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方略 课时作业23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人民版.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6287637 上传时间:2020-02-21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方略 课时作业23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人民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9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方略 课时作业23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人民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9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方略 课时作业23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人民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课时作业23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8延安高三摸底)苏俄(联)历史上的某一时期银行的信贷业务急剧减少,银行作为信贷机构而独立存在已失去意义,政府发布关于撤销人民银行的法令,宣布银行机构与财政机构合并。苏俄(联)这一时期的经济政策()A引发了严重经济和政治危机B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C一定程度冲击了斯大林模式D利用市场货币关系发展经济解析:材料“银行的信贷业务急剧减少”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苏俄(联)取消商品贸易,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时的经济政策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它引发了苏俄严重经济和政治危机,故A项正确;B项是指斯大林模式,故排除;C项是苏联改革的影响,排除;D项是指新经济政策,排除。答案:A2(2018长沙高三十校联考)1922年10月,列宁强调:我们一直力求划清界限,搞明白什么是从法律上满足任何公民与目前经济流转有关的要求,什么是滥用新经济政策。这表明列宁()A创造出新的国家资本主义呈现形式B开始探索符合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C重视法治在社会主义探索中的作用D主张严厉打击新经济政策的反对者解析:列宁只是强调运用法律手段推进社会主义探索,依法落实新经济政策,反对滥用新经济政策,不是严厉打击新经济政策的反对者,C项正确,D项错误;题干材料没有体现国家资本主义的呈现形式,排除A项;B项错在“开始”之说。故答案为C项。答案:C3(2018咸阳高三阶段测评)新经济政策期间,苏俄共有租让企业和其他形式的外资企业350多家,吸收资金约1亿金卢布,外资产值在全国工业总产值中约占1%,同时还引进了西方先进技术的各种援助合同。这可以用来说明新经济政策()A完善了苏俄市场经济体制B冲击了苏俄的公有制经济C赢得了资本主义国家认可D助推了苏俄工业化的进程解析:新经济政策主张实行国家资本主义,把国内不能经营的企业租让给资本家经营,通过这一措施吸收外国资金,有利于推进苏俄的工业化,故D正确;苏俄当时不是市场经济,故A错误;苏俄公有制仍然是主体,故B错误;材料没有提及资本主义国家有没有认可的信息,故C错误。答案:D4(2018聊城高三模拟)1925年12月,苏联提出了“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斯大林认为,不是发展任何一种工业都是工业化,工业化的中心,工业化的基础,是发展重工业,就是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发展本国的机器制造业。据此分析()A斯大林模式已经形成B单一公有制已经建立C容易造成国民经济比例的失调D新经济政策被终止解析:根据材料“工业化的中心,工业化的基础,是发展重工业”可知,片面强调发展重工业,容易造成国民经济比例的失调,C项正确。斯大林模式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初,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所有制的问题,而是强调发展重工业,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新经济政策被终止,而是强调发展重工业,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C。答案:C5(2018银川高三段考)积累率是指积累基金在国民收入使用总额中所占的比重。“一五”计划前,苏联的积累率为19%,“一五”计划提高到了33%。当时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积累率为15%。这反映出斯大林模式下()A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不利生产发展B工业化加速是以牺牲农业为代价的C单一的公有制体制阻碍了生产发展D工业化加速的同时忽视了改善民生解析:材料反映出斯大林模式下注重高积累而忽视了改善民生的问题,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反映的是高积累而非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忽视民生而非牺牲农业,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反映的是高积累而非单一的公有制体制阻碍了生产发展,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答案:D6(2018玉林高三统考)斯大林认为,长期执行新经济政策会“扼杀社会主义因素而复活资本主义”。托洛茨基认为:“我们实行新经济政策,目的是在其基础上战胜它。”加米涅夫认为,新经济政策是向小资产阶级的农民的自发势力妥协,小资产阶级是大资产阶级的萌芽。这些观点()A淡化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对立B直接推动了斯大林模式的确立C与列宁实行新经济政策的初衷一致D实质是社会主义理论的教条化解析: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从而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斯大林等人的观点没有认清新经济政策的实质和目的,认为承认市场经济就是承认资本主义,其实质上是对社会主义理论的教条化理解,故D项正确,A项错误;废除新经济政策是斯大林体制确立的一步,故B项错误;列宁实行新经济政策的初衷是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不是发展资本主义,故C项错误。 答案:D7(2018柳州高三段考)20世纪30至40年代,很多西方经济学家开始研究苏联“我相信思想界、学术界对于苏联模式的推崇可能是主流。波兰经济学家兰格甚至认为苏联的经济体制可能会取代市场而做得更好”。这表明()A学习苏联成为当时世界潮流B自由主义的经济理论已被摒弃C西方国家放弃了对苏联的敌视态度D苏联“五年计划”成就得到一定肯定解析:西方经济学家研究苏联和推崇苏联模式,是在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大背景下展开的,当西方经济面临严重危机的时候,苏联模式逐渐形成并且在经济建设中取得突出成就,因而苏联模式受到了关注,故D符合题意;A不能从题干中得出,题干仅仅在说“研究苏联”,故排除A;B、C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故排除。答案:D8(2018莆田高三调研)1936年法国作家纪德写了从苏联归来一书,书中有一个苏联大学生在谈到学习外语的感受时说:“几年以前,德国和美国还有几点可以给我们学习,但现在我们无需向外国人学习什么了。那么,说外国话有什么用处呢?”这表明当时的苏联()A工业总产值跃居世界第一的民族自豪感B高度集中体制下民众的盲目自满心态C减少对深陷经济危机的西方世界的依赖D成功地突破了西方世界的经济封锁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斯大林模式。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刚刚开始,有很多地方是需要向外国人学习的,“无需向外国人学习什么了”则足以证明这是高度集中体制下民众的盲目自满心态,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当时的苏联工业总产值跃居世界第二而非第一,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当时的苏联趁着西方国家经济危机引进西方技术人才和机器,加大了而非减少对深陷经济危机的西方世界的依赖,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从整体上来讲当时的苏联仍处于西方世界的经济封锁之中,并未成功地突破西方世界的经济封锁,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答案:B9(2018铜陵高三评估)1956年春,苏共中央决定对农业劳动组合章程的部分条款进行修改和补充,在集体农庄改行按月预付一部分现金报酬,并按不同标准付给超额完成计划附加报酬的制度。上述措施旨在()A扩大集体农庄的自主权B推动农民走集体化道路C改变计划经济管理体制D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解析:“预付一部分现金报酬”“附加报酬”说明给予农民一定物质刺激,这有助于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故D正确;A是赫鲁晓夫改革措施,材料没有提及;B是20世纪30年代实行;此时仍是计划经济体制,故C错误。答案:D10(2018淄博高三段考)有研究者指出,赫鲁晓夫“肯定没有把扫除他前任所建立的那种政治体制当成自己的任务,相反,为了巩固他自己的权力以及实施某些政治和经济上的改革,他还充分利用了这种体制的独裁主义结构。”该观点意在说明赫鲁晓夫()A建立了新的官僚政治体制B加强苏联政治经济的集权C不自觉地延续斯大林模式D改革使苏联经济失去活力解析:赫鲁晓夫的改革没有冲破斯大林模式,所以没有建立新的官僚政治体制,排除A。根据所学知识,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给了农业以及部分中央企业一定的自主权,排除B。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赫鲁晓夫改革“利用了斯大林模式的独裁主义”,即没有打破斯大林体制,故选C。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一定程度上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给了苏联经济一点活力,排除D。答案:C11(2018上饶高三摸底)1971年,苏联政府在关于五年计划的报告中说:“商品货币关系在我国具有新的、社会主义的内容。当然,我们要批驳主张用市场调节作用取代国家集中计划的主导作用的各种错误观点。”这表明苏联政府试图()A废除对企业的指令性计划B由市场决定产品价格C鼓励私营企业发展D减少对企业的行政干预解析:“1971年”“五年计划”说明此时苏联正处于勃列日涅夫改革时代,对斯大林体制虽有触及,但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仍然存在,“商品货币关系在我国具有新的、社会主义的内容”体现了触及原有体制,减少了对企业的行政干预,故D项符合题意;“批驳主张用市场调节作用取代国家集中计划的主导作用”是对原有体制坚守的体现,A、B、C三项与材料明显不符,排除。答案:D12(2018宁德高三段考)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认为:“事实上,20世纪80年代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可以说与20世纪30年代罗斯福总统的新政很相似。”俄罗斯有关组织民调显示,认为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苏联解体有密切关系的2011年为42%,2013年为31%。这说明()A阶级立场影响对历史的评判B全球史观能客观公正评价历史C史学家专著更接近历史真实D认识角度会影响对历史的评判解析:2011年到2013年期间俄罗斯社会并未出现阶级成分的变化,故A项错误;题干中并未提到全球史观,故B项错误;史学家专著更接近历史真实的说法错误,故C项错误;题干中“俄罗斯有关组织民调显示,认为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苏联解体有密切关系的2011年为42%,2013年为31%”体现出民众的认识有所变化,故D项正确。答案:D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6分,第14题26分,共52分)13(2018武汉高三评估)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五年计划给西方国家留下的印象似乎不像给发展中国家留下的印象那么深,一个原因是,按照西方人的标准,苏联公民受到了严重的剥削。苏联人的衣衫褴褛、食物单调、住房糟糕和消费品匮乏给访问苏联的西方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反映在一党制政治结构中的个人自由缺乏、工会受束缚、教育受统一管理和所有交流媒介受严格控制同样使他们感到震惊。尽管苏联取得了五年计划的成就,但苏联社会在大多数西方人看来,似乎并不是一个值得仿效的社会主义乐园。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战后独立的发展中国家的反应则完全不同。对他们来说,苏联是一个在30年内成功地将自己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转变成世界第二大工业、军事强国的国家。使这一惊人的变化成为可能的种种制度和技术对这些民族来说非常重要。尽管大多数民族最近已赢得政治独立,但他们还并没有获得经济独立。因此,他们是用羡慕而不是同情的眼光来看待苏联的生活水平。他们不太注意苏联人缺乏个人自由这一点,因为这些人在他们自己的国家里通常还享受不到这样的自由。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苏联社会在大多数西方人看来,似乎并不是一个值得仿效的社会主义乐园”。(10分)(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发展中国家“用羡慕而不是同情的眼光来看待苏联的生活水平”的原因。(8分)(3)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方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对苏联认识不同的原因。(8分)解析:第(1)问,大多数西方人否认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原因在于斯大林模式的弊端,依据材料一回答斯大林模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弊端。第(2)问,发展中国家以羡慕眼光看待苏联,原因在于二者之间的差距,一方面是苏联在斯大林模式指导下,工业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另一方面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科技上的落后。第(3)问,对苏联认识不同的原因在于,西方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与苏联对比的差距,西方国家民主制度完善、经济发达、科技领先,社会发展水平超过苏联,因此不太认可苏联的成就;而发展中国家社会发展水平落后于苏联,因此苏联成为羡慕学习的对象。答案:(1)原因:苏联在政治上,权力高度集中,公民的自由权利得不到保障,法治不健全。经济上: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重视重工业的发展,轻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经济结构不合理;轻视民生,人民生活得不到保障。文化上:教育和文化传媒受到政府的控制。(2)原因:苏联在短时期内由落后的农业国转变成世界第二大工业、军事强国;发展中国家经济、技术落后。(3)原因:西方国家:资本主义民主国家,人民的自由、民主权利得到一定的保障;经济、科技、文化水平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他们看到了苏联民主、民生、民权方面存在的弊端。发展中国家:虽然取得了政治独立,但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等落后,更关注苏联经济、军事的发展。14(2018福州高三摸底)社会主义运动经历过曲折的发展历程,其中的经验教训值得我们总结与反思。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赫鲁晓夫的改革冲击了“神圣不可侵犯”的斯大林模式,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但是,由于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总体上的规划和科学的试验,改革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却未能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材料二俄罗斯专家格阿阿尔巴托夫对勃列日涅夫18年执政生涯的评价:这个时期,苏共二十大所激发的,而在随后的岁月中被保守主义的灭火队竭力加以扑灭的那股新的热情也逐渐泯灭。1964年上台的领导人甚至不想去使国内政策恢复活力。经济方面的改革也是短命的,很快被俄国历史上最盛行的无所不在的行政命令和官僚主义的管理作风和管理方法所代替。材料三戈尔巴乔夫提出用“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思想代替“科学社会主义”;1990年,戈尔巴乔夫又推行政治多元化,实行多党制。戈尔巴乔夫总统提出“更新联盟”的构想,于1991年8月公布了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以“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代替了原先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每个共和国都成为主权国家。以上材料均摘自历史参考资料材料四右可以葬送社会主义,“左”也可以葬送社会主义。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左”。邓小平文选(1)据材料一指出,赫鲁晓夫的改革有何积极意义?(4分)(2)材料二阿尔巴托夫对勃列日涅夫的基本态度是什么?结合材料一、二,归纳赫鲁晓夫与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有何相似的局限性?(6分)(3)据材料三回答戈尔巴乔夫犯了哪些严重错误?(6分)(4)邓小平说“右可以葬送社会主义”,请从上面材料里找一个最合适的例证。“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左”。这在中国现代史上,哪个事例最具说服力?请做简要说明。(10分)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赫鲁晓夫的改革冲击了神圣不可侵犯的斯大林模式,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回答。第(2)问,根据材料二“1964年上台的领导人很快被俄国历史上最盛行的无所不在的行政命令和官僚主义的管理作风和管理方法所代替”分析态度。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两者改革都未能冲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第(3)问,根据材料三“戈尔巴乔夫提出用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思想代替科学社会主义”说明放弃社会主义思想;“1990年,戈尔巴乔夫又推行政治多元化,实行多党制”说明放弃共产党的领导;“戈尔巴乔夫总统提出每个共和国都成为主权国家”说明放弃社会主义道路,放弃统一的国家及主权。第(4)问,可以举戈尔巴乔夫例子,戈尔巴乔夫背离科学社会主义和党的领导,造成苏联的解体。“文革”是“左”倾错误,可以从“文革”对中国政治、经济破坏来说明。答案:(1)意义:冲击了“神圣不可侵犯”的斯大林模式,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2)态度:否定态度,认为勃列日涅夫在走回头路。局限:虽然都开展了改革,但是都未能冲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回到了斯大林模式的老路上去了。(3)错误:放弃社会主义思想;放弃共产党的领导;放弃社会主义道路;放弃统一的国家及主权。(4)例证:戈尔巴乔夫改革背离科学社会主义和党的领导,造成苏联的解体。说明:中国由于毛泽东的错误发动“文革”,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严重破坏了民主法制,造成严重社会动乱,严重破坏经济建设,造成国民经济濒临崩溃边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