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 随堂真题演练31 群落的结构 群落的演替.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6282634 上传时间:2020-02-21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41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 随堂真题演练31 群落的结构 群落的演替.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19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 随堂真题演练31 群落的结构 群落的演替.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19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 随堂真题演练31 群落的结构 群落的演替.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随堂真题演练31 群落的结构 群落的演替 (高考海南卷)某池塘中,某种成年鱼生活在底层,取食多种底栖动物,而该种鱼的幼体生活在水体上层,滤食浮游动物和浮游藻类。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该种鱼的幼体与浮游动物具有竞争和捕食关系B该种鱼发育阶段不同,其所处营养级可能不同C底栖动物与浮游动物分层现象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D该种成年鱼及其幼体在水中的分布构成群落的垂直结构 解析:选D。该种鱼的幼体与浮游动物都生活在水的上层,具有竞争关系;根据“鱼的幼体生活在水体上层,滤食浮游动物”可推出该种鱼的幼体与浮游动物存在捕食关系,A正确;该种鱼的发育阶段不同,其食物结构有变化,所处的营养级也可能有变化,B正确;同一地方由于食物等原因而出现的分层现象属于群落垂直结构,C正确;该种成年鱼及其幼体是一个物种,在水中的分布不能构成群落的垂直结构,仅仅是该物种的分布范围,D错误。 (2015高考全国卷)下列关于初生演替中草本阶段和灌木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A草本阶段与灌木阶段群落的丰富度相同B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复杂C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自我调节能力强D草本阶段为灌木阶段的群落形成创造了适宜环境解析:选D。草本阶段在群落演替过程中先于灌木阶段出现,随着群落演替的进行,生物的种类越来越多,即物种的丰富度逐渐增大,所以草本阶段和灌木阶段的物种丰富度不同,灌木阶段的物种丰富度较大,A项错误。随着群落演替的进行,群落的空间结构逐渐变得复杂,所以草本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要比灌木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简单,B项错误。草本阶段的物种丰富度小于灌木阶段,所以其营养结构比灌木阶段简单,自我调节能力比灌木阶段弱,C项错误。在群落演替过程中,前一个阶段能为后一个阶段创造适宜的环境,D项正确。 (2015高考浙江卷)在沙漠的一个灌木群落中,某种基于种子繁殖的灌木,其分布型随着生长进程会发生改变,幼小和小灌木呈集群分布,中灌木呈随机分布,大灌木呈均匀分布。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这种改变使群落的水平结构发生变化B这种改变是群落演替所引起的结果C均匀分布的形成原因主要是种内竞争D集群分布主要是由于种子不能远离母株所致 解析:选B。在灌木的生长进程中,其分布型由集群分布到随机分布再到均匀分布,使群落的水平结构发生了变化,A项正确。大灌木由于彼此竞争养料和水分而倾向于均匀分布,这不是群落演替的结果,B项错误。大灌木均匀分布主要是种内竞争的结果,即它们互相争夺空间、水分、养料等,C项正确。幼小和小灌木集群分布主要是因种子落在母株附近,D项正确。 (高考新课标全国卷)请回答关于群落演替的问题:(1)在光裸的岩石上开始的演替和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中,哪个属于初生演替,哪个属于次生演替?(2)一般来说,若要演替到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上述两个演替中次生演替所需的时间短,分析其主要原因。(3)据调查,近5万年以来,某地区由于气候越来越干燥,森林逐渐被灌丛取代,这也是自然界存在的一种演替类型。近50年来,由于人类过度开垦,导致局部灌丛出现了荒漠化。该现象表明:与该地区具有的自然演替相比,人类的开垦活动使得该地区群落的演替速度_(填“未发生改变”“变慢”或“变快”),演替的方向_(填“发生改变”或“未发生改变”)。解析:(1)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据此分析可知,在光祼岩石上开始的演替为初生演替,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为次生演替。(2)因森林被全部砍伐后,土壤条件等仍然保留,因此演替到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所需时间较短,而从裸岩开始的演替要达到该条件需要较长的时间。(3)“人类过度开垦,导致局部灌丛出现了荒漠化”,“50年”相对于题目信息中的“5万年”来说是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的,故人的作用会加速演替的速度。人类活动导致向荒漠化方向的演替与“由于气候越来越干燥,森林逐渐被灌丛取代”的演替方向是一致的。答案:(1)光裸的岩石上开始的演替为初生演替,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为次生演替。(2)形成森林需要一定的土壤条件,上述次生演替起始时即具备该条件,而从裸岩开始的演替要达到该条件需要漫长的时间。(3)变快未发生改变 课时作业1(2018合肥检测)为解决某市市民饮用水源而建设的大房郢水库已经是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下列关于大房郢水库的种群和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A水库中所有的鲫鱼是一个种群,可通过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B水库中群落演替到相对稳定阶段后,群落内的物种组成不再发生变化C水库浅水区域和深水区域有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D不同水层分布的动物不同,与群落中植物垂直结构造成多样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有关解析:选B。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称为种群,故生活在水库中的全部鲫鱼为一个种群,由于鲫鱼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可通过标志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A正确;水库中群落演替到相对稳定阶段后,群落内的物种组成也会发生变化,B错误;群落的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水库浅水区域和深水区域生物分布不同,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C正确;动物的垂直分层由植物的分层决定,因为植物为动物提供食物和栖息空间,D正确。2(2015高考海南卷)关于森林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A碳可在森林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进行循环B森林群落在垂直方向上没有明显的分层现象C互利共生、捕食和竞争等可以出现在森林群落中D群落中植物放出的氧气可被动物、植物及微生物利用解析:选B。碳等化学元素可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复,A项正确;群落在垂直方向上都有一定的分层现象,森林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B项错误;森林群落中物种丰富度较高,生物之间具有互利共生、捕食和竞争等种间关系,C项正确;植物通过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可被动物、植物及需氧型的微生物呼吸利用,D项正确。3甲、乙、丙是食性相同、不同种的三种小鱼,三者之间无相互捕食关系。在四个条件相同的人工池塘中各放入等量的甲、乙、丙三种小鱼和数量不等的同种捕食者,一段时间后,各池塘中三种小鱼的存活率如图所示。下列推测不合理的是()A捕食者影响三种小鱼的竞争结果B捕食者主要捕食甲和丙C随着捕食者数量增加,乙可获得的资源减少D无捕食者时三种小鱼之间的种间斗争可能导致乙消失解析:选C。没有捕食者时,甲占优势,有了捕食者后乙的存活率不降反升,可见捕食者影响三种小鱼的竞争结果,A正确。引进捕食者后甲、丙的存活率下降,乙的存活率不降反升说明捕食者主要捕食甲和丙,B正确。甲、乙、丙三种小鱼是竞争关系,又受到捕食者的捕食,在捕食者增加到8只的情况下,乙的存活率继续增加,说明甲、乙、丙三种小鱼在竞争的同时,乙虽被捕食者所食,但仍是三者之间竞争的优胜者,所以随着捕食者数量增加,乙可获得的资源未减少,C错误。无捕食者时乙的存活率最低,说明三种小鱼之间的种间斗争可能导致乙消失,D正确。4(2018武汉高三模拟)如图表示两个陆生群落的演替过程。据图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a曲线代表群落的次生演替,b曲线代表群落的初生演替B图中C点到D点表示生态系统可能遭到破坏CE点处的物种丰富度最高,且各种群密度达到最大DE点可代表群落达到平衡状态,其类型由气候和土壤条件决定解析:选C。a曲线的起点处生物多样性不为0,说明a曲线代表的群落演替是在原有群落的基础上进行的次生演替,而b曲线的起点处生物多样性为0,说明b曲线代表的群落演替是在原来没有植被覆盖的地方,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所发生的初生演替,A正确;图中C点到D点生物多样性迅速下降,可能的原因是生态系统遭到破坏,B正确;E点处的物种丰富度最高,但各种群密度不一定都能达到最大,C错误;E点后生物多样性达到稳定状态,此时群落达到平衡状态,群落的类型由气候和土壤条件决定,D正确。5如图表示某地云杉林的形成过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该群落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群落结构越来越复杂B演替的方向和速度主要与气候、土壤等条件有关,与人类活动无关C在群落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组成不断地发生着改变,其中过程中,云杉逐渐成为优势种D在云杉林群落中有明显的垂直结构,没有水平结构解析:选C。该群落的演替是在保留植物种子和土壤条件下所发生的演替,为次生演替,群落结构越来越复杂,A错误;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但也属于群落的演替,B错误;的过程中,乔木逐渐增加,草本植物逐渐下降,其中过程中,云杉逐渐成为优势种,C正确;在云杉林群落中有明显的垂直结构,也有水平结构,D错误。6(2018江西赣州联考)湿地生态系统具有调节气候、蓄洪防旱的功能,从干沙地开始的湿地演替过程;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阶段湿生草本植物阶段。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湿地生态系统能调节气候、蓄洪防旱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B人类活动可以影响湿地生态系统演替的速度,但不能改变其方向C草本植物的出现对地衣和苔藓植物的水平分布没有影响D草本阶段比苔藓阶段丰富度高,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强解析:选D。湿地生态系统能调节气候、蓄洪防旱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A错误;人类活动可以影响湿地生态系统演替的速度和方向,B错误;草本植物可与地衣和苔藓争夺阳光等环境资源,从而对地衣和苔藓植物的水平分布产生影响,C错误;草本阶段比苔藓阶段丰富度高,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强,D正确。7(2018山东青岛质检)如图表示两个群落的演替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甲可表示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B若时间允许,甲定能演替到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C乙群落的演替也属于自然界存在的一种演替类型D第N年时,甲、乙的群落结构一定相同解析:选C。甲表示初生演替,而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为次生演替,A错误;若环境条件不利,即使时间允许,甲也不能演替到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B错误;乙群落的演替也属于自然界存在的一种演替类型,C正确;第N年时,甲、乙的群落中的物种丰富度相同,但甲、乙群落结构不一定相同,D错误。8(2018西安一模)在裸岩演替为森林的过程中,对群落演替的描述,不正确的是()选项生态特征发展期成熟期A营养结构简单复杂B有机物总量较少较多C自我调节能力强弱D动物类群丰富度较低较高解析:选C。在裸岩演替为森林的过程中,营养结构越来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增强,抵抗力稳定性增大,动植物类群丰富度不断增加,由于植物光合作用增强,有机物总量不断增多。9(2018湖南永州模拟)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在对某地土壤动物丰富度进行研究时,绘制了如图所示的结果。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研究小组在每一采样点采取分层定量采集B鞘翅目为该地区土壤动物的优势类群C土壤动物的丰富度与农药的使用有关D蔬菜地较适合土壤动物的生活解析:选D。通过坐标图可知,横坐标表示土壤的采集地点,纵坐标表示各种群中个体的数量。在三个取样点中,5年蔬菜地与10年蔬菜地相比,两个取样地的物种都为5种,其中弹尾目都为优势种,但10年蔬菜地中动物的总数量远大于5年蔬菜地,而大田中物种只有3种,不太适宜土壤动物生活。上述取样过程中有个体数的统计,应为等量取样,但并没有体现是否分层取样,在图示中也无法判定农药与物种丰富度的关系。10某地的常绿阔叶林等因过度砍伐而遭到破坏,停止砍伐一段时间后,该地常绿阔叶林逐步得以恢复,其群落变化顺序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草丛群落针叶林群落针、阔叶混交林群落常绿阔叶林群落(1)该地常绿阔叶林恢复过程中群落演替的类型为_演替。草丛群落针叶林群落过程中,某些植物种群之间存在着竞争关系,这属于_水平研究的问题。针叶林逐渐取代了草丛,其主要原因是_。(2)图中四种群落的命名是根据群落中的_命名的。与草丛相比,针叶林的动物分层现象较为_(填“简单”或“复杂”),原因是_。(3)欲调查草丛中蒲公英的种群密度,常采用_法,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_。解析:(1)常绿阔叶林遭到砍伐后,原有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在该条件下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群落中各个种群之间的相互关系是怎样的、群落的演替情况是怎样的等都属于在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针叶林比草丛高大,能获得更多的阳光,因而针叶林比草丛具有更大的竞争力,在进化过程中能逐渐取代草丛。(2)群落的命名是根据群落中的优势种群命名的。群落中植物的垂直结构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导致动物也具有类似的分层现象。与草丛相比,针叶林中植物群落的垂直结构更复杂,故动物分层现象较复杂。(3)常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答案:(1)次生群落针叶林较为高大,能获得更多的阳光(2)优势种群复杂针叶林中植物群落的垂直结构更复杂(3)样方随机取样11(2018河北石家庄模拟)生物量是指某一调查时刻单位面积内现存生物的有机物总量。科研人员对我国某自然保护区地震导致山体滑坡30年后,恢复群落和未受干扰的原始林群落不同植被类型的生物量进行了研究。请回答下列问题:(1)科研人员在两个群落中_选取多个样地,收获全部植物,按照_分类后,测定生物量,结果如图所示。图中代表恢复群落生物量的是_(填“S1”或“S2”)。(2)地震导致山体滑坡后,原有植被虽不存在,但还可能存在植物的种子、可能发芽的地下茎或植物根系等,在这一基础上形成恢复群落的过程为_演替。伴随这一演替过程,群落的物种_逐渐增加。未受干扰的原始林群落具有较好的垂直结构,有利于提高_利用率。(3)恢复群落植被的总生物量只有原始林群落的_%,这是由于山体滑坡后_稳定性较低,群落在短时间内难以恢复到原状。(4)群落植被不易恢复的关键限制因子是_条件,可利用人工措施重建_群落,帮助群落植被快速恢复。解析:(1)为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应随机取样。结合图中文字信息可知应按照植被类型分类。恢复群落的生物种类少,营养结构相对简单,植被的有机物总量少,所以代表恢复群落生物量的是S2。(2)从存在植物种子、根等的土壤开始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演替的规律一般是物种趋向多样化,所以群落的物种丰富度会逐渐增加。良好的垂直结构可以提高光能利用率。(3)恢复群落总生物量为19 g/m2,原始林群落总生物量为95 g/m2,前者是后者的20%。山体滑坡后短时间内难以恢复到原状,是由于恢复力稳定性较低。(4)群落植被不易恢复的关键限制因子是土壤条件。重建土壤微生物群落有利于物质循环,可加快群落植被恢复。答案:(1)随机植被类型S2(2)次生丰富度(或多样性)光能(3)20恢复力(4)土壤土壤微生物12.某捕食者与其猎物种群大小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如图所示。如果以捕食者数量为X轴、猎物数量为Y轴作图,则图形正确的是()解析:选D。由图可以看到捕食者和被捕食者(猎物)符合捕食关系的种群波动:猎物增加捕食者增加猎物减少捕食者减少。只有图中D所示满足这种波动。13如图显示某一农场自1850年第一次使用化肥后100年中物种丰富度变化的数据,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18501950年间该农场种群类型数量和各种群密度均不断降低B1875年比1850年植物种类增多,群落结构趋于简单C1950年时,农场中的生物群落的分层现象比1875年明显D图中信息反映出人类的干扰会影响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解析:选D。由图中数据可知,100年间种群类型数量不断减少,但是并不能得出所有的种群密度都降低;1875年比1850年植物种类减少,群落结构趋于简单;1950年,由于群落结构比较简单,分层现象相对不明显;100年间,人类的活动改变了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14(2018江西上饶模拟)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某地区实施退耕还林之后,群落经过数十年的演替发展为树林。请回答下列问题:注:图中甲、乙、丙分别表示群落演替的三个连续阶段中,植物优势种群数量变化情况。种名山桃丁香油松刺槐山桃1丁香0.1241油松0.1250.7341刺槐0.1480.7610.8841注:表中数据表示阳坡物种生态位重叠(即两个物种在同一资源状态上的相遇频率)变化分析结果。(1)根据图分析,该群落的演替类型是_。该群落发展至第3阶段时,甲、乙、丙之间为_关系。该群落的空间结构应具有_现象。(2)在该演替过程中,由于群落的物种数目即_提高,导致生态系统的_稳定性会逐渐提高。(3)根据表中数据可知,阳坡群落物种中竞争最激烈的是_。有一种鞭毛藻能感受光线的强弱,借助鞭毛移动到光线合适的位置进行光合作用,这说明_离不开信息的作用。解析:(1)分析题图,该群落的演替类型是次生演替,发展至第3阶段时,丙种群占优势,甲、乙占劣势,三个种群之间存在竞争关系,该群落出现了明显的垂直分层现象。(2)在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的数目越来越多,即物种丰富度不断提高,则营养结构越来越复杂,抵抗力稳定性不断增强。(3)从题表看出,油松和刺槐的物种生态位重叠最大,因此竞争最激烈。鞭毛藻具有趋光性,能感受光线的强弱,借助鞭毛移动到光线合适的位置进行光合作用,说明了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答案:(1)次生演替竞争垂直分层(2)物种丰富度抵抗力(3)油松和刺槐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