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倒计时15天 旧民主主义革命.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6264004 上传时间:2020-02-2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倒计时15天 旧民主主义革命.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倒计时15天 旧民主主义革命.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倒计时15天 旧民主主义革命.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倒计时15天旧民主主义革命一、两次鸦片战争1.鸦片战争:(1)背景。直接目的:英国为扭转对华贸易逆差,向中国走私鸦片。根本动机:打开中国大门,掠夺原料、倾销商品。(2)经过:1840年6月-1842年8月,中国战败,被迫同英国签订南京条约及其附件等。(3)影响。社会性质: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矛盾: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前者最主要。革命任务:由单纯的反对本国封建统治变为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本国封建统治的双重任务。中国从此进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对外关系:中国大门被打开,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经济上:小农经济开始解体,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变化。思想上:冲破传统“贵华贱夷”观念,以新的眼光审视世界,开始学习西方。2.第二次鸦片战争:(1)原因: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在华利益。(2)经过。1856年英法联合发动战争。1858年联军夺大沽,占天津,被迫签订天津条约。1860年联军再占天津,逼北京,火烧圆明园,逼签北京条约。(3)影响:丧失大片领土和更多主权;清政府开始被列强控制,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共同镇压人民反抗。半殖民地程度加深了。二、太平天国运动1.原因:列强入侵,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了阶级矛盾。2.概况:定都天京,颁布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3.意义:扫荡了旧秩序,冲击了旧纲常礼教,动摇了清王朝统治的政治基础,表达了农民群众的理想追求。提出了近代中国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社会改革方案。4.失败原因:由于农民阶级作为小生产者的代表,不能提出科学的救国纲领,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三、甲午中日战争与八国联军侵华1.甲午中日战争:(1)背景:明治维新后,大力发展资本主义,国力渐趋增强;制定了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2)概况。爆发:1894年7月,日本海军在朝鲜丰岛海面突袭中国运兵船,战争爆发。主要战役:平壤战役、黄海战役、旅顺惨案、威海卫战役。(3)结果:中国战败,同日本签订马关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4)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展开反割台斗争,给日军以沉重打击。2.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原因:镇压中国义和团运动(直接)。进一步扩大在华利益(根本)。(2)结果: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四、辛亥革命1.概况:(1)社会背景:甲午战后,民族危机的加剧;清政府实施“新政”和“预备立宪”改革,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戊戌变法失败,一部分立宪派放弃对清政府的幻想。(2)历史条件。经济: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进一步壮大。思想: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组织:革命团体及政党的成立兴中会;1905年同盟会的成立,并提出三民主义的政治纲领。军事:同盟会成立后,革命党人发动了一系列起义,虽然失败了,但沉重打击了清朝统治。(3)主要过程。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0日爆发,成立湖北军政府。到11月下旬,有十几个省区宣布脱离清政府而独立,清朝统治土崩瓦解。中华民国建立: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成立。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内容。主权在民: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民享有人身、言论、著作、集会、结社、迁移等项自由和请愿、诉讼、选举及被选举等项权利。三权分立:按照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原则构建政治体制。责任内阁:临时大总统及国务员行使行政权,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即实行责任内阁制。(2)意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它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成为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一座丰碑。3.历史地位:(1)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从此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2)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掀起兴办实业的热潮,推进工业化发展。临时政府采取移风易俗的措施,使人们的精神面貌发生巨大变化。(3)对近代亚洲各国被压迫民族解放运动产生广泛影响,成为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有力推动力量。(4)局限性:由于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辛亥革命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根本改变。1. 关于“1840年中英战争”的性质问题,中国人历来强调“这场战争是英国为了拓展市场,保护鸦片贸易而发动的侵略战争。”而英国人则认为“他们进行这场战争是为了争取和保护正当的通商权利而进行的通商战争。”由材料可知()A.对鸦片战争的性质至今没有定论 B.不同视角引发不同历史阐释C.历史结论都具有强烈的主观臆断D.历史研究无法还原历史真相【解析】选B。鸦片战争的性质已有定论,故A错误;中国人和英国人从不同角度对鸦片战争进行解释,故B正确;历史结论具有客观性,故C错误;历史研究可以还原历史真相,故D错误。2.据史料记载,1839年9月穿鼻海战,英军无人员伤亡,清兵则死亡15人,中国水师29艘战舰几近全毁。而林则徐报告皇帝“收军之后,获夷帽二十一项查夷人捞起尸首就近掩埋者,已有十七具受伤者,尤不胜计。”这种现象反映出()A.中国人的封闭愚昧 B.战争失败的历史必然性C.对英作战指挥失误 D.中英存在较大军事差距【解析】选B。中国人的封闭愚昧是表象,不是实质,故A错误;材料中英军并无人员伤亡,但是林则徐的报告是“项查夷人捞起尸首就近掩埋者,已有十七具受伤者,尤不胜计”说明在君主专制体制下,林则徐一类政治清廉的官员也是谎报军情,说明政治制度的腐败,预示着战争失败的必然性,故B正确;材料中并未提及战争过程,故C错误;材料的主旨不是强调中英军事的差距,故D错误。3.史学家对太平天国后期重要领导人洪仁玕的定位较高,评论者已不囿于太平天国的圈子,而是从社会发展和近代化等多角度进行透视。这主要是看重他()A.领导抗击西方列强侵略B.大力宣传民主共和思想C.最早进行“师夷”实践D.提出发展资本主义设想【解析】选D。洪仁玕著有资政新篇,提出发展资本主义思想,符合社会发展和近代化趋势,故D正确;材料没有提及抗击西方列强侵略,A错误;民主共和思想属于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主张,B错误;C是魏源的主张。4.中国纪事评价某一事件:“他们给予民众的惊慌比给予老统治者的惊慌还要厉害除了改朝换代以外,他们没有给自己提出任何任务他们的全部使命,好像仅仅是用丑恶万状的破坏来与停滞腐朽对立。”该事件是()A.太平天国运动B.戊戌变法C.义和团运动D.辛亥革命【解析】选A。据材料“他们给予民众的惊慌比给予老统治者的惊慌还要厉害”,说明他们给民众带来了惊慌不安,即造成社会动乱,他们的任务仅仅是“改朝换代”,是“丑恶”的,结合所学,“他们”应该是太平军,该事件是太平天国运动,故A正确。 5.马关条约签订以后,申报对日本国内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正面报道逐渐增加。这一变化()A.说明了媒体引导国人反思和图变B.反映了清政府放宽对舆论的监控C.证明了国人开始关注日本的文化D.折射出中国报刊等传媒迅猛发展【解析】选A。根据材料申报对日本政治、经济和军事的正面报道增多是对日本明治维新成果的肯定,也是引导国人反思和革新图强,故A正确。6.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提出:“它(的失败)对中国社会造成多方面的灾难但是,深重的灾难同时又是精神上的强击,它促成了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民族认识的亟变。”这里的“它”是指()A.第二次鸦片战争 B.甲午中日战争C.戊戌变法 D.义和团运动【解析】选B。马关条约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当中国面临瓜分危机的时刻,社会各阶层以不同的形式展开了救亡图存的斗争,与材料中“中国民族认识的亟变”相符,故B正确。7.陈旭麓指出:“由传统意识所维系的民族心理防线在震荡中的解体成为当时中国社会的显著变化之一。慈禧太后的奴颜和谀态是过去所未曾有过的。在她身上,民族战争的失败同时又意味着民族抵抗意识的全部丧失。”这一论述()A.表明了鸦片战争后清朝政府的态度 B.表现了甲午战争失败后清朝的反应C.反映了辛丑条约签订后的现实D.揭示了武昌起义爆发后政府的心态【解析】选C。鸦片战争后清朝政府对外国侵略者并没有完全屈服,故A错误;甲午战争失败后清朝政府对外国侵略者并没有完全屈服,故B错误;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民族抵抗意识的全部丧失”,故C正确;D武昌起义是资产阶级革命派推翻清政府的活动,与“民族战争的失败”无关,故D错误。8.辛亥革命后两年里,全国出现了500多家报馆,标榜民主,评价时政,其中胡鄂公就在天津的大中华报上“无日不骂项城(袁世凯)”。材料反映了辛亥革命后()A.社会资讯传播方式的改变B.传统社会道德观念被打破C.言论出版自由制度受尊重D.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解析】选D。根据题目中的“标榜民主”“无日不骂项城(袁世凯)”可以得出辛亥革命后,尽管革命果实为袁世凯窃取,但民主观念深入人心,故D正确。9.1912年1月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规定,中华民国实行总统制,临时大总统拥有“统治全国”等各项权力;而1912年3月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则改总统制为内阁制,规定“国务员辅佐大总统,负其责任”。临时约法做出这一修正的原因是()A.强化议会权力防范个人独裁B.加强总统的行政决策权力C.革命党内部争斗,妥协退让D.立宪党人和旧官僚的支持【解析】选A。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规定,中华民国实行总统制,后来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则改总统制为内阁制,主要是为了防止袁世凯的专制独裁,维护民主共和,故规定“国务员辅佐大总统,负其责任”,目的是强化议会的权力防范个人独裁,故A正确。10.汪康年在论中国参用民权之利益中写道:“中国之言治者曰:以君治民而已。”这一现象结束于()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C.辛亥革命 D.国民革命【解析】选C。洋务运动主张中体西用,维护清王朝统治,故A错误;戊戌变法倡导学习西方君主立宪制,君民共治,故B错误;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君主专制统治,故C正确;国民革命反对的是北洋军阀统治,故D错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