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高中历史 第六单元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测试卷 人民版必修3.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6298264 上传时间:2020-02-22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6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高中历史 第六单元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测试卷 人民版必修3.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18高中历史 第六单元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测试卷 人民版必修3.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18高中历史 第六单元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测试卷 人民版必修3.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六单元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测试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孙中山强调“对于满洲不以复仇为事”,反复阐述自己的思想主张“不是遇着不同族的人便要排斥,是不许那不同族的人来夺我民族的政权”。材料评述的是()A武昌起义B民生主义C民族主义 D鸦片战争答案:C解析:材料中强调反对其他民族成为统治者,对汉族进行压迫,只有C项符合题意。由材料可知满清尚未被推翻,A项排除;B、D两项与材料不符。2“其现在之地价,仍属原主。所有革命后社会改良进步之增价,则归于国家,为国民所共享。”材料所体现的孙中山的主张是()A政治革命 B民族革命C社会革命 D文学革命答案:C解析:材料中体现孙中山的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属于社会革命。A项政治革命是指推翻封建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B项民族革命是指推翻满清政府;D项文学革命在材料中没有体现。3“为了能使中国在革命成功后避免资本主义的祸害,以防造成新的社会危机,他(孙中山)提出了民生主义”材料中“新的社会危机”是指()A广大人民与资产阶级的矛盾B资产阶级与地主阶级的矛盾C中华民族与外国列强的矛盾D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答案:A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建立起资产阶级政权,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广大人民(包含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为了解决这对矛盾,孙中山主张在资产阶级革命成功后还要解决广大人民的生计问题,所以提倡民生主义。4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言书载:“八月以来,义旗飙发,诸友邦之抱和平之望,持中立之态,而报纸及舆论,每表其同情。邻谊之笃,良足深谢。”材料从本质上反映出()A政局动荡使列强放弃了中国市场B外国列强大力支持清政府C孙中山对列强侵华持放任态度D旧三民主义存在严重不足答案:D解析:A、C两项与史实不符;B项虽然是事实,但材料无法体现;孙中山虽然提出民族主义,但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这是三民主义的不足之一,而且材料表现出孙中山对帝国主义支持革命抱有幻想,故D项符合题意。5“凡本国人及外国人之企业,或有独占的性质,或规模过大为私人之力所不能办者,如银行、铁道、航空之属,由国家经营管理之;使私有资本制度不能操纵国民之生计,此则_之要旨也。”材料中画线处应填()A节制资本 B耕者有其田C三大政策 D平均地权答案:A解析:所谓节制资本就是防止大资本家操纵国计民生;B、D两项主要是针对土地问题,且与材料无关;C项三大政策是指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与材料不符。6有人用下面的图示表示中共民主革命纲领与新三民主义的关系。对这一图示理解准确的是()A孙中山在创建同盟会时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主张B国共两党最终的奋斗目标没有实质区别C中共的最低革命纲领和新三民主义具有一致性D国共两党在民主革命任务上具有一致性答案:D解析:A项不符合史实,孙中山明确提出反帝是在新三民主义中;B、C两项表述错误,国民党的最终奋斗目标是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而中共的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两党在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上是一致的,故D项正确。7右图是1927年1月1日江西农民画报上刊登的孙(中山)总理遗像和廖仲恺先生遗像,画像右面的文字是“农民利益的拥护者”。下列对此画报所含历史信息分析正确的是()A说明孙中山是农民阶级的主要代表B新三民主义完全反映了农民的利益C新三民主义得到了广大农民的拥护D维护农民利益是孙中山的唯一遗愿答案:C解析:孙中山新三民主义中民生主义的“平均地权”体现了对农民利益的维护,因而受到了农民的拥护和支持,材料图片正反映了此史实;A、B、D三项叙述都是片面或错误的。故C项正确。8毛泽东说:“中国民主革命的完成依靠一定的社会势力。这种社会势力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知识分子和进步的资产阶级,就是革命的工、农、兵、学、商,而其根本的革命力量是工农,革命的领导阶级是工人阶级。”下列事件中最先具有这一特点的是()A新文化运动 B洋务运动C国民大革命 D抗日战争答案:C解析:由题干中提到的多种“社会势力”、“最先”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符合题意的只有国民大革命。国民大革命时期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一次合作,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结成了革命联盟。9毛泽东曾说:“陈独秀(时任党的主要领导人)反对(我这个)小册子里表示的意见,这本小册子主张在共产党领导下实行激进的土地政策和大力组织农民。”材料中的“小册子”是指()A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B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C论持久战D新民主主义论答案:B解析:据材料信息,陈独秀当时是党的主要领导人,说明毛泽东的“小册子”应在1927年8月前,所以可排除C项和D项;A项的著作主要是分析了中国社会的各阶级,而B项的著作只是针对中国农民阶级进行分析的,所以符合题意的是B项。101938年10月,毛泽东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的报告中指出:“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这说明()A毛泽东已认识到了马克思主义的局限B毛泽东思想在全党的领导地位已确立C毛泽东注重将革命理论与实践相结合D毛泽东已在理论上修正了马克思主义答案:C解析:毛泽东的报告并没有说明马克思主义有何局限,所以A项不符合材料主旨;B项在时间上与材料不符;毛泽东并没有在理论上修正马克思主义,材料强调不能照搬马克思主义,要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特点(即国情)相结合,这实际上在强调革命理论要与实践相结合,D项错误,C项正确。11毛泽东在西江月井冈山(1928年创作)中写道:“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此词表明当时我党()A仍然坚持“城市中心论”B进行战略转移的场景C正在探索、实践“工农武装割据”理论D正在进行敌后抗日的斗争答案:C解析:根据词的时间、地点和反映的场面可知毛泽东领导红军在农村开展武装斗争,这体现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A项错误;当时还没有进行长征,B项错误;中共领导的抗日的斗争是从1931年开始的,D项不符合题意。121940年毛泽东在其著作中说道:“在今天的中国,这种新的国家形式,就是抗日统一战线的形式。它是抗日的,反对帝国主义的;又是几个革命阶级联合的,统一战线的。”这一“国家形式”实际是指()A无产阶级专政B资产阶级的民主政府C民主联合政府D工农专政政府答案:C解析:从时间1940年及“抗日的”、“几个革命阶级联合的”来判断,应该是联合政府,故C项正确。13毛泽东说:“以苏联经验为借鉴,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的基本思想。”体现上述精神的著作是()答案:D解析:从材料表述看,毛泽东论述的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建设问题,A、B、C三项均发表于新中国成立前。材料是指1956年苏共二十大之后,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已暴露,为了吸取经验教训,毛泽东写了论十大关系,强调农轻重比例协调发展。故答案为D项。14建国初期,毛泽东指出:“一般说来,人民内部的矛盾,是在人民利益根本一致的基础上的矛盾。”毛泽东提出关于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的主要目的是()A为了向社会主义过渡B阶级矛盾已消失,人民内部矛盾突出C团结各阶层进行经济建设D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答案:C解析:当时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A项与材料不符;阶级矛盾在一定范围存在,只不过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B项错误;D项与材料不符。15“(它)标志着我们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指实事求是)、政治路线、组织路线,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的伟大觉醒。”材料肯定了()A结束“文化大革命”的必要性B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转折性意义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优势D改革开放政策的重大意义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所说的“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和“新的时代条件”,可判断出答案是B项。16邓小平在中共十三大上指出:“中国社会主义是处在一个什么阶段,就是处在初级阶段,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在此基础上,我国采取的措施有()A对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B掀起人民公社化运动C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答案:D解析:A项是过渡时期的措施;B项是在1958年;C项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在党的十四大上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这是基于社会主义在初期阶级不能排除商品生产和市场,所以D项正确。171978年底,邓小平作了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着重阐述了毛泽东实事求是的观点;1992年初,邓小平发表了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就社会主义的本质等问题作了深刻阐发。这两次讲话都()A推动了经济开放区的发展B推动了政治体制改革C深化了经济体制改革D解放了人们的思想答案:D解析: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使人们的思想从个人崇拜的思想束缚中解放出来,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使人们从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的标志的思想束缚中解放出来,故选D项。18下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人民日报上出现的频率情况。图中其频率最高峰a点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邓小平南方讲话的影响B中共十二大的召开C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健全D中共十五大的影响答案:D解析: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据图中的信息,可知其出现频率最高是在1997年,这一年正是十五大上将邓小平理论定为党的指导思想的一年,所以应是中共十五大的影响。答案是D项。19研究邓小平的外国学者这样评价邓小平:其一,最成功的改革家;其二,“中国现代化之父”;其三,世界和平的维护者;其四,“社会主义思想的救星”。下列史实能说明该评价的有()实行改革开放,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组织大批工人、干部停产“闹革命”坚定不移地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创立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A BC D答案:C解析:中的三项史实,分别对应了材料中的其一、其三、其四,故选C项。是“文革”动乱扩展到经济领域造成的,并非邓小平组织,应排除。20以下语录体现出不同时期的方针政策,下列按出现时间的先后排列,正确的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A BC D答案:C解析:为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为1978年提出,为1992年提出。21“如何把我们的党建设好,如何使我们的党永远保持先进性,保持活力。”面对这一问题,21世纪初我党的回答是()A坚持毛泽东思想B创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C实行改革开放D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中的时间和“党永远保持先进性”等信息,可知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答案是D项。22毛泽东说:“把建设一个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一个伟大的工程。”江泽民也说:“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抓党的建设,同新时期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总目标要求是一致的。”材料中两个“伟大的工程”的共同含义是要求中国共产党()A永远巩固自己的执政地位B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C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D努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答案:B解析:材料中毛泽东的观点是针对党建问题,江泽民的观点也同样是针对党建问题,而中国共产党是广大人民的忠实代表,所以其共同之处是始终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答案是B项。23胡锦涛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生动而具体地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下列属于材料中的“时代条件”的是()A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已经基本建立B改革开放正式全面展开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D小康社会已经全面建成答案:C解析:“三个代表”是江泽民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的情况下,就如何加强党的建设,使中国共产党更好地服务人民大众而提出的,所以“新的时代条件”是C项。24江泽民在中共十五大报告中总结20世纪的中国革命进程时说:“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的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第三次巨变是港、澳回归B与时俱进、理论创新是三位思想巨人的共同特点C三位伟人的共同道路是救国、强国的道路D三位伟人都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答案:B解析:邓小平的任务不是救国而是强国,且港、澳回归只是“巨变”中的一个方面,A、C两项不正确。孙中山的思想不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故D项错误。252002年人民日报发表文章赞扬一位农村党支部书记:他通过诚实劳动致富,却没有忘记共产党员的责任;带领群众凿山开洞,在悬崖绝壁上修起了一条“生存路、团结路、致富路”,结束了高山农村不通公路的历史;慷慨解囊、扶贫济困,先后拿出9万元帮助孤寡老人、病人、残疾人和困难学生。下列能体现其事迹教育意义的是()A扎根基层,践行“三个代表”B积极参政,发挥民主党派作用C任劳任怨,包揽农村大小事务D艰苦创业,坚韧的企业家精神答案:A解析:“他”是共产党员,B项可以排除;包揽农村大小事务的做法不可取,违背民主精神,所以C项错误;材料主要体现的是其富裕后不忘乡亲,带领乡亲致富,帮助乡亲解决困难,这体现了党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而不是“坚韧的企业家精神”,所以A项正确,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0分)26(16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欧洲富强之本,不尽在于船坚炮利、垒固兵强,而在于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此四事者,富国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惟深望于我中堂有以玉成其志而已。”1894年6月孙中山上李鸿章书材料二:“革命、保皇二事,决分两途,如黑白不能混淆,如东西之不能易位。革命者在扑满而兴汉,保皇者志在扶满而臣清,事理相反,背道而驰,互相冲突,互相水火,非一日矣。”1900年12月孙中山告同乡书材料三:“中华民国就像是我的孩子,他现在有淹死的危险。我向英国和美国求救,他们站在河岸上嘲笑我。我目前正在改组中国国民党,使本党能有更多的工人参加进来。为了谋求社会的根本改革,还要努力唤起民众觉醒。”1922年孙中山谈话录材料四:“中国革命已经十三年,现在得到的结果,只有民国之年号,没有民国之事实所以革命事业,就是救国救民。我一生革命,便是担负这种责任。”1924年孙中山在黄埔军校的演讲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你是否同意孙中山对欧洲富强之本的分析?为什么?(4分)(2)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孙中山的政治主张发生了什么变化?(2分)(3)材料三中孙中山的思想认识有何变化?为此,他采取了什么政策?(6分)(4)材料四中孙中山为什么说“只有民国之年号,没有民国之事实”?(4分)答案:(1)不同意。欧洲富强的根本原因在于建立了当时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2)由主张维新变为主张革命。(3)变化:认识到中国革命要取得成功,必须改组国民党,努力发动群众。政策: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或提出新三民主义);国共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4)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胜利果实;北洋军阀的独裁统治;军阀的割据和混战。27(2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三民主义就是针对着当时中国所面临急需要解决的三个问题提出了革命主张在三民主义这一革命纲领的指导下,孙中山和一批批爱国志士进行了多次武装起义,并最终成功领导了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辛亥革命。复兴之路解说词材料二:毛泽东总结了中国革命的经验教训,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用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分析中国的具体问题,在中国革命问题上提出了一系列正确的观点七大把它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确定为一切工作的指针。复兴之路解说词材料三: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了“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题。(这就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日报社论(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民主义所要解决的三个问题分别是什么?三民主义指导下的辛亥革命是怎样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7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胜利道路、革命的两个步骤及革命发展前景的基本主张。(6分)(3)根据材料三,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以党的哪一次重要会议为起点逐步开创的?邓小平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了怎样的贡献?(7分)答案:(1)问题:民族独立;民主共和;人民的生活。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2)道路:“工农武装割据”道路(或“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步骤: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前景:建立社会主义国家。(3)起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贡献:提出改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明了正确方向。(其他言之成理也可)解析:本题围绕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选取材料,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第(1)问据所学知识回答三民主义内容和辛亥革命的意义。第(2)问要依据材料二中“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用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分析中国的具体问题”紧扣设问来作答。第(3)问据所学可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决定实行改革开放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第二小问言之成理即可。28(14分)史料研习、归类整理、论证说明是基本的历史学科能力,试运用这些方法完成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与发展这一研究课题。(1)史料研习麦克纳马拉(世界银行前行长)这样评价邓小平:“邓小平知识渊博,富有远见,他清楚他想让中国走向何方。他拥有一种情感,我认为这种情感十分重要。他认为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都依赖于中国人民和中国自己的领导人。他说外援是好的,我们需要,但他不管是否有外援都决心达到自己的目标。他的这种依赖自身、自己的国家、自己的资源、自己的人民的意愿是至关重要的,是你们成功的根本。”你认为麦克纳马拉的评价反映了邓小平改革开放思想的什么特点?(4分)(2)归类整理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较长的过程,请你帮助整理关于邓小平理论形成与发展的知识,完成下面表格。(6分)时间事件意义1978年5月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987年10月形成了完整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标志着邓小平理论的确立1992年年初“南方讲话”(3)论证说明1980年8月,邓小平同志会见意大利记者奥琳埃娜法拉奇时,对毛泽东做了如下评价:“尽管毛主席过去有段时间也犯了错误拿他的功和过来说,错误毕竟是第二位的。他为中国人民做的事情是不能抹杀的。”运用史料论证自己的观点是历史学科的基本能力,上面这则史料你认为最能说明邓小平理论的什么特点?请说明你的依据。(4分)答案:(1)中国的发展主要依靠本国人民的努力,吸收外资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2)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重新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正确的思想、政治和组织路线,实现了历史性转折,标志着邓小平理论的初步形成;中共十三大;深刻阐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发展生产力,是邓小平理论的深化与发展。(3)特点:实事求是。依据:对毛泽东的评价客观公正,既不回避错误又不抹杀功绩,反映了实事求是的原则。解析:本题以历史学习的三种能力为切入点,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归纳概括和论证探讨问题的能力。第(1)问,考查史料研习能力,解读材料,抓住麦克纳马拉对邓小平评价的核心思想,概括回答即可。第(2)问,归类整理,表格所列的事件和内容反映了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过程,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3)问,考查论证说明问题的能力,材料反映了邓小平理论实事求是的特点,依据材料说明依据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