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桃江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6298224 上传时间:2020-02-22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6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南省桃江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湖南省桃江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湖南省桃江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桃江一中2018年下学期高二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时量:150分钟 总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扁舟”是中国古典诗文中最常见的意象之一,承载着中国古代文人淡泊世事、悠然自得的情感,形成了独特的扁舟情结。最早的“扁舟”,并非失意文人所特有,也不具备悲凉或者超脱的韵味。史记载:“范蠡既雪会稽之耻,乃乘扁舟浮于江湖。”这里的“扁舟”有隐遁之味,丝毫没有落魄江湖、身处世外的冷寂色彩。“扁舟”在古代文人眼里,不仅仅是一只小船,它随着无数文人跌宕坎坷命运的无限延伸,演化为一种绝处逢生的处世观。在儒家提倡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处世准则支配下,古代文人或积极入世,或隐身出世。对于潦倒困厄的人来说,“扁舟”是他们寻求再生的一支苇草。“漂泊”是古代知识分子的宿命,也是“扁舟”意象的基本蕴含。古代知识分子或为生计、或为科举、或被放逐,他们背井离乡,天涯漂泊,充满无尽的羁旅乡愁。“扁舟”既是游子漂泊的凭靠,也是其羁旅之愁的寄托。唐代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有“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的诗句,其中“扁舟”承载着游子无尽的漂泊之苦和思乡之情。杜甫诗中的“扁舟”意象出现得最频繁,表现漂泊思乡的意绪也最强烈。他诗中的“扁舟”意象,承载着诗人生活的苦难和不幸,是古代知识分子追求理想、历尽艰辛的典型写照。“扁舟”意象的另一典型蕴含是“自由”。庄子说“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虚而遨游者也。”这是古代知识分子的人生理想。现实有太多压抑和束缚,他们渴望在“扁舟”中获得精神的自由。苏轼在前赤壁赋中借“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这一境象,表达了他面对被贬谪的处境,渴望摆脱精神苦闷,追求自由生活的强烈愿望。张孝祥的念奴娇过洞庭以温和沉浸的心态,表达了与苏轼同样的心境:“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怡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一条小船附着于万顷碧波之上,在碧波中自由自在地轻漾,充溢着一种皈依自然、天人合一的“宇宙意识”和自由精神。隐居是古代知识分子仕途失意的无奈选择及功成身退的理想归宿,是他们最后的精神家园。“扁舟”意象中既蕴含着他们人生的理想与期冀,也蕴含着他们失意的痛苦和灵魂的呼唤。范蠡是古代文人功成身退的典范,但更多人却是因仕途坎坷和无奈而萌生隐居念头,使“扁舟”成为他们仕途失意而隐居的一个意象。苏轼被贬黄州,写下“小舟从此逝,沧海寄余生”的诗句,流露出过隐居生活的念头。李白“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表明了他在现实压抑下,欲放浪江湖,过隐逸生活的强烈愿望。在常见的“扁舟”意象中,无论是矢志漂泊,还是追求自由,抑或是失意隐居,无不是中国古代文人心路历程的写照,虽蕴含仕途坎坷失意的无奈与消极,但为后世树立了忧国爱民、愤世嫉俗、自由洒脱的光辉典范。(摘编自孙秀玲、徐加新滔滔江海一扁舟,有删改)1关于“扁舟”的理解,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国古典诗文中“扁舟”是最常见的意象之一,寄托着中国古代文人淡泊世事、悠然自得的情感。B在中国古代文人眼里,“扁舟”不仅是一只小船,主观上它已经演化为文人在跌宕坎坷命运中绝处逢生的处世观。C“扁舟”意象,从始至终蕴含着隐遁之味,也充溢着浓浓的悲凉或超脱的韵味。D对潦倒困厄的古代文人来说,“扁舟”是他们心路历程的写照,是他们寻求再生的一支苇草。2关于“最常见的扁舟意象蕴含”的理解,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在古代羁旅乡愁中,“扁舟”承载着游子无尽的漂泊之苦和思乡之情,成为羁旅之愁的寄托。B范蠡、李白和苏轼一样,因仕途坎坷和无奈而萌生隐居念头,使“扁舟”成为他们仕途失意而隐居的意象。C“扁舟”意象的典型蕴含寄托着古代知识分子追求自由生活、渴望摆脱精神苦闷的愿望,具有一种皈依自然的意识。D常见的“扁舟”意象往往蕴含着古代知识分子过隐逸生活的愿望,让人感受到他们失意的痛苦和灵魂的呼唤。3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3分)A杜甫诗中的“扁舟”意象,最强烈地表现了漂泊思乡的意绪,蕴含着作者生活的苦难和不幸。B“扁舟”这一意象,并非失意文人所特有,所以它丝毫没有落魄江湖、身处世外的冷寂色彩。C“扁舟”意象蕴含着古代知识分子仕途失意的无奈选择及功成身退的理想,而隐居成为他们最后的精神家园。D常见的“扁舟”意象蕴含了古代知识分子忧国爱民、愤世嫉俗、自由洒脱的情怀,也流露出了仕途坎坷失意的倾诉。(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柳先生的正骨膏邾镇东大街新开张的药铺叫汉春堂,坐堂的先生姓柳,人称柳先生,从东北躲战乱来到邾镇。柳先生擅长骨科,跌打损伤脱臼骨折手到病除,据说,他熬制的外敷膏药正骨膏更是神奇,无论多严重的骨折,经柳先生手法复位后,贴上正骨膏再用竹片固定,少则十日多则一月,断骨愈好如初。日本人攻打邾镇的那天,一颗炮弹落在颜老爷的家里,三间大堂屋成了废墟,颜老爷正在前厅伺候他的花树,震得昏了过去。半日后醒来,他看到养在莲花缸里的那株花树,如小臂粗的树干被炸断,仅连接着一部分树皮,颜老爷两眼一黑又昏过去。那株树是儿子带回来的,儿子的喜好,颜老爷视为珍宝。儿子和他的部队在台儿庄与日本人决战时,壮烈殉国,老人把儿子的一捧骨灰埋在树根下,更是视树为生命。现在,儿子的树被日本人毁了,颜老爷像被挖了心一样。他失魂落魄地在院子的残垣断壁间转圈,不知如何是好。许久,他一下子想起柳先生,救人的命和救树的命都是救命,也是心急乱求医,柳先生成了他救命的稻草,一路跌跌撞撞来到柳先生的药铺,全不顾大街上枪弹横飞,见到柳先生颜老爷扑通一声就跪下了。柳先生来到花树前,小心地扶起来,把断茬对齐捏实贴上正骨膏,周匝固定木棍。三日后,树叶竟振作起来,十日后,树叶重新泛绿,一月后,树干断处长好了。颜老爷一脸泪痕,紧抓着柳先生的手说:“你救了我儿子,也救了我啊!”邾镇沦陷后,病人挤满了柳先生的药铺,断胳膊断腿的病人很多。这天,柳先生在药铺里配药,心里默念着药方,川续断十钱,右手去药匣抓药,放进左手的戥子里一称,正好。继续一味味抓药,骨碎补十钱、藏红花十钱汉春堂的大门咣当一声开了,听声音不是手推开的,是脚踢开的。一群日本兵涌进来,后边还抬着一个嗷嗷乱叫的军官,候诊的病人吓得四处躲藏。翻译官提着手枪走近柳先生,说:“听说你医术高明,请你为少佐先生治伤,伤愈后重赏。”说着指指乱叫的日本人,“少佐先生率兵进山剿匪,被八路的地雷炸伤,两条腿骨头断了。”柳先生一怔,然后缓步上前,看看担架上那张被疼痛扭曲的脸,认识。邾镇沦陷后,这个日本人牵着一条凶犬,在大街上咬死咬伤的人不计其数。柳先生指点把病人放到诊床上,然后双手在断腿上拿捏,病人忽然疼得又叫起来,日本兵哗哗地拉枪栓,黑洞洞的枪口一齐对着柳先生。柳先生好像没看见,继续接骨,修正碎骨后外敷正骨膏再竹片固定。一条腿整好换另一条腿,有条不紊。“好了,隔日过来换膏药。”柳先生说着直起身去洗手,不再说话。翻译官放下大把银元,日本兵抬着少佐走了。隔日,翻译官抬着那个日本少佐来换膏药,又放下大把银元。又隔日,那个日本少佐被抬过来换膏药,翻译官再放下大把银元。这些日子,柳先生药铺里来治病的人越来越少,以致门可罗雀。半月后,日本少佐是拄着拐杖来的,两个日本兵扶着,见了柳先生露出一脸笑,不住地说:“你的,良民大大的!”柳先生也笑,只是不多说话。日本少佐换完药走了,当然还留下许多银元。柳先生听到大门口哗啦一声响,出门看,是颜老爷把他的莲花缸摔碎在柳先生的门口,还把莲花缸里的花树嘎吱一下当腰折断,去在地上愤愤而去,街上好多围观的人,恨恨地吐下唾沫,转身散去。柳先生一脸淡然。一个月后,是日本少佐自己走着来的,翻译官跟在后面抱着一坛酒。柳先生和日本少佐已成了熟人,最后一次换完药开始喝酒,喝酒的时候,推杯换盏很是热闹,一坛酒喝光还没尽兴,柳先生提议翻译官再去拿一坛酒来。翻译官抱着酒坛子回来时,日本少佐躺在地上已经死了,面目狰狞,胸口插着一把刀,刀柄深入,污血满地。柳先生在院里正给颜老爷的那棵花树换药,莲花缸换了新的,缸里的花树折断处周匝固定着木棍,花树枝青叶绿,一派盎然。刑场上,翻译官问柳先生:“你当初为什么给少佐先生医伤?”“我是医病的先生,不能坏了先生的名声。”柳先生说。“那你干嘛又杀死他?”翻译官追问。“我是中国人,不能坏了中国人的名声!”柳先生脱口而答。(选自小说月刊2018年第4期,有删改)4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逐渐康复的日本军官 “露出一脸笑”,说 “你的,良民大大的”,这是在肯定柳先生的医术和他对日本人合作的态度。B以前病人挤满药铺,后来药铺里病人变少,表明老百姓不理解柳先生医治日本人的行为,表达了老百姓对日本人的恨。C柳先生最初尽自己的努力治好了日本军官的腿伤,最后却在伤好后亲手杀了他,反映了柳先生内心的纠结和挣扎。D小说通过诸多细节描写,准确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叙事语言流畅自然,朴实无华,却能打动人心。5小说中柳先生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6分)6文中划线部分多次写到颜老爷的“花树”,请结合全文分析其作用。(6分)(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材料一:5月16日在天津举行的第二届世界智能大会上,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就人工智能人才短缺问题发表了看法。他说道:“先说一个坏消息,中国在人工智能人才上极度缺乏,几乎没有人才。再说一个好消息是,全世界都缺乏。”马云进一步说道,就人工智能而言,我们没有未来的专家,所有的专家都是昨天的专家。他认为,在人工智能时代,教育必须要改革。不能让孩子和机器比谁背书背得快,记得快。教育必须要让孩子有创造力,有担当,这是机器做不到的事。“我们国家从教育入手,才有可能赢得未来。”(摘编自马云:中国没有人工智能人才,所有的专家都是昨天的专家,2018年5月16日澎湃新闻)材料二:今天,由商务印书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商汤科技、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慕课研究中心共同主办的“人工智能教育研讨会暨人工智能基础(高中版)教材发布会”在华东师范大学举行。上海市副市长翁铁慧、华东师范大学校长钱旭红院士等出席发布会,共同见证了这一中国人工智能教育领域的里程碑事件。现场,由华东师范大学慕课中心、商汤科技、上海知名高中优秀教师共同编著的全球第一本人工智能教材“人工智能基础(高中版)”正式发布,华东师大二附中、上海交通大学附中、清华大学附属中学、上海市市西中学等全国40所学校成为首批“人工智能教育实验基地校”。国内中等教育体系首次引入人工智能教材,人工智能教育在中国正式迈入基础教育阶段。由此人工智能这一当今最前沿的高新技术将走出“象牙塔”,成为每一个在校高中生都可以掌握的基本技能。(摘编自唐小丽普及人工智能教育首部人工智能基础(高中版)教材发布,2018年4月28日人民网)材料三:现在所有人工智能仍属于在“图灵测试”概念下界定的“智能”,无论是将要盛行的根据神经网络算法的翻译程序,抑或是基于量子计算理论的各种模型,在未来很长时间内都将是从属于人类的工具。作家韩少功提出了“当机器人成立作家协会”的有趣假设,从文学的角度解释了自己对于人机对立关系的看法。他认为价值观才是人类最终的特点和优势,人工智能的发展,应该促使人们对自身存在的本质进行更加深刻的探索,并坚定人类本身的存在价值。尽管如此,行将迈入人工智能时代,我们仍需谨慎界定人机之间的关系格局。国务院在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中提出,“建立人工智能法律法规、伦理规范和政策体系,形成人工智能安全评估和管控能力”。未来,应通过对人工智能相关法律、伦理和社会问题的深入探讨,为智能社会划出法律和伦理道德的边界,让人工智能更好地服务人类社会。这也是世界范围内的一项共识。今年初,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和哈佛大学伯克曼克莱因互联网与社会研究中心合作推出了人工智能伦理研究计划,微软、谷歌等巨头也因人工智能的发展风险而成立了人工智能伦理委员会。越来越多的机器人专家呼吁,在机器人和自动化系统上安装“道德黑匣子”以记录机器的决定与行为。人们已经意识到,人工智能的发展应该以人类社会的稳定与福祉为前提。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发展迅猛,在未来构建人机关系格局上,也应发挥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面对高阶人工智能,既要通过法律和政策予以规范,也要用文明和伦理赋予其更多开放的弹性。在这方面,中国文明传统会比偏重逻辑与实证的西方文明传统更有用武之地,更有助于开拓兼顾科技与人文的“中国智造”。(摘编自人民时评人工智能,以法律和伦理为界,2017年8月23日人民日报)7下列对材料三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所有人工智能目前仍没有超出人类已界定的“智能”概念的水平,它们在现在甚至将来一段时间都属于人类工具。B韩少功认为人机关系中人对人工智能的优势在于人类有价值观,这个观点与材料一中马云说人“有担当”的看法有相似性。C专家建议人工智能安装记录机器决定与行为的“道德黑匣子”,表明人类已经意识到人工智能必将有如人一样的道德意识和行为。D智能社会将面临诸多的法律、伦理和社会问题,为了让人工智能更好地服务人类社会,需要划出法律和伦理道德的边界。 8下列对材料的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马云认为人工智能人才短缺是世界性问题,我国应通过改革教育来解决。目前我国已在基础教育阶段开始尝试培养人工智能人才。B首部人工智能基础(高中版)教材发布,是我国人工智能教育领域的里程碑事件,目的在于普及人工智能教育,把人工智能纳入我国的新高考。C作家韩少功认为人类不能因人工智能的发展而怀疑自身,应深刻地探索人类自身存在的本质,坚信只有人类的存在才有意义和价值。 D我国对人工智能安全评估和管控的规划,美国大学的人工智能伦理研究计划,微软等巨头人工智能伦理委员会的设立,都表明人工智能风险完全可控。9根据上述材料,请概括目前人工智能发展遇到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建议。(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陶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人也。曾祖侃,晋大司马。潜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江州刺史檀道济往候之,偃卧瘠馁有日矣。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对曰:“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道济馈以粱肉,麾而去之。复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公田悉令吏种秫,曰:“吾常得醉于酒,足矣。”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请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兮辞。义熙末,征著作郎,不就。江州刺史王弘欲识之,不能致也。潜尝往庐山,弘命潜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栗里要之。潜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舆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俄顷弘至,亦无忤也。先是颜延之为刘柳后军功曹,在浔阳,与潜情款,后为始安郡,经过浔阳,日日造潜。每往,必酣饮致醉。弘欲邀延之坐,弥日不得。延之临去,留二万钱与潜;潜悉遣送酒家,稍就取酒。尝九月九日无酒,出宅边菊丛中坐,久之,满手把菊。忽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归。潜不解音律,而蓄素琴一张,无弦,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潜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其妻翟氏,亦能安勤苦,与其同志。自以曾祖晋世宰辅,耻复屈身后代。元嘉四年,将复征命,会卒,时年六十三。谥号靖节先生。(选自宋本陶潜集,有删改)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州召主簿,不就 就:就职。B麾而去之 去:离开。C妻子固请种粳 固:坚决。D不能致也 致:使到来。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A江州刺史王弘欲识之 胡为乎惶惶欲何之B先是颜延之为刘柳后军功曹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C即便就酌,醉而归 怀帝阍而不见D辄抚弄以寄其意 谨拜表以闻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陶潜博学多识,擅长写文章。他写的五柳先生传中的五柳先生形象被当时人认为是他自己的真实写照;他在辞去彭泽令时作了归去来兮辞。B陶潜仕途短暂。因亲人去世,家里贫穷,去做了州祭酒,但嫌官场烦琐,任职不久,就解职回家。此后,还担任过镇军、建威参军、彭泽令等职。C陶潜清高不群。他不接受江州刺史檀道济的馈赠,起初也不愿意同江州刺史王弘交往,更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D陶潜任真自得。他曾将颜延之赠送的二万钱全都送至酒家;有时坐在菊花丛中,有时抚弄无弦琴寄托情感;如果自己喝醉,就叫客人先回去。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5分)(2)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归去来兮辞)(5分)(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野望杜甫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注】三城戍:西山三城的堡垒,三城,与吐蕃临界,为蜀边要塞。“南浦”泛指送别之地;万里桥,在成都杜甫草堂的东边。涓埃:细流与微尘,比喻微小。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由景入题,远望“西山白雪”,近看“南浦清江”,景象开阔辽远。B颈联写自己“迟暮多病”“未报圣朝”,含蓄地批判了皇帝昏庸无能,荒淫误国。C尾联“极目”照应题目“野望”,“不堪”包含作者对百姓沉重赋役的担忧。D本诗首联写景,后三联叙事抒情,景是情的基础,情是景的生发,情景交融,浑然一体。15本诗颔联蕴含了诗人哪些思想情感?请结合诗句加以赏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共6分)(1)归去来兮辞中写自己归隐后可于高处长啸、可临水面赋诗的闲适生活的句子: , 。(2)滕王阁序中通过写秋水、秋色来突出秋日景物特征的句子: , 。(3)逍遥游中写宋荣子摆脱了世俗功名束缚的句子: , 。三、语言文字应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近年来,外卖已成了人们日常生活中 的行业,伴随行业的发展壮大,使得“舌尖上的安全”问题愈益凸显和关注。无数事实证明,在一个没有规则、监督又缺位的市场环境里,商家的“良心”往往是靠不住的。( )。谁来担此重任?诚然,政府及主管部门 。作为社会秩序的维护者与裁判,及时制定外卖业的运行规则、行业标准、质量要求等 。近年来,外卖业的快速崛起,导致监管法规及游戏规则建设滞后,网络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管理办法直到今年1月1日起才实施,外卖提供者须有实体店和食品经营许可证等规定也才得以明确。此后,相关的法规与监管也还须进一步完善。相较于政府及主管部门的监管,外卖平台无疑更为接近“守门员”的角色。外卖平台虽也是“利益攸关方”,但它并非食品的直接生产制作者,而是商家与消费者之间的桥梁或牵线人,其麾下成千上万的外卖送餐员更是直接接触食品的运送者,对商家有无实体店、卫生条件等 ,因此,作为外卖平台,在整个产业链上,其天生具备监督员的角色定位。17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显然,任何餐饮食品领域与外卖一样,急需一位尽职尽责的食品安全“守门员”B显然,外卖与任何餐饮食品领域一样,急需一位尽职尽责的食品安全“守门员”C显然,人们需要给外卖一位尽职尽责的食品安全“守门员”,与任何餐饮食品领域一样D显然,不仅任何餐饮食品领域需要监管,而且外卖也需要一位尽职尽责的食品安全“守门员”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A司空见惯 责无旁贷 迫不及待 一目了然B不可或缺 义不容辞 迫在眉睫 一览无余C不可或缺 责无旁贷 迫在眉睫 一目了然D司空见惯 义不容辞 迫不及待 一览无余19文中加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行业的发展壮大,使得“舌尖上的安全”问题愈益凸显和关注。B伴随行业的发展壮大,“舌尖上的安全”问题愈益凸显和关注。C伴随行业的发展壮大, “舌尖上的安全”问题愈益凸显和受到关注。D伴随行业的发展壮大,使得“舌尖上的安全”问题愈益凸显和受到关注。20下面是某位同学参加高考自主招生面试时的自我陈述,其中有五处表述不妥,请写出句子序号并修改。(5分)尊敬的某大学自主招生领导:您好!我叫张晓涵,今年18岁,现在就读于某某中学的毕业生。很感谢您能给我这个机会,聆听我的陈述。选择贵校是因为贵校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学术氛围,并且社团活动很有特色。我活泼开朗,阳光率真,喜欢在严酷的各种各样的挑战中不断超越自己。在校期间,我先后创办了“喜剧社”和“志愿者社”,并参与策划了“模拟联合国”等大型活动。因此,希望贵校能慧眼识珠,我定加倍珍惜,谢谢!2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每空2分,共6分)一首诗总会让读者感受到一定的韵律、节奏,(1) 。押韵不仅使诗具有音乐性,而且构成一种复沓,起到强调的作用,可帮助情感和意义集中。正因如此,我国古代诗人、民歌手以及不少新诗人都很重视押韵。不过,(2) ,就难免适得其反。某些初学者把凑字找韵的顺口溜当成诗,为了追求押韵甚至矫揉造作,削足适履。其实,(3) 。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不押韵,但没有人说它不是诗。四、作文(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一篇名为在自拍中消失的人生的文章中有这样一段话:苏格拉底上街,是和人们论道的,由此留下的智慧,两千多年来依然让人类受用不尽。如今人们上街,拿着手机随处自拍,所见证的,则是自我的消失。对上述材料你有何看法?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得套作,不得抄袭。桃江一中2018年下学期月考高二语文参考答案题号1 2347810111214171819答案CBBCCABDBBBCC1C项。(“从始至终”的说法过于绝对。)2B项。(原文范蠡“是功成身退的典范”,与李白苏轼不同。)3B项。(后世的“扁舟”更多的蕴含了仕途坎坷失意的无奈与消极。)4C项。(柳先生内心并没有纠结和挣扎,他医治日本人是出于医生的本职,他杀日本人是出于爱国正义。)5(6分)(1)医术高明。(2)医德高尚。(3)机智勇敢。(4)有爱国情怀。(结合原文分析,答对三点得6分。)6(6分)(1)交待故事发生的背景:借花树的来历交待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2)推动情节发展:柳先生救活花树,颜老爷折断花树,柳先生再救花树,情节步步推进,前后照应。(3)凸显柳先生的人物形象:救活这棵抗日烈士留下的花树既见其医术高明,又见其爱国情怀,强化了爱国的主题。(每点2分,意思相近即可)7C(“表明人类已经意识到人工智能必将有如人一样的道德意识和行为”这一结论,原文无据)8A(B项,原文无“把人工智能纳入我国的新高考”的信息。C项,文章是“坚定人类本身的存在价值”,并未否定其他物类存在的意义和价值。D项,所举事例意在表明人类因意识到人工智能发展的风险而做防范准备,不能得出“风险完全可控”的结论)9(答案来源为材料一和材料三)(6分)(1)问题一:人工智能人才短缺。建议:改革教育。从基础教育开始进行人工智能教育的普及,加快人才培养与储备的步伐。(2)问题二:人工智能中人机关系未理清。建议:建立人工智能相关的法律法规、伦理规范和政策体系,加强对人工智能的安全评估和风险防控。(每点3分,问题2分,建议1分,先集中答问题,再集中答建议也可)10B(去:除去,拿开,扔掉。)11D(代词,他; 动词,到B动词,担任;助词,呢C连词,表承接;连词,表转折D连词,来。)12B(错在“亲人去世”,应是“亲人年迈”。)13(每小题5分)(1)对亲戚朋友说:“姑且想做个文官,把这作为隐居生活的资本(钱财)。”管这些事的人听说了,任用他为彭泽令。(“弦歌”指做文官,“三径”指隐居生活,“资”,“以(之)为”)(2)有时驾着有布篷的小车,有时划着一条小船,既要探寻那幽深的沟壑,又要经过那崎岖的山丘。(“命”,“棹”,倒装句式。)14B(颈联中写自己年老多病,不能报效皇帝,没有写皇帝昏庸无能。)15(每点2分,共6分)(1)忧国之情:“海内风尘”指安史之乱的连年战火,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局势的担忧。(2)对诸弟的思念:战乱频仍,诸弟分离,长期阻隔,诗人对亲人的无限思念之苦跃然纸上。(3)漂泊之悲:诗人流落天涯,一身飘零,“一身遥”蕴含无限人世之悲,流离之苦。16(每空1分,共6分)(1)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2)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3)(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17B (承接上文,主语应为“外卖”,强调“外卖”需要食品安全“守门员”。D项“不仅而且”不合逻辑,且繁复。)18 C(不可或缺:表示非常重要,不能有一点点的缺失,通常形容必不可少的因素或是部分。司空见惯:指某事常见,不足为奇。责无旁贷:自己应尽的责任,不能推卸给旁人。义不容辞:道义上不允许推辞。迫在眉睫:形容事情已到眼前,情势十分紧迫。迫不及待:急迫得不能等待。形容心情急切。一目了然:一眼就看得很清楚。一览无余:一眼看去,所有的景物全看见了。形容建筑物的结构没有曲折变化,或诗文内容平淡,没有回味。)19C(语病有二:其一,“伴随”与“使得”的前后使用,导致主语残缺;其二,“问题”与“关注”搭配不当。)20(每点一分,共5分)将“现就读于XX中学的毕业生”改为“现就读于XX中学”或“是XX中学的毕业生”; 将“聆听”改为“倾听”; 在“学术氛围”前加“良好的”; “在严酷的各种各样的挑战中”改为 “在各种各样的严酷的挑战中”;将“慧眼识珠”改为“给我一个机会”属于句式杂糅,造成表意不清;聆听的意思害是集中精力认真地听。指虔诚而认真地听取,带有尊敬的色彩,因此一般表示下级听取上级的意见、报告等;倾听指细心地听取,表示中性的感情色彩,就是凭借听觉器官接受言语信息,进而通过思维活动达到认知、理解的全过程。一般指上级对下级。深厚的不能与学术氛围搭配;语序不当;注意多重定语的排列位置;慧眼识珠的意思是形容人有眼力,能看出人的才能。这里应用谦辞。21(每空2分,共6分)(1)这往往是通过押韵来实现的。(2)过分强调押韵。(3)诗也可以不押韵。22作文略文言文参考译文:陶潜字渊明,是浔阳柴桑人(陶渊明),曾祖陶侃是晋朝的大司马。他少年时心怀高尚的情趣,知识渊博,善于写作文章,聪颖洒脱不合群,自得于真性情。曾经作五柳先生传来形容自己,当世人说是真实的记录。因为他亲人年迈家里贫穷,任用他为州祭酒。他不能忍受,没几天就辞职,自己回家了。州里征召他为主簿,不去就职,自己种田来养活自己,于是得了瘦弱的病。江州刺史檀道济往问候他,瘦弱饥饿地躺在床上有一段时间了。道济对他说:“贤能的人生活在社会上,天下政治黑暗那么就隐退,政治清明就入世为官。如今你生活在政治开明的社会,为什么像这样使自己受苦了?”陶潜回答说:“我怎么敢奢望贤明的君王呢?志向不达到。”道济把粱肉赠送给他,陶潜挥手让他拿走。他又做镇军、建威参军,对亲戚朋友说:“姑且想做个文官,把这作为补贴家用的资本。”管这些事的人听说了,任用他为彭泽令。在县里,公田全部命令种秫谷(可酿酒),说:“让我一直醉酒就够了。”妻子和孩子坚持请求种粳米。于是命令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米。年末,郡里派遣督邮到他的县,他的下属说应该束上带子(穿正装)见督邮,陶潜叹息说:“我怎么能为五斗米(这些俸禄)弯腰(丧失尊严),小心谨慎的为乡下的小人做事啊!”当天将印绶交还辞职,于是作了归去来兮辞。义熙末年,征召为著作郎,不去就职。江州刺史王弘想要认识他,但是却不能叫他来(指叫陶潜来他府上)。陶潜曾经去庐山,王弘命令陶潜的老熟人庞通之携带着酒肉,在他前往庐山的道路栗里那里邀请他。陶潜的脚有疾病,他让一个门生的两个儿子用篮舆抬他,已经到达栗里这个地方,庞通之邀请他一起喝酒,陶潜欣然同意。不久王弘就到了,看到陶潜坐在篮舆上,也不生气。以前,颜延之在担任刘柳后军功曹这个官职时,在寻阳,和陶潜交情很好。后来颜延之担任始安郡,经过浔阳,便天天去陶潜家。每次前往,一定痛快地喝酒直到喝醉。王弘想要邀请延之坐下喝酒,停留一天都不能。延之要走的时候,留下二万钱给陶潜,陶潜全部把钱送到酒家,就能方便地喝酒,曾经九月九日没有酒,走出宅边菊丛中坐着,很久,满手拿着菊花。忽碰上王弘送酒来,马上就喝,喝醉酒就回去。潜不通晓音律,但是收藏了一张质朴的琴,没有琴弦,每喝酒恰到好处时,就抚弄它以便寄托自己的情感。无论尊贵和卑微的人来拜访他,有酒就设宴。陶潜如果先喝醉,就告诉客人说:“我喝醉了,想去睡觉啦,你可以回去了。”他的真率性情就是这样。陶潜的妻子是翟氏,也能安于勤劳困苦的生活,和他的志向一样。陶潜自己认为他的曾祖一辈是晋朝的宰辅等级的大官,自己作为后代居在人下感到可耻。元嘉四年,朝廷将要征召他去当官时,他却死了。死时六十三岁了。世人都称他为靖节先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