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高中语文 5.19 鞭贾作业 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6288534 上传时间:2020-02-2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7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2019高中语文 5.19 鞭贾作业 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8-2019高中语文 5.19 鞭贾作业 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8-2019高中语文 5.19 鞭贾作业 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5单元-19鞭贾李仕才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的()A市之鬻鞭者(y)其贾宜五十()B蹇仄而不植(qin) 则遬然枯(s)C举之翲然若挥虚焉(pio) 马踶不已,坠于地(d)D余曷不至于公卿(k) 拳蹙而不遂(c)【解析】A项,“贾”读“ji”;B项,“蹇”读“jin”;D项,“曷”读“h”。【答案】C2下列各句中的词语有活用现象的一项是()A其贾宜五十,必曰五万B视其首,则拳蹙而不遂C举之翲然若挥虚焉D今之栀其貌,蜡其言【解析】“栀”、“蜡”名词作动词,用栀、蜡装饰。【答案】D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A和相同,和相同B和不同,和不同C和不同,和相同D和相同,和不同【解析】者:的人/表判断;焉:形容词词尾/代词。【答案】B4与“以求贾技于朝”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A持以夸余B向之黄者栀也,泽者蜡也C复之以五十,则伏而笑D后出东郊,争道长乐坂下【解析】A项,省略句;B项,判断句;C项,介词结构后置句;D项,省略句。【答案】C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自古明王圣帝,犹须勤学,况凡庶乎!此事遍于经史,吾亦不能郑重,聊举近世切要,以启寤汝耳。士大夫之弟,数岁已上,莫不被教,多者或至礼传,少者不失诗论。及至冠婚,体性稍定,因此天机,倍须训诱。有志向者,遂能磨砺,以就素业;无履立者,自兹堕慢,便为凡人。人生在世,会当有业,农民则计量耕稼,商贾别讨论货贿,工巧则致精器用,伎艺则沉思法术,武夫则惯习弓马,文士则讲议经书。多见士大夫耻涉农商,羞务工技,射则不能穿札,笔则才记姓名,饱食醉酒,忽忽无事,以此销日,以此终年。或因家世馀绪,得一阶半级,便自为足,全忘修学,及有吉凶大事,议论得失,蒙然张口,如坐云雾。公私宴集,谈古赋诗,塞默低头,欠伸而已。有识旁观,代其入地。何惜数年勤学,长受一生愧辱哉!梁朝全盛之时,贵游子弟,多无学术,至于谚曰:“上车不落则著作,体中何如则秘书。”无不熏衣剃面,傅粉施朱,驾长檐车,跟高齿履,坐棋子方褥,凭斑丝隐囊,列器玩于左右,从容出入,望若神仙,明经求第,则顾人答策,三九公宴,则假手赋诗。当尔之时,亦快士也。及离乱之后朝市迁革铨衡选举非复曩者之亲当路秉权不见昔时之党求诸身而无所得,施之世而无所用。被揭而丧珠,失皮而露质,兀若枯木,泊若穷流,鹿独戎马之间,转死沟壑之际,当尔之时,诚驽材也。有学艺者,触地而安。自荒乱以来,诸见俘虏,虽百世小人,知读论语孝经者,尚为人师;虽千载冠冕,不晓书记者,莫不耕田养马,以此现之,安可不自勉耶?若能常保数百卷书,千载终不为小人也。有客难主人曰:“吾见强弩长戟,诛罪安民,以取公侯者有吴;文义习吏,匡时富国,以取卿相者有吴;学备古今,才兼文武,身无禄位,妻子饥寒者,不可胜数,安足贵学乎?”主人对曰:“夫命之穷达,犹金玉木石也;修以学艺,犹磨莹雕刻也。金玉之磨莹,自美其矿璞;木石之段块,自丑其雕刻。安可言木石之雕刻,乃胜金玉之矿璞哉?不得以有学之贫贱,比于无学之富贵也。且负甲为兵,咋笔为吏,身死名灭者如牛毛,角立杰出者如芝草;握素披黄,吟道咏德,苦辛无益者如日蚀,逸乐名利者如秋荼,岂得同年而语矣。且又闻之:生而知之者上,学而知之者次。所以学者,欲其多知明达耳。必有天才,拔群出类,为将则暗与孙武、吴起同术;执政则悬得管仲、子产之教,虽未读书,吾亦谓之学矣。今子即不能然,不师古之踪迹,犹蒙被而卧耳。”(节选自颜氏家训勉学篇,有删改)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及离乱之后/朝市迁革/铨衡选举/非复曩者之亲/当路秉权/不见昔时之党/求诸身而无所得B及离乱之/后朝市迁革/铨衡选举非复曩者之亲/当路秉权不见昔时之党/求诸身/而无所得C及离乱之后/朝市迁革/铨衡选举非复曩者之亲/当路秉权不见昔时之党/求诸身/而无所得D及离乱之/后朝市迁革/铨衡选举/非复曩者之亲/当路秉权/不见昔时之党/求诸身而无所得【解析】“及离乱之后”指等到发生战乱流离后,后面应断开,可排除B、D两项;“非”表否定判断,前面应断开,可排除C项。故选A。【答案】A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颜氏家训是南北朝时期记述个人经历、思想、学识以告诫子孙的著作,从此方面来看与论语相似。B“素业”在古文中有多重意思:先世所遗之业、清白的操守、本业。古代重农抑商,因此本业指的就是农业。C“秘书”现在既指政党之内的要职,也指写字楼及商业机构内的文员职位。而文中则是官名的总称。D芝草古以为瑞草,服之能成仙,治愈万症,其功能应验,灵通神效,故名“灵芝”,又名“不死药”,文中是对杰出人士的称赞。【解析】 “因此本业指的就是农业”说法错误,古代一般指农业,有时也指根本事物、本身的行业等。【答案】B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古以来的贤王圣帝还需要勤奋学习,普通人更有必要学习了!这类事情遍见于经籍史书,所以作者只举近代切要的来启发提醒世人。B各个朝代的世族子弟腐败无能,“上车不落就可当著作郎,体中无货也可做秘书官”是对他们无能的生动描述。C作者认为学习是值得崇尚的,一块石头之所以难看,是因为尚未经过雕刻。学习能修身养性,如能经常保有几百卷的书,过上千年也不会成为小人。D作者认为,时局动荡,要想安身立命,只能靠自己的艰辛努力,多读书从而谋得一技之长。【解析】“上车不落就可当著作郎,体中无货也可做秘书官”特指梁朝贵族子弟。【答案】B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或因家世馀绪,得一阶半级,便自为足,全忘修学。译文:_(2)今子即不能然,不师古之踪迹,犹蒙被而卧耳。译文:_【答案】(1)有的凭家世馀荫,弄到一官半职,就自感满足,全忘学习。(2)你们现在既然不能达到这样的水平,如果不效仿古人勤奋好学的榜样,就像盖着被子蒙头大睡(什么也不知道)。【参考译文】从古以来的贤王圣帝,还需要勤奋学习,何况是普通百姓之人呢!这类事情遍见于经籍史书,我也不能一一列举,只举近代切要的,来启发提醒你们。士大夫的子弟,几岁以上,没有不受教育的,多的读到礼记左传,少的也起码读了诗经和论语。到了加冠成婚年纪,体质性情稍稍定型,凭着这天赋的机灵,应该加倍教训诱导。有志向的,就能因此磨炼,成就士族的事业;没有成就功业志向的,从此怠惰,就成为庸人。人生在世,应当有所专业,农民则商议耕作,商人则讨论货财,工匠则精造器用,懂技艺的人则考虑方法技术,武夫则练习骑马射箭,文士则研究议论经书。然而常看到士大夫耻于涉足农商,羞于从事工技,射箭连一层铠甲也射不穿,提起笔仅仅能写出自己的姓名,整天酒足饭饱,无所事事,以此来打发日子,以此来终尽天年。有的凭家世馀荫,弄到一官半职,就自感满足,全忘学习,遇到婚丧大事,议论得失,就昏昏然张口结舌,像坐在云雾之中。公家或私人宴饮集会,谈古赋诗,又是沉默低头,只会打呵欠伸懒腰罢了。有见识的人在旁看到,真替他羞得无地自容。为什么不愿用几年时间勤学,以致一辈子长时间受愧辱呢?梁朝全盛时期,士族子弟,多数没有学问,以致有谚语说:“上车不落就可当著作郎,体中无货也可做秘书官。”这些贵族子弟没有不讲究熏衣剃面,涂脂抹粉的,驾着长檐车,踏着高齿屐,坐着带有棋盘图案的方块褥子,靠着用染色丝织成的软囊,左右摆满了器用玩物,从容地出入,看上去真好似神仙一般,到明经义求取及第时,那就雇人回答考试问题;要出席朝廷显贵的宴会,就请人帮助作文赋诗。在这种时候,也算得上是个“才子佳士”。等到发生战乱流离后,朝廷变迁,执掌选拔人才的职位,不再是从前的亲属;当道执政掌权,不再见当年的私党。求之自身一无所得,施之世事一无所用。外边披上粗麻短衣,而内里没有真正本领,外边失去虎皮外表,而里边肉里露出羊质,呆然像段枯木,泊然像条干涸的河流,他们在乱军中颠沛流离,辗转死亡沟壑之际。在这种时候,真成了驽才。只有有学问才艺的人,才能随处可以安身。从战乱以来,所见被俘虏的,即使世代寒士,懂得读论语孝经的,还能给人家当老师;虽是历代做大官,不懂得书写的,没有不是去耕田养马,从这点来看,怎能不自勉呢?如能经常保有几百卷的书,过上千年也不会成为贫贱之人。有位客人追问我说:“我看见有的人只凭借强弓长戟,就去讨伐叛逆,安抚民众,以取得公侯的爵位;有的人只凭借精通文史,就去救助时代,使国家富强,以取得卿相的官职;而学贯古今,文武双全的人,却没有官禄爵位,妻子儿女饥寒交迫,类似这样的事数不胜数,学习又怎么值得崇尚呢?”我回答说:“人的命运坎坷或者通达,就好像金玉木石;钻研学问,掌握本领,就好像琢磨与雕刻的手艺。琢磨过的金玉之所以光亮好看,是因为金玉本身是美物;一截木头,一块石头之所以难看,是因为尚未经过雕刻。但我们怎么能说雕刻过的木石,胜过尚未琢磨过的宝玉呢?同样,我们不能将有学问的贫贱之士,与没有学问的富贵之人相比。况且,身怀武艺的人也有去当小兵的,满腹诗书的人也有去当小吏的,身死名灭的人多如牛毛,出类拔萃的人少如芝草;埋头读书,传扬道德文辛,劳而无益的人少如日蚀,追求名利耽于享乐的人多如秋草,二者怎么能相提并论呢?另外,我又听说:一生下来不学就会的人是天才,经过学习才会的人就差了一等。,因而,学习是使人增长知识,明白通达道理。只有天才,才能出类拔萃,当将领就暗合于孙子、吴起的兵法,执政者就同于管仲、子产的政治素养,(像这样的人,)即使不读书,我也说他们已经读过了。你们现在既然不能达到这样的水平,如果不效仿古人勤奋好学的榜样,就像盖着被子蒙头大睡(什么也不知道)。”9为下面一段话写一个结语。要求能够和上文相衔接,体现作者的思想态度。柳宗元始终认为人的价值只有为国家效力、被朝廷重用才能显现,所以他虽然信佛但又无法超脱现实。他没有陶渊明的恬然,也不会像王维一样去皈依佛门,他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孤独。于是,他在游山玩水中求乐,借诗文抒发愤世嫉俗、怀才不遇之情。后人对柳宗元信佛多有贬义,我却能理解他的无奈选择。只要我们用历史的眼光客观地去观察中国古代士阶层,就不难发现,_。【答案】当他们的救国济民理想无法付诸实施或仕途不达时,宗教信仰无疑是最好的一种精神支柱。10根据所给材料的内容,在下面画线处补写恰当的句子。要求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不得照抄材料,每句不超过25字。鼎在中国由来已久。它最初是古代的烹饪之器,相当于现在的锅,_。许慎在说文解字里记述:“鼎,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鼎有三足圆鼎,也有四足方鼎。最早的鼎是黏土烧制的陶鼎,后来又发展为青铜铸造的铜鼎。传说夏禹曾收九牧之金铸九鼎于荆山之下,以象征九州。自从有了禹铸九鼎的传说,鼎_。国灭则鼎迁,夏朝灭,商朝兴,九鼎迁于商都亳京;商朝灭,周朝兴,九鼎又迁于周都镐京。从商至周,都把定都或建立王朝称为“定鼎”。鼎自从被视为传国重器、国家和权力的象征后,“鼎”字也被赋予了显赫、尊贵、盛大等政治引申意义。譬如一言九鼎、大名鼎鼎、鼎盛时期、鼎力相助、三足鼎立、问鼎等。鼎是我国青铜文化的代表。它既是文明的见证,又是文化的载体。根据禹铸九鼎的传说,可以推想,_。_【答案】(1)用以炖煮和盛放食品。(2)鼎就从一般的炊器演变为传国的重器了。(3)我国早在4000多年前就有了青铜冶炼和铸造技术。课内阅读(教师用书独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市之鬻鞭者,人问之:其贾宜五十,必曰五万。复之以五十,则伏而笑;以五百,则小怒;五千,则大怒;必五万而后可。有富者子,适市买鞭,出五万,持以夸余,视其首,则拳蹙而不遂;视其握,则蹇仄而不植;其行水者,一去一来不相承;其节朽黑而无文,掐之灭爪,而不得其所穷;举之翲然若挥虚焉。余曰:“子何取于是而不爱五万?”曰:“吾爱其黄而泽。且贾者云。”余乃召僮爚汤以濯之。则遬然枯,苍然白,向之黄者栀也,泽者蜡也。富者不悦,然犹持之三年。后出东郊,争道长乐坂下,马相踶,因大击,鞭折而为五六。马踶不已,坠于地,伤焉。视其内则空空然,其理若粪壤,无所赖者。今之栀其貌,蜡其言,以求贾技于朝,当其分则善。一误而过其分,则喜;当其分,则反怒,曰:“余曷不至于公卿?”然而至焉者亦良多矣。居无事,虽过三年不害。 当其有事,驱之于陈力之列以御乎物,以夫空空之内,粪壤之理,而责其大击之效,恶有不折其用,而获坠伤之患者乎!1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1)有富者子,适市买鞭()(2)视其首,则拳蹙而不遂()(3)余乃召僮爚汤以濯之。则遬然枯()(4)马相踶,因大击,鞭折而为五六()【答案】(1)适,到去。(2)遂:顺畅。(3)遬:同“速”,极短时间,极快速。(4)踶:踢。1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1)则蹇仄而不植(2)其节朽黑而无文(3)然犹持之三年(4)民之有口也,犹士之有山川也A两个“而”不同,两个“犹”不同。B两个“而”相同,两个“犹”不同。C两个“而”不同,两个“犹”相同。D两个“而”相同,两个“犹”相同。【解析】两个“而”都是连词,表并列关系;第一个“犹”是副词,“仍然,还是”,第二个“犹”是动词,“如同,好像”。【答案】B13下列对选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富者子明知马鞭质量不过关,“然犹持之三年”,结果“坠于地,伤焉”。文章通过这个故事,告诉人们要有忧患意识。B文章的叙述语言不多,但刻画人物形象、叙述人物语言的文字却极为生动传神,让人过目不忘。C鞭子质量很差,但是鞭贾先是“伏而笑”,继而“小怒”,再则“大怒”,最后才“可”,反映出他的狡诈。D文章以“鞭贾”为题,其实只是设计文章主旨的一个引子,即用卖鞭人的话来影射当时的官员,体现出了作者高度的智慧和高超的行文技巧。【解析】A项,“告诉人们要有忧患意识”理解错误。【答案】A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有富者子,适市买鞭,出五万,持以夸余。译文:_(2)后出东郊,争道长乐坂下,马相踶,因大击,鞭折而为五六。译文:_【答案】(1)有一个富家子弟,到集市上买马鞭,出资五万,(买到后)拿着马鞭向我夸耀。(2)后来出门到东郊,(和别人)在长乐坂下争道,双方的马互相踢打,于是用鞭子用力抽打马,鞭子折断为五六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