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历史大二轮专题复习 第三部分 现代世界和现代中国 专题15 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专题训练.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6280729 上传时间:2020-02-2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届高考历史大二轮专题复习 第三部分 现代世界和现代中国 专题15 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专题训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9届高考历史大二轮专题复习 第三部分 现代世界和现代中国 专题15 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专题训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9届高考历史大二轮专题复习 第三部分 现代世界和现代中国 专题15 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专题训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专题十五 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一、选择题1(2018乌鲁木齐)列宁提出:“现在俄国社会主义政府面临着一个必须立即解决的问题:是立即接受这个割地和约呢,还是马上进行革命战争。在这个问题上,实际上不可能作任何中间路线的决定。”这里的“和约”指的是(A)A布列斯特和约B告俄国工人、士兵和农民书C和平法令D土地法令【解析】十月革命后为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苏俄与德奥集团签订布列斯特和约。这一和约规定苏俄向德国割地、赔款,是一个屈辱的和约,故答案为A项;告俄国工人、土兵和农民书宣布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被推翻,全部政权转归苏维埃,排除B项;和平法令向一切交战国政府和人民建议,立即缔结停战协定,排除C项;土地法令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实现土地国有化,将土地分配给劳动者使用,排除D项。2(2018绵阳三模)1920年11月苏俄颁布租让法令,允许外国资本家在苏俄经营租让企业或同苏维埃国家组织合营股份公司,企业由私人经营,所有权属于国家,承租者必须接受国家的监督指导。据此可知当时苏俄(D)A全面实施新经济政策B系统推进了工业化建设C正式确立斯大林模式D调整社会主义发展策略【解析】材料反映的是新经济政策已经萌芽,苏俄经济政策有所调整。1921年的新经济政策是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带来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的状况下所进行的政策调整,其目的仍然是发展社会主义,故答案为D项;新经济政策从1921年全面实施,排除A项;B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斯大林模式正式确立的标志是1936年苏联宪法的颁布,排除C项。3(2018汕头二模)下表反映了俄国各工业部门工人平均工作时长(小时)的变化 纺织业造纸和印刷业木材加工机器制造化学部门19139.49.2109.59.719267.47.47.37.37.4对此合理的解释是,当时俄国(B)A调整了工业国有化政策B国家性质发生根本变化C工业建设取得较大成就D国民经济比例逐步失调【解析】由材料可知,1926年工人的平均工作时长与1913年相比有所减少,结合所学知识和时间信息可知,1913年仍处于沙皇专制统治之下,1926年是在十月革命之后,社会主义国家逐步建立,B项符合题意;A、C两项均不能导致工人工作时长的减少;D项与材料无关。4(2018开封一模)20世纪20年代,斯大林指出:“我们的工业和我们的经济现状决定暂时不能不向农民征收这种额外税我们的政策应当是逐渐缩小这种剪刀差,使它一年一年地接近起来从而在几年以后完全取消对农民的这种额外税。”这一表述主要意图是(B)A强调苏联恢复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紧迫性B强调不均衡发展工业、农业的正确性C指出推行社会主义农业集体化的必要性D说明苏联加快实施新经济政策的紧迫性【解析】据材料“我们的工业和我们的经济现状决定暂时不能不向农民征收这种额外税”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斯大林强调暂时牺牲农业来发展工业的迫切性,体现了不均衡发展的特点,故B项正确;当时苏联没有恢复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故A项错误;材料未涉及社会主义农业集体化的问题,故C项错误;新经济政策是列宁时期的经济政策,故D项排除。5(2018聊城二模)苏联工业化初期,斯大林格勒、哈尔科夫、车里雅宾斯克的三个拖拉机厂和高尔基、莫斯科两个汽车制造厂都是用外国技术和设备建立起来的;十六个黑色冶金企业在“一五”计划的四年内进口的设备达一亿五千四百万金卢布。这一做法(D)A是新经济政策的延续与创新B影响了苏联经济的独立发展C承认市场是资源配置的基础D有利于工业化的起步与推进【解析】材料信息是苏联工业化初期通过引进外国技术和设备建立了大量工业企业,这有利于工业化的起步,故D项正确;苏联工业化否定了苏俄时期的新经济政策,故A项错误;这一做法有利于苏联经济的独立发展,故B项错误;苏联一直没有承认市场是资源配置的基础,故C项错误。6(2018青州三模)1929年,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建成投产,先后在这里工作的美国工程师有730名。1932年,在苏联重工业部门工作的各国专家约有6800人。斯大林后来告诉美国总统罗斯福,在苏联约有三分之二的大型企业是利用美国的技术建成的。这表明当时(D)A苏联社会制度的优越性凸显B美、苏逐渐抛开意识形态分歧C美国极力转移国内过剩产能D苏联适时把握了历史发展机遇【解析】19291933年正是世界经济危机时期,经济危机造成美国工厂停业,生产下降,大量工人失业,“在苏联约有三分之二的大型企业是利用美国的技术建成的”表明苏联利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机遇发展本国经济,D项正确;材料表明苏联适时把握了历史发展机遇,并非社会制度的优越性凸显,A项排除;B项中“抛开意识形态分歧”表述错误;材料反映的是美国经济危机特定条件下,工程师和各国专家不属于过剩产能,排除C项。 7(2018上饶六校联考)1929年10月1日,苏联政府批准并签订了70个有关外国技术援助和技术咨询的协议,如与美国福特公司签订了为下新城(又译下诺夫哥罗德)建设汽车工厂提供咨询和供应设备的合同。这反映了苏联(A)A尽力引进西方工业化成果B利用了西方经济危机的时机C得到了西方国家的大力支持D缓和了与西方资本主义政府的对立关系【解析】据材料可知,苏联大力引进西方生产技术及机器设备,推动了苏联工业化发展,A项正确;西方经济危机发生于1929年10月24日,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西方国家的大力支持苏联工业化建设,而是强调苏联大力引进西方生产技术,排除C项;D项“缓和了”说法与史实不符。8(2018梅州5月模拟)苏联在实施斯大林模式时实行了居民证制度,没有居民证及相关的证明文件,苏联公民就不能异地流动;居民证只发给城镇居民,农民则没有居民证。该制度实施的主要目的是(A)A服务于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B强化城市政权以镇压反革命C加大劳动力的计划管理力度D杜绝城乡之间的人口流动【解析】材料“居民证只发给城镇居民,农民则没有居民证”反映了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禁止农民流动的政策,故A项正确;农民并不是反革命,故B项错误;居民证制度在城乡的差异主要是为工业化服务,不是加大劳动力的计划管理力度,故C项错误;“杜绝城乡之间的人口流动”并不是主要目的,故D项错误。故选A项。9(2018呼和浩特二模)勃列日涅夫执政后,废除了赫鲁晓夫时期的干部定期更新制度,各级领导班子的更新幅度很小,苏共二十三大连选连任的中央委员达79.4%,到二十五大,连选连任者比例更上升到83.4%,而二十六大选出的中央政治局和书记处竟然是二十五大的原班人马。勃列日涅夫此举直接导致(D)A国家机构的日益膨胀B经济增长开始逐年下降C决策权利向个人集中D干部队伍从稳定到僭化【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勃列日涅夫执政期间,干部更新幅度小,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干部队伍的稳定性,但不利于政治民主化的发展,会演变为“僭化”,故D项正确;材料反映干部队伍更新幅度小,而不是国家机构的日益膨胀,故A项错误;材料涉及苏联干部队伍的信息,与经济建设的内容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决策权力向个人集中,而是强调干部队伍从稳定到僭化,故C项错误。 10(2018烟台4月模拟)1955年3月,苏联关于修改农业计划工作方法的决议指出:由各区执行委员会下达计划任务,由集体农庄和农庄庄员根据需要自行确定各种作物的播种面积而国家计划委员会只负责农业发展的远景规划和协调平衡工作。该决议表明,当时苏联(D)A农民取得了生产自主权B放弃了传统的农业体制C摆脱了农业发展的困境D政府谋求增强经济活力【解析】从材料“1955年3月”“根据需要自行确定各种作物的播种面积”可知,材料反映了赫鲁晓夫在农业方面的改革,农庄有了一定的自主权,在一定程度上增强经济的活力,故D项正确,A项错误;赫鲁晓夫改革是在原有体制上的修补,故B项错误 ;C项说法错误,错在“摆脱”。11(2018商丘三模)1966年苏联正式推行“新经济体制”,其中包括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增强国家计划在编制过程中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减少下达给企业的指令性计划指标,扩大企业支配利润的权限。由此可以看出“新经济体制”(A)A对斯大林模式有所冲击B充分发挥了市场的主导作用C完善巩固了斯大林模式D放弃使用行政命令管理经济【解析】材料“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减少下达给企业的指令性计划指标,扩大企业支配利润的权限”反映了当时苏联对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改革,体现了对斯大林模式的冲击,故A项正确;当时苏联的市场主导作用并不充分,故B项错误;当时的改革冲击了斯大林模式,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了当时苏联仍然存在行政命令管理经济,故D项错误。故选A项。12(2018历史4月预测押题)戈尔巴乔夫是苏联解体的关键人物,但1990年却被授予诺贝尔和平奖。由俄罗斯教育部审查认定、国家历史学会编写的新版历史教科书对此评述为:“苏联民众对此的反映却是敌对的、冷淡的。与此同时,西方社会却在庆祝戈尔巴乔夫对冷战和平演变的巨大贡献。”对此评述理解正确的是(C)A苏联解体主要由于西方和平演变B苏联改革没有解决好民生问题C俄罗斯重视国家的意识形态导向D历史教科书具有社会教育功能【解析】苏联解体主要原因不是西方和平演变,故A项错误;“苏联民众对此的反映却是敌对的、冷淡的”,其原因不是苏联改革没有解决好民生问题,而是戈尔巴乔夫对“冷战”的政策背离社会主义制度,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了俄罗斯具有明显的意识形态导向,故C项正确;材料主旨并不是说明历史教科书具有社会教育功能,D项错误,故选C项。 二、非选择题13促进农村土地适度规模化经营是加速农业现代化和实现工业化的重要手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8世纪到19世纪中期,英国圈地运动进入第二次高潮(见下表)。随着农业技术的进步,集约式耕作使独立经营的连成片的大农场成为迫切的需要。农业产量的增加和粮食上涨,使农场变成牧场的趋势减缓,而农场所需的劳动力比牧场多。同时城市逐渐兴起,工场和工厂的发展,吸收了被逐出土地的农民,这些因素都使圈地运动的阻力大大减小了,最终完成了圈地运动。1819世纪英国圈地运动表年份项目年份1760年以前17611796年17971820年发布圈地法令208项1482项1727项圈占农民土地310000英亩1830000英亩改编自杨民土地改革与工业化的相互作用材料二20世纪2030年代,在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中,绝大多数农户加入集体农庄,形成了集体农庄经济制度。农庄是国家直接支配的经济单位,其播种结构、播种面积、单产量、总产量、牧畜种类数量、农艺措施以及农畜产品的分配等各项指标,都由国家决定。为保证工业化所需资金,国家实行义务交售制,以远低于生产成本的价格收购农庄的产品。1953年斯大林逝世时,农庄义务交售的产品价格与成本之比为:粮食13.2%,土豆7.5%,牛肉5%。与此相对应的是严峻的农业形势:1953年的人均粮食和肉类的产量只有432公斤和30公斤,比革命前1913年的540公斤和314公斤还要低。吕奔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研究(19271939)(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中期英国完成“圈地运动”的有利因素。(2)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与英国相比,苏联在推动农业生产规模化方面有何显著特点?【答案】(1)有利因素: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圈地法令的颁布;农业技术的进步(集约式大农场的推动等);工业革命的进行。(2)特点:建立集体农庄,发展公有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牺牲农业发展工业(提供资金原料等)。【解析】(1)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的圈地运动是漫长的,但是在解答此题时一定要注意只是考查19世纪中期的圈地运动,从材料一中很容易就总结出19世纪中期英国完成圈地运动的有利因素包括农业技术的进步、集约式大农场的推动等,结合所学知识又可以总结出资产阶级革命的完成,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工业革命的开展等等,本题关键在于把有利因素总结完整。(2)主要考查学生解读历史史料并分析获取信息的能力,此题问特点,材料二“在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中,绝大多数农户加入集体农庄,形成了集体农庄经济制度”体现了建立集体农庄,发展公有制的特点,“农庄是国家直接支配的经济单位,其播种结构、播种面积、单产量、总产量、牧畜种类数量、农艺措施以及农畜产品的分配等各项指标,都由国家决定”体现了计划经济的特点,“为保证工业化所需资金,国家实行义务交售制,以远低于生产成本的价格收购农庄的产品”体现了苏联牺牲农业发展工业的特点。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杜兰特指出:“社会主义反对资本主义之斗争,是财富集中与分散之历史乐章的一部分”,并预言“资本主义的恐惧迫使社会主义放宽自由,而社会主义的恐惧也迫使资本主义增加平等,东方是西方,而西方也是东方。不久,两者就要碰头。”为何如此?他在第三章“生物学与历史”中已经指出了三条教训:生命即是竞争、生命即是选择、生命必须繁衍。“学习和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人类最终必然相向而行。摘编自让历史真正“有意义”结合材料与所学现代史的史实,围绕“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关系”,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说明(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答案】论题: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在经济上可相互借鉴。说明:社会主义俄国借鉴西方国家市场经济经验,制定并实施新经济政策,探索了一条适合苏俄国情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并借鉴西方经验,经济上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中,美国借鉴苏联当时建设的某些成功经验,通过国家干预的模式渡过了危机,并使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实现繁荣。(本题属开放性试题,“示例”只作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解析】本题要求学生结合材料与所学现代史的史实,围绕“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关系,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说明。据材料提到,资本主义的恐惧迫使社会主义放宽自由,而社会主义的恐惧也迫使资本主义增加平等,东方是西方,而西方也是东方。不久,两者就要碰头。生命即是竞争、生命即是选择、生命必须繁衍。“学习和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人类最终必然相向而行,结合所学知识即可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说明。例如: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在经济上可相互借鉴。说明:社会主义俄国借鉴西方国家市场经济经验,制定并实施新经济政策,探索了一条适合苏俄国情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并借鉴西方经验,经济上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中,美国借鉴苏联当时建设的某些成功经验,通过国家干预的模式渡过了危机。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特点;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罗斯福新政特点;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新经济政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