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考历史一轮训练选11含解析新人教版.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6283890 上传时间:2020-02-2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58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高考历史一轮训练选11含解析新人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19高考历史一轮训练选11含解析新人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19高考历史一轮训练选11含解析新人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历史2019高考一轮训练选(11)李仕才一、选择题1、(2018包头模拟)1573年,张居正下令提高六科监察职能,以六科督促六部,以六部督促诸司以及地方,最后再由内阁直接控制六科,并实施随时考核、事事责成的稽查制度。这些措施()A强化了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机器B确立了内阁为国家最高行政机构C缓解了土地兼并和政府财政危机D加强对官员的监督和官吏的选拔解析:选A张居正改革通过提高六科职权并以六科控制六部并间接的掌控地方,这就等于变相的强化了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机器,故A项正确;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故B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有关土地兼并和政府财政危机的提及,故C项错误;张居正材料中的这些改革,虽然有利于加强对官员的监督,却不能加强对官吏的选拔,故D项错误。2、在全面侵华战争期间,日本为瓦解中国军民的抗战士气,投放了大量歪曲真相的宣传画。某种意义上,此类宣传画里也隐含着一些历史信息,是研究这段历史的重要材料。下面两幅宣传画从侧面说明了()A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成员B日本侵华大大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C蒋介石牺牲民众利益来换取英美援助D中国甘愿充当英国抗击日本的炮灰解析:选A从图1和图2的文字中可以看出中国和英美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结成了同盟,故A项正确;中国的抗战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贡献,中国的国际地位有所提高,而不是日本侵华大大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故B项错误;蒋介石牺牲民众利益来换取英美援助不符合史实,故C项错误;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重要成员国,故D项错误。3、2011年,西班牙起义报在新的“世界体系”一文中指出:“虽然西方传统大国(美国、英国和法国)仍自认为代表着国际社会,但金砖国家(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和南非)已不再听命于它们的号令。”这实际上反映了()A国际新政治格局已经建立B国际重心转向金砖国家C国际政治多极化发展加强D南北国家间的冲突加剧解析:选C目前国际政治格局暂时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因此还未形成国际政治新格局,故A项错误;“金砖国家(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和南非)已不再听命于它们的号令”不能代表国际重心的转移,故B项错误;材料“不再听命于它们的号令”反映国际政治多极化发展加强,故C项正确;“金砖国家”既有发达国家,也有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合作,D项与此不符,故错误。4、(2018全国百所名校冲刺)下图是英国18151842年几个阶段向海外(数量:万人)移民数年均变化情况柱状图。导致图中数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海外殖民扩张的需要 B工业革命的持续发展C对外战争的长期进行 D近代交通运输的发展解析:选B海外殖民扩张的需要是导致英国18151842年海外移民增加的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故A项错误;主要原因从经济角度考虑,故B项正确;英国在18151842年并没有进行长期战争,故C项错误;近代交通运输的发展是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故D项错误。5、(2018乌鲁木齐模拟)下表是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在某一时期的活动日程安排。这一系列活动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影响是() 时间主要活动 1992年1月17日乘专列从北京赴武昌 1992年1月19日视察深圳皇岗口岸并参观市容 1992年1月24日视察珠海生物化学制药厂 1992年1月30日抵达上海进行视察 A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B海南经济特区的建立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D运用“一国两制”解决了香港问题解析:选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于1982年中共十二大,故A项错误;海南经济特区建立于1988年,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1992年邓小平“南方讲话”,论述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同年中共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故C项正确;解决香港问题于1997年,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6、(2018茂名五校调研)1999年欧盟在赫尔辛基举行首脑会议,决定组建一支欧洲快速反应部队,并成立一个由各国国防部长和参谋长组成的军事委员会和军事参谋部,致力于欧洲的决策和协调。这反映了()A欧盟各国已放弃各自的国防权力B欧盟的国际影响力举足轻重C军国主义在欧洲范围内有所恢复D欧洲一体化进程的深入发展解析:选D材料反映欧盟决定组建一支反应快速的部队,说明欧洲加强国防,并不代表各国已放弃各自的国防,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到国际影响,故B项错误;国防布置是合理的,欧洲各国也未插手他国军事,不能说其是军国主义恢复,故C项错误;结合所学欧洲共同体是经济实体,欧盟成立后决定成立政治、经济实体,所以是一体化程度加深,故D项正确。7、(2018大连模拟)1517 年,传教士马丁路德揭破赎罪券的欺诈,宗教改革像野火一样烧遍欧洲,教徒自读白话文圣经,直接跟上帝交谈,不要教会做中介。材料反映了这场宗教改革()A否定信仰上帝B主张废除教阶制与宗教仪式C挑战教会权威D极力宣扬圣经的至高无上解析:选C否定信仰上帝与材料“教徒自读白话文圣经,直接跟上帝交谈”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宗教改革内容没有涉及废除教阶制与宗教仪式,故B项错误;从材料“教徒自读白话文圣经,直接跟上帝交谈,不要教会做中介”,可知马丁路德改革否定教皇和教会的作用,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阅读圣经的方式,没有涉及圣经地位,故D项错误。8、(2018成都模拟)元杂剧包公戏中的包公是廉洁正直、机智善断的清官。明传奇中包公的形象渐趋神化,权力无限扩大,民间更尊其为明法致公、为民请命的“司法之神”。包公形象的变化反映出()A明传奇较元杂剧艺术成就更高B老百姓对司法公正的强烈向往C市民阶层主导法制观念的变迁D明代法治的理性精神丧失殆尽解析:选B据材料“廉洁正直、机智善断的清官”“司法之神”可知,对包公的崇拜源于其清正廉明,秉公执法,因此包公形象不断神化说明老百姓对司法公正的强烈向往,故B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1、(2018泉州模拟)(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在西方,科学才成为一般社会的组成部分。换句话说,只是在西方,哲学家、科学家与匠人才实现联合,互相促进。学者和艺术家强烈反对中世纪的整个生活方式,努力创造尽可能与古典时代的生活方式相似的新的生活方式。若无西欧的缩小匠人与学者之间鸿沟的有利社会环境,人类学识上的这些成果独自原不可能引起科学革命。匠人在文艺复兴期间并不像在古典时代和中世纪时代那样受鄙视。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根据材料,提出一个观点,结合世界近代史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说明:可以就材料中观点进行论证,也可以对其进行修改、补充或否定;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解析:首先根据材料概括观点:思想解放是推动西欧科学产生发展的重要条件。史实:文艺复兴提倡人文主义,冲击封建神学思想,促使人们更加关注现实世界,促进了自然科学的产生,宗教改革运动提倡“因信称义”,否定了教皇与教会的权威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得到进一步的解放,有利于自然科学的发展,启蒙运动倡导理性与科学,冲击了天主教会和封建专制统治,促进了自然科学的进一步发展,因此,思想解放运动(人文主义的发展)为西欧自然科学的产生与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答案:示例1:社会环境是西方科学产生发展的重要条件(2分)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成长刺激了对技术的需求,为近代科技的发展提供了工具和手段;资产阶级革命为资本主义发展、科技进步开辟了道路;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和理性精神促进了思想解放,为科学革命创造了有利的社会环境;工匠社会地位的提高,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综上所述,西方近代科学产生发展有赖于西方近代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的变化。 (10分)示例2:思想解放是推动西欧科学产生发展的重要条件(2分)提示:结合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对科学产生发展的作用来阐述。(10分)2、(2018南通、扬州、泰州模拟)(12分)江南地区市镇的发展,始自宋元时代,反映了中国传统文明内在结构的调整。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市镇到南宋时普遍呈现出兴盛的景象。临安城郊的市镇“商贾骈集,物货辐萃”,江阴的江夏市“商船倭舶,岁常辐凑”,嘉兴的濮院市“机杼之利,日生万金”。在南宋江南那些繁荣的市镇中,已初步形成像州县城市那样的市区。如吉州的永和镇“辟坊巷六街三市”,平江府的平望镇“邸肆间列”。摘编自陈国灿略论南宋时期江南市镇的社会形态材料二市镇“丝行”、“布庄”的发展,以至于明代后期嘉湖地区出现改良田种桑的现象。双林镇“俗皆织绢。四方之商贾咸集以贸易”,其特色产品包头绢“通用于天下”。嘉定娄塘镇“所产木棉布匹,倍于他镇”。丝与棉闯入农村经济生活,就单一地区,蚕、丝或棉布的收益有的甚至成为主业。就整个江南地区,经济联系突破行政区划,仅涟市镇沈氏一地主,其采购活动竟达于杭嘉湖苏四府六县。 摘编自王家范明清江南市镇结构及历史价值初探材料三明清中叶之后,江南市镇人口的主体部分是商人、手工业工匠及脚夫、游民。市镇也吸引着邻近地区的士大夫阶层向它聚集。明清时期的江南地区,即便是中小型市镇,无不是文人学士丛集,如浙江湖州的南浔镇,有“九里三阁老,十里两尚书”的民谚,入清以后保持着“书声与机杼声往往夜分相续”的传统。摘编自袁行霈主编中华文明史(第四卷)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南宋时期市镇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南宋市镇兴盛的主要原因。(4分) (2)据材料二,概括明清市镇发展的主要表现及所引发的农村经济变革。(4分) (3)据材料三,概括明清江南市镇所引发的农村社会变革。有学者认为,江南市镇的发展反映了中国传统农耕文明的自我调适和转型。请依据以上材料阐释学者的观点。(4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一“市镇到南宋时普遍呈现出兴盛的景象”“商贾骈集,物货辐萃”得出工商业兴盛,据材料一“在南宋江南那些繁荣的市镇中,已初步形成像州县城市那样的市区”得出呈现出城市化特征;第二小问原因,结合所学得出农业经济的发展,据材料一“商船倭舶,岁常辐凑”结合所学得出海外贸易的兴盛。 第(2)问第一小问表现,据材料二“双林镇俗皆织绢。四方之商贾咸集以贸易”“娄塘镇所产木棉布匹,倍于他镇”得出出现专业化市镇,据材料二“就整个江南地区,经济联系突破行政区划”得出区域性市场网络形成,据材料二“沈氏一地主,其采购活动竟达于杭嘉湖苏四府六县”得出对外经济联系显著增强;第二小问变革,据材料二“嘉湖地区出现改良田种桑的现象”得出农村商品生产专业化、产业化,据材料二“就单一地区,蚕、丝或棉布的收益有的甚至成为主业”得出农村家庭收益结构变化,主副业倒置。 第(3)问第一小问变革,据材料三“江南市镇人口的主体部分是商人、手工业工匠及脚夫、游民。市镇也吸引着邻近地区的士大夫阶层”得出农村社会阶层多元化,据材料三“即便是中小型市镇,无不是文人学士丛集”得出文风昌盛,科第兴旺,结合所学分析即可;第二小问阐释,据材料二“市镇丝行、布庄的发展,以至于明代后期嘉湖地区出现改良田种桑的现象”得出农村经济和社会变革的互相结合,据材料三“书声与机杼声往往夜分相续的传统”得出工商经济与农业经济、城市文明与乡村文明的结合,结合所学回答即可。答案:(1)特点:工商业兴盛;呈现出城市化特征。(2分)原因:农业经济的发展;海外贸易的兴盛。(2分) (2)表现:出现专业化市镇;区域性市场网络形成;对外经济联系显著增强。(2分) 变革:农村商品生产专业化、产业化;农村家庭收益结构变化,主副业倒置。(2分) (3)变革:农村社会阶层多元化;文风昌盛,科第兴旺。(2分)阐释:农村经济和社会变革的互相结合;工商经济与农业经济、城市文明与乡村文明的结合。(2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