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民族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化学下学期期中试题.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6260708 上传时间:2020-02-21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2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民族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化学下学期期中试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民族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化学下学期期中试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民族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化学下学期期中试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定远民族中学2017-2018学年度下学期期中考试卷高一化学本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卷上第I卷(选择题 50分)一、选择题(每题2分,25题,共计50分)1.下列关于元素周期表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 元素种类最多的族是第族B. 第A族金属元素单质均能与水反应C. 第A族中无非金属元素D. 金属元素的种类比非金属元素多2.下列各组分子中,都属于含极性键的非极性分子的是( )A.CO2 H2S B.NH3 HClC.P4 CCl4D.C2H4 CH43.已知元素X、Y的核电荷数分别是a和b,它们的离子Xm+和Yn-的核外电子排布相同,则下列关系式正确的是( )A. a=b+m+n B. a=b-m+n C. a=b+m-n D. a=b-m-n4.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含金属元素的离子可能是阴离子B. 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可能含有离子键C. 化合物中所含化学键断裂时,一定发生了化学反应D. 用坩埚钳夹住仔细打磨过的铝箔在酒精灯上加热,融化的铝并不滴落5.向盛有硫酸铜水溶液的试管里加入氨水,首先形成难溶物,继续添加氨水,难溶物溶解得到深蓝色的透明溶液下列对此现象说法正确的是()A.反应后溶液中不存在任何沉淀,所以反应前后Cu2+的浓度不变B.沉淀溶解后,将生成深蓝色的配合离子Cu(NH3)42+C.向反应后的溶液加入乙醇,溶液没有发生变化D.在Cu(NH3)42+离子中,Cu2+提供孤电子对,NH3提供空轨道6.改变外界条件可以影响化学反应速率,针对H2(g)+I2(g)2HI(g),其中能使活化分子百分数增加的是( )增加反应物浓度 增大气体的压强 升高体系的温度 使用催化剂A.B.C.D.7.已知NO2和N2O4可以相互转化:2NO2(g)N2O4(g)H0在恒温条件下将一定量NO2和N2O4的混合气体通入一容积为2L的密闭容器中,反应物浓度随时间变化关系如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图中的两条曲线,X表示NO2浓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B.前10 min内用v(N2O4)=0.02 mol/(Lmin)C.25 min时,NO2转变为N2O4的反应速率增大,其原 因是将密闭容器的体积缩小为1LD.该温度下反应的平衡常数 K=1.11 L/mol8.下列说法一定正确的是( )A.反应A(s)2B(g)+C(g),当C的体积分数不变时,反应达到平衡状态B.将钢闸门与直流电源的正极相连,可防止钢闸门腐蚀C.用FeS为沉淀剂除去废水中的Hg2+:FeS(s)+Hg2+(aq)HgS(s)+Fe2+(aq)D.增大反应物浓度可加快反应速率,因此可用浓硫酸与铁反应增大生成氢气的速率9.一定温度下,在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A(g)+3B(g) 2C(g),则达到平衡的标志是( )AC生成的速率与C分解的速率相等B单位时间生成n molA 同时生成3n molBCA、B、C的浓度相等DA、B、C的分子数比为1:2:310.一定温度下,1 mol X和n mol Y在体积为2 L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如下反应:X(g)Y(g) 2Z(g)M(s),5 min后达到平衡,此时生成2a mol Z。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用X表示此反应的反应速率是0.1amolL1min1B当混合气体的压强不再发生变化时,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C向平衡后的体系中加入1 mol M,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D向上述平衡体系中再充入1 mol X,v正增大,v逆减小,平衡正向移动11.已知化学反应A2(g)B2(g) =2AB(g)的能量变化如图所示,判断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每生成2molAB吸收b kJ热量B该反应热H(ba)kJmol1C该反应为吸热反应D断裂1 mol AA和1 mol BB键放出a kJ能量12.短周期元素A、B、C、D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A的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的2倍,B、D同主族且能形成两种常见的化合物,B、D质子数之和是C质子数的2倍。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原子半径比较:ABCrYrZrWrQC. 离子Y2和Z3的核外电子数和电子层数都不相同D. 元素W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比Q的强16.下列事实不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的是( )A. 工业合成氨中,将氨气液化分离以提高氨气产率B. 开启啤酒瓶后,瓶中马上泛起大量泡沫C. 实验室中常用排饱和食盐水的方法收集氯气D. 盛有2mL5%H2O2溶液的试管中滴入1mL0.1molL-1FeCl3溶液,试管中迅速产生大量气泡17.已知2molH2完全燃烧生成水蒸气放出热量484kJ,且1molHH键断裂时吸收热量为436kJ,水蒸气中1molHO键形成时放出热量463kJ,则O2中1molOO键完全断裂时吸收热量( )A496 kJ B188 kJ C557 kJ D920kJ18.平阴一中化学兴趣小组为探究NaHCO3、Na2CO3与1mol/L盐酸反应(设两反应分别是反应、反应)过程中的热效应,进行实验并测得如下数据: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序号液体固体混合前温度混合后最高温度35mL水2.5g NaHCO32018.535mL水3.2g Na2CO32024.335mL盐酸2.5g NaHCO32016.235mL盐酸3.2g Na2CO32025.1A. 仅通过实验即可判断反应是吸热反应B. 仅通过实验即可判断反应是放热反应C. 通过实验可判断出反应、分别是吸热反应、放热反应D. 通过实验可判断出反应、分别是放热反应、吸热反应19.根据下图提供的信息,下列所得结论不正确的是( )A. 该反应是吸热反应B. 该反应反应物断裂旧键所吸收的能量高于生成物形成新键放出的能量C. 该反应可能是碳酸钙分解反应D. 因为生成物的总能量高于反应物的总能量,所以该反应一定需要加热才能发生20.一定温度下,在2L的密闭容器中,X、Y、Z三种气体的物质的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反应开始到10s,用Z表示的反应速率为0.158mol(Ls)B. 反应开始到10s,Y的转化率为79.0C. 反应开始到10s,X的物质的量浓度减少了0.79molLD.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X(g)Y(g)Z(g)21.对于可逆反应4 NH3(g)5O2(g)4NO(g)6 H2O(g),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NH3和H2O化学反应速率关系是2v正(NH3)= 3v正(H2O)B. 达到化学平衡时,4v正(O2)= 5v逆(NO )C. 达到化学平衡时,若增加容器体积,则正反应速率减少,逆反应速率增大D. 若单位时间内生成x mol NO的同时,消耗x mol NH3 ,则反应达到平衡状态2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形成离子键的阴阳离子间只存在静电吸引力B. HF、HCl、HBr、HI的热稳定性和还原性均依次减弱C. 第三周期非金属元素含氧酸的酸性从左到右依次增强D. 只要含有离子键的化合物就是离子化合物2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HF、HCl、HBr、HI的热稳定性依次减弱,酸性依次减弱B. 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一定含离子键;金属与非金属元素形成的化合物一定是离子化合物C. NCl3分子中所有的原子均为8电子稳定结构D. NaHSO4晶体中阴、阳离子的个数是12且熔化时破坏的是离子键和共价键24.如图所示装置,电流表指针发生偏转,同时A极逐渐变粗,B极逐渐变细,C为电解质溶液,则A、B、C应是下列各组中的 ()A. A是Zn,B是Cu,C为稀硫酸B. A是Cu,B是Zn,C为稀硫酸C. A是Cu,B是Fe,C为稀Cu(NO3)2溶液D. A是Fe,B是Ag,C为稀AgNO3溶液25.反应:2NO2 2NO + O2,在恒温恒容的容器中反应,说明反应达平衡状态的标志是( ) 单位时间内生成n mol O2的同时生成2n mol NO2; 单位时间内生成n mol O2 的同时,生成2n mol NO; NO2、NO、O2 的反应速率的比为2 : 2 : 1的状态; 混合气体的颜色不再改变的状态; 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再改变的状态; 混合气体的总压强不再改变的状态。A. B. C. D. 第II卷(非选择题 50分)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个小题,共 50分)26. (12分)短周期元素 A、B、C、D、E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其中A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数、核外电子层数和最外层电子数均相等。B、C、D、E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对位置如左图所示,其中E的单质的水溶液具有漂白性。甲、乙、M、W、X、Y、Z七种物质均由 A、C、D三种元素中的若干种元素组成(只有M分子同时含有三种元素);甲、乙为非金属单质,是空气的主要组成成分;M、W、X、Y、Z均为化合物,W是C2A4型共价化合物,X分子中含有10个电子,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如右图所示;反应的现象为气体变为红棕色。 (1)写出元素E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_;(2)A、C、D三种元素按4:2:3的比例组成而成的盐中,化学键类型为_。(3)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4)工业上采用氨的催化氧化方法制取化合物Y,请写出此化学方程式_。(5)W作火箭燃料时,氧化剂可以是Z,0.25mol的W气体完全和足量的Z气体反应生成乙和X,转移的电子数为_mol。27. (12分)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设计了一组实验验证元素周期律。()为了用实验的方法验证镁和铝的金属性强弱,学生甲和学生乙分别设计了两种不同的方法:方案一:学生甲用水作试剂,比较镁和铝与水反应的情况方案二:学生乙用稀盐酸作试剂,比较镁和铝与稀盐酸反应的情况回答下列问题:(1)学生乙在实验中取了一段黑色的镁带,投入稀盐酸中,现象不十分明显,请分析原因_。(2)学生丙另辟蹊径,不用镁、铝的单质,而用镁、铝的可溶盐及一些其它化学试剂,进行实验也得出正确的结论,简述学生丙用的是什么方法?_。()学生丁设计了下图装置以验证氮、碳、硅元素的非金属性强弱。他设计的实验可直接证明三种酸的酸性强弱,已知A是强酸,常温下可与铜反应;B是不溶于水的块状固体;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后,C中可观察到白色沉淀生成。(1)写出所选用物质的化学式: B:_。(2)写出烧杯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3)该实验有何不足之处?_28. (16分).为了比较铜与锌金属活动性的相对强弱,甲、乙、丙三位同学用铜片、锌片、稀硫酸、CuSO4溶液、直流电源、石墨电极、导线、烧杯、试管等中学化学常见的药品和仪器(用品),以“接力”的方式,设计下列实验:(1)甲同学分别将铜片、锌片置于烧杯底部(铜、锌不接触),小心地向烧杯中加入稀硫酸,观察到的现象是_,甲同学设计的思路是_。(2)乙同学接着甲的实验,向烧杯中滴加少量CuSO4溶液,进而观察到的现象是_。.丁、戊两位同学想利用原电池反应检测金属镁与铝的活动性顺序,两人均是镁片和铝片作电极,但丁同学将电极放入6 molL1 H2SO4溶液中,戊同学将电极放入6 molL1 NaOH溶液中。(3)分别写出丁、戊两位同学所设计的原电池的负极反应式。丁同学实验中的负极反应式为_;戊同学实验中的负极反应式为_。(4)丁与戊同学均认为“构成原电池的电极材料如果都是金属,则构成负极材料的金属应比构成正极材料的金属活泼”,若仅以此为依据,戊同学判断出_(填元素符号)的活动性更强。(5)丁、戊两位同学所得的结论不一致,请你对此给予科学的解释。_。29. (10分)在容积为2 L的密闭容器中进行如下反应:A(g)+2B(g) 3C(g)+nD(g),开始时A为4 mol,B为6 mol,5 min末时测得C的物质的量为3 mol,用D表示的化学反应速率v(D)为0.2 mol/(Lmin)。计算:(1)5 min末A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2)前5 min内用B表示的化学反应速率v(B)为 。(3)化学方程式中n值为 。(4) 5min后A的转化率为 。(5)此反应在四种不同情况下的反应速率分别为:v(A)=5 mol/(Lmin) v(B)= 6 mol/(Lmin)v(C)=4.5 mol/(Lmin) v(D)=8 mol/(Lmin)其中反应速率最快的是 (填编号)。参考答案1.A【解析】A. 元素种类最多的族是第B族,A错误;B. 第A族金属元素均是活泼性很强的元素,单质均能与水反应,B正确;C. 第A族是碱土金属元素,其中无非金属元素,C正确;D. 元素周期表中大部分是金属元素,金属元素的种类比非金属元素多,D正确,答案选A。2.D【解析】AH2S含极性键,为V型结构,属于极性分子,故A不选; BNH3、HCl均为含极性键的极性分子,故B不选;CP4、CCl4均为正四面体结构,为非极性分子,但P4只含PP非极性键,故C不选;DC2H4、CH4分别为平面结构、正四面体结构,均为非极性分子,且均含CH极性键,故D选;故选D 3.A【解析】离子Xm+和Yn-的核外电子排布相同,指的是核外电子总数相等,Xm+核外电子数为a-m ; Yn-核外电子总数为b+n,a-m=b+n;、a=b+m+n ,A正确;考点: 电子层结构相同的离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4.C【解析】A. 含金属元素的离子可能是阴离子,如偏铝酸钠中的阴离子,故A正确;B. 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可能含有离子键,溶液氯化铵,故B正确;C. 化合物中所含化学键断裂时,不一定发生化学反应,如将氯化钠固体粉碎,离子间受到破坏,但属于物理变化,故C错误;D. 用坩埚钳夹住仔细打磨过的铝箔在酒精灯上加热,铝被氧化生成氧化铝,氧化铝的熔点很高,因此融化的铝并不滴落,故D正确;故选C。5.B【解析】A硫酸铜和氨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铜蓝色沉淀,继续加氨水时,氢氧化铜和氨水继续反应生成络合物而使溶液澄清,所以溶液中铜离子浓度减小,故A错误B硫酸铜和氨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铜蓝色沉淀,继续加氨水时,氢氧化铜和氨水继续反应生成络合物离子Cu(NH3)42+而使溶液澄清,故B正确;CCu(NH3)4SO4在乙醇中的溶解度小于在水中的溶解度,向溶液中加入乙醇后会析出蓝色晶体,故C错误;D在Cu(NH3)42+离子中,Cu2+提供空轨道,NH3提供孤电子对,故D错误;故选B6.D【解析】增大反应物浓度,增大了单位体积的活化分子数,没有改变活化分子百分数,故错误;增大压强,相当于增大了浓度,活化分子数目增大,没有改变活化分子百分数,故错误;升高温度,升高了分子能量,增大了活化分子百分数,故正确;加入催化剂,降低了反应能量,增加了活化分子百分数,故正确;故选D7.C【解析】由图可知1025min平衡状态时,X表示的生成物的浓度变化量为(0.60.2)mol/L=0.4mol/L,Y表示的反应物的浓度变化量为(0.60.4)mol/L=0.2mol/L,X表示的生成物的浓度变化量是Y表示的反应物的浓度变化量的2倍,所以X表示NO2浓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Y表示N2O4浓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A、由上述分析可知,X表示NO2浓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Y表示N2O4浓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故A正确;B、由图象可知,10 min内用N2O4的浓度变化量为(0.60.4)mol/L=0.2mol/L,故v(N2O4)= =0.02 mol/(Lmin),故B正确;C、25min时,X的浓度增大,Y的浓度不变,只能是增大X的浓度,所以曲线发生变化的原因是增加NO2浓度,故C错误;D、反应2NO2(g)N2O4(g),010min,v(NO2)=0.6molL1 , v(N2O4)=0.4molL1 , K= = = =1.11L/mol,温度不变,k不变,故D正确故选C8.C【解析】A、反应A(s)2B(g)+C(g)中,A为固体,若加入的为初始反应物为B或者按照2:1加入B、C,反应过程中C的体积分数始终不变,所以C的体积分数不变时,无法判断是否达到平衡状态,故A错误; B、将钢闸门与直流电源的正极相连,钢闸门为电解池的阳极,电解过程中阳极发生氧化反应,所以加快了钢闸门的腐蚀速度,故B错误;C溶解度大的物质能转化为溶解度小的物质,FeS溶解度大于HgS,所以离子反应方程式为FeS(s)+Hg2+(aq)=HgS(s)+Fe2+ (aq),故C正确;D浓硫酸具有强氧化性,常温下使铁发生钝化与铁反应不生成氢气,故D错误;故选C9.A【解析】判断化学平衡的标志有各物质的浓度保持不变和正逆反应速率相等。AC生成的速率与C分解的速率相等,证明正逆反应速率相等,说明达到了平衡状态,A正确;B单位时间生成n molA 同时生成3n molB都表示正反应速率,不能证明达到平衡状态,B错误;CA、B、C的浓度相等,不能证明达到平衡状态,C错误;DA、B、C的分子数比为1:2:3,不能证明达到平衡状态,D错误。故答案A。10.A【解析】A5min后达到平衡,生成2amolZ,则参加反应的X的物质的量为2amol=amol,故v(X)=0.1amol/(Lmin),故A正确;B由方程式X(g)Y(g) 2Z(g)M(s)可知,该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数不变,反应过程中压强始终不变。所以,当混合气体的压强不再发生变化时,不能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故B错误;C因固体和纯液体改变它的物质的量浓度不变,因此化学平衡并不移动,故C错误;D向上述平衡体系中再充入1molX,反应物的浓度增大,生成物的浓度不变,所以v(正)增大,v(逆)不变,平衡向正反应移动,故D错误。故选A。11.C【解析】A依据图象分析判断1molA2和1molB2反应生成2molAB,吸收(a-b)kJ热量,故A错误; B反应热H=反应物能量总和-生成物能量总和,所以反应热H=+(a-b)kJmol-1,故B错误;C依据图象分析可知,该反应中反应物总能量低于生成物总能量,所以该反应为吸热反应,故C正确; D依据图象分析可知,断裂1 mol AA和1 mol BB键吸收a kJ能量,故D错误。故选C。12.C【解析】短周期元素A、B、C、D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A的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的2倍,A是C;B、D同主族且能形成两种常见的化合物,B、D质子数之和是C质子数的2倍,因此B是O,C是Mg,D是S。A同周期自左向右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同主族自上而下原子半径逐渐增大,则原子半径比较:BADrWrQrXrY,B错误;C、离子Y2和Z3都为核外电子数为10的粒子,核外电子数和电子层数都相同,C错误;D、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是与非金属性一致的,因此元素W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比Q的弱,D错误,答案选A。16.D【解析】A项,合成氨的反应为N2(g)+3H2(g)2NH3(g),将氨气液化分离出来,平衡正向移动,提高氨气产率,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B项,啤酒中存在反应:CO2+H2OH2CO3,开启啤酒瓶,减小压强平衡逆向移动,产生大量CO2,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C项,氯气与水发生可逆反应:Cl2+H2OH+Cl-+HClO,NaCl电离出Cl-,Cl-浓度增大,平衡逆向移动,Cl2的溶解度减小,能用排饱和食盐水法收集氯气,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D项,加入FeCl3作催化剂,加快H2O2的分解速率,不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答案选D。17.A【解析】化学反应放出的热量新键生成释放的能量旧键断裂吸收的能量,则2mol氢气完全燃烧生成水蒸气时放出热量484kJ,则:2H2(g)+O2(g)2H2O(g) H=-484kJ/mol。设1mol OO键完全断裂时吸收热量为x kJ,则:484kJ4463kJ-(436kJ2+x kJ),解得x496,故选A。18.C【解析】A根据表中数据可知,碳酸氢钠溶于水为吸热反应,不能仅根据实验混合后溶液温度降低而判断碳酸氢钠与盐酸的反应为吸热反应,需要结合实验综合判断,A错误;B根据实验可知,碳酸钠溶于水的过程为吸热过程,所以不能仅根据实验碳酸钠与盐酸反应后混合液温度升高判断反应是放热反应,B错误;C根据实验可知,碳酸氢钠溶于水后混合液温度从20降低到18.5,而实验中碳酸氢钠与盐酸反应后混合液温度从20降低16.218.5,通过反应后混合液温度更低,证明反应为吸热反应;同理根据实验碳酸钠溶于水,混合液温度从20升高到24.3,实验中碳酸钠与盐酸反应,温度从20升高到25.124.3,碳酸钠与盐酸反应后混合液的温度比碳酸钠溶于水后升高的温度更高,证明碳酸钠与盐酸的反应为放热反应,C正确;D根据选项C的分析可知,反应为吸热反应、反应为放热反应,D错误;答案选C。19.D【解析】A. 反应物总能量低于生成物总能量,该反应是吸热反应,A正确;B. 反应热等于断键吸收的总能量和形成化学键所放出的总能量的差值,因此该反应反应物断裂旧键所吸收的能量高于生成物形成新键放出的能量,B正确;C. 碳酸钙分解吸热,该反应可能是碳酸钙分解反应,C正确;D. 反应条件与反应是放热反应或吸热反应没有关系,D错误,答案选D。20.B【解析】由图像可知,反应在10s时达到化学平衡状态。X和Y反应后减少了,而Z反应后增多了,所以X和Y是反应物,Z为生成物。X、Y、Z的变化量分别为0.79mol、0.79mol、1.58mol,变化量之比为1:1:2,所以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X(g)Y(g)2Z(g).A. 反应开始到10s,用Z表示的反应速率为v=0.079mol(Ls),A不正确;B. 转化率等于变化量占起始量的百分比,Y的起始量为1mol, 反应开始到10s,Y的转化率为79.0,B正确;C. 容器的价格体系为2L,所以反应开始到10s,X的物质的量浓度减少了0.395molL,C不正确;D.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X(g)Y(g)2Z(g),D不正确。21.B【解析】用不同物质表示的速率比等于系数比,3v正(NH3)= 2v正(H2O),故A错误;达到化学平衡时正逆反应速率比等于系数比,4v正(O2)= 5v逆(NO ),故B正确;达到化学平衡时,若增加容器体积,则正逆反应速率均增大,故C错误;若单位时间内生成x mol NO的同时,生成x mol NH3 ,则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故D错误。22.D【解析】A形成离子键的阴阳离子键存在静电吸引力和排斥力,故A错误;B非金属性越强,对应氢化物的还原性越弱,则HF、HCl、HBr、HI的还原性从左到右依次增强,故B错误;C第三周期非金属元素的最高价含氧酸的酸性从左到右依次增强,故C错误;D含有离子键的化合物是离子化合物,离子化合物中可能含有共价键,所以含有离子键的化合物一定是离子化合物,故D正确;故选D。23.C【解析】A非金属性:FClBrI,故HF、HCl、HBr、HI的热稳定性依次减弱;但水溶液的酸性却依次增强,即酸性:HFHClHBrHI,故A错误;B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为离子化合物,故一定含离子键;金属与非金属元素形成的化合物不一定是离子化合物,如氯化铝是共价化合物,故B错误;CNCl3分子中N原子与3个氯原子共用3对共用电子对,故所有的原子均为8电子稳定结构,故C正确;DNaHSO4晶体中阴离子为硫酸氢根离子,阳离子为钠离子,个数是1:1,熔化时破坏的是离子键,故D错误;故选C。24.C【解析】该原电池中,A极逐渐变粗,B极逐渐变细,所以B作负极,A作正极,B的活泼性大于A的活泼性,所以 A、D错误; A极逐渐变粗,说明有金属析出,B选项析出氢气不是金属,故B项错误;C选项析出金属,所以C 符合题意,故选C 。25.A【解析】.单位时间内生成nmolO2的同时生成2nmolNO2,同时消耗nmolO2,氧气的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故正确;无论反应是否达到平衡状态,单位时间内生成nmolO2的同时生成2nmolNO,不能据此判断平衡状态,故错误;用NO2、NO、O2表示的反应速率的比为2:2:1时,正逆反应速率是否相等不明确,不能据此判断平衡状态,故错误;混合气体的颜色不再改变时,二氧化氮浓度不变,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故正确;无论反应是否达到平衡状态,混合气体总质量不变、容器体积不变,则混合气体的密度始终不变,则不能根据密度判断平衡状态,故错误;反应前后气体的压强增大,当混合气体的压强不再改变时,各物质的物质的量不变,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故正确;故答案为A。26. 第三周期,第A 族 极性(共价)键、离子键 3NO + H2O= 2HNO3 + NO 4NH3+5O24NO+6H2O 1 mol【解析】短周期元素 A、B、C、D、E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其中A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数、核外电子层数和最外层电子数均相等,A为H元素;B、C、D、E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对位置如左图所示,其中E的单质的水溶液具有漂白性,;B为C元素、C为N元素、D为O元素、E为Cl元素;甲、乙为非金属单质,是空气的主要组成成分,为O2和N2;W是C2A4型共价化合物,X分子中含有10个电子,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如右图所示;反应的现象为气体变为红棕色。w是N2H4,与O2反应生成N2和H2O,Y为NO,Z为NO2,M为HNO3。(1)元素E是Cl,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第三周期,第A 族;(2)A、C、D三种元素按4:2:3的比例组成而成的盐NH4NO3中,化学键类型为NH4 与NO3之间形成离子键,NH、NO之间形成极性(共价)键;(3)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NO + H2O= 2HNO3 + NO ;(4)氨的催化氧化的方程式: 4NH3+5O24NO+6H2O;(5)N2H4+O2=N2+2H2O,1molN2H4反应转移4mol电子,则0.25mol的W气体完全和足量的Z气体反应生成乙和X,转移的电子数为1mol。27. 未除去镁表面的氧化膜 取镁、铝的可溶盐逐滴加氢氧化钠溶液均产生氢氧化物沉淀,过量碱液可使生成的Al(OH)3,溶解,而Mg(OH)2则不溶。 CaCO3 CO2+SiO32-+H2O=H2SiO3+CO32- 或:2CO2+SiO32-+2H2O=H2SiO3+2HCO3- 未除去CO2气体中的硝酸气体【解析】 ()(1)根据生成气体的剧烈程度判断金属性强弱,镁条表面有氧化镁,未除去镁表面的氧化膜,反应现象不明显,故答案为:未除去镁表面的氧化膜;(2)根据氢氧化镁、氢氧化铝是否溶于强碱设计,具体方法:取镁、铝的可溶盐逐滴加氢氧化钠溶液均产生氢氧化物沉淀,过量碱液可使生成的Al(OH)3溶解,而Mg(OH)2则不溶,故答案为:取镁、铝的可溶盐逐滴加氢氧化钠溶液均产生氢氧化物沉淀,过量碱液可使生成的Al(OH)3溶解,而Mg(OH)2则不溶;()根据题目信息可知,A是强酸,常温下可与铜反应,硝酸;B是块状固体,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后,C中可观察到白色沉淀生成,则B为碳酸钙、C为硅酸钠,方案利用强酸和弱酸盐反应制取弱酸,根据酸性强弱判断金属性强弱。(1)利用强酸制备弱酸进行,A是强酸,常温下可与铜反应,硝酸;B是块状固体,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后,C中可观察到白色沉淀生成,则B为碳酸钙、C为硅酸钠,故答案为:CaCO3;(2)硝酸与碳酸钙反应生成硝酸钙与二氧化碳、水,硅酸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生成硅酸与碳酸钠,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CaCO3+2H+Ca2+2CO2+H2O、CO2+SiO32-+H2OH2SiO3+CO32-,故答案为:CaCO3+2H+Ca2+2CO2+H2O、CO2+SiO32-+H2OH2SiO3+CO32-;(3)硝酸易挥发,也能使硅酸钠溶液中生成硅酸沉淀,因此需要除去CO2气体中的硝酸气体,故答案为:未除去CO2气体中的硝酸气体。28. 锌片表面有气泡产生,铜片表面无气泡产生 在金属活动顺序中,锌排在氢的前面,可与硫酸反应,铜排在氢的后面,不与硫酸反应, 锌表面有红色固体产生,锌片表面产生气泡的速率加快, Mg-2e-=Mg2+ Al+4OH-3e-=AlO2-+2H2O Al 镁与NaOH溶液不反应,铝与NaOH溶液能反应,故将镁和铝用导线连接后放入NaOH溶液中,负极失去电子,为铝;而镁、铝均能与稀硫酸反应,由于镁失去电子的能力比铝强,负极失去电子,为镁。金属活动性:MgAl。【解析】.(1)甲同学用两种金属放到酸中是否产生气泡或产生气泡的快慢来比较金属性强弱,锌和酸反应生成氢气,所以锌表面有气泡生成,铜和稀硫酸不反应,所以铜片上没有气泡产生,其设计思路为:在金属活动顺序中,锌排在氢的前面,可与硫酸反应,铜排在氢的后面,不与硫酸反应。(2)乙同学在甲的基础上,加入CuSO4溶液观察现象,锌与少量硫酸铜发生置换反应生成的铜附在锌表面形成微型原电池,锌作负极而加速被腐蚀,所以加快了反应速率,产生气泡的速率加快,实验现象是锌表面有红色固体产生,锌片表面产生气泡的速率加快。.(3)丁中镁易失电子作负极、Al作正极,负极上镁发生氧化反应、正极上氢离子发生还原反应,负极反应为Mg-2e-=Mg2+;戊中铝易失电子作负极,负极上铝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电极反应式为Al+4OH-3e-=AlO2-+2H2O,镁作正极,正极发生还原反应。(4)如果构成负极材料的金属应比构成正极材料的金属活泼,若仅以此为依据,戊同学判断出Al的活动性更强。(5)由于镁与NaOH溶液不反应,铝与NaOH溶液能反应,故将镁和铝用导线连接后放入NaOH溶液中,负极失去电子,为铝;而镁、铝均能与稀硫酸反应,由于镁失去电子的能力比铝强,负极失去电子,为镁。因此金属活动性:MgAl。29.(1)1.5molL-1;(2)0.2mol/(Lmin);(3)2;(4)25%;(5)。【解析】 A(g)+2B(g) 3C(g)+nD(g)起始物质的量 4 6 0 0变化物质的量 x 2x 3x nx5min末 4x 62x 3x nx 根据信息:3x=3,x=1,(1)c(A)=(4x)/2molL1=1.5molL1;(2)根据化学反应速率的定义:v(B)=2x/(25)mol/(Lmin)=0.2 mol/(Lmin);(3)化学反应速率之比等于系数之比:v(B):v(D)=2:n=0.2:0.2,解得n=2;(4)转化率:转化的量和总量的比值,A的转化率为x/4100%=1/4100%=25%;(5)依据化学反应速率之比等与系数的比值,以B为标准,v(B)=2v(A)=10mol/(Lmin);v(B)=6mol/(Lmin);v(B)=2v(C)/3=3mol/(Lmin);v(B)=c(D)=8mol/(Lmin);比较数值得出:的反应速率最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