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练习 岳麓版必修2.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6281651 上传时间:2020-02-21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22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练习 岳麓版必修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练习 岳麓版必修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练习 岳麓版必修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课后篇巩固提升学业水平引导1.“赫鲁晓夫宛如一个政治万花筒:项上阴谋家的帽子刚脱,头上便顶上了改革家的桂冠;策略家的徽章尚未送进门庭,蛮干家的门牌就已经挂出。”体现赫鲁晓夫是“蛮干家”的是()A.在苏共二十大上揭露斯大林的错误B.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C.强行推广大面积种植玉米的运动D.改革工业管理体制,扩大地方权力答案C2.下图为20世纪50年代末苏联的一幅题为“推广种植玉米,提高粮食产量”的宣传画。当时的苏联正在()A.促进农业市场化B.推动农业集体化C.进行农业改革D.加快工业建设解析题干事件为赫鲁晓夫改革推广玉米运动,C项正确。A项在斯大林体制下不存在;B项发生在斯大林时期;D项与材料不符。答案C3.勃列日涅夫对苏联进行改革后,机器制造业和国防综合体已占整个生产规模的77.6%,日用消费品占20%。这表明其改革仍()A.以工业化为主导B.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国防工业C.农业经济基础薄弱D.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解析根据材料中当时苏联经济结构构成情况对比,可知B项正确。A、C、D三项在材料中均无法体现。答案B4.1972年5月美苏条约规定:双方陆基洲际导弹冻结在1972年7月1日水平上,苏联1 618枚,美国1 054枚。苏联数量优势得益于()A.斯大林的工业化建设B.赫鲁晓夫“工业管理体制”的改革C.勃列日涅夫改革D.戈尔巴乔夫“加速发展战略”解析勃列日涅夫把改革的重点放在工业方面。他注重发展苏联的重工业,特别是与军事有关的工业部门。苏联军事实力迅速增强。答案C5.美国学者在俄罗斯史中写道:“勃列日涅夫政府基本上只是试图作表面的改革,而不考虑从根本上进行改革。”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A.勃列日涅夫开创了改革的先河B.勃列日涅夫把改革限制在政治方面C.勃列日涅夫不打算触动斯大林体制D.勃列日涅夫首次建立市场经济体制解析开创了改革先河的是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改革主要在经济方面,据此可排除A、B两项。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可排除。勃列日涅夫改革没有突破原有体制的束缚,改革成效不大,因而说他基本上只是试图作表面的改革。故选C项。答案C6.为了解决“斯大林模式”给苏联经济造成的困难,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到戈尔巴乔夫,都进行了经济改革。他们改革的共同点是()A.优先解决农业生产中的问题B.调整所有制结构发展个体经济C.发展重工业以进行军备竞赛D.力图解决计划经济造成的弊端解析本题要求回答三者的共同点,A项仅适合于赫鲁晓夫;B项仅适合于戈尔巴乔夫;C项仅适合于勃列日涅夫;D项属于三者推行改革的背景,故正确。答案D7.导学号11374052就苏联改革,有人评述说:“赫鲁晓夫把苏联改乱了,勃列日涅夫把苏联改死了,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说“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主要是因为戈尔巴乔夫()A.没有进行消除斯大林体制弊端的改革B.当政期间与美国的军备竞赛加剧了国内的经济危机C.改革的政治和意识形态多元化将改革引向歧途D.缺乏从政经验和应对政策,个人独断专行解析A项是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共同点,B项是勃列日涅夫改革失败的原因,D项是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原因。故选C项。答案C8.历史表格包含了大量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19531960年苏联的粮食产量(单位:百万吨)年份粮食总产量年份粮食总产量195382.51957105.0195485.61958141.21955106.81959124.71956127.61960133.2樊亢、王金存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七十年苏联经济发展史根据表格,提取19531960年苏联在农业生产方面的两个主要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粮食产量与国家政策的角度予以说明。参考答案19531956年,苏联粮食产量增长迅速。说明:赫鲁晓夫把改革重点放在农业生产上,其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保护自留地等政策,使苏联粮食产量迅速增加。19571960年,苏联粮食产量时有起伏。说明:赫鲁晓夫改革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体制下的集体农庄制,粮食产量时有起伏。能力素养拓展一、选择题1.有位西方记者去采访苏联宇航员加加林,家里没人。邻居说:“加加林上天了。”记者说采访他的夫人也可以。邻居说:“他夫人排队买菜去了。”记者说:“没关系,我可以等。”邻居迟疑了一下说:“你最好还是去等加加林,他从天上回来可能还快一些。”这一笑话意在说明()A.苏联航天科技的先进B.苏联民众遵守公共秩序C.苏联经济的短缺状态D.苏联人对西方的警惕性解析本题解答的关键是弄清楚材料中幽默笑话讽刺的主要对象买菜排队等的时间比航天员从天上回来还要多,反映出当时生活用品极度匮乏的现状。答案C2.1958年,苏共中央通过决议,取消粮食及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改变农业生产组织形式,扩大集体农庄的经营自主权,推行小组包工奖励办法。这些举措()A.改变了苏联工农业发展不平衡状态B.成为苏联经济体制变革的开端C.一定程度上提升苏联农业生产能力D.借助市场关系推动农业的发展解析材料中措施主要涉及农业领域,无法体现改变了工农业发展不平衡的状态,故A项错误;苏联经济体制变革是从1953年赫鲁晓夫改革开始,故B项错误;材料措施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斯大林模式给农业带来的消极影响,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发展,故C项正确;材料中措施没有发挥市场经济的作用,故D项错误。答案C3.19521964年,苏联政府收购谷物的平均价格指数提高了7.48倍,收购畜产品的价格指数提高了15.69倍。这是()A.推行农业集体化导致的变化B.适应“加速发展战略”的需要C.应对世界农产品价格波动的措施D.调整农业政策的结果解析19531964年是赫鲁晓夫执政时期,在这期间赫鲁晓夫对斯大林体制进行改革,对农业政策进行调整,故D项正确。答案D4.导学号11374053赫鲁晓夫在回忆录中称,当时苏联领导和他自己在走向“解冻”的同时,又担心“解冻”引起洪水泛滥,局面难以控制,“因此我们似乎曾经阻止过解冻”。这表明赫鲁晓夫的改革()A.是对斯大林体制的维护B.反对公开地否定斯大林体制C.明显存在着犹豫和徘徊D.阻碍了苏联社会制度的变迁解析材料中“当时苏联领导和他自己在走向解冻的同时,又担心解冻引起洪水泛滥因此我们似乎曾经阻止过解冻”的信息说明赫鲁晓夫在改革的时候对突破斯大林体制明显存在着犹豫,故C项正确。答案C5.下面为苏联部分年份粮食产量的统计数据表。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苏联当时()19531958年苏联的粮食产量(单位:百万吨)年份总产量生荒地的产量其他地区的产量195382.526.955.6195485.637.348.31957105.038.166.91958141.258.482.8A.把发展农业作为经济建设重点B.注重了农业生产技术的革新C.大力垦荒和调整农业生产关系D.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解析材料所给“19531958年”处于赫鲁晓夫统治时期,当时的经济发展模式仍是斯大林模式,重点发展重工业,故A项错误;表格中是关于苏联粮食产量增长情况,不能反映生产领域内的技术革命,故B项错误;根据生荒地的产量不断提升,结合时间分析得出这些增长是由于赫鲁晓夫统治时期重点进行对农业改革,扩大农民的自主权和鼓励垦荒的政策,故C项正确;19531958年苏联的经济政策是计划经济,强调国家对经济的调控,D项不符合史实,故错误。答案C6.下表反映了苏联集体农庄中个体家庭收支状况,对此正确的历史解释是()项目1965年1970年1975年1979年家庭总收入(100)集体农庄收入39.64043.543.7个人副业收入36.531.925.426.9其他23.928.131.129.4家庭总支出(100)购买食物衣物58.955.147.950.3社会文化与生活服务(教育、医疗)14.015.016.014.5其他27.129.936.135.2A.新经济体制取得一定成效B.农庄集体的收入持续上升C.农庄庄员拥有一定自主权D.形成相对公平的社会环境解析苏联集体农庄是斯大林时期建立的,与列宁实行的新经济政策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农庄家庭总收入中集体收入所占的比重逐渐增大,不能体现出农庄集体的收入持续上升,故B项错误;材料中家庭其他收入也在家庭总收入中占有一定比例可知,农庄庄员有一定不受集体农庄控制的收入,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集体农庄中家庭的收支状况,不能体现出集体农庄形成相对公平的社会环境,故D项错误。答案C7.勃列日涅夫执政后,在生产方面,企业有权根据下达的计划指标自行编制年度计划。在完成计划任务外,可以接受计划以外的加工订货任务,可以用自己的材料和废料生产计划以外的产品。这一措施()A.突破了旧体制的弊端B.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C.力图调动企业积极性D.有限地利用市场机制解析从材料信息看,勃列日涅夫时期企业的自主权有所扩大。材料中的规定有利于调动企业的积极性,C项正确。材料信息反映了对旧体制的改革,但成效如何不得而知,故A项表述不当;B项中的“行政手段”表述不正确,材料信息反映的是经济手段;材料信息无法说明企业是否“有限地利用市场机制”,排除D项。答案C8.下面是20世纪6080年代苏联和美国工业产值的增长速度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19601965年苏美两国的经济实力基本相当B.19651970年苏联继续注重发展军事重工业C.19701975年美国因深陷越战经济出现滞胀D.19751980年美国新经济出现促进经济增长解析从上图可知,仅19601965年苏美两国工业产值增长速度相当,故A项错误;19651970年苏联经济增长速度较快,苏联继续优先发展重工业,故B项正确;19701975年美国经济出现滞胀现象,故C项错误;新经济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故D项错误。答案B9.下面是苏联动用黄金储备购买粮食的资料表(单位:吨)年份黄金总量黄金出口其中用于购买粮食1965年577.1335.6335.31972年1 243.7458.6458.21977年774.4390.0390.0这说明()A.经济发展严重依赖国际市场B.苏联农业生产出现危机C.苏联已成为重要能源输出国D.计划经济体制弊端初现解析材料只是表明苏联动用黄金储备购买粮食的资料,不能说明经济发展严重依赖国际市场,故A项错误;材料表明苏联出口的黄金几乎都用来买粮食,说明当时出现农业危机,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能源输出,故C项错误;19651977年计划经济体制弊端初现与史实不符,故D项错误。答案B10.1987年6月,戈尔巴乔夫在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上说:“我们的社会是一个正在迅速变化的社会。我们面临很多新的问题,相当复杂的情况。我们不能保证不犯错误。但我确信,最大的错误就是害怕犯错。”此后,戈尔巴乔夫提出()A.“加速发展战略”B.“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C.“20年建成共产主义”D.“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祖国”解析“加速发展战略”在戈尔巴乔夫上台之初就已被提出,上台后实施,不是1987年后提出的,故A项错误;“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提出于1988年6月,1990年成为党的纲领,故B项正确;“20年建成共产主义”是由赫鲁晓夫提出,故C项错误;“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祖国”出现于斯大林时期,故D项错误。答案B11.1986年,戈尔巴乔夫在其改革之初提出:国家将加大对机器制造业投资,达到“成倍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目的,带动整个国民经济“五年内赶上美国”。他的改革()A.针对苏联经济停滞对症下药B.开苏联经济体制改革的先声C.未认清苏联经济问题的实质D.是社会主义改革成功的探索解析题干提到,戈尔巴乔夫要在制造业方面加大投资,苏联的问题在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阻碍了苏联经济的发展,戈尔巴乔夫没有认清苏联经济问题的实质,C项正确。答案C12.下表为19761990年苏联经济增长率(%)简表。其中,1990年经济发展出现负增长的原因是()时间(年)1976198019811985198619901990社会总产值4.23.31.8-2国民收入4.33.21.0-4劳动生产率3.33.1-3A.自然灾害造成的破坏B.赫鲁晓夫改革导致的社会混乱C.苏联解体导致的社会混乱D.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不见成效解析1990年,苏联经济出现负增长说明当时苏联经济改革的失败,D项正确;A项与史实不符,可排除;赫鲁晓夫改革与“1990年”的时间限制不符,可排除B项;苏联解体是在1991年,C项错误。答案D二、非选择题13.导学号11374054社会主义运动经历过曲折的发展历程,其中的经验教训值得我们总结与反思。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赫鲁晓夫的改革冲击了“神圣不可侵犯”的斯大林体制,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但是,由于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总体上的规划和科学的试验,改革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却未能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体制的框架。材料二俄罗斯专家格阿阿尔巴托夫对勃列日涅夫18年执政生涯的评价:到这个时期,苏共二十大所激发的,而在随后的岁月中被保守主义的灭火队竭力加以扑灭的那股新的热情也逐渐泯灭。1964年上台的领导人甚至不想去使国内政策恢复活力。经济方面的改革也是短命的,很快被苏联历史上最盛行的无所不在的行政命令和官僚主义的管理作风和管理方法所代替。材料三戈尔巴乔夫提出用“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思想代替“科学社会主义”;1990年,戈尔巴乔夫又推行政治多元化,实行多党制。戈尔巴乔夫总统提出“更新联盟”的构想,于1991年8月公布了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以“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代替了原先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每个共和国都成为主权国家。(1)根据材料一,指出赫鲁晓夫的改革有何积极意义。(2)材料二对勃列日涅夫的基本态度是什么?结合材料一、材料二,归纳赫鲁晓夫与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有何相似的局限性。(3)根据材料三,指出戈尔巴乔夫犯了哪些严重错误。参考答案(1)意义:冲击了“神圣不可侵犯”的斯大林体制,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2)态度:否定态度,认为勃列日涅夫在走回头路。局限:虽然都开展了改革,但是都未能冲破斯大林体制的束缚。(3)错误:放弃社会主义思想;放弃共产党的领导;放弃社会主义道路与统一的国家主权。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953年,斯大林逝世。不久,赫鲁晓夫(18941971)当选苏共中央第一书记,开始对苏联内外政策进行调整。材料二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几乎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军工生产差不多占国民生产的40%。由于军备竞赛和改革停滞,生产效率和经营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人民的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较大的提高。20世纪80年代上半期,苏联人均生活水平只相当于美国的1/3左右。广大人民群众的不满情绪越来越强烈,渴望改变现状的呼声日益高涨。材料三苏联虽然号称“最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但主要消费品长期供应不足。经过近70年建设,1985年苏联人均GDP 3 396美元,不仅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而且还落后于亚洲、拉丁美洲一些发展中国家。苏联人均收入为西方国家的三分之一左右,但由于苏联实行控制消费、高积累的政策,苏联人的生活水平与西方的差距更大。而且,主要消费品长期短缺、供给不足,经常需要凭票供应,暗藏了通货膨胀的危机。人民生活水平从革命前的居欧洲第五位下降到在20世纪80年代的居世界第88位。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研究(1)结合材料一、材料二,比较勃列日涅夫改革和赫鲁晓夫改革有何异同。(2)材料三反映了苏联社会发展的什么问题?根本原因是什么?(3)为解决上述问题,苏联还进行过什么改革?结果如何?参考答案(1)相同点:目的都是突破斯大林体制的束缚;结果都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最终失败;失败的主要原因都是没有从根本上破除高度集中的斯大林体制。不同点:前者的重点在工业领域,后者的重点在农业领域。(2)问题:经济发展极为缓慢,人民生活水平低。根本原因:斯大林体制(或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3)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结果:失败,导致苏联解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