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版)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一轮复习 板块一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二 古代诗歌阅读讲义.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6294987 上传时间:2020-02-21 格式:DOC 页数:95 大小:1.8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通用版)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一轮复习 板块一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二 古代诗歌阅读讲义.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5页
(通用版)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一轮复习 板块一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二 古代诗歌阅读讲义.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5页
(通用版)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一轮复习 板块一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二 古代诗歌阅读讲义.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专题二 俗语云:“兵马未动,粮草先行。”鉴赏古代诗歌,也同样需要做好准备工作。而熟知高考常考7大题材,掌握读懂诗歌的4大关注点,则是鉴赏诗歌的必备技能,更是考场解答诗歌阅读题的法宝。第一技“类”分题材方向明中国古代诗歌浩如烟海,但总有一些题材相同的诗歌,这些诗歌情感相近,手法相似,因此,我们鉴赏诗歌,完全可以从题材入手,争取“读一首诗,知一类诗”。根据题材分类,中国古代诗歌大致有羁旅行役诗、送别怀人诗、山水田园诗、咏物言志诗、咏史怀古诗、边塞战争诗、闺情宫怨诗等7种类型,当然,这种分类很难有清晰明确的界限。因此,做题时,既要把握诗歌的大致题材,更要把功夫花在对诗歌内容、情感、表达技巧等的准确理解和把握上。 (一)羁旅行役诗羁旅,指长久寄居他乡;行役,旧指因服兵役劳役或公务而在外奔波。羁旅行役诗指客居他乡、路途跋涉时写下的思归、怀人的诗歌。辨别羁旅行役诗的关键记标志标题中多含有“客舍”“登高”“望月”“夜宿”“行”等词语以及“元宵”“中秋”“重阳”“除夕”等节日名。常见意象:暝色、日暮、月、船(帆)、秋风、秋霜、鸿雁、杜鹃、猿啼、沙鸥、宿鸟、家书、浮云、故园、浮萍、风霜、危楼、寒砧、孤灯、关(乡)山等。明情感天涯漂泊羁旅愁;艰难困苦行役愁;望尽天涯怀人愁;羁旅他乡幽怨情(身世飘零的悲愁、颠沛生活的厌倦、年华易逝的苦闷、独居他乡的孤寂、怀才不遇的愤慨、厌战思乡的悲伤)。针对训练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根据以上内容完成后面的问题。登润州城丘为天末江城晚,登临客望迷。春潮平岛屿,残雨隔虹蜺。鸟与孤帆远,烟和独树低。乡山何处是,目断广陵西。(1)找标志词: (2)概括情感: 答案:(1)登、客、残雨、孤帆、独树、乡山。(2)抒发了作者漂泊他乡的孤独之苦和思乡之愁。(二)送别怀人诗送别怀人诗一般以描写景物来表达离愁别绪,或者直接抒写离情别绪,或者借此一吐胸中积愤、表明心志,或者重在写离愁别恨,或者重在劝勉、鼓励、安慰,或者以上几个方面兼而有之。辨别送别怀人诗的关键记标志标题中往往有“送”“别”“赠”“酬”“忆”“寄”“思”“怀”等词。常见意象:杨柳、渡口、南浦、长亭、短亭、阳关、灞桥、舟、江水、孤帆、青山、酒、月等。明情感依依惜别的不舍与伤感;离别后的思念与牵挂;对友人的安慰与勉励;借送别友人表明自己的心志;抒发对人生的感慨;回忆相聚时的欢娱,遥想分别后的孤寂。针对训练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根据以上内容完成后面的问题。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高適嗟君此别意何如,驻马衔杯问谪居。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青枫江上秋帆远,白帝城边古木疏。圣代即今多雨露,暂时分手莫踌躇。注“青枫江”指浏水,在长沙与湘江汇合。“白帝城”为西汉公孙述所筑,在夔州。(1)找标志词:(2)概括情感:答案:(1)送、此别、衔杯、谪居、啼猿、归雁、书、青枫江、秋帆、分手。(2)抒发了对朋友的关切、担忧和宽慰之情。(三)山水田园诗山水田园诗指描写山水景色、田园生活的诗歌。一般的,山水诗多描写祖国的大好山河,以自然风景为主,表达诗人的审美情趣和行旅之思,表现诗人质朴直率、洒脱恬静的性格;田园诗多描写农村风光,体现农村生活、农夫处境和农耕文化,表达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崇尚,表现诗人清高耿介、醇厚善良的性格。山水田园诗通过描写恬美的景物、简朴的生活,表现诗人悠然自得的心境,体现空明、宁静的境界,或表现诗人山水自适、安闲隐逸的情结。辨别山水田园诗的关键记标志标题中往往有“游”“登”“过”“望”“村”“山”等词。常见意象:鸡鸣、犬吠、炊烟、山石、松林、野老、闲花、柴扉、竹篱、秋山、溪水、泉水、流水、野花、菊花、桑麻、玉柳、牧童、竹林、雪、田园、明月、渔歌等。明情感热爱自然,对宁静、平和、归隐生活的向往,闲适自得的心情;对现实的不满和怀才不遇的苦闷;抒写自己遗世独立的高尚情怀和隐居生活的幽寂高雅;歌颂劳动生活以及在劳动中与农民的深情厚谊等。针对训练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根据以上内容完成后面的问题。村行杜牧春半南阳西,柔桑过村坞。娉娉垂柳风,点点回塘雨。蓑唱牧牛儿,篱窥茜裙女。半湿解征衫,主人馈鸡黍。(1)找标志词: (2)概括情感: 答案:(1)村行、柔桑、村坞、垂柳风、回塘雨、牧牛儿、篱窥、鸡黍。(2)抒发了作者对乡村景色的热爱和对乡村人情的赞美之情。(四)咏物言志诗咏物言志诗主要通过借物抒情或托物言志,化抽象为具体、化无形为有形,用描写的事物体现的修养、品行、性格等表现诗人的情感、志向、情趣,二者浑然一体。咏物言志诗一般分为两类:一是直接描摹物象,刻画物象特征,表现对事物的喜爱之情;二是托物寓意,抒情言志,表达寄托。辨别咏物言志诗的关键记标志从题目上来看,或以所咏之物为诗名或以“咏某物”“题某物”“某物吟”等为题。从对象上来看,咏物诗的描写对象是单纯的某一事物。着重对所咏之物的特征、功能进行刻画,或者着重对所咏之物的某一内蕴、精神进行吟咏。明情感高尚情操的表白;理想抱负的寄托;怀才不遇的悲叹;命途多舛的伤感;年华易逝的哀愁;理想破灭的感慨;悠闲舒适的心境;托物讽世的针砭。对描写事物的喜爱;对某类人物的情怀。针对训练4阅读下面这首清诗,根据以上内容完成后面的问题。梅沈钦圻冰霜磨炼后,忽放几枝新。独立江山暮,能开天地春。自然空色相,谁与斗精神。野客闲相对,如逢世外人。(1)找标志词: (2)概括情感: 答案:(1)梅、冰霜、几枝新、独立、自然、野客、世外人。(2)诗人赞美梅花傲霜开放、生机勃勃、无欲争斗的特点,并借梅表明自己淡泊名利的节操。(五)咏史怀古诗咏史怀古诗是诗人在阅读史书或游览古迹时,有感于历史人物或事件的是非,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古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引发出对时局或自己身世的共鸣,或借古以喻今,或借古以讽今,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辨别咏史怀古诗的关键记标志这类诗歌的题目,通常有“怀古”“咏怀”和蕴含历史文化的地名,如西塞山怀古念奴娇赤壁怀古咏怀古迹等;有的在古迹、古人前冠以“咏”字或仅有古迹、古人名,如乌衣巷。常见意象有古迹名称、人物名称,如:山、江水、芳草、月、古树、夕阳、白云、明月、寒鸦、鹧鸪、金陵、姑苏、扬州、长安、洛阳、赤壁、乌江亭等。咏史怀古诗的一般结构: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明情感对古仁人的崇敬;对昔盛今衰的感慨;壮志难酬的哀情;丧失国土的伤痛;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韶光易逝的悲凉;忧国伤时的悲恸;对当朝统治的讽喻;对国家命运的忧虑。针对训练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根据以上内容完成后面的问题。咏史戎昱汉家青史上,计拙是和亲。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妇人。岂能将玉貌,便拟静胡尘。地下千年骨,谁为辅佐臣。(1)找标志词: (2)概括情感: 答案:(1)咏史、汉家青史、和亲、千年骨、辅佐臣。(2)抒发了诗人对朝廷执行屈辱的和亲政策的痛心疾首。(六)边塞战争诗边塞诗指以边塞风光、边疆地理、民族风情等为内容,展现边地艰辛的生活、战争的残酷场面,表现将士建功立业的壮志和思念家乡的情感的诗歌。战争诗指描写战争场景的诗歌。边塞战争诗多表现出雄浑、磅礴、豪放、浪漫、悲壮、瑰丽的风格,意象恢宏,从大处落笔,写奇情壮景;也有描写战争的惨烈、国家的破亡等,来表现战争给百姓、国家带来的灾难等。辨别边塞战争诗的关键记标志从标题看,往往有“行”“军”“征人”“塞”“戍”等与军旅有关的词语以及边塞的地域名称。从用品看,主要有号角、羌笛、金鼓、旌旗、烽火、羽书、戈矛、剑戟、吴钩、斧钺、刀铩、铁衣、战袍、铠甲、战马等。从景物看,主要有大漠、烽烟、长城、黄沙、长云、秋月、飞雪、雪山、阴山、孤城、雁飞、鹰扬、箭飞、马走等。从地名和民族名看,主要有碛西、轮台、龟兹、夜郎、胡羌、羯夷、楼兰、安西等。明情感奋勇杀敌的气概;建功立业的豪情;固守家国的激情;对边地和平的向往;对戍卒百姓的同情;对边塞局势的担忧;丧失国土的悲凉;对连年征战的怨恨;对家乡亲人的思念。针对训练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根据以上内容完成后面的问题。喜 迁 莺蔡挺霜天秋晓,正紫塞故垒,黄云衰草。汉马嘶风,边鸿叫月,陇上铁衣寒早。剑歌骑曲悲壮,尽道君恩须报。塞垣乐,尽櫜鞬锦领,山西年少。谈笑。刁斗静,烽火一把,时送平安耗。圣主忧边,威怀遐远,骄虏尚宽天讨。岁华向晚愁思,谁念玉关人老?太平也,且欢娱,莫惜金樽频倒。(1)找标志词: (2)概括情感: 答案:(1)紫塞故垒、黄云衰草、汉马、边鸿、陇上、铁衣、剑歌、塞垣、烽火、骄虏、玉关。(2)表现了诗人高昂的报国情怀以及岁晚难归、年华空逝的叹息。(七)闺情宫怨诗闺情诗指的是以闺中思妇的情怀或愁绪为主要写作内容的诗歌,宫怨诗指专写古代宫中妇女及其失宠后所抒怨情的诗歌。辨别闺情宫怨诗的关键记标志1.标题中常有“闺”“宫”“怨”“思”“怀”“别”“忆”“望夫”“妇叹”等词,或直接用“无题”为标题。2.诗歌中描写的关键内容:(1)时间:傍晚、深夜、拂晓,暮春、深秋。(2)地点:深闺、宫殿、翠楼。(3)人物:少妇、宫女。(4)常见意象:时间意象,如早春暮春、初秋深秋、日暮月夜等;空间意象,如金井、空庭、重门、翠楼、长门、长信宫、昭阳殿、漫漫长廊等;自然意象,如皎洁月亮、寂寞落花、黄叶飘零、依依杨柳、鸣叫黄莺、汤汤流水、风霜雨雪等;器物意象,如沙漏、纱灯、团扇、珠帘、熏笼、罗帐、玉钩、征衣、砧杵、行舟等;动作意象,如登楼、眺望、捣衣等。明情感宫怨诗反映皇宫内妇女生活的怨诗,写皇帝喜新厌旧和因红颜衰老而被遗弃的可悲结局。征妇怨妇人独守空闺,对远在边关的良人(丈夫)的思念、牵挂。良人可能是为了功名,但更多是因为被征调入边关。商妇怨商人重利轻别离,留下妻子独守空房,商妇因爱而生怨。情人怨担心自己命运,或抱怨自己被抛弃。也有写对爱情的向往,或者对游子的思念、期盼之情的。针对训练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根据以上内容完成后面的问题。闺怨王昌龄闺中少妇不曾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1)找标志词: (2)概括情感: 答案:(1)闺怨、闺中、少妇、翠楼、杨柳色、悔、夫婿。(2)表达了女主人公孤独寂寞、对夫婿的思念担忧以及对青春易逝的伤感之情。第二技“层”析诗歌意蕴清 “能读懂”是古代诗歌阅读的基本要求,也是解答诗歌阅读题的前提,因为只有读懂了诗歌,才能针对性地得出答案。在读诗时,要关注以下4点来“层解”诗歌,从而晓意明情。关注点(一)抓标题标题是诗歌的眼睛,是诗歌内容和情感等丰富信息的载体,是我们理解诗歌的重要切入点。具体说来,标题常有以下作用:揭示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交代写作缘由或目的,暗含情感;奠定诗歌的感情基调;揭示诗歌的线索;表明诗歌的题材;暗示诗歌的表达技巧。针对训练根据表格中给出的诗题,在横线处填入相应的内容。卷别诗题重要信息2017全国卷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点明了地点礼部贡院;表明了事件阅进士就试。2016全国卷金陵望汉江交代了诗歌的题材咏史怀古诗;点明了地点金陵;交代了诗歌的内容望汉江,从“望汉江”三字中不难想到诗歌会采用写景抒情的手法。2016全国卷内宴奉诏作点明了地点内宴;点明了写作原因奉诏。2015全国卷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交代了诗歌的题材送别(留别)诗;揭示了写作的时间:作者将要前往边塞之时。2015全国卷残春旅舍点明了季节残春;点明了地点旅舍。2014四川卷秋暮吟望点明了时间秋暮;交代了诗歌的内容望;暗示了诗歌的感情基调落寞、惆怅。2014广东卷望江怨送别交代了诗歌的题材送别词;暗示了全词的感情基调悲凉。关注点(二)析注释注释能帮助我们更准确地理解诗歌内容。注释作用介绍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读懂诗(词)句介绍写作背景暗示本诗(词)的思想情感介绍相关诗(词)句暗示本诗(词)的典故或意境介绍作者暗示本诗(词)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提供与“此诗作于贬官(或流放)之际”类似的注解暗示诗歌主旨或诗(词)人思想情感针对训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生查子独游西岩辛弃疾青山招不来,偃蹇谁怜汝?岁晚太寒生,劝我溪边住。山头明月来,本在天高处。夜夜入青溪,听读离骚去。注淳熙八年(1181)冬,辛弃疾被诬陷罢官,长期闲居于上饶城北的带湖之畔。西岩就在上饶城南,风景优美。这首词是他闲居期间的作品。偃蹇:高耸、傲慢的样子。生:语气助词,无义。(1)标题提供的信息: 参考答案:点明了人物(独自一人)、地点(西岩)、事件(游览)。(2)注释暗示的信息: 参考答案:注释反映了词人正处于被诬陷罢官后闲居的状态,正文中又提到了离骚,说明词人有志难申、怀才不遇、忧国忧民的情感。关注点(三)读正文1抓意象意象是“意”与“象”的融合,是诗人内在情思与外在景象的统一,是主观心意与客观物象的融合与表现。把握诗中的意象,有助于体悟意境,理解诗中所蕴含的情感。如“柳”与“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月亮”“鸿雁”“红豆”常常是相思的象征;“芭蕉”“猿猴”是凄凉、悲伤的象征;“连理枝”“比翼鸟”是美好恋情的象征。针对训练(2013湖南高考,改编)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在横线上填入恰当的文字。钓 船 归贺铸绿净春深好染衣,际柴扉。溶溶漾漾白鸥飞,两忘机。南去北来徒自老,故人稀。夕阳长送钓船归,鳜鱼肥。词人通过对等意象的描写,展现出田园生活的自然之美,寓示了词人的情感。参考答案:“柴扉”“白鸥”“钓船”“鳜鱼”自甘淡泊,以隐居为乐,不再以世事萦怀(或“回归自然、向往归隐”)2抓用典概念典故,指诗文中运用的含有古代故事或有来历出处的词语。作用用典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练,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理解方法读懂典故,最重要的就是要将典故所蕴含的思想内容与诗歌要表达的思想情感联系起来思考,这样才能体会出用典的妙处。典例剖析“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写的是刘裕当年北伐的英雄气概。作者借赞颂刘裕,讽刺南宋王朝主和派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表现出作者抗金的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心。针对训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庆全庵桃花谢枋得注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见一年春。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注谢枋得:南宋人,南宋亡国后,仍以江东提刑、江西招谕使知信州,抗击元兵,兵败后潜入山中,隐居达十二年之久,拒不出仕。后被强迫北行,至元都燕京,绝食而死。此诗即写于隐居期间。(1)诗中的典故句: 答案参考:“寻得桃源好避秦”“怕有渔郎来问津”。(2)诗歌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答: 答案参考:诗人巧用典故,借桃花引出桃源故事,用庆全庵代桃花源;用“避秦”来写“避元”;用“怕有渔郎来问津”来曲折地表达自己的决意绝世之志。3抓关键词中国古典诗歌大都篇幅短小,语言高度凝练、概括、含蓄而有跳跃性。因此,读诗歌不能匆匆一扫而过,而应一个字一个字地品读,抓住诗歌中的关键词句,边读边想其意,力求还原诗歌画面,迅速定位情感基调。类型阐释示例典型诗句显性词语可以明显看出诗歌情感类型的词语,也叫“情感语”,多为动词和形容词,表意功能明显,大多数情况下决定了诗歌抒情的方向和基调包含“愁”“怨”“恨”“愤”“忧”“凄”“悲”“喜”“乐”“悔”“思”“怜”“泪”“闲”“怅”“怆”“孤”“独”“寂寞”等词语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独”“闲”两字即是情语,揭示出诗人的孤独、无聊之感)隐性词语(1)描摹景、物、事、人等要素的词语,他们虽然不是诗眼,但能暗示作者的思想感情,这种词语叫“景物语”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本联连借风、天、猿、渚、沙、鸟六种景物,并以急、高、哀、清、白、飞等词修饰,指明了时令和环境,渲染了浓郁的秋意,给人以沉郁苍凉、悲壮压抑之感)(2)表情态、语气的虚词如“但”“却”“惟”“仍”“又”“只”“徒”“空”“尚”“犹”等词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犹”“只”两字将词人遥望金陵时那种物是人非的无限怅恨的感叹传达了出来) 针对训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根据提示作答。溪亭林景熙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请找出最后两联中体现情感的关键字词,并说说其所透露的感情。关键字词:独、闲、孤表达情感:孤独无聊关注点(四)借力选择题在读诗歌时可借助选择题的5个选项,先提取有效信息,疏通文意。这是因为选择题的5个选项:(1)一般是按照诗歌顺序对诗歌的逐一解读或由局部到整体的解读;仅有个别聚焦于诗歌的某一点进行多角度解读,如2017年全国卷只对“尾联用典”进行了多角度解读;(2)信息量大,往往囊括了情感、主旨、语言、手法等的赏析;(3)只有2个错误选项,并且错误也只是细节上的设误。具体做法参见下面如何准做选择题中的“典例示范”。常言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要想准确解答古诗歌选择题,离不开对高考常用9大设误方式的精准把握和2步解题流程的灵活运用。一、古诗歌选择题常见的9大设误方式设误方式错项原诗分析应对策略1.错解词语意思第六句“空复情”的意思是满满的思念之情。沙丘城下寄杜甫李白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空”的意思是徒劳的、白白的。古诗中有大量词语为古今异义词,解读时要充分调动积累,联系语境,以求精确理解。2.错解诗句意思三、四句用“古树”象征着和杜甫的友情像古树一样长青。三、四句只是写生活环境,句子理解有误。注意诗歌的特殊语言现象,联系语境,梳理诗句间的语意关系。3.艺术手法辨析错误颈联写了蝉、柳这两种对秋敏感的物象,使用了动静结合的写法,以衬托秋天的寂寥。池上早秋白居易荷芰绿参差,新秋水满池。早凉生北槛,残照下东篱。露饱蝉声懒,风干柳意衰。过潘二十岁,何必更愁悲。注公元前825年(唐宝历元年),白居易出任苏州刺史;次年因病去职,与刘禹锡结伴游览于扬州、楚州一带。风干:柳树经秋,风吹叶落,暗指自己年迈体衰。潘安32岁鬓生白发,过潘二十岁,应是52岁知天命的年龄。“使用了动静结合的写法”错,应是虚实相生、虚实结合。本联表面是写蝉、柳,实际暗寓诗人数十年人世的沧桑之感,实中有虚、虚中有实。凡是有表达技巧的选项要特别关注,要慢读细读诗句,找到切实的依据,再作判断;切不可脱离诗句而只看选项,以命题人的理解代替自己的理解,以免被命题人诱导而选错答案。4.思想感情分析错误尾联的“何必更愁悲”跟刘禹锡秋词中的“我言秋日胜春朝”,在格调上颇为相似。“在格调上颇为相似”错,本诗悲凉甚至悲苦,“何必”又添无奈;而刘禹锡的秋词则一反前人悲秋的伤感格调,赞颂秋天的美好,两者极为不同。找诗歌中的情感词句来确定诗眼,把握诗歌感情的总基调;关注诗歌中的言行描写,体会诗中人物的心理世界,从而准确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5.忽视注释致误诗歌前六句写景,在结尾抒发了对中唐衰败的惋惜之情,堪称写景诗的典范之作。忽视了注释中的“因病去职”“风干”,错解了作者的感情。诗人抒发的是“人生的黄昏将至,命运无法预料,内心忧苦”之情。作品的注释,诗前的小序,甚至标题,都是解读作品的重要信息,一定要认真审读,仔细分析,不可忽视。6.形象特点(或景物气氛)概括不当诗作前半篇写中夜操琴、书卷满床的情景,后半篇写白露明月、萤火飘流的秋色,构成清新明亮的意境。拟咏怀二十七首(其十八) 庾信注寻思万户侯,中夜忽然愁。琴声遍屋里,书卷满床头。虽言梦蝴蝶,定自非庄周。残月如初月,新秋似旧秋。露泣连珠下,萤飘碎火流。乐天乃知命,何时能不忧。注庾信:南北朝时期诗人,辅佐梁元帝,出使西魏被扣留,西魏灭梁后被迫仕魏,后北周取代西魏又仕北周,本诗为仕周时期所作。意境特点“清新明亮”概括不当,应为“凄清孤寂”。深入体味写景句本身,敏锐感知并精确表达其特点或氛围;联系语境,着眼于整首诗的情感基调,切忌孤立理解。7.典故分析错误“虽言”两句运用庄周梦蝶的典故,自己如同那个可以齐物我、一是非、在轻飘飘的达观世界中自适其志的庄周一样,梦为蝴蝶、忘怀自身,就可以摆脱时刻相随的愁思。“虽言”两句运用庄周梦蝶的典故,“虽言”“定自”两个虚词却是重点,虽然梦为蝴蝶、忘怀自身,就可以摆脱时刻相随的愁思,无奈自己绝对不是那个可以齐物我、一是非、在轻飘飘的达观世界中自适其志的庄周。通过反用典故,表明“愁”之无可消释。准确了解典故,是准确理解作品的前提;精读作品,在准确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结合全篇内容,找到典故内容与作品人物、事件的内在联系,找到二者的相似点或者相异点,才能真正理解典故的作用。注:生僻的典故一般有注释。8.主旨意图理解偏差“残月”两句由“中夜”暗渡而来,表达出时光流逝而诗人却不能回国辅政尽忠的无限惆怅之情。“不能回国辅政尽忠”无中生有,此时梁已被灭;这里表达的是时光流逝而诗人却年年如故的悲哀之情。在解读作品时,望文生义、断章取义、浮于表面、主观臆断、无中生有、脱离语境任意阐发、模式化理解,都会使主旨意图的理解出现偏差。9.语言风格表述不当除以上8种设误方式外,“语言风格(特点)”表述失当也是一大设误方式,常将诗歌的语言风格(特点)界定错误。比如将“清新明快”错设为“沉郁委婉”等。二、古诗歌选择题的2步解题流程在上面“关注点(四)借力选择题”和“9大设误方式”中已经透彻分析了选择题的命题特点和规律,这也暗示我们在解题时应采用正确的解题流程,具体如下:步骤一:读选项,找“敏感点”,并借力疏通诗意细读选项,找出“正误敏感点”(或称为“可能设误点”,即上述9大设误),并结合注释和相关诗句留下基本无误的主干部分,可借此疏通文意,降低理解诗歌的难度。步骤二:结合诗意细分析,有理有据定答案本步骤中,要注意联系选项所涉及的相关诗句,仔细分析比对,特别是对第一步中已标出的“敏感点”要反复揣摩,有理有据地确定选项表述正误,不可想当然凭感觉去判定答案。典例示范阅读下面这首唐词,完成后面的题目。菩 萨 蛮温庭筠宝函钿雀金,沉香阁上吴山碧。杨柳又如丝,驿桥春雨时。画楼音信断,芳草江南岸。鸾镜与花枝,此情谁得知?注宝函:华美的梳妆盒。钿雀:雀饰的金钗。(x)(ch):水鸟名,又称紫鸳鸯。这里是金钗上的装饰。芳草江南岸:化用“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楚辞招隐士)。鸾(lun)镜:背上镌刻有鸾凤图案的妆镜。下列对这首晚唐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宝函钿雀金”触物生情,女子看到金钗上成双成对的“”时内心充满了一丝喜悦,表现了她内心与之相似的愿望。B“杨柳又如丝,驿桥春雨时”虚实结合,由眼前回忆当年春雨潇潇时和情人在驿桥边依依惜别的情景。C“画楼音信断,芳草江南岸”两句实写窗外春景之繁盛、游子之无信,反衬内心的思念、愁苦之情。D“鸾镜与花枝,此情谁得知?”中“枝”与“知”谐音双关,女子感慨自己的相思之情无人理解,只有妆镜与花枝知道。E这首词起句写妆饰之美,上片结句回忆驿桥送别;下片写别后,以问句收束,将幽怨之深表露无遗。第一步:读选项,找“敏感点”,并借力疏通诗意A项,“女子看到金钗上成双成对的时”结合注释,再加上选项的解释,一方面让我们读懂了前一句诗的意思,另一方面又可判定选项对诗句的对译无误。“充满了一丝喜悦,表现了她内心与之相似的愿望”,真的“喜悦”“相似”吗?情感概括性的词语属于“正误敏感点”。B项,“当年春雨潇潇时和情人在驿桥边依依惜别的情景”基本属于对诗句翻译,很明显表述无误,有利于疏通字面意思。“虚实结合”这种艺术手法是否存在,属于“正误敏感点”。C项,“窗外春景之繁盛、游子无信”结合注释,可以看出基本属于对译,无误,有利于疏通字面意思。“实写”“反衬”这些艺术手法是否存在,属于“正误敏感点”。D项,全句基本属于对译,无误。如果说尚存疑问的话,“枝与知谐音双关”算是一个“正误敏感点”。E项,属于对全词的赏析,侧重于对全词行文思路的梳理。此选项从上片、下片、起句、结句入手梳理,层次十分清晰,可借力读词。第二步:结合诗意细分析,有理有据定答案通过第一步,我们已获得了大量有用的信息(具体见上),不仅疏通了诗意,而且找到了“正误敏感点”,这有利于我们在本步骤比对分析时有侧重,集中精力解题。选项比对分析A通过全词来看,词中女子情绪应是“幽怨哀愁”“充满相思之苦”的,这一点也可以从后面4个选项的共性情感表述上可以看出。故A项错误。B通过对译句子可知,由眼前回忆当年情景,有实(眼前境遇)有虚(当年驿桥分别情景),并且是由实入虚,故B项表述正确。C通过注释可知,此处用典,属于虚写,而非实写,故C项错误。D全句属对译,第一步中已分析,表述正确;而“枝”与“知”谐音双关,更能突出女子相思之情无人可知,故D项正确。E通过以上选项的分析,再结合E项的表述,很明显选项表述正确。针对训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故都韩偓故都遥想草萋萋,上帝深疑亦自迷。塞雁已侵池籞宿,宫鸦犹恋女墙啼。天涯烈士空垂涕,地下强魂必噬脐。掩鼻计成终不觉,冯无路学鸣鸡。注韩偓:唐昭宗时任职翰林学士,甚得亲信。后受权臣朱温忌恨,终被贬逐出朝。这首诗是他在外地听到迁都的消息后写成的。池籞:即宫中池塘周围的竹篱笆之类,平时上面网以绳索,禽鸟无法进出。噬脐:自噬腹脐。比喻后悔已晚。掩鼻计:楚王夫人郑袖用“掩鼻之计”除去楚王新得宠的美人。冯:孟尝君之门客,因学鸡鸣而使孟尝君脱身。(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开头两联写诗人所见故都荒凉、破败的景物。荒草、塞雁、宫鸦等景物,表现了故都的物是人非,给作品笼罩了一层凄迷的气氛。B前四句写景,点面结合,将全景与特写剪接在一起。首联总写长安城的衰败,取景浑融概括;颔联集中描绘宫苑废芜,笔触细致传神。C颈联正面抒情。“烈士”是诗人自称,诗人抚今追昔,心中悲愤难抑。“垂涕”而又加一“空”字,就把这种心理表达得十分真切。D“地下强魂必噬脐”,昭宗时宰相崔胤引进朱温的兵力,结果使唐王朝陷入困境,自己也遭杀戮,此句写崔胤泉下有知,定将悔恨莫及。E尾联用典。尾联后一句诗人表达了自己希望解救君主脱离困境的决心,与“冯无路”形成对比。“终不觉”“无路”等字眼蕴含强烈的感情色彩。解析:选AEA项,“诗人所见”错,这些景象都是诗人想象的。E项,尾联后一句诗人表达了自己不能解救君主脱离困境的无奈。(2)全诗表达了诗人的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答: 参考答案:慨叹国家将亡的哀痛之情,如“草萋萋”“塞雁侵”“宫鸦”“空垂涕”都表达了一种哀痛、无奈、感伤。对劫国者(朱温)阴谋夺取天下的愤慨之情,如用典“掩鼻计成”。自己远在天涯无法使昭宗皇帝脱险的无奈之情,如用典“冯无路”。自己遭排挤出京,报国无路的愤激之情。第一讲鉴赏诗歌的形象诗以言志,歌以咏情。而诗人的“志”与“情”往往是借助诗中的形象委婉含蓄地表现出来的。因此,鉴赏古诗歌,首先必须把握古诗歌的形象。所谓形象就是主观情意和外在物象融合的结晶,是浸润着作者浓郁主观情感的意象。因此,高考常常以“形象鉴赏”为切入点,来考查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即把握形象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而就其题型来看,主要有4种题型:鉴赏意象的作用、鉴赏景物形象(画面描述题、意境分析题)、鉴赏事物形象和鉴赏人物形象。意象是诗歌艺术的基本单位,指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是作者内在的思想情感与外在的客观物象的统一体。分析理解意象的作用,要熟悉意象在塑造形象和表情达意方面所起的作用。意象是形成意境的材料,叠加组合之后升华为意境,故也可以从营造意境的角度来考虑其作用。特别提示:“古诗歌常见意象分类记”详见学生用书狂背120天分册“知识清单三”。例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采 桑 子欧阳修残霞夕照西湖好,花坞苹汀。十顷波平,野岸无人舟自横。西南月上浮云散,轩槛凉生。莲芰香清,水面风来酒面醒。注西湖:指颍州西湖。神宗熙宁四年,欧阳修以太子少师的身份辞官,回到颍州私第居住。轩槛:长廊的栏杆。芰:指菱。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月”这一意象的作用。参考答案与上片“残霞夕照”相照应,写出时间的推移;营造出了一种清幽的境界,烘托出西湖之美;表现出词人对景色的陶醉。推导流程1从结构方面分析:“月”照应的词句:残霞夕照。同时因“月”出现的时间是夜晚,也暗示了时间的推移。2从意象“月”对营造意境的角度分析:烘托了西湖的美丽,营造了一种清幽的意境。3从意象“月”对人物情感的角度分析:表现出词人对自然景色的热爱。题后归纳(一)设问方式1“”意象在全诗结构中有何作用?2“”意象对塑造“”形象有何作用?3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意象的作用。(二)技法点拨分析意象作用4角度(1)从结构的角度分析:线索作用,有的意象贯穿始终,则往往为线索;照应作用;铺垫作用。(2)从塑造形象的角度分析:表现意象自身特征(自然特征社会特征)。“自然特征”即意象自身特点;“社会特征”即意象的深层意义,比如对其他形象(含人物)的衬托作用以及象征作用。(3)从意境(环境)的角度分析:渲染气氛,营造意境;或为人物的活动提供背景或环境。(4)从表情达意的角度分析:奠定感情基调,烘托诗人的情感。(三)答题模板本诗用的意象,渲染了的氛围,(用术语概括作用)地表现了诗人的情感。题型再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晚 秋 夜白居易碧空溶溶月华静,月里愁人吊孤影。花开残菊傍疏篱,叶下衰桐落寒井。塞鸿飞急觉秋尽,邻鸡鸣迟知夜永。凝情不语空所思,风吹白露衣裳冷。诗歌描写了哪些意象?有何具体作用?答: 解析:回答这个问题,可以分为三步:第一步,确定诗歌意象。首先找出诗歌中描写的人、事、景、物等,然后确定哪些内容体现了诗人情感,确定诗歌使用的意象。这首诗,描写了“碧空”“月华”“孤影”“残菊”“疏篱”“衰桐”“寒井”“塞鸿”“邻鸡”“白露”等,这些景物都能够体现诗人的“愁”情,都是诗歌使用的意象。第二步,体会意象特征。这些意象整体上是萧瑟、凄冷的。第三步,分析意象作用。分析意象的作用,主要从营造的意境、刻画的人物形象、表达的情感等角度分析。从意境的角度分析,可以体会到诗歌营造的一种清冷、孤寂的氛围;从刻画的人物形象的角度分析,可以体会到诗人孤独的特征;从表达的情感的角度分析,可以体会到诗人悲凉的情怀等。参考答案:诗歌描写了如水的月光、稀疏的残菊、飘零的落叶、疾飞的塞鸿、寂静的秋夜、袭人的冷气等意象,营造了一个清冷、寂静的意境,刻画了一位寂寞、孤独的诗人形象。景物形象是指诗歌中描绘的自然景物和人文景物。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之景,有单个景物形象(意象),也有由多个景物形象组合成的意境。“意境”,就是作者的“真感情”与客观景物融为一体而创造出来的感人的艺术境界。例2(2017天津高考)阅读下面的宋诗,按要求作答。太湖恬亭宋王安石槛临溪上绿阴围,溪岸高低入翠微。日落断桥人独立,水涵幽树鸟相依。清游始觉心无累,静处谁知世有机。更待夜深同徙倚注,秋风斜月钓舟归。注徙倚:徘徊,流连不去。第二联描绘了怎样的画面?参考答案第二联描绘了一幅人景相融的宁静画面(概括特点):断桥边夕阳西下,树影倒映水中,鸟雀在枝头相互依偎,诗人独自欣赏美景。(描绘画面)表现了诗人的闲适之情。(分析感情,此点可答可不答)推导流程1把握诗歌找意象。第二联中的典型意象:落日、断桥、人、溪水、幽树、鸟。2组合意象成画面,并对画面特点加以概括。画面特点:人景相融的宁静画面。3明确画面体现的情感:表现了诗人的闲适之情。题后归纳(一)设问方式1诗中某联所描写的画面有什么特点?请简要概括。2这首诗(或“几句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请简要分析。(二)技法点拨鉴赏景物形象3步法答意境(画面)特点,要注意参照以下专业术语:豪放类雄浑开阔、雄奇瑰丽、浩瀚辽阔、广袤高远、旷达洒脱清幽类清新明丽、宁静恬淡、淡雅闲适、和谐静谧、恬静优美伤感类凄清冷寂、孤寂冷清、哀怨低沉、凄惨萧条、苍凉悲壮婉约类缠绵悱恻、哀婉动人、委婉含蓄、蕴藉风流、朦胧缥缈超脱类超脱世俗、远离尘嚣、高雅脱俗、超凡脱尘、风致雅洁华美类富丽堂皇、华美绚丽、华妙艳丽、瑰丽神奇、色彩斑斓题型再练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早发竹下范成大结束晨装破小寒,跨鞍聊得散疲顽。行冲薄薄轻轻雾,看放重重叠叠山。碧穗吹烟当树直,绿纹溪水趁桥弯。清禽百啭似迎客,正在有情无思间。注作者绍兴二十四年(1154)中进士,次年被派到徽州(今安徽境内),当了六七年州府下属的小官吏。竹下:地名,即黄竹岭,在今安徽休宁西。这首诗是这年或之后二三年内,离开竹下时写的。吹:通“炊”。最后两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全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 参考答案:诗人描绘了一幅早春秀美的山村画面:碧穗般的炊烟从树顶上笔直地升起,绿绸般的溪水从小桥下弯弯地流过,林间的百鸟迎着诗人欢呼歌唱。表达了诗人在繁忙的公务之余到郊野散步时轻松和愉快的心情。2阅读下面这首清词,回答后面的问题。南乡子秋暮村居纳兰性德红叶满寒溪,一路空山万木齐。试上小楼极目望,高低。一片烟笼十里陂。吠犬杂鸣鸡,灯火荧荧注归路迷。乍逐横山时近远,东西。家在寒林独掩扉。注荧荧:灯光闪烁之貌。元吴师道桐庐夜泊:“灯光隐见隔林薄,湿云闪露青荧荧。”这首词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答: 参考答案:此词描绘了秋暮时节一幅山村田园风光图。通过写红叶、寒溪、空山、万木、山峦参差、烟笼长堤、犬吠、鸡鸣、寒林村舍等意象,营造出一种静谧、疏朗、空旷的意境,透露出作者欣喜、恬淡、闲适而又略显孤独的情感。事物形象,多指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这些物象有的带有诗人的主观色彩,有的通过诗人人格化的描写,曲折地表现诗人的品格和思想感情。高考设题的角度一是物象的特征,二是物象所寄托的思想感情。例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茉 莉 花刘子翚翠叶光如沃,冰葩淡不妆。一番秋早秀,彻日坐旁香。色照祇园静,清回瘴海凉。倘堪纫作佩,老子欲浮湘。注祇园:印度佛教圣地。纫作佩:屈原在离骚中有“纫秋兰以为佩”的诗句。老子:老头子,诗人自称。诗人笔下的茉莉花具有什么品格?诗人借此表现了怎样的情怀?参考答案清香、淡雅、秀丽,高洁自守。诗歌以花喻人,物我互映,借助歌颂茉莉花的清香秀丽、高洁自守,表现了诗人高洁的志向。推导流程解答这道题,可以分两步走:,第一步:借相关诗句分析事物的自然特征,茉莉花一诗描写了茉莉花的叶子、花瓣、花香、作用等,从“光”可以看出茉莉花的叶子富有光泽,从“冰”“淡”可以看出茉莉花的洁白、淡雅,从“秀”能够看出茉莉花的美丽,从“彻日”“香”能够看出茉莉花的清香沁人,从“色照”“清回”能够看出茉莉花影响周围环境的作用,等等。,第二步:由表及里(由物及人)挖掘事物的精神特征,体会了事物的自然特征,就要通过由物及人的诗句,分析理解事物的特征象征、比喻了诗人的什么品格、行为等。茉莉花尾联,诗人使用屈原的典故,用“纫秋兰以为佩”把事物特征延伸到人物品格,以“香草美人喻”的手法来表现诗人高洁的品格。题后归纳(一)设问方式鉴赏事物形象题的提问方式有两种:一是把事物的外在特点和内在情意分成两问提问;二是把这两问合成一问,作整体提问。1(分开设问式)某联描写了某物的什么形象?有何作用?2(整体设问式)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事物形象?(二)技法点拨事物形象赏析2步骤第一步:把握物象内容,体会物象特征(自然特征)理解事物形象,首先分析诗歌描写了事物的哪些内容,通过对这些内容的理解,概括出事物本身的特点。第二步:分析象征比喻,概括人物品质(精神特征)体会了事物的自然特征,就要通过由物及人的诗句,分析理解事物的特征象征、比喻了诗人的什么品格、行为等。在这一步中要注意知人论世,结合背景或诗人经历等领悟事物的象征义和比喻义。题型再练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咏 山 泉储光羲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恬淡无人见,年年长自清。这首诗中的“山泉”具有什么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怎样的情怀?答: 解析:分析山泉具有什么品格,需要抓住关键词,逐句分析原诗。一、二句突出山泉淡泊无名;三、四句说它清澈可鉴,飞落如雨;五、六句写它能使涧满池平;七、八句赞扬它恬淡自守。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再加以概括,答案就宛然可见了。因为本诗是托物言志诗,“物”的品格清楚了,作者的“志”就容易推测了。参考答案:这首诗在表现山泉得天地之声色,具满涧平池之能的同时,又表现了山泉恬淡自然、清高自守的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淡泊清高、任性自然的情怀。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野菊杨万里未与骚人当糗粮,况随流俗作重阳。政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黄。花应冷笑东篱族,犹向陶翁觅宠光。注糗粮:干粮。首句典出屈原离骚“夕餐秋菊之落英”句。政:通“正”。颔联描绘了怎样的野菊形象?答: 参考答案:野菊生长于山野,花色清淡,香气清馨。不因无人欣赏而自减其香,不为外部环境而改变内心的高洁。寄寓了诗人孤洁自好、不媚俗邀宠的情操。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分为两类:一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二是诗歌所刻画的人物形象。所谓“抒情主人公”一般是指诗人自己的形象。诗歌是诗人主观情感的产物,必然有着诗人的痕迹。我们通过他的所见所闻所想,可以想象出诗人的形象特征。在偏重叙事或诗人隐身的诗歌作品中,诗人往往借助其笔下的人物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对社会的看法、对人生的感悟等,或者寄托自己的理想。每首诗必有抒情主人公形象,但不一定有诗中人物形象。诗中的人物形象只是抒情主人公表达情意的载体之一。特别提示:“古诗歌常见人物形象典例记”详见学生用书狂背120天分册“知识清单四”。例4(2017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送子由使契丹苏轼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沙漠回看清禁月,湖山应梦武林春。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注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推导流程第一步,先弄清诗句首联意思,首联点题,可结合注释(苏轼和弟弟子由分别在杭州和京城)理解。兄弟俩宦游四海,天各一方,已是常事,哪里会因为远别而悲伤落泪。第二步,结合所刻画人物的句子概括出诗人的特点。从首联可以看出苏轼兄弟情谊颇深,但“云海相望”表明宦游四方,会少离多;而“那因远适更沾巾”是说苏辙此去,虽为远别,但也不沾巾(流泪)。故可看出其旷达的性格。第三步,将以上内容组成答案。,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能找到描写人物的句子(或关键词语),准确概括人物性格特征。参考答案表现了诗人旷达的性格。苏轼兄弟情谊深重,但诗人远在杭州,与在京城的苏辙已是天各一方,这次虽是远别,诗人表示也不会作儿女之态,悲伤落泪。 题后归纳(一)设问方式1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诗人(主人公)形象?试加以分析。2诗中的人物形象具有怎样的特点?试加以概括(分析)。3请简要概括(分析)诗中诗人的形象特点。(二)技法点拨4步完胜赏析诗歌人物形象题1悟环境(处境),把握形象诗人所处的环境(如“战乱时期”)、处境(如“遭贬之际”)直接影响到诗人的思想感情,会决定诗人选取的景物特征,也会决定诗歌刻画的形象特征。2抓描写,分析形象虽然诗歌在描写人物时没有小说丰满,但也多使用语言、动作、神态、心理以及白描、细节或侧面描写的方法来刻画人物。把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