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周末培优 新人教版必修3.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6280486 上传时间:2020-02-21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58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周末培优 新人教版必修3.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周末培优 新人教版必修3.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周末培优 新人教版必修3.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突破1】儒家和法家在治国理念上的不同之处及儒学在春秋战国时期不被统治者重视的原因1治国理念上的不同(1)儒家主张以德治民,实行“仁政”。(2)法家主张以法治国,君主要以绝对的权威来震慑臣民。(2)儒学不适合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儒家思想倡导“爱人”“为政以德”,对醉心于争霸的诸侯来说没有多少吸引力。【突破2】诸子百家中的治国理念及其阶级性和现实意义治国理念阶级性现实意义老庄(道家)主张“无为而治”,认为治国要顺应时势和民心表现出没落、消极的情绪,代表没落奴隶主贵族利益对于增强环保意识,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价值孔子(儒家)提出“仁”和“礼”,推崇“德治”,主张“克己复礼”代表春秋晚期奴隶主贵族利益,要求缓和矛盾,维护统治秩序具有和谐意识,对于调节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有积极作用孟子、荀子(儒家)孟子主张“仁政”,荀子主张“仁义”和“王道”体现新兴地主阶级调和阶级矛盾、改造社会的愿望墨子(墨家)“兼爱”“非攻”“尚贤”反映了战国时期小生产者要求平等、反对战争的要求博爱、注重(教育)人才、反对战争、节俭等都有现实意义韩非子(法家)主张变革,提倡“法治”、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体现新兴地主阶级改造旧制度、加强封建集权的愿望对于当今法制建设具有借鉴意义;其变革精神值得提倡春秋时期,孔子重新诠释了周礼,他并未将礼制规范强加于人,而是引导人们以血缘亲情为基点,推己及人,以此构建和谐有序的社会关系,将礼从外在的等级制度和社会规范转化成了人们内在的道德意识。据此可知,孔子A努力使礼制与时代相适应B试图推动宗法制度的复兴C淡化了礼制中的等级观念D对墨家思想的吸收与转化庄子天道篇:“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荀子天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两者都强调A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B顺应自然,无为而治C世间万物都是相对的D主张变革、提倡法治春秋战国时期,孔子主张举贤才;孟子认为忧患、磨难才能造就人才;荀子主张尚贤使能;墨家主张,不分贵贱唯才是举。诸子人才思想的共同历史背景是A争霸战争环境需要真才实学的人才B适应新兴地主阶级当政掌权的要求C反思宗法血缘关系下世官制的弊端D推动了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变革1【答案】A【解析】“以此构建和谐有序的社会关系,将礼从外在的等级制度和社会规范转化成了人们内在的道德意识”说明孔子提倡“礼”的目的是符合社会时代的需要,A正确;礼的目的是恢复周礼,B错误;礼是提倡等级制度,C错误;儒家思想和墨家思想不相同,D错误。2【答案】A3【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诸子都主张按照才能选拔官员,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可知他们都认为以宗法血缘关系为特征的世官制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故C项正确。诸子的人才思想反映的是他们要求打破旧的世卿世禄制,而不是强调真才实学的人才的重要性,故A项错误。孔子代表的是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墨家代表小手工业者的利益,故B项排除。D项是百家争鸣的影响,与题意不符,排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