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版高中生物 第3章 生物群体的动态平衡检测卷 北师大版必修3.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6289091 上传时间:2020-02-21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4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2019版高中生物 第3章 生物群体的动态平衡检测卷 北师大版必修3.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18-2019版高中生物 第3章 生物群体的动态平衡检测卷 北师大版必修3.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018-2019版高中生物 第3章 生物群体的动态平衡检测卷 北师大版必修3.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3章 生物群体的动态平衡检测卷(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下列关于出生率的叙述,正确的是()A若某种群年初时的个体数为100,年末时为110,其中新生个体数为20,死亡个体数为10,则该种群的年出生率为10%B若某动物的婚配制为一雌一雄,生殖期个体的雌雄比越接近11,则出生率会越高C若通过调控环境条件,使某动物的性成熟推迟,则出生率会更高D若比较三种年龄结构类型的种群,则稳定型的出生率最高答案B解析出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例,A选项中该种群的出生率为20%;一雌一雄婚配制的动物,生殖期雌雄比越接近11,婚配成功率越高,出生率会越高;推迟某动物的性成熟,则出生率会降低;三种年龄结构类型的种群中,增长型的出生率最高。2有关种群叙述正确的是 ()A图中种群的K值为aB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某草原东亚飞蝗卵的数量C山毛榉种群和它所在的群落一样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层现象D理想状态下,种群呈指数增长答案D解析种群增长到一定程度,在一定范围内波动,波动的中轴线所代表的数值即为K值。用样方法调查虫卵的密度。种群内部不具有垂直分层现象。3种群是生态研究的一个重要单位,有关种群的正确叙述是()A种群是指一个生态系统中同种生物所有成熟个体的总和B一个呈逻辑斯蒂增长的种群中,种群增长速率在各阶段是不同的,数量为K/2时增长速率最大C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这样的种群正处于发展阶段D合理密植农作物时,其数量可以大于最大值即K值答案B解析种群是指一个生态系统中同种生物所有个体的总和;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应是处于稳定阶段;合理密植农作物时,其数量可以接近K值,但不能大于K值。4.下图为某地一个生物种群的年龄结构曲线图,如果有一外来物种入侵,并以该种群的幼体为食,这将使该种群的年龄结构发生变化,则这种变化与下图中的哪个坐标曲线相符()答案A解析据题意可知,外来物种入侵后,种群中的幼体数量下降,成体和老年个体数变化不大。5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该害虫的种群密度将明显下降,该种群密度下降是因为 ()A雄性个体数量的减少使雌虫产卵能力下降B繁殖期个体大量迁出,繁殖前期个体数比例下降C受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影响,雌性个体也减少D种群的性别比失调使种群的出生率下降答案D解析性引诱剂诱杀雄性个体,导致种群中性别比严重失调,从而影响出生率,使种群的密度下降。6在一定量的酵母菌培养液中放入活酵母菌若干,抽样镜检,视野下如图甲所示(图中小点代表酵母菌)。将此培养液放在适宜温度下恒温培养5 h后,稀释100倍,再抽样镜检,视野下如图乙所示。根据实验结果判断,以下叙述正确的是()A培养5 h后,酵母菌种群密度是原来的200倍左右B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变化可以用标志重捕法C用血球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只统计方格内的菌体D培养5 h后,酵母菌种群数量已经达到K值答案A解析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方法是抽样检测法;计数酵母菌数量时,对于方格边缘相邻两边及其顶角的酵母菌也要进行统计;培养5 h后,酵母菌种群数量是否达到K值不能作出判断;图乙中酵母菌数量约是图甲中的2倍,由于是稀释了100倍,因此种群密度是原来的200倍左右。7豚草是原产北美的植物,某课外小组对某地区的一片闲散地的部分植物的种群密度进行了五年的调查,部分结果如表所示(单位:株/m2)。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年份20052006200720082009豚草0.30.61.11.52.3狗尾草10.09.286.85.5龙葵3.02.00.400A.可以推测该区域植物的物种多样性在增加B调查豚草的种群密度应该采用样方法C豚草入侵,不改变该区域群落演替的速度与方向D该区域豚草的种群数量将保持指数增长答案B解析从表中信息可以看出,随着时间的推移,豚草种群密度增大,狗尾草种群密度降低,龙葵被淘汰,因而该区域植物的物种多样性在降低。由于豚草入侵,该区域群落演替的速度与方向发生了改变。豚草的种群密度不断增大,种内斗争激烈,最终呈逻辑斯蒂增长。8下图为某一区域M、N两物种的资源利用曲线,其中表述正确的是()A曲线不重叠时,M与N不存在竞争Bb越大,生物适应环境的能力越弱CM、N将呈现指数增长Ddb时,M与N种间竞争激烈答案D解析仅从食物关系来看,曲线不重叠时,M与N无竞争关系,但是二者在其他生存资源上可能会发生重叠而产生竞争关系,所以仅凭曲线是否重叠不能确定二者是否存在竞争关系;b越大,说明该生物的食物种类和数量越多,适应能力越强;指数增长的发生是以没有生存斗争为前提的,显然,M与N存在竞争关系,不可能满足指数增长的发生条件;当db时,两种生物的食物种类重叠部分增多,竞争会加强。9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所得到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较,可能偏小的是()A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某校园老鼠的种群密度时,部分老鼠身上的标志物脱落B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时,只统计样方内的个体数C用血球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方格内和压线上的个体都被统计在内D酵母菌计数时,从静置的酵母菌培养液底部取样统计答案B解析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标记物脱落会导致再次捕获的带有标记物的个体减少,进而计算出的结果会增大;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时,只统计样方内的个体数,不统计顶边、左边及夹角的个体数,会使所得数值偏低;用血球计数板计数时,除了方格内的个体要计算外,对于压线的个体,一般只计算相邻两边及夹角上的个体,若压线的个体都被统计在内,则结果会变大;酵母菌计数时,应先震荡试管使酵母菌均匀分布,如不震荡试管会使底部酵母菌数量比较多,进而使统计的结果变大。10如图是仓库里两种常见的害虫“拟谷盗”与“扁拟谷盗”的生态栖位偏好示意图,根据该图,下列选项正确的是()A在干燥、低温条件下,拟谷盗有竞争优势B在干燥、高温条件下,拟谷盗有竞争优势C在潮湿、低温条件下,扁拟谷盗有竞争优势D在潮湿、高温条件下,扁拟谷盗有竞争优势答案C解析在潮湿、高温条件下,拟谷盗有竞争优势,A、B错误;扁拟谷盗分布于潮湿、低温条件下,具有竞争优势,C正确,D错误。11在一段新建公路的边坡(甲)上移栽灌木和草本植物以保护边坡,另一段边坡(乙)不进行移栽,其他实验条件相同,1年后两段边坡的检测结果如下表。下列分析合理的是()边坡处理方式植被覆盖率(%)小型土壤动物土壤有机质(g/kg)物种数个体数甲种植植物973726019.8乙不干预892811.9A.可以推测移栽植物会降低该群落结构的稳定性B小型土壤动物的增多是移栽植物的预期结果C边坡甲上因没有移栽乔木而不可能自然长出乔木D边坡甲上的群落演替会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加剧答案B解析根据表格中数据结果进行分析,可以看出边坡甲比边坡乙物种数目多,因此可以推测移栽植物会增加物种数目,从而提高该群落结构的稳定性;小型土壤动物的增多是移栽植物导致生存环境改变的结果;边坡甲虽没有移栽乔木,但随着演替的进行,将来也会出现乔木;边坡甲的群落演替最终会达到相对稳定,因此不会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加剧,因此B项分析最为合理。12在生态学研究中,下列方法与研究目的不相符的是()A给海龟安装示踪器调查其洄游路线B给大雁佩戴标志环调查其迁徙路线C用样方法研究固着在岩礁上贝类的种群关系D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达乌尔黄鼠的物种多样性答案D解析达乌尔黄鼠是一个种群,用标志重捕法可调查该种群的密度;采用给海龟安装示踪器、给大雁佩戴标志环的方法,可对其移动路线进行调查;样方法研究的对象为相对固定的生物,如固着在岩礁上的贝类。13下表为某退耕林地在恢复阶段的研究数据,下列叙述错误的是()群落类型树种数量平均胸径(cm)平均高度(m):撂荒7年的次生林228.76.3:25年的次生林8110.48.4:50年的次生林9611.89.2:150年以上的近天然林12813.710.5A.退耕林地的演替属于次级演替B调查退耕林地乔木种群密度常采用样方法C随着演替的进行,树种数量增长的速度加快D退耕林地中植物种类增加,植物间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关系答案C解析退耕林地中保留有原有植物以及生物生存的环境资源,其演替属于次级演替。调查植物种群密度常采用样方法。对比表中数据可知,随着演替的进行树种数量增长的速度减慢。14在一块方形的样地中,调查蒲公英的种群密度时,下列哪项不会影响调查结果的准确性()A从样地中选取样方的多少;从样地中选取的样方里蒲公英数目的多少B从样地中选取的样方里蒲公英数目的多少;样地中群落的物种多样性C所选样地是长方形还是正方形;从样地中选取样方的多少D样地中群落的物种多样性;从样地中选取样方是否具有随机性答案B解析本题强调的是对“调查结果的准确性”的影响。取样方法是五点取样法还是等距取样法,样地是长方形还是正方形对调查结果均没有影响。样方数目和取样的随机性会影响调查结果,但样地中蒲公英数目的多少和其他生物的多少均不影响调查结果。15. 用“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的过程是()选择一个该种群分布比较均匀的长方形地块,将该地按照长度分成10等份,在每份的中央画一个大小为1 m2的样方选择一个该种群分布比较密集的长方形地块,将该地按照长度分成10等份,在每份的中央画一个大小不同的样方计数每个样方内该种群数量,取其最大值作为种群密度的估计值计数每个样方内该种群数量,取其平均值作为该种群密度的估计值A BC D答案B解析用样方法进行蒲公英的种群密度调查时,要做到随机取样,样方大小相等,一般取1 m2,以所有样方内的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的估计值。16对某地区新引入一种鸟的种群增长率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17年的调查研究,得到的数据如下表。下列对该鸟种群描述正确的是()年份第1年第2年第3年第4年第5年第6年第7年增长率0.661.242.813.672.941.650.03A.种群的年龄结构为稳定型B种群数量呈指数增长C种群增长受种群密度的制约D第34年中种内斗争最激烈答案C解析在调查期间,该种群增长率始终大于零,说明该种群为增长型;因种群增长率不是定值,故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应呈“S”型;种群增长受种群密度、天敌、食物、气候等因素的影响;种内斗争的激烈程度与种群密度呈正相关,因此在第7年种内斗争最激烈。17如图a、b、c分别代表的是在2003 800 m的海拔内,山坡a、森林b、海洋c三个不同的自然区域内植物的分布状况。据此判断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A在2003 800 m范围内,不同区域内植物的种类出现了很大的差异,温度是影响分布的主要生态因素Ba处不同高度的山坡上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这说明群落具有垂直结构Cb、c处的植物在垂直方向上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这说明群落具有垂直结构D影响b处植物出现明显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是水分答案C解析a处不同高度的山坡上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这是由于地形的起伏引起不同高度的山坡上温度不同,不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而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影响森林生态系统在陆地上分布的主要因素是水,但是森林中植物的分层现象是受光强度影响形成的;c处藻类植物的分层现象是受光质(波长)影响形成的,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18如图表示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和有环境阻力条件下的增长曲线,下列有关种群数量增长曲线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图A为指数增长,每年增加的个体数量始终不变B图B为逻辑斯蒂增长,G点时增长速率达到最大值C防治蝗灾应在害虫数量达到F点时进行D渔业捕捞后剩余量应该在E点左右答案D解析图A曲线的斜率代表种群的增长速率(即单位时间内种群个体的增加数目),由题图曲线特征可以看出,在不同的时间点,曲线的斜率不同,即种群的增长速率不同,故A错误。图B中G点时种群的数目不再变化,增长速率为0,故B错误。防治蝗灾应该在D点附近,超过D点,蝗虫增长速率加快,灭虫效果差,故C错误。渔业捕捞后的剩余量应保持在E点左右,此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快,故D正确。19下列有关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影响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A人类的许多活动在影响着群落的演替B人类可以建立人工群落,将演替的方向和速度置于人为控制之下C人类的活动对生物群落演替的影响有时超过其他某些自然因素D人类活动对群落的演替均是具有破坏性的答案D解析人类的许多活动正在影响着群落的演替,如砍伐森林、填湖造地等。但是人类也可以封山育林、退耕还湖,还可以改造环境,这些人为措施对于群落的演替均有积极的作用。20生态入侵是指由于人类有意或无意地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它栖息和繁衍的地区后,其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域稳定扩展的现象。例如,紫茎泽兰原产于墨西哥,解放前由缅甸、越南进入我国云南,并由此扩展到广西、贵州等地区,连接成片,成为当地的“害草”,紫茎泽兰“入侵”到一个新环境的初期,可能会()其种群数量在一段时间内呈指数增长其种群数量增长不受天敌制约其种群可能会威胁到新环境内的物种多样性其种群会使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趋于复杂A BC D答案C解析生物在适宜的环境中,由于生存空间和资源充足,没有天敌的限制,其种群数量在一段时间内会呈指数增长,正确;紫茎泽兰原产于墨西哥,在我国缺乏天敌,其种群数量增长不受天敌制约,正确;紫茎泽兰入侵,侵占大量空间而使当地生物生存受到很大威胁,即威胁到新环境内的物种多样性,正确;外来物种的入侵,生物多样性锐减,使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趋于简单,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减弱,错误。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4小题,共40分)21(8分)某山区坡地生态环境破坏严重,人们根据不同坡度,分别采取保护性耕作、经济林种植和封山育林对其进行了治理。(1)陡坡在封山育林后若干年内,经历了一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和灌木三个阶段,其典型物种的种群密度变化如图所示。调查植物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是_。图中,O a,物种密度上升,原因是在适宜条件下,物种的_;bc,物种逐渐消失,物种密度逐渐降低到相对稳定,原因是物种能耐受_;c点后,在适宜气候条件下群落中最终占主导地位的植物类型将是_。(2)该坡地经治理后,既扩大了植被覆盖面积、增加了对大气中_的固定,又提高了经济产出,初步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同步发展。答案(1)样方法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弱光乔木(2)碳元素(CO2)解析(1)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常用样方法;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时,种群密度上升;由曲线图可知bc,物种为优势物种,物种因不能耐受弱光而逐渐消失,而物种因能耐受弱光所以其种群密度降低到相对稳定;c点后,在适宜气候条件下,乔木将占主导地位。(2)该坡地经治理后,在增加植被覆盖面积,提高了光能利用率,增加了对大气中CO2的固定的同时,也提高了经济产出。22.(14分)请根据如图所示“种群生长”的坐标曲线图,回答下列有关问题:(1)马缨丹是一种生活于热带地区的有毒植物,为达到观赏目的,人们把它引种到夏威夷,一段时间后,马缨丹大量繁殖,对夏威夷的畜牧业造成严重威胁,图中曲线_符合马缨丹疯狂蔓延的趋势。这充分体现了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中的生物_的特性。(2)自然界中种群增长曲线表现为图中的曲线_。(3)按生态学原理,世界人口增长应该表现为图中曲线_。若地球环境对人类种群的容纳量(K)为110亿,则全球人口的最适数量为_。若出现cd段则表明人口出现了负增长。(4)太湖蓝细菌事件使太湖美丽的形象大打折扣,若此图表示太湖蓝细菌增长曲线,当种群数量达到_点后,增长速率为0。(5)依据自然界“种群增长”的特点,人们在进行狩猎或海洋捕捞作业时,应把握在_点后进行,原因是_。(6)若图中曲线表示某地老鼠种群数量变化,如果灭鼠时只采用杀死的办法,采取措施后老鼠的数量会很快恢复到原有的数量。请你据图提出更有效的控制鼠害的方案:_。答案(1)过度繁殖(2)(3)55亿(4)f (5)ee点时种群数量的增长速率最大(6)增加老鼠生存环境阻力(可从食物来源、生活场所、天敌等方面考虑),使其环境容纳量降低解析过度繁殖是生物界的一种普遍现象,外来物种由于条件适宜往往呈“J”型曲线疯狂增长。自然情况下,种群数量的增长呈逻辑斯蒂增长,人口增长也不例外,其主要原因是生存条件有限。在K/2时,种群保持最大的增长速率,所以如果全球的人口环境容纳量为110亿,则最适人口数量为55亿。当种群数量达到f点后,出生率死亡率,即种群增长速率为0,而种群数量达e点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对于狩猎和海洋捕捞作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灭鼠时若只是杀死一部分老鼠,鼠种群数量下降到c点以下,但很快又恢复到c点。若降低环境容纳量(即K值),如清除垃圾、储藏好食物,可有效地控制鼠害。23(8分)近年来,沙棘木蠹蛾在内蒙古鄂尔多斯等地爆发成灾,引起沙棘大面积死亡。研究者发现,鄂尔多斯市山坡地沙棘林和河滩地沙棘林的受害程度有显著差异,如下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1)已知每个有虫株上的虫数大致相同,那么据上图可知,从20012006年,山坡地的沙棘木蠹蛾种群呈_增长,在_年(区段)该种群的种群增长速率最高。(2)研究者为了研究沙棘的抗虫机理,对山坡地和河滩地的土壤条件和沙棘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如下表所示:地点土壤肥力土壤含水量沙棘叶片光合色素总量(mgg1)沙棘日平均光合速率(释放O2mgm2h1)有机质含量(%)氮含量(%)表层60 cm(%)山坡地0.5950.0157.02.44960河滩地0.2020.00315.02.821 280研究者认为决定沙棘抗虫性的关键因素是土壤含水量,并进行了实验验证:将生长状况相似的沙棘分为A、B两组,A组土壤含水量和土壤肥力与河滩地相同,B组_,结果A组抗虫性显著高于B组,证实了研究者的假设。(3)对于沙棘木蠹蛾已经成灾的山坡地,在不造成环境污染的前提下,可以采用_措施来降低沙棘木蠹蛾的种群密度。答案(1)逻辑斯蒂20022004(2)土壤含水量与山坡地相同(或土壤含水量低于河滩地),土壤肥力与河滩地相同(3)施放性引诱剂(用黑光灯诱杀、引入沙棘木蠹蛾的天敌等合理答案均可)解析(1)生物在自然条件下的生长遵循“S”型曲线;从曲线中看出,在20022004年(区段),曲线斜率最大,表明该种群的种群增长速率最高。(2)从表中数据看出,山坡地土壤肥力比河滩地大,含水量小,而光合作用总量小,说明决定沙棘抗虫性的关键因素可能是土壤含水量,设计实验时,B组土壤含水量与山坡地相同(或土壤含水量低于河滩地),土壤肥力与河滩地相同,结果A组由于含水量大而抗虫性显著高于B组。(3)对于沙棘木蠹蛾已经成灾的山坡地,为减少环境污染,可以采用施放性引诱剂、用黑光灯诱杀、引入沙棘木蠹蛾的天敌等措施来降低沙棘木蠹蛾的种群密度。24(10分)某生物兴趣小组为了“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按图1装置进行了实验,并使用图2所示的血球计数板对培养液中的酵母菌进行计数。请分析回答:(1)排气口的胶管设计成长而弯曲的目的是_。(2)实验的最初阶段,由于_、_、_,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呈指数增长。(3)在图2所示的计数室中,如果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以数清,应当采取的措施是_。(4)本实验没有另设置对照实验,原因是_。为提高实验的准确性,实验时应进行_。(5)请你设计表格记录实验数据。答案(1)防止空气中的杂菌污染(2)温度等条件适宜营养物质充足没有敌害和竞争(3)增加稀释倍数(4)该实验在时间上形成前后自身对照重复实验(取样)(5)表格如下时间次数1234567123解析在实验中要保证无菌环境,因此要将排气口的胶管设计成长而弯曲的,防止空气中杂菌进入污染。在实验最初阶段因为营养物质充分,没有敌害和大的种内斗争,温度条件适宜,酵母菌迅速呈指数增长。在实验中如果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以数清,应该增加稀释倍数,使酵母菌分布均匀再进行计数。本实验不需要单独设置对照实验,因为实验自身在时间上前后形成对照。在实验中为了使结果更准确,要多次重复取样,取平均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