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三政治教学案 经济常识复习 产业和劳动者 人教版.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6279856 上传时间:2020-02-2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三政治教学案 经济常识复习 产业和劳动者 人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9-2020年高三政治教学案 经济常识复习 产业和劳动者 人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9-2020年高三政治教学案 经济常识复习 产业和劳动者 人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三政治教学案 经济常识复习 产业和劳动者 人教版一、考点透视本课内容由产业和劳动者两部分构成,而劳动者这部分是新教材的内容,故近十年的高考试题涉及不多,而产业这部分最集中的是考查农业。考题多以能力立意。从命题考查的内容看,集中考查农业问题。这个问题是本课的重点,也是经济常识的重点。因为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不论在什么发展阶段,它的基础地位不会改变。再就是它的现实意义比较大,其发展速度快慢将制约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发展。因此,农业问题仍是今后命题的重点,次之是劳动者素质。当然,第三产业也是今后命题的兴奋点。从本课题型来看,选择、简答、辨析和论述等各种题型都有,且侧重于农业、农民、农村问题考查,是每年高考的压轴题。本课主要涉及的考点知识有:1三大产业: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积极发展第三产业。2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劳动者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扩大就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劳动合同制度;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二、重点难点突破1农业问题的重要性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国民经济中最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农业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农业是工业等其它物质生产部门与一切非物质生产部门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农业是支撑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发展和进步的保障。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剩余农产品的不断增加,是社会其它一切部门存在和发展的共同基础。农业自身的基础地位和作用是由其自身的性质决定的,不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下降而改变。 把农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更是由我国的具体国情所决定和要求的。农业问题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而且是重大的政治问题:农业直接影响到农民收入的提高,并进而影响到农村的购买力的提高,扩大内需方针的落实;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影响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影响到工农联盟、国家政权的巩固,农村的社会稳定;关系到我国在国际竞争中能否保持独立自主地位。2我国农业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1)我国农业的基础地位仍然比较脆弱,农业发展速度仍然相对滞后,农业仍然是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我国农业资源短缺,面临可耕地少,人口多的具体国情;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低,我国农业生产的技术装备水平与劳动生产率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薄弱,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农业生态环境亟待改善;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农产品结构、产业结构、区域结构)不合理;农业市场化、社会化、规模化水平低,效益低下,农产品的竞争力差,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比较突出。(2)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这是完成我国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最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实际上是将农业生产从原来追求产品数量为主转变到高产优质并重和提高效益上来。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核心是实现农业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这就需要:坚持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长期稳定并不断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改革农村土地流转体制,推动农村土地使用权的市场化流转。要继续深化农村水费改革,减轻农民负担。关键是发展农业科学技术,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增加农业投入,加快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态环境这是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物质基础。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实行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和相互促进的经营方式。这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适应生产发展要求的经营方式,是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将我国农业改造成为现代化农业的重要保证。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业生产和经营过程中的一种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具体地说,就是根据农业市场化的需要,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利益为纽带,以合同契约为手段,以广大农户为基础,依托农产品加工、销售企业,围绕区域性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实行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通过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形式,将农业生产过程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连接成完整的产业系统,逐步形成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经科教一体化的生产经营体系的利益共同体。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可以培育和增强农民的市场观念,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社会化程度,促进农业专业化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推广、采用,提高农业的比较利益,增加农民收入。很多地方的实践表明,实行产业化经营是在家庭经营的基础上,促进农业走向规模化、市场化,进而走向现代化的一条现实而有效的途径。把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家庭承包经营结合起来,是对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切实可行而富有成效的创新。以市场为导向,进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全面提高农业素质和效益,提高市场竞争力。应遵循的原则: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要以市场为导向,目的是全面提高农业素质和效益,提高市场竞争力;农民是市场的主体,也是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主体,在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的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农民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包括:调整优化农业生产结构,积极发展林、牧、副、渔业,积极发展多种经营;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调整农业地区布局,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发展特色农业;调整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小城镇,推动农业剩余劳动力向第一、二产业转移,增加农民的非农收入,使农业生产逐步实现规模经营;调整农产品结构,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加快引进、选育和推广优良品种,大力开发高附加值的特色农业、绿色农业。3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1)主导,是指重要的并且引导事物向某方面发展的意思。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是指工业引导国民经济发展的方向,引导国民经济走向现代化。(2)工业的现代化程度及其发展规模,最终决定着整个国民经济的面貌。工业的主导地位也通过工业的其它主导作用来体现。它为国民经济提供能源和原材料,是“劳力部”;为人民生活需要提供各种消费品,是“供给部”;为国家积累资金;也是加强国防建设的重要条件。所以,工业是国民经济主轴,一个国家的工业发展水平,直接决定着这个国家的技术和经济发展水平。(3)应该明确的是,这里所说的工业,是特指现代化机器大工业,而不是手工业。现代化机器大工业是一个国家现代化的起点和推动力,资本主义工业现代化的历史表明:工业现代化问题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到机器大工业这个历史阶段才产生的,这就从历史角度说明,只有现代化机器大工业,才能用现代的科技和先进手段来装备,工业才能发挥主导作用。4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与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与“国有经济是国民经济的主导”并不矛盾。因为它们的划分标准不同、作用表现不同、强调的侧重点不同,它们同属一个问题的两个不同角度。搞清这个问题,有利于我们全面认识和掌握国民经济,促进国民经济全面发展。(1)范围不同。“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是从产业划分角度,相对于农业、第三产业而言的。是生产力方面的主导地位。“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是从所有制性质的划分角度,相对于集体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而言的。是生产关系中的主导地位。(2)作用表现不同。“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主要表现为,它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先进的技术装备;提供能源和原材料;为满足人民需要提供各种消费品;是国家积累的主要来源,也是加强国防的重要条件。总之,工业是国民经济各部门进行技术改造的物质基础。“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第二,国有经济要提高自己的整体质量和竞争力,引导和影响其他所有制经济的发展,并在国内外竞争中不断壮大。(3)强调的侧重点不同。“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强调的是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问题。“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强调的是引导社会主义发展方向问题。5正确认识和处理三大产业的关系农业是人类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农业生产是人类一切活动的起点,没有农业就没有工业、第三产业等部门,农业的兴衰成败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全局;工业是现代社会的重要部门,没有工业就不会有农业、第三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工业现代化程度及发展规模,最终决定着整个国民经济的面貌;第三产业为第一、第二产业提供服务,对第一、第二产业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目前,我国农业基础地位薄弱,工业素质不高,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因此,要大力加强第一产业,把农业放在国民经济发展的首位;调整提高第二产业,继续加强基础工业,大力振兴支柱产业,提高工业整体素质;积极发展第三产业,重点发展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行业。 6在我国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意义(1)第三产业的兴旺发达已经成为全球性的经济发展趋势,成为现代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这说明第三产业的发展,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2)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相对滞后。这主要是因为我国第一、第二产业的劳动生产率低造成的。目前,我国农业基本上还属于人力蓄力耕作的传统农业,还没有完全摆脱自然经济或半自然经济的状态,每个农业劳动力生产的粮食所能供养的人口很少。工业上也有许多部门、行业的生产设备较落后,新技术、新工艺没有得到广泛应用,自动化水平很低。这必然使大量的社会劳动被束缚在直接物质生产部门,使第三产业的发展受到限制。另外,造成我国第三产业落后还有思想认识上的问题。(3)建立起同社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一、二、三产业的合理结构。这既有利于经济的协调发展,也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为此,积极发展第三产业,逐步提高第三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使之与第一、第二产业的发展相适应,形成合理的结构是非常重要的。(4)在我国,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意义具体包括:可以有效的推进我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可以扩大就业领域和就业人数,保证社会安定;可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生活质量,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7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1)调整的必要性: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趋势,任何国家不进行结构调整,经济发展就没有前景。为了应对加入WTO后的挑战,加入WTO后,国家原来保护的产业和企业受到冲击,只有通过结构调整来适应新市场的要求。(2)我国经济结构不合理的表现:三大产业之间的矛盾。产业结构中的第二产业比重过高,第三产业比重过低;就业结构中第一产业的比重过高,近一半的劳动力停留在农业领域。城乡之间的矛盾。城市化进程落后于工业化进程。部分工业企业(特别是80年代以来“离土不离乡”的乡镇企业)未能充分利用城市的聚焦效应。城市类型、功能等方面结构不合理。地区之间的矛盾,东南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发展差距持续扩大,某些省区内发展严重不平衡。另外,还存在着产品和生产能力结构的矛盾:产业组织结构的矛盾;消费结构的矛盾;金融结构的矛盾等。(3)经济结构调整的重点:在新世纪要实现新发展,必须采取新思路,积极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我国下一步结构调整的重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产业结构,二是地区结构,三是城乡结构。第一产业,按照市场需求大力调整农产品的品种结构,加快发展畜牧水产品,提高农产品加工水平和效益。第二产业,加快工业改组改造,发展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技术产业,努力提高工业的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第三产业,重点是加快发展服务业,扩大总量。优化结构,拓展领域,提高水平。大力发展信息、金融、会计、咨询、法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提高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和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4)调整的原则:市场为导向;效益为目标;企业为主体;科技为依托;技术密集产业和劳动密集产业要协调;传统产业与现代产业要协调;地区经济要协调。8只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 我们在认识劳动者的权利与义务的关系时,往往存在着模糊认识,认为劳动者的权利与义务的统一,与社会主义制度没有关系。以为在任何制度下,劳动者的权利与义务都是统一的。 理解这个问题要注意:(1)从生产资料所有制方面把握,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每个劳动者都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主人。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使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得到了统一。(2)从两种制度的比较加以分析。在资本主义社会,劳动者所处的被雇用、被剥削的地位决定了劳动者不可能有真正的权利。也就决定了资本主义社会不可能存在劳动者权利与义务的统一。而在社会主义社会,劳动者的权利与义务在劳动者是主人翁这一关键点上得到了统一。9提高职业技能是劳动者必须履行的义务 伴随着世界科技革命的发展,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会越来越高。21世纪的劳动者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提高职业技能,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青年学生是未来的劳动者,对此必须有一个足够的认识。(1)提高劳动者职业技能的重要性。首先,职业技能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劳动生产率水平。其次,劳动者职业技能的提高,是劳动者迎接21世纪挑战的需要。(2)要有提高劳动者职业技能水平的紧迫感。我国劳动者素质较低一严重地影响了我国的生产力水平,现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已集中反映到生产工人的技术水平上,而我国由于劳动力总体素质不高,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导致了很多劳动者由于本人能力和素质差而不能从事相应职业,从而最终影响着我国的生产力水平,因此,我们每一个劳动者都应意识到在我国提高职业技能的重要性和紧迫性。10实行劳动合同制度与劳动者自主择业是统一的,有利于人才流动。(1)劳动合同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发生劳动关系并确立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的协议。因此,在订立劳动合同前,用人单位和劳动者都有自主地选择对方的权利,经过双向选择,二者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达成协议。这与劳动者自主择业是统一的。(2)劳动合同制度的实施,不仅不会妨碍人才的流动而且会促成合理的劳动力流动。劳动合同制度这一新的用工制度的建立,恰恰解决了过去“固定工”制度的弊端(一次分配定终身,职工基本没有流动)。一旦对方违反劳动合同规定,可以依法据理力争,按照协议规定将自己的权利找回来。职工自主选择职业,根据市场需求状况和自身条件选择用人单位,通过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可以使劳动力资源得到合理配置。11关于社会保障制度(1)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含义:由国家依据一定的法律和法规,为保证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而提供救助和补贴的一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的主体是国家或政府。物质基础是一定时期的国民收入。实施方式是由国家立法加以保护,使其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一种责任和制度。对象是社会全体成员。直接目的是保障社会成员的最基本生活。主要功能是建立社会化为标志的生活安全网,消除不安定因素,防止社会动荡。(2)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具体内容:社会保险,是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社会福利,是最高层次的保障;社会救济,是低层次保障;社会优抚,是一种特殊的社会保障方式。(3)必要性:我国经济面临着深刻改革,相伴而生的是大量失业和下岗人员,为着力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保持社会稳定就必须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社会保障制度。(4)意义: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支柱。它是深化企业改革,发挥市场作用的必要条件;是增强企业活力的客观要求;是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实现社会安定的根本措施。(5)优越性: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制度是我国的根本制度。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是党和国家对广大劳动人民的关心、爱护,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6)原则:既要有利于生产,又要保障基本生活的原则;权利和义务相统一原则。12正确看待我国当前经济生活中的失业和下岗问题(1)正确对待我国经济生活中的失业问题失业问题是一个世界性问题,并非我国特有现象。当前我国失业现象发生,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原因;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认识和工作方面的原因,它与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变、经济结构的调整以及我国人口多的国情有关,也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有关。我们需要正确认识这一问题,失业、下岗虽然是在改革中出现的,但不是改革所造成的。我们不仅不能否定改革,而且要坚信,只有进一步深化改革,才能解决这一问题。(2)做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的重要意义扩大就业,促进再就业,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关系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关系国家的长治久安,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千方百计解决好群众的就业问题,就是为人民办实事,就是贯彻“三个代表”要求的重大实践。(3)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促进再就业需要坚持的方针: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4)具体措施:根本上要依靠经济发展,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要搞好社会保障制度,保障失业人员基本生活;实施“再就业”工程,加强失业人员培训;要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增加就业;要加快小城镇建设,加强农业深层次开发,创造更多的就业领域;大力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实行弹性大,灵活性强,多样化的就业形式;积极推进劳动力市场建设,为就业提供优质服务;失业人员要转变就业观念,提高自身素质,增强就业技能。(5)说明: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是劳动者基本权利,但不是政治权利,不是社会主义民主的体现,切勿混淆。13国民生产总值及国内生产总值比 较 国民生产总值GNP 国内生产总值GDP不同含 义指一国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所有部门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提供的劳务总量的货币表现。指一国在一定时期(通常是一年)内,在其领土范围内,本国居民和外国居民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总量的货币表现。计算范围国民:本国国民(不包括外国公民)在国内外生产的国土:本国和外国居民在本国内生产(不包括本国公民在国外生产的)相同点计算时间 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计算内容 所有部门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表现形式 货币价值形式作 用都是综合反映一国经济的重要指标。统计这两项指标,能把三大产业的水平和劳动成果反映出来,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也便于进行国民经济的横向比较三、疑点误区解析1家庭承包经营适应传统农业,产业化经营有利于实现农业现代化。(1)家庭承包经营是我国农村的基本经营制度,不仅适应传统农业,也适应现代农业。它保证农民独立自主经营土地的主体地位,适合我国农村生产力发展状况,有利于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2)产业化经营把农业生产改造成与市场经济相衔接的社会化大生产,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营方式,有利于实现农业现代化。(3)家庭承包经营与产业化经营和农业现代化并不矛盾,产业化经营开辟了在小规模家庭经营基础上提高农业整体规模效益的新途径,只有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才能逐步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2只要不断提高职业技能,就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劳动者。伴随工业化的发展进程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劳动者的职业技能越来越受到重视,21世纪的职业主体是技术性工作,这就对劳动者的技能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适应未来社会,劳动者必须提高职业技能。作为一名合格的劳动者,提高职业技能固然重要,但劳动者应履行的其他义务也不可忽视,特别是遵守职业道德。可见,上述观点认为只要不断提高职业技能,就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劳动者,是片面的。3社会保障的对象是社会上某些不幸者 社会保障制度是由国家依据一定的法律和法规,为保证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而提供救助和补贴的一种制度。它包括社会保障、社会救济、社会福利和社会优抚等四个方面内容。社会保险是为工薪劳动者在年老、疾病、生育、失业以及遭受职业伤害的情况下,提供必要的物质帮助;社会救济是对生活在社会基本生活水平以下的社会贫困成员和收益外灾害的社会成员给予救助;社会福利包括以全体社会成员为对象的公共福利,对国家职工的福利和对孤、劳、残、幼等社会困难成员的特殊福利;社会优抚是对烈军属、伤残军人、复员转业军人优待抚恤。社会保障制度四方面内容在保障对象上虽有差别,但已涵盖了社会全体成员,即包括聋哑伤残等不幸者,也包括全体社会成员的生老病死。4社会保障水平越高越好社会保障水平高,有利于实现社会安定,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社会保障所需资金来自国民收入,生产的发展是社会保障的物质基础。社会保障水平过高,会造成政府的负担过重,不利于社会生产的发展;过低的社会保障水平,则会损害劳动者的积极性。因此,社会保障的基点要从国情出发,要考虑生产水平,考虑国家、企业和个人的承受能力,本着兼顾发展生产和保障劳动者基本生活的原则施行。因此,社会保障水平并非越高越好。5任何社会成员都同等地享受社会保障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公民的权利与义务相互依存,不可分离,是统一的。任何权利的实现都是以义务的履行为条件。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坚持权利与义务性统一的原则,公民有享受社会保障的权利,同时公民又有缴纳社会保障费用的义务。公民只有在履行规定义务的前提下,才能有享受社会保障的权利,对那些有能力履行义务而不履行者,社会有权力把它排除在社会保障之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