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每日一题 每周一测4(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必修2).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6260569 上传时间:2020-02-21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6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每日一题 每周一测4(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必修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每日一题 每周一测4(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必修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每日一题 每周一测4(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必修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每周一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有了大众的参与,阅读将不仅仅是一项个体的、静穆的思想活动,还将是一项动态的文化生产。一部作品从诞生到成为经典,就是“经典化”的过程。因为这个过程有了无数读者的拣选和参与,成为一项大众文化事业,体现出专属于自己民族和时代的精神气质,组成了经典的谱系。正是在大众的 之中,成就了人类文明史上 的经典作品。因此,( )。前几天,美国纽约客杂志网站刊登了一篇文章,介绍在中国 的一位作家:金庸。文章称他在中国的文化价值,大约相当于哈利波特加星球大战。这一评价,恐怕也是看中了金庸作品作为大众文化“今典”的价值。当然,“经典化”的过程难免 。这就需要我们的大学、知识群体以及负有文化责任的媒体做出引导,让年轻人在更广阔的世界里,以更高质量的阅读,形成自己的精神视野。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口传心授 纷至沓来 家喻户晓 鱼龙混杂B口耳相传 延绵不绝 家喻户晓 泥沙俱下C口耳相传 纷至沓来 妇孺皆知 鱼龙混杂D口传心授 延绵不绝 妇孺皆知 泥沙俱下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这个过程因为有了无数读者的拣选和参与,成为一项大众文化事业,体现出专属于自己民族和时代的精神气质,构成了经典的谱系。B因为这个过程有了无数读者的拣选和参与,成为一项大众文化事业,体现出专属于自己民族和时代的精神气质,构成了经典的谱系。C这个过程因为有了无数读者的参与和拣选,成为一项大众文化事业,体现出专属于自己民族和时代的精神气质,构成了经典的谱系。D因为这个过程有了无数读者的参与和拣选,成为一项大众文化事业,体现出专属于自己民族和时代的精神气质,组成了经典的谱系。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我们阅读经典作品,也要以优质的创作、精纯的阅读、大众的文化参与,成就今天的经典B阅读经典作品,我们也要以优质的创作、大众的文化参与、精纯的阅读,成就今天的经典C我们阅读经典作品,也要以优质的创作、大众的文化参与、精纯的阅读,使经典在今天得以成就D阅读经典作品,我们也要以优质的创作、精纯的阅读、大众的文化参与,使经典在今天得以成就4下面是某社区一则公告初稿的片段,其中有五处不合书面语体的要求,请找出并修改。为了更好地服务本社区居民,拔高未就业人员的技能水平,我社区将对本社区内未就业人员进行一共十天的技能培训,培训内容为插花艺术,想参加的人请赶紧来社区咨询、报名,名额有限,报满就停。 52019年第二届全国青年运动会将在山西举行。下图是该运动会徽标,主体图形采用蓝、黄、黑、绿、红的色彩。请写出该徽标主体图形的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 6补写出下面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1)“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是指文人借助事物、景物来抒发情感,表达对人生的思考。陶渊明通过对“榆柳荫后檐,_”的乡村景象描写,以“羁鸟恋旧林,_”“_,复得返自然”的形象比喻,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和官场的厌恶。苏轼被贬黄州,泛舟赤壁,面对“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自然美景,浮想联翩,产生“_,渺沧海之一粟。_,羡长江之无穷”的感慨。王安石辞官回还乡,途中游览褒禅山,更是产生了“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_”的人生思考。(2)诗经氓中运用比兴手法,表现女子青春年华,容颜润泽,暗示女主人公和“氓”之间浓情蜜意的两句是:“_,_。”屈原在离骚中表现诗人怨恨国君荒唐,不体察民心的两句是:_,_。苏轼在赤壁赋中写箫声使寡妇哭泣的名句是:_。 (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秦将伐魏。魏王闻之,夜见孟尝君,告之曰:“秦且攻魏,子为寡人谋,奈何?”孟尝君曰:“有诸侯之救,则国可存也。”王曰:“寡人愿子之行也。”重为之约车百乘。 孟尝君之赵,谓赵王曰:“文愿借兵以救魏。”赵王曰:“寡人不能。”孟尝君曰:“夫敢借兵者,以忠王也。”王曰:“可得闻乎?”孟尝君曰:“夫赵之兵非能强于魏之兵魏之兵非能弱于赵也然而赵之地不岁危而民不岁死而魏之地岁危而民岁死者何也?以其西为赵蔽也。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赵王许诺,为起兵十万,车三百乘。 又北见燕王曰;“先日公子常约两王之交矣。今秦且攻魏,愿大王之救之。”燕王曰:“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田文曰:“夫行数千里而救人者,此国之利也。今魏王出国门而望见军,虽欲行数千里而助人,可得乎?”燕王尚未许也。田文曰:“臣效便计于王,王不用臣之忠计,文请行矣。恐天下将有大变也。”王曰:“大变可得闻乎?”曰:“秦攻魏未能克之也,而台已燔,游已夺矣。而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秦已去魏,魏王悉韩、魏之兵,又西借秦兵,以因赵之众,以四国攻燕,王且何利?利行数千里而助人乎?利出燕南门而望见军乎?则道里近而输又易矣,王何利?”燕王曰:“子行矣,寡人听子。”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 魏王大说,曰:“君得燕、赵之兵甚众且亟矣。”秦王大恐,割地请讲于魏。因归燕、赵之兵,而封田文。 (选自战国策,有删改)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夫赵之兵非能强于魏之兵魏之兵非能弱于赵也然而赵之地不岁危而民不岁死而魏之地岁危而民岁死者何也B夫赵之兵非能强于魏之兵魏之兵非能弱于赵也然而赵之地不岁危而民不岁死而魏之地岁危而民岁死者何也C夫赵之兵非能强于魏之兵魏之兵非能弱于赵也然而赵之地不岁危而民不岁死而魏之地岁危而民岁死者何也D夫赵之兵非能强于魏之兵魏之兵非能弱于赵也然而赵之地不岁危而民不岁死而魏之地岁危而民岁死者何也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尝君,田氏,名文,战国时期齐国贵族,因封袭其父爵于薛,又称薛公。与魏国的信陵君、赵国的平原君、楚国的春申君并称“战国四公子”。B寡人,秦始皇以前君主(诸侯)对自己的谦称,意为寡德之人。后来成为天子的谦称。C百乘,乘,古代称四匹马拉的车,是人们出行的工具,一辆为一乘;百乘,即指百辆车。D歃盟,又称歃血为盟。古代会盟,把牲畜的血涂在嘴唇上,表示诚意;泛指发誓订盟。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得知秦国将要攻打魏国的消息,魏王连夜召见孟尝君询问对策,孟尝君认为必须向诸侯求援。B孟尝君分析说,如果赵王不借兵,秦魏就会结盟,赵国就会直面秦国,失去屏障。赵王权衡利弊,答应了孟尝君。C起初,燕王以连续两年收成不好和路途遥远为由婉拒,孟尝君以假设秦魏结盟的不利劝说动了燕王。D孟尝君提醒燕王,秦王攻占魏国后马上就会组织联军进攻燕国,那时候燕国就会危在旦夕。1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效便计于王,王不用臣之忠计,文请行矣。 (2)而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 (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唐诗,完成小题。 三五七言李 白秋风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早知如此绊人心,何如当初莫相识。1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诗歌前四句可以看出,这一首诗应该写于深秋季节里落叶纷飞、明月高悬的夜晚。B这是一首典型的悲秋之作,秋风、秋月、落叶、寒鸦等意象烘托出悲凉的环境氛围。C从诗歌相关的词句看,本诗还应是一首思旧诗,也许是思念恋人,也许是思念故友。D全诗诗句长短不一,但语言豪放洒脱,想象奇特瑰丽,充分体现了李白的浪漫诗风。12这首诗是如何表达诗人思想感情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基础测试1B 谓人人皆知。妇孺皆知:妇女和小孩都知道,指某件事物众所周知,流传得很广。这两个成语在这里都适用。第四处,鱼龙混杂:形容好人和坏人混在一起。泥沙俱下:比喻好坏不同的人或事物混杂在一起,一同显现出来。这里指事物,只能用“泥沙俱下”。故选B。 2C 3A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逻辑意脉一致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本题命题者在题干所给的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要求选出“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选项都有一定干扰性,难度适中。解答此题,一是看主语“我们”,放在第一个谓语动词“阅读”之前要更合适,二是“精纯的阅读、大众的文化参与”要更符合逻辑顺序,三是看后半部分是主动句式还是被动句式衔接更紧密。故选A。4“拔高”改为“提升 “一共”改为“为期” “想参加的人”改为“有意向者” “赶紧来”改为“速到” “就停”改为“即止”。【解析】本题考查语言的运用能力,其中涉及语法和语言得体方面的错误,作答时可以从以上几点考虑。“提升”:使位置、程度、水平、数量、质量等方面比原来高。“拔高”:故意抬高某些人物、作品或成绩等的地位。“拔高”不合语境,应改为“提升”。“为期”:作为约定的期限或日期;从时间、期限长短上看。“一共”用在公告的初稿不规范,应改为书面语体改为“为期”。“想参加的人”改为“有意向者”。“赶紧来”是口语,不规范,应改为书面语体“速到”。“就停”是口语,不规范,应改为书面语体,应改为“即止”。5寓意:以汉字“山西”书法形态为创意来源,点明二青会的举办城市为山西;图形上下部分显示山峦状态,两山中间线条代表河流穿过,体现山西地貌特点(或将外围看作黄河水,中间看作山脉,体现山西“表里山河”特点)将跑道、泳道形象与汉字形象融为一体,表达运动拼搏内涵;整体使用五环色彩,将奥林匹克体育精神融入其中;五彩缤纷的颜色与充满律动的线条相融合,象征着年轻人的青春与活力。 6(1)桃李罗堂前 池鱼思故渊 久在樊笼里 寄蜉蝣于天地 哀吾生之须臾 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2)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泣孤舟之嫠妇【解析】本题考查默写名句名篇。名句默写要注意字形,尤其要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樊”“蜉蝣”“沃”“怨”“察”“怨”“嫠”等要结合其字义去识记。在平时的积累中要注意结合诗句的意思,并养成回头望的习惯,避免笔误。综合测试7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本句,根据名词代词“赵之兵”“魏之兵”“赵”“岁”“民”,虚词“之”“于”“也”“然而”“而”,“非能强于魏之兵”和“非能弱于赵也”结构相似,“然而赵之地不岁危而民不岁死”和“而魏之地岁危而民岁死者”结构相同,再结合本句意思:赵军并不比魏军强,魏军并不比赵军弱。可是赵国年年太平无事,百姓也不见年年死亡;相反魏国年年战乱,百姓年年有死亡的,这是为什么呢?句子可以断开为:夫赵之兵非能强于魏之兵魏之兵非能弱于赵也然而赵之地不岁危而民不岁死而魏之地岁危而民岁死者何也?故答案为D。8C【解析】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此类文化常识题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题中C项,乘,此处指战车。通观全文也可以看出,各国派出的也都是战车。故选C。9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D项,“秦王攻占魏国后马上就会组织联军进攻燕国”,说法错误,根据原文,应是秦军从魏国撤退以后,魏王率领韩、魏大军,又从西边借来秦军,再联合赵军,用四国联军去攻打燕国。故选D。10(1)我献给大王有利的计谋,可大王不用我的忠心计策,那么我只得请求离开了。 (2)如果燕国不援救魏国,魏王就会割地屈膝求和,把半个魏国献给秦国,秦军一定会撤退。 【参考译文】秦国准备攻打魏国,魏王听说以后,晚上会见了相国孟尝君,告诉他说:“秦国准备攻打魏国,您为我出谋划策,该怎么办?”孟尝君说:“如果有诸侯的救援,那么国家可以保全。”魏王说:“我希望您为我走一趟。”并郑重地为他准备好一百辆战车。 孟尝君到了赵国,对赵王说:“我希望借兵来救魏国。”赵王说:“我不能借。”孟尝君说:“敢来向大王借兵的,是忠于大王的人啊。”赵王说:“可以听听你的道理吗?”孟尝君说:“赵军并不比魏军强,魏军并不比赵军弱。可是赵国年年太平无事,百姓也不见年年死亡;相反魏国年年战乱,百姓年年有死亡的,这是为什么呢?因为魏国在西边成了赵国的屏障。如果赵国不救魏国,魏国就要与秦国结盟。这样,赵国就等于直接和强秦为邻。赵国将年年有战乱,百姓将年年有死亡。这就是我所说的忠于大王啊。”赵王答应借兵,于是为魏国派兵十万,战车三百辆。孟尝君又到北边去拜见燕王,说:“以前公子曾邀约魏国和燕国结为盟国。现在秦国准备攻打魏国,希望大王能救援魏国。”燕王说:“我们连着两年收成不好,如果又要行军数千里去援助魏国,可怎么办呢?”孟尝君田文说:“行军数千里去救人,这是国家的大利。现在,魏王一出国门就可以看见秦军,即使想要行军数千里去救人可能吗?”燕王还未答应借兵,田文接着说:“我献给大王有利的计谋,可大王不用我的忠心计策,那么我只得请求离开。我担心天下将要发生大的变化呀。”燕王说:“大变化我能够听听吗?”田文说:“秦国攻打魏国,还没能完全攻占魏国(的时候),(魏国)游观的高台就已经被焚烧了,国君宴乐射猎的离宫也被占领了。如果燕国不援救魏国,魏王就会割地屈膝求和,把半个魏国献给秦国,秦军一定会撤退。秦军从魏国撤退以后,魏王率领韩、魏大军,又从西边借来秦军,再联合赵军,用四国联军去攻打燕国,大王还有什么好处呢?当魏、秦、韩、赵四国联军兵临城下之时,到底是行数千里去助人有利呢?还是出燕都南门就看见四国联军有利呢?四国兵临城下,燕国和四国相距已很近了,运输也方便了,这个时候,大王又有什么好处呢?”燕王说:“您可以走了,我听从您的(建议)。”于是为魏国派兵八万,战车二百辆,跟随田文。魏王非常高兴,说:“您借来燕、赵军队很多,而且又快。”秦王十分害怕,便向魏国割地求和,于是魏国归还燕、赵的军队,并加封田文。11D 12借景抒情。诗歌前四句描绘了一幅凄婉动人的秋月明月图,借秋、月等意象,表达对友人(或 恋人)的思念之情;直抒胸臆。诗歌以“相思”,直接表达自己的思念之苦;反复、夸张等手法的运用。接连用五个“相思”,一个“无穷极”将思念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这首诗是如何表达诗人思想感情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这是针对抒情的方式设题。从诗中来看,“秋风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寒栖复惊”,前四句写到秋风、秋月、落叶、寒鸦,这就烘托出悲凉的氛围,这是借景抒情,写在深秋的夜晚,诗人望见了高悬天空的明月,和栖息在已经落完叶子的树上的寒鸦,也许在此时诗人正在思念一个旧时的恋人,此情此景,不禁让诗人悲伤和无奈,这存留于心底的不可割舍的恋情和思念,反而让诗人后悔当初的相识,表达对友人或恋人的思念之情;“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这几句直言“相思”,这是直接表达情感,属于直抒胸臆,直接表达思念之苦;且诗中多次使用“相思”,这属于反复的修辞手法,而以“无穷极”来写“相思”,这又使用夸张的修辞,强调突出对对方的思念之深。情感的表达方式主要有两大种,其一是直接表达,出现情感词,其二是借助意象或技巧来表达,找出诗人笔下的意象即可体会情感。答题的思路如下:直抒胸臆,直接表达感情;间接抒情:借助意象(或画面),渲染氛围,营造意境,表达了感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