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测试9 古代诗歌阅读.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6263798 上传时间:2020-02-21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5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测试9 古代诗歌阅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2019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测试9 古代诗歌阅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2019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测试9 古代诗歌阅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专题测试九古代诗歌阅读时间:90分钟。分值:176分。学生用书P383一、(2018广东省珠海市期中联考)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2题。(11分)始 闻 秋 风唐刘禹锡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五夜飕飕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注】本诗写于诗人的晚年。拳毛:蜷曲的马毛。雕:猛禽。眄(min):斜视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首联中的“我”可理解为有情的秋风,当她重返人间,就去寻找一年未见的“君”,也就是诗人,形象塑造可谓别出心裁。B“看黄菊”“听玄蝉”,诗人用秋日特有的风物点出了秋风去而复还的时令,也借助黄菊和玄蝉表露了自己高洁自守的情怀。C颔联诗人从自己的角度来写,五更听到风声醒来,对镜感叹自己容貌之变化,和首联相接,仿佛是在畅叙别情。D颈联中,“雕”感受到秋风,睁开睡眼“眄青云”,诗人通过写“雕”畏惧秋风,侧面表现了秋风的神奇力量。E尾联中的“君”指秋风,而“扶病”二字则解释了“一年颜状镜中来”的原因,全诗脉络清晰,结构严谨。解析B项,“借助玄蝉表露了自己高洁自守的情怀”理解有误,诗人并无此意。D项,“雕畏惧秋风”错误,颈联是为了表现秋风能使马和雕长精神,赋予万物以活力,并无畏惧秋风之意。答案BD2有人评价此诗情感跌宕起伏,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答:_答案首联表露出诗人的欣喜之情。作者把秋风拟人化,通过秋风深情回忆去年与诗人作别,今又回到诗人身边,营造了一个奇妙又情韵浓郁的意境,表达了诗人对秋风去而复还的欣喜之情。(2分)颔联诗人感叹衰老。诗人听闻秋风又来,醒来之后,却在镜中看到自己容颜衰老,有秋风依旧人已老的惆怅。(2分)后两联诗人却精神顿作。以“马思边草”“雕眄青云”比兴,引出诗人迎着秋风上高台,表现了诗人老而弥坚、倔强进取的精神品格。(2分)二、(2018吉林省长春八中考前调研)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34题。(11分)新城道中(其二)宋苏轼身世悠悠我此行,溪边委辔听溪声。散材畏见搜林斧,疲马思闻卷旆钲。细雨足时茶户喜,乱山深处长官清。人间岐路知多少?试向桑田问耦耕。【注】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的春天,在宋朝激烈的党争中,苏东坡无法在朝廷立足,请求外调杭州任地方官,诗人在杭州通判任上出巡所领各属县。新城在杭州西南。钲:古代乐器,击之而鸣。耦耕:指二人并耕。3以下对颔联和颈联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散材”“疲马”都是作者自况,“散材”指无用之才,语出庄子,和下文“乱山”呼应;“疲马”与上文“委辔”相承,诗歌承转自如。B“搜林斧”,喻指深文周纳的党祸。本句是说即使无用之才,也畏见搜林利斧。即使任官在外,也担心随时可能飞来的横祸。C“疲马”一句,写山中行进已久,马早已疲惫不堪,希望听到战场上的号角声。此句写出了作者希望为国效力的热诚。D颈联作者想到茶农因为下够了的细雨而喜悦,在这乱山深处还有自己的清官好友,情感和颔联相比发生了变化。E颔联和颈联主要描绘前往新城的“道中”所感,格律纯熟,自然贴切。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A项,“和下文乱山呼应”有误,并不呼应。C项,此句意为作者对政治斗争、官场角逐感到厌倦,就像那久在沙场冲锋陷阵的战马,早已疲惫不堪,很想听到鸣金收兵的休息讯号。答案AC4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6分)答:_答案首联写悠闲的生活,表达对目前悠然生活的满足。颔联“散材”和“疲马”都是自况,苏东坡在朝廷激烈的党争中无法立足,自请外调,表现了作者对官场的厌倦。颈联和尾联,作者写山间美景,向田园中的农夫问路,同时也暗用了论语中孔子向隐者长沮、桀溺问路的典故,以此表达自己归隐的情感。(每点2分)三、(2018河北重点中学第三次调研)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56题。(11分)唐崇徽公主手痕欧阳修故乡飞鸟尚啁啾,何况悲笳出塞愁。青冢埋魂知不返,翠崖遗迹为谁留?玉颜自古为身累,肉食何人为国谋。行路至今空叹息,岩花野草自春秋。【注】崇徽公主,唐代宗时与回鹘和亲,以崇徽公主嫁其可汗。姓仆固氏,唐朝著名将领仆固怀恩的女儿。手痕:在今山西灵台。传说公主出嫁回鹘时,路经此地,以手掌托石壁,遂有手痕。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诗歌开篇以飞鸟作比,远离故乡的鸟儿尚鸣叫不止,豆蔻年华的少女在悲笳声中离别父母,远嫁万里之外,就更加依恋不舍了。B颔联“青冢”代指崇徽公主埋身之地。诗人沿用了杜甫咏王昭君“环佩空归月夜魂”诗意,一个“魂”字,使诗情变得更为深婉。C“玉颜”反为“身累”,“肉食”却不与“国谋”,颈联中诗人寓于这两对矛盾现象中的诘问尖锐犀利,对仗工整,议论深切痛快。D这是一首怀古诗,诗人为崇徽公主远嫁这一历史悲剧唱出了一曲饱蕴愤懑之情的悲歌,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对自己仕途不顺的慨叹。E这首诗在格调上不同于一般洒同情之泪的凄凉挽歌,而是启发人们在深沉的哀怨中进而对这些女子的个人悲剧加以政治上的思考。解析B项,诗人反用了杜甫咏王昭君的“环佩空归月夜魂”诗意,一个魂归,一个魂不返。D项,“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对自己仕途不顺的慨叹”无中生有,也不符合诗意。答案BD6这首诗的尾联表现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是如何表现的?(6分)答:_答案表现对远嫁女子不幸命运的深切同情和对统治者对内统治严酷,对外苟且偷安、忍辱求和的不满。(2分)尾联上句直抒胸臆,行路人到此只能报之以叹息表现出无可奈何之情。下一句以景结情,孤魂栖止的崖花野草春秋更替,以花草之无情衬人之有情,意蕴丰富。(手法1点2分,答出2点即可得4分。意思对即可。)四、(2018全国名校大联考第二次联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78题。(11分)寄外舅郭大夫宋陈师道巴蜀通归使,妻孥且旧居。深知报消息,不忍问何如。身健何妨远,情亲未肯疏。功名欺老病,泪尽数行书。【注】元丰七年五月,陈师道的岳父郭慨赴蜀任职,陈因家贫,无力赡养家室,所以妻子和三子女都随郭赴蜀。陈则留长安。此诗是分别后作。外舅:古代媳妇称公婆为“舅姑”,女婿称呼岳父为“外舅”。岳父。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首句说从遥远的四川,回来一个带信的使者。一个“通”字,把“巴蜀”和“归使”串联起来,说明获知“巴蜀”之地妻子儿女消息的艰难。B“妻孥且旧居”一句写妻子儿女仍在外家居住,这既是信使带来的消息,又是作者内心独白。C颔联中“深知”与“不忍”写作者明知道信使是报消息的,但又不忍心问,将作者想知道家人的消息但又害怕是坏消息的矛盾心理体现得淋漓尽致。D颈联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距离遥远不算什么,亲情不会因此而生疏,关键是家人的身体要健康,这既是作者对妻儿的安慰,也是自我慰藉。E本诗含蓄委婉,慷慨悲壮,情真意切。首联情绪平静,颔联沉抑,颈联欢快,尾联感慨深沉,起伏跌宕,尽显真情之妙。解析D项,是反问。E项,“含蓄委婉,慷慨悲壮”错,应是“通俗易懂,自然纯朴”。答案DE8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6分)答:_答案表达出了对妻儿的关心思念,面对来使,诗人想问又不敢问,生怕听到不好的消息,表现出诗人对妻儿的深切关怀;抒发家庭不能团聚的悲哀,诗人年事已高,愁病交加,却还得忍受与妻儿的分离之苦,不禁悲从中来;表达了怀才不遇的悲愤之情。结尾哀叹自己贫困潦倒,连妻儿都无力养活,只能分居两地,追根究底皆因功名难就。(每点2分,酌情给分)五、(2018湖南省永州市模拟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910题。(11分)晚秋登城北门陆游幅巾藜杖北城头,卷地西风满眼愁。一点烽传散关信,两行雁带杜陵秋。山河兴废供搔首,身世安危入倚楼。横槊赋诗非复昔,梦魂犹绕古梁州。【注】此诗写于宋孝宗淳熙四年(1177)九月四川成都。杜陵:本指长安,此处借指汴京。梁州:古梁州州治在汉中,南宋西北边境上的重要关塞南郑、大散关皆在此地,诗人过去曾在这里驻守。9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诗的第一句描述了诗人的装束和出游的地点,反映了他当时闲散的生活,无拘无束和日渐衰颓的情况。B“两行雁带杜陵秋”,诗人希望鸿雁能将自己的思情带回故乡,寄寓着诗人对关中、故都的怀恋之情。C“横槊赋诗非复昔”,“横槊赋诗”指作者驻守边地军中吟诗之事,“非复昔”感慨良多,铁马往事仍萦怀。D“梦魂犹绕古梁州”,诗人经常怀念曾经的戎马生涯,“魂牵梦萦”正是其收复失地、报国心志的抒发。E本诗写诗人登楼所见所想,描写与议论相结合,层次清楚,感情激愤,爱国之思、赤子之情跃然纸上。解析B项,鸿雁将秋的消息传来,非将思情带回故乡。E项,诗歌的表达方式主要是记叙、描写和抒情。(答对一项2分,答对两项5分;答三项及以上不给分)答案BE10本诗以“愁”字为线索,贯穿全篇。请简要赏析。(6分)答:_答案首联描述自身日渐衰颓,满眼西风凄凉之景,奠定全诗感情基调:愁;颔联描述远望边地烽火,仰观失地飞鸿,愁;颈联感叹故都沦陷、山河兴废(国家安危),前途未卜,愁;尾联追忆“横槊赋诗”,生壮志难酬之悲,收束全诗,愁味悠长。(每答出一点给1分,答出四点给满分)六、(2018吉林省重点中学第二次考试)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1112题。(11分)行香子赵鼎草色芊绵,雨点阑斑。糁飞花、还是春残。天涯万里,海上三年。试倚危楼,将远恨,卷帘看。举头见日,不见长安。谩凝眸、老泪凄然。山禽飞去,榕叶生寒。到黄昏也,独自个,尚凭阑。【注】1138年,面对金国的进攻,南宋大臣多主张割地求和;赵鼎坚决反对,遭到秦桧忌恨。秦桧做宰相后,将他一贬再贬,最后流放到吉阳军(今海南三亚)。赵鼎最终绝食而死。1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举头见日,不见长安”中的“长安”实际上是指南宋的都城临安,这是作者的一种委婉的说法。B“天涯万里,海上三年”概括了作者被贬谪到海南的三年生活,万里之遥,三年之久,语甚沉痛。C“草色芊绵,雨点阑斑”描写了草木繁密茂盛、小雨淅沥的景色,作者借景抒情,以乐景衬哀情。D“山禽飞去,榕叶生寒”描写了作者凭栏远眺所见的景色,山鸟飞去,榕叶生在寒冷的环境之中。E“谩凝眸”是说枉自定睛远望,不能慰己胸怀,所以紧跟着的就是“老泪凄然”,这七个字直抒胸臆。解析C项,“以乐景衬哀情”错误,词中的“草色芊绵,雨点阑斑”不是乐景。D项,“榕叶生在寒冷的环境之中”错误,“生寒”的意思是绿色的榕叶让作者内心升起寒意,更加悲凉。答案CD12这首词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答:_答案作者以“天涯万里,海上三年”“谩凝眸、老泪凄然”等抒发被长期贬谪海上的孤独、落寞。(2分)“试倚危楼,将远恨”饱含了对权奸的愤怒之情。(2分)“举头见日,不见长安”和“尚凭阑”等写出了作者对国家的忠贞及怀才不遇之情。(2分)七、(2018河南省许昌平顶山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314题。(11分)雨后赠斯远赵蕃已是霜凝更雨湿,春其渐起但无痕。莫嗟草色有垂死,定有梅花当返魂。小驻要须穷日日,细寻无惜遍村村。揩摩病目从兹始,并待君诗洗睡昏。【注】赵蕃(1143年1229年),字昌父,号章泉,原籍郑州。南宋中期著名诗人,他和当时居住在上饶的韩淲(号涧泉)齐名,号称“上饶二泉”,同为江西诗派的殿军人物。靖康之变后,居信州玉山(今属江西)。师从刘清之,曾为太和主簿。后居家三十三年,问学于朱熹,诗宗黄庭坚。理宗绍定二年,以直秘阁致仕,不久卒。谥文节。13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首句“已是霜凝更雨湿”,交代赠诗的时节和天气,渲染了萧瑟的氛围,为全诗奠定了凄楚的基调。B“莫嗟草色有垂死,定有梅花当返魂”,虚实结合,说虽然草木依旧枯萎,但梅花一定会悄然开放。C“穷日日”“遍村村”,从时空角度强调新春发现之难,表现诗人探春寻春心情之急与信念的坚定。D尾联写诗人在收到朋友斯远寄来的新诗之后,擦亮眼睛,振奋精神,一改昏沉之态,连忙回诗相赠。E本诗巧妙地将写景叙事与议论抒情融为一体,表达诗人对新春的渴望和希望有所作为的思想感情。解析A项,“为全诗奠定了凄楚的基调”错,诗人于初春时节写诗赠友,借自己寻春觅春的执着坚定,表达对时政和人生的深刻认识,以及对生活的殷切期待和无限希望,开篇的景物描写,从情景关系来看属于“以哀景衬乐情”。D项,曲解诗意,尾联大意说的是,诗人拭目以待,期盼朋友斯远的诗作,希望得到友人的理解和鼓励。答案AD14古人评价首联中“春其渐起但无痕”一句为“一篇之警策”,说它“熔诗情和哲理于一炉”,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其中的“警策”与“哲理”。(6分)答:_答案示例:(1)警策:“春其渐起但无痕”这句意思是说,春天正逐渐临近,只是还没有全部显露出来,表现了乐观豁达、积极进取的精神,感情细腻,寓意深远,为全诗定下明朗向上的基调。(大意如此即可,3分)(2)哲理:希望往往孕育在艰难困苦之时;对未来应充满信心;对新生事物应多加呵护;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3分,任意写到其中一点即可)八、(2018宁夏银川一中第三次考试)阅读下面的古代诗,完成1516题。(11分)虎 丘 题 壁陈恭尹虎迹苍茫霸业沉,古时山色尚阴阴。半楼月影千家笛,万里天涯一夜砧。南国干戈征士泪,西风刀剪美人心。市中亦有吹篪客,乞食吴门秋又深。【注】虎丘,苏州名胜,相传内有春秋时吴王阖闾墓。陈恭尹,清代诗人。其父陈邦彦为明末岭南抗清主力,后兵败殉国,陈恭尹只身逃脱。吹篪(ch)客,指伍子胥。春秋时,伍子胥父兄为楚平王所杀,他逃往吴国,吹篪乞食,后为吴国重臣,借吴兵力,雪耻家仇。15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题壁诗是诗人在墙壁上题写的诗歌,苏轼题西林壁、谭嗣同狱中题壁都是题壁诗。B起句写吴王霸业成空的史实,“古时山色”四字暗含着江山未改、人事已非的深沉感慨。C颔联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像苏州城这样的繁华之地,已是月楼笛声的声色之境,怎不叫人感慨。D颔联拓展空间,由虎丘而至整个江南,千家笛声与万里砧声相合,虚实相生,意境阔大。E颈联以“征士泪”对“美人心”,将士出生入死,闺中美人却不知亡国之恨,犹自做着女红。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这首诗的分析和鉴赏。C项,本诗颔联“半楼月影千家笛,万里天涯一夜砧”使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E项,分析诗歌的形象特征注意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明确形象的属性,是“闺中女子”还是“戍边战士”,是“落魄书生”还是“漂泊江湖的游子”等,然后分析人物的情绪是“壮志难酬”还是“寂寞无聊”等,还要分析人物的具体的行动、生活的环境等,一般为“在什么环境下的,做什么事情的内心充满什么情绪的什么形象”。如此题应是闺中女子思念征夫的形象。答案CE16“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是杜甫诗蜀相的尾联,请和虎丘题壁的尾联进行比较,说说这两首诗的尾联所表现的思想感情及表现手法。(6分)答:_答案陈诗以伍子胥自比,采用用典的表现手法,侧重写自己身负国难家仇,含蓄表达反清复明的大志。杜诗则更多对诸葛亮的敬仰,及对事业未竟的痛惜,和包括自己在内无数志士的爱国深情。陈诗“秋又深”以景结情,使人想见瑟瑟秋风、森森寒气,诗人于时局艰难之时,又觉前途迷茫。杜诗“泪满襟”直抒胸臆,表达了古今英雄包括诗人自己壮志未酬的悲慨。九、(2018山东省师大附中第二次模拟考试)阅读下面的古代诗歌,完成1718题。(11分)堂成杜甫背郭堂成荫白茅,缘江路熟俯青郊。桤林碍日吟风叶,笼竹和烟滴露梢。暂止飞乌将数子,频来语燕定新巢。旁人错比扬雄宅,懒惰无心作解嘲。【注】杜甫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底来到成都,第二年春末,草堂落成。此诗便是那时所作。桤林:桤木是一种落叶乔木。扬雄宅、解嘲:扬雄,西汉文学家、学者,蜀郡成都人。扬雄宅又名草玄堂。扬雄埋头撰写太玄,有人嘲笑扬雄只知写太玄,但没有任何禄位。扬雄写解嘲剖白心迹。17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诗的前两句,写出了草堂环境背景:背向城郭,邻近江水,坐落在沿江大路的高地上。B三、四两句写草堂自身景色,桤林茂密,风吹树叶,露水滴树梢。生机勃勃,意境开阔。C乌飞燕语,景语皆情语,诗人以他自己的心情,来体会禽鸟的动态,似乎禽鸟也与诗人同感。D作者将自己草堂与扬雄宅比较,认为自己避乱于此,心态与扬雄不同,无意写解嘲。E全诗从草堂营成说起,最后仍然回到草堂结束。“堂”“宅”呼应,关合之妙,不见痕迹。解析B项,意境不是“开阔”,而是“幽静”。D项,不是作者自己比较,而是“旁人”。答案BD18全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答:_答案新居初定,景物怡人,心情宁静喜悦。“暂止飞乌”的“暂”写出草堂是歇息之地,而不是终老之乡。流露作者彷徨忧伤之感。十、(2018山东省济南一中阶段测试)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1920题。(11分)拟行路难(其四)鲍照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注】鲍照出身寒门,所处的南北朝时期实行的是士族门阀制度。19下面对这首诗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本诗开头两句中,作者恰当地运用了借代手法,用流向东西南北不同方位的“水”,代指社会生活中有着不同地位的人。B本诗三、四两句以宿命论观点来解释社会与人生的错位现象,并表明据此从“行叹复坐愁”的苦闷中求解脱的渴望。C诗人一直在直接诉说自己的悲哀,胸中郁积的块垒无法借酒浇除,便着笔于从怅惘中求得解脱,在烦忧中获得宽慰。D诗的结尾写人心非草木,不可能没有感情,心中的愤懑似乎到了随时都会爆炸的程度,但到了嘴边却突然被克制住了。E作者从普通自然现象顿悟出了与之相类似的某种人生哲理,全诗托物寓意,突显出含蓄不露、蕴藉深厚的艺术效果。解析A项,不是借代,是比喻。C项,“一直在直接诉说”错。答案AC20清代沈德潜评价此诗说:“妙在不曾说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情感?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6分)答:_答案对不公平门阀制度的不满。壮志难酬的愤懑不平。世路艰难忍气吞声的无奈与悲哀。(每点2分,概括1分,分析1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十一、(2018辽宁省重点中学期中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2122题。(11分)满江红刘克庄金甲雕戈,记当日、辕门初立。磨盾鼻,一挥千纸,龙蛇犹湿。铁马晓嘶营壁冷,楼船夜渡风涛急。有谁怜、猿臂故将军,无功级?平戎策,从军什,零落尽,慵收拾。把茶经香传,时时温习。生怕客谈榆塞事,且教儿诵花间集。叹臣之壮也不如人,今何及!【注】盾鼻:盾中央的纽。磨盾鼻:在盾鼻上磨墨。无功级:指汉代李广抗击匈奴,屡立战功,却不得封侯。榆塞:代指北方边塞。2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这首词上下阕均从正面着笔,上阕写过去,风格豪迈雄健;下阕写今日,风格掩抑沉郁,运用对比手法,极富感染力。B“金甲雕戈,记当日、辕门初立”是倒装句,按正常语序,应为“记当日金甲雕戈,初立辕门”,倒装突出了“金甲雕戈”的雄姿。C“磨盾鼻,一挥千纸,龙蛇犹湿”,在盾牌鼻纽上磨墨,起草军事文书,运笔如飞,挥洒之间,千纸立就,显示出当时军事的紧急和词人的才气纵横。D“有谁怜,独臂故将军,无功级?”作者以李广自况,悲愤地质问:有谁对这种不平之事表示同情呢?激愤之气,溢于言表。E“叹臣之壮也不如人,今何及!”作者借古人烛之武退秦师中佚之狐之言以说己心,更是满腹牢骚,一腔激愤。解析A项,下片并非从正面着笔,而是纯用反笔。E项,借用的是烛之武的话。答案AE22“生怕客谈榆塞事,且教儿诵花间集”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词句做简要分析。(6分)答:_答案表达了英雄失路、壮怀难伸的隐痛和酸苦(2分)。榆塞,指边防要地。因为当时南宋边防形势越来越紧急,爱国之士报国无门,谈论及此,悲不自胜;(2分)花间集是靡靡之音,作为爱国词人,现在却拿花间集来教下一代。面对满怀的报国激情,词人却只能被闲置,吟风赏月,理想与现实的尖锐冲突,词人的悲愤到了极点。(2分)十二、(2018湖南省邵阳市第二次考试)阅读下面诗歌,完成2324题。(11分)春夕崔涂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唯满镜生。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烟景有谁争?【注】春夕是作者旅居湘鄂时所作。五湖,指春秋时越国大夫范蠡隐居之处,这里指崔涂的家乡浙江桐庐一带的大好山水。2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首联上句渲染了一片流水落花的暮春景象,深叹春光易逝,岁月无情,下句将代指春光的“东风”拟人化,不是东风送“我”还,而是写“我”送春归去。B颔联进入正题,写“春夕”,写得极为精粹。诗人造语新奇,对仗工整,音韵和谐,创造出一种曲折幽深的意境。C颈联写诗人长期不能回家,遥想故园,望眼欲穿,思乡念亲,忧心如焚,连年累月,无心翻书,揽镜自照,白发满头。诗人内心愁苦,溢于言表。D本诗前四句重在对春夕情景的描绘,缘情写景,因景抒情,虽未明言思乡,而一片乡情跃然纸上;后四句重在抒情,感情真切,凄婉动人。E“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烟景有谁争”这两句是设问,意思是说,故乡五湖美丽的风光,是没有人和“我”争的,假如我要回去,便能够回去,是“我”自己不回去呀!解析C项,“书”指的是书信,“书动经年绝”指家信动不动长年断绝。E项,“设问”错,应是“反问”。答案CE2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答:_答案诗人面对着春水远流、春花凋谢的暮春景色,表达诗人深深感叹春光易逝,岁月无情。“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一句表达了游子孤身漂泊异乡的思乡之情。“自是不归归便得”一语,是无可奈何的伤心语,含蓄地传达出诗人仕途坎坷、孤独飘零的苦闷彷徨、悲愁痛苦之情。从暗用五湖典故看,含有归隐田园之意。十三、(2018云南省师大附中适应性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2526题。(11分)初 发 夷 陵陆游雷动江边鼓吹雄,百滩过尽失途穷。山平水远苍茫外,地辟天开指顾中。俊鹘横飞遥掠岸,大鱼腾出欲凌空。今朝喜处君知否,三丈黄旗舞便风。【注】宋淳熙五年(1178年),陆游奉诏从四川东归浙江,此诗是他从夷陵(在今湖北宜昌)出发时所作。25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这首诗的写法很像杜甫的登高,全篇着眼时空距离的展示,有咫尺万里的气势。B湍急的江流和一个接着一个的险滩,使人感到心胆破的危险,好像走到了绝境之中。C“地辟天开”是耳目所不及的,却偏要说在“指顾”之中,又把延伸的空间扯远了。D俊鹘是“横飞”,大鱼是“腾出”,纵横交错自下而上,从大处落笔写得细致入微。E杜甫登高诗妙在将立意恢宏与笔触细腻等对立的审美范畴和谐统一,陆游诗深得此中三昧。解析C项,延伸的空间是被“拉近”了。D项,是自上而下,从小处落笔。答案CD26作者因何而“喜”?全诗是怎样体现这一情感的?(6分)答:_答案第一问:过尽险滩,诗人顺风顺水,视界开阔、心胸开朗之喜;奉诏东归,诗人预感将身担大任,要有一番作为之喜。(2分)第二问:全诗采用由远及近的写景视角,时空开合设计巧妙,以山平水远、苍茫开阔的景色来抒发胸中块垒;实写眼前之景却达到目力所不及的地方,于是引出“地辟天开”的想象中的境界,虚实结合构成一个壮阔宏伟的境界,以此来展现人生抱负;以比喻的手法极写战鼓雷动、浪涛拍打江岸的声响,动静结合互相映衬,从“百滩过尽失途穷”和“大鱼腾出欲凌空”,来表达难抑的喜悦之情。(4分)十四、(2018四川省绵阳市第一次诊断性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2728题。(11分)水 调 歌 头宋苏轼余去岁在东武,作水调歌头以寄子由。今年子由相从彭门居百余日,过中秋而去,作此曲以别。余以其语过悲,乃为和之,其意以不早退为成,以退而相从之乐为慰云耳。安石在东海,从事鬓惊秋。中年亲友难别,丝竹缓离愁。一旦功成名遂,准拟东还海道,扶病入西州。雅志困轩冕,遗恨寄沧洲。岁云募,须早计,要褐裘。故乡归去千里,佳处辄迟留。我醉歌时君和,醉倒须君扶我,惟酒可忘忧。一任刘玄德,相对卧高楼。【注】安石:谢安字安石,早年隐居,四十余方出仕,之后仍不忘隐居,镇守新城时打算“经略初定,自江道东还”,后志不遂,病死京城。从事:从政。沧洲:水滨,古代多借指隐士所居住的地方。27以下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鬓惊秋”即“为鬓生白发而惊”,明写谢安出仕较晚,暗写词人已届暮年的忧伤。B词人借写谢安“中年亲友难别,丝竹缓离愁”,表现了他与弟弟苏辙分别时的不舍。C“雅志”句说做官妨碍了谢安隐居志愿的实现,这隐含着词人对贪恋功名者的批判。D结句引用“求田问舍”典,自比许汜,言自己已无忧国之心,甘做求田问舍的庸人。E本词结构清晰,“岁云暮,须早计,要褐裘”三句承上启下,上阕咏史,下阕抒怀。解析A项,“暗写词人已届暮年的忧伤”错。D项,“甘做求田问舍的庸人”错。答案AD28词末两句说“要以谢安没能早退为戒,要以退隐后兄弟相从的快乐作为安慰”,请结合全词分析这两句话在词中的具体体现。答:_答案“以不早退为戒”:上片写谢安本抱有功成身退的心愿,可结果却是“扶病入西州”,从而产生“退隐的雅志”困于“轩冕”的“遗恨”,而谢安的“遗恨”正是苏轼引以为“不早退”的鉴戒;“退而相从之乐为慰”:下片设想辞官归隐后的情景在归家途中,每有“佳处”则可尽情游玩;同时设想兄弟相聚,可尽兴喝酒唱歌,无拘无束,而这些“相从之乐”正是对归隐的最大安慰。十五、(2018江西省赣州市四校协作体期中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2930题。(11分)与梦得沽酒闲饮且约后期白居易少时犹不忧生计,老后谁能惜酒钱?共把十千沽一斗,相看七十欠三年。闲征雅令穷经史,醉听清吟胜管弦。更待菊黄家酝熟,共君一醉一陶然。【注】梦得:诗人刘禹锡,字梦得。十千:十千钱,言酒价之高以示尽情豪饮。七十欠三年:诗人白居易、刘禹锡都生于772年,写此诗时两人都六十七岁。29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第三联的意思是:喝酒的时候引经据史作为酒令;倾听对方的吟诵,胜过聆听美好的音乐。B第七句“家酝”指家中自酿的酒;“待”字照应了题目中的“约后期”,即秋天再相聚。C第八句中的“君”指的是刘禹锡,“陶然”的意思是舒畅快乐的样子。D尾联通过雄奇浪漫的想象,描绘了一幅有色有味的秋日共醉图。E全诗语言清新明快,感情沉郁悲壮,体现了白居易“歌诗合为事而作”的文学主张。解析D项,“通过雄奇浪漫的想象”错。E项,“感情沉郁悲壮”错。答案DE30尾联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6分)答:_答案尾联表现了刘、白之间的深厚友谊。(2分)诗人在醉乡中才能陶然,流露出极为深重的哀伤和愁苦。(2分)写法上,借助想象,虚写菊黄酒熟,共醉陶然的情形。或答以乐写忧,悠然的心态更显哀伤之情。(2分)十六、(2018宁夏长庆高级中学第二次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3132题。(11分)雁门胡人歌崔颢高山代郡东接燕,雁门胡人家近边。解放胡鹰逐塞鸟,能将代马猎秋田。山头野火寒多烧,雨里孤峰湿作烟。闻道辽西无斗战,时时醉向酒家眠。【注】代郡:这里指雁门。代马:骏马的名称,产于古代漠北。3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首联不仅交代了雁门郡内山势的高峻,还写出了雁门胡人居住地与燕国相接,靠近边地的位置特点。B颔联生动摹写了雁门胡人的日常生活状态,形象再现了边地少数民族好勇尚武、粗犷豪迈的精神面貌。C颈联有版本作“雾里”,比“雨里”更能表现边地百姓误将“野火”和“峰烟”当作烽火而时时紧张的心理。D作者在诗中既写出了边地民族飞鹰走马、游猎塞上的独特生活场景,又写出了他们好酒安时的生活习惯。E全诗运用虚实相生的写法,既有“野火烧山”和“雨湿孤峰”的自然之景,也有“时时醉向酒家眠”的想象之景。解析C项,“雨里”一作“雾里”,时值深秋,胡人多放火烧山,一处处山头上的野火在寒冷的天气里静静地燃烧着;有时秋雨绵绵,雨点打在山上,溅起湿湿的烟雾,笼罩着山头。描绘了“野火烧山”和“雨湿孤峰”两幅画面,意象或浓或淡,或辽阔生动或静谧苍茫,而且富于季节和地域特征。两句中“寒”与“火”“湿”与“烟”相反相成,互相烘托,趣在其中。故“雾”和“雨”具有相同的表达效果。E项,“时时醉向酒家眠”一句并非想象之景,而是真实的写照,尾联描写胡人百姓听说辽边并没有发生战事,所以,马上又安定下来,时时买酒取乐,经常喝得酩酊大醉而卧在酒店。这体现了百姓对战争的恐惧及厌恶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答案CE32诗歌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6分)答:_解析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答案第一问(3分):表达了对民族间相安无事,百姓尽情享受生活的向往和赞美。第二问(3分):借边地安宁,民族和睦,百姓生活安闲、从容,含蓄地表达了凝重的反战主题;传达出诗人平等的民族观以及对和平的向往、对战争的厌倦(表达了不能因为战争把胡人与汉人对立起来的民族观和对和平的向往、对战争的厌倦),提升了全诗的格调。【方法技巧】(1)题目类型:“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表现了怎样的情趣”“主旨是什么”“有什么社会意义”或结合意境提问,或就某句某联发问。 (2)规范答题: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有关诗句分别写了什么内容,通过什么手法抒发了什么情感。 (3)特别注意:对诗歌情感的考查,答题时不但要说出思想感情和主旨,还要谈诗歌是通过描写什么样的形象意境来体现这种情感主旨的。在分析时,既要注意对意象的描绘,又要注意对事象的叙述和诗歌“卒章显志”的抒情特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