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1-3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学案 岳麓版必修2.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6266186 上传时间:2020-02-21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4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1-3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学案 岳麓版必修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018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1-3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学案 岳麓版必修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2018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1-3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学案 岳麓版必修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课程标准学法指导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1.通过现在行政区图与古代四大经济区域图的比较,正确理解古代的山东、山西的地理概念。2通过图示法理解区域经济和经济重心的南移。知识点一四大经济区的形成1划分依据司马迁根据汉代经济分布的特点,将全国划分为四大经济区:_、山西、_和龙门碣石以北。2四大区域地区项目山东地区山西地区江南地区龙门碣石以北地区分布河南崤山以东,史称中原河南崤山以西特点经济最发达,是最重要的粮食产地是传统的_区之一人口稀少生产技术落后是传统_区或半农半牧区地区长期居于全国_的地位与山东、山西相比,经济实力相差距大经济实力十分有限3区域特点:从战国到东汉,全国的经济区域已呈现出多样性和经济实力发展不平衡的特点。【预习评价】1(判断)西汉时候的山东、山西与今天的地理概念相同。()2(判断)龙门碣石以北是传统的农业区,但经济实力十分有限。()知识点二中原人口的大量外迁1第一次高潮(1)时间:两晋之际。(2)原因:汉族统治阶级内乱和_内迁。(3)影响:中原人口纷纷向南迁徙,_流域的农业生态环境迅速恶化。2第二次高潮_使黄河流域又一次遭到严重破坏,大批北方人口再度南迁,南方经济实力大为提高。3第三次高潮两宋之际,金灭北宋的_。引起北方人口的第三次南迁高潮。【预习评价】1(判断)东晋的八王之乱及各族统治者的相互争杀,使北方陷入长期的混战之中。()2(判断)人口南迁促进了南北文化的融合。()3(思考)“北来在此安家,远行从此启程,八闽百越赣州推本;离境于斯似客,立业以斯为始,四海五洲贡水溯源。”这是对福建广东江西边区客家文化的概述,客家文化的奠定时期是在什么时候?试答:知识点三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1原因(1)_的南迁,不但为南方地区提供了大量_,也带来了较为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2)南方_相对稳定。(3)南方自然条件优越,本来就蕴涵着发展农耕经济的巨大潜力。2过程(1)初步开发:时间:孙吴、东晋、南朝时期。表现:初步形成稻麦兼种、水陆互补的作物体系,南方的_和产量大幅度提高。(2)加速发展:时间:_以后。表现:南方继续加速发展,逐渐超过了北方。(3)南移完成:时间:_时期。表现:经济上南强于北的局面完全确立,南方正式成为中国古代经济重心。3影响(1)经济重心的南移带来了_的南移。自南宋起,江浙地区已成为人才密布区。(2)区域经济发展的_日益突出;凸显了区域经济发展的_和互补的需求,成为中国古代农耕经济的一大特点。【预习评价】1(判断)中国经济重心南移完成的时间在唐朝。()2(判断)魏晋南北朝时期,扬州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3(思考)据美国学者贾志扬统计,唐代科第人物北方占绝对优势,然而到了宋朝,考中进士淮河以南却占了95.2%。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试答:知识拓展 黄河流域长期处于全国经济中心地位的主要原因(1)自然条件优越,开发较早,人烟稠密,劳动力相对密集。(2)春秋战国以来铁农具和牛耕使用较为普遍。(3)春秋战国至两汉时期,黄河流域和巴蜀地区兴建了一系列的水利工程,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图示巧记 中原人口南迁的三次高潮知识拓展 我国古代北方人口三次南迁的共同点(1)三次高潮都发生在政权交替之际,统治阶级内乱之后,政局混乱之时。(2)都对南方经济的开发和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推动了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3)南迁的原因都是南方社会相对安定、北方战乱以及北方生态环境的恶化。误区警示 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江南地区农业迅速发展,使南北经济趋向平衡,为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打下了基础,中唐以后,经济重心才开始南移。必须明确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经济发展水平接近于北方,但还没有超过北方。误区警示 经济重心南移政治中心南移南宋时期我国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但中国古代的政治中心很长时期是在北方。这是由历史文化渊源、战略地位、北方经济的不断恢复等多种历史因素决定的。图示巧记 区域经济和经济重心的南移【自主学习答案】知识点一1.山东江南2.农业畜牧经济重心预习评价1.2.知识点二1.(2)少数民族(3)黄河2.安史之乱3.靖康之变预习评价1.2.3.魏晋南北朝时期。知识点三1.(1)中原人口劳动力(2)社会环境2.(1)耕地面积(2)中唐(3)南宋3.(1)文化重心(2)多样性不平衡预习评价1.2.3.经济重心的南移。主题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史料探究1汉代司马迁划分的四大经济区史料思考据史料分析当时居于全国经济重心地位的两大经济区是哪里?简述这一地位形成的原因。答案山西和山东经济区。原因:长期以来是政治中心;开发较早,人口稠密。2南方得以开发史料自晋氏迁流,迄于太元之世,百许年中,无风尘之警,区域之内晏如也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会土(会稽郡)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上地,亩直一金荆城(荆州)跨南楚之富,扬部(扬州)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宋书卷五十四注:指丰收之年。杞梓:指木材。仞:满足的意思。思考史料反映出南方经济状况如何?答案东晋南方地广野丰,农业产量提高,工商业发展起来。3人口的南迁史料思考“靖康之变”后人口大量南迁对中国的社会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答案为南方带去大量劳动力和先进技术;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促进南北方文化的相互融合。4经济重心南移史料朝廷在故都(东京)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江苏)又为东南根柢。语曰:“苏湖熟,天下足。”陆游集朝代南方北方人口/户占全国人口数比例人口/户占全国人口数比例西汉2 470 68519.8%9 985 78580.2%唐代3 920 41543.2%5 148 52956.8%北宋11 224 76062.9%6 624 29637.1%杨远西汉至北宋中国经济文化向南发展注:体现了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思考史料反映了南方经济有哪些发展?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唐代南方户口增加,数量接近北方,宋代南方户口大大超过北方;农业迅速发展,国家赋税仰仗南方。原因:南方社会相对安定;人口增长,增加了劳动力,特别是北方农民南迁,带来较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政府注重农业生产,重视兴修水利。史论形成 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特征和影响1原因(1)自然条件: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发展农耕经济的潜力巨大。(2)社会环境:北方动荡不安,南方相对安定。(3)政府政策:南方政权统治者重视发展经济,鼓励垦荒,兴修水利等以增强实力。(4)人口因素:北方人口南迁,增加了劳动力,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5)经济因素:农作物品种交流和对外贸易的发展,推动了江南经济的发展。(6)其他条件:江南地区各族人民的辛勤劳动促进了生产力较快发展。2特征(1)南移趋势在国家分裂或战乱时期表现尤为突出。(2)经济重心的南移受政治重心逐渐南移的影响。(3)南移方向是由北向南,由内地向东南沿海。(4)经济重心南移经历了较长的过程,影响深远。3影响(1)对经济布局的影响:随着经济重心南移,南北差距日益缩小,南北经济联系不断加强,共同促进了我国古代经济的发展。(2)对城市发展的影响:推动了南方沿海城市的迅速发展,海上交通和运输有了很大的改善,促进了海上贸易的发展;元明清时期工商业城市增多,商品经济发达。(3)对人口分布的影响:人口南迁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经济重心由北向南的转移,而经济重心的南移又反过来促使了北方人民进一步南迁。南方人口迅速膨胀,导致我国南方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增长。(4)对文化教育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也使许多文人学者随之南迁,客观上促进了南方地区文化教育的发展。(5)对民族关系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促进了各民族的融合。北方人民的南迁,使游牧民族和汉族有了更深更广泛的交流和合作,促进了民族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发展。(6)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导致南方某些地区的过度开发,如“放火烧荒、围湖造田”等,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环境,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课中思考题提示:这个思考题是和教材内容直接相关的。史记中的这则材料反映了西汉时期江南的经济发展还相当落后,地广人稀,生产力水平低下,生产工具简单,生产效率也很低,只能勉强满足基本生活需求。而宋书中的这则材料则反映出宋代江南地区经济发展已经相当繁荣,人烟稠密,生产力水平已经有长足发展,生产产量大幅度提高,一个郡一年的粮食产量可以满足好几个郡几年的需求。自我测评1提示:属于黄河流域的山东、山西地区是传统的农业区,长期居于全国经济重心的地位。江南地势复杂,不利于开发,与山东、山西相比,经济实力差距较大。龙门碣石以北是传统的畜牧区或者是半农半牧区。2提示:(1)历程: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开发的步伐开始加快;中唐以后南方经济加速发展,逐渐超过了北方;南宋时期经济重心正式转移到南方。(2)原因:中原人口的南迁,不但为南方地区补充了大量劳动力,而且也带来了较为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这就使得南方的农业生产水平在量和质两个方面都得到提高,从而促进了南方的经济发展。南方社会环境相对稳定,再加上本来就蕴涵着发展农耕经济的巨大潜力。1(2017山东东营一中月考)在汉代,江南地区与黄河流域相比经济发展程度相差较大,根本原因是()A自然条件的差异 B统治政策的差异C生产力水平的差异 D民族生活习惯的差异解析由于汉代江南地区人口稀少,生产技术落后,所以与黄河流域相比,经济实力差距较大。答案C2(2017山西太原一中月考)以下是关于中国古代某一水利工程的描述:具有“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的作用,它应该处于司马迁所说的四大经济区中的哪一经济区()A山东经济区 B山西经济区C江南经济区 D龙门碣石以北经济区解析由水利工程“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可知是指四川成都的都江堰,它处于司马迁所说的四大经济区中的山西经济区。答案B3(2017河南新乡一中月考)无家别中写道:“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社会动乱是中原人口南迁的主要原因之一,下列对应错误的一项是()A七国之乱第一次高潮西汉B永嘉之乱第一次高潮两晋之际C安史之乱第二次高潮唐朝D靖康之变第三次高潮两宋之际解析中国历史上人口南迁的三次高潮分别是:第一次是两晋之际,第二次是唐安史之乱后,第三次是两宋之际。答案A4(2017辽宁沈阳一中月考)中国历史上三次人口南迁高潮出现的相同原因是()A自然灾害 B战乱频繁C逃避兵役徭役 D逃避债务解析八王之乱、安史之乱、靖康之变引起北方人口的三次南迁,故相同原因是战乱频繁。答案B5(2017江苏连云港期中)下面示意图显示了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与图中的相对应的时期应该是()A东汉 B南朝 C隋朝 D南宋解析西汉时期,经济重心在北方;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方经济趋于平衡;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故对应的是南宋。答案D6(2017山东烟台期中)自南宋起,江浙地区已成为人才密布区,有“财赋之地,人文渊薮”的说法,反映了()A经济重心南移带来政治重心南移B政治重心南移带来经济重心南移C经济重心南移带来文化重心南移D政治重心南移带来文化重心南移解析“财赋之地”反映了经济重心地位,“人文渊薮”反映了文化重心地位。答案C7(2017山西大同一中月考)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唐安史之乱后,有魏生者因避乱,将妻入岭南。天宝末,禄山作乱,中原鼎沸,衣冠(喻指官僚地主)南走真如,辗转流寓于楚州安宜县(真如、安宜均在今江苏境内)。太平广记卷403.404材料二(安史之乱后,)夫以东周(洛阳)之地,久陷贼中,宫室焚烧,十不存一中州畿内(指洛阳附近),不满千户东至郑(今郑州)、汴(今开封),达于徐方(今徐州),北自覃怀(今河南沁阳一带),经于相土(相州),人烟断绝,千里萧条。旧唐书郭子仪传材料三唐江南九州户数表(单位:户)州名苏州鄂州洪州饶州吉州开元户数68 09319 19055 40414 06234 381元和户数100 80838 61891 12946 11641 025州名衡州邵州泉州汉州开元户数13 51312 33030 754477元和户数18 04718 00035 571889元和郡县图志(元和;唐宪宗年号,806820年)请回答:(1)分别概括材料一、二、三所反映的历史现象。(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导致材料三中历史现象的原因。(3)材料三中的历史现象对当时及以后的中国历史有何影响?解析第(1)问,依据材料中的关键词分析所反映的现象,关键词是:材料一“因避乱,将妻入岭南”“南走真如”、材料二“(洛阳)之地,入陷贼中、人烟断绝,千里萧条”、材料三表格中体现的江南人口的增加等信息。第(2)问,材料三反映的是江南人口的增加,即经济的发展,故可结合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分析。第(3)问,可从人口的增加,对于人口布局,经济发展,经济重心等问题的影响分析。答案(1)材料一反映的是:为逃避战乱,北方居民纷纷迁往南方;材料二反映的是:安史之乱导致中原荒凉残破,人口大量减少;材料三反映的是:与北方的情况相反,南方人口数量剧增。(2)安史之乱、藩镇割据所造成的破坏主要在北方,南方战乱较少,相对安定;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3)导致我国人口的大迁移,改变了我国人口的分布状况;给南方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促进了南方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对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课时作业一、选择题1(2017陕西西安期中)战国策赵策中“六国从亲以摈秦,秦必不敢出兵于函谷关以害山东矣”,贾谊过秦论中“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其中的“山东”是指今天的()A山东省 B函谷关以东C太行山以东 D中原地区解析注意材料中的“秦必不敢出兵于函谷关以害山东矣”。战国时除秦外,六国都在崤山、函谷关之东,由此可知“山东”是指今天的函谷关以东地区。答案B2(2017山西太原一中月考)“北来在此安家,远行从此启程,八闽百越赣州推本;离境于斯似客,立业以斯为始,四海五洲贡水溯源。”这是对福建广东江西边区客家文化的概述,客家文化的奠定时期是在()A魏晋南北朝时期 B两宋时期 C秦汉时期 D五代十国时期解析注意题干设问角度“奠定时期”。“北来在此安家”指的是人口流动;“立业以斯为始”是指从此安家立业。综合判断,两晋之际的人口流动,是中国历史上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一次高潮,奠定了客家文化的基础。答案A3(2017山东莱芜期中)唐张籍在永嘉行中写道:“北人避胡多在南,南人至今能晋语”。这则材料揭示了()北民南迁是由天灾所致北民南迁是为了躲避北方少数民族北民南迁有利于民族融合北民南迁推广了先进技术A B C D解析材料中体现出,北方少数民族内迁促进民族融合,受北方战乱影响,北方汉族人口大量南迁,文化风俗也随之向南方传播。选B。材料中不涉及“天灾”“先进技术”等角度。答案B4(2017山东聊城期中)下图是依据隋书食货志等制作的南北朝时期各地区货币使用情况示意图。该图反映出()A长江流域经济水平总体上高于黄河流域B河西走廊与岭南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最快C黄河流域的丝织业迅速发展D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相对稳定解析根据地图信息可知,黄河流域主要使用绢、帛作为货币,这说明南北朝时期该地区战争频繁,人们由于对国家的货币不信任而使用实物货币;长江流域主要使用铜币即国家发行的货币,这说明人们对国家比较信任,反映了当时该地区社会稳定。隋朝时期,经济重心尚在北方,还没有完成向南方的转移,故A项不正确;B项与地图中信息无关;C项在地图中没有体现。答案D5(2017江西南昌期中)宋史食货志载:“南渡后,水田之利,富于中原,故水利大兴。”后乐集载:江浙一带,“所在围田遍满,昔之曰江曰湖,今皆田也。水稻种植遍及南方各地”。材料所反映的实质是()A南方耕地面积有所增加B南方农田水利有较大发展C我国的经济重心完成南移D江南的农业生产发展解析材料内容反映了南宋时期江南水利大量兴修,昔日江、湖之地,都变成了水田,得到了开发。反映的本质问题是我国经济重心完成南移。答案C6(2017江西六校联考)读下表中国古代人口地理分布的变化(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时期地区西汉(公元2年)唐朝(752年)南宋(1210年)黄河中下游地区42.832.353.2江淮地区15.223.445.6西南地区3.97.19.2通过对该表的分析,从中可以得出的正确信息是()人口数量总体上呈增长趋势江淮地区人口变动幅度一直是最大的黄河中下游地区始终是我国人口最密集的地区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呈现南移趋势A B C D解析从图表信息可知,西汉至南宋时期,我国人口密度呈增大趋势,这反映了人口数量的增长,故正确。西汉至唐朝时期,唐朝至宋代,黄河中下游地区人口变化较大,故不正确。与图表信息不符,“始终”说法错误。江淮地区的人口密度增长迅速反映了古代经济中心南移,故正确。答案D7(2017山东枣庄联考)我国的南北分界自古是淮河跟秦岭一线。据美国学者贾志扬统计,唐代科第人物北方占绝对优势,然而到了宋朝,考中进士淮河以南却占了95.2%。这一现象出现主要源于()A丝绸之路的衰落 B政治中心的转移C思想解放的兴起 D经济重心的南移解析政治文化的发展根源于经济的发展,从唐至宋是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重要时期。答案D8(2017河南郑州联考)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一些民间崇拜,如后来被视为海上保护神的妈祖、被视为妇幼保护神的临水夫人等,这些崇拜得到朝廷认可,后世影响不断扩大,这反映出()A朝廷不断鼓励海洋开发B女性地位逐渐得到提高 C东南沿海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 D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解析材料反映了东南沿海地区的民间崇拜得到政府认可,实质上是该地区的经济社会影响力提升的结果。答案C二、非选择题9(2017山东桓台二中月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唐前期(618756)所兴修的163项水利建设中,北方五道就有101项,占全数2/3其中河北河南二道就有74项,占全部北方水利建设项目2/3强。唐后期(757907年唐亡)101项水利工程中,南方五道就有76项。其中以江南道为最多,竟占49项。与此同时,北方诸道的水利建设数字,骤然下降,河南道由前期的20项下降为7项。据邹逸麟从唐代水利建设看与当时社会经济有关的两个问题材料二唐时淮北(今豫东、皖北和苏北的一部分)属河南道,是安史之乱前经济最发达地区之一。北宋时更是成为首善之区,东京物流主要依赖汴河淮水联运,推动了本地区水运发展,进而促进了商业和城市的繁荣。这些景象从南宋之后便不复存在。宋、金、元的争战几乎以此地区为前线,而黄河决口改道泛滥更是严重破坏了土壤、水文和地貌等自然生态环境,淮河河床抬高,导致淮河流域十年九灾(旱、涝、蝗)。此外,连年的农民起义很少不发源于淮北地区。摘编自吴海涛淮北的盛衰:成因的历史考察(1)材料一反映出唐朝水利建设有哪些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特点所反映的社会状况。(2)根据材料一、二,归纳历史上淮北地区逐渐由盛转衰的原因。解析第(1)问,回答唐代水利建设的特点,需要认真分析数字,比较得出水利工程的主要分布区域;结合材料二可分析出水利工程集中分布在经济较发达的地区。“社会状况”可从唐前期和安史之乱之后两个时期分析;第(2)问依据材料信息“安史之乱”“宋、金、元的争战”“黄河决口改道泛滥”“十年九灾(旱、涝、蝗)”“连年的农民起义”,并结合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回答。答案(1)前期水利建设项目较后期多;前期以北方为主,后期以南方为主;工程集中分布在一些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唐朝前期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经济重心仍在北方;安史之乱后,北方社会动荡,南方相对安定,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南移。(2)国家政局动荡;水利建设的停滞;水运交通业的衰败;宋、金、元在此不断争战的破坏;黄河决口泛滥;自然灾害频繁;农民起义的影响。(学生只要答出五点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