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专题四 课时跟踪检测(九)管仲列传(含解析)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6295176 上传时间:2020-02-2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专题四 课时跟踪检测(九)管仲列传(含解析)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专题四 课时跟踪检测(九)管仲列传(含解析)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专题四 课时跟踪检测(九)管仲列传(含解析)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管仲列传(时间:40分钟满分:56分)一、基础知识(25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鲍叔终善遇之善:友好B鲍叔遂进管仲 进:举荐C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知:了解D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 修:修建解析:选DD项,修:修复,修治。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A.B.C.D.解析:选DA项,“以”,介词,把/动词,认为;B项,“之”,第三人称代词,他/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C项,“其”,第三人称代词,他/指示代词,相当于“那”“那些”;D项,“乃”,副词,于是,就。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管仲因而信之B贵轻重,慎权衡C然孔子小之D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解析:选AA项,使动用法, 其他三项均为意动用法。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B俗之所否,因而去之C鲍叔不以我为愚D鲍叔不以我为不肖解析:选CA项,“穷困”,古义为“困厄,处境艰难”;今义为“生活困难,贫穷”。B项,“因而”,古义为两个词“因”指“趁机”,“而”指“就”;今义为“表结果的连词”。C项,“愚”,古今意义相同,均为“愚笨”。D项,“不肖”,古义为“没有才能”;今义为“品行不好”。5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鲍叔牙善于识别人才,以至于在管仲被重用之后,天下人并不怎么看重管仲,而是赞美鲍叔牙能知人。B管仲执政善于顺应民情,懂得给予正是为了取得的道理,而且深知这是治理国家的法宝。C在柯地会盟中,桓公背弃了曹沫逼他订立的盟约。而管仲劝他信守盟约,说明管仲能慎重地权衡事情的利弊得失。D司马迁认为管仲能够顺势助成君子的美德,纠正挽救他的过错,值得赞颂。这一点与孔子见解不同。解析:选CC项,原文是“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只是想法,还没变成现实。6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鲍叔终善遇之。(2分)译文:_(2)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4分) 译文:_(3)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4分)译文:_参考答案:(1)鲍叔牙始终与他友好相处。(2)知道我是不因小节而感到羞愧,却因为功名不在天下显赫而感到耻辱。(3)百姓所向往的,他就趁机提倡;百姓认为不好的,他就顺应着革除掉。二、文言文阅读(19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桓公自莒反于齐,使鲍叔牙为宰,鲍叔辞曰:“臣,君之庸臣也。君有加惠于其臣,使臣不冻饥,则是君之赐也。若必治国家,则非臣之所能也,其唯管夷吾乎!臣之所不如管夷吾者五:宽惠爱民,臣不如也;治国不失秉,臣不如也;忠信可结于诸侯,臣不如也;制礼义可法于四方,臣不如也;介胄执枹,立于军门,使百姓皆加勇,臣不如也。夫管仲,民之父母也。将欲治其子,不可弃其父母。”公曰:“管夷吾亲射寡人,中钩,殆于死,今乃用之,可乎?”鲍叔曰:“彼为其君动也,君若宥而反之,其为君亦犹是也。”公曰:“然则为之奈何?”鲍叔曰:“君使人请之鲁。”公曰:“施伯,鲁之谋臣也。彼知吾将用之,必不吾予也。”鲍叔曰:“君诏使者曰:寡君有不令之臣,在君之国,愿请之以戮群臣。 鲁君必诺。且施伯之知夷吾之才,必将致鲁之政。夷吾受之,则鲁能弱齐矣。夷吾不受,彼知其将反于齐,必杀之。”公曰:“然则夷吾受乎?”鲍叔曰:“不受也,夷吾事君无二心。”公曰:“其于寡人犹如是乎?”对曰:“非为君也,为先君与社稷之故。君若欲定宗庙,则亟请之,不然,无及也。”公乃使鲍叔行成。曰:“公子纠,亲也,请君讨之。”鲁人为杀公子纠。又曰:“管仲,雠同仇也,请受而甘心焉。”鲁君许诺。施伯谓鲁侯曰:“勿予。非戮之也,将用其政也。管仲者,天下之贤人也,大器也。在楚则楚得意于天下,在晋则晋得意于天下,在狄则狄得意于天下。今齐求而得之,则必长为鲁国忧。君何不杀而授之其尸?”鲁君曰:“诺。”将杀管仲。鲍叔进曰:“杀之齐,是戮齐也;杀之鲁,是戮鲁也。弊邑寡君愿生得之以徇于国为群臣僇若不生得是君与寡君之贼比也非弊邑之君所谓也,使臣不能受命。”于是鲁君乃不杀,遂生束缚而柙 xi,木笼以予齐。选自管子小匡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君有加惠于其臣加:增加B治国不失秉 秉:同“柄”,权柄C君若宥而反之 宥:宽恕D在楚则楚得意于天下 得意:得志解析:选AA项中的“加”有“增加”的意思,但是考生可以根据语境加以推断,“增加”的含义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再加,而在语境中没有原来的标准,所以可以推测“加”的其他动词的含义,可以解释为:施加。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一项是( )A弊邑寡君愿生得之/以徇于国/为群臣僇/若不生得/是君与寡君之贼比也/B弊邑寡君愿/生得之以徇/于国为群臣僇/若不生得/是君与寡君之贼比也/ C弊邑寡君/愿生得之以徇于国/为群臣僇/若不生得是君与寡君之贼比也/D弊邑寡君愿/生得之/以徇于国为群臣僇/若不生得是君/与寡君之贼比也/解析:选A据文意,“以徇于国”是常见的状语后置句,由此排除B项;“愿”在古文中常有“希望”之意,是动词,后面宜有密切相关的词语,由此排除B、D两项。“弊邑寡君”宜做主语,不应独立,由此排除C项。故选A。9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鲍叔牙深知管仲才能出众,劝说齐桓公予以任用,并设巧计使管仲回到齐国。B鲁国的施伯识破了齐国的计谋,劝鲁侯杀掉管仲,以绝后患,说明施伯很有远见。C鲍叔牙认为,如果齐桓公不及时迎回管仲,管仲必将为鲁国所重用,会削弱齐国的力量。D本文表现了鲍叔牙知人能让、举贤荐能的品德,同时也反映了齐桓公重视人才、善于纳谏。解析:选CC项,信息“管仲必将为鲁国所重用,会削弱齐国的力量”在原文中的表述是“夷吾受之,则鲁能弱齐矣”,意思是说“如果管仲接受鲁国的任用,就会使齐国的力量削弱”是假设的情况,而不是“必将”被鲁国任用。1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若必治国家,则非臣之所能也,其唯管夷吾乎!(4分)译文:_ (2)彼知吾将用之,必不吾予也。(3分)译文:_ (3)于是鲁君乃不杀,遂生束缚而柙以予齐。(3分)译文:_参考答案:(1)如果一定要使国家治理得好,那不是我所能做到的,大概只有管夷吾才行吧!(2)他知道我们将要任用管仲,一定不会(把管仲)交给我们。(3)在这种情况下鲁国国君就没有杀(管仲),于是(把他)活着捆绑起来用木笼装着交给齐国。参考译文:齐桓公从莒地回到齐国以后,任命鲍叔牙当宰相。鲍叔辞谢说:“我是您的庸臣。国君要加惠于我,使我不至于挨饿受冻,就算恩赐了。如果一定要使国家治理得好,那不是我所能做到的,大概只有管夷吾才行吧!我有五个方面不如管夷吾:宽惠爱民,我不如他;治国不失权柄,我不如他;忠信以交好诸侯,我不如他;制定礼仪可以示范于四方,我不如他;披甲击鼓,立于军门,使百姓勇气倍增,我不如他。管仲,好比人民的父母。将欲治理儿子,就不可不用他们的父母。”桓公说:“管夷吾亲自射我,射中了带钩,几乎使我丧命,现在竟要起用他,可以吗?”鲍叔说:“他也是为了自己的君主这样做的。您只要赦罪而让他回国,他将同样为您效力。”桓公说:“那么应该怎么办呢?”鲍叔说:“您可派人到鲁国去要回他。”桓公说:“施伯是鲁国的谋臣。他知道我们将要任用管仲,一定不会(把管仲)交给我们。”鲍叔说:“您教使者这样说:我君有一个不忠之臣在贵国,需要引渡回来在群臣面前处死。鲁国的国君必然应允。不过,施伯知道夷吾的才干,一定设法让他在鲁国执政。夷吾如果接受,鲁国就能削弱齐国。夷吾不接受,他估计管仲将要回齐,一定要杀死他。”桓公说:“那么你估计管夷吾会接受吗?”鲍叔说:“不会,夷吾事君,是没有二心的。”桓公说:“他对我也能这样吗?”回答说:“不是为了您,而是为了先君和国家。您若想安定国家,就赶快去要回他,否则,就来不及了。” 桓公派遣鲍叔去鲁国议和。鲍叔对鲁国说:“公子纠,是亲人,请您替我国杀掉。”鲁国便替齐国杀了公子纠。又说:“管仲是我们的仇人,请交给我国自己处理才甘心。”鲁君答应了。施伯对鲁侯说:“不要交回。齐国不是要杀他,而是要用他为政。管仲是天下的贤人,是大材。楚国用他则楚国得志于天下,晋国用他则晋国得志于天下,狄国用他则狄国得志于天下。现在齐国要是得到他,将来必为鲁国之患。您何不把他杀掉而还之以尸体呢。”鲁君说:“好。”将要杀管仲。鲍叔进言说:“在齐国杀,是杀齐国的犯人;在鲁国杀,是杀鲁国的犯人。我们国君要得到活的,把他处死在齐国,是为教育群臣而行杀;若是得不到活的,就等于您和我们国君的叛贼站在一起了。这不是我们国君所要求的,使臣我不敢从命。”在这种情况下鲁国国君就没有杀(管仲),于是(把他)活着捆绑起来用木笼装着交给齐国。三、语言运用(12分)11对下列材料主旨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清代著名戏曲理论家李渔对写作有形象的比喻:“基址初平,间架未立,先筹何处建厅,何方开户,栋需何木,梁用何材,必俟成局了然,始可挥斤运斧。”A写文章应先安排结构,选定材料。B写文章必须注意衔接,前后勾连。C写文章需要打好基础,注重积累。D写文章应当围绕中心,收放自如。解析:选A李渔对写作的形象的比喻中,喻体“间架”喻指文章的结构,“栋需何木,梁用何材”显然喻指文章的选材,据此可知,A项理解最恰当,B、C、D三项分别指段落衔接、积累材料和语言表达,故不恰当。12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茂才,原作秀才,东汉因避光武帝刘秀的讳而改为茂才。明清两代,秀才是乡试中试者的统称。B国子博士,国子监的官员。国子监是元、明、清三代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和教育行政管理机构,又称“太学”“国学”。C起居注,我国古代记录帝王的言行录,记录的内容甚为广泛,是历代撰修国史的基本材料之一。D礼乐,指用礼乐教化,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礼指各种礼节规范,乐指音乐。解析:选A明、清两代专门用来称府、州、县学的生员为“秀才”。要取得这种资格,必须在学道或童子试中被取录。而乡试中试者应称为举人。13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蜜蜂的尾端有一根针,因为这根针连着身体里的毒腺,所以是毒针。_,遇到敌人侵害时,蜜蜂会把毒针刺入敌人的身体,然后放出毒液。有时你无意中打死一只蜜蜂,会有一群蜜蜂飞来蜇你,这是蜜蜂在报复你。_,但是却被它蜇了,那是因为误会,蜜蜂错以为你要伤害它,所以蜇了你。总之,_,因为一旦蜇了人,它就会很快死去。答:_解析:处上文提到毒针,下文写蜜蜂如何利用毒针保护自己,所以此处应说毒针是蜜蜂的武器。处由下文的“但是”一词,可知此句和下文构成转折。处由上文“总之”一词,可知此句是对上文的概括总结。参考答案:毒针是蜜蜂进行自卫的武器有时你并没有惹它蜜蜂不会轻易用毒针蜇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