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课后篇巩固提升学业水平引导1.全球通史中描述苏俄(联)某经济政策:“一个特征是对土地、银行、对外贸易和重工业实行国有化,另一个特征是强行征用供养士兵和城市居民所必需的剩余农产品。”该政策()A.集中人力、物力、财力保卫了新生政权B.允许自由贸易,促进了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C.实现了苏俄(联)向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D.优先发展重工业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解析材料中的“国有化”“强行征用农产品”等信息表明,苏维埃政权实行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这一政策集中人力、物力、财力保卫了新生政权。答案A2.导学号34224057针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有人对列宁说:“我们过去认为可以一举消灭商品经济,走向社会主义。但实际情况表明,必须发展商品经济。”此后苏维埃政权()A.采取余粮收集制B.建立战时经济体制C.实施新经济政策D.颁布新的土地法令解析从题干来看,材料反映出苏俄政府要把取消商品经济的政策转变为恢复发展商品经济的政策,故选C项。答案C3.列宁指出:“在经济战线上,由于我们企图过渡到共产主义,到1921年春天我们就遭到了严重的失败。”导致出现“严重的失败”的主要原因是()A.苏维埃政权农业税过重B.苏俄政策严重脱离现实C.分配领域的实物配给制D.苏俄敌对势力十分强大解析到1921年,苏俄已经结束了国内战争,但政府仍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这种政策严重脱离了社会现实,引发了各种矛盾。答案B4.1922年,在庆祝苏联成立的活动中,一个农民兴高采烈地对身边的伙伴说今年的粮食丰收了,他在交纳了粮食税后还剩下了不少的粮食。按照当时的规定,这些余粮()A.应无偿上缴国家B.只能由政府收购C.可以限量交易D.农民完全有权自由支配解析1921年,俄共(布)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决定实施新经济政策,规定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农民纳税后剩余的粮食由农民自己支配。故D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答案D5.1930年的2月和3月两个月内,苏联农民宰杀了1 400多万头大牲畜,全国的猪被宰杀1/3,羊被宰杀1/4。这种现象反映出()A.不少农民对集体化政策采取消极抵抗的态度B.农民采取实际行动支持国家工业化建设C.苏联迅速地由农业国变成发达工业国D.苏联农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迅速提高解析1930年,苏联正在开展大规模的农业集体化建设,由于操之过急,许多农民对集体农庄产生不理解,出现了消极抵抗的情绪。大量屠杀牲畜,就是农民消极抵抗的具体反映。答案A6.苏联在实施“斯大林模式”时,实行了居民证制度。只给城镇居民发放居民证,农民没有居民证。没有居民证和其他有关证明文件,苏联公民是不能异地流动的。这一制度实施的主要目的是()A.服务于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B.强化城市政权便于镇压反革命C.实行劳动力的计划管理D.杜绝城乡人口的流动解析只给城镇居民发放居民证,农民没有居民证,这意味着农民不能异地流动。结合“斯大林模式”下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特点可知,苏联对农民进行严格管理的主要目的是A项。当时反革命已经被镇压,故B项不正确;“城镇居民发放居民证,农民没有居民证”不能体现实行劳动力的计划管理,故C项不正确。D项不是主要目的。答案A7.“它在苏联的实行曾经创造过非凡的成就,曾是20世纪中叶大多数诞生的社会主义国家竞相效仿的社会发展模式。”这里的“它”是指()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斯大林模式”D.自由主义政策解析苏联在20世纪2050年代斯大林执政时期形成了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体制,被称为“斯大林模式”,这一模式下苏联的国家工业化迅速实现,成为工业强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诞生的社会主义国家大都照搬这种模式。答案C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1928年苏联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计划的目的是使国家富强,在军事上和工业上自给自足。工业化,特别是重工业的发展,是计划的核心。在没有外国贷款的情况下进行工业化,农业部门成为重要的资金来源。集体化使大规模的农庄代替了以往的小块田地,这就使资本(机器、拖拉机等)应用于土地成为可能,这就有利于提高人均产量。集体化又使上级机关更容易通过管理手段来控制集体农庄的剩余产品。摘编自现代世界史(1)根据材料,说明1928年后苏联农业政策发生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工业和农业关系的角度,评价斯大林时期形成的经济体制。参考答案(1)变化:实施农业集体化政策。原因:满足国内工业化需要。(2)短期内使苏联工业特别是重工业和军事工业飞速发展,成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工业强国;不利于农业的发展,从长远来看对工业的发展也不利,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影响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能力素养拓展一、选择题1.列宁曾讲过:“我们用强攻办法,即用最简单、迅速、直接的办法来实行社会主义的生产和分配原则的尝试已告失败。”这里的“尝试”是指()A.十月革命B.“斯大林模式”C.新经济政策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解析根据材料“最简单、迅速、直接的办法来实行社会主义的生产和分配原则的尝试已告失败”可知,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失败,故D项符合题意。答案D2.列宁在给工人的信中写道:“当人民忍饥受饿,当失业现象日益猖獗的时候,凡是在家里隐藏一普特余粮的人,凡是使国家损失一普特燃料的人,都是穷凶极恶的罪犯。”为此苏俄政府实行了()A.适应战争需要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经济政策C.增强国防力量的工业化政策D.建立集体农庄的农业集体化政策解析选项中与列宁相关的政策仅有A、B两项。苏维埃政权建立后,面对国内外敌人的猖狂进攻,苏俄政府为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战胜敌人,巩固苏维埃政权,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答案A3.1919年3月苏维埃政府将全国城乡存在的各种形式的合作社,一律联合并改组为统一的消费公社,规定全体城乡居民都必须加入消费公社,日用必需品由国家统一分配。由此可知,苏维埃政府()A.取消了自由贸易B.实行了普遍义务劳动制C.鼓励私人办企业D.征收固定粮食税解析日用必需品完全由国家配给,这表明国家取消了自由贸易。答案A4.导学号34224058俄国史中记载,20世纪20年代,“社会主义商店”虽然享有政府的优惠待遇和较低价格,但常被人认为不如“私人商店”,因为“私人商店”一般能提供更快捷、更舒适的服务和较好的质量、较多的品种。这表明()A.“斯大林模式”的建立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B.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促进了市场竞争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弊端日益显现D.经济状况的恶化催生了新经济政策解析“私人商店”的出现是新经济政策实施的结果,它们提供更快捷、舒适的服务,对国营的“社会主义商店”构成了压力,这说明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促进了市场竞争。答案B5.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瞿秋白曾赴苏俄考察(19201922年),著有俄乡纪程,文中写道:“俄罗斯现在是共产主义实验室在苏维埃的玻璃管里颠之倒之,实验两下,就立刻可以显示出社会主义的化合物。”这一言论()A.是对俄国十月革命的充分肯定B.基本反映出苏俄当时的经济探索C.印证了社会主义在苏俄的实现D.是对斯大林计划经济体制的反思答案B6.下表据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相关内容编制。阅读该表,造成苏俄(联)农民年平均税款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年份19201921192119221922192319231924平均税款(卢布)10.306.113.983.06A.余粮收集制的推行B.固定粮食税的实施C.实物配给制的废除D.农业集体化的实现解析从1921年开始,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用固定粮食税代替了余粮收集制。题目表格中农民交纳的平均税款不断下降,就是推行新经济政策,实施固定粮食税的结果。答案B7.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政府在各地组建了数千个拖拉机站。每个站配备一批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大提高,但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农业并没有明显增产。造成这一后果的主要原因是()A.农村缺少机械操作员B.农业正在进行集体化C.农民缺乏生产积极性D.农庄没有土地所有权解析在苏联工业化建设的过程中,政府采取了牺牲农民利益发展工业的做法,严重影响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制约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因此,C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答案C8.(2018江西上饶模拟)到1925年,苏联农业总产量达到战前的87%,农民生活水平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工农联盟在新的基础上得以巩固。出现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A.粮食税的全面推行B.允许工农自由贸易C.农业走集体化道路D.提高了农民的地位解析由材料中“苏联农业总产量达到战前的87%,农民生活水平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可知,这是新经济政策的影响,故A项正确;材料提及的是农业总产量的增长,非自由贸易的作用,故B项错误;农业集体化是在1927年后,与1925年不符,故C项错误;农民的地位在1917年十月革命后就得到提高,故D项错误。答案A9.1928年初,斯大林视察西伯利亚农村后指出,苏维埃制度不能长久建立在两种不同的基础上,即“联合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工业和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个体小农经济”。在此认知的基础上他推行了()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农业集体化政策D.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解析题目提供的材料表明斯大林认为个体小农经济与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不符。因此,他倡导进行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集体农庄,以满足工业化的需要。答案C10.“(20世纪30年代苏联)五年计划给西方国家留下的印象似乎不像给发展中国家留下的印象那么深按照西方人的标准,苏联公民受到了严重的剥削”西方国家做出这一评价,主要是因为苏联的五年计划()A.脱离现实,没能促进经济发展B.实行余粮收集制,损害了农民利益C.引进资本主义,放弃了社会主义原则D.强调国家利益而忽视民生改善解析苏联的五年计划事实上促进过苏联经济的发展,使苏联成为世界第二工业强国,故A项错误;题干中的时间信息是“20世纪30年代”,此时余粮收集制已经被取消,故B项错误;“斯大林模式”下,苏联并没有引进资本主义私有制,而是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公有制,故C项错误;20世纪30年代苏联的五年计划忽视了民生的改善,特别是牺牲农业发展工业,这损害了广大农民的利益,故D项正确。答案D11.导学号34224059普罗科菲耶夫在评论苏联改革时指出,苏联的经济结构相当沉重,机器制造业和国防综合体占整个生产规模的75%,而日用消费品占25%。其评论表明苏联经济发展的基本特点是()A.以工业化为主导B.以重工业和国防工业为主体C.以牺牲农业为前提D.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促进经济发展解析“机器制造业和国防综合体占整个生产规模的75%”,表明苏联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的是重工业和国防工业。答案B12.美国学者马克斯坦伯格在俄罗斯史中写道:“许多人认为,五年计划不过是斯大林的个人幻想,但在相对落后的国家要想实现工业化,五年计划或许并不是唯一的、也不是最好的办法,但它却是一条有效的捷径。”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A.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生与斯大林没有任何直接关系B.计划经济的做法对于落后国家来说有一定的合理性C.计划经济是所有落后国家实现工业化的最佳途径D.计划经济的做法对苏联工业化没有发挥过积极作用解析苏联计划经济体制是在斯大林领导苏联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形成的,由此可排除A项。由题干材料中的“不是唯一的、也不是最好的办法”和“是一条有效的捷径”,可排除C、D两项。答案B二、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列宁曾说:“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材料二为了巩固农民经济和提高其生产率应当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这种国家收集粮食、原料和饲料的方法如果不在工业和农业之间实行系统的商品交换或产品交换,无产阶级和农民在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就不可能建立正确的关系,就不可能建立十分巩固的经济联盟。摘编自齐世荣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材料三斯大林在论述苏联工业化时说:“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所以必须赶快着手发展重工业,如果这件事做迟了,那就要失败。”材料四项目1928年1940年增幅(%)钢(万吨)4301 830326谷物(万吨)7 3009 55031(1)材料一中列宁所说的“办法”是什么?你认为这一“办法”错在哪里?(2)根据材料二,苏俄实行了什么经济政策?这一政策的特点是什么?起到了怎样的作用?(3)根据材料三、材料四,回答斯大林时期又形成了怎样的经济政策。这一政策出现的外部环境是什么?应怎样正确评价这一政策?参考答案(1)办法:“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错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制;战争结束后不仅没有缓解,反而进一步加强;并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2)政策:新经济政策。特点:运用商品货币关系,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作用: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得到广大工人和农民的支持,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巩固了工农联盟和苏维埃政权。(3)“斯大林模式”。外部环境:苏联面临着帝国主义的包围和战争威胁,只有发展重工业,才能巩固国家政权。评价:积极方面,最大限度地集中全国人力、物力、财力,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突出成就,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基本实现了工业化。消极方面,超越了苏联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并逐渐僵化,越来越阻碍苏联经济的进一步发展。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从全球影响的观点来看,国家计划委员会很可能将证明比共产国际具有更大的意义。五年计划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尤其是因为同一时期西方经济的崩溃。社会主义不再是空想家的梦,它是发展中的事业五年计划给西方国家留下的印象似乎不像给发展中国家留下的印象那么深尽管苏联取得了五年计划的成就,但苏联社会在大多数西方人看来,似乎并不是一个值得仿效的社会主义乐园。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对上述材料中有关“斯大林模式”的观点展开评论。参考答案观点一:“斯大林模式”促进了社会主义建设,影响巨大。苏联通过实施两个五年计划,实现了国家工业化。西方国家受经济危机打击严重,经济崩溃,一些西方国家开始借鉴苏联计划经济模式,计划经济模式为以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所仿效。观点二:苏联的政治经济体制不值得仿效。经济上,政企不分,政府对经济实行高度集中管理,否定市场和价值规律的作用,经济缺乏活力;政治上,高度集权,一党专政;思想上,形成高度集中的思想文化体制,个人崇拜严重;社会生活上,人民生活水平较低,长期得不到改善。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