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学案.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6277256 上传时间:2020-02-2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学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9-2020年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学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9-2020年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学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学案【考试目标】14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2)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斯大林模式”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3)二战后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赫鲁晓夫改革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教学安排】 4课时【知识梳理】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1、两政策主要内容项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新经济政策(19211928)内容作用农业政策余粮收集制(实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减轻农民负担,缓解政府和农民之间的矛盾工业政策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部分私有化、租让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贸易政策取消自由贸易恢复自由贸易,允许商品买卖有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分配制度实行配给制实行按劳分配制提高了工人工作的积极性其它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背景:19181921国内革命战争特点:“战时”、“共产主义”评价:巩固了苏维埃政权最大限度的集中全国的财力、物力保障军事胜利(主要着眼点)长期实行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生产的发展,不利于巩固工农联盟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3、新经济政策必要性: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日益显露国内出现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4、新经济政策的目的:根本: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直接:解决国内政治经济危机5新经济政策的特点: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在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最主要特点、“新”的含义以公有制为主导,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5、新经济的评价:(1)实现了工作重心的转移;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巩固了工农联盟、稳定了政治形势。(2)是列宁根据俄国的国情,是找到的一条适合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发展了马克思主义。(3) 在实施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问题,加之领导人对这种政策的必要性和长期性认识不足,以致后来过早地终止了新经济政策的执行。二、“斯大林模式”1、经济表现(1)工业化-优先发展重工业 1925年提出“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主张优先发展重工业。 1928年,新经济政策终止。 1928年起连续实行三个五年计划,开展工业化建设。(2)农业集体化 1926年,苏联农业政策由逐步实现农业集体化,转变为“”和“”。 30年代初,苏联各地出现集体化浪潮 19321937年,农业集体化完成。2、形成标志: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通过3、特征: 所有制:实行单一的生产资料公有制 经济管理: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 分配体制:单一的按劳分配原则,平均主义严重 经济发展战略: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国防工业,压缩轻工业,形成重、轻、农的发展序列4、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 功绩:国家工业化迅速实现,成为工业强国; 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奠定物质基础; 国民素质得到提高; 为一些资本主义国家提供了借鉴。 弊端:优先发展重工业,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排斥市场、商品货币和价值规律,造成企业经济效益低下 ;牺牲农民利益,使农业长期停滞不前 结论:是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和创新,曾在初期和战争时期发挥过积极作用,但不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惟一模式。同步分析思考: 50年代中国工业建设政策与苏联有何相同点及原因? 苏联农业集体化的实质?与中国的哪一经济政策相似? 中国有没有实行过“斯大林模式”,与“斯大林模式”相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吸取了什么经验教训?三二战后苏联的经济体制改革赫鲁晓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原因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改革内容政治改革:平反冤假错案;破除对斯大林的个人迷信,强调集体领导原则经济改革-重点在农业经济改革:首先进行经济体制的改革,重点是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这实际上是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政治改革:1988年提出( ) 1990年,苏联人民代表大会通过( ) 1990年,苏共二十八大通过( )后果苏共党组织瓦解、苏联分裂、社会主义制度结束认识社会主义制度需要一个不断探索、反复实践的过程。社会主义的改革是必要的。要充分认识到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重点问题】1对苏俄新经济政策的评价。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农业生产迅速得到恢复,巩固了工农联盟,使苏维埃政权日益巩固。表明列宁找到了一条小农占优势的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新经济政策可以作为在商品生产和市场经济不发达,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个相当长的过渡时期内行之有效的经济发展战略。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 2、从列宁、斯大林到戈尔巴乔夫,经济政策经历的变化及带给我们的启示变化: 由列宁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到斯大林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最后到戈尔巴乔夫加速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方针,对计划管理和整个经济体制实行根本改革。启示: 改革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从本国国情出发;改革不能背离社会主义的原则和方向;社会主义改革具有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的特点;坚持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指导等。3、从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历程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示?社会主义没有固定的模式和规律可循,制度建立后,还需要在改革中自我完善,改革势在必行,因此要求有创新意识,要树立坚持改革,追求社会进步的信念。要认识国情、尊重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要求有实事求是的精神。改革具有复杂性、艰巨性、曲折性,不可能一帆风顺,要求有开拓进取、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社会发展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在不发达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要特别注意学习和借鉴资本主义中的一切积极因素,这就要求有开放的思想意识。 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不能超越社会发展阶段,急于向更高的阶段过渡,而要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为建立社会主义创造必要的物质和文化前提。我们要借鉴苏联改革的经验和教训服务于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1.苏俄新经济政策、美国罗斯福新政和中国改革开放三者的比较.相似之处:都是各国在较为困难的情况下实施的;目的都是为了促进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内容都注重调整生产关系,符合各国当时的实际需要;结果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不同之处:背景不同:新经济政策实施前国内外敌人进攻被粉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经过时,一些地方发生叛乱。新政前美国遭受到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的沉重打击,阶级矛盾尖锐,经济受损严重。改革开放前,“文化大革命”刚结束,国家经济面临崩溃的边缘,工作重心亟待转移。内容不同:苏俄新经济政策侧重于改变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罗斯福新政侧重于加强政府对国家经济的全面干预;中国的改革开放立足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内容涉及农村、城市和整个经济领域,目标在实现经济体制的改变。性质及目的不同:俄国列宁是在无产阶级掌握经济命脉条件下通过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国家资本主义的办法发展生产,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和农业的市场交流;美国罗斯福是在不改变资本主义私有制前提下用国家干预经济的办法达到解决经济危机的目的;中国邓小平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前提下,克服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是环节,解放生产力,最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结果和影响:苏俄新经济政策巩固了工农联盟,有利于经济恢复,使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但到1927年新经济政策被废除,建立起斯大林高度集中是经济体制。罗斯福新政的措施,减轻了经济危机对美国经济的严重破坏,巩固了资本主义统治,并促成了战后出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大发展的趋势。邓小平改革开放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依照国情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举,使中国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认识: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计划性经济和市场性经济都不是哪一种意识形态所独有的方式。资本主义也有计划,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只是经济手段,不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别。【史论共享】斯大林模式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资本主义世界在经济危机的阴云笼罩时,斯大林模式给苏联带来的是经济高速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它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是苏联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探索和创新,这一模式在初期和战争时期曾发挥过积极作用。但是,从长远看,斯大林模式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平衡和持续发展,阻碍了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并造成农业的长期停滞不前,也使经济失去活力,并且不利于思想文化的繁荣。它不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惟一模式,不适用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对二战后苏联的发展也是不利的。对苏联改革的认识:赫鲁晓夫改革冲击了“神圣不可侵犯”的斯大林模式,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但它只是在维持原有经济体制基础上进行局部改革,成效甚微,改革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破除这一模式。由于苏联经济问题积重难返,一系列的改革步履艰难,效果不大。1991年,苏联在戈尔巴乔夫改革中解体,说明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的变革不可能一帆风顺,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在发展中自我完善。【高考链接】1、(xx山东文综)20世纪30年代初,苏联领导人曾在一次演讲时强调:“已经是布尔什维克自己成为专家的时候了技术决定一切”这主要是着眼于 A.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实施新经济政策C.发展农业集体经济 D.进行工业化建设2、(xx广东历史)列宁曾讲过:“我们用强攻办法,即用最简单、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的生产和分配原则的尝试已告失败。”这里的尝试是指 A.十月革命 B.斯大林模式C.新经济政策 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3、(xx江苏历史)丘吉尔曾说过:“斯大林是一个世上无出其右的最大的独裁者,他接过俄国时,俄国、只有木犁,而当他撒手人寰时,俄国已拥有核武器。”苏联之所以能取得如丘吉尔所说的这一重大成就,主要是因为 A.充分调动了农民和工人的生产积极性 B.适时纠正了经济政策中存在的弊端 C.合理地吸收了西方国家的经济建设经验 D.开创并实行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4、(xx四川非延考区,22)苏维埃政权颁布的法令规定:“必须实行国家的粮食垄断。即绝对禁止任何人的粮食贸易绝对禁止任何人保存和隐藏余粮。”这一措施实行于 A.1917年十月革命时期B.苏维埃俄国内战时期C.苏俄新经济政策时期D.苏联农业集体化时期5、(xx江苏,20)下列关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叙述,不属于斯大林时期的是 A.推进以重工业为重点的工业化 B.形成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C.联合个体小农经济并改造为大规模集体经济D.以“民主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6、(xx上海,16)列宁指出:“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这一思想体现在A.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实行新经济政策C.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D.实现农业集体化7、(xx广东,21)关于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造成1921年春苏俄发生经济政治危机的重要原因B.实践证明,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是行不通的C.农业集体化方针确立后,新经济政策被逐渐取消D.新经济政策的核心内容是实行余粮收集制,取消一切商品贸易8、(xx全国文综,18)苏联工业化资金的重要来源是农业。苏联采取的与工业化相配合的重大举措是A.余粮收集制B.征收粮食税C.农业集体化D.农产品自由贸易9、(xx广东)斯大林在论述苏联工业化时说:“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所以必须赶快发展重工业,如果这事迟了,那就要失败。”他强调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就外部环境而言,是因为 A.马歇尔计划的出台B.苏联处于资本主义世界的包围中C.冷战格局的形成D.社会主义阵营的出现10、(xx上海)针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有人对列宁说:我们过去认为可以一举消灭商品经济,走向社会主义,但实际情况表明,必须发展商品经济。此后苏维埃政权 A.采取余粮收集制B.建立战时经济体制C.实施新经济政策D.颁布新的土地法令二、非选择题11(xx广东单科)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 芝加哥学派的经济学家强调自由市场的重要性,认为政府对经济干预越少越好。到1980年代,他们的主张被英美等国用以改造二战后的资本主义。英美等国政府通过私有化不断从经济领域撤出,但政府在经济领域中的作用依然重要,其首要责任从财富分配和保障平等转变为激励个人的独创精神及财富创造,同时又采取措施以弥补新政策的缺陷。 据耶金等制高点材料二 1999年的最后一天,叶利钦(19911999年任俄罗斯总统)在辞职讲话中说:“我已经完成了我一生的主要任务。俄罗斯将永远不会再回到过去,俄罗斯将永远向前迈进。”陆南泉苏联经济体制改革史论问题:(1)根据材料一,指出1980年代资本主义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斯大林时期的经济体制是什么?二战后苏联进行了哪几次经济体制改革?这些改革共同的局限性是什么?(3)你认为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在“向前迈进”的过程中应当如何处理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简要说明理由。12.(xx重庆,39)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根据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 624亿元猛增到1988年的79 39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平均每年增长9.7%,不仅大大高于改革前26年(19521978)平均每年增长6.1%的速度,也明显快于周边一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国家统计局编新中国五十年材料二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在经历了80年代初以农村改革为重点的第一阶段,和80年代中后期以城市为重点、城乡联动和全面改革以来,以中国共产党十四大为标志,改革进入了新阶段。新阶段是改革的攻坚阶段,是以建立新体制为主要使命的阶段。 宁可主编中国经济发展史材料三 由于长期政局不稳、社会动荡,以及在经济改革和发展的决策方面屡有失误,1988年起苏联的经济每况愈下,陷入了深刻的危机之中据苏联国家统计局发表的数字,与1989年相比,1990年苏联国民收入下降4%,国民生产总值下降2%,劳动生产率下降3%,对外贸易下降6.9% 周尚文等苏联兴亡史(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这一时期的什么经济现象?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历史知识,概括这一时期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的主要特点。(2)材料三所述时期的苏联是哪位领导人执政?根据材料三,归纳当时该国的经济状况。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联发生剧变和最终解体的内外原因。(3)中苏改革出现不同结果,对你有何启示?13.(xx广东单科,30)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 1928年苏联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计划的目的是使国家富强,在军事上和工业上自给自足。工业化,特别是重工业的发展,是计划的核心。在没有外国贷款的情况下进行工业化,农业部门成为重要的资金来源。集体化使大规模的农庄代替了以往的小块田地,这就使资本(机器、拖拉机等)应用于土地成为可能,这有利于提高人均产量。集体化又使上级机关更容易通过管理手段来控制集体农庄的剩余产品。据(美)帕尔默、科尔顿:世界近现代史(1)1928年后苏联农业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原因是什么?(2)从工业与农业关系的角度,评价斯大林时期形成的经济体制。材料二 中国的工业化是在农业生产力水平很低的状况下启动的,落后的传统农业对工业化造成极大制约,这种制约突出表现在农产品供给短缺的制约和农村市场需求不足的制约两种形式。因此随着中国工业化发展战略的全面推行,对农业发展的要求就变得十分强烈。 据孙代尧:20世纪50年代中国急速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工业化背景分析(3)新中国“一五”和“二五”计划期间,在农业方面开展了哪些运动?(4)1978年后中国的农村经济体制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斯大林经济体制有何突破?14.(xx全国)根据相关资料完成下列各题。考古材料证明,玉米最早是在美洲培育出的。哥伦布将这种“奇异的谷物”带回欧洲后,在全世界得到迅速传播,成为世界三大谷物之一。到16世纪中叶,玉米被引入佛得角和西非,17世纪80年代在黄金海岸和达荷美之间的地区得到广泛种植,17世纪末18世纪初传入南欧地区。16世纪中叶玉米传入中国,清嘉庆年间大面积种植,到鸦片战争前已在中国大部分地区引种而居杂粮之首。玉米等作物的引进与大面积种植,大大缓解了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中国因人口大幅度增长而带来的巨大粮食压力。历史学家评述玉米在世界传播的意义时说,“其价值超过了所有的黄金”。(摘编自通向现代世界的500年哥伦布以来东西两半球汇合的世界影响)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概括玉米在200年内传播到世界各地的历史背景。(2)历史学家为什么说玉米在世界的传播“其价值超过了所有的黄金”?赫鲁晓夫从美国种植玉米的成功看到了提高粮食产量和给畜牧业提供大量饲料的前景,于是大力推广种植玉米。他不顾苏联气候条件的具体特点和已形成的农作物播种格局,要求在全苏各地区,在每一个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都普遍种植玉米。在伴有行政命令式的要求之下,玉米的播种面积迅猛扩大,1953年为580万公顷,1956年达1 640万公顷,1962年增至3 710万公顷。许多原来种植传统粮食作物小麦和黑麦的耕地也种上了玉米。这些被“排挤”的农作物比玉米更适合当地的土壤和气候条件;玉米在很多地方因生长条件欠佳和管理不善,产量并不理想,作为饲料的青玉米营养价值也没有预期的那样高。(摘编自赫鲁晓夫执政史等)(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赫鲁晓夫大力推广种植玉米给苏联农业带来的不良后果及其原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