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入门四问讲义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6274624 上传时间:2020-02-2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4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版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入门四问讲义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19版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入门四问讲义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19版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入门四问讲义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入门四问中国古代有哪些重要的文化典籍?明确按照隋唐以来定型并逐渐流行开来的四部分类法,中国古代的典籍可以分为“经、史、子、集”四大部分。其具体如下:分类释义内容经部指儒家学说。儒家经书开始有五部,即诗书礼易春秋,称为“五经”,从唐代到宋代,形成“十三经”,即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史部指记载历史兴衰治乱和各种人物以及制度沿革等的历史书。司马迁的史记为中国正史的开始,以后几乎每朝一史,共有二十五史。此外还有古史、野史、法典、地志、职官、政书、时令等,凡记事的书籍均归入史部。子部指记录先秦诸子百家及其学说的书籍。道教、宋明理学、清朝的考据学也都归入子部。分为儒家、兵家、法家、农家、医家、天文算法、术数、艺术、谱录、杂家、类书、小说家、释家、道家等14类。集部泛指诗词文赋专集等著作。凡历代作家的散文、骈文、诗、词、曲等集子和文学评论著作,均归入此类。属于一人专有的称为别集,汇选若干人的作品称为总集,有关诗的集子称为诗集。分为楚辞、别集、总集、诗文评、词曲等5类。中国文化经典在各个历史阶段的产生与传播有什么特点?明确中国文化经典不但数量多,产生的时间跨度也长。从先秦到晚清,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等各方面都有重大变化,这就决定了中国文化经典有着不同的时代特点与思想风貌。其具体特点如下:时期文化背景与特点文化经典代表作品春秋战国中国历史上一个重大的变革时代。在这样一个动荡的时代,大批人才脱颖而出,各种主张和学说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形成了所谓“百家争鸣”的局面。老子论语孟子庄子墨子韩非子荀子等春秋战国至两汉在先秦大变动的社会条件下,产生了中国最早的一批历史著作,奠定了中国史学的基本精神。在两汉大一统的政治局面下,出现了具有宏大规模和皇朝史格局的纪传体通史。尚书春秋左传史记汉书等西汉中国古代重视礼法,礼书在历史典籍中具有重要地位。礼记两汉至隋唐佛教传入中国,并且开始了它的中国化进程,佛教一经传入,不可避免地带上中国文化的烙印,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百喻经坛经唐代至清代与历史著作的发达相关,史学的研究也出现了一批重要的著作,它们不仅总结了中国古代的史学传统,对研究其他相关学术,也有启发意义。史通文史通义唐代唐代社会空前繁荣,而唐太宗李世民在位的贞观时期又是历史上著名的“盛世”,号称“贞观之治”。贞观政要宋代宋代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个转型期,从文化上看,中唐以后禅宗的盛行、古文运动的开展和理学的兴起,形成了文化的新动向。朱子语类明代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孕育出中国的早期启蒙思潮。焚书童心说先秦至明代中国的科学技术自成体系,出现了一批杰出的科学家,也产生了一些伟大的科技类著作。明代科学家总结了前人的成果,写出了一批集大成的科技著作。水经注齐民要术九章算术伤寒论营造法式农政全书本草纲目徐霞客游记天工开物明清之际明清易代,社会剧变,促使了早期启蒙思潮向纵深发展,一是出现对封建专制体制的批判和反思,一是提倡“经世致用”成为学界思潮。明夷待访录日知录文史通义近代近代是中国社会的又一个转型期。在文化领域,比较突出的现象是西方理论的引进,如何将西方理论与中国传统的学术思想结合起来,成为学术研究的重点。人间词话红楼梦评论摩罗诗力说人境庐诗草中国文化经典在现代文化建设中有什么意义?明确中国文化经典在历史上曾发挥过巨大作用,滋养了一代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精神动力,也在中外文化交流中产生过积极而重要的影响。今天,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中国文化经典依然有着重要的意义。具体体现在如下方面:要点相关论述现代意义现实性“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积极入世,求真务实,是中国文化经典的底蕴,也是中国文化经典至今仍具有启发性的关键。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天下为主,君为客。”可给我们今天的国家治理提供借鉴,有助于我们理解“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的治国思想。包容性“礼之用,和为贵。”“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和而不同。”“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这个“和”包括和谐、和善、合作等多方面的意义。古人认为,只有和衷共济、同心同德,才能推动社会的前进。这样的思想与当今世界文化多元开放的趋势也是一致的。中国文化经典中对“和”的提倡,可以成为促进全球化背景下不同文明和谐共存局面形成的思想资源。对自然的亲和态度“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中国古代一向重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认为人是大自然和谐整体的一部分。所以,中国古代思想家很早就认识到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和人类需求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主张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这可以为解决世界性的环境问题提供理论源泉。其他对道德的倡导,对科学规律的尊重,对艺术审美的探究等。怎样学习这本书?明确1.本书的编排线索本书按照两条线索进行编排:(1)一条线索是从经典的性质横向展开的,力求涵盖中国文化的主要方面。除了本单元属于中国文化经典概况的介绍外,以下九个单元依次是有关儒家和道家、历史、道德、佛教、政治、理学、科学、学术、文学等方面的经典。(2)另一条线索则大体是依时间顺序纵向展开的,从春秋战国起(第二、三、四单元),经汉唐(第五、六单元),至宋明(第七、八单元),结束于清代(第九、十单元),大致与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发展的历史走向相吻合。而两条线索,又相互结合,如第二单元从儒、道两家经典入手,不仅是因为它们思想本身的重要,也因为它们实际上是中国文化之源;而最后一个单元在内容上与文学相关,又兼及近代文化转型问题。总的目的是力图使学生在选修了本课程以后,对中国文化中最重要的论著有相对来说较为系统的学习,进而初步了解中国文化的基本内涵。2学习态度、方法建议(1)前后联系,稳步提高。本书的编排与必修课相辅相成,同学们可以将之前所学课文找来温习一下,加深对经典和此前所学相关课文的理解,同时巩固和拓展文言文的知识。(2)与先哲对话。所谓与先哲对话,就是带着问题去学习,从文化经典中寻求启发或答案。当然,古代的文化经典毕竟是旧时代的产物,不可能为我们所遇到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因此,我们还需要通过自己的思考在文化经典中发现问题。当先哲不再高不可攀,他们也就如同我们的长辈、老师、朋友了。(3)与师友对话。俗话说,真理越辩越明。在论语中就看到孔子与弟子间的很多对话,这种对话有利于对真理的探究。所以,我们在学习时,也不妨开展各种各样的讨论,可以是围绕一个共同主题的交流,也可以是有目的预设了正反方的辩论。通过形式多样的对话,既能增强我们学习的兴趣,也能加深我们对中国文化经典的理解。(4)与自己对话。与自己对话是一种不断思考的过程。古人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讲的就是要在学习过程中勤于思考,逐步确立正确的认识。在中国文化经典中,有不少说法放在现代并不一定合适或正确,这就需要我们去辨别。比如,本书所选的有关佛教及禅宗的经典,并不是要引导同学们成为佛教徒,而是为了让大家了解这一至今在中国文化中仍有重要影响的宗教思想体系;又比如,王国维用叔本华的悲剧哲学解读红楼梦,也不一定是科学的阐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