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寒假训练07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1【2015高考卷1】康有为在新学伪经考中认为,被奉为儒家经典的古文经实系伪造。1891年该书刊印后风行国内,但很快遭到清政府禁毁。这主要是因为该书旨在A揭露历史真相B引介西方理论C倡导维新变法D颠覆孔孟学说1【2019福建省平和一中、南靖一中等五校联考】利玛窦是意大利天主教耶稣会的传教士。1582年他来到澳门,通过“送礼”获准到内地传教,利玛窦传教时尊重中国人“祭孔祀祖”的习俗,同时宣称“上帝就是你们所知的天,他曾经启示过你们的孔丘、孟轲和许多古昔君王,我们的来到,不是否定你们的圣经贤传,只是提出一些补充而已。”以上可以看出利玛窦在中国传教的主要特点是A将天主教教义和中国儒家经典融合起来B背离了天主教的基本原则和精神C将传播西方科技文化作为传教的敲门砖D主动适应中国国情尊重中国习俗2【2018河北省辛集中学月考】表中变化发生的原因是时段流行话题五四运动前孔教、文学改革、国语统一、女子解放、贞操、礼教、教育改良、婚姻、父子、戏剧改良五四运动后平民、劳工、劳动、阶级A传统文化的影响根深蒂固B反封建的启蒙任务已完成C无产阶级取得了政治权利D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3【2018山西省太原市模拟】1919年2月,保守复古的林纾对陈独秀,蔡元培诸人进行批判。捍卫文言文与孔孟之道,蔡元培回信辩驳。这一论战使得新青年声名大振,“最高印数达到一万五六千份”。这反映出当时A救亡图存成为时代主题B文化平民化成为趋势C传统文化被新文化否定D追求新思想成为主流4【2018湖北鄂东南省教学改革联盟学校联考】1904年,中国科举史上进行最后一科会试:第一场考中国治史论五篇,体现出注重现实、着眼改革的思想;第二场考各国政治艺学策五道,关于当时内政外交的重要问题;第三场考四书五经义。这次考试A折射了中国近代化的艰难努力 B客观上为辛亥革命奠定了人才基础C标志着清末新政上升到新阶段 D体现了中国教育的半殖民地特点5【2018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鸦片战争后,姚莹写下康輶纪行,“冀雪中国之耻,重边海之防”,“欲吾中国稍习夷事,以求抚驭之方耳”。该书的意义在于A引起了清政府对边防问题足够的重视 B推动了清政府大规模近代化的实践C开启了中国早期近代思想启蒙的先河 D抛弃了天朝上国观念主动融入世界6【2018上海市长宁区二模】以下表格内容是某同学的历史研究论文提纲,由此判断该论文的主题应该是A工业革命对亚洲的影响B反对殖民侵略的变革C富国强兵的革命浪潮D现代化改革是救国之道7【2018苏州市模拟】1918年,李大钊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指出:1917年的俄国革命,“是立于社会主义上之革命”“须知今后的世界,变成劳工的世界”。李大钊通过这些文章A全面介绍了马克思主义 B宣传民主思想与科学精神C肯定了苏联的建设成就 D提倡学习俄国,改造中国8【2018山西省吕梁市模拟】1919年胡适倡导“整理国故运动”,主张对中国传统文化“从乱七八糟里面寻理脉络来;从无头无脑里面寻前因后果来;从胡说谬解里面寻真意义来;从武断迷信里面寻真价值来。”这有助于A抵制袁世凯尊孔复古的逆流B实现新文化运动的根本目的C引导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D推动国学研究向理性化发展9【2018湖北省湖北大学附属中学期末】严复在1913年发表的思古篇中写道:“且诸公所以醉心于他族者,约而言之,什八九皆其物质文明已耳。不知畴国种之阶级,要必以国性民质为之先,而形而下者非所重也。中国之国性民质,根源盛大,岂可厚诬?”材料表明严复A重拾“中体西用”思想B批评晚清以来的西潮澎湃C主张学习西方政治文明D质疑中国之“国性民质”10【2019福建省平和一中、南靖一中等五校联考】编写于1914年前后的浙江各县宣讲稿选粹,汇集了说国民常识说世界大势释自由说公德、说中国地理、释平等、劝宝爱国货、劝破除迷信等讲稿。由此推知,宣讲活动旨在A破除封建传统礼教B普及近代国家观念C增强民众科学意识D推动乡村移风易俗11【2019江西省抚州市七校联考】1877年,中国第一位驻外公使郭嵩焘到达伦敦,所携带的国书却是专为“惋惜滇案”的,“并无充当公使文凭”。清廷依照与周边藩属国交往的规则,派出郭嵩焘、刘锡鸿一正一副两人,结果英国以不符合国际惯例为由,拒绝承认刘锡鸿的外交身份。这说明当时A晚清谋求外交转型受到英国阻扰B传统朝贡体系及观念已经瓦解C传统观念阻碍了晚清外交近代化D晚清政府对近代外交毫无了解12【2018湖南省长郡中学】1876年当郭嵩焘以公使衔出使英国时,文士们刻薄地讥笑他弃圣贤之帮而追随于洋鬼,然李鸿章认为他是当世所识英豪,与洋务相近而知政体者,以筠仙(郭嵩焘)为最。这提示我们,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应A以历史亲历者标准来衡量B以社会需要标准来考察C置于当时所处的历史条件D注重评判者的阶级立场13【2019湖南省醴陵市联考】阅读材料,回答下列要求。阶段主要译者及译本来源翻译特点主要阅读对象18991919年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等摘译自英文版,发表在万国公报天义报。新民丛报大公报民报等报刊杂志转载来自日文版的摘译。主要的翻译方式是“转译”,翻译与阐释出现了不少失误、误读甚至曲解。知识精英19201949年1920年,陈望道,自主译自日文版1930年,华岗,中共布置任务译自英文版1938年,成仿吾和徐冰,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译自德文版1943年,博古,据俄文版对成仿吾和徐冰版进行校译版1945年,陈瘦石,自主译自英文版直译与意译相结合,共产党宣言作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得以解读和阐释。中共党员19492009年1949年,谢唯真,“莫斯科百周年译本”,译自德文版1964年,中央编译局,译自德文版1978年,成仿吾,译自德文版1995年,中央编译局,译自德文版2009年,中央编译局,译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MECA)、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德文版和马克思恩格斯全集英文版翻译与出版由以往的“分散多样”的“自由行为”上升为“统一集中”的“国家行为”,翻译行为组织化、规范化、科学化。普通民众摘编自共产党宣言在中国的翻译与传播结合中外历史的相关内容,从上列表格中提取一个或多个信息,指出其所反映的历史现象,并对该历史现象进行分析、评价。(要求:简要写出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分析、评价准确全面。)14【2018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工业化使人们不再相信中世纪神定的等级秩序,转而相信个人拥有天赋的追求自由和幸福的权利,这种权利自由在民族或民族国家而非王朝国家内才能得到保障。在经济层面,民族国家可以提供没有关税和配额限制的、他们可以在其中自由贸易的自由大市场,并因此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准。在19世纪的西欧,民族主义之所以具有强大的吸引力,是因为在当时西欧人普遍认为,只有民族国家才能够或似乎能够满足民族成员相对安全、自由的要求和实现他们对未来的希望,扩充军备、对外殖民扩张、建立势力范围可以使民族国家更强大。民族国家越强大,民族成员的生存条件就越好,民族世代存续也就更有保证。摘自李肇忠近代西欧民族主义材料二 19世纪下半叶,一些先进中国人的现代民族意识开始逐渐觉醒了。沿海的改革者属于近代中国人向民族主义转变的第一代,包括容阂、伍廷芳、王韬、郑观应等人。当殖民者夸耀西方的文明和强盛、贬低中国文化传统时,个人和国家的羞耻感融为一体,成为民族主义激情的丰富来源;同时他们认为国家强盛的关键在于统治者与人民之间有一种密切的信任关系,而这种关系在西方受到代议制政治制度的推动。内地的改革者,如冯桂芬、郭嵩焘、薛福成等人在普遍接受了变革之后,也明显向民族主义方向发展。冯桂芬向同胞力陈要以中国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失败为耻,以此唤起国人自强的心理。郭嵩焘通过中国文明与西方文明的比较,形成了民族主义的思想框架。薛福成则关注收回治外法权和提高关税等问题。到20世纪第一年,“民族主义”的概念由梁启超引入中国,在中国滋生蔓延半个世纪之久的民族主义意识第一次得到了正式、明确的表达。在这个过程中,华夏中心主义最终转化成民族主义。摘自胡涤非民族主义与近代中国政治变迁(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西欧民族主义发展的原因及对世界带来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说学知识,指出19世纪西欧民族主义与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联系,并分析近代中国民族主义发展的影响。寒假训练07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1【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学伪经考将被奉为儒家经典的古文经斥为伪经,其目的是摧毁封建专制统治的思想理论依据,为维新变法扫清障碍,因而遭到清政府的禁毁,故B项符合题意;新学伪经考是康有为自身对儒学的考究,主观意识较强,真实性不强,故A项错误;新学伪经考主要内容是考据被奉为儒家经典的古文经,目的是对儒学体系加以改造,不是介绍西方思想,也不是颠覆孔孟学说,故CD项错误。【答案】B1【解析】根据材料中利玛窦通过“送礼”获准到内地传教,并在传教中尊重中国人“祭孔祀祖”的习俗,不否定中国的圣经贤传,体现了主动适应中国国情,尊重中国习俗,故D正确;题中利玛窦传教尊重中国人“祭孔祀祖”的习俗,不否定中国的圣经贤传,只是其适应中国国情、尊重中国习俗的表现,并不能体现天主教教义与儒家经典融合,故A错误;利玛窦到中国进行传教,尽管适应了中国的国情,尊重了中国习俗,但并没有背离天主教的基本原则和精神,故B错误;题中体现的是利玛窦在中国进行传教的过程中尊重中国习俗,并没有关于传播西方科技文化的内容,故C错误。【答案】D2【解析】1915年新文化运动促进思想解放,五四运动前,新文化运动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主张女子解放、婚姻自由、反封建礼教等冲击了封建传统文化,A错误;B表述绝对,错误;五四运动后,无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为争取政治权利开始新民主主义革命,C错误;结合所学,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平民、劳工、劳动、阶级成为流行话语,D正确。【答案】D3【解析】材料内容并未涉及救亡图存的主题,故A错误;论战使得新青年声名大振,说明新青年得到了民众的关注,体现了文化平民化的趋势,故B正确;“文言文与孔孟之道”之争并不能说明传统文化被新文化否定,故C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当时追求新思想成为主流,故D错误。故选B。【答案】B4【解析】材料“体现出注重现实、着眼改革的思想”“考各国政治艺学策五道,关于当时内政外交的重要问题”可以看出涉及到一些关注现实的问题,结合所学,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朝统治危机日益加深,1904年科举考试的内容表明清朝仍在为近代化艰难努力,A正确;1904年科举考试的内容涉及到关注现实,着眼改革,有利于引导更多的知识分子关注社会现实问题,但辛亥革命的人才主要不是来源于科举考试,B错误;材料无法体现1904年科举考试标志着清末新政上升到新阶段,排除C;材料表明科举考试关注现实和传统儒学,和半殖民地无关,D错误。【答案】A5【解析】姚莹的康輶纪行提出要警惕英国对西藏的侵略,加强沿海及边疆的防务。他认为,英、法、美等国远离中国数万里,多年来研究中国,对中国的地理人事很熟悉,而我国对他们却没人了解,这是中国失败的原因。有感于此,姚莹在书中记载了不少有关英国、法国、俄罗斯、印度等国的历史地理知识。因此该书的意义在于开启了中国早期近代思想启蒙的先河,故答案为C项。其他三项不符合史实,排除A、B、D项。【答案】C6【解析】克里木战败,俄国开始废除农奴制的改革;“黑船事件”导致日本国门被打开,不得不面向世界,学习西方,才有明治维新的改革运动;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危机加深,维新变法思潮发展为轰轰烈烈的戊戌变法。材料表明三个国家都是试图通过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实现现代化来挽救国家于危亡。故答案为D项。A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克里木战争不是殖民侵略战争,排除B项;通过改革巩固自身统治,不是“革命”,排除C项。【答案】D7【解析】李大钊的这些文章主要体现出的是俄国革命的经验可以借鉴,提倡学习俄国改造中国,因此本题选择D选项。A选项错误,马克思主义包含很多领域,李大钊只介绍了一部分;B选项不过具体,材料介绍的主要是马列主义;C选项错误,苏联建设成就要在20世纪30年代才开始凸现出来。【答案】D8【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整理国故”、“四个寻出”等,结合所学知识,新文化运动推动了国学研究的理性化发展,D正确;A与新文化运动思想相反;B中根本目的不符合材料主旨;C是新文化运动后期影响。【答案】D9【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维新变法思想。“中体西用”是洋务派的思想,严复是维新变法时期的思想家,排除A项;材料强调“诸公所以醉心于他族皆其物质文明已耳”“中国岂可厚诬”,可知严复在批评“西潮澎湃”,故B正确;“主张学习西方政治文明”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材料强调了划分国家民族的层次要以“国性民质为之先”,“中国之国性民质,根源盛大”,D项错误。【答案】B10【解析】根据“说国民常识说世界大势释自由说公德、说中国地理、释平等、劝宝爱国货”可知,宣讲活动旨在普及“国民”“中国”“自由”“平等”“爱国”等近代国家观念,B正确;1915年新文化运动反对封建礼教,并且A不能全面反映材料,排除A;材料信息没有涉及科学意识,排除C;只有劝破除迷信讲稿能体现移风易俗,D不能全面反映材料,排除。【答案】B11【解析】从材料可知,清廷派遣郭嵩焘、刘锡鸿出使英国,但不给近代意义上的国书,只是按照传统颁发一道诏书而已,而英国以不符合国际惯例为由,拒绝承认刘锡鸿的外交身份,这反映了近代中国外交带有传统的外交观念,说明传统观念阻碍了晚清外交近代化,C正确;材料反映清政府不符合近代外交规则,并非英国阻止中国外交转型,A错误;材料“清廷依照与周边藩属国交往的规则”表明近代中国外交带有传统的朝贡外交观念,故B错误;清政府缺乏近代外交的理念,“毫无了解”表述绝对化,不符合史实,D错误。【答案】C12【解析】根据材料中“文士们刻薄地讥笑他弃圣贤之帮而追随于洋鬼,然李鸿章认为他是当世所识英豪,与洋务相近而知政体者,以筠仙(郭嵩焘)为最”得出文人士大夫对西方学说的排斥,李鸿章却称赞郭嵩焘英豪,文士们和李鸿章都为同时代人,评价却不相同,说明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应注重评判者的阶级立场,故D项正确,AC错误;当时郭嵩焘以公使衔出使英国时等表现,是顺应历史潮流的近代化的应给与肯定的行为,故B项错误。【答案】D13【解析】从材料信息来看,反映的是共产党宣言被译介到中国的过程。从材料中的译本来源、翻译特点和主要阅读对象来看,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因此对于本题的解答,首先必须根据材料信息得出对这一过程的总体认识,然后明确不同阶段的特点,概括得出共产党宣言被译介到中国的过程。其次可以联系所学,论述每一阶段共产党宣言的不同影响,如十月革命后、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斗争过程中,以及新中国成立后不同时期的表现。随着共产党宣言传播的深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取得重大成果,在论述影响的时候应当有所涉及。本题的解答首先需要根据材料信息简要写出历史现象,然后在对历史现象的分析、评价过程中要做到准确全面。【答案】表格所反映的总体认知:共产党宣言是一个系统科学、逻辑严密的理论体系,正是由于它在中国的传播,促使中国马克思主义者逐步确立与坚定了共产主义信仰。共产党宣言在中国的早期翻译和传播并不同步,而是经历了一个差序性的、渐进的过程,总体上呈现出递进性翻译与选择性传播、多路径传播与多梯次传播、主观性解读与“中国式”解读、传播与中国化的双重变奏等特点。20世纪30年代以后,中国翻译与传播共产党宣言中体现的中国化的特点更加明显,形成了一系列的中国化的成果。系统总结共产党宣言在中国传播的特点,不仅有助于我们认识早期知识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心路历程,有助于在比较中了解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如何最终确立了自己的信仰,更有助于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革命建设与发展中的巨大作用。例1、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正是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开始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共产党宣言中译本的出版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社会主义运动在中国兴起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尤其是陈望道翻译的第一本共产党宣言,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最早、影响最大的一本马克思主义著作,它影响和培育了无数先进分子积极投身革命,促使他们由激进的民主主义者转变成为共产主义战士,这本书的出版,为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例2、共产党宣言的不断译介与传播,使得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上不断进取。20世纪20年代以后,宣言的引领,使得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上不断进取。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完成了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飞跃。例3、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伟大胜利,同时也使马列著作的翻译出版事业跃进到新的阶段,我国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翻译工作进入到一个集中力量、统一领导、有计划、大规模开展的新阶段。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相继诞生,这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共产党宣言这部光辉著作在中国经历了从翻译片段到全文,从秘密出版到公开发行,从在少数知识分子中流传到在全国范围内广泛传播的过程。例4、早期在中国对共产党宣言进行传播的主要有外国在华传教士、资产阶级改革派、资产阶级革命派、无政府主义者以及马克思主义者等。早期中国知识分子对共产党宣言进行选择性传播,是从各自的阶级利益、政治需求以及理论旨趣出发,希望以此来诠释自己的理论主张与政治活动。他们并非由于他们真正信仰马克思主义,而是试图以此来宣传和完善自己的思想学说例5、共产党宣言传入中国的多路径。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早期知识分子接触马克思及其学说,主要是通过日本学者,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著作的最早中译本(包括宣言)大都是根据日译本转译过来的。十月革命后,开始以英文、法文、德文和俄文等为蓝本来翻译共产党宣言,共产党宣言多路径的传入,有利于共产党宣言文本相互补充和相互佐证,有助于在比较中更好地借鉴和吸收共产党宣言的思想精髓。例6、共产党宣言被译介到中国,经历了传播、接受、融合与创新发展等多个阶段,这几个阶段的主题虽然明确,但内容却是相互交叉的,在传播中有融合、在融合中继续传播。结合中国实际的过程也是进一步传播和融合的过程。共产党宣言在传播的过程中也蕴含着中国化的过程,呈现出传播与中国化双重变奏的特点。14【解析】(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民族国家可以提供没有关税和配额险制的”“民族国家才能够或似乎能够满足民族成员相对安全”“可以使民族国家更强大”的信息并结合所学从政治、经济以及国际关系等角度思考回答;第二小问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角度思考回答。(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受到代议制政治制度的推动”“中国文明与西方文明的比较”等信息归纳回答;第二小问依据所学从近代政治、经济和文化等角度思考回答。【答案】(1)原因:政治上,民族国家更有利于保障公民权利。经济上,民族国家有利于国内市场的形成发展。国际上,民族国家能满足资产阶级对外扩张需求,壮大国家实力。影响:欧美国家对外殖民扩张,殖民地半殖民地被动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基本形成。(2)内容:推崇西方政治体制;重新审视中国传统文明;与西方建立平等关系等。影响:政治上,有利于科学的民主革命纲领的形成,推动近代中国的反帝斗争和民主革命;经济上,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经济的近代化;文化上,有利于中华民族观念的形成,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