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 第六单元 文无定格贵在鲜活 第二十四课 游沙湖 苦斋记教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6261749 上传时间:2020-02-21 格式:DOC 页数:105 大小:12.3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 第六单元 文无定格贵在鲜活 第二十四课 游沙湖 苦斋记教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5页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 第六单元 文无定格贵在鲜活 第二十四课 游沙湖 苦斋记教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5页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 第六单元 文无定格贵在鲜活 第二十四课 游沙湖 苦斋记教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二十四课 游沙湖 苦斋记新课入门须知 知作者1游沙湖苏轼见新城道中(其一)相关介绍。2苦斋记刘基(13111375),汉族,字伯温,青田县南田乡人,故称刘青田,元末明初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明朝开国元勋,明洪武三年(1370年)封诚意伯,故又称刘诚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赠太师,谥号文成,后人称他刘文成、文成公。刘基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与宋濂、叶琛、章溢合称浙东四大名士。他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并尽力保持国家的安定,因而驰名天下,被后人比作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称刘基为“吾之子房也”。在文学史上,刘基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中国民间广泛流传着“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的说法。他以神机妙算、运筹帷幄著称于世。知背景1游沙湖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只是一个虚衔,无权过问公事),安置在本州居住。次年二月,他到达黄州,一直住到元丰七年才离去。元丰五年(1082)三月,苏轼因治病求医,在庞安常家住了几天(见与陈季常),病好以后,又和他同游清泉寺,游沙湖就是这时写的。2苦斋记在旧社会,士大夫阶层生活优越,常常在住室之外,另辟一些房舍,作为闲居读书之所,这就是通常说的书斋。为了表示风雅,又常常为书斋写一些解说文字。一般称为斋记。记可以由自己写,也可以请别人写。这篇文章是书斋主人章溢请刘基写的一篇记。这种性质的文章,一般要包括两项内容:一是斋的情况,着重写景物布置;一是斋的意义,着重写主人的襟怀。这篇文章就是这样写的。知常识1书斋雅趣中国的文人在写作之余,多有为自己的书斋命名的雅趣。这些书斋的名字,有的反映了作者的志向,有的寄托了自己的情怀,或自勉,或自嘲,让人不禁大开眼界,涉之成趣。(1)南宋诗人陆游晚年的书屋叫“老学庵”。据陆游在老学庵诗自注中说:“予取师老而学如秉烛夜行之语名庵”,意为要活到老学到老。(2)近代学者梁启超的书斋。“饮冰室”出自庄子人间世:“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形容心情焦虑,内心烦躁,故而饮冰。以此命名,暗示了他忧国忧民的思想。(3)1924年,鲁迅寓居北京阜城门外西三胡同,由于鲁迅支持学生运动,被当时的“正人君子”诬蔑为“学匪”,所以鲁迅就把自己的书屋命名为“绿林书屋”来反击反动文人对他的诬蔑。2名号志趣(1)词人辛弃疾,重视农业,做官时提倡力田,奖励耕战,晚年退居农村,“更从老农以学稼”,自号“稼轩”。(2)爱国诗人陆游,忧世愤俗,被权贵讥为不守礼法,他就自号“放翁”,以抒发对他们的蔑视。(3)欧阳修晚年自号“六一居士”,是以一万卷书、一千卷金石文、一张琴、一局棋、一壶酒,再加上他本人一老翁来取号,表达了典型的文人情趣。(4)明朝风流才子唐伯虎,自号“六如居士”,“六如”,按他自己的说法即人生如幻、如梦、如泡、如影、如露、如电,正好是失意文人消极情绪的抒发。游沙湖一、一词多义1相因往相田 动词,观察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副词,互相2疾疾愈,与之同游清泉寺 名词,病尝问衡天下所疾恶者 动词,痛恨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形容词,强,猛烈3是是日剧饮而归 代词,这觉今是而昨非 形容词,正确惟兄嫂是依 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二、词类活用1名词的活用(1)名词作动词君看流水尚能西 西:向西去(2)名词作状语下临兰溪,溪水西流 西:向西2形容词作动词闻麻桥人庞安常善医而聋 善:擅长三、文言句式1判断句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为”为判断词)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也”表判断)2省略句遂往求疗(“遂”前省略主语“予”)苦斋记一、通假字1覆之以茆 茆通茅,茅草2楛竹之笋 楛通苦3其槚荼亦苦于常荼 荼通茶,茶的古体字4燕坐于华堂之上 燕通宴,安闲5籍柔覆温之躯 籍通藉,垫6室十有二楹 有通又,用在整数与尾数之间二、古今异义1于是鲜支、黄蘖、苦楝、侧柏之木古义:在此今义:表承接连词2食之可以清酒古义:可以用来今义:表示可能或能够;表示许可三、一词多义1焉剑溪之水出焉兼词,于此以俟观人风者得焉代词,它于是余有叹焉句末语气词2去山去人稍远动词,距离尽其肉,乃去动词,离开我从去年辞帝京形容词,过去的3修倚修木而啸形容词,长、高乃重修岳阳楼动词,修建修守战之具动词,修理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动词,整饬4乐人莫知其乐也名词,快乐,乐趣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动词,爱好,喜爱四、词类活用1名词作动词野蜂巢其间巢:筑巢故遂择其窊而室焉室:筑室名其室曰苦斋名:命名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苦:使劳苦 劳:使劳累 饿:使饥饿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利:使有利五、文言句式1判断句苦斋者,章溢先生隐居之室也(“者,也”表判断)乐与苦,相为倚伏者也(“者也”表判断)2状语后置覆之以茆(按现代汉语的语序为“(以茆)覆之”) 燕坐于华堂之上(按现代汉语的语序为“(于华堂之上)燕坐”) 一、了解行文脉络作者“闻而悟”乐与苦相为倚伏二、把握文章主旨1游沙湖本文以生动活泼的语言,无拘无束的行文方式,通过描写一个异人庞安常耳聋心明,一处奇景兰溪水向西流,表现了作者风趣、开朗的个性和乐观、积极的精神。2苦斋记本文记述了苦斋的地理环境和物产,以及其主人的生活情况与乐趣、言谈,从而说明苦斋命名的由来与意义,阐发了乐与苦的“相为倚伏”苦生于乐、乐由苦来的辩证关系与生活哲理,批评了膏粱之子只图安逸享乐的思想,表现了苦斋主人甘于苦中求乐的宽阔襟怀。一、阅读游沙湖,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1下列对课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明快地记叙了苏轼和一位聋大夫日常交往的特点,以及同游清泉寺的经历,可谓情趣盎然。B“流水尚西”“黄鸡休唱”表现了作者虽然被贬,但依然开朗、积极、乐观的情怀,为后人所称道。C本文的语言极其朴素、清淡,但写出了非常复杂的情感,并极有层次地表现了感情的变化。D文章写同游清泉寺,对王逸少洗笔泉、兰溪水简略写出,缺少对兰溪景物具体、生动、形象的描写,是作品的一大不足。解析:选D “缺少对兰溪景物具体、生动、形象的描写,是作品的一大不足”错。2下列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于庞安常这样一个“异人”,可记的事迹必然很多,而作者却只突出他“以眼为耳”的“异”,其实也是为了写自己。B“谁道人生无再少?君看流水尚能西”两句,正面运用乐府古词句意。作者病好了,又看见兰溪水向西流,很有感触,所以这样说。C“休将白发唱黄鸡”意思是不要因为自己满头白发就唱起“黄鸡催晓”、朱颜已逝那种消极悲观的歌曲。D本文笔法自由,行文活泼,时而漫记戏言,时而引录词作,表现了作者风趣、开朗的个性和乐观、积极的精神。解析:选B 应该是“反用乐府古辞句意”。二、阅读苦斋记,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斋,一般指书房、学舍;记,一种文体,往往在叙事写景的基础上,抒发情理。本文名为“苦斋记”,顾名思义,可知它“记”的是“斋”之“苦”:苦况与苦义。B本文重点阐发了“苦乐相倚,互为转化”的哲理,批评了膏粱之子只图安逸享乐的思想,赞扬了苦斋主人苦中求乐、恬然自安的宽敞襟怀。C全文以“苦”字起笔发端,又以“苦”字收结终章,即使写乐谈乐,仍由一个“苦”字生发出来,一个“苦”字,贯串始终,前后勾连,互为呼应,脉络分明,中心突出。D章溢先生把自己的隐居之室命名为“苦斋”,是因为这里环境是苦,物产是苦,往来艰苦,人甘于苦,议论言谈亦不离苦,真是目之所见,口之所食,足之所至,心之所想,无一不“苦”。解析:选D “章溢先生把自己的隐居之室命名为苦斋”错,是刘基命名。4下列对这篇文章的具体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作者巧妙地抓住一个“苦”字,把它作为贯串全文的脉络,目之所见,耳之所闻,足之所至,无往而非“苦”也。B“情缘景生”“景与情会”,前一部分的事与景与后一部分的情与理有机结合,浑然一体。C作者运用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化景为趣,化趣为理,启发人们正确看待艰苦的环境,直面坎坷的人生。D文末的议论闪耀着作者思想的光辉,通俗而深刻地阐明了“苦之为乐”和“苦生于乐”的道理,明确人们的“苦乐观”和孟子、赵子的大致相同。解析:选D 人们的“苦乐观”,往往由于精神境界的不同而大相径庭。 游沙湖1语言朴素、自然、清淡从艺术上看,作者以极其朴素、自然、清淡的语言写出了非常丰富复杂的感情,并且有层次地表现了感情的发展变化由寓慨于谐,发展到开朗、积极、乐观,由萧疏简淡的叙述到朗声高唱,思想感情的抒发越来越浓烈,读时令人情不自禁地也要伴随作者歌唱起来。2用笔经济全文只有一百七十二字。写游览所见景物,只简略点出逸少洗笔泉、兰溪水西流。而对兰溪景物的具体、生动、形象的描写,则留到歌词中表现。歌词把静谧幽雅的景色、积极乐观的情绪和精警深刻的人生哲理,浑然无痕地融合起来。在短小的篇幅中,有人物,有事件,有自然景色,有诗情哲理,这一切又似乎是信手拈来,漫笔写成的,充分体现了苏轼随笔小品文的艺术特色。3思想性和哲理性的高度融合作者善于用深邃的眼光观察自然景物,并赋予丰富的想象,把思想性和哲理性高度地融合在一起,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效果。这种高度的艺术技巧,也是值得我们借鉴学习的。苦斋记1角度新颖,引人入胜写一般名山胜水的游记,有雄奇瑰丽之观可以描绘,如“巴陵胜状”之“朝晖夕阴,气象万千”(范仲淹岳阳楼记),泰山奇观之“苍山负雪,明烛天南”(姚鼐登泰山记),皆足以使人心驰神往。而这里所写的“苦斋”,非有林壑之美、台榭之观、往古之胜迹,可以引人入胜,供人凭吊;目之所见,耳之所闻,足之所至,无往而非“苦”也。作者巧妙地抓住一个“苦”字,作为贯串全文的脉络,化景为趣,化趣为理,使人从中领略出无穷的佳趣与妙谛。作者在这里运用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来看待艰苦的环境、坎坷的人生,这便是“化趣为理”。本来是极其寻常的景色,一经作者点染,便成奇观,这是“化景为趣”的艺术手段。2叙议有度,情理毕现“记”这种文学样式,往往由两个大的部件构成。前一个部件,或记人,或记事,或记游,以叙事写景为主;后一个部件,或发感慨,或说道理,以抒情议论为主。没有前一部分的事和景,则后一部分的情和理便无所附丽;没有后一部分的情和理,则前一部分的事和景便没有概括成理论,没有概括出主题。所以两者是有机的结合,是统一的整体。苦斋记就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 素材主题苦与乐 课内提炼苦乐相倚伏古人一般的书斋记,大都写其环境之优美清静,主人之闲适高雅,而苦斋记却着眼在一个“苦”字。不仅位处苦地,而且连四周的动植物都具苦性,在无往而不苦中,主人却乐在其中。文章最后揭示原因,说明了苦乐相倚伏的道理,苦中自有其乐,具有辩证的观点。并进一步点明“天之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井以甘竭,李以苦存,夫差以酣酒亡,而勾践以尝胆兴”,从深一层上说明了命名“苦斋”的深意。课外延伸1王亚南睡三脚床王亚南小时候胸有大志,酷爱读书。他在读中学时,为了争取更多的时间读书,特意把自己睡的木板床的一条脚锯短半尺,成为三脚床。每天读到深夜,疲劳时上床睡一觉后迷糊中一翻身,床向短脚方向倾斜过去,他一下子便惊醒过来,便立刻下床,伏案夜读。天天如此,从未间断。结果他年年都取得优异的成绩,被誉为班内的“三杰”之一。他由于少年时勤奋刻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杰出的经济学家。2名言警句(1)个人的痛苦和欢乐,必须融合在时代的痛苦和欢乐里。艾青(2)生命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的,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冰心(3)与困难作斗争,虽然要历经艰苦,但苦尽甘来,这也是一种乐事。徐特立(4)既然痛苦是快乐的源泉,那又何必为痛苦而悲伤呢?歌德运用点拨刘基在苦斋记中揭示了“苦乐相倚”的道理,王亚南以苦为乐,勤奋读书,终成大家。其实我们的生活不也是这样吗?苦中有乐,乐中也会掺杂着苦,这大概就是生活的真谛吧!苦和乐就是汪洋大海里的一粒水滴,在与其他水滴汇集的时候,已然成了不可缺少的一分子。苦与乐是人生中的配料,缺少了它们,人生的意义就会有所改变,变得无味,就失去了吸引人品尝的资本。在成长过程中,有了苦与乐的作陪,人生才变得有意义,变得有滋有味。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不经历人生的苦难,怎能享受到人生的乐趣,苦中作乐,乃是品味人生的一剂良药。 (时间:40分钟 分值:47分) 一、基础巩固(15分,每小题3分)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颖悟绝人 绝:超过B辄深了人意 了:了解C下临兰溪,溪水西流 临:临近D是日剧饮而归 剧:急促解析:选D 剧:痛快,畅快。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善医而聋 是日剧饮而归B余以手为口 以吾一日长乎尔C今由与求也,相夫子 因往相田,得疾D遂往求疗 旧时栏楯,亦遂增胜解析:选D 均为连词,于是、就。A项,连词,表转折;连词,表顺承。B项,介词,用;介词,因为。C项,动词,辅佐;动词,察看。3下列句中加点词与现代汉语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A颠沛生于不测 B初食颇苦难C.滵曲折,注入大谷 D今夫膏粱之子解析:选B 苦难:古义,味道苦;今义,痛苦和灾难。4下列句子中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A闻麻桥人庞安常善医而聋B下临兰溪,溪水西流C君看流水尚能西D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解析:选D A项,善:形容词用作动词,擅长。B项,西:名词作状语,向西。C项,西:名词用作动词,向西去。5下列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苦斋者,章溢先生隐居之室也B乐与苦,相为倚伏者也C覆之以茆D而彼之乐吾之苦也解析:选C A、B、D三项为判断句,C项为介词结构后置句。二、阅读鉴赏(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游 丹 霞 记(清)袁枚甲辰春暮,余至东粤,闻仁化有丹霞之胜,遂泊五马峰下,别买小舟,沿江往探。山皆突起平地,有横皴,无直理,一层至千万层,箍围不断,疑岭南近海多螺蚌,故峰形亦作螺纹耶?尤奇者,左窗相见,别矣,右窗又来;前舱相见,别矣,后舱又来。山追客耶,客恋山耶?舛午惝恍,不可思议。行一日夜,至丹霞。但见绝壁无蹊径,惟山胁裂一缝如斜锯开。人侧身入,良久得路。攀铁索升,别一天地。借松根作坡级,天然高下,绝不滑履;无级处则凿崖石而为之,细数得三百级。到阑天门最隘,仅容一客,上横铁板为启闭,一夫持矛,鸟飞不上。山上殿宇甚固甚宏阔,凿崖作沟,引水僧厨,甚巧。有僧塔在悬崖下,崖张高幂吞覆之。其前群岭环拱,如万国侯伯执玉帛来朝,间有豪牛丑犀,犁靬幻人,鸱张蛮舞者。余宿静观楼。山千仞衔窗而立,压人魂魄,梦亦觉重。山腹陷进数丈,珠泉滴空,枕席间琮琤不断。池多文鱼在泳游。余置笔砚坐片时,不知有世,不知有家,亦不知此是何所。次日,循原路下,如理旧书,愈觉味得。立高处望自家来踪,从江口到此,蛇蟠蚓屈,纵横无穷,约百里而遥。倘用郑康成虚空鸟道之说,拉直线行,则五马峰至丹霞,片刻可到。始知造物者故意顿挫作态,文章非曲不为工也。第俯视太陡,不能无悸,乃坐石磴而移足焉。僧问丹霞较罗浮何如余曰罗浮散漫得一佳处不偿劳丹霞以遒警胜矣又问无古碑何也?曰:雁宕开自南宋,故无唐人题名;黄山开自前明,故无宋人题名;丹霞为国初所开,故并明碑无有,大抵禹迹至今四千馀年,名山大川,尚有屯蒙未辟者,如黄河之源,元始探得,此其证也。然即此以观,山尚如此,愈知圣人经义更无津涯。若因前贤偶施疏解,而遽欲矜矜然阑禁后人,不许再参一说者,陋矣妄矣,殆不然矣!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间有豪牛丑犀 间:中间B循原路下,如理旧书 理:温习C愈知圣人经义更无津涯 涯:边际D陋矣妄矣,殆不然矣 陋:浅薄解析:选A 间:夹杂。7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僧问丹霞较罗浮何如/余曰/罗浮散漫/得一佳处不偿劳/丹霞以遒警胜矣/又问/无古碑何也B僧问/丹霞较罗浮何如/余曰罗浮散漫/得一佳处不偿劳/丹霞以遒警胜矣又问/无古碑何也C僧问丹霞较罗浮何如余曰/罗浮散漫/得一佳处/不偿劳/丹霞以遒警胜矣/又问无古碑何也D僧问/丹霞较罗浮何如/余曰罗浮散漫得一佳处/不偿劳/丹霞以遒警胜矣/又问无古碑何也解析:选A 结合句意,并注意“曰”“问”等领起性词语在停顿中的作用。8以下句子中,全都直接描写丹霞独特风貌的一组是(3分)( )但见绝壁无蹊径 压人魂魄,梦亦觉重 舛午惝恍,不可思议 崖张高幂吞覆之 天然高下,绝不滑履 山上殿宇甚固甚宏阔A BC D解析:选C 是写人的感觉,属间接描写。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甲辰年的春末,作者到达广东东部,听说仁化县有风景优美的丹霞山,于是在五马峰下停船,另租一艘小船,顺江而下前往探访。B丹霞山到处是绝壁,没有可上山的路,作者拉着铁索向上攀登,借助露出地面的松树根作梯级,台阶一般,脚下时常打滑。C作者晚上借宿在静观楼,丹霞山高千万丈,紧挨着窗户,似乎感到山压迫着人的魂魄,连人做梦的时候也觉得沉重。D作者感受到丹霞山是凭着美景的集中而胜出,山上没有古碑,作者就这个问题宕开一笔,有理有据地阐明了自己的观点。解析:选B “脚下时常打滑”错,原文的意思借助露出地面的松树根作梯级,就像天然形成的台阶一般,脚下绝不会打滑。10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无级处则凿崖石而为之,细数得三百级。译文:没有树根作梯级的地方就开凿岩石来做成阶梯,细数一下共有三百级台阶。(2)余置笔砚坐片时,不知有世,不知有家,亦不知此是何所。译文:我放下笔静坐一会儿,不知不觉已忘记了外面的世界,忘记了有家,也忘记了自己身在哪里了。(3)始知造物者故意顿挫作态,文章非曲不为工也。译文:这时我才明白大自然是故意做出回转曲折的样子,正如文章,如果不曲折婉转就不是好文章。参考译文:甲辰年的春末,我到达广东东部,听说仁化县有风景优美的丹霞山,于是在五马峰下停船,另租一艘小船,顺江而下前往丹霞山探访,山势从平地上突起,有横的褶皱的形象,没有直的挺立的山峰,一层山峰来了之后,层层山峰也迎面而来,完全围住没有断口。(我)猜想岭南离海近,多有螺蚌,所以说山峰的形状也好像都成了螺纹吗?特别让人惊奇的是,左面的窗户刚看见,刚离开,右面的窗户又来了;前面的船舷看见它,刚离开,后面的船舷又有了(它)。山追着客人,还是客人留恋山呢?朦胧模糊,不能够想象出来。船行了一天一夜,到了丹霞山。只见丹霞山到处是绝壁,没有可上山的路,只有山的一侧裂开了一条缝,就像被锯子斜斜地锯开一样。人侧着身子进入,很久才能找到路。拉着铁索向上攀登,见到另一番天地。借助露出地面的松树根作梯级,就像天然形成的台阶一般,脚下绝不会打滑;没有树根作梯级的地方就开凿岩石来做成阶梯,细数一下共有三百级台阶。到阑天门的山路最为狭窄,仅能容一个人通过,山路的尽处,上面横放着一块铁板作为进出的门,若一人拿着长矛守卫,那么连一只鸟也飞不过去。山上的楼台庙宇很坚固,又很宽敞,开凿山崖形成沟渠,把泉水引到寺庙的厨房,十分巧妙。有佛塔建在悬崖之下,悬崖像高高张开的布覆盖着它,佛塔的前面群山环抱,就像是各国的诸侯拿着文书来朝见,群山夹杂有像巨大的水牛或丑陋的犀牛的,有像牦牛或人影的,有像鹞鹰张开两翅或蛮人在舞蹈的。晚上,我借宿在静观楼。山高千丈,紧挨着窗户,似乎压迫着人的魂魄,连梦中也觉得沉重。山的中部凹陷进去好几丈,泉水如珠子般悬空滴落,躺在床上终夜听着泉水叮咚的声音连绵不断。山涧有很多身上有着美丽花纹的鱼儿在游动。我放下笔静坐一会儿,不知不觉已忘记了外面的世界,忘记了有家,也忘记了自己身在哪里了。第二天,我沿着原来的路下山,就像在温习功课,更加觉得很有滋味。站在高处眺望自己上山的路,从江口到这里,山路就像龙蛇蚯蚓那样弯弯曲曲,纵横交错无穷无尽,大约有一百里那么远。如果用郑康成虚空鸟道的说法,拉成直线行走,那么从五马峰到丹霞,一会儿就可到达。这时我才明白大自然是故意做出回转曲折的样子,正如文章,如果不曲折婉转就不是好文章。但从高处俯视山下,丹霞山确实十分陡峭,人不能不感到害怕,于是我坐在石阶上一级一级地挪下山。僧人问我,丹霞山与罗浮山比较怎么样呢?我说:罗浮山的风景分散,找到一处美景的快乐也抵不上付出的辛劳,丹霞山凭着美景的集中而胜出了。僧人又问我:丹霞山上没有古碑又怎么解释呢?我说:雁荡山从南宋开始开发,所以没有唐代文人的题跋;黄山从明代开始开发,所以没有宋代文人的题跋;丹霞山是从我们这个朝代初期才开发的,所以并没有明代的碑刻。从大禹到现在大概有四千多年了,名山大川,还有混沌而没有被开辟的,像黄河的源头,到元代才被探访到,这就是证明。然而从这点来看,山尚且如此,就更可以明白先贤圣人们的学说是无限广阔的。如果因为前代的学者们偶然对经典作了一些解释,就因此想小心谨慎地禁锢后来的学者,不让他们再增加一点新的观点,这真是浅薄而荒谬啊,大概不应该这样吧。三、语言运用(10分)11苏轼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郑板桥说:“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峭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生活中处处可见竹子,请运用比喻、排比两种修辞手法,描绘你心目中的竹子。(100字左右)(6分)答: 答案:示例:小溪畔,那一丛丛的尾竹,像绿色的彩笔,把天涂得瓦蓝瓦蓝的,把水染得碧绿碧绿的;院宅旁,那楚楚动人、身上泪痕斑斑的斑竹,结出一片片浓荫,掩映着座座竹舍;路径上,一簇簇的青竹,细长的竹枝,舞动的竹梢,像母亲慈祥的手,把青青的幼苗搂在怀里;山坡上,青碧如玉的翠竹,向荒山播撒出春意。12欣赏下面的漫画,按要求答题。(4分)(1)用简洁的语言说明这幅漫画的内容,不超过45个字。(2分)答: (2)用一句话说明漫画给你的启示,不超过15个字。(2分)答: 解析:第(1)问,应仔细观察漫画,该漫画画面内容较为简单,用简洁的语言将画面内容描述下来即可。第(2)问,结合第(1)问中对内容的描述,经分析可知,漫画主要强调了约束的重要作用。答案:(1)天空中飘着白云,一只风筝线绳完好,高高地飞在空中,一只风筝线绳已断,正在向下坠落。(内容完整,语言简洁即可)(2)必要的约束也是一种保护。(追求绝对的自由只会使人堕落) (时间:150分钟 分值:150分) 一、基础巩固(21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早实(结果实) 驼业种树(以为业)养人(民,百姓) 故病且怠(有病)B城郭(外城) 舍瑟而作(起身)知方(是非准则) 宗庙会同(诸侯相见)C逆旅(迎) 凭几学书(读书)群季(指弟弟) 雨泽下注(向下)D饥馑(五谷不熟) 运穷福艾(停止)燕坐(通“宴”) 瞻顾遗迹(瞻仰,回忆)解析:选B A项,病:穷困;C项,书:写字;D项,馑:蔬菜不熟。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传其事以为官戒也/以吾一日长乎尔B儿之成,则可待乎/他日汝当用之C因之以饥馑/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D如诗不成,罚依金谷酒数/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解析:选D 都是连词,“如果”。A项,介词,把/介词,因为;B项,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独立性/代词,它;C项,连词,接着/介词,通过。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不是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A宗庙之事,如会同B夫子喟然叹曰C故乡人号之“驼”D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解析:选B A项,会同:古义为诸侯会盟,朝见天子;今义为跟有关方面会合起来(办事)。C项,故乡人:古义为两个词,故,所以;乡人,乡里的人们。D项,小人:古义为小民百姓;今义指品格卑下的人。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词类活用情况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使不上漏 风乎舞雩 鼓瑟希 驼业种树 爪其肤以验其生枯 前辟四窗 乳二世 东犬西吠 雨泽下注A/B/C/D/解析:选B 为名词作状语,为名词用作动词。5下列文言句式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吾又何能为哉 大块假我以文章 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 其制稍异于前 故不我若也 不吾知也 异乎三子者之撰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A/B/C/D/解析:选C 判断句;宾语前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句。6名句默写。(6分)(1)幽赏未已,高谈转清。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2)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3)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二、阅读鉴赏(57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9分)“体贴”中国传统文化的真正特质张再林孔子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实际上说的就是这种“体贴”,这是被称为儒家金规则的所谓“恕”之道。按明代学者杨复的解释:“恕者,如心之谓,人己之心一如也。”故“恕”即将心比心,以心度心,也即我心与他心的交流与沟通。然而,在这里,我却宁愿使用“体贴”这个词。在我看来,我与他人的真正交流与沟通,与其说是一种“心思”的运用,不如说是一种“身体”的践履;与其说是一种人心思的“移情”,不如说是一种人生命的“互动”。我们中国古人更多的是通过“身体语言”,通过“体贴”这一方式和人打交道的。医生给人看病,不是辅以诸如血压计、X光机等仪表仪器,视病人为“看的对象”,而是贴入对方的身体,即所谓的“望、闻、问、切”,调动自己身体的一切感觉器官与病人身体直接接触,以期使自己的生命与病人的生命融为一体,并在这种生命的一体共振中把握病人的所患所疾,所痛所苦。这是一种全身心的投入。这种全身心的投入,也说明了为什么医生自身的“麻木不仁”成为医家之大忌,说明了中医为什么可以运用气功进行生命互植的“介入疗法”,因为在这里,医患双方业已形成一种无间尔我、情同手足的生命共同体。医患关系是如此,其他的一切人际关系也不例外。中国古人所谓的“道之以礼”,通过“礼”来和他人进行交往就是雄证。“礼”就其原初义而言,与其说是今人所理解的一种专制社会中旨在强化一种统治的等级森严的行为规范,不如说是一种生命共同体中旨在促进人们之间亲和的“身体语言”,它同样是古人的“体贴”的行为方式的一种具体体现。故论语中的“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体现了年少者对年老者的体贴,“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则体现了生者对死者的体贴。在这里,人的一举手一投足,身体的一个姿态,脸部的一个表情,已不再是纯粹做作客套的东西,而是以一种既亲切可感又沉默无声的动作语言,传达着人们自己内心的情感和对他人的体贴与关爱,并使社会借以形成一个温情脉脉、相濡以沫的爱的共同体。耐人寻味的是,中国古人不仅用“体贴”这一方式把握人际关系,而且从“天人合一”之道出发,把该方式运用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之中,使自然的万事万物犹如身旁的人一般,同样成为我们“体贴”的对象。因此,古人对自然事物的把握,不是像西人那样,把其看作是异己于人的“自在之物”,用科学的逻辑分析之,剖析之,用工业的机器征服之,利用之,而是把其看作是与自己一样的人称性的生命主体,用身体自身体认之,体悟之,用身体语言交流之,互动之,并使之最终成为与自己息息相通、休戚相关乃至生死与共的生命伴侣。故在古人的心目中,自然界的万事万物和人一样,不仅有生命,有两性,有家庭,而且有喜怒哀乐,有生老病死,乃至人有两性,自然有阴阳,人有四体,自然有四时,人有五伦,自然有五行,乃至每一次自然灾害的发生,都被视为所谓的“天的震怒”,所谓的“天象示儆”,乃至“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人的生命的每一次感动,都会同体感通地在自然现象中引起微妙的连锁反应。因此,“体贴”是洞开中国文化神秘大门的一把钥匙,舍此我们就不能理解中国的“人我不二”的伦理观、中国的“天人合一”的自然观乃至中国的“神美同义”的宗教观。舍此我们也就不能理解古人的“无之不体”的人生境界和追求。乃至于可以用“手足”喻兄弟,用“腹心”喻朋友,用“同胞”喻众生,用“父母”喻天地,乃至其使无论我们人类还是整个宇宙都成为我自身生命机体的生动的隐喻和象征。当然,推出“体贴”这一概念作为中国文化的核心词,并不意味着我们否认孔子的“恕”、孟子的“恻隐”、王阳明的“良知”这些概念同等的重要性。它仅仅是意味着,离开了“体贴”二字,一切其他概念将失去了其解释的生命学依据,并有流于“唯心主义”的嫌疑,因为真正的中国文化实际上是一种“近取诸身”“反求诸身”的文化,一旦舍弃了这种“身体”,中国文化中的任何东西都无从谈起,因为中国文化中的真正语言实际上是一种“身体语言”,一旦无视这种“身体语言”,中国文化中的一切语言都会苍白无力,并使人莫明其真正的内涵。(选自民办教育研究)7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被称为儒家金规则的所谓“恕”之道,是指我心与他心的交流与沟通。B因为中国的医患双方构成一种无间尔我、情同手足的生命共同体,所以,中医疗法能在生命的一体共振中把握病人的所患所疾,所痛所苦。C“礼”也可以视为生命共同体中一种旨在促进人们之间亲和的“身体语言”,是中国古人“体贴”的行为方式的一种具体体现。D中国古人把“体贴”运用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之中,认为自然界的万事万物和人一样,不仅有生命、有两性、有家庭,而且有喜怒哀乐、生老病死等。解析:选B 强加因果,前后不构成因果关系;将原文的主语“医生”偷换成“中医疗法”。8下列选项与文中“体贴”的概念不一致的一项是(3分)( )A借助血压计、X光机等仪表仪器,对病人进行诊断。B中医的“望、闻、问、切”。C论语中的“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D用“手足”喻兄弟,用“父母”喻天地。解析:选A “借助血压计、X光机等仪表仪器,对病人进行诊断”借助的是外物而非“身体语言”,不符合文中“体贴”的意思。9下列选项中对作者解读的中国文化中的真正语言实际上是一种“身体语言”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3分)( )A中国文化的特质强调的不仅仅是认知,还有身体践履,认为其是一种生命体验。B中国古人更多的是通过“身体语言”,通过“体贴”这一方式和人打交道的。中国古人所谓的“道之以礼”,通过“礼”来和他人进行交往就是雄证。C中国古人还把该方式运用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之中,使自然的万事万物犹如身旁的人一般,同样成为我们“体贴”的对象。D一旦无视这种“身体语言”,中国文化中的一切语言都会苍白无力,并使人莫明其真正的内涵。解析:选A 中国文化的特质更多强调的不是认知,而是身体践履,是一种生命体验。(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19分)刘基,字伯温,青田人。基幼颖异,其师郑复初谓其父龠曰:“君祖德厚,此子必大君之门矣。”元至顺间,举进士,除高安丞,有廉直声。行省辟之,谢去。基博通经史,于书无不窥,尤精象纬之学。西蜀赵天泽论江左人物,首称基,以为诸葛孔明俦也。及太祖下金华,定括苍,闻基名,以币聘,基未应。总制孙炎再致书固邀之,基始出。既至,陈时务十八策。太祖大喜。会陈友谅陷太平,谋东下,势张甚,诸将或议降,或议奔据钟山,基张目不言。太祖召入内,基奋曰:“主降及奔者,可斩也。”太祖曰:“先生计安出?”基曰:“贼骄矣,待其深入,伏兵邀取之,易耳。天道后举者胜,取威制敌以成王业,在此举矣。”太祖用其策,诱友谅至,大破之,以克敌赏赏基,基辞。友谅兵复陷安庆,太祖欲自将讨之,以问基。基力赞,遂出师攻安庆。大旱,请决滞狱。即命基平反,雨随注。因请立法定制,以止滥杀。太祖方欲刑人,基请其故,太祖语之以梦。基曰:“此得土得众之象,宜停刑以待。”后三日,海宁降。太祖喜,悉以囚付基纵之。寻拜御史中丞兼太史令。初,太祖以事责丞相李善长,基言:“善长勋旧,能调和诸将。”太祖曰:“是数欲害君,君乃为之地耶?吾行相君矣。”基顿首曰:“是如易柱,须得大木。若束小木为之,且立覆。”及善长罢,帝欲相杨宪。宪素善基,基力言不可,曰:“宪有相才无相器。夫宰相者,持心如水,以义理为权衡,而己无与者也,宪则不然。”帝问汪广洋,曰:“此褊浅殆甚于宪。”三年授弘文馆学士。十一月大封功臣,授基开国翊运守正文臣、资善大夫、上护军,封诚意伯。明年赐归老于乡。基佐定天下,料事如神,性刚嫉恶。至是还隐山中,惟饮酒弈棋,口不言功。八年,疾笃,居一月而卒,年六十五。(节选自明史刘基传)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举进士,除高安丞 除:授予官职B大旱,请决滞狱 狱:监狱C太祖以事责丞相李善长 责:责怪D寻拜御史中丞兼太史令 寻:不久解析:选B 狱:诉讼案件。11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刘基清廉正直的一组是(3分)( )既至,陈时务十八策。 基奋曰:“主降及奔者,可斩也。” 以克敌赏赏基,基辞。 基力赞,遂出师攻安庆 基顿首曰:“是如易柱,须得大木。若束小木为之,且立覆。” 帝问汪广洋,曰:“此褊浅殆甚于宪。”A BC D解析:选D 句表明刘基的胆略;句表明刘基为人谦逊。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刘基小的时候很聪明,博通经史,凡是书都要阅览,尤其精通天象地理,西蜀人赵天泽认为他是诸葛孔明之类的人。B刘基清廉正直,敢于直言,深受明太祖赏识重用,由高安县县丞连续升职,封为诚意伯后,才告老还乡。C刘基淡泊名利,明太祖攻下金华,平定了括苍,听说刘基的名气,拿钱币来聘用他。刘基没有答应。大败了陈友谅,朱元璋用打败敌人的奖赏奖励刘基,刘基推辞了。还乡后,隐居山林,喝酒下棋,从不提自己的功勋。D刘基生性刚直,嫉恶如仇。但他不记个人恩怨,替多次要陷害他的李善长说情。解析:选B “由高安县县丞连续升职”错,被任命为高安县县丞是在元朝至顺年间,当时的皇上不是明太祖。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会陈友谅陷太平,谋东下,势张甚,诸将或议降,或议奔据钟山,基张目不言。译文:恰逢陈友谅攻陷了太平镇,图谋东下,实力非常强大,将领们有的建议投降,有的建议逃到钟山盘踞下来。(2)及善长罢,帝欲相杨宪。宪素善基,基力言不可。译文:等到李善长被罢免,皇帝打算让杨宪做丞相。杨宪一直和刘基关系很好,刘基却极力认为不可。参考译文:刘基,字伯温,是青田人,刘基小的时候很聪明,他的老师郑复开始的时候告诉(刘基)的父亲,说:“你们家祖上就有很高的品德,这个孩子一定把你们家的门第发扬光大。”元朝至顺(元顺帝年号)年间,刘基考中进士,被任命为高安县县丞,有清廉正直的名声。行省(上级单位)征聘他,他推辞而去。刘基广泛地通晓经学和史学,凡是书都要阅览,尤其精通天象地理。西蜀人赵天泽评论江东人物,第一个就推崇刘基,认为他是诸葛孔明之类的人。等到明太祖(朱元璋)攻下金华(今浙江金华),平定了括苍(今浙江临海市境内),听说刘基的名气,拿钱币来聘用他,刘基没有答应。总制(官职名)孙炎又写信坚持邀请他,刘基才出山。到任后,献上了“时务十八策”。明太祖大喜。恰逢陈友谅攻陷了太平镇,图谋东下,实力非常强大,将领们有的建议投降,有的建议逃到钟山盘踞下来,刘基睁着眼不说话。明太祖召他入内,刘基亢奋地说:“主张投降和逃跑的人,都应该斩首。”明太祖说:“先生有什么计策?”刘基说:“敌人骄傲,等到他们深入我地,埋伏兵马拦截攻打他们,就很容易了。上天的道理是后发动的人取胜,消灭敌人成就王业,就在这一战。”明太祖采用了他的计策,引诱陈友谅到来,大败了他,朱元璋用打败敌人的奖赏奖励刘基。刘基推辞了。陈友谅的部队又攻陷了安庆,明太祖打算亲自去征讨,询问刘基。刘基极力赞成,于是出师攻打安庆。这年大旱,他又请求处理积压的案件。朱元璋于是立即命刘基平反冤狱,大雨随后就下了。他又请求确立法律制度,来阻止滥杀无辜。明太祖正要对人施刑,刘基请求询问其中的原因,明太祖说因为梦。刘基说:“这是得到土地和人民的征兆,因此应该停止刑罚等等看。”过了三天,海宁投降。太祖大喜,把囚犯全交给刘基放了。不久被任命为御史中丞兼太史令。起初,明太祖因为某事责怪丞相李善长,刘基说:“李善长是功勋老臣,能够协调诸将的关系。”明太祖说:“他多次要陷害你,你却替他说话?我要让你做丞相。”刘基叩首说:“换丞相就比如换柱子,必须用大木头才行。如果用小木头,房子马上就会塌的。”等到李善长被罢免,皇帝打算让杨宪做丞相。杨宪一直和刘基关系很好,刘基却极力认为不可,他说:“杨宪有丞相的才能却没有丞相的器量。做宰相的人,必须心平如水,根据义理来权衡事宜,而不是通过自己好恶来行事,杨宪就不是这样的人。”皇帝又问汪广洋如何,刘基说:“这个人比杨宪还要偏颇浅薄。”洪武(明太祖年号)三年任命刘基为弘文馆学士。十一月(太祖)大封功臣,任命刘基为开国翊运守正文臣、资善大夫、上护军,封爵为诚意伯。第二年赐他告老还乡。刘基辅佐朱元璋平定天下,料事如神。他生性刚直,嫉恶如仇。到此时回到山林隐居,只有喝酒下棋,从不提自己的功勋。洪武八年,刘基病重,过了一个月就去世了,享年六十五岁。(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17题。(19分)梅 长 公 传钱谦益公讳之焕,字长公,黄之麻城人。其先,宋宛陵先生后也。公十岁丧父,从其母刘,居东山之沈庄,日课书盈寸。倜傥雄俊,异于凡儿。年十四,为诸生。台使者按部阅武,骑马横绝教场,使者怒,命与材官角射。执弓腰矢,射九发连九中,中辄一军大呼以笑。长揖上马径去,使者不怿而罢。万历癸卯,与应山人杨涟同举于乡,以功名节义相期许,盱衡扺掌,视举世无如也。甲辰举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高阳孙少师以史官同馆,性严重,不可一世士,独推重公。公在馆中,语则矫尾厉角,坐则掀髯摇扇,视馆阁诸公低头缓步,恒目笑不自禁也。公扼腕时政,慨然欲有所建置。疏屡上,不见省。部党角立,如敌国不相下。一无所附离,每有封驳,恒两非之。其大指务在破私交,绌党论,矫时救弊,爱惜人才而已。居六岁出为广东按察司副使分守惠州惠狱多冤结拷一连十累岁不得决闭门周视案牍,期旦日会堂下,据案呼囚,明举其刑书云何,据几决遣,狱成于手中,奄忽如神。宦家子依倚父势,恣为奸利,禽治之不可得。使人晓谕其父:“若欲其子出而生乎,抑匿而死乎?”其父大寤,听其子就理命。冤民如墙而立,占人田园若干,攫金钱若干,以次质对,尽反其侵掠,则缚狠子痛箠之曰:“用以谢乡人,并以谢而父也。”卒自刮磨为善士。海寇袁八老掠潮杀守吏,潮非公所部,自请往剿。严兵扼海道,绝馈运,断樵汲,散免死牌数千,首服者接踵。八老窘迫,乘潮夜遁,乞降于闽。公督学山东,八老率舟师援辽,谒公于登。公语之曰:“海上之役,不得望见颜行,今何以在此?”八老泥首谢曰:“畏公天威,是以走闽,今日敢不为公死乎?”公文人不便武事,其为剧寇畏服如此。其视学,阔略教条,谢绝请寄,考课之暇,进诸生而教诫之。贤者降阶执手,重以慰藉;不类者嚼齿唾骂,申以夏楚注。诸生始而骇,中而服,久而歌思颂慕,咸以为师保父母也。(节选自牧斋初学集)注 夏(ji)楚,古代学校体罚越礼犯规者的两种用具。14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居六岁/出为广东按察司/副使分守惠州/惠狱多冤结/拷一连十/累岁不得决/B居六岁/出为广东按察司副使/分守惠州/惠狱多冤结/拷一连十/累岁不得决/C居六岁/出为广东按察司副使/分守惠州/惠狱多冤/结拷一连十/累岁不得决/D居六岁出为广东/按察司副使分守惠州/惠狱多冤结/拷一连十累岁/不得决/解析:选B “居六岁出为广东按察司副使”含有时间、官职两个方面,应该断开,排除D项。“广东按察司副使”是一个完整的官职名,不能断开,排除A项。“惠狱多冤结”指出了当时惠州案件得不到结清的情况,不能断开,排除C项。15下列对文中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讳”是中国古代特有的语言现象,指尊长的名字应当“避讳”不能直呼,要用“委婉方式”称呼。“公讳之焕”中的“讳”就是名的意思,意思是说“梅公的名字叫之焕”。B诸生,明清时期经考试录取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俗曰秀才),统称诸生。也指在学读书的学生。本文中“年十四,为诸生”中的“诸生”是说梅长公十四岁时进入学馆读书,成为了在学读书的学生。C同举于乡,意思是乡试中一同中举。乡试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之一。乡试考中的称举人,俗称孝廉,第一名称解元。中试之举人原则上即获得了选官的资格。凡中试者均可参加次年在京师举行的会试。D翰林院庶吉士,官名,是中国明、清两朝时翰林院内的短期职位。由科举进士中选择有潜质者担任,目的是让他们可以先在翰林院内学习,之后再授予各种官职。情况有如今天的见习生或研究生。解析:选B “年十四,为诸生”是说梅长公在十四岁时,通过了院试考试,成为了生员,也就是秀才。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梅长公年幼丧父,随母家居。他文武兼修,每天坚持研习的书有寸把厚。B梅长公应举时,与杨涟志同道合,经常以功名节义互勉。扬眉举目,击掌而谈,认为世上没有人能比得上他们。后在翰林院供职时,眼界极高的孙少师却唯独推重他。C梅长公任广东按察司副使,分守惠州时,将数年不决的案件很快判定,又促使久抓不获的官宦子弟自首,接受惩罚。D梅长公潮州平乱时,一方面断绝了海寇的粮道,一方面给前来自首者发放免死牌,结果袁八老不战而溃,俯首谢罪。解析:选D 袁八老俯首谢罪在登州。1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使者怒,命与材官角射。执弓腰矢,射九发连九中,中辄一军大呼以笑。译文:使者大怒,命令梅公与武士比赛射箭。梅公手里拿着弓,腰上挂着箭,射九发连中九发,每射中一次,整个军队总是大呼而笑。(2)使人晓谕其父:“若欲其子出而生乎,抑匿而死乎”?译文:梅公派人告知他父亲:“你是想自己的儿子出来自首讨一条活路呢,还是想让他躲起来(直到被抓)判死罪呢?”参考译文:梅公名之焕,字长公,黄州麻城人。他的祖先,是宋朝宛陵先生(梅尧臣)的后人。梅公十岁时父亲去世,他跟随母亲刘氏住在东山的沈庄,每天研习的书文(摞在一起)超过一寸厚。他为人洒脱,英武雄壮,不同于普通的孩子。梅公十四岁时就成为生员。某台使巡视部属,检阅武事,梅公骑马横穿教场。使者大怒,命令梅公与武士比赛射箭。梅公手里拿着弓,腰上挂着箭,射九发连中九发,每射中一次,整个军队总是大呼而笑。梅公作了个长揖后上马径自离开,使者虽不高兴也只好作罢。万历癸卯年,梅公与应山人杨涟在乡试中一同中举,二人用功名节义相互勉励,扬眉举目,击掌而谈,认为世上没人能比得上他们。甲辰年考中进士,入选翰林院庶吉士,高阳的孙少师凭借史官的身份与梅公同在翰林院任职,他性情严肃稳重,看不上天下的士人,唯独推许尊重梅公。梅公在翰林院中,说话时锋芒毕露,坐着时也谈笑风生,看到翰林院众同僚低着头慢步走,总是忍不住眉开眼笑。梅公不满当时的朝政,慷慨激昂想要有所建树。他多次上书,没有被关注。当时朋党对峙,就像敌对的两个国家,争执得不相上下。梅公哪方也不依附,每遇到封还诏敕的情况,梅公总是批评双方。他的主要意图在于破除私下勾结,废除朋党之间的争论,矫正挽救时弊,爱惜人才罢了。过了六年,梅公出京担任广东按察司副使,分派驻守惠州。惠州的案件多有冤屈,审讯一件案子就会牵连到十件,多年得不到决断。梅公闭门仔细察看案卷,约定第二天当堂会审,按案卷传呼囚犯,根据刑法条文一一说明,当堂审判发落,案件随手判决,快速如神。一个官宦子弟依仗父亲的势力,肆意干坏事谋利,官府想要捉拿惩处他,却抓不到他。梅公派人告知他父亲:“你是想自己的儿子出来自首讨一条活路呢,还是想让他躲起来(直到被抓)判死罪呢?”他的父亲幡然醒悟,听任他的儿子顺应法理,听凭天命。受冤的百姓像一堵墙站着,控诉他霸占别人的田地多少,夺取钱财多少,依次和他对质,梅公把他侵犯掠夺的财产全部返还给百姓,捆住这个坏小子鞭打他说:“以此向乡人谢罪,并向你的父亲谢罪。”官宦之子最终自我磨砺,成为好人。海盗袁八老抢掠潮州杀死了守吏,潮州不是梅公管辖的地方,梅公主动请求前往剿匪。他派重兵据守海路,断绝了海盗的粮食物资运输,散发了几千块免死牌,投降服罪的人一个接一个。袁八老处境困窘,乘着涨潮在夜里逃跑,到闽地请降。梅公到山东任督学的时候,袁八老率水军增援辽东,在登州拜谒梅公。梅公对他说:“海上的那次战役,没能够看到你的行踪,今天怎么在这里了?”袁八老顿首至地谢罪说:“当时害怕您的威严,因此逃到闽地。今天怎么敢不为您而死呢?”梅公是文人,不熟习军事,但他还是被大海盗如此地敬畏服从。梅公考察学政的时候,不讲究教条,谢绝任何请托,考核空闲之时,召生员教育劝诫他们。对于有出息的学生,他走下台阶握住对方的手,并加以慰问。对于不成器的学生,他咬牙痛骂,甚至用体罚的方式训诫他们。生员们刚开始很害怕,过了一阵子就心服口服了,时间长了就歌颂思慕梅公,都把他当作老师和父母了。(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819题。(10分)别舍弟宗一柳宗元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一身去国六千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