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高一地理复习必修一(简洁版)-实用型.ppt

上传人:xiao****1972 文档编号:6272083 上传时间:2020-02-21 格式:PPT 页数:150 大小:19.9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5高一地理复习必修一(简洁版)-实用型.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50页
2015高一地理复习必修一(简洁版)-实用型.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50页
2015高一地理复习必修一(简洁版)-实用型.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5 05 高一地理会考复习 必修一中山体校 左迎华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必修1 宇宙中的地球 知识网络 一 地外文明 开发宇宙资源 保护宇宙环境 天体 天体系统 相互吸引相互绕转 宇宙探索 银河系 河外星系 恒星世界 太阳系 中心天体太阳 八大行星及卫星 小行星 流行体和彗星 太阳辐射 太阳活动 概念能量来源影响 大气结构 活动类型 对地球影响 概念 特点 各行其道互不干扰 总星系 地球 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存在生命 运动 地理意义 运动规律 方向 周期 速度 黄赤交角 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公转轨道 近日点和远日点 昼夜长短变化 正午太阳高度变化 北右南左赤道不偏 季节变化 四季更替 五带形成 宇宙中的地球 知识网络 二 圈层结构 纬度变化 自转的地理意义 公转与自转共同作用的地理意义 地球的内部圈层 地球的外部圈层 地壳 地幔 地核 大气圈 水圈 生物圈 说明地球在天体系统中的位置 地月系 太阳系 银河系 总星系 天体系统之间的关系 下面是一封某河外星系的外星人发往我们学校的电报 请你帮忙在上面填写出我们学校的 地址 星际电报 系 发往 行星 国 市 洲 区 学校 系 系 试一试 地球是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普通 在太阳系的八大行星中 地球的质量 体积 平均密度和公转 自转运动虽有自己的特点 但不特殊 特殊 有生命存在 八大行星分类 类地行星 水星 金星 地球 火星 巨行星 木星 土星 远日行星 天王星 海王星 地球处在一个比较稳定和安全的宇宙环境中 自身又具备了生物生存所必需的温度 水 大气等条件 太阳系示意图 类地行星 巨行星 远日行星 小行星带 2 行星际空间条件 1 地球的自身条件 从地球自身条件和行星际空间条件等方面说明地球是一颗存在生命的特殊行星 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 稳定的光照条件 太阳没有明显的变化 地球所处的光照条件一直比较稳定 生命从低级向高级的演化没有中断 安全的行星运行环境 大小行星各行其道 互不干扰 使地球处于一种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之中 气温适宜 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适中 使地球表面的平均气温为15 有利于生命过程的发生和发展 有供生物呼吸的大气和大量液态水 地球的体积质量适中 其引力可以使大量气体聚集在地球周围 形成包围地球的大气层 并能吸引住液态水 2 维持地表温度 为水循环 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提供能量 太阳辐射对地球的主要影响 1 人类生产生活的最重要能量来源 太阳辐射 太阳源源不断地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 太阳辐射的能量来源于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 1 太阳活动主要表现形式 太阳活动及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的大气从里到外分为光球 色球和日冕 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是黑子和耀斑 对地球气候的影响 降水量与黑子变化有相关性 2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产生 磁暴 形成极光 扰乱电离层 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 地球的自转 地球自转 地球绕其自转轴的旋转运动 地轴的空间位置 基本稳定 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方向 自西向东 北 逆时针 南 顺时针 周期 23时56分4秒 1恒星日 速度 线速度 由赤道向两极递减角速度 除两极外均为15 h 地球自转的规律 地轴 北极星 地球的公转 地球的公转 地球绕太阳的运动 轨道 近似正圆的椭圆 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速度 近日点 1月初 较快 远日点 7月初 较慢 方向 自西向东 同地球自转方向一致 北 逆时针 南 顺时针 周期 365天6时9分10秒 1恒星年 地球公转的规律 远日点 近日点 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 地球自转 地球公转 赤道平面 黄道平面 黄赤交角23 26 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周期性往返运动 365日5时48分46秒 在太阳直射点上 单位面积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最多 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 太阳辐射能在地球表面的分配 具有回归年的变化 23 26 N 23 26 S 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 365日5时48分46秒 1回归年 1 太阳直射点的 移动方向 规律 2 太阳直射点的 移动周期 3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与二分二至 公转速度大小三者之间的关系 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时段 冬至 春分 夏至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时段 夏至 秋分 冬至 公转速度加快时段 7月初 秋分 冬至 1月初公转速度减慢时段 1月初 春分 夏至 7月初 速度渐快 速度渐慢 地球自转地理意义 昼夜更替现象 地方时的产生 水平运动物体的方向偏移 地方时 区时 晨昏线 太阳日 地球的形状不是一个正球体 沿着物体前进的方向 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发生偏转 昏线 太阳平行光线 昼半球 N S 晨线 夜半球 昼夜更替的周期是24小时 即一个太阳日 昼夜更替 地球不停自转 昼夜不断交替 1 晨昏线是过地心的大圆 平分地球 2 晨昏线平面垂直于太阳光线且与纬线圈相交 太阳高度等于0 3 晨昏线移动方向 自东向西 4 晨昏圈与纬线圈垂直相交则平分所有纬线 即全球昼夜平分 5 晨昏圈与纬线圈斜交 则除赤道外 不能平分所有纬线 即除赤道外 昼夜不等长 昼夜更替的界线 晨昏线 圈 由晨线和昏线组成 时区划分 北京时间 东8区中央经线 东经120 线 的地方时 是我国统一使用的时间 首都北京所在的东8区的区时 时间越来越晚 时间早晚 经度每差1 地方时相差4分钟 相邻时区时间相差1小时 东早西晚 区时的计算 第一步 求时区差方法 若两地同在东时区或同在西时区 则求时区差用减法 即时区号相减 若一地在东时区 另一地在西时区 则求时区差用加法 即时区号相加 第二步 求区时所求地的区时 已知地的区时 时区差若所求地在已知地之东则用 加 反之 所求地在已知地之西 则用 减 若求出的时间大于24小时 则减24 日期加1天 若求出的时间为负值 则加24小时 日期减去1天 地球公转与自转共同作用的地理意义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昼夜长短的变化 在同一日期 正午太阳高度因纬度不同而不同 在同一地点 正午太阳高度因季节不同而不同 太阳直射的半球昼长夜短 纬度越高昼越长 极圈内出现极昼现象 赤道全年昼夜平分 春秋分全球昼夜平分 季节变化 纬度变化 季节更替 五带形成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1 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的分布规律 夏至日 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方降低 冬至日 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方降低 春 秋分日 正午太阳高度由赤道向南北两方降低 2 正午太阳高度随季节的变化规律 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 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最大 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最小 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 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最大 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最小 南 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 每年有两次太阳直射 全球各地正午时 物体影子的朝向和长短变化规律 正午可能无日影 直射点纬度正午日影缩短为零 一天中 正午日影最短 日出日落时 即晨昏线上 日影最长 春分 夏至 秋分 冬至 昼夜长短的变化 N N N 4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3 昼夜长短的变化2 北半球节气1 直射点 季节的更替从天文现象来看 地球上的季节变化 是昼夜长短和太阳高度角的季节变化 赤道附近的低纬度地区 一年中昼夜长短和太阳高度角的终年变化不大 全年正午太阳高度角都较大 故全年皆夏 极地附近的高纬度地区 昼夜长短变化最大 南北极圈内有极昼极夜现象 且全年正午太阳高度角都很小 故全年皆冬 中纬度地区 一年中昼夜长短和太阳高度角变化都很大 四季更替明显 天文四季 夏季就是一年内白昼最长 太阳最高的季节 冬季就是一年内白昼最短 太阳最低的季节 春 秋季就是冬夏两季的过渡季节 我国传统四季 是以立春 2月4日或5日 立夏 5月5日或6日 立秋 8月7日或8日 立冬 11月7日或8日 为起点来划分四季 气候统计四季 3 4 5月为春季 6 7 8月为夏季 9 10 11月为秋季 12 1 2月为冬季 热带 北温带 南温带 北寒带 南寒带 23 26 N 23 26 S 66 34 N 66 34 S 有太阳直射 天文特征 气候特征 终年炎热 四季分明 终年严寒 四季分明 终年严寒 五带的划分 地球运动组图 图5 图7 图4 地球运动考点 会画地轴 赤道 晨昏线 夜半球 南北回归线 南北极圈 黄道面 赤道面 黄赤交角会画 会描述自转和公转方向判断日期及节气某日直射点的位置某日全球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规律 一年中最大 小 值的范围 图中各点的正午太阳高度大小判断 排序昼夜长短变化规律 图中各点昼夜长短的状况及变化趋势极昼极夜的范围和变化趋势图中各点昼长的比较 极圈和赤道的昼长是多少小时公转速度的变化正午人影方向 长短 楼间距五带冬夏地中海气候 北京气候的特点 亚欧大陆上高低压状况 南北半球季节 读图说出地球内部圈层的界线与内部结构 岩石圈的范围 地壳及地幔顶部 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及特点 低层大气的组成及主要作用 O3 N2 O2 CO2 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生物体的基本成分 维持生物活动的必要物质 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 对地面保温 吸收紫外线 使地球上的生物免遭过量紫外线的伤害 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对地面保温 大气的垂直分层 对流层 平流层 高层大气 大气各层的特点 气温垂直变化 规律 原因 大气运动 天气现象 与人类关系 随高度升高气温降低 地面是主要热源 臭氧吸收紫外线 对流运动显著 水平运动为主 复杂多变 晴朗 天气复杂多变与人类关系密切 臭氧层保护 高空飞行 电离层反射无线电波 随高度升高气温升高 例题1 图1中包括的天体系统有 A 一级B 二级C 三级D 四级2 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 它与其他七大行星 A 公转轨道共面B 大气成分相似C 表面温度相近D 质量 体积相同 图1 B A 3 维持地表温度 促进地球上大气运动 水循环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来源是A 重力势能B 太阳活动C 太阳辐射D 风能 C 4 图2 天体系统层次示意图 中 序号与其表示的天体系统对应正确的是 A 地月系B 银河系C 太阳系D 河外星系 图2 5 小玲同学利用暑假赴埃及旅游 并拍摄了一幅埃及开罗 东二区 附近的景观照片 图略 拍照时间为20时15分 北京时间 小玲拍摄照片时 开罗正值A 傍晚B 正午C 下午D 凌晨 C C 地球是我们的家园 月球围绕地球旋转 地球在离太阳很近的第三条轨道上运行 据此完成6 7题 6 资料中涉及到的天体系统层次有A 一个B 两个C 三个D 四个7 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特殊的行星 主要体现在其A 是八大行星中体积最大的行星B 是八大行星中质量最小的行星C 既有自转运动 又有公转运动D 是太阳系中唯一存在生命的行星8 太阳活动剧烈时 可能会造成A 指南针失灵B 大幅降温C 阴雨连绵D 强烈地震 9 太阳活动可以A 诱发地震和潮汐B 诱发沙尘暴和极光C 诱发海啸和台风D 干扰电离层 影响无线电通讯 B D A D 10 读图9 某日昼夜半球示意图 图10 太阳直射点移动示意图 回答下列问题 1 在图9中用箭头画出太阳照射地球的光线 2 图9表示的日期是 该日正午太阳高度由向南北两侧递减 赤道上的昼夜状况是 3 图9所示日期太阳直射点位于图10中位置 填序号 此日后太阳直射点开始向 方向 移动 4 太阳直射点从 向 位置移动过程中 北极圈内出现 极昼或极夜 现象 且其范围 5 太阳直射点从 向 位置移动过程中 北京日出时间越来越 正午人影长度越来越 1 画图略 2 12月22日前后南回归线 23 26 S 昼夜等长 3 北 4 极昼逐渐变大 5 晚长 11 读 地球公转示意图 和表1 北京市某校学生实测正午太阳高度记录表 回答下列问题 表1 1 图中MN表示 2 四个位置中 全球昼夜平分的是 3 位置的日期是 该日南半球各地白昼达一年中最 极昼现象出现在极圈及其以内地区 4 9月5日至7日 北京正午标杆影长变 正午太阳高度变 该时段地球运行在图中段 填字母 太阳直射点向 方向 移动 1 晨昏线 圈 2 3 6月22日前后 夏至日 短北 4 长小b南 图9 12 读图9 某日太阳光照地球示意图 回答下列问题 1 该图所示日期黄赤交角的度数是 2 三地中 地的地方时是正午12时 地水平运动的物体向左偏 3 图中太阳直射的纬线是 全球正午太阳的分布高度规律是 该图所示日期可能为或 4 该图所示日期过后 若北京市昼逐渐变短 夜逐渐变长 则太阳直射点位于半球 并向方向移动 正午天安门广场的旗杆影长变 1 23 26 2 3 赤道从赤道向南北两极递减3月21日前后9月23日前后 4 南南长 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知识体系 大气的热状况 大气运动 天气与气候 地面冷热不均 时空尺度分类 输送水汽 热量 削弱 保温作用 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 重要天气系统 大气 1 大气的受热过程 实质 大气的垂直分层 对流层 平流层 高层大气 太阳源源不断地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 称为太阳辐射 太阳辐射 可见光区 红外区 紫外区 大气的受热过程 大气上界 加热地面 地面增温 加热大气 大气增温 宇宙空间 说明图中 代表的地理事物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体现在哪些环节中 大气的直接热源 地面辐射 大气上界 地面 太阳辐射 地面吸收 大气吸收 地面辐射 大气吸收 射向宇宙空间 射向宇宙空间 大气辐射 射向地面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太阳暖大地 大地暖大气 大气还大地 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是地面 大气逆辐射 地面 地面 A1 A2 A B B1 B2 C C1 C2 读左图 回答问题 1 A B C中表示短波辐射是 表示长波辐射的是 2 A1小于A的原因是 具体表现为 A2更小的原因 是 3 B1称为 有霜的夜晚B1 A B C 吸收 反射 散射 大气逆辐射 小 大气模式图 1 白天多云时 由于云层对太阳辐射的 作用增强 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强度 所以地面温度比晴天 2 夜间多云时 大气作用增强 补偿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 所以地面温度比晴天 3 晴天与阴天比昼夜温差 晴天 阴天 反射 减弱 低 逆辐射 保温 高 增强了大气逆辐射 提高夜晚的温度 防止霜冻 2 在大气的垂直分层中 随高度增加而气温上升并能反射无线电波的是 A 平流层B 电离层C 臭氧层D 对流层3 霜冻多出现在深秋或第二年早春晴朗的夜晚 这是因为 A 大气逆辐射弱B 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作用强C 大气的反射作用强D 大气的保温作用强 B A A B C 地面 高空 1100hpa 1060hpa 1020hpa 受热 高气压 低气压 低气压 高 高 低 热力环流 空气越来越稀薄 密度逐渐减小 大气运动的最简单的形式 A B C 地面 高空 1100hpa 1060hpa 1020hpa 冷却 低气压 高气压 高气压 低 低 高气压 热力环流 大气运动的最简单的形式 冷热不均是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A B 高度 米 3000 等高面 等压面 等压面 等高面与等压面关系示意图 读图 完成下列问题 2000 1000 地面 读近地面等压面图 回答下列问题 甲 乙 1 比较此图中甲 乙两地的气压高低 2 若此图表示城市和郊区气压状况 则甲 乙两地中哪个属于城市 若要建设一大型的化工厂 应该选择在何处合适 2 大气的运动 大气的垂直运动 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差 大气的水平运动 三圈环流 气压带风带 地转偏向力 性质 移动 海陆热力差异 海陆气压中心变化 天气系统 冷热不均 季风 形成气候类型 1 热力环流成因与现象冷热不均热力环流 表现 山谷风海陆风城市热岛 第四章案例研究 温度差异 气压差异 不同纬度不同下垫面 气温与气压的关系 范围不等 地球上的大气一 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吸收 散射 反射 大气的保温作用 大气逆辐射 二 热力环流热力环流 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 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 热力环流形成过程是 先有垂直运动 再形成水平运动 注 近地面受热 气流上升 形成低压 对应高空为高压近地面冷却 气流下沉 形成高压 对应高空为低压 垂直方向上 海拔越高 气压越低 同一水平面 高压区等压面上凸 低压区等压面下凹 例子 海陆风 城市热岛效应 山谷风 高 低 高 低 高 低 高 低 白天 吹海风夜晚 吹陆风 市区 郊区 郊区 67 低 高 谷风 山风 山风与谷风的形成 地转偏向力 风向 地转偏向力 水平气压梯度力 北半球 高空中的风 水平气压梯度力 在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下的风 北半球高空 北半球 近地面大气中的风向 考虑摩擦力 摩擦力 风向 水平气压梯度力 地转偏向力 摩擦力 地转偏向力 水平气压梯度力 极地高压带 副热带高压带 2 4 副极地低压带 7 6 低纬环流 中纬环流 高纬环流 1 3 5 8 9 10 三圈环流 2 大气环流与气压带 风带的形成 赤道低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极地高气压带 极地高气压带 东 南 信 风 中 纬 西 风 极地东风 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 注重过程与方法在画图中掌握落实 23 26 N 23 26 S 66 34 S 66 34 N 0 北半球的夏季北移 冬季南移 气压带 风带的南北移动 A B C D E F G 3 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1 北半球 气压带呈块状分布 2 南半球 海洋面积广 气压带成带状分布 夏季 副热带高压带被切断 亚欧大陆形成亚洲 印度 低压冬季 副极地低压带被切断 亚欧大陆形成亚洲 蒙古 西伯利亚 高压 亚洲季风 1月 7月 季风环流 季风环流 季风 大范围地区的盛行风向 在一年中随季节有规律地向相反或接近相反的方向变换 季风环流也是大气环流的一个组成部分 分布 亚洲东部和南部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西北风 东北风 较强 较弱 寒冷干燥 干燥 东南风 西南风 较弱 较强 高温湿润 十分湿润 我国东部 朝鲜半岛 日本等地 我国西南地区 印度和缅甸一带 4 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 全年多雨 全年少雨 全年多雨 全年少雨 全年湿润 夏季多雨 冬季多雨 全年少雨 干湿两季 极地高压带 副极地低压带 副热带高压带 赤道低压带 热带雨林气候 热带沙漠气候 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极地气候 热带草原气候 地中海气候 温带海洋性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温带大陆性气候 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 主要气候类型的空间分布规律 主要气候类型特征 锋面系统 冷锋 暖锋 气压系统 低气压 高气压 气旋 反气旋 3 几种重要的天气系统 准静止锋 气团 冷气团 暖气团 海洋性气团 大陆性气团 由四周向中心流入 北逆南顺 由中心向四周流出 北顺南逆 上升 下沉 阴雨 晴朗干燥 台风 夏秋 冬季 干冷 气旋 反气旋 中心低四周高 中心高四周低 低压与高压系统的主要特征 归纳 夏季 伏旱 秋高气爽 低压与高压是相对于气压状况而言 气旋与反气旋是相对于气流运动状况而言 运用简易天气图 简要分析锋面 低压 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注重过程与方法 读图方法1 判断天气系统2 判断冷暖气团3 判断气温高低4 判断天气变化5 判断某地风向6 判断风力大小 M N 练习 1 画出北半球A B C三地的风 并说明风向 2 A B两地 何处风力最大 并说出理由 我国典型的天气 冷锋 暖锋 天气变化 过境前 过境时 过境后 气温高 气压低 晴朗 气温低 气压高 晴朗 阴雨 大风 降温 阴雨天气 气温降低 气压升高 晴朗 气温升高 气压降低 晴朗 冷锋与暖锋对天气影响的比较 冬季 寒潮春季 北方的大风或沙尘暴夏季 北方暴雨 冷锋 暖锋 明显的暖锋在我国出现的较少 一场春雨一场暖 北半球海平面等压线示意图 冷空气 锋面 高气压 反气旋 典型例题 选择题 2011海淀高中会考模拟 图1表示大气的受热过程 序号分别表示各种辐射作用 读图1 回答5 6小题 5 近地面大气的热量主要来自A B C D 6 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会导致A 减弱B 增强C 减弱D 增强7 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A 地转偏向力B 地表冷热不均C 水平气压差D 人类活动8 下列地理现象 能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的是A 阴天比晴天气温日较差小B 晴朗天空呈蔚蓝色C 白天风从海洋吹向陆地D 青藏高原夏季低温 图1 2012春季会考 4 能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的现象是A 晴朗天空呈蔚蓝色B 滨海地区的海陆风C 阴天时昼夜温差小D 春季多沙尘天气 B 图2是全球气压带 风带分布示意图 序号分别代表气压带 风带 读图2 回答9 10小题 2011海淀高中会考模拟 9 关于气压带风带名称表述正确的是A 是副极地高气压B 是中纬高气压带C 是赤道低气压带D 是副极地西风带10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地冬季低温少雨B 地气压带夏季南移C 地的气候炎热干燥D 地冬季盛行西北风 读图2 某年11月26日02时地面天气形势图 完成5 7题 2012春季会考 5 此时甲地的天气特点是A 低温阴雨B 寒冷干燥C 风雪交加D 晴暖无风图3 6 图示时间北京市的风向是A 东北B 东南C 西北D 西南7 图3中表示北京市在P天气系统过境期间日平均气温变化曲线的是A B C D 图2 图3 图3北京一段时间内天气预报 读图3 完成11 13题 11 影响北京市该时段天气变化的天气系统简图是A B C D 图3北京一段时间内天气预报 12 该天气系统给北京带来的影响是 大风加重污染 低温造成冻害 降雪影响交通 浓雾阻碍出行A B C D 13 当该天气系统过境后 北京市的天气状况是A 气温低 气压高 天气晴好B 气温低 气压高 阴雨天气C 气温高 气压低 天气晴好D 气温高 气压低 阴雨天气 2 读图10 回答下列问题 10分 2012春季会考 1 甲图中A气压带的名称是 其控制地区大气垂直运动方向是 干湿状况是 2 甲图所示北半球处于季 此季节气压带 风带因移动而位置偏南 半年后 乙图中的M地受甲图所示的 填字母 带控制 气候特征是 3 乙图中N地终年受甲图中 填字母 带控制 盛行风向是 形成典型的气候 1 赤道低气压带上升湿润 2 冬太阳直射点C高温少雨 3 D西南温带海洋性 图10 2 读图10 某月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 回答下列问题 10分 1 甲地位于大陆岸 全年盛行风 受海洋暖湿气团影响 形成气候 其气候特征是 2 该图表示北半球季 此季节气压带 风带随移动而北移 受其影响 控制乙地的气压带是 3 丙地位于大陆东岸 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 形成雨热同期的气候 4 从甲地向东到丁地降水量逐渐 反映出 选择填空 A 纬度地带性 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 规律B 经度地带性 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 规律C 垂直地带性 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 规律D 非地带性现象 1 西西温带海洋性终年温和多雨 2 夏太阳直射点副热带高气压带 3 温带季风 4 减少B 2011春季会考 知识运用 知识结构 水的运动 水循环的形式和主要主成环节 地表径流 人类活动可施加影响的水循环环节 1 意义 联系大气圈 生物圈和岩石圈 海陆间大循环 2 海水的运动 世界洋流 内容的逻辑结构 海洋水的运动 海浪 潮汐 世界洋流 洋流分布 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成因 类型 分布规律 风海流 暖流 寒流 反气旋型大洋环流 气旋型大洋环流 南半球西风漂流 北印度洋季风环流 影响气候 渔场成因 海洋交通 污染扩散 利用地图 运用大气环流和地转偏向力的知识记住洋流的分布规律 1 成因分类 风海流 补偿流 上升流 3 世界洋流分布规律 中低纬 中高纬海区洋流流向 寒暖流分布 季风洋流 40 45 2 寒暖流的划分 联系等温线 关于 世界洋流分布规律 注意强调 洋流对气候的影响 盛行风 沿岸洋流组合洋流与渔场 寒暖流交汇处 上升流处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发生区 关于 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注意强调 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平衡全球热量分布对气候形成的作用海洋生物资源和渔场海洋航行污染物扩散案例西北欧气候南美大陆西岸气候 通过案例来说明或能够举例说明能够会用知识 从地图上发现的问题 沙漠气候的分布 渔场的分布 四大渔场寒暖流交汇 上升流秘鲁渔场的成因 不强调 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影响气候 调节全球热量平衡 寒流降温减湿 暖流增温增湿影响海洋生物 寒暖流交汇和上升流形成渔场影响海洋污染 加快净化速度 扩大污染范围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影响海洋运输 顺洋流航行省时 省力 省能源 寒暖流交汇常形成大雾清洁能源 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读亚洲东岸某地海陆剖面示意图 图6 完成13 15题 2012朝阳模拟 13 水循环的A a环节是水汽输送 冬季风是其主要动力B b环节是降水 降水量集中在春 秋季节C c环节是地表径流 它不断塑造地表形态D d环节蒸发的水汽全部被输送到陆地上空14 水循环使A 水资源不断循环流失B 全球各地降水量都保持不变C 自然界物质转移和能量交换D 陆地水量增多 海洋水量减少 典型例题 18 局部洋流模式图 图8 中 A a洋流对沿岸气候有降温减湿作用B 甲处常形成大型渔场C b洋流对沿岸气候有增温增湿作用D 丙丁间洋流的形成与盛行西风有关 图8 图5为地表物质运动示意图 图中序号代表水循环环节或地质作用 图6是地貌景观图 读图5 6 完成14 15小题 2012海淀模拟 14 在图5中 组成海陆间水循环的序号是A B C D 15 图5中 目前受人类活动影响最大的水循环环节是A B C D 图5 读图5 北半球某区域示意图 完成14题 2012春季会考 14 图示水循环各环节中 目前受人类活动影响最大的是A B C D 图5 地壳活动与地形变化 知识点1内力作用与地形 褶皱与断层 背斜与向斜 地垒与地堑的判别 易误点地质构造与地形 地形是地表的形态地质构造是地壳运动的形式和结果 板块构造理论与地质构造 1 板块构造理论 1 全球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 即亚欧板块 非洲板块 美洲板块 太平洋板块 印度洋和南极洲板块 2 板块构造及地壳运动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 板块漂浮在 软流层 之上 处于不断运动之中 一般来说 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 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 3 板块运动与全球地貌 板块的相对运动引起的彼此碰撞或张裂形成了地球的基本面貌 知识点2外力作用与地形 主要外力作用形成的典型地貌及分布地区 景观图 知识点3岩石相互转化与岩石圈物质循环 沉积物 风化 侵蚀 重熔再生 重熔再生 地壳的物质在内外力作用下不断运动和变化 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 又到新岩浆的产生 周而复始 构成地壳的物质循环过程 可归纳为下面的模式图 注意 岩浆岩只能由岩浆冷却凝固而成 已形成的岩石在外力作用下都可能形成沉积岩 已形成的岩石在变质作用下都可能形成变质岩 图解地壳物质循环过程 变式法图解岩石圈物质循环 小玲同学利用暑假赴埃及旅游 并拍摄了一幅埃及开罗 东二区 附近的景观照片 图1 拍照时间为20时15分 北京时间 据此完成5题 2009年01月会考 5 形成该地表形态的主要外力作用是A 物理风化B 风力侵蚀C 流水搬运D 流水沉积 堆积 6 导致珠穆朗玛峰抬升的是A 岩浆活动B 变质作用C 地壳运动D 海平面下降 会考要求 5 B6 C 读图4 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 完成8 9题 图4 8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甲为岩浆岩B 乙为变质岩C 丙为岩浆D 丁为沉积岩9 图中 表示外力作用的是A B C D 2012年01月会考 读图2 某地景观图 完成4 5题 4 形成图中地表形态的主要外力作用是A 风力沉积B 流水侵蚀C 流水沉积D 风化作用5 关于图示地区水循环环节特点的正确叙述是A 地表径流丰富B 降水丰沛C下渗缓慢D 蒸发旺盛 会考要求 4 A5 D 读图2 完成9 12题 2010年01月会考 10 图中M表示的水循环环节是A 降水B 地表径流C 蒸发D 水汽输送11 主要由M作用形成的地表形态是A 喜马拉雅山B 长江三角洲C 东非大裂谷D 维苏威火山12 图中表示日本富士山顶部岩石形成的是 B C D 会考要求 10 B11 B12 D 第三章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区域差异 地理环境整体性 地理环境区域差异 自然带 自然环境 纬度位置 海陆位置 气候 生物 水文 土壤 呈带状分布 纬度地带性 经度地带性 垂直地带性 地带性规律 非地带性规律 分布规律 海拔高度 热量水分 知识结构 1 地理环境 自然环境 人文环境 基础 条件 利用 改造 气候 水文 地貌 生物 土壤 组成要素 赖以生存和发展 人类社会 2 影响气候的因素 太阳辐射 大气环流 下垫面因素 人类活动 气候差异的根本因素 造成气候差异的直接因素 1 海陆差异的影响 2 洋流的影响 3 海拔高度的影响 4 地形坡向的影响 1 释放废热 2 改变大气成分 3 改变下垫面性质 各自然地理要素相互作用 相互影响 构成一个整体 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要素或整个地理环境的变化 3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自然环境要素 水文 地貌 气候 土壤 生物 气候差异 植被 土壤 陆地自然带 水文 热量差异 纬度位置 海陆位置 水分差异 地貌 自然环境差异 自然景观呈带状分布 4 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自然带的类型 低纬度 中纬度 高纬度 陆地自然带 以北半球为例 纬度地带性 经度地带性 热量递减 水分差异 纬度位置不同引起热量差异 海拔高度不同引起水热差异 海陆位置不同引起水分差异 从赤道到两极 从沿海到内陆 从山麓到山顶 热量为基础 水分起一定作用 水分为基础 热量有一定影响 水热共同作用 地域分异规律 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小结 东西方向 南北方向 热量 低纬度 高纬度地区 南北方向 东西方向 水分 中纬度地区 水平方向 垂直方向 热量 水分 低纬度的高山 与地带性规律不一致 海陆分布 地形起伏 洋流和局部水分或岩性异常 普遍 17 人们经常用 牵一发而动全身 比喻地理环境的A 差异性B 区域性C 整体性D 单一性读图4 完成18 19题 18 从 到 的自然景观变化体现了A 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 经度地带性规律 B 非地带性现象C 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 垂直地带性规律 D 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 纬度地带性规律 19 从 到 自然景观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是A 热量B 海陆分布C 海拔D 水分 2009年春季会考 CDD 高频考点 2009年夏季会考 14 牵一发而动全身 生动地阐释了地理环境的A 复杂性B 整体性C 稳定性D 差异性读图5 中国局部地区示意图 回答15 18题 15 自然景观A B C的变化体现了A 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经度地带性 B 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纬度地带性 C 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垂直地带性 D 非地带性现象 BA 2010年春季会考 图4 城镇 城镇 塔里木盆地内的绿洲人口集中 农业发达 交通便捷 读图4 完成18 21题 18 天山从山麓到山顶自然景观的变化体现了A 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经度地带性 B 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纬度地带性 C 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垂直地带性 D 非地带性现象19 塔里木盆地内的绿洲与海南岛耕作制度不同 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自然因素是A 海拔B 土壤C 水分D 热量20 塔里木盆地交通线从整体看呈A 网状分布B 之 字型分布C 线状分布D 环状分布21 影响塔里木盆地城镇分布的主导因素是A 地形B 气候C 水源D 土壤 CDDC 2010年夏季会考 16 内蒙古自治区自东向西呈现 森林 草原 荒漠 的变化 反映了地理环境具有A 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经度地带性 B 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纬度地带性 C 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垂直地带性 D 非地带性现象17 气候的变化会导致地貌 水文 生物 土壤等要素发生一系列的变化 说明地理环境具有A 差异性B 区域性C 整体性D 单一性18 全球气候变暖可能会引起A 气象灾害频发B 酸雨出现频率增多C 臭氧空洞扩大D 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多 ACA 读图4 完成15 16题 15 形成图中千沟万壑地表形态的主要外力作用是A 风力侵蚀B 流水侵蚀C 风力沉积D 流水沉积16 关于图示地区自然环境特点的正确叙述是A 地势平坦B 气候湿热C 植被稀少D 河网密布 2011年春季会考 BC 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自然条件对城市及交通线路的影响 自然条件对城市的影响 地形 气候 水 线网密度 线路走向 分布格局 自然条件影响交通线路 矿产 城市的分布 运输方式 城市的形成 城址和形态 城市的兴衰 第一节知识结构 城市空间结构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化 地质时期 历史时期 近代气候 对古代人类与环境影响 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对工业影响 对近代人类活动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对农业影响 对人体健康影响 对海岸带的影响 对人类活动影响 对生态环境影响 对生态系统影响 第二节知识结构 寒潮 寒潮及其发生的原因 寒潮天气 寒潮的成因 寒潮的路径 对农业的影响 对交通的影响 对电力建筑的影响 寒潮的危害和防治措施 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寒潮危害 防治措施 采取防寒防风措施 发布寒潮信息预报 沙尘暴 地震 火山喷发 第三节知识结构 水资源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意义 自然资源 分类 特性 特性 水资源 对农业的影响 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意义 古老文明的诞生 对人体健康影响 对工业的影响 补给的循环性 时空分布的不均衡性 分布 组成 利用的广范性和不可替代性 水利水害的双重性 第四节知识结构 16 兰州城市形态呈东西带状分布的主要原因是 2009夏 A 交通运输的需要B 地形和河流的分布C 矿产资源的分布D 政治和经济的发展 19 全球变暖导致 2009夏 A 粮食总产量增加B 二氧化碳排放增多C 气象灾害增多D 酸雨出现频率增多20 台风带来的主要危害是 2009夏 A 洪水泛滥B 农作物受冻害C 旱情加重D 沙尘肆虐 16 B19 C20 A 2009年11月25日国务院确定了我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行动目标 到202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 到45 据此完成15 17题 2010春季 15 全球气候变暖引起的后果是A 蒸发强烈 海平面下降B 陆地面积增加C 海平面上升 部分沿海地区被淹没D 臭氧空洞扩大16 全球变暖的最主要原因是A 太阳活动变化B 火山喷发C 耕地面积扩大D 二氧化碳排放日益增加17 为达到我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行动目标 应采取的措施有 大力植树造林 倡导低碳的消费模式 大量发展火电 倡导绿色的生活方式A B C D 15 C16 D17 B 据预测 非洲乞力马扎罗山山顶的终年积雪将逐渐消失 据此完成17 18题 2011夏季 17 该山山顶终年积雪逐渐消失的主要原因是A 干旱程度加剧B 旅游活动破坏C 臭氧空洞扩大D 全球气候变暖18 随着该山山顶终年积雪的逐渐消失 当地其他自然地理要素也发生变化 这反映出地理环境的A 整体性B 差异性C 地域性D 综合性 17 D18 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