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测试(二)新人教版必修2.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6271502 上传时间:2020-02-21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7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测试(二)新人教版必修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19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测试(二)新人教版必修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19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测试(二)新人教版必修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第卷本卷共20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1927年大公报发表社评,“国民党人习闻宣传之法,稍稍习之,颇奏奇效”;北方军阀针锋相对,印发各类“讨赤”歌、“讨赤”文、“讨赤”画,因通俗易懂,可能比南方“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之类的口号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材料主要反映了国民革命时期A舆论宣传左右战争进程B南北双方重视舆论宣传C反帝口号脱离群众认知D社会群众思想愚昧无知2下表是1881年到1911年中国新建铁路里程表。这反映了清政府向外国借款修建(见备注)外国资本直接投资经营清政府独立筹资官商合办里程(公里)41712274611042410424占总里程比例463%305%115%115%备注:帝国主义列强攫取中国铁路权的方式,或是强制清政府签订某种文书,作出让予;或是支持、指使其本国金融组织,取得贷款投资权益。A洋务运动推动了铁路修建B近代民族工业无从发展C清政府通过独资、借款、合办等方式控制路权D西方列强实际控制了中国铁路修筑权和经营权318961898年,国人办报出现第一次高潮。这一时期报刊主要强调效法西方的民主政治和国家制度,并提出开议会的主张,宣传民主思想。由此可见A维新思想成为社会主导B推翻满清具有社会基础C国人民族民主意识觉醒D民主革命思潮尚未出现4鸦片战争后,中国沿海地区陆续出现西洋建筑。甲午战争后,西洋建筑向内地扩展,但发展主要限于城市,在广大农村基本上仍沿袭原有的建筑模式。这一现象说明西方建筑A在中国的发展不平衡B取代传统建筑的必然性C风格受中国传统建筑影响D只分布在通商口岸和租界51921年2月,东方杂志曾公布过一份关于学生婚姻的调查数据。这些被调查的学生来自浙江、江苏的6所学校,在631名学生中。已结婚的有184人,占29%。1930年,一个在北粤中学任职的教师对该校百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没有结婚的青年只占6%。这些现象表明A社会习俗改变的渐进性B社会发展地域差异消除C新文化运动影响日益深入D晚婚晚育得到了普遍认可6下表为上海外白渡桥通行交通工具变化情况统计表(单位:人次)数据的变化说明年份人力车马车轿子马脚踏车机器脚踏车汽车公共汽车有轨电车188968945449110000019261460000034591943764172922A等级观念的根本变化B生活方式普遍西化C交通工具的进步显著D民众消费水平悬殊7如图所示漫画发辫之将来从本质上表明,当时社会上一部分人A盲目崇尚西洋风尚B刻意保存传统精华C旧有观念根深蒂固D主动破除国人陋俗81986年7月12日,中国纺织报登载了一篇有关北京早期服装市场的稿件,题目是北京流行黄裙子。谁都没有预料到,一篇报道掀起了穿黄裙子的风潮,几乎一夜之间,大街小巷不同年龄段的女人们都穿起了黄裙子。这则材料能够说明A服装的变化反映了妇女社会地位的提高B大众传媒的信息影响了人们的生活习俗C大众传媒的发展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D改革开放推动了女性服饰的多样化发展9下表为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发展的一组数据统计,它反映了A与人民生活有关的各项支出均呈上升趋势B市场经济确立使各项指标发生了重大变化C改革开放后信息交流和人口流动情况明显D文教娱乐服务支出上升导致食品支出下降10下面是19511959年中国青年报中新闻漫画题材比例变化的折线图。这些变化A表明“双百”方针得到顺利贯彻执行B反映了新闻题材创作形式的多元化C弱化了报刊与杂志的政治宣传功能D说明现实环境对艺术创作影响较大111895年,中外纪闻成为强学会机关报,内容首为阁抄;余依次为选登英国路透社新闻电讯,选译泰晤士报等外国报纸的消息、评论;选录津沪、港、粤等地报纸的新闻、言论,摘编“西国格致有用诸书”;最后附有梁启超等人的编者按和论说。据此可知,该报A志在于宣传维新思想B体现了晚清腐败统治C有利于平息社会矛盾D是晚清大众传媒创新12下表为上海等城市不同年代部分择偶标准差异表(单位:%)据此可知项目年代19481966196719761977198619871996家庭出身、社会关系3662881266156本人成分、政治面貌305235151139学历106117126253A政治生活的影响逐渐消失B社会价值取向发生根本变化C受教育程度日益受到重视D社会关系一直发挥决定作用13从清初的“剃发令”到太平天国的“蓄发令”再到辛亥革命的“剪发易服”和随之出现的“保辫会”,国人的头发承载了“生命不能承受之重”。材料中所述历史现象A体现人们思想不断解放B反映出政治斗争激烈C表明国人文明程度不一D深受欧美文化的影响14下表是时务报以中国为主题的译稿(翻译外国人“看清朝”的文章)分类表(部分),这主要反映了维新派A对变法的具体主张缺乏研究B希望通过变法挽救民族危机C通过外国人施压清政府进行变法D着重强调发展近代工商业经济15有学者统计,1933年12月1日的申报广告,当日该报的30版(10版为增刊)中,29版登有广告,总数多达540条,许多广告占了版面14以上,甚至占了半版或全版。这说明当时A报刊的时政新闻性功能减弱B广告已成报刊竞争主要方式C民众的社会心态日益开放D商品信息的流通更加及时化161931年10月5日刊登在申报上的美丽牌香烟广告,分别有以下文字,国人爱国,请用国货”“有美皆备,无丽不臻”“请国人注意东北形势”“外辱日亟”并配有香烟的图案和东北地图,这表明A列强经济侵略的重心在东北地区B民众对抗日战争的胜利满怀信心C中国民族卷烟业的发展异常艰难D商品销售中蕴含抗日救国的思想171876年时,开设在上海虹口一带的西餐馆有“华人间亦往食焉”到八、九十年代,大公报经常登载“品升楼”、“德义楼”、“番茶馆”的广告,称它们专办“英法大菜”、“请得巧手外国厨房精调西菜”。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近代中国的餐饮业获得快速发展B百姓生活带有半殖民地的色彩C西方生活方式逐渐为国人所接受D西餐已取代中国传统饮食习俗181926年12月,有戏报鼻祖之称的罗宾汉在上海创办,该报内容兼电影、戏曲、演艺之类,后改为专业的戏剧报,每期都有关于戏剧界的掌故、趣闻、轶事和名角的花边新闻,得到广大戏迷和普通百姓的喜爱。该报A推动了城市文化多元化的发展B是西方列强文化侵略的直接产物C是国民政府新生活运动的喉舌D说明近代上海传统文化的繁盛19下面图片反映了近代上海福州路拓宽后日益繁荣的景象。马路两边店铺林立,电车、自行车、人力车混杂通行。该图片可以说明A上海社会风貌已成完全西化之势B传统衣食住行风格依然没有变化C近代通信工具电话、电报普遍使用D电力技术推动了近代交通工具变革20清朝“预备立宪”时期采取了一系列移风易俗的举措,包括废除满汉通婚的禁令等。辛亥革命后,革命党人发布了一系列改革风俗的条规,内容涉及禁卖人口、保护民权、改革礼仪、树立新风等各个方面。材料表明A习俗演变受到政治环境影响B传统习俗转变为西方礼仪C礼仪革新为了维护革命成果D政体革新促进了思想解放第II卷本卷包括两大题,共计40分。考生根据要求进行作答。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材料一 伦敦集中了庞大的国家行政机构、大批工厂、金融和保险机构、宗教团体、俱乐部、博物馆、艺术馆,先进发达的服务业设施。1600年,伦敦有25万人,约为全国第二大城市诺里奇的16倍。到1801年,当一大批工业城市兴起后,伦敦人口达96万,仍是当时第二大城市曼彻斯特的11.4倍。伦敦都市区域扩大很快,远远超出旧城的范围,城市建筑沿着主要公路和铁路向郊外延伸,吞噬了邻近的威斯敏斯特、索斯沃克、格林尼治、德普特福德等,形成一个庞大无比的都市区大伦敦市。摘编自王章辉近代英国城市化初探材料二 下面是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上海流行的新的城市用语。据邵建新生活新观念新名词:以近代上海城市用语变迁为考察线索整理(1)根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伦敦城市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10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上海城市发展的新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对其作简要评价。(10分)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人口因素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之一,它在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最佳的人口因素可以促进社会的发展,反之,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材料一 两汉之际、东汉末年的农民战争以及此后割据的战争造成3000多万人口损失;隋末农民战争后,人口由5000万下降到1500万,明末战乱造成4000万人口损失;新政权确立和逐渐巩固后,人口又出现回升和发展。据西汉元始二年数据显示,北方人口在中国占比可能超过71,唐宋之际南方人口首次超过北方,12世紀初,南方人口占比已达到63。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到1978年,在资本积累和技术革新上,人民政府付出了极大努力,但是人均意义上的变化远不如总量成绩那样糧眼。从1954年到1978年,中国的粮食总产量增长了18倍,但是人均可分配到的粮食基本上维持在1954年的水平上。材料一、二均摘编自豆建春中国历史上的人口增长材料三 改革开放以来,就业人口数量变化对中国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就业人口数量提高1可以使得经济增长水平提高约1.49个百分点;失去孩子本身就是一个非常痛苦的事情,如界有两个孩子,当疾病或意外事故夺走了儿女的生命的时候,其产生的后果要比独生子女家庭小。根据王会宗“全面放开二胎”政策可行性的实证分析等文章整理(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人口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政治原因。(8分)(2)概括材料二所述的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国新时期为解决这一问题所采取的措施。(6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全面放开二胎”对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6分)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五单元训练卷历 史(二)答 案第卷1【解析】从“国民党人习闻宣传之法,稍稍习之,颇奏奇效”和“北方军阀针锋相对”来看,说明国民革命时期南北双方都重视舆论宣传。故答案为B项。A项说法绝对,排除;C、D项材料不能反映,均排除。【答案】B2【解析】由表格中外国资本直接投资经营和清政府向外国借款修建的比例可知,中国铁路修筑权和经营权被西方列强控制,故答案为D项。洋务运动在甲午中日战争后宣告失败,与材料中的时间信息不符,排除A项;结合所学可知,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在夹缝中发展,排除B项;清政府借款修建铁路的背后实际上是列强对中国主权的侵犯,说明西方列强控制中国铁路修筑权和经营权,排除C项。【答案】D3【解析】从材料中的“强调效法西方的民主政治和国家制度,并提出开议会的主张”来看,说明当时中国人的民族民主意识已经觉醒,因此出现材料反映的这种主张。故答案为C项。材料反映当时报刊宣传维新思想,但看不出维新思想成为社会的主导思想,排除A项;B项材料信息不能反映,排除;1894年孙中山成立兴中会,民主革命思潮已经出现,排除D项。【答案】C4【解析】根据题干“发展主要限于城市,在广大农村基本上仍沿袭原有的建筑模式”可以看出近代中国的建筑存在地区的不平衡性,故A正确;题干材料没有体现西方建筑取得传统建筑,而是并存现象,故B错误;材料没有反映西洋建筑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排除C;由材料“发展主要限于城市”来看,城市并非只通商口岸和租界,故排除D。【答案】A5【解析】由材料“已结婚的有184人,占29%”和“没有结婚的青年只占6%”,说明社会习俗改变的渐进性,故选A;不同地域情况不同,社会发展差异不可能消除,排除B;材料没有揭示婚姻习俗与新文化运动的关系,排除C;材料中调查样本较小,不能得出“普遍认可”的结论,排除D。【答案】A6【解析】由表格,可以明显的看出,交通工具的种类增加,这说明交通工具日益近代化,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等级观念的变化和民众消费的差异,故AD项排除;B项说法错误,错在“普遍西化”。【答案】C7【解析】一位老先生剪了一半辫子,说崇尚西学也要保留国粹,并不能得出盲目崇尚西洋风尚,故A项错误;辫子并不代表传统精华,故B项错误;辫子未全部剪掉,反映了一部分人对传统观念不能彻底决裂,固步自封,故C项正确;只是剪了半个辫子,并未破除陋俗,故D项错误。【答案】C8【解析】题干材料主要陈述了中国纺织报报道北京流行黄裙子,而后大街小巷不同年龄段的女人们都穿起了黄裙子,“掀起了穿黄裙子的风潮”,体现了大众传媒信息的重要影响力,故B项正确。服饰的变化并不能说明妇女地位的提高,故A项错误。材料中说明的是大众传媒对于生活习俗的改变,不是文化生活改变,故C项错误。材料说明大众传媒对于生活习俗影响,不是说明女性服饰的多样化发展,故D项错误。【答案】B9【解析】从表格中的数据来看,改革开放后人们的交通通讯支出增长最快,说明改革开放后信息交流和人口流动情况明显。故答案为C项。食品支出占比下降,排除A项;我国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是在21世纪初,排除B项;食品支出占比下降,是人们收入增长和生活水平提高的结果,与文教娱乐服务支出上升无关,排除D项。【答案】C10【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新闻漫画题材在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社会生活中的比例呈现曲折发展的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现实环境对艺术创作影响较大,D项正确。“双百”方针确立于1956年,与材料中“1951-1955年”的信息不符,排除A。材料强调新闻漫画题材比例的变化,与现实环境影响有关,没有涉及新闻题材创作形式的多元化,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弱化了报刊与杂志的政治宣传功能,而是强调现实环境对艺术创作影响较大,排除C。【答案】D11【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中外纪闻是维新派创办的报纸,“西国格致有用诸书”说明其创办的目的是宣传维新思想,推动中国社会思想进步,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晚清腐败的信息,而是强调该报志在于宣传维新思想,排除B。报纸的功能在于传播信息、娱乐、教化等,不能平息社会矛盾,排除C。材料没有体现晚清大众传媒创新的信息,而是强调该报志在于宣传维新思想,排除D。【答案】A12【解析】根据图表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可以看出新中国成立以来人们的择偶观念呈现出的基本趋势是由重视家庭出身、政治面貌到更重视学历,故选C。材料表明政治生活的影响依然存在,排除A;由表格来看,择偶标准依然多样性,可见社会价值取向尚未发生根本变化,排除B;材料表明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关系发挥的作用在下降,排除D。【答案】C13【解析】从清初的“剃发令”到太平天国的“蓄发令”再到辛亥革命的“剪发易服”和随之出现的“保辫会”可以看出“辫发之争”与政治斗争密切相连,故B项正确;AD项不符合“太平天国的蓄发令”,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出中国人的文明程度,故C项排除。【答案】B14【解析】从表格信息可以看出,时务报中翻译的译稿“列强在中国”所占比列最大,说明维新派关注的焦点在于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再结合时务报属于维新变法时期宣传变法的报刊,可得出维新派希望通过变法来挽救民族危机,故B项正确;变法维新主张也占有一定的比例,故A项错误;戊戌变法是清政府自己的行为,故C项错误;经济类比重不如“列强在中国”,因此“着重强调”的说法错误,故D项排除。【答案】B15【解析】从材料“29版登有广告,总数多达540条”“占了版面14以上,甚至占了半版或全版”中可以看出,广告在报纸版面中所占的比重不断上升,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广告比重的加大,可以使商品信息的传播更加及时,故D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报刊的时政新闻功能,故A项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广告是报刊竞争的主要方式,故B项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民众的心态,故C项排除。【答案】D16【解析】根据“1931年10月5”“国人爱国,请用国货”“请国人注意东北形势”“外辱日亟”,结合所学,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中日民族矛盾上升,美丽牌香烟广告信息反映出商品销售中蕴含抗日救国的思想,故D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列强的侵略重心在东北,排除A;材料反映的是香烟广告信息,无法体现民众的抗战信息,排除B;材料无法体现中国民族卷烟业的发展异常艰难,排除C。【答案】D17【解析】题干说到的是18世纪后期西餐馆和西餐在中国被逐渐认可和接受的现象,故选C;题干说的是近代中国西餐的发展而不是整个餐饮业的发展,故排除A;题干说到西餐在中国的发展情况,但并不意味着中国百姓的生活带有半殖民地色彩,故排除B;D错在了“取代”,整个中国近代都没有取代,故排除D。【答案】C18【解析】根据“该报内容兼电影、戏曲、演艺之类,后改为专业的戏剧报,每期都有关于戏剧界的掌故、趣闻、轶事和名角的花边新闻”,可知该报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使文化多元化,故A项正确;该报没有体现西方文化侵略的内容,故B项错误;该报纸不是介绍政府政策内容的,故C项错误;该报不仅仅宣传中国传统的戏曲文化,还有电影和演艺等新内容,故D项错误。【答案】A19【解析】材料只是反映出上海社会生活的一方面,不能说明上海风貌已经呈现出完全西化,排除A;材料,看不出传统的衣食住行风格,排除B;材料只能看出电车的存在,看不出电话和电报,且“普遍”说法错误,排除C;电车,反映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电力技术,推动了近代交通工具的发展,D正确。【答案】D20【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习俗演变的变化是由于受到清朝“预备立宪”的影响,即政治环境影响了习俗演变,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传统习俗未转变为西方礼仪,选项B自身就是错误的,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反映的是预备立宪而非革命,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政体革新促进了社会习俗的演变而非思想解放,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答案】A第II卷21(20分)【解析】(1)本题考查19世纪伦敦城市发展的特点及原因,意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和知识的迁移和运用的能力。“特点”一问,可以依据材料中伦敦的机构、服务设施、人口及都市区域的扩大等信息归纳;“原因”一问,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伦敦的城市性质、工业革命的时代背景等角度分析。(2)本题考查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上海城市发展的新变化,意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和知识的迁移和运用的能力。“新变化”一问,根据材料“租界”、“啤酒、风扇”、“马路、外国戏院”、“领事”等众多的城市用语进行分类后归纳概括,可以从主权丧失、民族资本主义兴起、社会生活西化回答。“评价”一问,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时代特征方面进行分析,注意从进步性和局限性两个角度思考。【答案】(1)特点:城市功能综合性强;人口增长速度快;都市区域范围广。原因:伦敦作为首都的区位优势;工业革命的进行。(2)新变化:主权丧失;民族资本主义兴起;社会生活西化。评价:有利于促进社会的近代化进程;但也反映了近代中国的半殖民地化性质。22(20分)【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中国人口的变化。从中国古代人口的特点及其原因、改革开放前的人口状况及其现在的状况等方面来分析。(1)从材料“两汉之际、东汉末年的农民战争以及此后割据的战争造成3000多万人口损失”“北方人口在中国占比可能超过71,唐宋之际南方人口首次超过北方,12世纪初,南方人口占比已达到63”中可以概括出第一小问的答案。根据材料“农民战争以及此后割据的战争”“新政权确立和逐渐巩固后”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分析出第二小问的答案。(2)从材料“新中国成立后到1978年”“人均可分配到的粮食基本上维持在1954年的水平上”中可以分析出新中国改革开放前,人民生活水平没有显著提高。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以从计划生育、民众生育观念、科技发展等方面来分析归纳第二小问的答案。(3)从材料“就业人口数量变化对中国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失去孩子本身就是一个非常痛苦的事情”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分析出答案。【答案】(1)特点:人口增损随政治周期而出现大的波动;南北方人口的增长呈现明显不均衡性。政治原因:王朝末年的战争造成时局动荡,民众流离失所,战争结束后,多数新政权又都能采取休养生息政策;北方战乱相对频繁,南方相对稳定。(2)问题:新中国改革开放前,人民生活水平没有显著提高。措施:实施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提高民众素质,扭转民众传统生育观念;大力发展科技提高粮食产量。(3)积极影响:可以凸显人口红利,促进经济增长;减少失独家庭的痛苦,有利于社会稳定。(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