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版高中地理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第一节 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 课时3 大气环流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6263454 上传时间:2020-02-21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2.1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2019版高中地理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第一节 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 课时3 大气环流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2018-2019版高中地理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第一节 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 课时3 大气环流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2018-2019版高中地理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第一节 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 课时3 大气环流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课时3大气环流课程标准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学习目标1.结合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掌握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规律。2.运用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原理,解释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分布及大气环流的影响。3.结合亚洲季风形成示意图,掌握季风环流的形成及分布。4.结合1月和7月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理解大气活动中心的形成、分布,并分析其对气候的影响。基础知识梳理教材梳理1大气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阅读教材P36P39“大气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填写下列知识。1大气环流具有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通常被称为大气环流。2三圈环流(1)成因:主要受地表热量分布不均及地转偏向力的影响。(2)类型3气压带、风带的分布(1)气压带:A为赤道低气压带,B为副热带高气压带,C为副极地低气压带,D为极地高气压带。(2)风带:H为东北信风带,K为东南信风带,I、L同为中纬西风带,J、M同为极地东风带。(3)季节移动【图表解读】读教材图2110全球大气环流示意,据图分析:(1)赤道与极地之间本应形成单圈环流,为什么会变成三圈环流呢?(2)三圈环流在地球表面形成的气压带、风带有哪些?(3)极锋是怎样形成的?对地球表面有何影响?提示(1)因地球自转产生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使赤道与极地因冷热差异产生的单圈环流变为三圈环流。(2)低纬环流圈:形成了赤道低气压带、东北(南)信风带、副热带高气压带。中纬环流圈:副热带高气压带、西风带、副极地低气压带。高纬环流圈:副极地低气压带、极地东风带、极地高气压带。(3)极地冷空气收缩下沉的同时向低纬运动,与北上的暖空气相遇,暖空气迅速被迫抬升,形成了极锋。近地面形成了副极地低气压带,该区域因为有气流的抬升作用,降水较多。教材梳理2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阅读教材P39P41“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填写下列知识。1南北半球气压带分布的差异气压带分布原因南半球较完整海洋占绝对优势,地表相对均匀北半球相对破碎海陆相间分布,海陆热力差异显著2季风环流【图表解读】读教材图2115亚洲冬季风(左)和夏季风(右)形成示意,据图分析:(1)东亚季风的形成原因是什么?(2)东亚在冬、夏季节的风向是怎样的?(3)南亚在冬、夏季节的风向如何?成因有哪些?提示(1)海陆热力差异。(2)东亚:夏季为东南季风;冬季为西北季风。(3)南亚:夏季为西南季风;冬季为东北季风。形成原因:夏季因受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的影响,东南信风跨越赤道,形成西南季风;冬季,受海陆热力差异的影响形成东北季风。教材梳理3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阅读教材P39P41“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填写下列知识。气压带、风带气候类型气候特点分布赤道低气压带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赤道两侧南北纬10范围内副热带高气压带热带沙漠气候全年炎热干燥南北回归线至纬度30之间的地区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少雨,冬季温和多雨纬度3040的大陆西岸西风带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温和多雨纬度4060的大陆西岸【思考感悟】如果无大气环流的存在,赤道和极地间的气温差异和气压差异会有何变化?提示大气环流促进了高低纬度之间的水分和热量交换,如果无大气环流的存在,则赤道和极地之间的气温和气压差异将增大。预习效果自测下图为某日北半球部分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其中分别代表气压带或风带,阴影代表气压带。读图完成12题。1该日,北半球正处于()A春季 B夏季C秋季 D冬季2带大气的运动特点和对天气的影响是()A下沉,晴B由高纬流向低纬,雨C上升,雨D由低纬流向高纬,晴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气压带和风带北移,北半球处于夏季。第2题,带为赤道低气压带,盛行上升气流,高温多雨。答案1.B2.C读下面的模式图,完成34题。3如果此图表示的是三圈环流中的低纬环流系统,则叙述正确的是()A丙为极地高气压带B常年受丙控制的地区往往形成干燥的气候C气压带丁和风带交替控制形成地中海气候D丙为副热带高气压带,其成因与极地高气压带相同4如果此图表示的是东亚冬季的季风环流,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丙、丁两地中,丁是陆地B丙、丁两地中,丙地气温高于丁地C该环流形成的原因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D气流温暖湿润解析第3题,如果此图表示的是三圈环流中的低纬环流系统,则丁地位于赤道低气压带,丙地为副热带高气压带,其成因为动力作用。常年受丙控制的地区往往形成干燥的气候。为信风带,气压带丁和风带交替控制形成热带草原气候。第4题,如果此图表示的是东亚冬季的季风环流,则该环流形成的原因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丙是陆地、丁是海洋,该季节海洋气温高于同纬度陆地,气流寒冷干燥。答案3.B4.C读图,完成56题。5此时亚洲东部盛行()A西南风 B东南风 C西北风 D东北风6图中所示月份北半球被切断的气压带是()A副热带高气压带 B副极地低气压带C极地高气压带 D赤道低气压带解析第5题,图中欧亚大陆被高气压控制,为北半球冬季,亚洲东部盛行西北季风。第6题,冬季,北半球副极地低气压带被大陆冷高压切断。答案5.C6.B探究点一三圈环流【案例探究】结合图示探究:(1)从赤道吹向两极的高空气流,为什么没有形成如下图所示的单圈环流?(2)请动手绘图、填图:用箭头表示出三圈环流的方向。在图中适当位置填出四个气压带的名称。用箭头表示三个风带的方向。(3)由图看出,低纬地区的高空气流,在流动到北纬30附近时,为什么不继续向北运动而下沉?(4)副热带高气压带与极地高气压带在成因上有何不同?提示(1)现实中的高空风除受气压梯度力影响外,还受地转偏向力作用,赤道吹向两极的高空气流受地转偏向力作用在30纬度附近偏转成平行于等压线的西风,从而不能继续向两极移动。(2)如图:(3)由赤道上空向北运动的气流,受地转偏向力影响,流到北纬30附近上空时就偏转成西风,不再继续向北流动,但低纬气流又不断流过来,便在北纬30上空堆积,被迫下沉。(4)副热带高气压带是由于向高纬运动的高空气流,在30纬线附近被迫下沉堆积形成,为动力成因。而极地高气压带为高纬地区空气冷却收缩下沉形成,为热力成因。【反思归纳】1抓“动力”突破气压带形成2抓“偏转”突破风带风向在气压带、风带分布图中,先依据高、低气压带的分布确定风带的原始风向,再根据所在半球确定偏转方向从而判定风带的具体风向。3抓“分布”突破位置判断(1)记忆看纬度位置:纬线0、30、60、90分别是赤道低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的中心纬线。(2)辨别看相间特点:气压带是高低压相间分布;气压带和风带是相间分布。(3)判断看图形特点:气压带和风带从不同角度观察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近年来,高考常涉及局部图和变式图的考查,但大都离不开以下三种类型:(4)分析气候类型,依据气候的成因判断:根据试题中所在区域的气候类型来判断气压带或风带的名称,如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则该地受西风带控制;热带草原气候,则该地夏季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冬季受信风带控制;季风气候,则该地受冬季风和夏季风的交替控制。4抓“移动”突破季节影响气压带、风带的位置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发生季节变化,如下图所示:【即时巩固】下图为以南极点为中心的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1)图1中C所表示的气压带是()A赤道低气压带 B副热带高气压带C副极地低气压带 D极地高气压带(2)图2中箭头能正确表示图1中D风带风向的是()A B C D解析第(1)题,C位于60S70S之间,为南半球副极地低气压带。第(2)题,结合D风带所处的纬度位置知其为南半球盛行西风带,其风向为西北风。答案(1)C(2)B探究点二季风环流【案例探究】2016年1月17日,在冷空气的影响下,北京、太原等地的气温都刷新了2016年入冬以来的新低。不过,这只是冷空气发威的序曲,本周,今冬来最强冷空气来袭,我国各地经历入冬后最冷一周,尤其是南方地区遭遇低温雨雪冰冻天气,贵州、湖南还出现入冬首轮大范围冻雨天气过程。结合材料探究:(1)本次冷空气的发源地在哪里?(2)冷空气所在地大气活动中心的形成原因是什么?提示(1)位于蒙古西伯利亚一带的亚洲高压中心。(2)欧亚大陆是世界上最大的大陆,东临世界上最大的大洋太平洋,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冬季陆地气温低,形成势力强劲的冷高压。【反思归纳】1北半球气压中心的季节变化由于地表并不均匀,北半球在海陆分布、地形起伏的影响下,使呈带状分布的气压带被分裂成一个个高、低压中心。2东亚季风与南亚季风(1)1月份部分地区季风环流简图。此时东亚、南亚季风均是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而形成的;澳大利亚西北部季风则是北半球东北信风南移过赤道左偏而形成的。(2)7月份部分地区季风环流简图。该季节南亚的西南季风是因南半球东南信风北移过赤道右偏而形成的;东亚地区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明显;澳大利亚西北部受东南季风影响。项目东亚季风南亚季风成因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冬季风源地西伯利亚、蒙古西伯利亚、蒙古风向西北风东北风性质寒冷干燥低温干燥夏季风源地副热带太平洋赤道附近印度洋风向东南风西南风性质温暖湿润温暖湿润强弱冬季风强于夏季风夏季风强于冬季风气候类型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分布地区我国秦岭淮河以北,日本群岛及朝鲜半岛北部我国秦岭淮河以南,日本群岛及朝鲜半岛南部印度半岛、中南半岛和我国西南等地【即时巩固】读等压线分布图(单位:hPa),完成下列各题。(1)此图为_(填“1”或“7”)月气压分布状况。(2)A气压中心的名称是_,形成原因是_,被切断的气压带是_。(3)受A气压中心的影响,图中C处盛行_风,D处盛行_风。(4)夏季,D处盛行_风,形成原因是_,故季风气候的形成原因除_外,还有_。解析分析等压线分布图,可知欧亚大陆被高压控制,判断出此图所示的是北半球冬季,代表月份是1月。冬季,欧亚大陆降温比海洋快,形成高压,副极地低气压带被大陆上的冷高压切断,仅保留在海洋上。C地位于亚洲东部,夏季盛行东南风,冬季盛行西北风。D地位于亚洲南部,冬季盛行东北风,夏季盛行西南风,主要是由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性移动形成的。夏季赤道低气压带北移,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向北越过赤道后,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向右偏转成西南风。答案(1)1(2)亚洲高压冬季大陆降温比海洋快副极地低气压带(3)西北东北(4)西南夏季,随着气压带、风带的北移,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向北越过赤道后,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向右偏转成西南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性移动探究点三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案例探究】是谁总在帮俄罗斯人?1812年11月初,横扫欧洲战场的拿破仑军队因遭遇北风怒号、风雪交加的恶劣天气,被俄军以少胜多打得溃不成军,拿破仑几乎是只身逃回巴黎。无独有偶,1941年11月13日,莫斯科风雪交加,气温降到30C,使入侵的德国因冻伤大量减员,汽油凝固,装甲车、坦克动弹不得,使希特勒的美梦也在同一个地方夭折,事实上这一切都是俄罗斯的大陆性气候在作怪。 结合材料探究:(1)拿破仑军队和德国军队本土所在的西欧主要气候类型是什么?该气候类型的特点和成因是什么?(2)德国军队进攻的莫斯科的气候类型是什么?主要气候特点是什么?提示(1)西欧主要气候类型是温带海洋性气候,该气候类型的特点是终年温和湿润,成因是终年受来自大西洋的西风影响。(2)莫斯科是温带大陆性气候,该气候类型的特点是冬寒夏热,气温日较差,年较差大,降水较少。【反思归纳】1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对于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这部分内容,除了结合气候类型及其特征记忆外,还可借助规律加以分析。(1)对于气温来说,主要考虑纬度因素,即根据其所在纬度判断热量带,从而考虑其气温状况。从赤道到两极方向,热量带由热带过渡到寒带,气温也逐渐降低。(2)对于降水来说,主要考虑不同气压带和风带的大气运动状况(是否含有丰富的水汽或者具备降温过程),具体如下表所示。气压带或风带关键信息点对降水的影响典例气压带垂直运动是上升还是下沉低气压带盛行上升气流,降水多赤道低气压带高气压带盛行下沉气流,降水少副热带高气压带风带水平运动的海陆方向风从海洋吹向陆地,降水多西风影响的大陆西部地区风从陆地吹向海洋,降水少东风影响的大陆西部和中部地区水平运动的纬度方向风从低纬度吹向高纬度,降水多中纬西风带风从高纬度吹向低纬度,降水少极地东风带2.气压带、风带、气候类型的对应分布(以北半球为例)(1)单一气压带、风带影响下形成的气候类型及其特点气压带、风带形成的气候类型气候特点常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热带雨林气候终年高温多雨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或信风带控制热带沙漠气候全年炎热,干旱少雨常年受极地高气压带控制冰原气候全年严寒,降水稀少常年受西风带控制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温和多雨(2)气压带和风带交替控制形成的气候类型及其特点气压带、风带形成气候类型气候特征赤道低气压带热带草原气候高温多雨为湿季信风带高温少雨为干季西风带地中海气候冬季温和多雨副热带高气压带夏季炎热干燥【即时巩固】下图为气候类型分布模式图,图的左侧是某季节影响气候形成的气压带、风带位置示意图;模式图下方为四地的气候资料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关于气候类型,对应正确的是()A甲 B乙C丁 D丙(2)图中A气压带的名称是_;根据图中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可以判断出图示地区的季节是_季。(3)图中气候类型的成因是_;气候类型分布的一般规律是_(要说明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解析由图示纬度及海陆位置可知,分别是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或季风性湿润气候。甲气候类型全年高温多雨,为热带雨林气候;乙气候类型最冷月平均气温在0C以上,夏季降水多,冬季降水少,为亚热带季风气候;丙气候类型最冷月均温在0C以上,冬雨夏干,为地中海气候;丁气候类型最冷月均温在0C以下,夏季降水多,冬季降水少,为温带季风气候。答案(1)C(2)副热带高气压带夏(3)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或信风带的控制南北纬4060之间的大陆西岸知识结构晨背索引1说出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2说出近地面气压带、风带的分布位置、气流方向和移动规律。3说出气压带、风带的特点及对气候的影响。4说出季风环流的形成过程。5说出不同地区冬夏季风的风向、特点及对气候的影响。对点练一三圈环流右图中表示气压带,表示风带,读图,回答12题。1有关图中气压带和风带的正确判断是()A低气压带冷暖空气相遇形成B低纬信风带东南风C高气压带空气冷却下沉形成D中纬西风带西南风2与图中气压带和风带分布时间一致的地理现象是()A江淮地区出现梅雨天气B华北平原正值麦收C东北地区受洪水危害严重D济南昼开始短于夜解析第1题,气温高,气流上升;根据风向的偏转情况判断该图示意北半球的气压带、风带情况,故处信风带为东北风;高气压带的形成是由于动力原因(堆积下沉);北半球中纬西风带的风向是西南风。第2题,结合图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特点知,此时为北半球春分日或秋分日,四个选项中,只有D项可能发生。答案1.D2.D对点练二季风环流读印度洋季风示意图,回答34题。3图中盛行风的性质是()A暖湿 B冷湿 C热干 D冷干4与盛行风形成无关的是()A气压带、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B海陆轮廓C海陆热力性质差异D地转偏向力解析第3题,盛行风为西北风,其从低纬度吹向高纬度,从海洋吹向陆地,所以其性质为暖湿,A正确。第4题,盛行风是冬季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欧亚大陆形成高压,北半球南亚地区盛行东北风,受风带、气压带季节移动及地转偏向力影响,南亚东北风进入南半球后左偏形成西北风,所以与该风形成无关的是海陆轮廓,B符合题意。答案3.A4.B对点练三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5下图中M、N海域均是世界优良渔场。读图回答下题。从大气环流对天气的影响分析,比较M、N两渔场捕捞作业的天气条件。解析本题以渔场捕捞作业的天气条件为切入点,考查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N所处的海域全年受盛行西风影响,多阴雨天气,风浪大;M所处的海域冬季受盛行西风影响,与N地相同,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盛行下沉气流,海面风浪小。答案冬半年M渔场和N渔场都盛行西风,阴雨天气多,海面风浪大;夏半年N渔场仍盛行西风,而M渔场受副热带高压影响,多晴朗高温天气,海面风浪小。课后作业基础冲A练(2017河南焦作一中)读图,完成12题。1若图示为三圈环流中的低纬环流,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图示为北半球的低纬环流Bb气压带的成因为热力因素Ca气压带控制的区域干燥DQ地位于信风带2若图示地区在北半球,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b气压带影响下气候干燥BQ地盛行东北风Ca为副热带高气压带D该环流属于高纬环流解析第1题,低纬环流位于赤道低气压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之间,从b气压带盛行上升气流可知,其为赤道低气压带,由此可以判断图示环流位于南半球。第2题,若图示地区在北半球,根据图中各气压带的气流运动方向和相对位置,可以判断该图为北半球的中纬环流,图中a为副热带高气压带,b为副极地低气压带,在其影响下气候湿润,Q地处西风带,盛行西南风。答案1.A2.C读北半球三圈环流示意图,完成34题。3下列正确表示c气压带两侧大气运动的是()4空气上升或流向高纬度,水汽易遇冷凝结产生降水。图中降水较多的气压带和风带有()Aa、b、e Bb、c、d Ca、d、e Dc、d、e解析第3题,c气压带为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南侧为东北信风带,北侧为中纬西风带(西南风)。第4题,空气上升的气压带是a、e,流向较高纬度的是d风带,e处为副极地低气压带,冷暖气流交汇易形成极锋。答案3.D4.C下图中甲、乙、丙分别为某月份三个不同大气活动中心,且乙活动中心达到一年中势力最强盛期。读图,完成57题。5图中所示月份最可能是()A1月 B4月 C7月 D10月6图示月份我国华北地区气候特征是()A高温少雨 B温和多雨C高温多雨 D寒冷干燥7图示月份图中三处的主导风向分别是()A西北风东北风东北风B东南风西南风东南风C东南风西南风东北风D西北风东北风东南风解析第5题,根据不同时间大气活动中心的分布可知,图中甲为亚洲低压,乙为夏威夷高压,夏威夷高压势力最强的时间为7月份。第6题,我国华北地区为温带季风气候,7月份盛行东南季风,正值雨季,且气温最高。第7题,位于东亚东部海域,受海陆热力性质的影响,7月盛行东南风;位于阿拉伯海,7月气压带、风带北移,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偏转成为西南季风;地位于澳大利亚西北海域,7月气压带、风带北移,受东南信风控制。答案5.C6.C7.B8下图为某区域某季节季风环流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我国东部地区季风环流形成的根本原因是_,该图反映了北半球_(季节)的季风环流。(2)该季节甲处形成了_(高或低)气压中心,在其控制下多出现_天气。(3)乙处的风向为_,丙处位于_(风带)。(4)此季节,图中赤道低气压带处于一年中偏_(南或北)的位置,受该气压带影响,丁地气候特征为_。解析图示风向自内陆吹向海洋,应是北半球的冬季。甲地处欧亚大陆内部,受亚洲高压控制,形成寒冷干燥的天气。此季节,图中赤道低气压带处于一年中偏南位置,在其控制下,丁地天气高温多雨。答案(1)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冬季(2)高晴朗(或干冷)(3)西北(或偏北)东南信风带(4)南高温多雨能力达标练下图是地球表面某完整的气压带及风带,读图完成12题。1该气压带可能是()A极地高气压带 B赤道低气压带C副热带高气压带 D副极地高气压带2该风带的风向是()A西南风 B东南风 C东北风 D西北风解析图示区域朝任何方向都是南方,应为北极点,为极地高气压带。该风带盛行东北风。答案1.A2.C甲地(位置见下图)气温年较差较小,58月降水稀少。据此完成34题。3甲地气温年较差较小的主要原因是()A海拔较高 B纬度较低C距海较远 D植被较好4甲地58月降水稀少的主要原因是()A处在盛行西风的背风坡B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C受干燥的东北信风影响D受高纬干冷气流影响解析第3题,由图可知甲地处低纬度,全年气温均较高,气温年较差较小,B正确。第4题,58月气压带和风带北移,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甲地,盛行下沉气流,降水稀少,B正确。答案3.B4.B5下图所示半岛夏季沿海地区气温可达46 ,内陆则高达49 。读图,该半岛夏季干热的主要原因是()A沿岸暖流的增温作用B受干热的西北风影响C背风坡增温效应较强D受干热的西南风影响解析本题考查区域定位及大气环流知识。通过图中的信息可判断该半岛为阿拉伯半岛。夏季,随着气压带、风带北移,南半球的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偏转成西南风影响该半岛。因风由陆地吹向海洋,故该半岛夏季干热。答案D下图为某月30N附近气压分布示意图(单位:hPa),读图完成67题。6乙气压中心的形成主要是由于()A海洋与陆地热力性质差异B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C气流在高空堆积被迫下沉D受冷气团顶托,暖气团抬升7此季节()A澳大利亚墨累达令盆地的农民正忙于收割小麦B美国的新奥尔良与南非的开普敦都处于雨季C北亚的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正值凌汛D北京市太阳高度的日变化幅度为一年中最小解析第6题,(30N,6090E)附近为印度半岛,图示印度半岛出现低压中心,是由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形成的。第7题,当印度半岛出现低压中心时为北半球夏季,北亚河流正处于汛期;北京太阳高度的日变化幅度较大;南半球为冬季,墨累达令盆地的农民忙于放牧;美国的新奥尔良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开普敦属于地中海气候冬季温和多雨。答案6.A7.B8图甲为地表三圈环流局部剖面图,N为北极点;图乙为某季节某半球近地面风带分布模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1)图甲中表示纬度为30、60的字母分别是_、_。(2)图甲中B处风带名称是_,它与图乙中_(a或b)风带的风向一致。(3)写出图甲中C处气压带和D处风带的名称。(4)分别分析N、E两气压带的形成原因。解析第(1)题,由图甲中N为北极点,结合三圈环流的分布规律可知30N和60N的位置。第(2)题,B风带为北半球的东北信风带,它与图乙中的a是一致的。第(3)题,结合图甲大气环流分布图,知C、D分别为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第(4)题,结合以上分析可知,N为北极点,应是极地高气压带,为热力因素形成的冷高压;E为副极地低气压带,为动力因素形成的冷低压。答案(1)CE(2)东北信风带a(3)C为副热带高气压带,D为西风带。(4)N地位于高纬,气温低,空气收缩下沉形成高压(即热力原因);E地位于60N附近,来自低纬的暖气流与来自高纬的冷气流相遇,暖而轻的暖气流爬升到冷而重的冷气流之上,使近地面形成低压(即动力原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