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九 戊戌变法 第2课 百日维新学案 人民版选修1 .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6296061 上传时间:2020-02-21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22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九 戊戌变法 第2课 百日维新学案 人民版选修1 .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九 戊戌变法 第2课 百日维新学案 人民版选修1 .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九 戊戌变法 第2课 百日维新学案 人民版选修1 .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2课百日维新目标导航1.了解百日维新的背景和基本内容。(重点)2.认识百日维新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难点)3.理解百日维新失败的原因及其历史意义。(重点)4.认识改良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中国近代道路的曲折性。(难点)一、百日新政1背景(1)1897年11月,德国军队强占胶州湾,中国面临被列强瓜分的危险。(2)康有为再次上书光绪皇帝,历陈民族危机的严重性和维新变法的紧迫性,终于引起了光绪帝的重视。(3)1898年1月,康有为向光绪皇帝呈上应诏统筹全局折,后来成为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施政纲领。2概况(1)开始: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实行变法,史称“戊戌变法”。(2)内容措施除旧布新政治方面裁撤闲散衙门和冗员准许臣民上书言事,允许创办报纸经济方面裁撤驿站等旧机构提倡和奖励士民投资设厂,开垦荒地,修筑铁路,开采矿产军事方面裁汰绿营军队改用西法训练文教方面废除八股将书院、祠庙改为兼习中学和西学的学校,创办各种专业学堂以及派人赴日本留学等(3)结果:由于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发动戊戌政变,维新变法仅维持了103天便告失败,因此人们又称之为“百日维新”。思维点拨维新变法运动是挽救中华民族危亡的产物,是中国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产物与要求,是先进的中国人从学习西方器物递进到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发展与深化。二、戊戌政变1新政危机(1)原因:变法措施损害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2)准备慈禧太后逼迫光绪帝免去翁同龢的一切职务,驱逐回籍,沉重打击了光绪帝和维新派。胁迫光绪帝,规定凡授任新职的二品以上官员必须到皇太后面前谢恩。大力提拔亲信荣禄,授其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2戊戌政变(1)囚禁光绪帝:慈禧太后宣布重新“训政”,囚禁光绪帝。(2)搜捕维新党人康有为逃往香港,梁启超流亡日本。谭嗣同、刘光第等人被捕,慷慨赴义,史称“戊戌六君子”。倾向变法和参与新政的官员,或被囚禁,或被罢黜,或被放逐。(3)变法失败:顽固派取缔学会,封闭报刊,新政措施中唯有京师大学堂等得以保留。戊戌变法宣告失败。归纳比较戊戌政变与戊戌变法完全不是一回事,戊戌政变是镇压戊戌变法的反动的事变,违背了历史潮流,应该否定。戊戌变法是顺应历史潮流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应该肯定。三、戊戌余音1变法目的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实行君主立宪制度。2历史意义(1)通过维新派的宣传,维新思想得以广泛传播,国人的心态随之改变。(2)学习西学成为一种社会时尚,“变革”成为不可遏制的思想潮流。(3)维新变法运动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点燃了爱国、民主的火炬,唤起了人们的近代民族意识,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也促进了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迅速到来。重点精讲从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的不同结局中可以得到的启示(1)要有高水平的领导集团。(2)要掌握领导改革的实权。(3)要重视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4)要乐于接受和消化外来先进文明。(5)要充分利用有利的国际环境。教材互补维新运动开创了新的时代风气、社会舆论和思想观念,这是它贡献给时代,也是它留给后人最宝贵的精神遗产。(岳麓版)史论要旨1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激起了中国人民反瓜分、反侵略斗争和爱国激情的高涨,维新运动从理论宣传转入政治实践阶段。2百日维新在政治上允许一定的言论自由,经济上制定了一些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政策,文化上也采取了一些打击旧学、提倡新学的措施。3新旧势力各自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而采取一系列措施,双方的交锋点是人事安排和军事力量的控制,交锋中新势力处在弱势。4戊戌变法要在近代中国推行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这是近代中国追求政治民主化的重要体现。知识图示主题一百日维新的社会条件及特点史料一自台事(割让台湾)后,天下皆知朝廷之不可恃,人无固志,奸宄生心。加以贿赂昏行,暴乱于上,胥役官差,蹙乱于下,乱机遍伏,既无强邻之逼,揭竿斩木,已可忧危!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史料二19世纪末,年轻皇帝光绪意识到必须对帝国进行一次彻底的改革。1898年夏他颁发了一系列的改革法令,该段日子被称为“百日维新”。将地方政府集中在北京的领导之下,建立新学校传播欧洲的学风,鼓励西方式的生产方法,按西方式建立一支军队。史料解读说明当时清政府内外交困,面临内忧外患的形势。体现了戊戌变法向西方学习的特点。问题思考 (1)根据史料一分析康有为上书的主要背景。提示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国内阶级矛盾不断激化。(2)据史料二概括“百日维新”学习西方的主要措施。提示设立新学校;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建立西式军队。史论总结百日维新的社会条件及特点(1)社会条件客观条件列强瓜分中国狂潮导致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国人民民族意识觉醒经济基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组织基础强学会、保国会等资产阶级维新派政治团体相继成立维新主力一批兼有学生和士大夫双重身份的人才,形成一个知识分子群体重要条件光绪帝支持;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个人努力(2) 特点从方式上看:变法采用西方和日本等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技术、军事制度模式,对中国传统的旧制度进行改革。从宗旨上看:是要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有一定程度的政治权利,促进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在渐进的变革中建立资产阶级国家,从根本上实现国家的独立富强。从内容上看:变法的内容与维新派的主张有差距,维新派与康有为的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等政治主张,在百日维新期间光绪帝颁布的诏令中没有此内容,表现了资产阶级的局限性。变法局限在社会上层,没有深入广大人民群众,因而没有形成变革旧制的巨大社会力量。主题二戊戌变法运动失败的原因、性质和意义史料一戊戌变法初期,康有为认为“日本施行三十年而强,吾中国国土之大,人民之众,变法三年,可以自立少变而不全变,举其一而不改其二,连类并败,必至无功”。戊戌政变后,封建顽固派大肆捕杀维新党人,市民百姓围观(戊戌)六君子,纷纷叫骂:“乱臣贼子,书生狂徒,割了他们的舌头!不好好读圣贤之书,跑出来祸乱人心!”史料二以康、梁为首的维新派是中国知识分子中的开明分子采取了防卫性的、自觉的现代化变革尝试。他们从西方政治学和西方政治制度的角度,力图对中国的政治制度进行变革。无论如何,戊戌变法为近代中国早期现代化拉开了序幕,这是它在中国历史上应有的地位,不能因其结果的失败而抹杀。周嫦妮现代化视野中的戊戌变法史料三“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了,但它毕竟触动了传统的中国政治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的尝试。以后发生的历次革命运动,从现代化的进程看,都与戊戌变法有着历史的连续性,也正因为如此,史学界才会把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政治)现代化进程的起点。回顾戊戌重温历史史料解读说明变法者急于求成,没有正确认识到变法的困难。说明维新派的维新活动和流血牺牲没有得到群众理解和支持。指出戊戌变法是一场近代化性质的改革。肯定了戊戌变法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问题思考 (1)据史料一概括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是什么?提示强求变法的“速度”“全变”, 没有发动广大人民群众。(2)据史料二,概括指出戊戌变法的历史影响,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变法在文化上进行了哪些“现代化变革尝试”?提示影响:拉开了近代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序幕。尝试:废八股、改革科举制度;创办新式学堂(京师大学堂);选派留学生等。(3)据史料三和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戊戌变法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提示评价:变法触动了传统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的尝试,是近代中国政治现代化进程的起点;但由于资产阶级的力量薄弱,变法以失败告终,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史论总结戊戌变法运动失败的原因和意义(1)失败的原因根本原因: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维新派势力过于弱小,封建顽固势力过于强大,双方力量悬殊。具体原因: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脱离广大人民群众,只寄希望于没有实权的光绪帝和少数官僚;对袁世凯和帝国主义列强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变法策略比较激进,缺乏循序渐进的过程,某些措施也缺乏可操作性。(2)意义爱国性:从时代背景分析,变法运动是在甲午战争失败后,中华民族遭遇空前危机的情况下开始的,所以救亡图存是变法的直接目的。从这个意义上看,变法是爱国的,是进步的。进步性:从变法的内容看,政治上要求实行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度,经济上要求发展资本主义,这些要求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启蒙性:从变法运动的过程看,上书、演讲、办团体、宣传变祖宗之法,乃至掀起百日维新,这些使民众接触到了资产阶级思想,认识到封建思想的弊端,从而起到了解放思想的作用。1康有为向光绪帝呈递的应诏统筹全局折实际上是维新派的施政纲领,因为它()A提出了各方面具体的变法建议B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的政治体制C系统论证了维新变法的理论D明确指出变法是救亡图存的唯一出路答案A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首先是要理解“施政纲领”的含义。它是指一个政党或组织的长远目标和实现这种目标的具体做法。其次是对应诏统筹全局折具体内容的全面掌握。在此奏折中,康有为向光绪帝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变法主张。2戊戌变法法令中哪一措施使“举国守旧迂谬之人,失其安身立命之业,自是日夜相聚,阴谋与新政为敌”()A裁撤冗员 B裁汰绿营C废除八股取士 D裁撤闲散衙门答案C解析八股取士制度是旧时守旧迂谬的文人可以加官晋爵、光宗耀祖的根本,废除了这个制度,就造成一大批守旧势力看不到前途,故起来反对新政。3戊戌变法使大小官僚及其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因为变法规定()A提倡官民上书言事 B裁撤闲散衙门和冗员C废除八股取士 D裁汰绿营答案B解析从材料中“大小官僚”“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可以做出判断是裁撤闲散衙门和冗员,故选B。A、C、D与题干材料无关。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898年,康有为在上光绪帝第五书中,明确提出:“自兹国事付国会议行”,“采择万国律例,定宪法公私之分”。袁行霈中华文明史材料二惟中国风气未开,内外大小多未通达中外之故;惟有乾纲独断,以君权雷厉风行。摘自康有为日本变政考(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上书的主要目的。(2)材料二中康有为的主张有何新变化?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原因。答案(1)目的:开国会,定宪法,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挽救民族危亡。(2)新变化:皇权独断。原因: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顽固势力强大;传统儒家思想根深蒂固;借鉴日本近代天皇制。(答出任意两条即可)解析第(1)问从材料一中“国会议行”“定宪法公私之分”可以归纳“开国会,定宪法”的答案;联系所学从政治、经济等角度分析作答。第(2)问,第一小问从材料二“惟有乾纲独断,以君权雷厉风行”来概括答案;第二小问原因从维新派自身力量弱小、顽固派力量强大、传统思想影响以及借鉴日本体制等角度分析概括。1(2017梅州高二检测)19世纪末,某组织的章程开宗明义地提出:“本会以国地日割,国权日削,国民日困,思维持振救之,故开斯会以冀保全。”该组织最有可能是()A兴中会 B保国会C强学会 D同盟会答案B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有效信息“故开斯会以冀保全”。1898年,康有为在北京发起组织了救亡团体保国会,保国会以“保国、保种、保教”为宗旨。2戊戌变法将使大小官员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这是因为变法规定()A鼓励官民上书言事B撤并政府机构,裁汰冗员C废除八股取士D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决算答案B解析材料中涉及的是失业人数增加的现象,这是变法中撤并政府机构,裁汰冗员的结果,所以B正确。A、C、D不是对题干现象的解释。3(2016晋江高二期中)百日维新期间维新派没有提出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是因为()A对封建势力作了妥协B认为中国“民智未开”,难以实行立宪制度C不敢触动封建制度D认为这一政治主张不符合中国国情答案A解析依据所学,为减少变法的阻力,百日维新时期,维新派原先所主张的“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等内容在变法措施中都没有提出,反映了维新派对旧势力的妥协和本身阶级的软弱性。分析选项,A符合题意。4(2016淮北高二检测)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宣布“临朝听政”,将光绪帝囚禁于中南海的瀛台。导致慈禧太后这样做的最主要原因是()A戊戌变法挑战了慈禧太后的权威B戊戌变法触动了慈禧太后统治的基础C戊戌变法提拔了一些维新人士D戊戌变法使资产阶级获取了政权答案B解析戊戌变法触及封建制度,动摇了封建统治基础,损害了封建顽固势力的利益,所以他们发动了戊戌政变。5(2017长治高二检测)法国历史学家高第说:“维新派的重大错误就是想在太短的一个时期内使中国全然改观,要同时把所有的政权机构都抓在手里他们简单地以好心肠扼杀了进步,他们足够9年吃的东西,不顾胃量和消化力在三个月之内都给吃了,这样它就被扼杀了。”高第认为维新变法运动()A没有对中国产生影响B操之过急导致变法失败C渴望夺取慈禧的权力D采取的措施不适合中国国情答案B解析“他们足够9年吃的东西,不顾胃量和消化力在三个月之内都给吃了,这样它就被扼杀了”,表明操之过急导致变法失败,故B正确。6维新变法是近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摸索救国救民道路的一次爱国运动。维新运动是一次爱国运动表现在()A变法维新运动和救亡运动相结合B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与儒家思想相结合C维新变法与传播新式文化相结合D维新变法运动与思想启蒙运动相结合答案A解析维新变法是近代中国社会矛盾不断加剧的产物,资产阶级维新派将自己的政治要求融入救亡运动中,使变法维新运动和救亡运动紧密结合起来。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868年4月的一天,日本京都皇宫的大殿内,天皇率领群臣宣读誓词:“广兴会议,万机决于公论;上下一心,大展经纶;官武一体以至庶民,各遂其志,务使人心不倦;破历来之陋习,基于天地之公道;求知识于世界,大力振兴皇基。”这就是日本历史上著名的“五条誓文”。材料二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上谕,表示开展戊戌变法的决心。上谕说:“数年以来,中外臣工讲求时务,多主变法自强。惟是风气尚未大开,论说莫衷一是,或托于老成忧国,以为旧章必应墨守,新法必当摈除,众喙哓哓,空言无补。嗣后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以皇帝名义“诏定国是”,其目的是“以变法为号令之宗旨,以西学为臣民之讲求,著为国是,以定众向,然后变法之事乃决,人心乃一,趋向乃定”。梁启超戊戌政变记(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上述两国解决社会危机的角度(或者侧重点)有何不同。上述两国采取的改革方式有何相同之处?(2)上述两国改革出现了不同的结果,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改革成败的因素主要有哪些?答案(1)不同:日本侧重于向西方学习,改造日本社会。中国主要通过变法,实现富国强兵,摆脱民族危机。相同:都是通过自上而下的改革。(2)影响改革成败的因素主要有是否顺应历史发展趋势、改革派与保守势力的力量对比、改革者的态度、统治者的政策与方针是否得当等。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从二者改革的目的等方面考虑;第二小问从改革的方式方面回答;第(2)问从是否顺应历史发展趋势、改革派与保守势力的力量对比、改革者的态度、统治者的政策与方针是否得当等方面回答。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了,但它毕竟触动了传统的中国政治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的尝试。以后发生的历次革命运动,从现代化的进程看,都与戊戌变法有着历史的连续性。也正因为如此,史学界才会把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起点。回顾戊戌重温历史请回答:材料是基于怎样的视角对戊戌变法进行评价的?按照这一视角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历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答案现代化史观。触动传统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的尝试;影响其后历次革命运动;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起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