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中生物 课时提升作业十七 7.1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6277355 上传时间:2020-02-21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1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2019学年高中生物 课时提升作业十七 7.1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8-2019学年高中生物 课时提升作业十七 7.1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8-2019学年高中生物 课时提升作业十七 7.1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35分钟100分)一、选择题(共9小题,每小题5分,共45分)1.(2017揭阳高一检测)下列事例中不属于拉马克生物进化理论所解释的是()A.鼹鼠由于长期生活在地下,所以视力很弱B.人类的盲肠没有家兔的发达,是长期吃熟食的结果C.由于草少而改吃树叶,经常伸长脖子,鹿逐渐变为长颈鹿D.由于煤烟染黑了树木,曼彻斯特地区的浅色桦尺蠖逐渐被深色桦尺蠖代替【解析】选D。鼹鼠视力很弱和人类的盲肠不发达都是拉马克用进废退的观点。长颈鹿的祖先由于长期伸长脖子去吃树叶,脖子得到发展,伸长的脖子这一性状遗传给后代,使脖子越来越长,这是典型的用进废退理论。桦尺蠖的浅色和深色是不同的变异,由于体色与环境之间的相似程度不一样,适者就得以生存,不适者就被淘汰,生物变异在先,环境选择在后,符合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2.拉马克进化学说的进步意义体现在()A.科学地解释了生物进化的原因B.提出了“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的理论C.最先提出了比较完整的进化学说D.使生物学第一次摆脱了神学的束缚,走上了科学的轨道【解析】选C。A项和D项是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进步意义,B项是拉马克进化学说的主要内容,C项是拉马克进化学说的进步意义。3.(2017安阳高一检测)下列对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正确解释是()环境的改变使生物产生适应性变异能遗传的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变异是不定向的变异是定向的变异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积累就可能产生出生物的新类型A.B.C.D.【解析】选B。环境的改变使生物产生适应性变异,这与拉马克的观点一致,错误;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认为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自然选择的结果是适应环境的变异个体生存,不适应环境的变异个体被淘汰,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积累可能产生出生物新类型,正确,错误。4.图中甲、乙、丙、丁、a、b、c、d代表各种不同生物,哪一幅图符合达尔文的进化观点()【解题指南】解答本题的关键是:(1)读懂选项中四幅图的含义,同时注意区分它们的不同。(2)理解自然选择学说的核心内容。【解析】选C。生物物种起源于共同的原始祖先,经过不同自然条件下的选择,从而进化为现在的众多物种。5.(2017庆阳高一检测)鲸和鲨鱼是不同纲的两种动物,但它们却有着相同的生活环境和相似的体形,这是因为()A.相同变异的结果B.进化的方向相同C.起源于共同的原始祖先D.相同的环境对它们进行自然选择的结果【解析】选D。鲸和鲨鱼都生活在海洋里,相同的生活环境对它们的体形进行了相似的选择,D正确。6.有关进化的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生物有强大的繁殖力B.生存斗争造成多数个体死亡,少数生存C.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D.变异朝着适应环境的方向进行,通过遗传逐渐积累【解析】选D。变异是不定向的,有利变异(适应环境的变异)通过自然选择被保留下来,可以通过遗传逐渐积累,而不利变异则被淘汰,D错误。7.下列关于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叙述,正确的是()A.自然选择所保留的变异,对人类都是有利的B.“生存”的“适者”,对人类都是有益的C.在自然选择中,人类起着主导作用D.“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是环境条件【解析】选D。由于自然选择保留的变异都是适应自然环境的,谈不上对人类有利或有害,A错误;自然选择的结果是适者生存,保留下来的都是适应环境的个体,对人不一定有益,B错误;在自然选择中起主导作用的是环境条件,C错误、D正确。8.科学家对某一种蟹的体色深浅进行了研究,结果如图所示。不同体色的蟹的数量不同,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差别呢?下列解释中最合理的是世纪金榜导学号94294198()A.中间体色与环境颜色相适应,不易被天敌捕食B.深体色和浅体色的个体繁殖能力弱C.深体色和浅体色的个体食物来源太少D.中间体色是新形成的一种适应性更强的性状【解析】选A。蟹的体色有多种表现型是生物变异的结果,优势性状的出现不是新形成的适应性更强的性状,而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中间体色的个体数目明显占优势是因为其与环境相适应(容易获得食物,不易被天敌捕食等),某种性状的生物个体数目少不是某一固定因素造成的,而是由该生物的生存环境决定的。【误区警示】利用自然选择学说分析有关问题的三点注意(1)变异是普遍存在的,并且是不定向的。(2)选择是定向的,方向是适应环境或人为的选择。(3)变异在先,选择在后,如药物只是起到选择作用,而不是引起生物的变异。9.(2017洛阳高一检测)某小岛上有一种啄木鸟,其喙长分布如图甲,而其唯一的食物是一种生活在树干中的虫,其深度分布如图乙。下列关于子一代鸟喙的可能长度的说法中合理的是()世纪金榜导学号94294199A.都比父母的长,因为鸟需要适应它们的环境B.都比父母的长,因为较长的鸟喙是生存所必需的C.不一定比父母的长,仅一代的时间还不足以进化出较长的鸟喙D.不一定比父母的长,因为虫在树干中的深度并不是都很深【解析】选C。根据题中图乙可知,68 cm的深度中虫的数量最多,4 cm以下的深度中虫的数量极少,根据图甲可知鸟喙的长度在15 cm,只有更长的喙才更易于啄到食物,因此可预测该啄木鸟经过长期进化鸟喙会越来越长。但是生物的进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有利的变异需要逐代积累,较短一代的时间不足以进化出较长的鸟喙,且由于变异是不定向的,子代的喙不一定比父母的喙长。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共28分)10.(14分)图示为某害虫种群在先后使用两种杀虫剂后的种群密度变化曲线,请回答相关问题:世纪金榜导学号94294200(1)在害虫种群内部存在着_变异类型,_对害虫起到了选择作用。所以,害虫抗药性的产生是_的结果。(2)害虫抗药性的增强是通过害虫与农药之间的_实现的。该实验说明害虫对环境的适应是_的,这是因为遗传是稳定的,环境是_的。(3)如果抗药基因r是由其等位基因R突变来的,那么R与r基因的本质区别是_。一个种群淘汰隐性基因比淘汰显性基因更加困难,原因是_。【解析】(1)害虫的抗药性变异是害虫进化的内因,杀虫剂的选择是外因,自然选择是指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在杀虫剂的选择作用下,害虫不抗药的被杀死,抗药的存活,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2)分析题图可知,使用杀虫剂后,害虫种群密度先下降后上升,最终适应了杀虫剂,但当使用杀虫剂时,种群密度又大幅度下降,由原来的适应到现在的不适应。上述分析说明:害虫对环境的适应是相对的,因为遗传虽然是稳定的,但环境是不断变化的。通过害虫与杀虫剂的生存斗争,使得害虫的抗药性增强。(3)基因的不同在于碱基对的排列顺序不同。由于基因突变的低频性,由等位基因R突变而来的基因r,以Rr、rr两种基因型存在。而自然选择直接淘汰表现型,rr被淘汰,Rr被保留,使部分r基因免于淘汰。答案:(1)抗药性杀虫剂自然选择(2)生存斗争相对可变(3)碱基对的排列顺序不同隐性基因可通过杂合子保存下来11.(14分)(2017宿迁高一检测)检验细菌对各种抗生素的药敏程度的实验方法如下:将含有一定浓度不同抗生素的滤纸片放置在已接种被检菌的固体培养基表面,抗生素向周围扩散,如果抑制生长,则在滤纸片周围出现抑菌圈(图中里面的圈),结果如图所示。世纪金榜导学号94294201(1)衡量本实验结果的指标是_。(2)上述图中最有效的是_培养皿中的抗生素。(3)用上述最有效的抗生素对细菌进行处理,并测定细菌的数量变化,如下图所示。向培养基中加抗生素的时刻为_时。细菌种群的进化是定向的,而变异是_,细菌的抗药性产生于环境变化之_(填“前”“中”或“后”),抗生素对细菌变异的作用不是“诱导”而是_。尽管有抗药性基因存在,但使用抗生素仍然能治疗由细菌引起的感染,原因在于细菌种群中_。【解析】(1)衡量实验结果的指标即是对实验结果的判断比较。本实验是利用抗生素抑制细菌的生长来表述实验结果的。(2)通过抑菌圈的大小来确定抗生素的杀菌能力,即抑菌圈越大杀菌能力越强。(3)抗生素会使细菌中不具有抗药性的个体大量死亡而使细菌数量下降,所以B点是使用抗生素的起点。变异是不定向的,而在自然选择下进化是定向的,细菌的抗药性在环境变化之前就已经产生了,抗生素是变异的选择者,而不是诱导者。在细菌种群中,含有抗药性基因的个体只占极少数,抗生素仍能发挥作用。答案:(1)抑菌圈的大小(2)B(3)B不定向的前选择有抗药性基因的个体占极少数1.(6分)在超市中无公害蔬菜很多,也很受市民的欢迎。这些无公害蔬菜在生产中,不得使用农药、杀虫剂和化肥等。假如在蔬菜的生产中长期使用某种杀虫剂,其结果是()A.杀虫剂诱发了害虫抗药性基因的产生,使害虫的抗药性增强B.杀虫剂对害虫具有选择作用,使抗药性害虫的数量增加C.杀虫剂能诱导害虫分解药物的基因大量表达D.害虫全部消失,最终导致某些害虫的物种绝灭【解析】选B。由于基因突变,害虫群体中本来就存在着能抵抗杀虫剂的变异类型,A错误;抗药性增强是杀虫剂对害虫进行选择的结果,B正确;基因的选择性表达有其自身的调控机制,不受杀虫剂的影响,C错误;当使用某种杀虫剂后,绝大多数害虫被杀死,少数具有抗药性的个体生存下来并大量繁殖,D错误。2.(6分)(2017沂州高一检测)下图表示长期使用一种农药后,害虫种群密度的变化情况,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世纪金榜导学号94294202A.a点种群中存在很多种变异类型,原因是变异具有不定向性B.ab的变化是农药作用的结果C.bc是抗药性逐代积累的结果D.农药对害虫的抗药性变异进行定向选择,使害虫产生了抗药性【解析】选D。变异是不定向的,A正确;图中ab段下降的原因是大部分害虫没有抗药性或抗药性弱,从而被淘汰,B正确;bc段上升的原因是抗药性强的害虫在生存斗争中存活并大量繁殖,使抗药性逐代积累,C正确;在使用农药前后,害虫都存在多种变异类型,有抗药性强的个体,也有抗药性弱的个体,D错误。接轨高考特色题型专练3.(15分)(2017金华高一检测)金鱼是常见的观赏鱼,有的尾鳍较小,有的尾鳍较大。为证明大尾鳍的雄鱼在吸引雌鱼方面有利,有人做了下面的实验设计:选取三只大小相同的盛有等量水的烧杯,编为1、2、3号,放在盛有水的水槽中。(如图所示)选取大尾鳍雄鱼、雌鱼、小尾鳍雄鱼各一条,分别放入1、2、3号烧杯中。观察雌鱼的游动方向。这个设计还不完善。请回答下列问题:世纪金榜导学号94294203(1)改进一:大尾鳍雄鱼、雌鱼、小尾鳍雄鱼在装置中的位置不当,应_。(2)改进二:该设计证明不严密,应设置对照,对照的方法是_。(3)根据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判断金鱼尾鳍的进化方向,并说明理由_。【解析】(1)雌鱼的活动受限,无法做出准确的观察。应把雌鱼放到水槽中,大尾鳍雄鱼和小尾鳍雄鱼均在烧杯中,观察雌鱼游向哪条雄鱼。(2)没有对照,即使趋向大尾鳍雄鱼也不能说明问题。应设置对照组,旨在说明在只有小尾鳍雄鱼时,趋向小尾鳍雄鱼;在只有大尾鳍雄鱼时,趋向大尾鳍雄鱼;在两种雄鱼同时存在时,趋向大尾鳍雄鱼,这样更能说明问题。(3)大尾鳍雄鱼更容易吸引雌鱼,得到更多的繁殖机会,在生存斗争中处于有利地位。答案:(1)把雌鱼放在水槽里(2)取三个如原图装置,如改进一处理;在1号烧杯里放大尾鳍雄鱼,水槽中放一尾雌鱼;在3号烧杯里放一尾小尾鳍雄鱼,水槽中放一尾雌鱼(3)大尾鳍雄鱼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繁衍后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