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地理 专题五 宋明理学精准培优专练.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6301006 上传时间:2020-02-22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9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届高考地理 专题五 宋明理学精准培优专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19届高考地理 专题五 宋明理学精准培优专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19届高考地理 专题五 宋明理学精准培优专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培优点五 宋明理学一、高考知识点命题研究典例1(2014高考卷2)人性是先秦以来一直讨论的问题。基于对人性的新认识,宋明理学家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他们认为人性A本质是善 B本质为恶C非善非恶 D本善习远【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朱熹说的“存天理”存的是孟子说人之初性本善的善,是人性中善的部分。朱熹说的“灭人欲”要灭的荀子说人之初性本恶的恶,是人性中恶的部分。二程认为,气聚合为人,天理就形成了人的本性。由于气质之性阻碍了天理的正常发挥,以致出现了恶,这就是人欲。与人欲相对,天理是纯粹的善。他们认为,人的行为,不是遵照天理,就是随顺了人欲,同时人的道德理性决不是天生就有的,而主要是靠后天习得的,主要是后天环境影响和教育的结果,宋明理学家正是基于儒教“人性善”,即人生来本具有理学家认为的“美德”正是后天的利欲让人们迷失了方向,所以才提倡“存天理灭人欲”。“本善习远”的含义是:人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C选项“非善非恶”的说法不符合史实。【答案】D典例2(2013高考卷1)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道”,宋代以后儒学多被称作“孔孟之道”,促成这一变化的是A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 B仁政理念深入人心C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 D陆王心学日益兴起【解析】“孔孟之道”的核心是“仁”、“礼(等级秩序)”,程朱理学的最高范畴是天理即“仁”、“人伦”,所以“周孔之道”被“孔孟之道”取代的原因是程朱理学的推动,故选C。A项不是原因,B项“深入人心”太绝对,D项陆王心学是对程朱理学的发展,不能成为变化的原因。【答案】C二、知识点精准提分集训1“鹅湖之会,论及教人,元晦之意,欲令人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二陆之意欲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朱以陆之教人为太简,陆以朱之教人为支离,此颇不合。”对该材料分析错误的是A朱熹认为穷理应该格物致知B二陆认为穷理要发明本心C双方在世界本原立场上根本对立D双方思想都属于新儒学【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鹅湖之会的主题是“教人”,朱熹强调泛观博览、探究万物后才能得到其中的“理”,而陆九渊兄弟则强调发明本心即可得“理”,即强调求理、治学方法的不同,故A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朱熹和陆九渊都认为世界的本源是“理”,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两者的思想都是儒学的新发展,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答案】C2下面是古代学校(书院)必读历史教材统计表(部分 )。朝代、学校(书院)教材名称汉武帝时期的太学、郡国学校春秋(孔子编)五代书院史记汉书后汉书宋代书院资治通鉴纲目(朱熹编)明清书院二十一史、资治通鉴纲目这一现象反映了古代历史学科A教材的来源趋向多元化B吸收国外思想成果C是古代教育的重要内容D与科举考试相联系【解析】材料反映的是不同时期学校的必读书目均包括历史书籍,说明历史学科是古代教育的重要内容。故答案为C项。材料只显示历史学科的必读科目,没有反映“多元化”,排除A项;B项材料不能反映,且不符合史实,排除;科举 考试从隋朝时期开始,与表格中的时间信息不相符合,排除D项。【答案】C3在价值层面上,理学家否定现实社会中个人的生命、情感、欲望等世俗价值,而明末一些儒家学者在价值取向上正好与之相反,肯定“财之与势固英雄之所必资,而大圣人之所必用”,是“吾人禀赋之自然”。这说明A经济的发展导致思想变化B世俗化是明末儒学主流C经济转型加速思想近代化D明末市民文学得到发展【解析】“财之与势固英雄之所必资”是在肯定对财富追求是人的天性使然,这种追求世俗价值的价值取向反映了商品经济发展的情况下,市民阶层的需求,故选A;明末清初,理学和心学相继占统治地位,故世俗化不是其儒学主流,故排除B;当时经济领域虽然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但是经济并没有在明末发生转型,故C也不符合史实;D符合史实,但与题意不一致,故排除。【答案】A4史料出处颜子既云亚圣,须优其秩。唐会要卷三五,唐玄宗诏令颜子去圣人,只毫发之间。孟子大贤,亚圣之次也。程颐、程颢二程集河南程氏遗书颜子亚圣,犹不能无违于三月之后。(孟子)真可谓命世亚圣之才矣。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加封颜子兖国复圣公孟子邹国亚圣公。元史卷三四,元文宗诏令上表反映的现象表明,唐宋元时期A理学思想成为官方哲学B民本思想成为社会共识C封建王朝压抑学术思想D官方与民间思想相互影响【解析】唐代没有形成理学思想,故A错误;三段材料都未反映民本思想,故B错误;宋元时期理学思想成为官方哲学,故“封建王朝压抑学术思想”说法错误,故C错误;材料反映了二程和朱熹对颜子地位的论述到元代被官方确认,说明官方与民间思想相互影响,故D正确。【答案】D5朱熹认为“理”在心外,提倡“格物致知”以通“天理”;王阳明强调“理”在心中,主张“致良知”以知“天理”。这一变化A颠覆了传统儒学的信条 B有利于儒家信仰的强化C不利于理学精神的推广 D否定了天理涵盖的内容【解析】朱王二人都信奉天理,即传统儒学伦理,故A项错误;王阳明强调格心获得天理,有利于强化儒学对个人思想的影响,故B项正确;朱王从不同角度阐释天理,有利于理学的推广,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朱王二人对获得天理的路径有分歧,而非对天理的内容有分歧,故D项错误。【答案】B6南宋时期,继承程颐理学的朱熹、宣传心学的陆九渊等人,各立学舍,聚徒讲学,促进了书院的发展,其各派门人为了宣传师学又大办书院。南宋书院的繁荣A推动了理学传播和发展B促使各派思想趋于合流C源于儒学正统地位动摇D体现儒学陷入矛盾困境【解析】从材料中的“各立学舍,聚徒讲学,促进了书院的发展,其各派门人为了宣传师学又大办书院”来看,理学通过这种书院教学的模式得到大力宣传,说明南宋书院的繁荣推动了理学的传播和发展,故答案为A项。B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C项说法不符合史实,儒学仍然处于正统地位,排除;理学属于对儒学的继承和发展,D项说法错误,排除。【答案】A7历史学家钱穆曾说:若从现代观念言,朱子言格物,其精神所在,可谓既是属于伦理的,亦可谓属于科学的,其“科学”主要表现在A属于唯物主义的范畴B通过实践方式探求理C用伦理纲常维护统治D强调人具有正当私欲【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格物致知”强调通过深刻探究万物,才能真正得到其中的“理”,B符合题意;程朱理学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范畴,A不正确;C是属于“伦理”方面的范畴;朱熹强调存天理,灭人欲,D不正确。【答案】B8杜甫的地位在宋代得到极大提升,苏轼是这一过程中的关键人物,他曾说:“古今诗人众矣,而杜子美为首,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也欤。”这反映了宋代A人物评价标准逐渐统一 B文学欣赏渐趋于世俗化C诗人地位由评论家决定 D理学思想影响人物评价【解析】材料的大致意思是古今诗人非常多了,杜甫可以称第一,难道不是因为他颠沛流离忍饥受寒,终身不被重用,却连一餐饭都不曾忘记(报效)君王吗?材料强调的是理学的忠君思想,也就说明了材料意在强调理学思想已经影响到了对人物评价,即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人物评价标准是很多的,并不是逐渐统一的,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B在材料中根本就没有涉及到,不符合题意,排除;诗人地位也不是由评论家决定的,选项C自身就是错误的说法,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答案】D9魏晋南北朝的士大夫流行“清谈”,即不问现实政治,只讨论玄妙哲理,在行为上纵酒、不拘礼节,这股风潮一直持续到唐初。此种历史现象A在一定程度上阻碍文学艺术发展B体现了佛道思想成为社会主流C实际是儒家思想的积淀与发展D导致社会道德水平的严重下降【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是门阀士族兴起的发源,大族赖传儒学而行,至郑马之后已难复大的建树。故大族清谈是贵族学术为求发展而进行的一次转向。大族虽清谈玄学但本人是以高度儒学基础作依托的甚至本身就事于朝廷,由此可知C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其对文学艺术的态度,A不正确;B与史实不符,汉代以后儒家思想始终是思想主流;D是对材料的错误解读。【答案】C10魏晋时期民间慈善活动简表据上表,可知A民族矛盾尖锐B三教合归于儒C贫富分化严重D豪门士族衰落【解析】材料中的几位民间慈善家针对的是贫困的群体,这说明当时贫富分化严重,故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民族矛盾,故A项错误;材料也没有三教合流的信息,故B项错误;魏晋时期豪门士族正处于兴盛时期,故D项错误。【答案】C11唐代韩愈在原道中说:“吾所谓道也,非向(先前)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韩愈在此强调A回归儒学本原B儒释道三合一C儒学传承断绝D儒学传统久远【解析】韩愈的“道”指的是儒学的传承,即“道统论”,这是探究儒学的本源,故A项正确;由材料信息“吾所谓道也,非向(先前)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可知B项错误;韩愈在此强调的不是儒学传承的断绝,也不是传承的久远,而是强调儒学从哪来的问题,故CD错误。【答案】A12北宋儒学大师周敦颐在太极图说中把“阳变阴合”这个根本矛盾作为引起事物发展的原因,在万物变化发展中使用了阴阳、动静、刚柔、始终、生死、善恶等一系列用语。据此,对太极图说评述正确的是A属于唯物主义哲学B带有封建迷信色彩C汲取了佛道的思想D完成儒学重建任务【解析】材料信息“把阳变阴合这个根本矛盾作为引起事物发展的原因”,说明太极图说具有一定的唯物主义色彩,但并不能认定它属于唯物主义哲学,毕竟它吸收了道家和佛教的东西,包含了更多的唯心主义元素,故排除A项;材料说的是万物的发展变化,不能得出具有封建迷信色彩,排除B项;太极图说中“阴阳、动静、刚柔、始终、生死、善恶”等一系列对立统一的用语,体现了道家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始终”“生死”“善恶”等用语则说明其受到佛教思想的影响,故C项正确;心学的出现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完成,故D项排除。【答案】C13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认识和评价儒家思想是一个重要的历史课题。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言论言论者“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天理人欲,不容并立”“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者也,生民之困苦荼毒,孰非疾痛之切于吾身者乎?不知吾身之疾痛,无是非之心者也,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材料二 董仲舒说:“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材料三 黄宗羲说:“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荼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1)根据材料一的儒学言论,指出相关言论者,并概括其核心思想。(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儒家思想学说在汉代取得独尊地位的主要原因。(3)以上材料反映了黄宗羲的思想具有怎样的时代特点?【解析】(1)根据材料一“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等信息可知是孟子的民本或仁政;根据材料一“天理人欲,不容并立”“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可知是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根据材料一“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者也,生民之困苦荼毒,孰非疾痛之切于吾身者乎?不知吾身之疾痛,无是非之心者也,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可知是王阳明的“致良知”。(2)关于儒家思想学说在汉代取得独尊地位的主要原因,根据材料二“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董仲舒的新儒学以“天人感应”、“大一统”的学说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迎合了汉武帝开拓发展大一统事业的需要等方面分析儒学取得独尊地位的原因。(3)根据材料三“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荼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可知黄宗羲反对封建专制集权。【答案】(1)孟子:民本或仁政;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王阳明:“致良知”。(2)董仲舒的新儒学以“天人感应”、“大一统”的学说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迎合了汉武帝开拓发展大一统事业的需要,因而使儒学取得独尊的地位。(3)体现了黄宗羲反对封建专制集权(或君主专制独裁)的时代特点。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时间中国欧洲公元前五世纪孔子主张“克己复礼,君礼、臣忠、父慈、子孝,弟悌乃理想社会秩序,尊卑、亲疏、长幼乃爱人社会之规则。古希腊的普罗泰格拉和高尔吉亚等人,以人类的眼光去考察和认识社会,政治和法律问题。关注社会组织,风俗习惯和伦理规范等16世纪王畿强调知识与良知的区别,如认“知识”为“良知”,则“知识”有害于“良知”拉斐尔所绘画的圣母画像都强调母性的温柔以及青春健美,这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18世纪戴震反对宋儒的“存天理,灭人欲”。主张人的正常欲望的合理性肯定了“正确理解的个人利益,是道德的基础”伏尔泰是自然法学说的拥护者,他从自然法论的立场出发来揭露和批判封建专制和教会的统治,认为自然法就是符合人性,或者人的本能的表是自古代到18世纪中国和欧洲思想家的思想对比简表,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解析】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本题是一道开放性问题可以进行开放性回答,但要紧紧围绕着中国和欧洲思想家的思想的不同点进行对比分析,中国思想主要突出儒家思想为主流、德治、道德等,而欧洲思想家的思想主要突出人文主义为主、强调人的个性为主等。【答案】示例论题:从古代到18世纪,东西方社会的思想发展有很大不同。阐述:从古代到18世纪,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是儒家思想,儒家思想强调加强个人的修养,主张统治者以德治国,并将道德和人的内心的自我反省置于很高的地位。而同一时期的欧州社会,人文思想逐渐产生和发展起来,其强调以人的眼光来考察和认识社会,欲摆脱包括宗教在内的各种束缚,发展人的个性,人们的思想逐渐得到解放,并且欧州通过一系列反宗教和封建专制的活动,逐渐建立了资产阶级统治的思想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