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六国论 伶官传序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散文欣赏》.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6290201 上传时间:2020-02-21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六国论 伶官传序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散文欣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六国论 伶官传序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散文欣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六国论 伶官传序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散文欣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六国论 伶官传序学习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初步体会作者缜密的构思。2.提高学生对古今异义词语、文言句式的准确识别,运用的能力。3.了解作者及其借古讽今的写法。学习通过正反说理突出中心论点的写作方法。知识积累文学常识作者简介 苏洵,字明允,自号老泉,眉州眉山(现在的四川眉山县)人,北宋著名散文家。相传“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学业大进,达到通六经百书、下笔顷刻数千言的程度。学成后带领儿子苏轼、苏辙到汴京,以所著的文章谒见翰林学士欧阳修。欧阳修很赏识这些文章,认为可与贾谊、刘向媲美,于是向朝廷推荐,一时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 后人因其子苏轼、苏辙也都以文学闻名,故称他为“老苏”,将他三人合称“三苏”,三人均列入“唐宋八大家”。著有嘉祐集,本文选自嘉祐集笺注。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卒谥文忠,北宋文学家,史学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吉水人。 欧阳修是北宋中叶文学革新运动的倡导人,他提倡古文,批评北宋初以来追求靡丽形式的文风,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他积极培养、提拔、奖掖后进,三苏父子、曾巩、王安石等都出自他的门下。他在散文、诗词创作和史传编写、诗文评论上有很高的成就,其中以散文的造诣为最高。写作背景六国论:北宋建国后一百年间,北宋军队与契丹、西夏军队大小六十余战,输多胜少。1004年契丹大举攻宋,直逼黄河北岸的澶州城下,威胁宋都,宰相寇准力主抗辽,宋打了胜仗,但北宋最高统治者面对有利的形势却屈辱求和,与之订立“澶渊之盟”,北宋每年要向契丹纳银二十万两,绢三十万匹;向西夏纳银十万两,绢十万匹,茶三万斤。这样贿赂的结果,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北宋的这种输币、纳贡求和的办法,与“六国”赂秦而求一夕安寝的政策极为相似。所以,苏洵写了六国论,以“六国破灭之道”来进行讽谏,希望北宋统治者改弦更张,勿蹈覆辙。正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伶官传序:五代的后唐国君庄宗称帝后,迷恋伶人,致使伶人重权在握。后来后唐发生兵变,而拥有兵权的伶人拒不发兵平叛,庄宗只得亲征,但败北,这时众叛亲离,伶人又乘危作乱,用乱箭射死庄宗。100多年后欧阳修就此事发表感慨,借事论理,目的是评述伶官受宠而乱政的史实,总结历史教训,讽谏当时的统治者,要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字词汇总六国论1.词类活用 A.日割月削(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一月月地) B.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C.义不赂秦(名词用作动词,坚持正义) D.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名词用作动词,礼遇) E.不能独完(形容词用作动词,保全) F.李牧连却之(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退却;击退) G.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副词作动词,坚持到底) H.理固宜然(名词作状语) 2.古今异义词 A.其实百倍(古:那实际上。今:实际上) B.思厥先祖父(古:祖辈父辈。今:指父亲的父亲) C.后秦击赵者再(古:两次。今:表示又一次。) D.始速祸焉(古:招致。今:指速度快。) E.可谓智力(古:智谋和力量。今: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的能力。) F.而从六国破灭之故事(古:前例、旧事。今:指真实的或虚构的有人物有情节的 事情。) G.率赂秦耶(古:全都,一概。今:率领,不慎重) 3.一词多义现象 “以”的用法 (1)不赂者以赂者丧(2)秦以攻取之外(3)以地事秦 (4)洎牧以谗诛(5)至丹以荆卿为计(6)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7)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灭之故事(8)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 寸之地。 (9)日削月割,以趋于亡(10)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 “兵”的用法 (1)非兵不利(2)斯用兵之效也 (3)而秦兵又至矣 “为”的用法 (1)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2)至丹以荆卿为计(3)邯郸为郡 “始”的用法 (1)燕赵之君,始有远略(2)始速祸焉 4.找出文章中的通假字 A.暴霜露通“曝”,暴露,冒着。 B.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 C.当与秦相较通“倘”,如果。伶官传序 1.通假字 A.及仇雠已灭 “雠”同“仇”,仇敌 B.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无”通“毋” 2.词类活用 名词作动词 A.函梁君臣之首 函:用木匣子装B.契丹与吾约为兄弟 约:订立盟约 C.抑本其成败之迹 本:推究 D.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原:推其根本 名词作状语 A.负而前驱前:向前B.仓皇东出东:向东 C.一夫夜呼夜:在夜里D.乱者四应四:在四面 动词作名词 而告以成功成功:成功的消息 使动用法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兴、亡:使动 形容词作动词 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乱:作乱 形容词作名词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忽微:细小的事情;智勇:有勇有谋的人物 3.古今异义 A.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古义:表示不好的结果,相当于“以致” 今义:程度副词或表另提一事 B.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古义:官名 今义:动词,投身到(事业中去) 4.一词多义 A.盛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兴盛) 请其矢,盛以锦囊(装) 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旺盛)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强盛) B.归 而皆背晋以归梁(归顺)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返回) 而其归书也必速(还) C.告 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告诉)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祭告) 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禀告) D.其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副词,应当,一定,表祈使语气)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语气词,表程度) 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代词,他)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大概,表揣测语气)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反诘语气,同“岂”) 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还是,表商量语气)重点句式六国论特殊句式 A.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判断句 B.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判断句 C.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被动句 D.洎牧以谗诛 被动句 E.举以予人 省略句 F.至丹以荆卿为计 省略句 G.赵尝五战于秦 介宾后置 H.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定语后置 I.其势弱于秦 介宾后置伶官传序1.判断句 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此三者,吾遗恨也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2.状语后置 请其矢,盛以锦囊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而告以成功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3.省略句 还矢(于)先王,而告(之)以成功 以三矢赐(于)庄宗而告之曰 请其矢,盛(之)以锦囊 岂独(庄宗之困于)伶人也哉 (庄宗)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于)庙 4.被动句 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课文精要理解主旨六国论主要是论述了六国灭亡的原因,目的在于讽喻宋王朝要以六国为鉴,不为契丹(辽)和西夏的“积威之所劫”,一味纳币输绢以求苟安,要“封天下之谋臣”,“礼天下之奇才”,奋起抵御外侮以维护统治。伶官传序总结了后唐庄宗李存勖得天下而后失天下的历史教训,阐明了国家盛衰取决于人事的道理。讽谏北宋王朝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理清结构六国论的结构第一步,开篇提出中心论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第二步,将中心论点转化为两个分论点:一为“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一为“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第三步,总结历史教训,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第四步,讽谏宋王朝不要重蹈六国的覆辙。伶官传序的结构第一步,总起提出中心论点:“盛衰之理,是天命也是人事”。第二步,将中心论点转化为正反两个分论点:一是通过后唐庄宗得天下,说明忧劳可以兴国;二是通过后唐庄宗失天下,说明逸豫可以亡身。第三步,得出结论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把握重点六国论文中的三组对比:第一组对比:攻取与割地。“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秦国侵占别国土地的最主要方式是什么?通过六国的割地。因为六国的败亡,一直有两种观点:一是战败而亡,这是军事实力不行;一是不战自败,这是策略不对。在苏洵看来,策略不对是最根本的原因。所以,第二段阐述分论点时依然扣住“弊在赂秦”这个核心,先来了一组对比。“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苏洵用了“百倍”这个强烈的对比,指出了秦国获得土地,六国丧失土地,不在于战争,就在于割地。我们知道,土地,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都是一个国家国力的重要象征,因为土地有最重要的三个功能。第一,土地提供粮食等物资。打仗打的是什么,打的是钱粮,土地广阔与否,钱粮等后勤物资供应充足与否,是决定战争的最重要因素。第二,土地提供兵员。古代地广人稀,兵源是战争的重要因素,有土地才能有人居住,才能繁衍生息,才能提供壮劳动力和兵源。第三,土地提供战略纵深。两国开战,胜负乃兵家常事,失败了还可以从头再来。但是,能从头再来的重要因素是必须有战略纵深,不至于一仗下来,整个国家领土就全沦陷了。举例:科威特太小,被伊拉克一下子就全占领了。中国,抗日时期,战略纵深大,南京不行有武汉,武汉不行有西南,有四川。从上面的分析来看,土地对于一个国家何等重要,但是六国却对土地视之不甚惜,拱手让给秦国,秦国不战而屈人之兵,兵不血刃获得大量土地,六国的国力能不亏吗,能不最后灭亡吗?以上是第一组对比。第二组对比:艰辛先祖与败家子孙。“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但是他们的子孙呢?败家子一帮。“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其实这是一种非常夸张的写法。子孙真的不甚惜吗?不是,是没办法?六国割地没有那么迅速,割地求和的效果也不是只能获得一夜的安眠。但是苏洵为什么要这样写?这是通过对比,用强烈的感情来批判六国的割地政策,嗤之以鼻,强烈谴责。第三组对比:赂秦效果。“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割地赂秦并没有效果,诸侯的土地有限,暴秦的欲望无法满足,你送给秦国的好处多,他们就越蹬鼻子上脸,侵略你侵略越厉害。通过以上三组强烈的对比,苏洵得出了结论: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伶官传序欧阳修写伶官传序的原因:欧阳修的开篇很有意思,什么话还没有,上来就是呜呼,如此强烈地感慨,这又是为什么呢?简单说有两个原因。第一,五代变乱,殷鉴不远。唐朝晚期,社会动荡,出现了五代十国的混乱局面。五代,50多年间换了5个王朝梁唐晋汉周。五代相当于殷纣王统治下的殷商、秦始皇统治下的暴秦、隋炀帝统治下的隋朝。而后唐李存勖的事就发生在北宋王朝的不久之前。我们往往会有一种感觉,对遥远的事情的感触不是很深,总觉得那离我们太过遥远,但是刚刚发生不久的事情却历历在目,触目惊心。宋朝和西周、西汉、唐朝这三个朝代的初期一样,都有着强烈的忧患意识。加上宋朝的独特性:国力不强,生存于辽、西夏包围圈之中,所以忧患意识更加强烈,总是试图总结前代败亡的经验,使自己的王朝江山一统万万年。这是欧阳修强烈的把历史政治化的现实原因。第二,伶官亡国是典型事件。伶官,代表着皇帝身边的娱乐圈,皇帝如果沉溺其中,必然会荒废朝政,最后亡国。皇帝娱乐一下不可以吗?当然可以,可是娱乐圈这些伶人太不靠谱。举例:1.伶官“狗胆包天”庄宗尝与群优戏于庭,四顾而呼曰:“李天下,李天下何在?(李存勖的艺名)”(敬)新磨遽前以手批其颊。庄宗失色,左右皆恐,群伶亦大惊骇,共持新磨诘曰:“汝奈何批天子颊?”新磨对曰:“李天下者,一人而已,复谁呼邪!”于是左右皆笑,庄宗大喜,赐与新磨甚厚。庄宗的心理:只要被认定自己是出色的演员,怎么都行。伶官的心理:投其所好,没大没小。2.庄宗“体统”失尽(1)戏谑宫廷皇后刘氏素微,其父刘叟,卖药善卜,号刘山人。刘氏性悍,方与诸姬争宠,常自耻其世家,而特讳其事。庄宗乃为刘叟衣服,自负蓍囊药笈,使其子继岌提破帽而随之,造其卧内,曰:“刘山人来省女。”刘氏大怒,笞继岌而逐之。宫中以为笑乐。(2)宠信伶官,乱封官职嬖伶周匝为梁人所得。其后灭梁入汴,周匝谒于马前,庄宗得之喜甚,赐以金帛,劳其良苦。周匝对曰:“身陷仇人,而得不死以生者,教坊使陈俊、内园栽接使储德源之力也。愿乞二州以报此两人。”庄宗皆许以为刺史。郭崇韬谏曰:“陛下所与共取天下者,皆英豪忠勇之士。今大功始就,封赏未及于一人,而先以伶人为刺史,恐失天下心。不可!”因格其命。逾年,而伶人屡以为言,庄宗谓崇韬曰:“吾已许周匝矣,使吾惭见此三人。公言虽正,然当为我屈意行之。”卒以俊为景州刺史、德源为宪州刺史。完全不靠谱。官僚系统是否得力是一个王朝兴衰的重要因素,随便封官,其他人怎么办?这样的朝廷还能长久?一个皇帝可以娱乐,但是要恪守中庸之道,过犹不及。所以,欧阳修沉痛地说:“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像庄宗这样前期智勇、神勇的君主,最后还不落得个乱箭穿身?这是多么令人触目惊心?最后一句,岂独伶人也哉,欧阳修把亡国的原因推展开去,认为不仅仅是伶人可以乱国,只要沉溺一件事情,那便肯定亡国。其实,欧阳修的担心并不是没有道理,北宋王朝亡在宋徽宗之手,而宋徽宗恰恰是一个沉溺于歌舞、绘画的人。李存勖是一位优秀的演员,宋徽宗是一位优秀的画家,但历史赋予他们的身份却不是这些,而是一国之君,只要沉溺其中,那一定是身死国灭,为天下笑。知识迁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仲氏文集序欧阳修呜呼!语称君子知命。所谓命,其果可知乎?贵贱穷亨,用舍进退,得失成败,其有幸有不幸,或当然而不然,而皆不知其所以然者,则推之于天,曰有命。夫君子所谓知命者,知此而已。盖小人知在我,故常无所不为;君子知有命,故能无所屈。凡士之有材而不用于世,有善而不知于人,至于老死困穷而不悔者,皆推之有命,而不求苟合者也。余读仲君之文,而想见其人也。君讳讷,字朴翁。其气刚,其学古,其材敏。其为文抑扬感激,劲正豪迈,似其为人。少举进士,官至尚书屯田员外郎而止。君生于有宋百年全盛之际,儒学文章之士得用之时,宜其驰骋上下,发挥其所畜,振耀于当世。而独韬藏抑郁、久伏而不显者,盖其不苟屈以合世,故世亦莫之知也,岂非知命之君子欤!余谓君非徒知命而不苟屈,亦自负其所有者,谓虽抑于一时,必将伸于后世而不可掩也。君之既殁,富春孙莘老状其行以告于史,临川王介甫铭之石以藏诸幽,而余又序其集以行于世。然则君之不苟屈于一时,而有待于后世者,其不在吾三人者邪?噫!余虽老且病,而言不文,其可不勉!观文殿学士刑部尚书知亳州庐陵欧阳修序。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至于老死困穷而不悔者 困穷:贫穷B其为文抑扬感激 感激:感动C而独韬藏抑郁抑郁:忧郁D亦自负其所有者自负:自恃2下列“而”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其有幸有不幸,或当然而不然A凡士之有材而不用于世,有善而不知于人B余读仲君之文,而想见其人也C少举进士,官至尚书屯田员外郎而止D谓虽抑于一时,必将伸于后世而不可掩也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宜其驰骋上下,发挥其所畜,振耀于当世。(2)临川王介甫铭之石以藏诸幽,而余又序其集以行于世。4从文中看,仲氏“伸于后世”的原因有哪些?参考答案1D2A3(1)本该纵横自如,发挥自己积聚的才德,在当世扬名。(2)临川王介甫把他的事迹刻在石上,埋藏在墓中,而我又为他的文集作序,来让它在世间流传。(“铭之石”“藏诸幽”“序其集”“行于世”)4仲氏知命不苟屈,胸有才学;时人为他播扬。拓展阅读伶官传序赏析(金开诚)北宋王朝建立以后,一直是最大限度地满足大官僚大地主的政治经济利益,“不立田制”,“不抑兼并”,还让他们享有免役、免税等特权。随着土地和财富的高度集中,北宋的统治集团日益腐化,对劳动人民的榨取便更加残酷。在尖锐的民族矛盾中,北宋王朝不但不力求振作,为收复燕云十六州和统一全国而斗争,反而忍受耻辱,长期向辽王朝输款纳币,以求维持苟安的局面。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欧阳修通过活生生的李存勖兴亡史,来呼吁“忧劳兴国”,警告“逸豫亡身”,便不能不说是对症下药的。后来的历史事实证明,北宋王朝亡于女真族,南宋王朝又亡于蒙古族,原因之一都在于宋王朝的统治者只求苟安享乐,毫无进取之心。欧阳修早在北宋前期便能把这一点作为严重的问题提出,也说明他是有一定的眼光的。“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的历史教训,在今天也可供人们借鉴。下面再谈谈这篇文章的写作艺术,准备谈三点。第一,选材与剪裁。本文属于史论性质,而用的主要是归纳论证方法。运用这种论证方法关键在于准确地选择具体事例。本文所用的主要事例是“晋王三矢”的故事,作者对此是下过一番选材和剪裁工夫的。任何历史家撰写历史都会面临两项要求,即记事既要全面,又要可信,但二者往往发生矛盾。为了全面最好能“有闻必录”,但所闻未必可信,所以又要遵守“无征不信”的原则。“晋王三矢”的故事在当时社会上是有影响的。所以宋初王禹在五代史阙文对此作了记录,以弥补薛居正等人所编的旧五代史的缺陷。现在欧阳修撰写新五代史,如果仍然不用这条材料,恐怕难免被人讥为疏陋;而如果加以引用,却又无法证明它确实可信。因此他采用了一种巧妙的处理方法:在新五代史的庄宗本纪中不用这条材料,表现了应有的谨严态度;同时却把这条材料写进伶官传的“序”中,并且加上“世言”二字,这就恰当地表明了这个材料的社会影响及其可信程度。这一处理不但解决了求全与求信的矛盾,而且对伶官传序来说还是一种积极的选材。因为序中如果再拿一些庄宗本纪写过的事来发议论,未免重复无味;而“晋王三矢”故事既是庄宗本纪所未记的,用在这里便显得新鲜,而且很有助于论证本篇的中心论点。这正是一石二鸟恰到好处。同时作者又通过恰当剪裁来突出这个事例。全文想说明“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写得比较详细的只是这个“晋王三矢”的故事,加上兴亡两种不同结果,此外并没有写李存勖如何“忧劳”,又如何“逸豫”。然而读者对他从“忧劳”发展到“逸豫”却已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这就叫做“存大而略小,举重以明轻”,表现了相当高的写作艺术。第二,叙事议论的波澜。新五代史伶官传序篇幅不长,但由于叙事议论配合恰当,行文中又注意了轻重缓急节奏的变化,所以整个文章显得波澜起伏,很有厚度。例如“晋王三矢”故事叙述相当充分,笔势则比较平缓;等到摆完这个生动事例之后,便立即用繁弦促节把文章推向高潮:“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这两个长句,一扬一抑,大起大落。前者好像驾机起飞,直指长空;后者又似高山坠石,一落千丈,这就形成了全文中一个很有声势的大波。再则两个长句分别用“可谓壮哉”“何其衰也”两个分句感叹作结,也是又唱又叹,遥遥相对,使人感到笔墨酣畅,痛快淋漓。大波过去以后,下文还有小波与之呼应配合,这就是“故方其盛也”至“为天下笑”各句。这样便显得笔有余力,文不单薄。本文的中心论点在于宣扬“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的道理,因此对李存勖的扬和抑的对比度越大,便越能证明作者所要宣扬的道理。所以文章中出现的波澜正是为表现中心论点服务的。第三,语言的锤炼。锤炼语言不是为了卖弄词藻,而是为了准确而充分地表现主题。新五代史伶官传序为了突出“忧劳”和“逸豫”的对比,很注意使用对称的词句。例如“人事”和“天命”、“盛”和“衰”、“得”和“失”、“难”和“易”、“成”和“败”、“兴”和“亡”等等,这些对称的词,散见于全篇。再从句子上看,本文更有骈散结合的特点。欧阳修是著名的古文家,原则上是反对骈文的;但他没有陷入形而上学,而是很善于运骈入散、以散破骈,使句式多彩而富有表现力。本文在这一点上尤其突出,凡是叙事议论吃紧之处,作者都着意锤炼了四六成文的对偶句,例如“虽曰天命,岂非人事”,“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一夫夜呼,乱者四应”,“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等,这些句子都是经过锤炼的,很有助于造成鲜明的对比感。另外本文还比较多用转折句、疑问句和感叹句。前人说欧阳修的说理文“一唱三叹”,富有感情色彩,看来这和用语上的“三多”也不无关系。因为转折句使语气委婉,疑问句给读者留下思索和回答的空隙,这两种句子用得好都可以增加文章的情致;至于感叹句更是直接地表露着感情。当然本文之富于感情色彩,根本上是由于作者对北宋封建统治者满怀忠厚恻怛之情,这是应加识别的。但作为写作经验来看,欧阳修能够把说理文写得颇有情味,这还是值得研究的。 (选自历代名篇赏析集成下册,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5年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