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学案新人教版.doc

上传人:天**** 文档编号:6284594 上传时间:2020-02-21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47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学案新人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学案新人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学案新人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学案新人教版1.积累生字新词和相关文学常识。2.结合每篇课文的写作背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引起共鸣。3.了解作者表情达意的方法,提高语言的鉴赏能力。4.注意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全面提高文学素养。1.注意朗读训练,能读准字音,读出感情。2.通过反复朗读,能够领会文意,培养语感。3.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说出对课文的整体感受;通过师生互动、交流,进一步把握课文内容。1.整体感知课文的思想内容,体会作者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操。2.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培养其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本单元以“天下国家”为主题,选编了四篇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从各个不同的角度表现了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人民热爱祖国、发愤图强的美好情操。黄河颂是著名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第二乐章的歌词,同时也可当作一首反映抗日救亡的现代诗来读。最后一课是短篇小说,它通过小弗郎士的视角写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情形,把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普法战争)产生的悲剧性后果通过日常生活的一角揭示出来,以小见大,具有强烈的艺术力量和深刻的思想意义。土地的誓言是作家端木蕻良在20世纪40年代写于“九一八”事变十周年的一篇散文。作者怀着难以抑制的思乡之情写下了这篇文章,表明了作者即使牺牲生命也要保卫家乡、保卫祖国,使家乡得到解放、使祖国得到解放的感情。木兰诗是乐府民歌中流传最广的名篇之一。这是一首长篇叙事诗,讲述了一个叫木兰的女子,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在战场上建立功勋,回朝后不愿做官,只求回家团聚的故事。诗歌热情赞扬了这位女子勇敢善良的品质、保家卫国的热情和英勇无畏的精神。全诗以“木兰是女郎”来构思木兰的传奇故事,富有浪漫色彩。1.结合每篇课文的写作背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引起共鸣。2.了解作者表情达意的方法,提高语言的鉴赏能力。3.注意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全面提高文学素养。4.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5.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培养其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整体来看,本单元的课文教学应重点研读、揣摩、赏析富于情感的精彩语句,采用圈点、勾画、作批注的方法标出自己不懂的句子或段落,和其他同学探讨以及和老师交流。黄河颂的教学应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整体把握歌词的主体部分。学生对这首歌词产生的时代背景大多有一定的了解,也有着朴素的爱国感情。教师应设法激发并强化这种感情,可以借助音乐的力量,通过直接诉诸听觉的音乐打动学生的心灵;并且在音乐的背景下,通过配乐朗诵反复体味歌词中澎湃激昂的民族感情,然后对第二节文字做一思路分析即可。最后一课这篇课文可用两课时来教读。第一课时应让学生反复阅读课文,从整体上把握文章,能够梳理清楚小说的情节结构;第二课时侧重品味小说语言、揣摩人物心理,领会小说的思想内涵。土地的誓言一文的教学,建议初读由教师本人进行表情朗读。本文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学生能够感受到文中丰沛的感情,却难以确切地把握理解文意。如果在教学之初由学生朗读课文,可能不易掌握好分寸。其实,教师的表情朗读也是一种处理教材的方式。经过朗读处理之后,课文中飘忽的情感会变得直观可感,学生会更加容易接受理解。在情感熏陶、文意大致理解的基础上,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反复诵读课文。可以进行配乐朗读,表情朗读,以使学生充分领会本文的诗意和情感。疏通木兰诗的文意,主要靠学生自行领悟,教师可适当点拨。本课生字词较多,可让学生在预习中看注释或查工具书,教师在课上检查。对诗中涉及的一些修辞现象,可提醒学生注意,点到为止,不必细讲。例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是互文,学生很可能误解,但只要略加提示,学生并不难理解。另外,要求学生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从整体上把握故事情节,理清故事的基本脉络。第5课黄河颂1课时第6课最后一课2课时第7课土地的誓言1课时第8课木兰诗2课时写作学习抒情1课时综合性学习天下国家1课时第5课黄 河 颂1.易错字狂澜(ln)山巅(din)屏障(zhng)澎湃(pi)哺育(b)气魄(p)劈开(p)宛转(wn)2.多音字曲4.近义词辨析词语词义不同点巧辨坚强坚固,不可摧毁,不可动摇。指强固有力,不可动摇,不可摧毁。坚固不动摇,用“坚强”;全力不放弃,用“顽强”。顽强坚强,强硬。也比喻人做某事有毅力或不向困难低头。指尽全力而决不放弃。5.词语释义狂澜:巨大的波浪,比喻动荡不定的局势或猛烈的潮流。滋长:生长,产生(多用于抽象事物)。光未然(191320xx),原名张光年,湖北光化县人。在中学时代即参加革命工作,“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辍学,曾做过学徒、店员和小学教师。1935年8月创作五月的鲜花歌词,1936年抵达上海,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并从事进步文艺活动。1939年到延安后创作了歌颂中华民族精神的组诗黄河大合唱,经冼星海谱曲后风行全国。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剧本文艺报人民文学主编。【文题解说】【创作背景】诗人借歌颂黄河,歌颂我们的民族及我们民族伟大坚强的精神,激发广大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激励中华儿女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以英勇的气概和坚强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祖国。本课为1课时。2.品味诗歌语言,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3.体会诗歌意境,理解诗歌的内涵。1.反复诵读,培养语感,读出感情。2.组内合作交流。1.理解诗歌赞颂黄河、赞颂民族伟大精神的内涵。2.在诵读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重点】1.有感情地诵读诗歌。2.品味诗歌语言,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1.体会诗歌意境,理解诗歌的内涵。导入读悟节奏整体感知欣赏语言“美”点追踪导入一:背景型设计意图让学生在黄河大合唱的音乐声中走进文本,教师顺势介绍本文的背景,有助于学生对诗歌的认识。【播放黄河大合唱的音乐,大屏幕上打出黄河的图片,老师一边播放音乐,一边作出如下解说。】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发源地,它孕育了五千年的古国文化,哺育了流域两岸的人民。黄河惊涛澎湃,具有恢弘的气势,而且它源远流长、九曲连环,仿佛象征了我们中华民族曾经有过的荣辱兴衰。每一个看到它的人都会为之感动。在抗日战争期间,著名诗人光未然行军来到了黄河岸边,看到黄河奔腾的奇景,感慨不已,于是写下了歌颂黄河母亲的豪迈颂歌黄河颂。今天,我们将一起学习这首诗歌,不但要领会它的内涵,还要学会朗诵,像诗人一样热情地歌颂我们伟大的母亲黄河!导入二:情境型设计意图用黄河大合唱的气势创设学习本诗的意境,让学生深受感染。播放音乐黄河大合唱之第一、第二部,以强烈的气势感染学生,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设计意图由毛泽东的话引出对黄河的历史作用的回顾,既增长了学生的知识,也让学生了解了相关历史,起到一举两得的作用。毛泽东同志曾说过一句话:“藐视黄河,就是藐视我们这个民族。”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请同学们谈谈黄河在我们民族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地理位置上的重要性。【学生交流完毕后,引出黄河颂。】一、学会朗读,感悟诗歌的节奏美设计意图此环节指导学生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朗读的语感。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畅、充满感情地朗读。1.教师范读。强调朗读时,要注意热血沸腾、壮怀激烈的情感,同时要融合国难当头的悲壮情怀。2.学生自由、有感情地朗读。指导朗读:(1)诗歌分为朗诵词和歌词两大部分,朗读时应该注意停顿,以示区别。(2)“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总领下文,因此停顿要稍长。后面的四个分句注意重点词语“掀”“奔”“劈”的重读,且四句应该越读越激昂,表现黄河的气势。(3)三个“啊”要读得深沉,声音稍稍延长;“黄河”要读得高昂,表明在歌颂。(4)最后的两句“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充满了战斗的决心,要读得铿锵有力。3.四人小组中的成员进行朗读交流,相互做出评价。4.请两到三名学生选取自己喜欢的部分在课堂上朗读,并请全体学生讨论如何读得更好,更能读出感情。发言者也可通过自己朗读来表达意见。5.全班齐读诗歌。二、再读诗歌,感悟诗歌整体美设计意图通过再次朗读诗歌,感悟诗歌的整体内容,让学生对诗歌有一个较为完整的认知。1.再读诗歌,概括诗歌大意。明确这首诗写得很有气势,写出了黄河在中华儿女心目中的重要地位。黄河两岸是我们的母亲河,歌颂黄河就是歌颂我们中华民族。黄河代表我们的民族精神,英雄的黄河代表着英雄的中华民族。【诗歌着眼于“歌颂”,诗人作为时代的歌手出现在我们面前。他站在高山之巅,代表祖国的英雄儿女,向着黄河唱出了气势恢弘的颂歌。】2.悟读诗,体会诗歌的整体美。教师设计相关题目,指导学生理清诗歌的抒情脉络,理解诗意。【多媒体显示。】(1)诗由朗诵词和歌词两部分组成,从全诗来看,你认为朗诵词这部分所起的作用是什么?(2)诗人在歌颂黄河之前,对黄河作了一番描绘,这些句子表现了黄河的什么特点?(3)诗人从哪些方面赞美了黄河的英雄气魄?反复出现的“啊!黄河!”起了什么作用?(4)诗人借歌颂黄河表达了什么感情?【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各组选代表就其中一题发表自己的看法。】明确(1)朗诵词提纲挈领地概括出黄河的性格,引出下面的唱词。(2)诗人在歌颂黄河之前,对黄河作了一番描绘,即“望黄河滚滚”所统领的句子。先是近镜头特写“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再是俯瞰全景式的总写“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然后是纵向描写黄河的流向“从昆仑山下/奔向黄海之边”,最后横向展开到黄河流域两岸“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这些句子表现了黄河一往无前、无坚不摧的特点。(3)“啊!黄河!”在诗中出现了三次,把歌词主体部分从“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到“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分为三个层次,从三个方面赞颂了黄河的英雄气魄,即黄河哺育了中华民族,黄河保卫了中华民族,黄河还将激励着中华民族勇往直前。【这个问题学生概括难度较大,教师可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黄河的自然特点、地理特征、黄河在历史上对中华民族的贡献,黄河已成为民族精神上的城防等等。】(4)诗人借歌颂黄河歌颂我们的民族,激发广大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激励中华儿女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以英勇的气概和坚强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中国。三、研读课文,欣赏诗歌的语言美设计意图透过对具体语句的赏析评判,指导学生逐步认识本诗语言的特点,培养学生感悟品鉴的能力。1.歌词中反复出现的“啊!黄河!”起了怎样的作用?明确把握“啊!黄河!”在结构上的作用。“啊!黄河!”反复出现,把歌词主体部分从“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到“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分为三个层次,依次是: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黄河保卫了中华民族,黄河还将激励着中华民族。由实到虚,环环相扣,逐步深入。2.如何理解黄河是“摇篮”,是“屏障”?明确黄河天险在地理位置上可作为军事屏障,黄河的伟大坚强精神,更足以成为民族精神上的城防,这是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制胜法宝。【把黄河比喻为“中华民族的摇篮”较易理解,黄河两岸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中华文化在黄河流域产生、发展、壮大,黄河哺育滋养了世代炎黄子孙。把黄河比喻为“民族的屏障”,侧重从黄河对中华民族的保卫作用而言。】3.如何理解黄河“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明确对黄河“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一句的理解,首先应该明确句中的“臂膀”指的是什么。其次,应该和诗歌结合起来理解。从全句看,这是一个比喻句,把黄河比喻为一个巨人,黄河主流是巨人的躯干,黄河流域中的无数条支流就是“巨人”身上千万条“铁的臂膀”。如此巨人,“一泻万丈,/浩浩荡荡”,体现了气势磅礴、勇不可当的气度和力量,正足以激发民族的精神和信念。4.诗歌中多次出现第二人称“你”,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明确亲切、自然、直抒胸臆。5.诗歌结尾处“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出现两次是否重复?为什么?明确否。表达了中华儿女有着坚强不屈、斗争到底的民族精神。6.师概括本诗的语言特点。明确在“颂黄河”部分,诗人先把黄河比喻成“民族的摇篮”,借以赞颂中华民族历史的悠久,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接着把黄河比喻为“民族的屏障”,侧重黄河对中华民族的保卫作用而言。最后,诗人把黄河比喻为一个巨人,黄河的主干是“巨人”的躯干,黄河的支流是“巨人”身上千万条“铁的臂膀”。同时歌颂了黄河“一泻万丈”“浩浩荡荡”的气势,这些比喻形象生动地描绘了黄河的伟大、描绘了民族精神的伟大。四、拓展迁移,“美”点追踪设计意图此环节旨在帮助学生发挥其主观能动作用,围绕着诗歌的内容、语言、思想、结构等方面发表自己的看法,培养其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教师以记者的身份采访学生,要求学生用“我欣赏这首诗,因为”的句式说话。【学生畅谈学诗的感受、体会,组内交流后,班内展示。】生1:我欣赏这首诗优美的旋律,因为它汩汩而下,让人读着读着,不觉低声吟唱,从心里流出音符,流出诗情,真可谓“黄河之水心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生2:我欣赏这首诗形象的语言,因为它勾勒了黄河的轮廓,形神兼备,让我这个从未见过黄河的人,也不觉怦然心动,想一睹黄河英雄般的风采。生3:我欣赏这首诗铿锵的韵律,因为它有雄浑奔放的旋律、鲜明的节奏、洪亮的音节、错落的句式,引人高歌,催人奋进。生4:我欣赏这首诗的画面,因为它为我们呈现了黄河立体的美,近远结合,纵横相接,全方位展现了黄河独特的美(雄浑的美、壮阔的美、蜿蜒的美),使我们真切感受到黄河的磅礴气势、勇不可当的气度和力量,这足以激发每一位华夏儿女的民族精神和信念。黄河颂既是一首黄河的颂歌,更是一首民族精神的颂歌。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她孕育了五千年灿烂的古国文化;黄河以其坚强的风骨、博大的胸怀、奋进的精神造就了中华民族的性格。黄河是中华民族之魂,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歌颂黄河,就是歌颂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歌颂黄河的精神,就是要歌颂中华民族的精神。教师提供长江之歌歌词,学生阅读,并思考文后的题目。多媒体显示:长江之歌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你用甘甜的乳汁,哺育各族儿女;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你从远古走来,巨浪荡涤着尘埃;你向未来奔去,涛声回荡在天外。你用纯洁的清流,灌溉花的国土;你用磅礴的力量,推动新的时代。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1.比较长江之歌与课文黄河颂,说说这两首诗有什么内在联系。2.揣摩下列比喻句、拟人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1)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2)用你那英雄的体魄/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链接一:黄河大合唱的诞生光未然一位朋友自北美来电话约稿,以黄河大合唱的诞生为题,要我为华语快报撰文,以配合中国伟大作曲家冼星海的这部艺术作品在香港“黄河音乐节”隆重上演。围绕这个题目,我早写过回忆录,要说的都说过了。而盛意难却,虽是限题限时作文,也该再试试看。我要借此机会,热烈祝贺“黄河音乐节”取得丰硕成果。香港文化界盛情邀请而我因有事未能前往,也借此表示谢意和歉意。早在1937年春天我和星海在上海结识的时候,他已经大发宏愿,要通过自己创作的音乐形象,表现我们中华民族的苦难、挣扎、奋斗,对自由幸福的追求和胜利的确信。他把这一宏愿灌注到他正在写作的民族交响乐中。抗战爆发了,这是全中国人民热情奔放的时代,作家、艺术家更处于热情奔放的潮头。他写了很多具有长久生命力的爱国歌曲,更希望通过声乐艺术的长篇巨著以表现自己的宏愿。这说明黄河大合唱的诞生,符合时代的要求,符合作曲家蕴蓄已久的内在要求。回想起来,作曲家反映时代要求的宏愿,也正是中国作家、艺术家共同的心愿,我也并不例外。1938年秋冬,我和抗敌演剧第三队的同志们一起,经常在大西北的黄河两岸行军,在敌后游击根据地活动。中国雄奇的山川,游击健儿们英勇的身姿,时刻强烈地感动着我,我在心头酝酿着一个篇幅较大的朗诵诗黄河吟。稍后在延安治病、写诗时,接受星海和演剧三队同志们的建议,改写为黄河大合唱的歌词。现在可以补充的是,当时有两个印象,强烈地直接激发了我胸中蕴蓄的诗情。一个是渡过黄河险滩时船夫们驾驶方舟(确确实实是方舟)同惊涛骇浪搏斗的情景,这已经在黄河船夫曲中有所表现和发挥了。当时,同舟共济的邬析零同志记录下来的船夫号子,曾经是星海作曲时的重要参考。再一个是行经山县以北的壶口(虎口)看黄河激流堕入悬崖深渊形成尼亚加拉大瀑布式的壮美图景。这是著名的“黄河冒烟”“陆地行舟”(船过此处要在陆上绕行一段)的地方。我被这大自然的奇观惊呆了。我把当时的印象如实地写进朗诵歌曲黄河之水天上来(大合唱第三首)中,我说“如实地写”,因为确实“从十里路外”,可“仰望它的浓烟上升”,它确实“摇动了地壳,冲散了天上的乌云”;这里描述的历史上西北人民无尽的苦难,当时“黄河两岸游击兵团、野战兵团,星罗棋布,穿插在敌人后面”的奇异场面,也都是真实的。黄河大合唱八首歌曲的第三首,被写成一首朗诵歌曲,这在词曲作者都是有意的尝试。星海写道:“中国歌曲用三弦来伴奏能表达歌词的内容,而又可独立自成一曲的,恐怕是第一次的尝试。”(我怎样写黄河大合唱)我以为应当这样尝试发挥艺术的效果。全国解放后,黄河大合唱在首都多次正式演出,都忽略了朗诵歌曲黄河之水天上来,我对此表示遗憾。朗诵歌曲表演时难度较大,他们怕处理不好,影响了整个演出的效果。1939年4月在延安首次两场演出,是由我带病朗诵的,当时伴奏条件也比较简朴。后来在延安演出,解放前在南北各大城市业余演出,都是八首歌曲一气呵成的完整演唱,并未因第三首难于处理砸了锅。现在是专业团体的高水平演唱,各方面的条件比过去强得多。我希望艺术家们克服困难,希望听到大合唱全曲的完整演出。我现在还记得,1939年2月的一个晚上,延安交际处一个宽大窑洞里,抗战演剧第三队30位同志共度愉快的农历除夕。我应邀从二十里铺的医院赶来参加这个晚会。星海同志也应邀参加了。在明亮的煤油灯下,我站起来作了几句说明,然后很带感情地一气朗诵了全部四百多行的黄河歌词。同志们以期待的眼光聚精会神地谛听着。掌声刚落,星海同志霍地站起来,把歌词抓在手里,说:“我有把握写好它!”接着是更热烈的掌声,杂以欢呼,祝贺这诗与音乐的心灵的契合。黄河大合唱主要是音乐艺术的成就。歌词为实现作曲家的宏愿提供了便利条件。我们痛惜天才的作曲家过早地离去!要是他活到今天当然是八十高龄了,听到他的歌声至今还在大河上下、天南海北鼓舞着炎黄子孙团结奋起、振兴中华的壮志豪情,那该多好啊!要是他还活着,在他正常延续的后40年中间,他该写出多少不朽的时代乐章啊!想到这里,越发感到我们的损失之大!越发激励年青一代的有志之士,急起直追,弥补我们的重大损失,并且以超越前人的新创造,为新中国增添新的光彩!(原载1985年8月28日纽约华语快报)链接二:黄河颂教学反思今天,我上了黄河颂一课,此刻自信如黄河之水一泻千里,思绪也掀起万丈狂澜。我认真地备了课。教学视频看了两个,教学实录打印若干。充分取长补短后,又实际研究了第二单元的教学目标,可以概括为三:1.反复朗读,感知思想内容;2.学习语言运用技巧;3.培养爱国主义情操。我知道这样一篇诗歌,可以简单地把朗读作为一条主线,贯串课堂。可是,只有朗读,恐怕语言品析落空,缺少语文课堂最实效的内容;既缺少爱国情感的渲染,又失去课堂的深度。我纠结了很久,决定一个都不放手。三大板块,遂在我脑海中成型。先朗读(蓄势)再品语言(实质)后扣现实(升华)刹那的犹豫矛盾之后,我还是决定按预设的走,至少在我的掌控范围内。可越进行,越觉得凶险茫然。这个词语赏析已经在朗读指导时浅尝辄止了,关键是学生再怎么找词语替换其实质都差不多。“奔”“掀”“劈”“滚滚”“狂澜”等等都展现了黄河的气势力量之美。这一赏析环节实质上进入了无聊重复的阶段。老教师的点评一针见血,我才悟到缺乏实质品析的朗读指导如空中楼阁,“品”与“读”本就是可以自然融合的。因为我的人为割裂,浪费了很多课堂时间,而这些本可以是用来联系现实、拓展深度的。我已经设计了在结尾阶段引入正在网络上掀起轩然大波的“名古屋市长关于否定南京大屠杀”的事件,我想学生的爱国热情一定会在诗歌的点燃下,在现实事件的冲突中熊熊燃烧,那么这节课的思想魅力也就不言而喻了。只是,还是我这个教者缺乏应变的智慧及文本解读的深度吧。这是一节遗憾的课!但,谁又能说教学不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呢?只是希望自己可以在这一节课中,更清醒地反思教学,认识自我,完善自我。一、参考答案诗人从黄河的自然特点、地理特征、黄河在历史上对中华民族的贡献等方面赞美了黄河的英雄气魄。诗人借歌颂黄河歌颂我们的民族,激发广大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激励中华儿女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以英勇的气概和坚强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中国。二、参考答案本诗属于直接抒情、风格豪迈类,因为诗歌以明朗的语言塑造了黄河奔腾不息、气势宏伟的形象,并且多处以“啊,黄河”这样的句式直接抒发了热爱黄河的感情,充满雄浑豪迈之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等诗词都属于这类风格。四、参考答案略。五、参考答案略。一、积累与运用1.下列加点字注音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澎湃(pi)发源(yun)屏障(zhng)B.浊流(zh)流泻(xi)构筑(zh)C.哺育(b)山巅(din)劈开(p)D.体魄(p)宛转(wn)扮演(bn)2.判断下列加点词语的释义和用法是否相同,并作简要分析。(1)黄河以它英雄的气魄。/多少英雄的故事。(2)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3.请根据课文,补出下列空缺的词语或句子。(1)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五千年的古国文化,/从你这儿。(2)啊!黄河!/你一泻万丈,/,/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4.请补写出下列描写黄河的诗句。(1),奔流到海不复回。(2),将登太行雪满山。(3)九曲黄河万里沙,。(4)黄河远上白云间,。5.阅读全诗,回答问题。(1)本诗歌题目是“黄河颂”,哪个词是关键?哪一部分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其内容是什么?(2)这首歌词的第一、二两节之间有什么关系?(3)主体部分中有一个蓄势阶段,如果找出一个词来统领,应该是哪个词?它所统领的内容是什么?二、课外类文阅读怒从黄河来蒋建伟清瘦、苍凉,即使是一棵,也在努力高举着一团白亮亮的雪花,一路裹挟着黄河的怒气它们如同燃烧的白火焰,撕咬着,拼生赴死,奔向大海终于,下起了一场大雪。在寒冷中,它们一棵紧挨一棵,一朵雪花开在另一团雪花里,一种倔强生发出另一种倔强,一群群、一群群在黄河口站着,一言不发地站着,站成了一股股排山倒海的雪浪看哪,那寒风中呼啦啦怒放的芦花,那大批向东、大雪一样咆哮的芦苇荡!芦苇荡的美,不止在春夏时节,更在于晚秋的芦花。当所有的寒冷挥师南下,气温一天比一天凉,百花缓慢地谢了,谢到最后,只剩下了这一种花。风起一刹那,全世界仿佛变成了一个雪的天堂,那么美,那么纯,那么亲!风,往风的旋涡中心刮,越刮越毒。我们的头发和衣服被刮乱了,我们像一个个棋子似的,在船的甲板上弹跳不止。游船属于中型船,有马达,客舱可乘坐50人,顶上的一棚,为特殊加厚钢板,听说上头是一处小型观景台。我们兴奋着爬上去,看黄河入海。滩涂之上,野生的芦苇荡随处冒出来,每一棵,都高举着雪花一样白的花,不分东西南北地盛开着、怒放着,大风刮过,就像下大雪一样,好家伙,一下子就是15万公顷。尤其,在波涛汹涌的大海边,数不尽的芦花见证了黄河入海时那动人的一瞬:黄河水裹挟着大量黄色的泥沙奔腾向东,迎面冲向一排排隆隆作响的蓝色海浪,蓝色几欲要抱住黄色,黄色不停地向蓝色发泄着怒火,一个劲拼命挣扎,直到渐渐失去了力量在这个地方,大海把宽容留下,黄河把野性留下。芦花的母性,这个时候也显现出来:它们,婷而不媚,挺而不屈,寒而不冷。船颠簸摇晃得厉害,站都站不稳,大风再那么一刮,谁都会担心自己一不小心被风刮跑了。我牢牢抓住白色的铁栏杆,迎着大风呼吸,和旁边的朋友高声说着话,但谁也听不清谁在说些什么,只能借助眼神、手势以及肢体许多的夸张动作,努力想告诉对方什么,想听到对方的一些什么,哪怕是哪怕是一场徒劳。我们此行,是去看黄河入海的壮观景象,感受一下大海的大和黄河的黄,可是,风多么大呀,黑蒙蒙、灰蒙蒙的水色之中,黑色和灰色倒成了主导,哪里有黄?哪里有蓝呢?不,我分明看到了另一副壮烈的面孔,那是至死都在愤怒中煎熬、不甘、不屈的黄河!连大海都敢冲撞的黄河!那河道,那怒吼,那九曲十八弯,那退潮后的河底的龙脊,是铁了心的牛,是犟了性的驴,使出了浑身上下的劲儿,一股股,一阵阵,一声声,一天天,一年年,后浪追赶着前浪,一股脑儿朝前冲冲!这充满血性、义气的一个字,是黄河的秉性,中国人的秉性!船开始“哒哒哒”着调头、回返,想必船老板看这鬼天气也悻悻然,只得无功而返。不过,很多游客却盼望着好天气能突然出现,船老板回心转意。虽一个个满脸的遗憾,却不肯下到船舱里去。想一想世上的事情,哪有那么多的奇迹发生呢?等了半晌,终究没个什么结果,渐渐地,人群开始稀了,不似刚才那般肩擦肩、脸碰脸了,有人开始下去了,接下来是第二三四五个,直到我猛一抬头,发现只剩下我们一行的五个人了。其中的一个朋友,穿西装、打领带、皮鞋贼亮,他拎了一部专业相机凑过来,也不说话,径自盯着我的脸,5秒钟,想从中寻找出一种遗憾的感觉来,因为他们都来自当地,只我一个外地人,外地人看不到入海的黄河,难道不遗憾得要死?不过很抱歉,他连哪怕一丝也没有找出,后来自己偷偷藏起了尴尬的眼神,仓皇之间丢下我。其实,他不知道我此行的最大收获我看到了一条喝醉了酒的黄河、咽下血牙的黄河、发了怒的黄河、冲向大海的黄河!他更不知道,正是因了黄河的这种野性,这种大气磅礴的怒气,繁衍出了一片片野性的芦苇荡,凝结成一个民族的血性这一刻,我多想指着黄河口那么多浩瀚的芦花,把它们骨子里的东西一点一点讲给他听。从大河到大海,从一个烈女子般的芦花到一个伟大的民族。这一路上,到处都在飘飞着芦花大雪,为什么芦花会如此不惧生死?为什么野生的力量会如此排山倒海、不可阻挡?答案只有一个:“怒从黄河来!”(人民日报,20xx年4月21日24版)6.通读全文,并联系标题和结尾段,说说作者写了哪两个方面的“怒”。7.阅读第段,简要概括作者此行观景的“遗憾”和“收获”。8.按要求赏析下列句子。(1)黄河水裹挟着大量黄色的泥沙奔腾向东,迎面冲向一排排隆隆作响的蓝色海浪,蓝色几欲要抱住黄色,黄色不停地向蓝色发泄着怒火,一个劲拼命挣扎,直到渐渐失去了力量(词语锤炼)(2)风起一刹那,全世界仿佛变成了一个雪的天堂,那么美,那么纯,那么亲!(修辞手法)9.第段画线句用了什么手法描写风?有什么作用?10.联系课文黄河颂,谈谈芦花骨子里蕴含着我们民族怎样的伟大精神?附录:啊黄河你一泻万丈浩浩荡荡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答案与解析】1.B(“浊”读zhu。)2.(1)前者为形容词,可以解释为“英勇的”;后者为名词,解释为“英雄们”。(2)前者为形容词,暗含着“中华民族的大无畏的精神”;后者为名词,暗指“中国”。3.(1)摇篮发源(2)浩浩荡荡臂膀4.(1)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2)欲渡黄河冰塞川(3)浪淘风簸自天涯(4)一片孤城万仞山5.(1)“颂”。第二节是主体部分。主要是“颂黄河”。(2)第一节重点落在“黄河”上,第二节重点落在“中华儿女”上。(3)“望”。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6.芦花之怒、黄河之怒。7.没能看到黄河入海的壮观景象。看到芦花怒放、黄河怒吼的壮烈场面。第6课最后一课1.易错字哽咽(gng)赚钱(zhun)踱步(du)祈祷(qdo)惩罚(chng)诧异(ch)郝叟(ho)皱边(zhu)懊悔(o)2.多音字晃4.近义词辨析词语词义不同点巧辨安静没有声音,没有吵闹和喧哗。可用在人、物上,也可用在环境上,比“肃静”语意轻。没有嘈杂,用“安静”;严肃安静,用“肃静”。肃静严肃而安静。用在比较严肃的场合。5.词语释义惩罚:处罚。祈祷:信仰宗教的人向神默告自己愿望的一种仪式。诧异:觉得奇怪。都德(18401897),十九世纪下半叶法国小说家。他的作品最后一课和柏林之围由于具有深刻的爱国主义内容和精湛的艺术技巧而享有极高的声誉,成为世界短篇小说中的杰作。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小东西、短篇小说集星期一故事集等。【文题解说】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为阻止普鲁士用武力统一德意志,维护法国在欧洲的霸权,发动了普法战争。不幸法军大败,普军长驱直入,侵占巴黎,迫使法国割地赔款。法国的阿尔萨斯和洛林东部被割让,普鲁士政府不准这两个地方继续学法语。这篇小说写的就是韩麦尔先生给学生教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情景。本文通过描写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等人上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情景,反映了法国沦陷区人民惨遭异族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最后一课的故事发生在普法战争后被割让给普鲁士的法国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镇上,镇上的人们通过小学校的最后一堂法语课向祖国语言告别。整个事件通过一个无知顽童小弗郎士还带有稚气的语言叙述出来。通过他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中的见闻和感受,真实地反映了沦陷区的法国人民惨遭异族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以及争取祖国解放和统一的坚定意志,集中地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这篇小说可用两课时来教读。第一课时应让学生反复阅读课文,从整体上把握文章,能够梳理清楚小说的情节结构。第二课时侧重品味小说语言、揣摩人物心理,领会小说的思想内涵。本课为2课时。1.识记、理解本文的生字词。2.反复诵读,把握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语句。4.品味本文朴实、自然的语言。1.教师搜集、筛选相关资料,课堂上注重引导和点拨。2.质疑法、讨论法、引领法。体会本文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学生更加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发奋学习,不断上进。【重点】2.体会文章表达的爱国主义情感。【难点】理解含义深刻的语句,品味本文朴实、自然的语言。1.识记、理解本文的生字词。2.反复诵读,把握内容,理清线索。3.学习本文通过语言、神态、动作和心理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1.反复诵读,把握内容,理清线索。透过对人物的描写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导入检查预习整体感知研读重点探究人物导入一:点题型设计意图直接点明课题引入,然后引出深刻的话题爱国主义,引起学生的注意。今天,我们将学习法国作家都德的爱国主义名篇最后一课。在这篇文章里,通过一堂课,作者向我们揭示了一个深刻的主题爱国主义。当国土遭到践踏,尊严遭受凌辱,一个无忧无虑的天真淘气的孩子,一个执教四十年的普通教师,他们将有怎样的表现呢?导入二:设疑型最后一课是法国十九世纪现实主义作家都德的短篇小说,仅三千字左右,但在文学史上一直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它曾给予不同时代、不同国籍的读者以强烈的感染,得到他们深深的喜爱。原因在哪里呢?今天我们就共同学习最后一课,来解开心中的疑问。导入三:感受型设计意图通过图片,让学生联想到解放前日本侵略者对我国领土的占领,引出课题。既激发学生的爱国热忱,又联系将要学习的文本,使其愿意阅读文本。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语言,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尊严,学习、热爱民族语言,就是维护国家的尊严,是爱国的表现,失去民族语言就等于丧失国土。如果有一天,有人告诉你,你再也不能学习汉语,每天挂在嘴边的普通话不能再用了,从今天开始你只能用日语交流,那么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呢?【学生发表感言。】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都德的最后一课,体会一下国土被占领,将要失去自己的祖国语言的法国人民的感受。一、检查预习设计意图通过检查字词预习和引导学生认识作者,了解背景,让学生扫清阅读障碍,为下面了解文本内容和主旨思想奠定基础。(一)字词。1.读准下列字音。【课件展示。】哽赚踱捂惩罚祈祷诧异郝叟懊悔钥匙【生齐读后,合作听记。】答案gngzhunduwchngfqdochyhosuohuyoshi2.解释下列词语。(1)哽:(2)惩罚:(3)征发:(4)祈祷:(5)诧异:答案(1)声气阻塞。(2)处罚。(3)政府向人民征调人力或财物。(4)信仰宗教的人向神默告自己愿望的一种仪式。(5)觉得奇怪。(二)简介作者。【生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简介,师适当补充,课件展示。】都德(18401897),十九世纪下半叶法国小说家。他的作品最后一课和柏林之围由于具有深刻的爱国主义内容和精湛的艺术技巧而享有极高的声誉,成为世界短篇小说中的杰作。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小东西、短篇小说集星期一故事集等。(三)简介背景。【生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简介,师适当补充,课件展示。】1870年7月爆发的普法战争是法国发动的。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为了阻遏普鲁士用武力统一德意志各邦的行动,维护法国在欧洲的霸权,故发动了这场战争。但不到两个月,法军大败。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包围了巴黎。法国政府执行卖国政策,同普鲁士签订了屈辱的停战协定,赔款50亿法郎,并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东部地区割让给普鲁士。小说写于1873年,以刚刚结束的普法战争为背景,反映了阿尔萨斯沦陷后,当地人民在侵略者强行禁教法国语言时所表现的悲愤情绪和爱国精神。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设计意图通过快速阅读课文,整体了解文章内容,梳理出叙事的线索和文章的结构层次,培养学生整体阅读的能力。1.生速读课文后,根据课件展示的图片复述课文,师给予评价。2.依据时间顺序,将本文划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从“那天早晨上学”到“赶到韩麦尔先生的小院子里”。这一部分描述了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的见闻和心理活动。作者以简洁的笔触,交代了故事的背景和小弗郎士的身份、性格特征,同时为情节的发展做了巧妙的铺垫。第二部分从“平常日子”到“这最后一课,我真永远忘不了”。这是小说的中心部分,主要写小弗郎士和韩麦尔老师在“最后一课”中表现的爱国热情。最后一部分,从“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到小说结尾。写韩麦尔老师在“最后一课”结束时的悲壮情感和不屈精神。3.围绕上面的复述和层次的划分,理顺本文的叙事线索。明确故事的主要人物是韩麦尔先生和小弗郎士。小说以小弗郎士的见闻感受和心理活动为线索,巧妙地铺设了故事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4.生用一句话概括小说的主要内容。【只要情节概括准确,语言简洁无误,教师就给予鼓励。】5.生用“这是的最后一课”句式谈自己读文后的感受。【师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和感受,适当给予鼓励和表扬。】三、研读重点,理解内容设计意图通过问题的层层引领,引导学生研读课文内容,让学生对文本有一个具体的认知过程,从而达到理解文章思想内容的目的。1.略读课文,填写下表。说说最后一课的情形和平时有什么不同。平时上课最后一课气氛“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喧闹,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一切偏安安静静的”“整个教室有一种不平常的严肃的气氛”。学生“开课桌啦,关课桌啦,大家怕吵捂着耳朵大声背书啦。”“同学们都在自己的座位上了。”教师“拿着大铁戒尺在桌子上紧敲着:静一点儿,静一点儿”“我”迟到会遭到先生的责骂。老师穿戴随便。“(韩麦尔先生)踱来踱去,胳膊底下夹着那怕人的铁戒尺”。今天“我”迟到,先生却温柔地说“快坐好”。穿着庄重的礼服。明确肃静取代了嘈杂,庄重取代了随意;对周围环境和气氛的描写,更烘托出“最后一课”严肃、庄重、悲愤的氛围,以及人们对它的无限珍惜。教师适当引导,学生完全可独立完成。2.研读课文第二部分,思考下面问题。下列语句表达了怎样的情感?(1)“原先觉得课本那么讨厌,现在都好像是我的老朋友,舍不得跟它们分手了”。明确说明小弗郎士朴素的爱国主义情感被唤起,开始认识到学习祖国语言的重要性。(2)“天啊,如果我能把那条出名难学的分词用法从头到尾说出来,声音响亮,口齿清楚,又没有一点儿错误,那么任何代价我都愿意拿出来的。”明确表明小弗郎士增强了民族自尊心,产生了学好民族语言的责任感。(3)“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明确表明小弗郎士的爱国主义情感已经升华,化为一种学习祖国语言的强烈愿望和巨大动力。(4)“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我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明确表明了小弗郎士对不能学习祖国语言的悲愤,对侵略者的仇恨,对自由的渴望。3.研读文章结尾部分,完成下面问题。(1)“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中的“高大”指什么?明确指韩麦尔先生的爱国主义形象在小弗郎士心中显得崇高、伟大。(2)文中哪些动词很好地表达了韩麦尔先生的思想感情?明确“转、拿、使出、写”,表现了他内心的痛苦,以及对祖国的爱和对侵略者的恨。(3)找出表现韩麦尔先生内心痛苦的词句,分析它的作用。明确“脸色惨白”“他哽住了”,表现了他对敌人强烈的愤恨以及丧失国土对他沉重的打击。【对于以上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仔细阅读文章的某一重点部分,然后分组讨论,不断研读分析,联系本文的主旨和写作背景加以探讨。】四、分析描写,探究人物设计意图此环节通过引导学生梳理出描写韩麦尔先生的语言,从而认识这一人物形象,培养学生赏析辨别的能力。【分析韩麦尔先生的人物形象,主要采取讨论法,从多方面加以引导,最后让学生自己归纳。】1.作者运用哪些手法来刻画韩麦尔先生?明确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2.外貌描写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有何作用?明确韩麦尔先生“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表现了他对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及对最后一课的重视。3.试举一例神态描写的句子,并说说其作用。明确“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在眼睛里带走似的。”写出了韩麦尔先生对毕生从事的教育事业的无限眷恋,对祖国故土一往情深的热爱。4.文中动作描写最传神的是哪几句话?它有何作用?明确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几个大字:“法兰西万岁!”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放学了,你们走吧。”这段描写充分表现了他爱祖国恨敌人的思想感情,把韩麦尔先生悲愤、痛苦以及崇高的爱国主义感情推到了高潮。明确语言描写。“监狱大门”比喻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和封锁,“钥匙”比喻法国语言。全句的含义是掌握祖国语言,可以激起人民的爱国意识,从而团结起来,打败普鲁士侵略者。【组内交流意见,班内展示。】师总结:作者借助外貌、语言、行动描写来表现韩麦尔先生的性格特征。他虽“拿着大铁戒尺”,但却非常温和,而且还穿戴着不同寻常的衣帽,原来他要离开自己服务了四十年的学校了,要和自己所教的祖国语言做最后的告别了!可在万分悲痛之际,他始终保持着镇定。他在最后一课时对大家的批评以及深深的自责,还有对孩子们的谆谆告诫,使一位恪尽职守、道德高尚的教师的形象鲜明地凸现了出来。下课时他奋笔写下“法兰西万岁”,充分表现出他的强烈情感,给人极深的印象。他是一位把自己的职业和祖国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的爱国者,他热爱祖国语言,有崇高的爱国情,高度的民族责任感,有战胜敌人的执着信念。平时他是一位严厉的老师,关键时候表现出庄重、无畏、深情,以自己的言行给孩子们的心灵以深刻的影响。这一形象,起初模糊,继而清晰,最后便如雕像般活生生地立在每一个读者的面前,让人强烈地感受到这个人物外在的力量和内心的激情!本节课,我们完成了两个学习任务:一个任务是课标要求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第二个任务是整体感知全文,从宏观上理清文章行文的脉络。准确地说,我们学习了小说三要素中的两个要素情节和环境,而且对第三个要素人物形象进行了初步探究,这为下堂课我们探究文章的语言和主题思想奠定了基础。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郝叟(hosu)诧异(ch)哽住(gng)B.祈祷(q)懊悔(o)夹着(ji)C.惩罚(chng)板凳(dng)捂(w)D.紫藤(tng)钥匙(yoch)赚(zhun)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祈祷督学B.思量墙璧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最后一课的体裁是小说,作者都德。B.最后一课以普法战争为背景,通过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中的见闻和感受表现了韩麦尔等法国人民在国土沦丧时的悲愤心情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C.最后一课的主人公是小弗郎士。D.最后一课运用了景物描写表现主题。都德主要人物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主要情节课前上课下课第课时1.理解含义深刻的语句。2.品味本文朴实、自然的语言。3.品味小说语言、揣摩人物心理,领会小说的思想内涵。15 / 1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