认为小事不足以麻烦皇帝知道。李沆说:“皇上还年轻,应当让他知道全国各地的艰难。否则,他血气方刚,就算不关心声色犬马,那么土木、战争、祭祀的事情也会不断兴起。”李沆死后,宋真宗认为已经和契丹议和了,西夏也向宋朝进贡,于是封泰山、祭汾阴,大力营造宫殿,搜寻一些已废亡的典章制度,没有一天空闲过。王旦才认识到李沆预见的长远,感叹说:“李文靖真是圣人啊。”就称李沆为“圣相”。景德元年七月,李沆突发疾病去世了,终年五十八岁。皇上听到后非常震惊,为之叹息,赶快起驾去李沆家,对着李沆的遗体痛哭。皇上停止上朝五天,追赠李沆为太尉、中书令,谥号为“文靖”。 李沆性格直爽诚信,私居时修身严谨,言谈没有琐碎的言辞,识大体。任职时谨慎细致,不追求名声荣誉,行动遵守规章制度,没有人能求他办理私事。家人劝他修缮住宅,他未曾回答。他弟弟李维于是说起这件事,李沆说:“我们吃穿(依赖)朝廷厚禄,不时还有意外的赏赐,计算口袋里装的钱也可用以修缮住宅,只要想着佛家内典认为这个世界是有缺陷的,怎么有圆满如意,各自都求得称心满足呢?现在买新的住宅,须一年修缮好,人一生早晚都没法保全,又怎么能长久居住呢?鸟在林中树枝上做个窝,姑且可满足,干吗建造华丽的房屋呢?”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孙君小传 清秦湘业孙君名慧良,自号纳琴,世居无锡,析县为金匮人。父尔纯生子三,君其季。幼颖悟,读书十数行下,于汉、魏以降诗学源流罔不探讨有得。其时吴江赵艮甫流寓于锡,以诗鸣当代。君窃慕效之几方驾,赵亦订为忘年交。高才生以诗赋有闻者,类工应制体,君弗之善。尤厌弃举子业。故年二十四始游于庠,亦不数数应秋闱试。故滑稽,好狎侮人,人畏其口,弗敢近。君乃慨然出游,依从叔文靖公于闽。文靖爱其才,厚资膏火,而颇束缚之,弗任以事。君忽忽不乐,竟返里。后乃游汴、游燕,以记室为诸侯上客。然脩脯入手辄尽,贫如故。道光末年,余尝遇之京师,旋别去,不相闻,而其家人亦罕得其音耗也。同治四年九月,忽挈妇航海归。时邑经兵燹,室庐荡然,亲故零落殆尽,乃僦屋城隅以居。五年春,予权浙江运使,因招君游杭。见其形容憔悴,意气败丧,诗亦渐颓唐,无复往时精诣矣。是秋,余丁母忧去官。君不欲他就,亦返。自此不再出,益穷困无聊。越五年而卒,年六十有八。 余齿少君十余岁,弱冠闻其名,以素册乞书,君为录闽游草数十首。写景言情辄与少陵、东坡颉颃,行楷亦得苏法。余藏诸箧笥数十年,乱中失去。迨君身后求遗稿,不可得。余友华君翼纶,其甥也,近始搜得君诗二首,曰余生草,晚年之作曰簏中草。早年之作皆不如中年之工,惜乎其胥付灰烬有若重厄之者。然古来诗人湮没何限?君有贤甥搜罗掇拾,将授之梓,以永其传,岂非厚幸也夫?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父尔纯生子三,君其季季:排行最后B而其家人亦罕得其音耗也 耗:消息C予权浙江运使 权:谋划D迨君身后求遗稿 迨:等到解析:选C。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权:权摄,暂代官职。6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号:指人除有名、字之外,另起的别称。旧时给自己取号的,大都是通晓翰墨之人,无不别出匠心,各有所爱所好。B秋闱:是对科举制度中会试的借代性叫法。因考期在秋季八月,故又称秋闱。C丁母忧:忧,指父母之丧;丁母忧,意思是遭逢母亲的丧事。D弱冠:古代男子20岁叫作“弱”,这时就要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解析:选B。此题考查文化常识。秋闱是对科举制度中乡试的借代性叫法。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高才生以诗赋有闻者,类工应制体,君弗之善。译文:(2)时邑经兵燹,室庐荡然,亲故零落殆尽,乃僦屋城隅以居。译文:答案:(1)凭着诗赋闻名的才能高超之人,大都善于写应制体诗,孙君认为这种诗不好。(2)当时无锡城经过战乱破坏,屋舍没了,亲戚朋友几乎都死去了,孙君就在城角租房居住。8从少年到中年,孙慧良的性格产生了怎样的变化?答: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通读全文可知,第一段涉及孙君年少时的性格,第二段涉及孙君中年的性格,考生可从这两段中筛选信息。根据第一段“尤厌弃举子业”“故滑稽,好狎侮人,人畏其口,弗敢近”“脩脯入手辄尽,贫如故”等语,可概括出“心高气傲、率性而为”;根据第二段“意气败丧,诗亦渐颓唐,无复往时精诣矣”“自此不再出,益穷困无聊”等语,可概括出“甘于平庸、不复抱负”。答案:年少时心高气傲、率性而为(倔强任性);中年后甘于平庸、不复抱负。孙君名叫慧良,自号纳琴,世代居住在无锡县,无锡县分出了金匮县后,孙君就成了金匮县人。他的父亲孙尔纯生了三个儿子,孙君是其中最小的。孙君年幼的时候聪明过人,读书一目十行,对汉、魏以来诗学源流无不探讨并且有所得。那时吴江人赵艮甫流落无锡居住,凭着诗歌在当时颇有声名。孙君私下仰慕他,仿效他作诗,几乎和赵艮甫不相上下,赵艮甫也视孙君为忘年之交。凭着诗赋闻名的才能高超之人,大都善于写应制体诗,孙君认为这种诗不好。他尤其厌恶、嫌弃科举应试之业。所以二十四岁时才到学校学习,对参加科举考试也不迫切。由于孙君言语诙谐,喜欢戏弄别人,人们畏惧他的口才,不敢亲近他。于是他感慨叹息,外出游历,到福建投靠堂叔文靖公。文靖公爱惜他的才华,多多地资助他求学的费用,却严格约束他,不任用他做事。孙君感到失意,闷闷不乐,最终回到故里。后来游历汴、燕等地,凭着记室官的身份成为地方大官的幕僚。然而薪金一到手就用完,孙君还是像原来一样贫穷。道光末年,我曾经在京城碰到他,随即他就告别离开,再没听到他的消息,他的家人也很少有他的音信。同治四年九月,孙君忽然带着妻子从海上归来。当时无锡城经过战乱破坏,屋舍没了,亲戚朋友几乎都死去了,孙君就在城角租房居住。同治五年春天,我暂时代理浙江运使之职,于是让孙君到杭州游玩。见他形体容貌憔悴,精神衰落,志向丧失,诗歌之气也渐渐萎靡不振,不再有旧时的精到之功。这年秋天,我为母亲守丧辞掉了官职。孙君不想投靠其他人,也返回了无锡。从此不再出来做事,生活更加穷困,无所依赖。过了五年,孙君亡故,享年六十八岁。 我的年龄比孙君小十几岁,二十岁的时候听说了他的名声,用空白的册页向他求诗,孙君为我抄录了几十首闽游草中的诗。他的诗,描写景物、抒发情感往往和杜甫、苏轼不相上下,行书楷书也有苏体之法。我把它藏在竹箱里几十年,在祸乱中丢失。等到孙君去世后寻求他的遗稿,无法再找到。我的朋友华翼纶,是孙君的外甥,他近来才寻找到孙君的两首诗,一首叫作余生草,一首晚年的作品叫作簏中草。孙君早年的诗作都不如中年之作精致,可惜(中年之诗作)全被焚为灰烬,就像遭受重大灾难的人一样。然而自古以来诗人湮没无闻有什么边界呢?孙君有好外甥搜集整理自己的诗歌,将要交付刊印,使它们永久流传,难道不是大幸吗?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新刊欧阳文忠公全集序 明钱溥欧阳文忠公,庐陵人也。庐陵旧有公全集本,既而收上府,而天下遂不复得是全集久矣。海虞程君宗,广求之而得于胡文穆公家,盖内出本也。亟命工翻刻于郡横。适予使交南至庐陵,其郡博郑钢,首进而请曰:“使庐陵文献足征而使天下复有是集者,太守功也。愿一言序其首。”予峻拒之弗获,至舟不能行,乃抚然有间曰:“士非文章之难也,而以文章救世为难。”荀、韩、黄老之术起,斯道遂亡于秦。幸而韩愈氏出,慨然以斯道为己任,其文章足以革弊而拯弱。尝曰“轲之死,不得其传焉”,则亦隐然自任其传矣。后又变而为五季衰陋之习,虽宋兴七十有余年,而学者亦未易遽复于古。一旦欧阳子出,以文章道德为宗师。若范仲淹之贬于饶也,一时名士目为党人。公在谏院,为朋党论以献,群言遂息,不然,党锢之祸成矣。嘉祐学者争尚怪僻为奇,文体大坏,公知贡举,黜险怪而录雅正。士初喧然腾谤,其后不五六年,文格遂变而复古,不然弊将若何而止哉?世所谓文章必以救世为难也。虽然,当是之时,倡而和者,韩有柳宗元,欧阳有苏氏父子,其他李翱、张籍之流,曾巩、尹洙之辈,声振而气从,金舂而玉应,文非不美也,而较其救世之功,则若列星之有五行,众山之于五岳,其功化发育呈露,盖自有不侔者。宜其崛起于千百载之前,而并耀于千百载之后,而渺焉未有能继之者,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盖唯有二公焉。是集之行,程君嘉惠后学亦至矣。使善学者诵其文而知能以身任国家安危之计,其用舍为世所重轻,进不知富贵为乐,而退不忘天下以为心,然后为无愧也,夫岂徒以文体变其所习而已。后学云间钱溥,谨书于螺川驿。(选自欧阳文忠公集附录,有删节)9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亟命工翻刻于郡横 亟:赶快B予峻拒之弗获 峻:严肃C嘉祐学者争尚怪僻为奇 尚:崇尚D程君嘉惠后学亦至矣 惠:聪明解析:选D。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惠:给恩惠。10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黄老之术:黄,黄帝;老,老聃。黄老之术主张修身治国,还认为君主应“无为而治”。B贡举:古时地方官府向帝王荐举人才的制度。贡,指贡士;举,指乡举里选。C五岳:中国五大名山的总称,分别是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恒山、北岳衡山、中岳嵩山。D谨书:恭敬地书写这篇文章,把这篇文章献给某人,多用于对长辈和崇敬的人。解析:选C。此题考查文化常识。“南岳恒山”“北岳衡山”不对,应改为“南岳衡山”“北岳恒山”。11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幸而韩愈氏出,慨然以斯道为己任,其文章足以革弊而拯弱。译文:(2)而退不忘天下以为心,然后为无愧也,夫岂徒以文体变其所习而已。译文:答案:(1)幸亏有韩愈出现,(韩愈)慷慨激昂地把恢复这种道统作为自己的重任,他的文章足够用来去除弊端,拯救衰颓的文风。(2)(他们)退隐却不忘天下安危,并把它作为心中挂念的事,这以后才不感到愧疚,哪里只是用文体变革那些陋习罢了。12结合文章第一段内容,简要概括欧阳修文学复古主张的意义。答:解析: “结合文章第一段内容”已经指出了答题区间为第一段,只要找出与试题相关的关键语句,再把关键语句转化为自己的话即可。从“不然,党锢之祸成矣”可以归纳出欧阳修的文学主张避免了党锢之祸;从“文格遂变而复古,不然弊将若何而止哉”可以归纳出扭转了当时的文风。答案:避免了党锢之祸;扭转了当时的文风。欧阳文忠公,是庐陵人。庐陵过去有先生的全集本,不久被内府收藏,于是天下很久没有再得到这本全集了。海虞的程宗先生,广泛寻求它,在胡文穆先生家里得到了,大概是出自内府的版本。他赶快命令工匠在郡中的学舍翻刻。适逢我出使交南到了庐陵郡,庐陵郡的博士郑钢首先将刻本赠送给我并请求说:“让庐陵郡的文献得到足够的证明,从而使得天下再次有了这本文集,是太守的功劳。请求您写一些话作为序言放在开头。”我严肃地拒绝但没有成功,以至于不让我的船出行,于是我茫然自失地站了一会儿说:“读书人写文章不是难事,而用文章来救世是难事。”荀子、韩非子、黄老之学兴起,这种道统在秦国就消亡了。幸亏有韩愈出现,(韩愈)慷慨激昂地把恢复这种道统作为自己的重任,他的文章足够用来去除弊端,拯救衰颓的文风。韩愈曾经说“孟子死了,这种道统不得流传了”,这也就隐约承认自己担当起了道统流传的重任。后来又演变成了唐五代衰弱浅薄的风气,虽然宋朝兴盛了七十多年,但是做学问的人也没能轻易迅速复兴古代道统。忽然有一天欧阳修出现了,他把学识学问和思想品德作为尊崇敬仰的对象。至于范仲淹被贬谪到饶州,一时之间名士们被看成是他的朋党。当时欧阳先生在谏院,写了朋党论呈给朝廷,于是众人的言论就平息了,不这样的话,党锢之祸就形成了。嘉祐年间求学的人争着以崇尚怪异邪僻为奇特,作品的体裁、风格大大变坏了,先生担任向君王举荐人才的职务,摈弃险怪的文章而录用雅正的文章。读书人起初喧闹、沸腾着毁谤,之后不到五六年,文章的风格就变化并复兴古代的道统,不这样的话,弊端将到怎样的地步才停止啊?这就是世人所说的文章一定以救世为难事啊。虽然这样,在当时,他们倡议后都有应和的人,韩愈这边有柳宗元,欧阳修这边有苏氏父子,其他的像李翱、张籍这些人,曾巩、尹洙这些人,他们的文章声势很大而气韵和谐,如钟撞击发声,磬随之响应,文章不是不精美,然而比较他们与前者的救世的功劳,就好比是恒星里面有五行,群山中有五岳,他们的功业与教化萌发显露,自然是不相等的。应该是韩愈、欧阳修在千百年之前崛起,在千百年之后一起闪耀,而后人看不清楚没有能够继承他们,平常的人却成为百代之师,一句话却成为天下人的规范,大概只有这两位先生了。这本全集发行,是程先生给后辈的学者的最大恩惠。假如善于学习的人诵读欧阳修的文章,知道能够凭借自身担当国家安危的谋划,他们的任用或是弃置不被世人所重视,做官不知道富贵的快乐,(他们)退隐却不忘天下安危,并把它作为心中挂念的事,这以后才不感到愧疚,哪里只是用文体变革那些陋习罢了。后辈学者松江府钱溥,在螺川驿敬书。文言文综合提能练(二)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上高县学记 苏辙古者以学为政,择其乡闾之俊而纳之胶庠,示之以诗书礼乐,揉而熟之,既成使归,更相告语,以及其父子兄弟。故三代之间养老、飨宾、听讼、受成、献馘,无不由学。习其耳目,而和其志气,是以其政不烦,其刑不渎,而民之化之也速。然考其行事,非独于学然也,郊社、祖庙、山川、五祀,凡礼乐之事皆所以为政,而教民不犯者也。故其称曰:“政者,君之所以藏身。”盖古之君子,正颜色,动容貌,出词气,从容礼乐之间,未尝以力加其民。民观而化之,以不逆其上。其所以藏身之固如此。至于后世不然,废礼而任法,以鞭朴刀锯力胜其下,有一不顺,常以身较之。民于是始悍然不服,而上之人亲受其病,而古之所以藏身之术亡矣。子游为武城宰,以弦歌为政,曰:“吾闻之夫子,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夫使武城之人其君子爱人而不害,其小人易使而不违,则子游之政岂不绰然有余裕哉?上高,筠之小邑,介于山林之间,民不知学,而县亦无学以诏民。县令李君怀道始至,思所以导民,乃谋建学宫。县人知其令之将教之也,亦相帅出力以缮其事,不逾年而学以具。奠享有堂,讲劝有位,退习有斋,膳浴有舍,邑人执经而至者数十百人,于是李君之政不苛而民肃,赋役狱讼不诿其府。李君喜学之成而乐民之不犯,知其为学之力也,求记其事,告后以不废。予亦嘉李君之为邑有古之道,其所以得于民者,非复世俗之吏也。故为书其实,且以志上高有学之始。元丰五年三月二十日眉山苏辙记。 (选自栾城集,有删改)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习其耳目习:练习B是以其政不烦 烦:急躁C其刑不渎 渎:轻慢D而县亦无学以诏民 诏:命令解析:选D。诏:告诫。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胶庠:周代学校名。周时胶为大学,庠为小学,后世通称学校为“胶庠”。B郊社:天子祭祀天地的国家大典。周代冬至祭天称“郊”,夏至祭地称“社”。C宰:古代官名。先秦时期指王或诸侯等贵族的副官,后来也指地方县邑长官。D君子:对统治者和贵族男性的通称。“君子”常与“小人”或“野人”对举。解析:选D。此题考查文化常识。结合文意来看,君子在文中应该指“人格高尚、道德品行兼好之人”。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县人知其令之将教之也,亦相帅出力以缮其事,不逾年而学以具。 译文:(2)其所以得于民者,非复世俗之吏也。 译文:答案:(1)县里的百姓知道了他们的县令要让他们受教育,也一起出力帮忙来修治这件事,不超过一年学校的事就齐备了。(2)他(李怀道)能得到民心的原因,是他不再是当今世俗的官吏。4请解释作者在文中提出的“藏身之术”的含义。答:解析:首先,从第一段中找出有关“藏身之术”的内容,抓住其中的关键词句如“未尝以力加其民。民观而化之,以不逆其上。其所以藏身之固如此”;然后,明确“藏身之术”是统治者的治民之术;最后,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作答。答案:“藏身之术”是指统治者在政治中隐藏自己的治民方法,即利用礼乐潜移默化地教化百姓,而不是采用武力等强制力管理百姓。古人用劝学作为治理政事的手段,选择乡里才智出众的人把他们放到学校里,用诗书礼乐来教导他们,磨炼他们使他们成熟,学成后让他们回去,互相传授知识,普及到他们的父子兄弟。所以三代时,养老、飨宾、听讼、受成、献馘,没有一个不是要经过学习的。练习他们的耳朵和眼睛,调和他们的志向和气节,这样则可以使他们遇政务不急躁,遇刑罚不轻慢,百姓的教化工作也会开展得很快。然而考查他们的所作所为,不单单是学习的问题,凡是郊社、祖庙、山川、五祀这些与礼乐有关的事情都可以用来治理政事,教导百姓不要违反法令。所以说:“政治,是君主隐藏自身于政治之中。”古代的贤君端正态度,为他人的喜悲而动容,出口用词有气度,操办礼乐从容且坚定,从来没有把自己的力量施加给百姓。百姓看着这一切而得到教化,所以不违逆他们君主的意思。这就是君主隐藏自身于政治之中如此坚固的原因。到了后世就不是这样的了,废除礼乐而使用法律来治国,用武力来强行使百姓顺从,只要有一个不顺从,常常是亲自去改变他们。百姓于是开始蛮横不服从,统治者切身尝到这种弊端,而古人隐藏自身于政治之中的方法消亡了。子游在做武城宰时,用弦歌来作为治理政事的手段,他说:“我从夫子那里得知,君子学习知识则爱人,老百姓学习知识则便于驱使。”让武城的人,君子爱人而不害人,老百姓便于驱使而不违反法律,那么子游这样的为政手段,难道不是绰绰有余吗?上高县,是筠州的一座小城,坐落在山林之中,百姓不懂得学习,而县里也没有学校来告诫百姓。县令李怀道刚刚来到这里,思索教导百姓的方法,于是谋划建立学校。县里的百姓知道了他们的县令要让他们受教育,也一起出力帮忙来修治这件事,不超过一年学校的事就齐备了。祭祀有了厅堂,讲课劝学有位子,课后学习有屋舍,吃饭洗澡有小屋,小城的人拿着经书来学习的有几十上百人,因为这李怀道的为政不严厉而百姓很恭敬,赋税、徭役、案件、诉讼都不推托给府里。李怀道为学校的成立感到高兴,也为百姓不违法感到高兴,知道这一切都是学校的功劳,求我来记下这件事,告诉后来人不要废除劝学这件事。我也赞赏李怀道治城用古代的办法,他能得到民心的原因,是他不再是当今世俗的官吏。所以我为他写下整个事情,用来记录上高县有学校的开端。元丰五年三月二十日眉山苏辙记。二、(2018连云港高三质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金眉生六幸图序往岁客有问于余者曰:“子何著书之多也?”余告之曰:“盖得力于三无。其一无钱。余郭无一亩之田,家无一岁之储,笔砚耕耨,岁食其入,仅足而无余。以故目不能识秤星,手不能拨算珠,终日终年一编而已,此得力于无钱者一也。其二无官。余三十岁始入承明庐,未四十即释官而归,嗣后不复出,无衣冠褦襶之苦,无簿书填委之劳,此得力于无官者二也。其三无能。余有生以来,人间可谓多事矣,干戈遍于海内,冠盖交于海外,贤士大夫苦其心思,劳其筋骨,敝其唇舌,犹若不足以胜之,而余闭一室而坐,无过问者。此得力于无能者三也。”乃今观六幸翁之自纪,其一为贫,即余三无之一也。而君悉数其幸事以至于六,则视余三无而倍之,多乎哉!君之幸乎。余读书苦不能记忆,偶得一义,不笔之明日遂失之,而君读书无不能记,余所不及者一也。余未通籍以前,伏处三家村中。罢归后,又杜门不轻见一客,故落落寡交游,而君羔雁满天下,余所不及者二也。虽然,君之不及余者亦有一焉,余无能,而君多能也。君自朝章国典,以及河渠、盐务、水利、荒政,与夫寰内之形势,域外之情状,无不犁然于心,如示诸掌。名公钜卿咸就君而谘访焉,得失可否,待一言而诀。君坐是不得安居于家,一岁日月,舟车者半,视余之偃蹇曲园中者,迥不侔矣。君得无幸者六而不幸者一乎?或谓余曰:“子惟无能也,故以有事为苦,若才大如海者,虽处盘根错节,从容谈笑,绰有余裕,夫何病焉?”余曰:“若然,则君之多能又一幸矣。天使君耳目无恙,犹以为幸,况赋君以绝人之才智乎!今而后,请益君之六幸为七幸。”(有删改)【注】承明庐:汉朝承明殿的旁屋,侍臣值宿所居之屋。后以入承明庐指代在朝做官。衣冠褦襶:暑天衣帽穿戴整齐地拜会客人。褦襶,暑天拜会别人。羔雁:小羊和雁,古代卿大夫相见时的礼物。5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余郭无一亩之田 郭:城外B则视余三无而倍之 视:看到C夫何病焉 病:疲惫,劳累D请益君之六幸为七幸 益:增加解析:选B。根据文意,“视”应该是“比照”之意。6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序:也作“叙”或称“引”,是写在书籍或文章前面,用来说明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B秤星:就是镶在秤杆上的金属小圆点,是计量的标志。此处“目不能识秤星”表面指“不会使用秤”,实指“不善经商”。C干戈:均为古代兵器,因此后以“干戈”用作兵器的通称。后来引申为战争。D寰内:古谓帝京周围千里之内。后引申指天下。与“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中的“天下”“宇内”“四海”意思相同。解析:选A。此题考查文化常识。“写在书籍或文章前面”不当,应改为“写在书籍或文章前面或后面”。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贤士大夫苦其心思,劳其筋骨,敝其唇舌,犹若不足以胜之。 译文:(2)天使君耳目无恙,犹以为幸,况赋君以绝人之才智乎! 译文:答案:(1)贤能的士大夫们用尽心思,筋骨经受劳累,弄得唇舌疲惫,还好像不足以胜任。(2)上天使先生耳目没有毛病,犹且算是幸运的了,何况赋予先生超越常人的聪明才智呢!8作者认为金眉生在哪几个方面强于自己?请简要归纳。 答:解析:作答本题,先要找出答题区间,抓住关键语句,如“余所不及者一也”“余所不及者二也”“虽然,君之不及余者亦有一焉,余无能,而君多能也”,然后根据前后文的内容,用自己的话进行归纳即可。答案:读书时的记忆力比自己强;平时交游比自己广;有过人的才智,能力比自己强。 以前有客人问我说:“你怎么著书这么多呀?”我告诉他说:“这大概得力于三个没有。一是没有钱。我在城外没有一亩田地,家里没有可供一年生活的储备,靠着辛勤笔耕的收入供给每年的生活,仅仅够用而没有剩余。所以,我的眼睛不认识秤星,手也不会打算盘,整天整年手里只拿着一本书,这就是得力于没有钱了。二是没有做官。我三十岁才开始在朝廷做官,不到四十岁就辞官回家了,此后就不再出来做官,用不着大热天衣帽整齐地去拜会客人,也没有一大堆官府文书等待处理的辛劳,这就是得力于没有做官了。三是没有能耐。我出生以来,人世间可说是发生了很多事,战火在全国各地蔓延,官吏在海外各国交涉,贤能的士大夫们用尽心思,筋骨经受劳累,弄得唇舌疲惫,还好像不足以胜任,而我关在一个房间里坐下来,没有人来拜访询问。这就是得力于没有能耐了。”现在看到六幸翁的自纪,其中一项是贫穷,这就是我三个没有中的一条。而六幸翁一一列举他的幸运之事一直到六项,比起我的三个没有来多了一倍,先生的幸运之事真多呀!我读书时苦于不能牢记,偶然领悟到一个旨意,如果不马上记下来第二天就忘了,而先生读书没有不能记住的,这是我比不上的第一点。我没做官前,隐居在三家村中。辞了官职回来以后,又关起门来不轻易会见客人,所以孤独而很少结交朋友,而先生的朋友满天下,这是我比不上的第二点。虽然这样,先生也有一点比不上我,我没有能耐,而先生很有才能。先生自朝廷典章、国家典则,一直到河渠、盐务、水利、救灾以及国内的形势、国外的状况,心里没有不清楚明白的,讲起来就好像指着自己的手掌给你看一样。知名的大官都到先生这里咨询,一件事情得失如何,可不可以做,都等着先生一句话最后决定。先生因此就不得在家安稳地生活了,一年中有一半时间坐着车船到处奔波,和我在曲园中过着艰难困苦的日子大不一样。先生难道不是有六幸而有一不幸吗?有人对我说:“你就因为没有能耐,所以认为有事做是劳苦,如果是才能大如海的人,即使处理十分复杂的问题,也是从容悠闲、不慌不忙的,又怎么会感到劳苦呢?”我说:“这样说来,先生富有才华又是一幸了。上天使先生耳目没有毛病,犹且算是幸运的了,何况赋予先生超越常人的聪明才智呢!从现在起,请增加先生的六幸为七幸吧。”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邱雨川先生传 明何白雨川邱先生,字羲瑞,世为沙园所百户先生。父故贫,不听就外傅,时提其耳命之曰:“儿识字记姓氏而已,安用兀兀作老博士耶?”先生性不自检束,日逐少年握槊走马,或擘弓作霹雳声,招摇江市中。间被酒,起自填小词令,所狎辈弓索而歌,日相乐为常也。时濒海倭寇扰东吴,定山袁公注以部使者饬兵瓯栝,先生以裨校隶中坚,时袁公未之奇也。顷倭舰乘风彳,势张甚。公将发,亟命饭。饔人仓猝,甫及席,饭覆于地。公色动,左右皆股栗。先生历阶跽而请曰:“公万福。”已,拾食器而起曰:“且喜金瓯无缺。”袁公色喜。左右欢呼,称万岁。公即趣驾行。是夕,倭亦失利去。盖先生之敏给往往类如此。时沿海寇舶出没,远近震骇。诸将领日集戟门下,议战守策。或唯或否,首鼠两端。先生时阑入,抵掌陈说,仰指天而俯画地,语剌剌若烛照数计。众皆目摄之,寻先生去。唶嚄宿将不直之,曰:“酒徒耳,何足策成败事,奚以喋喋为?”居无何,而先生所论画皆中的,于是众始知先生非忘世者。忌者或言于袁公,先生使酒难近。终公之任,不使效一障之寄,日唯给笔札餐钱。先生夷然弗屑,每所得金钱,即市牛酒,呼所知为高会,呜呜吟达旦。或同列有急,捐橐与之,弗计也,是以益拓落无所遇。晚年贫益甚,郡中文学士雅慕先生,间为具酒脯交先生欢。先生摄弊衣冠据上座,谈天下事,凿凿如见。或授简命题,人人皆厌志。或拔所携杖作剑舞,跳荡合节,四座尽倾。座少年或以酒虐先生,先生不以为迕。后以老病,终于家。 (选自汲古堂集,有删改)【注】定山袁公:明朝抗倭名将袁可立。9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父故贫,不听就外傅 听:允许B所狎辈弓索而歌 狎:玩弄C先生历阶跽而请 跽:直立上身双膝着地D每所得金钱,即市牛酒 市:购买解析:选B。狎:亲近。10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先生:敬称,是对有一定社会地位或学问且比自己年长的男子的一种尊称。B百户:元朝设百户为“百夫之长”,隶属于千户,为世袭军职。明清为低级军官。C万岁:永远存在之意,臣下对君主的祝贺之辞;也用为祝颂词,表达极其赞赏的感情。此处属于后一种意思。D简:削制成的狭长竹片或木片,竹片称“简”,木片称“札”或“牍”,后统称为“简”。解析:选A。此题考查文化常识。“且比自己年长”不当,应该删去。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先生性不自检束,日逐少年握槊走马,或擘弓作霹雳声,招摇江市中。译文:(2)居无何,而先生所论画皆中的,于是众始知先生非忘世者。译文:答案:(1)先生生性不检点约束自己,每天追着少年和他们一起手握长矛骑着马,有时拉琴弓发出像雷声一样的声响,在濒江的市集上夸耀自己。(2)没过多久,先生所谈论筹划的事情都应验了,因为这众人才知道先生并非忘却世情之人。12结合全文,简要概括邱雨川先生的形象特点。答:解析:作答本题,要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从中找出邱雨川先生的言行及作者对邱雨川先生的评价性语言,进而分析概括邱雨川先生的形象特点。如从“先生性不自检束”中可得出其狂放不羁的特点;从“或同列有急,捐橐与之,弗计也”中可得出其轻财好施的特点。答案:富有远见;机敏多才;轻财好施;狂放不羁。邱雨川先生,字羲瑞,家族世代担任沙园所百户先生。邱雨川先生的父亲原来很贫困,不允许他接受老师的教育,时常提着他的耳朵命令他,说:“小孩识字只要记住姓氏就可以了,何必要勤奋刻苦地学习成为老博士呢?”先生生性不检点约束自己,每天追着少年和他们一起手握长矛骑着马,有时拉琴弓发出像雷声一样的声响,在濒江的市集上夸耀自己。偶尔喝酒有几分醉意时,便起身自己填词,所亲近的人弹琴歌唱,每天相互取乐,习以为常。当时临海倭寇侵扰东吴,定山袁公凭借部使者的身份在瓯栝整顿兵马,邱先生凭借裨校的身份隶属中坚,当时袁公不认为他有与众不同之处。不久倭寇的战舰顺风慢慢行驶而来,势头很嚣张。袁公将要出发,迅速命人准备饭菜。厨子准备匆忙,刚刚端到席间,就把饭菜打翻在地上。袁公变了脸色,左右的人都害怕得腿发抖。先生逐级上了台阶,挺直上身两膝跪地说:“袁公万福。”说罢,捡起地上的饭碗起身说:“还好饭碗没有破损。”袁公脸上露出喜色。左右的人都欢呼着,称袁公万岁。袁公立即催促骑马出发。这天晚上,倭寇失败逃走。先生的思想行动之敏捷常常就像这样。当时沿海地区倭寇的船只出没,远近地区的人都很震惊害怕。各位将领每天聚集到军门下,商议战和守的策略。有人同意有人反对,迟疑不决。先生这时擅自来到军门下,拍着手掌陈说自己的办法,仰头手指天空又低头在地上画着,言语铿锵准确好像用烛照着,按数计算着一样。大家都用严厉的目光使他慑服,不久先生走了。大声呼叫的老将不认为他是一个正直的人,说:“他只是一个酒徒罢了,怎么能够谈论成败之事,为什么他还喋喋不休呢?”没过多久,先生所谈论筹划的事情都应验了,因为这众人才知道先生并非忘却世情之人。有些嫉妒先生的人对袁公说,先生酗酒,很难接近。因此在袁公任职期间,先生都没有获得一次展示自己的才华的机会,袁公只是每天供给他一些笔纸和钱财。先生很平静,对这些东西不屑一顾,每次得到金钱,就买酒肉,呼喊那些了解自己的人组织高朋满座的宴会,通宵达旦吟诵诗歌。有的同僚有急难,他倾囊相助,从不计较,因此先生更加落魄不被重用。先生晚年更加贫穷,郡中那些文人雅士仰慕先生,有时准备酒肉结交先生。先生整理好破旧的衣服坐到上座,谈论天下大事,言辞凿凿好像亲眼看到一样。有人给他书简和题目,每个人都能够满足自己的愿望。先生有时拔出所携带的手杖当作剑来舞,跳跃起落符合节奏,四座的人都为之倾倒。在座的少年中有人拿酒开先生的玩笑,先生也不认为他们违逆了自己。后来因为年老得病,在家中去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