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常州市礼嘉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6262488 上传时间:2020-02-21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5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常州市礼嘉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江苏省常州市礼嘉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江苏省常州市礼嘉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高二年级历史期中教学质量调研试卷一、单选题(每题3分,共60分)1左传记载:“ (周)王夺郑伯(郑庄公)政,郑伯不朝。秋,王(令)诸侯伐郑,郑伯击之。(周)王卒大败,祝聃(郑庄公的臣下)射(周)王中肩。”据此可知()A中央集权制度遭到削弱B诸侯争霸局面开始出现C周天子的权威受到挑战D天子与诸侯的关系融洽2据史载,明清时期,建宗祠、修宗谱、定族规的风气极为兴盛,几乎没有不立祠堂的宗族。安徽歙县棠樾鲍氏是明清著名的商人世家,资财雄厚,其宗祠建于棠樾村口,祠前石路上至今耸立着七座由明清两代帝王御赐匾额的石牌坊,足见当年之壮观。祠堂祭祖是宗族最重要的活动,族中16岁以上的男子必须出席祭礼,族人违犯族规家法,要在祠堂以祖先的名义执行处罚。这说明()A宗祠兴盛与当地经商风气直接相关B宗族势力发展对中央集权明显不利C传统礼教因宗族势力发展而焕发生机D中国古代具有家国一体的文化特质3表1反映了秦汉时期山东部分地区郡县设置情况 表1 秦汉时期山东部分地区郡县设置情况表 古国 始封 国都今地 存灭 始置州郡县时期 莒 少昊后赢娃国,周武王封之于莒。 莒县 历夏商、周武王又封之于莒,战国时灭于楚。 秦因置(莒)县 薛 黄帝十二世孙奚仲为夏车正,禹封为候。 藤州市东薛城 历夏商西周,至战国灭于齐。 秦因置郡,西汉废郡为县。 鲁 用武王封弟用公旦于曲阜。 曲阜市 历西周春秋,战国为楚所灭。 西汉置县属鲁国,西晋始置郡。 单 有虞氏舜帝师所封。 单县 春秋时为鲁单父邑 西汉因置单父县 对表1所反映的情况的合理解释是()A姬姓是西周时期分封的主体B秦汉郡县往往沿袭先秦古国国名C兼并战争严重破坏先秦文明D以郡统县的传统发端于秦汉时期4秦朝建立之初,统治集团原本希望在博采先秦诸子百家之长的基础上构建新官学体系,但博士淳于越等人以古非今,以私学非议政府决策,不利于君尊臣卑的现实政治秩序。为此,秦朝()A开始采用法家治国思想B焚书坑儒,思想专制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博采众长,兼容并包5“西周的这套制度,尽管对周帝国的迅速扩张贡献极大,但是经过四百年左右的发展,这套制度在所谓春秋时代土崩瓦解。经战国终为秦制所彻底替代。”文中“秦制”指()A王位世袭制B分封制C宗法制D郡县制6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说道:“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这一现象出现于()A公元3世纪后期B公元3世纪前期C公元前3世纪后期D公元前3世纪前期7秦朝在郡一级地方,除了郡守以外,设有郡尉和郡监两个郡一级长官。郡尉和郡监与郡守平级,可自行任命署吏,直接听命于中央。与此相似的是,在一县之内,亦分别设置令(长)、尉、监。由此可见,秦朝()A地方所有署吏均由中央任命B中央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C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体系D中央军政大权均掌握在皇帝手中8“唐制,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还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撰奉行而已。”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对此制度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中书省负责草拟,下辖六部B门下省地位最高,掌握决策权C尚书省地位低下,没有权力D三省长官皆宰相,相权被分散9“唐朝那是个火热的年代,是个经常亮肌肉的年代,每个人都有机会改变自己的命运,寒门出宰相,士兵成将军。”这里“改变自己的命运”主要途径是()A世袭爵位B察举征召C科举考试D高官举荐10元大德九年,中书省下达公文,谴责各行省应决不决,“泛滥咨禀”的做法。然而,对“重事并创支钱粮”,仍重申“必合咨禀”的旧制。中书省此举的真实意图是()A加强中央对地方有效控制B摆脱地方繁重政务的干扰C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兼顾D创造条件扩大地方自主权11吕思勉为晋朝惋惜:“然而大权始终为自北南迁的贵族所把持,使宋武帝(出身贫寒)一类的人物,直到晋末,才得出现于政治舞台上,这也是一笔很大的损失。”造成这一损失的制度原因是()A世官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12“大唐贡士之法,多循隋制。上郡岁三人,中郡二人,下郡一人,有才能者无常数。其常贡之科,有秀才,有明经,有进士,有明法,有书,有算。”与材料中“贡士之法”密切相关的是()A察举制B九品中正制C科举制D军功爵制13“在宰相制度的变革中,一个明显的趋势是宰相的人数增加,形成一种互相配合、互相制衡的集体权力,对皇权的制约有所加强”。以下最能体现这一趋势的是()A秦朝三公九卿制B汉朝郡国并行制C唐朝三省六部制D元朝的行省制度14明史刘健传中记载到:孝宗时刘健与李东阳、谢迁俱在内阁,“三人同心辅政,竭情尽虑,知无不言。(孝宗)初或有从有不从,既乃益见信,所奏请无不纳”。材料体现了()A内阁拥有决策大权B军机大臣权力日重C内阁地位逐渐上升D君权和相权的矛盾15清史稿记载:“(军机处)初祗秉庙谟商戎略而已,厥后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矣。”据此,对军机处理解不正确的是()A最初因处理军务而设立B逐渐成为最重要的中枢机构C辅助皇帝处理军国大事D已取代内阁获得法定的地位16古代雅典城邦任何法令的出台,首先需要某一公民发起政治倡议、提出议案,然后由议事会和主席团召集会议、筹备事项、主持公民大会进行讨论,最终由公民大会作出决定。这反映了古代雅典()A民主运作方式公开透明B法律注重保护平民权益C司法审判程序严格规范D公民参政议政态度积极17学者罗伯特勒纳说:“梭伦赋予富裕者以巨大政治权利的办法平息富人的不满。根据这一制度,富人(而不是世袭贵族)成了统治阶级的主角:最富有的雅典人最为重要,他们可以单独执政。”勒纳认为这一措施的进步性主要体现在()A有利于雅典商品经济的发展B恢复了雅典债务奴隶的自由C打破了贵族垄断政权的局面D标志着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18“克利斯提尼用全新的、基于理性的体制,代替沿袭已久的颇具权威的惯例,意在用对整个城邦的忠诚替代传统的对部落和氏族的忠顺。”与材料直接相关的改革措施是()A设立四百人议事会B成立十将军委员会C建立十个地区部落取代血缘部落D发放“观剧津贴”19德国文学家歌德说,罗马法“如同一只潜入水下的鸭子,虽然一次次将自己隐藏于波光水影之下,但却从来没有消失,而且总是一次次抖擞精神地重新出现”。对罗马法的理解正确的是()A对近代欧美国家立法司法产生重要影响 C所维护的民主共和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B为欧洲近代社会确立了行为规范与秩序 D不断地改变了近现代欧洲历史发展方向20某同学为“古罗马的政治文明”的课题作了一幻灯片提纲,你认为哪一项应该修改() 二、材料阅读(共计60分)21(11分)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 柳宗元封建论 材料二 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长民者”指管理百姓的人)皆居民上,以尽其才,而治民之纪,亦何为而非天下之公乎? 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一 材料三 行省虽然拥有经济、军事、行政等权力,但这些权力都是元廷让渡给地方的,最终的决定权还操控在中央的手中,因此行省权力大而不专,这决定了它只能为朝廷集权服务。而行省行政区划中采取犬牙交错的划分原则,又从客观上瓦解了地方割据的地理条件。 中国论文网 材料四 任何制度,断无二三十年而不变的,更无二三百年而不变的。但无论如何变,一项制度背后的本原精神所在,即此制度之用意的主要处则仍可不变,于是每一项制度,便可循其正常轨道而发展。此即是此一项制度之自然生长。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请回答: (1)材料一论述到的西周、秦朝和汉初的三项政治制度分别是什么?(3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郡县之制”的历史作用。(3分) (3)据材料三,说明元朝行省制度为什么能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4分) (4)政治制度“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但其“本原精神”“仍可不变”。综合上述材料,说明材料四中的“本原精神”是指什么?(1分)22 (14分)社会发展和形势变化是推动制度变革的重要因素。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西周的封建是层层分封,而汉代封建只有一层分封,诸侯王国以下依然是郡县制,每个王国领有三四郡、五六郡不等。除了诸侯王以外,刘邦又分封萧何、张良等一百多位功臣为列侯,建立侯国,这些侯国的地位与县相当,但直属中央。因此,汉代封建只是郡县制的变形,并没有完全回到西周封建的道路上去。 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材料三 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注:即通过行省官员集体开会共同负责),行省官员通常由左丞相、平掌、右丞、左丞、参知政事等六七人组成。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显而易见,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 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说明战国时期“诸侯更相诛伐”的原因,指出秦朝解决这一困局的措施。(4分) (2)据材料二,指出汉初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为什么说“汉代封建只是郡县制的变形”?(4分) (3)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说明“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的理由。(4分) (4)综合以上材料,谈谈对古代中国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认识。(2分)23 (11分)在中国古代强化君主专制过程中,存在着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划分君、相的权限成了历代政治制度设计中的重要事情。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秦代的朝廷,主要由“三公”和诸卿组成。“三公”,即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从制度上说,秦朝应有太尉的官位,实际上大概未曾具体选任担当这一职务的官员。 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 中书省起草诏书后,呈送皇帝,(皇帝若同意)画一敕字。经画敕后,即为皇帝的命令,然后行达门下省,待门下省加予复核。若门下省反对此项诏书,即将原诏书批注送还中书省重拟。若诏敕获得门下省同意,送尚书省执行。尚书省则仅有执行命令之权。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三 近四十年来,普遍的有一种误解,以为在民国成立以前,几千年以来的政体全是君主专制的,甚至全是苛暴的、独裁的、黑暗的,这话显然有错误。在革命前后持这种论调以攻击君主政体,固然是一个合宜的策略。至少除开最后明清两代的六百年大体上说,一千四百年的君主政体,君权是有限制的。 吴晗历史的镜子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秦代“三公”的主要职责。试分析秦代太尉一职从未授予大臣的原因。(4分) (2)据材料二,分析唐代宰相制度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制度的作用。(3分) (3)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明清两代君主专制强化的表现。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三中“一千四百年”的古代中国历史中限制君权的因素有哪些?(4分)24 (14分)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与完善,不仅影响着中国社会的政治文化面貌,也影响着士人阶层的个人命运。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四科取士”为:“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 后汉书百官志注 材料二 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二者苟然,则荜门蓬户之俊,安得不有陆沉者哉! 隋唐五代史论集 材料三 (隋朝)明确规定九品以上地方官一律由尚书省所属吏部任免,每年由吏部进行考核。与此同时,选举权也集中到中央。代之以科举制。科举制的特点是通过考试来选拔人才,首先设立秀才、明经等科一律按才学标准录取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放宽录取标准。 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四 贫苦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否则虽富不荣因此之故,前清时代,无分冬夏,几于书声遍野,夜静三更,钻研制义。是皆科举鼓励之功有甚于今日十万督学之力也。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与之对应的选官制度及其选官标准。(4分) (2)据材料二指出两晋时期的选官制度,并结所学知识分析其弊端。(4分) (3)据材料三、四,分析科举制的积极作用。(4分) (4)综合上述材料,从选拔标准和选拔方式的角度指出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趋势。(2分)25 (10分)民主政治起源于希腊,对近现代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雅典)最初为君主政体,不久让位于由九个执政官主持的寡头政治。他们全是贵族。急速发展的贸易创造出一个强有力的中产阶级,他们同失去产业的农民联合,要求政治自由化。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我们雅典)让一个人负担公职优先于他人的时候,所考虑的不是某一个特殊阶级的成员,而是他们所具有的真正才能。在我们这里,每一个人所关心的,不仅是他自己的事务,而且也关心国家的事务一个不关心政治的人,我们不说他是一个注意自己事务的人,而说他根本没有事务。我们雅典人把决议提交适当的讨论,因为我们认为言论和行动间是没有矛盾的,最坏的是没有适当地讨论其后果,就开始冒失行动。 伯利克里在阵亡将士葬礼上的演说 材料三 (雅典民主政体的根本缺陷)在于它把权力交给所有的公民,不需要国家管理者具有专长,不要求他们具有真知灼见。一个国家应当由既有专业知识又有道德的人去治理,统治不是有王笏的人,不是偶然选中的人,不是攫取财富的人,不是使用强术骗术的人,而是有统治知识的人 。 苏格拉底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政治自由化”指什么?雅典民众要求“政治自由化”的经济基础是什么?这种“政治自由化”确立的标志事件是什么?(3分) (2)据材料二,分析雅典民主政治有哪些优势?(3分)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雅典民主政治的缺陷有哪些?(2分) (4)据所学知识,指出雅典民主政治对雅典和世界各产生了怎样的重大影响?(2分)参考答案及解析1【答案】C 【解析】周天子是天下共主,权威受到挑战?与材料中“郑伯不朝”“(郑庄公的臣下)射(周)王中肩”相符,故选C项;周朝中央集权制度尚未建立,与材料中“(周)王”不符,排除A项;材料中“周郑交恶”“王(令)诸侯伐郑,郑伯击之”不是诸侯争霸,排除B项;关系融洽与材料中“郑伯不朝”“(郑庄公的臣下)射(周)王中肩”不符,排除D项。2【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明清时期,建宗祠、修宗谱、定族规的风气极为兴盛,几乎没有不立祠堂的宗族”,在国家的治下,宗族血缘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体现了中国古代家国一体的特色,故选D项;根据材料“安徽歙县棠樾鲍氏是明清著名的商人世家”,仅是一个例证,排除A项;材料不能反映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问题,排除B项;“统礼教因宗族势力发展而焕发生机”,描述了一种历史现象,不能反映深层问题,排除C项。3【答案】B 【解析】从表中内容看,先秦时代,山东地区封国林立,随着秦汉这些古国渐趋埋灭,而后继朝代的大多郡县名却以这些古国名为名,故选 B项;材料中只有鲁国是姬姓封国,不能说明姬姓是西周时期分封的主体,排除A项;并战争严重破坏了西周的分封制度形成郡县,有利于中央集权,以此不能说明严重破坏先秦文明,排除C项;以郡统县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盛行于秦汉,排除 D项。4【答案】B 【解析】“但博士淳于越等人以古非今,以私学非议政府决策,不利于君尊臣卑的现实政治秩序”针对这种现象,秦朝思想思想专制,焚书坑儒,故选B项;法家治国思想是在秦朝之前的秦国就采用的,排除A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汉朝时期采用的政策,排除C项;“统治集团原本希望在博采先秦诸子百家之长的基础上构建新官学体系”表明博采众长,兼容并包是原本的措施,后来实行思想专制,焚书坑儒,排除D项。5【答案】D 【解析】西周的这套制度是分封制在秦朝时期被郡县制取代,故选D项;西周的王位世袭制被秦朝继承了,排除A项;秦朝废分封推行郡县制,排除B项;宗法制在春秋战国时期就逐渐瓦解了,排除C项。6【答案】C 【解析】题干中“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反映的是秦朝统一天下,时间为公元前221年,故选C项;公元3世纪后期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排除A项;公元3世纪前期是东汉末期,排除B项;公元3世纪前期还是战国末期,天下还未统一,排除D项。7【答案】C 8【答案】D 【解析】三省制下长官均是宰相,使相权一分为三,加强了皇权,故选D项;尚书省下辖六部,排除A项;三省地位平等,排除B项;尚书省负责执行,排除C项。9【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实行科举制度,扩大了统治基础,拓宽了平民子弟通向社会上层的通道,故选C项;世袭制度为先秦官吏选拔制度,排除A项;察举制度为汉代主要选官制度,排除B项;高官举荐不是唐代主要官吏选拔形式,排除D项。10【答案】C 【解析】据材料“泛滥咨禀”可知中书省给予了地方一定的自主权,“必合咨禀”说明有些决策必须服从中央,故中书省此举的真实意图是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兼顾,加强中央对地方有效控制不合题意,故A项错误;摆脱地方繁重政务的干扰不合题意,故B项错误;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兼顾符合题意,故C项正确;创造条件扩大地方自主权不合题意,故D项错误。11【答案】C 12【答案】C 13【答案】C 14【答案】C 15【答案】D 【解析】材料“初祗秉庙谟商戎略而已”,最初因处理军务而设立,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材料“厥后军国大计,罔不总揽”,逐渐成为最重要的中枢机构,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军机大臣跪受笔录,辅助皇帝处理军国大事,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材料“盖隐然执政之府矣”,但是军机处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其设立取决于皇权的需要,并没有获得法定的地位,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16【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需要某一公民发起政治倡议、提出议案,然后由议事会和主席团召集会议、筹备事项、主持公民大会进行讨论,最终由公民大会作出决定”可以得出雅典民主的运作方式公开透明,故选A项;材料强调的是雅典民主的运作方式,没有涉及法律注重保护什么人的权益,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雅典民主的运作方式,而不是司法审判程序,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雅典民主的运作方式,不涉及公民参政议政态度,排除D项。17【答案】C 18【答案】C 【解析】四百人议事会是梭伦改革而非克利斯提尼改革的政治举措,故A项错误;十将军委员会虽然是创立于克利斯提尼改革时期,但它却是以十个地域部落为前提的,故B项错误;克利斯提尼改革用十个地域部落取代以往的四个血缘部落,有利于“用对整个城邦的忠诚替代传统的对部落和氏族的忠顺”,故C项正确;发放“观剧津贴”是在伯利克里而非克利斯提尼时期,故D项错误。19【答案】A 【解析】材料体现罗马法影响深远,对近代欧美国家立法司法产生重要影响,故A项正确;不同社会形态下的行为规范和秩序不尽相同,故B项错误;罗马法曾用于罗马建城、共和时期和帝国时期,有利于维护统治,而非维护民主共和,故C项错误;罗马法影响近代欧洲社会的发展而非决定发展方向,故D项错误。20【答案】B 21【答案】(1)制度:西周:分封制;秦朝:郡县制;汉初:郡国并行制。(3分) (2)作用:利于维护国家稳定;任用有才之人管理百姓;形成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3分,任意三点即可) (3)原因:行省权力大而不专;采取犬牙交错的区划原则。(4分) (4)精神:加强中央集权,抑制地方独立性。(1分)22【答案】(1)原因:王室衰微;分封制、宗法制逐步瓦解;血缘关系逐渐疏远。(任答2点,2分) 措施:统一国家;推行郡县制。(2分) (2)制度:郡国并行制(2分) 原因:诸侯王国以下依然是郡县制;侯国直属中央。(2分) (3)理由:行省拥有大权,但受中央节制;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集体议事;部分地方由中书省直接管理。(任答2点,4分) (4)认识:在继承中不断变革;妥善处理集权与分权的关系。(2分)23【答案】(1)职责:丞相为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监察百官,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太尉,管理全国军务。(3分) 原因:便于皇帝直接掌管兵权,加强皇权。(1分) (2)特点: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分散;相互牵制和监督。(2分) 作用:削弱相权,加强君主专制(1分) (3)表现: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增设军机处。(2分) 因素:相权的牵制;君权神授、天人感应思想;儒家伦理道德。(2分,其他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24【答案】(1)制度:察举制(1分) 标准:德行、才学、明法、意志谋略、孝悌(任答三点给3分) (2)制度:九品中正制(1分) 弊端:中正独揽人才的选拨与评判;世家大族垄断高级官职; 寒门才俊遭到埋没。(3分) (3)作用:官吏任免权和考核权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相对公平公正;逐步放宽录取标准,扩大了统治基础;促进社会向学风气的形成。(4分) (4)趋势:选拔标准:从重品行、重门第到重才学;从地方举荐、官员个人评定到国家统一考试选拔。(2分)25【答案】(1)“政治自由化”:民主政治。(1分) 经济基础:奴隶制工商业和海外贸易的发展。(1分) 标志:克利斯提尼改革。(1分) (2)优势:有利于选拔人才;能充分调动公民参政议政的积极性;避免盲目决策。(3分) (3)缺陷:不同素养的人享有同等的民主权利,会导致权力的滥用和误用;雅典民主具有狭隘性,享有公民权的仅是成年男性公民,而广大的奴隶、妇女和外邦移民则没有公民权。(2分) (4)影响:使雅典在精神文化领域取得了辉煌成就;为近现代西方政治制度奠定了最初的基础。(2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