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十三单元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3.13.37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课时规范训练.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6298020 上传时间:2020-02-2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6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届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十三单元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3.13.37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课时规范训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9届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十三单元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3.13.37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课时规范训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9届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十三单元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3.13.37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课时规范训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3-13-37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一、选择题1英国历史哲学家科林伍德说:古希腊、罗马的史学所探究的是“人的事迹、人的目的、人的成功与失败的历史”出现这种观念的根源是()A个人主义迅速成长B平民地位不断提高C工商业发展的结果 D海外贸易比较发达【解析】 个人主义迅速成长只是探究“人的事迹、人的目的、人的成功与失败的历史”的表现或直接原因,其根源还在于工商业的发展,故A项错误;平民地位的提高得益于古希腊、罗马民主、法治的发展完善,其根源还在于经济的发展,故B项错误;工商业的发展突出了人的作用,进而使“古希腊、罗马的史学所探究的是人的事迹、人的目的、人的成功与失败的历史”,故C项正确;海外贸易比较发达是古希腊、罗马工商业发展的表现之一,故D项错误。【答案】 C2公元前5世纪,希腊出现了悲剧作家,他们不约而同以传奇故事、人与诸神的关系,以及命运与家庭对人生的影响等为主题,诉诸人的情感,表现人的优点;到公元前4世纪,悲剧发展到成熟阶段后喜剧出现,喜剧作品常讽刺雅典官员,或取笑当时的一些思想家,诉诸人的理智,暴露人的弱点。这反映出古希腊()A人文主义精神的深入发展B悲喜剧的社会影响力极大C公民辩证看待自己的文化D公民认知社会能力的提升【解析】 根据题目中的关键词“诉诸人的情感,表现人的优点”“诉诸人的理智,暴露人的弱点”,均以人及人性为研究的主题,此为人文精神,故A项正确;题目中并未提到悲喜剧的社会影响,故B项错误;题目中悲喜剧研究人的优点和缺点,应为辩证看待人,并非辩证看待自己的文化,故C项错误;悲喜剧研究的中心是人的情感,与认知社会能力无关,故D项错误。【答案】 A3(2018海南八校联考)“古希腊七贤”之一的毕阿斯把人的好行为归于上帝。他还说过:“挣钱的工作最使人快乐。”他认为只有人们富裕了,才能更好地帮助别人。这反映了他()A提倡科学、自由和平等B以大量的财富支持城邦C以人为中心关注世界D要求人民听从上帝的安排【解析】 科学、自由和平等是启蒙思想,与材料中“古希腊七贤”不符,材料中未涉及,故A项错误;材料中“帮助别人”不是支持城邦,故B项错误;材料中“最使人快乐”“人们富裕了,才能更好地帮助别人”表明以人为中心,故C项正确;D项与材料中“人快乐”“人们富裕”不符,没有涉及要求听从上帝的安排,故D项错误。【答案】 C4(2018四川成都模拟)在古希腊神话中,“神人同形同性”,神与人的形象和性情相同,只不过神青春常驻、最有智慧和最为健美而已。这反映出古希腊()A人本主义精神缺失 B重视人自身的价值C文明开化程度较低 D忽视对现实生活的关注【解析】 根据题目中“神与人的形象和性情相同”说明古希腊时期重视人文精神、重视人的价值,并非缺失,故A项错误;根据前面的分析,故B项正确;文明的开化与文字的发展等方面有关,人文主义精神属于文明开化程度较高的表现,故C项错误;根据题意,古希腊神话人物来源于现实中的人,说明了古希腊对现实生活的关注,故D项错误。【答案】 B5(2018河南安阳调研)普罗泰格拉认为,人以自身的感觉获得知识,也以感性的欲望和私利的追求作为道德的标准,道德是因人而异的。这说明他()A主张以教育培养道德 B强调人的价值和作用C持客观唯心主义思想 D仍抱有传统神学观念【解析】 根据材料“人以自身的感觉获得知识,也以感性的欲望和私利的追求作为道德的标准,道德是因人而异的”可知,在普罗泰格拉看来,道德是以欲望和追求为培养目标的,故A项错误;普罗泰格拉作为智者学派的领军人物,自然是强调人的价值和决定作用,故B项正确;根据哲学知识不难知道,人的感觉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而非客观唯心,故C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对传统神学观念的相关提及,故D项错误。【答案】 B6智者学派代表人物普罗泰格拉提出:“对每一样东西都可以有两种完全相反的说法。”这一思想的积极意义是()A为虚无主义开辟了道路B开启了不可知论的探讨C有利于摆脱神学观念的束缚D为专制制度提供了理论支持【解析】 据材料“对每一样东西都可以有两种完全相反的说法”可知有利于摆脱神学观念的束缚,C项正确。虚无主义是中国道家的思想,并非智者学派的思想;“对每一样东西都可以有两种完全相反的说法”并非不可知论;雅典实行民主政治。【答案】 C7苏格拉底说:“普罗泰格拉当智者挣到的钱比一个像斐狄亚斯这样杰出的建筑师再加十个雕刻匠挣到的钱还要多。修鞋匠和裁缝如果过了一个月还不能补好鞋子和衣服上的洞,甚至把它们弄得更破了,那么他很快就得饿死。而普罗泰格拉在整个希腊招收学生40年,腐蚀他们,学生离开他的时候比刚来的时候还要坏,这确实令人难以置信。”苏格拉底主要是批评智者学派()A否定神旨 B忽视道德C善于诡辩 D轻视教育【解析】 材料没有提及神的信息,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而普罗泰格拉在整个希腊招收学生40年,腐蚀他们,学生离开他的时候比刚来的时候还要坏,这确实令人难以置信”说明智者学派忽视道德,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智者“善于诡辩”的信息,故C项错误;智者招收学生,说明重视教育,不是轻视教育,故D项错误。【答案】 B8(2018山西孝义模拟)苏格拉底认为:一个人只有真正地认识了自己,才能实现自己的本性,完成自己的使命,成为一个有德性的人。这说明他()A强调个体的感受和自由 B研究的重点是社会秩序C注重人的理性和价值 D主张人的品德高于一切【解析】 在古希腊哲学家中强调个体感受的是智者学派而非苏格拉底,后者强调的更多的是个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不难看出,苏格拉底在这里强调的重点是认识自我而非社会秩序,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苏格拉底认为:一个人只有真正地认识了自己,才能实现自己的本性,完成自己的使命,成为一个有德性的人”可知,苏格拉底的研究非常注重人的理性和价值,故C项正确;苏格拉底在材料中强调的只是一种条件性关系而并没有主张人的品德高于一切,故D项错误。【答案】 C9苏格拉底在被处死前说:“好人无论是生前死后都不至于吃亏,神总是关怀他分手的时候到了,我去死,你们去活,谁的去路好,唯有神知道。”材料()A表明了坚定不移的宗教信仰B反映了对道德和生命的思考C说明了雅典民主政治的衰落D体现了追求永生的终极目标【解析】 宗教信仰问题材料没有涉及到,故A项错误;材料“好人无论是生前死后都不至于吃亏,神总是关怀他”表明苏格拉底重视道德,材料“分手的时候到了,我去死,你们去活,谁的去路好,唯有神知道”表明他对死亡的超然态度,苏格拉底把道德(好人)与死亡联系了起来,故B项正确;雅典的民主政治材料没有涉及到,故C项错误;材料并没有体现追求永生,体现的是对死亡的超然态度,故D项错误。【答案】 B10(2018吉林长春模拟)孔子反对盲从,提倡“当仁不让于师”;苏格拉底倡导“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二者思想的一致性表现在()A提倡民本 B呼唤仁爱C强调理性 D倡导美德【解析】 “当仁不让于师”反映孔子对于“仁”的追求,“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是苏格拉底对知识的追求,没有涉及到“民本”,故A项错误;苏格拉底对知识、“思想力”的追求不能体现“仁爱”,故B项错误;无论孔子要求对“仁”的追求,还是苏格拉底对“思想力”的追求,都体现了对真理的追求与执着,具有理性的成分,故C项正确;孔子对“仁”和苏格拉底对“思想力”的追求体现是对真理的执着追求,而没有强调美德,故D项错误。【答案】 C11希腊人与希腊文明中写道:“我们会盲目地给祖国送上赞歌,但我们都负载着一个沉重的责任把自己教育成有理解力的人类,进而从这种知识中探知我们作为公民的真正责任。”这一论述()A体现个人主义倾向 B强调人应具理性思维C忽略了道德的作用 D深刻批判了民主政治【解析】 材料涉及的是公民责任,并非个人主义倾向,故A项错误;据材料“把自己教育成有理解力的人类,进而从这种知识中探知我们作为公民的真正责任”可知强调人应具理性思维,故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道德的作用,故C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对民主政治的批判,故D项错误。【答案】 B12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在历史哲学中写道:“到了希腊人那里,我们马上便感觉到仿佛置身于自己的家里一样。”这句话旨在说明希腊文明奠定了欧洲人的()A社会习俗 B道德规范C法律秩序 D精神基础【解析】 社会习俗是特定社会的产物,与社会制度变革有密切关系,古希腊政治文明不可能奠定近代欧洲人的社会习俗,故A项错误;道德规范是调整个人与个人之间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原则和规范的总和,不符合主旨,故B项错误;罗马人的法律奠定了近代西方的法律基础,与希腊无关,故C项错误;“到了希腊人那里,我们马上便感觉到仿佛置身于自己的家里一样”可知希腊文明对欧洲人精神层面的影响是深远的,故D项正确。【答案】 D二、非选择题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殷商西周时期,“天”“天命”是被作为人格神看待的。孔子主要借亲亲之情论仁德,而视天命为一种盲目的主宰力。荀子并没有迷信或畏惧于“天”,而是把“天”看作是一种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独立运行的自然。荀子认为,人世间的吉凶祸福是由人自己的掌握和调控而产生的,而不是由“天”来左右和预兆的。正所谓“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本荒而用侈,则天不能使之富”;天有天道,人有人道。人要做的就是要明天人之分,应天以治。刘蔚华中国儒家学术思想史普罗泰格拉在论神这本书一开头就说:“至于神,我没有把握说他们存在或者他们不存在,也不敢说他们是什么样子;因为有许多事物妨碍了我们确切的知识,例如问题的晦涩与人生的短促。”他主张每个人的感觉都是可靠的,人们对一切事物都根据各自的感觉作出不同的判断,无所谓真假是非之分。因此他认为事物的存在是相对于人的感觉而言的,人的感觉怎样,事物就是怎样。由此又断定“知识就是感觉”,主张只要借助感觉即可获得知识。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1)根据材料,分别概括荀子和普罗泰格拉的天人思想。(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种天人思想产生的共同社会背景以及在东西方思想发展中的影响。【解析】 第(1)问,荀子的思想主张根据材料“人要做的就是要明天人之分,应天以治”可知荀子主张天人合一;“而是把天看作是一种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独立运行的自然”“人世间的吉凶祸福是由人自己的掌握和调控而产生的,而不是由天来左右和预兆的”可知应尊重客观自然规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普罗泰格拉的天人思想,根据材料“至于神,我没有把握说他们存在或者他们不存在例如问题的晦涩与人生的短促”可知对于芸芸众生崇拜的神持怀疑态度;“他主张每个人的感觉都是可靠的,人们对一切事物都根据各自的感觉作出不同的判断,无所谓真假是非之分”可知其思想主张显示出明显的人文主义思想观念。第(2)问第一小问背景,社会时代的巨大变革,强烈冲击长期存在的旧观念;社会经济发展繁荣,人们征服自然能力的提高;思想界活跃和科学技术进步;第二小问荀子的影响,人们逐渐认识到自然界有自己的规律,应该尊重自然规律;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的,改造自然和保护自然相协调;荀子思想集各家思想之大成,丰富了儒家思想;普罗泰格拉的影响,其对神灵的认识持怀疑态度,冲击了传统宗教,具有早期人文主义思想痕迹。【答案】 (1)荀子:明天人之分、天人合一;尊重客观自然规律(天行有常);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制天命而用之)。(天道自然、天行有常、天人相分、制天命而用之,四个核心词选三即可)普罗泰格拉:怀疑神灵;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强调人的作用和价值。(2)背景:政治改革对旧秩序的破除;社会经济发展繁荣,人们征服自然能力的提高;思想界活跃和科学技术进步。影响:荀子:人们逐渐认识到自然界有自己的规律,应该尊重自然规律;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的,改造自然不能过度,不能破坏自然环境。(兼容各家,发展了儒家思想;另外,他务实主张和唯物思想对后世也有深远影响)普罗泰格拉:冲击了传统神学对人们的束缚,具有启蒙作用。推动了西方人文精神和自由民主思想的产生发展。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柏拉图认为各个阶层对待财富的态度应该不同。在理想国中,统治阶级即国王和护卫者“除了绝对的必需品之外”不得有任何财产,而对被统治阶级来说,却并不要求其放弃私人财产。他的理由是“统治阶级如果嗜好金钱与财产,他们必将腐败。而生产阶级成员就其本性而言必然有此嗜好,将不会急于篡夺统治者的位置,因为这会妨碍他们积累财富”。被统治阶级的责任和价值就在于供应统治阶级以生活资料,使这些人专心治国,这样才能达致城邦的最大善。与柏拉图类似,孔子对各个阶层财富观的具体要求是不同的。就国君而言,孔子认为应该只“言义而不言利,为人君,止于仁”。国君乃天下财富的最高所有者,“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所以“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国君的利就是义。就各级官吏而言,孔子主张不仅言义,而且言利。因为,“士之仕也,犹农夫之耕也”。官吏需要依靠俸禄来养家糊口。然而,官吏求“利”必须合乎道义,即君子“仕则不稼”“不尽利以遗民”。就一般的平民而言,孔子主张求利、致富,但同时又要为他人着想,“富而好礼,富而好仁”。依据材料概括柏拉图和孔子的财富分配观的异同。依据所学说明其成因。【解析】 第一小问相同点,“柏拉图认为各个阶层对待财富的态度应该不同”“孔子对各个阶层财富观的具体要求是不同的”两位哲人对统治者和被统治者追求财富的态度是相同的;第二小问不同,“统治阶级即国王和护卫者”“除了绝对的必需品之外”“不得有任何财产”“被统治阶级的责任和价值就在于供应统治阶级以生活资料”柏拉图从理想政治秩序构建角度勾画不同阶层对财富的态度;“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君子”“仕则不稼”“不尽利以遗民”,孔子从仁义利的道德伦理角度要求不同阶层在财富态度上遵守礼的规定;第三小问原因,“被统治阶级的责任和价值就在于供应统治阶级以生活资料,使这些人专心治国,这样才能达致城邦的最大善”柏拉图不满于当时城邦政治,着力构建理性的政治蓝图;孔子生活在没落的西周时期,礼乐制度崩溃,孔子意图恢复西周的社会制度。【答案】 相同:不同阶层对待财富态度不同。统治者应以维护国家秩序而不是积累财富为目的。承认被统治者追求财富的正当性。不同:柏拉图从理想政治秩序构建角度勾画不同阶层对待财富的态度。孔子从道德伦理角度要求不同阶层在财富态度上遵守礼的规定。成因:柏拉图不满于城邦政治,构建理性的理想国。孔子意图恢复西周的社会制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