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晋中市和诚高中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寒假作业.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6285698 上传时间:2020-02-2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西省晋中市和诚高中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寒假作业.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山西省晋中市和诚高中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寒假作业.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山西省晋中市和诚高中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寒假作业.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山西省晋中市和诚高中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寒假作业一、单选题1晚清诗人李静山在一首有关火柴的竹枝词增补都门杂咏洋取灯中写道:“纤纤寸木药硝粘,引起灯光胜火镰。莫怪粹奴夸利用,缘他工省价还廉。”这首诗不能反映的是A外国商品影响了人们的生活 B火药在清代有划时代的发展C中国人具有实用的观念 D火柴比火镰使用更加方便2明夷待访录说:“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荼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对黄宗羲观点最准确的评价是A主张建立伏尔泰式的国家政权组织形式 B资产阶级反封建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应C明清时期儒学思想与时俱进的具体表现 D系统提出了构建新社会的美妙蓝图3张岱年、方克立主编的中国文化概论写道:“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具有一种时代性的缺陷,黄宗羲、唐甄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制度。”他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的根源是A黄宗羲等代表地主阶级利益 B中国传统文化的束缚和影响C资本主义萌芽十分微弱 D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4朱熹在其编纂的大学中指出:“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朱熹此话的意图是A鼓励知识分子加强科学研究 B强调加强自身修养的重要性C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D提倡知识分子应该经世致用5拉尔夫在世界文明史一书中指出:“元代戏曲的地位提高,成为一种主要的艺术形式,部分原因是科举中止,使才子们无法求取功名,转而在以往不屑一顾的这种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娱形式上下功夫。”材料反映了A元代是我国古代戏曲艺术的起源阶段 B科举制的发展推动了元曲地位提高C商品经济发展是元曲繁荣的根本原因 D元曲符合普通大众的精神文化需要6当代世界知名法学家伯尔曼这样评价路德改革的意义:“在路德主义获得成功的地方,教会逐渐地被作为无形的、无政治意义的和无法律意义的东西;仅有的主权和法律(政治意义上的)是世俗王国或公国的主权和法律。”这一意义的进一步影响是A摧毁了宗教神学对西欧人民的精神统治B有利于欧洲民族意识和民族国家的发展C有利于新兴资产阶级以法维护自身权益D使宗教改革得到德意志境内王公的支持718世纪法国很多学者认为:上帝作为世界的“始因”或“造物主”创造了宇宙和它存在的规则,但创立之后上帝就不再对这个世界的发展产生影响,而让世界按照它本身的规律存在和发展下去。这一主张A充分体现了“人是万物的尺度” B为卢梭的分权学说奠定了理论基础C非常利于启蒙思想的广泛传播 D主张教徒自读圣经,倡导自由平等81518年,马丁路德将罗马教会称为“打着神圣教会与圣彼得旗帜的人间最大的巨贼和强盗”。他认为:教皇不是圣经的最后解释人,信徒人人都可直接与上帝相通而成为祭司,无需神父作中介。马丁路德的这一主张A肯定了王权高于教权 B发展了人文主义思想C使人们摆脱了宗教束缚 D动摇了上帝的神圣地位9卢梭指出,政府必须分成三个部分:主权者代表公共意志,这个意志必须有益于全社会;由主权者授权的行政官员来实现这一意志;最后,必须有形成这一意志的公民群体。该材料充分体现了A社会契约论 B分权与制衡机制 C法律至高无上原则 D天赋人权学说10伏尔泰认为:启蒙的旗帜是“理性”,启蒙的基石是“进步”。卢梭则认为:“文明是道德的沦丧,理性是感性的压抑,进步是人与自然的背离。”他们观点的不同说明A卢梭质疑理性和科学 B人文主义的兴起C两人主张的政体不同 D启蒙运动的深化1119世纪英国著名作家狄更斯在描绘上个世纪欧洲的一个历史事件时说“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年代,也是愚蠢的年代;大伙儿正在直登天堂;大伙儿正在直落地狱。”这一事件可能是A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 B法国大革命的进行C英国工业革命的完成 D美国独立战争的结束121907年,毕加索创作作品亚威农少女。当时有人批评道:“(他)好像在表示我们应该换换口味,用麻屑和石蜡来代替我们吃惯的东西。”而直到30年后的1937年,亚威农少女的价值才为人们所认识,这一年它的转让价是240万美元。因为,这是毕加索对以往艺术方法的彻底诀别,成为了一个新的美术画派的风云人物。这种新美术画派是A古典主义美术 B浪漫主义美术 C现实主义美术 D现代主义美术131895年,中外纪闻成为强学会机关报,内容首为“阁抄”;余依次为选登英国路透社新闻电讯,选译泰晤士报等外国报纸的消息、评论;选录津、沪、港、粤、汉等地报纸的新闻、言论,摘编“西国格致有用诸书”;最后附有梁启超等人的编者按和论说。据此可知,该报A有利于平息社会矛盾 B是近代自创报刊的开端C体现了晚清统治的腐败 D志在于宣传维新思想141876年冬,郭嵩焘出任驻英公使。赴英途中,他将沿途见闻记入日记使西纪程,盛赞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主张中国应研究和学习。该书出版后即遭到顽固派的攻击漫骂而毁版。这反映当时A西方的民主政体不适合于中国 B资产阶级向西方学习遇到阻扰C清政府仍坚守传统的“华夷观” D西方列强的侵略激起国人抵制151956年,纪念孙中山诞生90周年时,毛泽东说:“现代中国人都是孙先生革命事业的继承者。我们完成了孙先生没有完成的民主革命,并且把这个革命发展为社会主义革命。”下列说法,哪一项最类似于完成孙中山民权主义的任务A推翻三座大山,赢得了民族独立 B建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C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恢复国民经济,基本完成三大改造16五四运动不久,胡适在学术上拉起了“整理国故”的旗号,开了一个最低限度的国学目录,1923年梁启超写了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继胡、梁后还有别人提出的国学目录,由此,形成了一股开列国学目录的旋风。这反映了A知识阶层对新文化运动的反思 B知识阶层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自相矛盾C新文化运动后期改变了性质和方向 D知识阶层未能摆脱前期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17有史家认为“中国近代经历了三次大的思想解放运动,第一次是对“华夷之辨”观念的突破,第二次是对“道器”观念的突破,第三次是对传统文化束缚的突破第二次思想解放到第三次思想解放花了20年的时间”。下列选项中促使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向第三次思想解放运动转变的主要因素是A洋务运动和实业救国思想的涌现 B义和团运动和清末“新政”开始实施C戊戌变法和民主革命思潮的兴起 D袁世凯独裁和民族工业进一步发展18从1950年至1957年,人民教育杂志社在其所出版的77期刊物中刊登有关苏联教育的文章多达170篇。此时,苏联教育凯洛夫的教育学在中国出版了29万册,这些做法A建立了符合中国国情的教育体制 B配合社会主义制度的逐步确立C加强了中苏教育领域的全面合作 D促进了人才培养的多元化发展191954年毛泽东主席询问苏共第一书记赫鲁晓夫,能否援助中国研制核武器。赫鲁晓夫傲慢地回答:“搞核武器是很费电的,就是把中国的所有电力都投进去也不一定够用。我们苏联有核武器就行了,用不着大家都来搞他。”这段材料表明A当时中苏两国亲密无间可以互通有无 B研制核武器条件复杂中国差距较大C中国想要打打破美苏的核垄断必须自力更生D这是造成中苏关系破裂的根本原因20控制论的创始人维纳说过:“甚至早在19世纪时,达尔文的进步观念所产生的影响就不仅限于生物学领域了因此,看到马克思及其同时代的社会学家在进化和进步的问题上接受了达尔文的观点,这就不足为奇了。”这说明A进化论已得到社会普遍接受 B进化论是马克思理论的来源C进化观已超越了生物学范围 D进化论彻底否定了上帝权威21晚清岳麓书院斋长宾凤阳曾说:“专以异说邪教陷溺士类,且党与蕃众,盘踞各省。吾湘若仍听其时务学堂,是不啻聚百十俊秀之子焚而坑之,吾患中国之患不在强邻之窥逼,而在邪说之诬民也。”据此言论可得出A宾凤阳反对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 B湖南在当时属思想保守落后地区C时务学堂严重破坏湖南地区的教育 D宾凤阳并不赞同康梁维新变法思想22石之轩在假如光绪不死中写道:既然连他们自己都做不到,那普通人更做不到,可是大家已经被绑上了道学这架道德的战车,以道学相标榜,做不到时,只好弄虚作假了。最后,大家都知道了真相,因为太普遍了,也就见怪不怪了,民族精神上的病态便产生了。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他们”指的是封建统治集团的统治者 B“道学”指的是源于春秋时期的道家学派C“弄虚作假”的原因在于道德标准“病态” D“见怪不怪”的现象反映出民众素质低下23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央对经济进行整顿,造成经济增长率在百分之四到百分之六的低点徘徊。在民间,有人说:“中央要取消个体户了”“改革开放该收一收了,该转一转阶级斗争了。”面对这一局面A我国全面开展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B我国开始改变所有制结构和分配制度C邓小平视察南方,发表”南方谈话” D国家做出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重大决策24康有为说:“肉刑之制,汉文不能不变为杖笞,隋文不能不变为徙流,此百年之变也。若夫时有不宜,地有不合,则累朝律例典礼,未有数十年不修改者,此十年之变也。”康有为言论旨在A否定中国传统的法律 B论证修改中国传统刑法的合理性C建立国家的法律体系 D将传统儒家思想与近代法律观念相融合第II卷(非选择题)二、非选择题25明代在政治制度上进行了创新,建立了一套新的政治管理体系,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明宪宗“十五六年未尝与群臣相见”,“上下否隔,朝政日非”。孝宗日从事于“烧炼斋醮”,“视朝渐晏”,章奏 “或稽留数月,或竟不施行,事多壅滞,有妨政体”。武宗“异言日沃,忠言日远”,“用舍之颠倒,举措之乖方,政务之废弛,岂不宜哉”。洪武九年改设承宣布政使司,习惯上仍称为“行省”。“布政使,掌一省之政凡僚属满秩,廉其称职、不称职,上下其考,报抚,按以达于吏部,都察院。三年,率其府州县正官朝觐京师,以听察典。”宣德时,定全国分十三布政使司。“初置藩司,与六部均重。布政使入为尚书、侍郎,副都御史每出为布政使。”材料二对比一下自秦至清,会发现中国的封建王朝中,延续时间超过260年,且没发生过分代(如西汉、东汉)的只有唐、明、清三朝。再比较文化、经济、军事等领域,明朝也都名列前茅。这不能不让人疑感,就如清代史学家赵翼曾慨叹:“不知主德如此,何以尚能延此百六七十年之天下而不遽失,诚不可解也。”摘引:清代赵翼:陔余丛考明史明武宗实录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明代的政治特质和布政使的地位。(2)材料中赵翼慨叹“诚不可解也”,表达了他怎样的困惑?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明代国家政治管理体系的角度破解赵翼的困惑。(3)结合上述材料,评价明代的政治管理体系。26书院是中国古代特有的教育组织形式。它以民间创办为主,是相对独立于官学的民间性学术研究和教育机构,其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灵活多变的办学方式,为历代教育家所取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唐代书院的名称最早见于唐代,民间书院传道授业,教化公众,得到朝廷鼓励。唐中期以后书院多集中于长江流域,较著名的有衡阳石鼓书院,白鹿洞书院等。两宋民间书院获得重大发展,书院与理学的一体化,注重探讨义理,注重人格修养。教学方式多采用问难辩论式,注意启发学生思维,宋代主要分布在南方,著名的书院有: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嵩阳书院、石鼓书院等。元朝官学化是元代书院的一大特点,将书院山长列为名地管学提举司下属官员的编制,由行省任免,书院财权也由官方掌管。学生通过考核也可以进入仕途。这样,书院完全被纳入官方教育体制。明朝明初一百年间,书院一直处于沉寂状态。至成化后,书院逐渐恢复,到嘉靖年间兴盛。明代最著名的书院是位于江苏无锡的东林书院。书院盛行“讲会”制度,允许不同学派讲学,百家争鸣;明中叶后政治日趋腐敗,书院品评朝臣,批评时政,政治性倾向加强,朝廷屡次禁毁书院。清朝清代初年,统治者推崇科举和官学, 对书院加强抑制和控制。光绪年间,改书院为学堂,晚清书院衰落。摘编自邓洪渡中国书院史等上表为中国古代书院的发展简表。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两则或两则以上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27中国宰相制度,代不相同,然相因而变,有其趋势,亦有其法则。趋势维何?时代愈前,相权愈重;时代愈后,相权愈轻。法则维何?君主近臣,代起执政,品位既高,退居闲曹是也。(不断用近臣外派来掌控国家,一旦权重,即被替代闲置。)请论证材料中关于中国丞相制度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论从史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