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知能强化练3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含解析)新人教版.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6273155 上传时间:2020-02-2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年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知能强化练3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含解析)新人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20年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知能强化练3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含解析)新人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20年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知能强化练3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含解析)新人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知能强化练(三)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一、选择题1(2019河北唐山模拟)西汉初年,就封国的官制而言,王国的傅、相由中央任命,王国仅有二千石以下官吏的任免权,而相“总纲纪、统众官”。这一措施()A意在防范封国的离心倾向B导致封国威胁到中央集权C是“无为而治”具体体现D促进了地方经济恢复发展A由材料“相由中央任命,王国仅有二千石以下官吏的任免权”可知西汉初年对封国权力的制约,防范封国的权力膨胀,故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对封国权力的制约,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制约封国权力而非无为而治的措施,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而非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故D项错误。2(2019湖南郴州模拟)魏晋名士有一种不同于流俗、甚至不同于任何历史时期的言谈举止。以陶渊明、王義之以及竹林七贤等为代表的魏晋名士,以狂放不羁、率真洒脱而著称于世,形成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魏晋风流”,造成这种异化现象的最主要的原因是()A军阀士族特立独行,思想活跃B江南经济开发,商品经济发展C魏晋时期佛道盛行,援老入儒D魏晋以来国家分裂,社会动荡DA项思想活跃是文化现象,不是原因,故A项错误;魏晋时期江南开发,经济发展,但商业受时代的影响,发展情况并不乐观,故B项错误;魏晋时期,玄学兴起并发展,儒家思想融合了道家思想,“援老入儒”是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故C项错误;文化的时代特色源自于社会时代的变迁,魏晋时期社会动荡、国家分裂造成了上述文化现象,故D项正确。3(2019广东揭阳模拟)宋代以前,历朝监察制度都是谏官对君主言谏,御史对百官纠弹。唐代谏官分属中书、门下两省管理,宋代则谏院独立,谏官言谏失误,不加谴责,谏官言谏对象扩大到宰相等百官。这一变化()A加强谏官对皇权和相权独立监察的权力B加强了君主对百官的控制C提高了各级政府的工作效率和工作积极性D有效的清除官僚系统的腐败BA项表述与题目中“历朝监察制度都是谏官对君主言谏,御史对百官纠弹”不相符,故A项错误;根据题目中“御史对百官纠弹”和“谏官言谏对象扩大到宰相等百官”得出监察主要针对百官,而且不断扩大到丞相,体现了皇权的加强,故B项正确;题目中并未涉及提高政府工作效率的问题,故C项错误;D项表述中“清除”太过绝对,故D项错误。4(2019河北保定模拟)宋朝经过摸索,创建了路制。一改汉州、唐道固定区域、固定治所、固定机构、固定人员、权利集中的设置原则。路以交通路线为主干来划分,采取分而治之、相互牵制的方针。这一建制()A旨在扩大宋朝疆域B体现了文武分权的特点C打破了市坊的界限D利于解决藩镇割据现象D州、道、路,都是地方制度,不能起到扩大疆域的作用,故A项错误;材料不能反映路制下,官员的文武出身,故B项错误;材料论述的是地方行政制度,不是城市商业状况,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以交通路线为主干来划分,采取分而治之、相互牵制的方针”,有利于更有效的控制地方及官员,故D项正确。5(2019湖北武汉模拟)元朝初年,行御史台对行省官的纠劾,常常引起行省官的反纠劾,行御史台官因纠劾行省官而反遭诬陷和人身迫害的现象也较为常见。后来,元世祖正式下达诏令:“行御史台勿听行省节度”,行御史台官遭行省迫害的情形才逐渐减少。这一变化表明()A行御史台与行省长期紧张对立B元朝初年监察制度逐渐完善C行御史台代表着中央控制行省D行省成为行御史台监察重点B材料的变化表明,监察制度的强化,故A项错误;材料表明元代的地方监察制度逐渐走向完善,故B项正确;行御史台是监察机构,并非与行省是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故C项错误;行御史台本身就是中央监察机关的派出机构,监察地方,故D项错误。6(2019百校联盟模拟)秦朝及以后,历代监察官多是职位低的官员监察职位髙的官员,如汉代刺史是以六百石的职位监察一千石的郡国守相,唐代巡视各道的监察御史也仅为正八品。这种做法()A旨在防范监察官员独断专权B有利于监察效果的提升C体现了皇权下移的开明统治D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管辖B材料中“秦朝及以后,历代监察官”代表皇权,旨在防范其他职位高的官员独断专权,故A项错误;监察官员只是帝王的耳目和工具,材料中“职位低的官员监察职位高的官员”更能体现耳目的作用,故B项正确;材料中“秦朝及以后,历代监察官”代表皇权监察地方官员,体现了专制,并不代表社会履行职责,故C项错误;监察并非仅仅针对地方,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管辖与材料中“多是职位低的官员监察职位高的官员”无关,故D项错误。7(2019湖南永州模拟)唐代中后期,枢密院是宦官掌握的内廷机构。五代时,枢密院变为武夫掌控的、文臣俯首的权力机构。到宋代,枢密院的正副职则多由文臣担任,文官参与典掌枢密。这一变化有助于()A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和降低行政成本B解决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分配C增强军队的有效指挥与实际作战能力D消除将权对君权的潜在威胁D材料中枢密院始终是中央机构,故A项错误;枢密院的变化不涉及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故B项错误;枢密院领导职权的变化着眼于君权的强化,故C项错误;枢密院管理的调整在于解除武将的军权,故D项正确。8(2019福建福州模拟)以下是有关古代“通判”一职的史料记载。史料出处(943年,张易)以水部员外郎通判歙州郡事亦赖以济南唐书张易传宋初始置诸州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宋史职官志(南宋通判)有按察之名,无事权之实督经总制钱为职业四库全书后村集据此可以断定的是()A通判一职的设置始于南唐B南宋通判的职权有名无实C通判行使地方最高行政权D通判发挥过地方监察作用D据材料“以水部员外郎通判歙州,南唐书”可知南唐时已有通判,但未知始设于南唐,故A项错误;据材料“有按察之名,无事权之实督经总制钱为职业”可知没有监察的实权,但有“督经总制钱”的权力,故B项错误;依所学,地方行政权由州郡长官行使,故C项错误;据材料“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可知通判行使监督权,故D项正确。9(2019湖南师大附中模拟)宋太祖定下了“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的家法。以后历代皇帝坚持“与士大夫治天下”,以致“终宋之世,文臣无欧刀之辟”。宋代()A确立了“以文治国”的统治方略B结束了“重文轻武”的五代风尚C形成了“以儒立国”的正统思想D出现了“积弱积贫”的社会状况A题干中“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与“与士大夫治天下”,再联系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解决唐末以来上百年的藩镇割据问题,故A项正确;宋代开创了重文轻武的国策,非结束,故B项错误;以儒立国正统思想的形成是在西汉武帝时期,且题干中未提及,故C项错误;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造成庞大的官僚机构和军队,埋下积贫积弱的祸根,与题干无关,故D项错误。10(2019河南中原名校质检)著名历史学家钱穆认为中国魏晋以下门第社会之起因,最主要的自然要追溯到汉代之察举制度。但就汉代察举制度之原始用意言,实在不好算是一种坏制度。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强调察举制是门第社会的主要起因B认为察举制比九品中正制好C肯定以品行取代血缘世袭的进步性D认为科举制要优于察举制C根据材料得知,“强调察举制是门第社会的主要起因”,这种论断很明显属于对材料信息的片面解读,故A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有关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的比较,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钱穆先生在这里对察举制的实行初衷是一种肯定的态度,认为其是一种历史的进步,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对科举制的相关提及,故D项错误。11(2019广东广州模拟)唐太宗曾问负责起居注的史官褚遂良:你近来主持写起居注,里面记了些什么呢,我可以拿来看看么?褚遂良回答道:现在的起居注,就像古代史官记录君主的言行一样,左史记言,右史记行,完备无漏地记下好的和坏的,就是希望君主不做非法的事,还没听说过君主可以自己随便拿去看的。据此可知()A起居注客观地反映了君主言行B唐代君主专制制度尚未成熟C古代官僚在职权上有一定的自主性D史书编撰传统有效制约君权C据材料中“我可以拿来看看么”可知史官的记录会受到皇权的影响,不能客观反映君主言行,故A项错误;唐太宗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标志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故B项错误;通过材料中唐太宗和史官褚遂良的对话,结合褚遂良的回答“完备无漏地记下好的和坏的还没听说过君主可以自己随便拿去看的”可知,史官的行为并未受到皇帝的影响,说明官僚在职权上有一定的自主性,故C项正确;由材料中“希望君主不做非法的事”不能得出有效制约君权的结论,故D项错误。12宋朝科举制有如下规定,对此理解正确的是()别头考生若与考官有亲戚关系,则别置考场考试。弥封将试卷上的考生姓名、籍贯、家世等封贴,以免考官徇私。誊录重新誊写考生考卷,以免考官认识笔迹。锁院知贡举者受任后,锁居贡院与外界隔离直至考试结束。A.参考人员多元 B考试规定渐趋严密C选拔方式多样 D防弊措施流于形式B表格体现不出人员多元,故A项错误;通过严格的规定体现考试规定渐趋严密,故B项正确;选拔方式为考试,不能说多样,故C项错误;措施较为严密,不是流于形式,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13(2019广东深圳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封驳就是封还君主失宜的诏令而不下行,驳正臣下有误的奏章而不呈递,其中包含了对公文权力运行的审查与监督,驳正违失指对中央及地方官员的权力监察。北宋前期通过银台封驳司主管公文的传递、审查、新闻发布和档案的整理留存等,是公文传递审查权和封驳权的合一,机密公文必须要经过此机构的审查才能发送,皇帝的诏命、宰相和枢密的公文都要经过此机构的审查,才能发放有关部门执行。孟宪玉宋代封驳制度权力制约的精神的当代价值材料二美国宪法设计了一个不允许任何权力分支部门掌握全部政府权力,同时又能整体而有效地推进政府工作的权力关系模式。它规定国会有权要求总统条陈政策以备审议,有权建议、批准总统对其所属行政官员的任命,有权批准总统对外缔结的条约等,从而体现了国会对总统的制约。同时,美国宪法还规定了总统对国会的制约。表现在:总统有立法否决权,副总统兼任参议院议长,对立法机关的活动产生一定的影响。论权力制约原则(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封驳制度的内容和作用。(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宪法设计权力制约的理论依据和特点。(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封驳制度与美国权力制约的主要不同点。解析(1)第一小问内容,根据材料一“封还君主失宜的诏令而不下行”可以得出纠正皇帝不恰当的诏令;根据材料一“驳正臣下有误的奏章而不呈递”可以得出驳回臣下有错误的奏章;根据材料一“银台封驳司主管公文的传递、审查、新闻发布和档案的整理留存”“经过此机构的审查才能发送”可以得出对各部门重要公文进行审查。第二小问作用,根据材料一“封还君主失宜的诏令而不下行”可以得出有利于制约皇权滥用,提高决策的正确性;根据材料一“其中包含了对公文权力运行的审查与监督”“公文传递审查权和封驳权的合一”可以得出有利于公文权力运行的程序化。(2)第一小问依据,根据材料二“国会对总统的制约”“总统对国会的制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美国宪法设计权力制约的理论依据是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学说;第二小问特点,三权分立的特点是行政(总统)、立法(国会)和司法(最高法院)三个权力部门相对独立又互相制衡。(3)宋代封驳制度与美国权力制约的主要不同点可以从实质和根本目的两个方面分析,根据材料一“其中包含了对公文权力运行的审查与监督”可以得出宋代权力制约实质上是对国家权力运行的监察;根据材料二“不允许任何权力分支部门掌握全部政府权力”可以得出美国权力制约则是中央各权力部门对国家权力的分割,宋代权力制约根本目的服务于皇权统治,而美国权力制约是为了防止专制独裁,维护民主政治。答案(1)内容:纠正皇帝不恰当的诏令;驳回臣下有错误的奏章;对各部门重要公文进行审查。作用:有利于制约皇权滥用;提高决策的正确性;有利于公文权力运行的程序化。(2)依据: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学说。特点:行政、立法和司法三个权力部门相对独立又互相制衡。(3)不同:宋代权力制约实质上是对国家权力运行的监察,而美国权力制约则是中央各权力部门对国家权力的分割;宋代权力制约根本上是服务于皇权统治,而美国权力制约是为了维护民主政治。14(2019山东聊城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重文轻武”是宋朝基本国策,即所谓:“重文教,轻武事”(续资治通鉴长编)。有学者认为,“重文轻武”国策的推行,促进了宋朝的繁荣。还有学者认为,“重文轻武”国策的推行,导致了宋朝积弱局面的形成。根据材料,从中提炼出一个观点,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简要论述。(要求:写明观点,观点合理,论述须有史实依据,史论结合。)解析首先,分析材料信息,从材料信息确定一个论题,本题可确定“重文轻武”促进了宋朝的繁荣和“重文轻武”导致了宋朝积弱局面的形成两个论题,其次,根据论题从所学中搜寻历史信息从政治、经济、思想方面例证论题,最后,论证表述成文并总结。阐述时注意题目要求:写明观点,观点合理,论述须有史实依据,史论结合。答案(观点一)“重文轻武”国策的推行促进了宋朝的繁荣。论述:政治上:宋朝统治者“重文轻武”政策的实施,使其能很快铲除军阀割据势力,清除分裂的隐患,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发展,社会环境宽松,文人享有较多自由,参政热情高涨。经济上:社会稳定,人口增加,耕地面积扩大,农作物品种和产量增加,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科技上:宋朝开始盛行读书风气,以文为贵、武为轻的思想深入骨髓,推动了天文学、机械学、火药、指南针、活字印刷术、造船技术的发展。文化上:宋代的文、史、哲和艺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名著和名作在世界文化宝库中璀璨夺目。综上所述,“重文轻武”国策的推行促进了宋朝社会的全面繁荣。(观点二)“重文轻武”国策的推行导致了宋朝积弱局面的形成。论述:军事上:皇帝直接掌握兵权,不懂军事的文官控制军队,武将频繁调动和千方百计压制武人,使武官的积极性受到了严重的打击,严重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和国防力量。在对辽、西夏的战争中屡战屡败。外交上:由于“重文轻武”政策的实施,再加上统治阶级“强干弱枝”的思想。对外没有积极加强防御,而是一贯采取屈辱忍让、纳币求和的做法。政治上:为了削弱武将的势力,设置大量文职官员,导致官僚机构越来越臃肿庞大,在遇到重大军事、政治问题时意见不一,很难制定有效的决策。社会风气上:重文轻武政策使北宋的价值观发生较大变化,多数人认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尚武精神遭到削弱。综上所述,“重文轻武”国策的推行,使宋朝最终陷于积弱的局面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