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德州市夏津县一中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6260553 上传时间:2020-02-21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6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德州市夏津县一中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山东省德州市夏津县一中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山东省德州市夏津县一中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2019学年上学期高三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6小题,每小题1.5分,共54分)1.汉书食货志认为,“治田勤谨则亩益三斗”。东汉王充提出了“勉致人工,以助地力”。南宋陈旁认为,对待不同土壤只要对症下药,可使土地更加精熟肥美,这反映了古代农业A.提倡精耕细作 B.适时增加肥力 C.需要大量劳力 D.善于积累经验2.后汉书记载,南阳宛人任延任九真太守,当地传统民俗以射猎为业,不知牛耕,任延令铸作铁制农具,教之垦辟,于是田畴岁岁开广,百姓充给,一时“风雨顺节,谷稼丰衍”。这表明A.移民实边促进边疆地区的开发 B.引进农耕改变了当地生产结构C.地方官重视农业发展以图升迁 D.精耕细作有利于提高粮食产量3.唐朝法律曾详细规定了对宰杀耕牛的处罚,杀自家牛者也要判一年徒刑。宋代对杀牛者的处罚更为严厉,杀牛者要处徒刑两年,甚至要刺配充军。上述规定反映了A.封建王朝法律的严酷性 B.奖励耕战政策的必要性C.小农经济地位的重要性 D.自给自足经济的脆弱性4.汉唐时期,民间将土地的占有者称为“豪强”或“兼并之徒”,然而宋代以后“则公然号为田主矣”。这种称谓的变化说明A.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B.农民地位不断降低C.小农经济的脆弱性 D.土地兼并得到认可5.汉代“楚越之地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而后世“(江浙)财赋之地,人物渊薮”。这表明A.南北经济差异逐步扩大 B.随着人口南移,经济重心逐渐南移C.自然条件决定经济发展水平 D.经济重心南移促进文化重心南移6.宋代,租佃经营土地的方式日益普遍化,到明清时期,租佃关系进一步发展,土地租金被抬高,出租土地变得更加有利可图。这一变化A.反映了人地矛盾日益加剧 B.是高产农作物推广的结果C.不利于农业经济稳步发展 D.是新生产关系产生的表现7.据研究,南北朝中期,政府在对手工业者的管理上,出现了雇佣工匠制度的番役制度。这些制度的出现说明A.民间手工业与农业紧密结合 B.国家对工匠人身控制有所松弛C.盐铁官营制度得到进一步强化 D.官营手工业者由籍匠变为丁民8.清朝地方县志记载:“市有定居,墟惟趁赶。南曰墟,北曰集”;“货物辐辏,处古谓之务,今谓之集,又谓之墟”;“日中为市,神农氏之教也。南人曰趁墟,北人曰赶集”。据此可知明清时期A.农村集市的名称带有地域特色 B.政府对草市的地点有严格管理C.南北方呈现不同的专业化市场 D.长途贸易促成区域经济的活跃9.我国古代货币名称历经变化,秦称半两钱,汉称五铢钱(二十四铢为一两),唐朝时称“开元通宝”(意取流通的宝货),改变了以重量为币名的传统,唐以后历代的铜钱都称为“通宝”、“元宝”。据此分析,唐朝“开元通宝”的流通反映出A.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 B.商品经济发展、商人政治地位提高C.铸币权开始收归国有 D.货币被视为财富的观念已明显增强10.商周“工商食官”,春秋战国自由商人崛起,秦汉国内外贸易的发展,隋唐柜坊与飞钱的出现,宋元坊市界限的打破与营业时间限制的突破、纸币的产生,明清出现地域性商人群体。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商业A.发展水平世界领先 B.发展过程极为艰难C.发展阶级特征明显 D.抑商政策制约发展11.研究表明,宋代的商税率大致为3%,国家对商业的征税力度比农业要低得多;清代商人出现亏损时,政府常常要“优商”“恤商”。但历代统治者很少在农家收成下降时优恤农民。这反映了A.古代对商业采取的政策较为灵活 B.古代统治者改变了重农抑商政策C.宋以后国家商业税收超过农业税 D.商人地位逐渐超过了农民地位12.侯建新在社会转型时期的西欧和中国中说:“他们(徽商)一方面耗费巨额利润来促使自己缙绅化,另一方面又将大量财富抛向非生产领域,诸如购置族田,建祠,修家谱,以及提倡程朱理学等。”徽商这种资金流向和消费形态不能反映A.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只能是自然经济的补充B.中国传统商人深受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影响C.专制体制是中国社会进步的巨大障碍D.帝国时代商业资本不会转化为产业资本13.美国历史学家珀金斯指出,1420世纪中期,中国的人口、耕地面积和农业总产量都在增长,但劳动生产率却没有提高。导致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A.自然经济的简单再生产形式 B.重农抑商政策抑制了农业的发展C.闭关锁国政策的长期推行 D.传统科学技术不能提高劳动生产率14.某学者写道:“衰落是一个容易使人上当的词,因为它包含了两个相去甚远的概念:一是外部力量的减弱,一是内部力量的衰败。拿意大利来说,在外部因素使其丧失了经济强国的地位之后,内部文化仍可达到巅峰。”这里所说的“外部因素”是指 A.贸易通道的改变 B.殖民争霸战争的失败C.世界市场的形成 D.西班牙、葡萄牙的竞争15.米歇尔(法)在资本主义史中指出:“西班牙本土的物价,在16世纪初期到17世纪初期之间上涨了23倍;意大利的小麦等价格在15201599年间提高了2.3倍;16世纪的前25年到最后25年,英国物价上涨1.6倍,法国上涨1.2倍。”材料所述现象直接导致了A.世界贸易中心发生转移 B.欧洲生产关系出现变动C.亚洲白银外流现象严重 D.西方奴隶贸易更加猖獗16.1609年,应荷兰东印度公司的邀请,格劳修斯发表了论海上自由,主张海洋应该为人类共同所有、自由利用,“每个国家均可自由地(通过海洋)穿行到另外一个国家,并可自由地与之进行贸易活动。”下列评述正确的是A.为荷兰海外殖民扩张活动进行了辩护 B.标志着资本主义自由放任政策的开始C.直接导致了第三次英荷战争的爆发 D.对英国的殖民霸权提出了严重的挑战17.18世纪的英国,只有国王和议会授予特许,公司才可以设立。19世纪中叶以后,国家对企业的设立逐渐摒弃特许主义,企业的设立已经相当自由,只要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不需要任何机关的审批或核准。这反映了A.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经济竞争激烈 B.工业革命推动经济管理思想变化C.生产力发展推动生产组织形式变化 D.科学技术进步改变了国家经济职能18.恩格斯指出:它实际上是“一个调节生产为目的的联盟,他们规定应该生产的总生产量,在他们之间加以分配,并且强制实行预先规定的出售价格”,实质上是“资本家本身不得不承认生产力的社会性”。下列与材料中的“它”最相关的是A.早期殖民扩张 B.资本主义经济危机C.第一次工业革命 D.第二次工业革命19.19世纪初,英国上层女性举办文化沙龙,聚集了一大批人才。“蓝袜”是一种文化沙龙,上层妇女伊丽莎白蒙塔古被称为“蓝袜女王”。世人评论说:“蓝袜这个词能使用下去,本身就宣告新女性的诞生。”这说明A.工业革命提升了女性的社会地位 B.英国实现了男女政治权利的平等C.男女平等思想在英国迅速普及 D.教会垄断文化的局面发生了改变20.从1885年到1892年,清政府财政收入中的田赋由38.5%下降到35.2%,而厘金(国内贸易征税)和关税收入则由36.7%上升到43.2%。这表明A.民族资本主义得到进一步发展 B.清政府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C.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陷入困境 D.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发生变化21.洋务运动的产生是为了“继续镇压中国各族人民的武装起义,是用外国资本主义的技术巩固封建统治”;官僚地主开办的工厂是“资本主义国家军需工业的附庸,充分表现了半殖民地的性质”。这一观点表明作者A.站在文明演进的角度 B.站在近代化的角度C.站在地主阶级的角度 D.站在革命者的角度22.抗日战争时期,云南的整个工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矿业,冶炼纺织等等的都全面发展起来了。有数据表明,抗战八年期间,云南工业发展超过了过去几十年的总和。这最能说明A.云南是抗战时期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 B.抗战时期民营企业是受益最大的产业C.近代中国经济不平衡的状况有所缓解 D.抗战期间国民政府更致力于发展经济23.据统计,在1872年到1913年之间,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创办人中,地主占55.9%,商人占18.3%,买办占24.8%,而且投资于近代实业的地主大多有某种官僚身份。据材料可判断A.晚清地主大多热心投资实业 B.资产阶级进行革命有两面性C.政府积极鼓励近代实业发展 D.近代民族实业发展后天畸形24.从1874年至1877年,申报连续刊载了“杨乃武与小白菜冤案”进展的相关消息,这是中国新闻史上力度最大、时间最长的冤案报道,引起强烈社会反响,促成了该案的平反。这反映了A.大众传媒开始关注民众生活 B.申报的主要功能是时政评论C.大众传媒发挥舆论监督作用 D.申报促进晚清司法制度改革25.沈葆桢曾说,铁路电报并不是不适用,但若创办,必须依照民情,“台湾则可行,以其为民情所安也;他处则难行,以其为民情所骇也”。1877年,中国第一条电报线在台湾成功架设,这得益于A.朝野上下的共同努力 B.较为特殊的地理文化C.实业救国理念的推动 D.相对宽松的国际氛围26.下表是俄(联)共布代表大会教育水平百分比 代表大会高等教育中等教育初等教育家庭识字八大(1919)239249370141九大(1920)94234321106十大(1921)7723348474十一大(1922)862100112十二大(1923)未统计294497未统计十三大(1924)6617966888表中数据反映了这一时期苏(俄)联A.国家高等教育水平不断下降 B.高级知识分子日益受到重视C.工农群众政治地位逐渐提高 D.各阶层代表分布渐趋于均衡27.1921年4月,列宁说:如果农民经济能够继续发展,那么还应该为进一步的转变提供可靠的保证,而进一步转变就必须使效益最差的、最落后的、细小的、单干的农民经济逐渐联合起来,组成公有的大规模的农民经济。由此可知,当时A.余粮收集制得到推广 B.工业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C.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基本完成 D.列宁已有建立农业合作社的设想28.“无产阶级国家必须成为一个谨慎、勤勉、能干的业主,成为一个精明的批发商,否则,就不能使这个小农国家在经济上站稳脚跟。”在这种思想指导下该国取得的成就是A.粉碎了各种敌对势力的武装干涉 B.巩固了受到严重冲击的工农联盟C.迅速实现了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D.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基础29.“斯大林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不同,他是一个带有俄罗斯农民意识的马克思主义者。较少接触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对当时欧洲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生活,包括政治生活都是陌生的。”材料意在说明A.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因素 B.斯大林的经济思想C.苏联工业化的历史地位 D.斯大林的革命活动30.全球通史中说:“尽管苏联取得了五年计划的成就,但苏联社会在大多数西方人看来,似乎并不是一个值得仿效的社会主义乐园。”西方人对苏联的态度主要是因为A.西方国家的经济远比苏联发达 B.长期对立造成对苏联的不了解C.坚守自由放任的传统经济政策 D.苏联社会缺乏自由平等的精神31.对已处于工业化初期的苏联,西方世界仍存在着两种倾向:一种是继续敌视苏联,并竭力阻挠苏联与资本主义国家之间事务性联系的发展;另一种是要求停止反苏挑衅,扩大与苏联在贸易和技术方面的合作。其中的“另一种”倾向主要反映出当时A.苏联已打破了帝国主义封锁 B.西方开始效仿计划经济体制C.苏联与西方经济具有互补性 D.新经济政策的效果异常显著32.美国学者洛克滕堡在罗斯福与新政一书中称:“在三十年代,美国的财政中心从华尔街移到了华盛顿,纽约的股票交易所不再能象私人俱乐部那样活动,必须受国家监督。”这标志着A.垄断资本主义时代已终结 B.垄断资本无法继续控制美国政治C.罗斯福新政取得巨大成功 D.美国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代33.罗斯福指出:1936年全国47%的家庭和个人的年均收入不足1000美元,而15%的家庭的收入相当于这47%的家庭的总收入;少数人暴富而多数人贫穷,民主制度国家的自由就不会是安全的。这表明“新政”的目的在于A.完善社会福利制度 B.防止贫富差距过大C.维护资本主义政治制度 D.推行以工代赈增加就业34.1953年苏联农庄向国家和合作社出售种植业和畜牧业的收入为4亿卢布,1960年为16亿卢布,即在产品量增长06倍的情况下,收入增加2倍以上。上述变化主要是由于A.斯大林模式遭到了彻底否定 B.对农业政策进行了调整C.农业机械化生产的大力推进 D.农民获得了土地所有权35.美国财富杂志1976年5月公布的材料显示,500家最大的工业公司的总经理中,有298的人握有本公司100万美元以上的股票,而没有本公司股票的只占98。这一现象在二战后的美国日益普遍,其造成的主要影响是A.提高企业管理水平,避免了生产无政府状态B.促成专业经理人的出现,有利于中产阶级壮大C.股权分散使资本家丧失企业决定权D.知识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率越来越高36.货币学派认为,影响经济的要素是货币发行量而不是需求,它主张控制货币发行量,反对用扩大政府开支、增加预算赤字手段来对付经济衰退和扩大就业,反对国家过多地干预经济。事实证明,货币学派的这些主张适合于美国的A.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 B.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C.二十世纪七十年代 D.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个小题,第37题18分,第38题12分,第39题16分,共46分)37.(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 1764年,曼彻斯特兰开郡纺织工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1769年,曼彻斯特的阿克莱特发明水力纺纱机,并取得专利权。18世纪80年代英国第一家棉纺织厂在曼彻斯特诞生,加工来自亚洲、美洲等地的棉花。1775年,阿克莱特申请到梳棉机、曲柄梳棉机、粗纺机和进料器的发明专利。1789年,曼彻斯特纺织厂开始装备蒸汽机。1830年,建成利物浦至曼彻斯特铁路。1830年,曼彻斯特的棉纺织厂达99家,拥有全国棉纺织工业的四分之一。1853年,曼彻斯特由“镇”改“市”。1885年,曼彻斯特人口为37万,1888年达到50万。1887年,曼彻斯特开凿通海运河,1894年通航,运河长58公里。根据钱乘旦等著英国通史整理(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18、19世纪曼彻斯特发生的变化及其原因。(10分)材料二1711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在广州设分公司;随后比利时、荷兰、瑞典相继在广州设办事机构。1757年,乾隆帝下诏,只允许外国人在广州交易。19世纪初,欧洲人在广州创办广州纪事广州市场行情英华年鉴中国商贸指南中国丛报等期刊。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开放广州为商埠,并允许英国在广州派驻领事。1861年,英、法在广州沙面设租界,以后陆续兴建电力厂、自来水厂、水塔、教堂、邮政局、电报局、医院、消防班、清洁队等公共事业机构,还有公共娱乐设施如沿江公园(英法各一个)、网球场、影剧院等。1862年,华侨黎先生在广州创办“万隆兴行”,经营进出口业务,是近代华侨投资广州之始。1879年,华侨卫省轩在广州文昌沙创办了中国第一家火柴厂。1890年,华侨黄秉常在广州创办中国第一家电灯公司。据广州历史大事记整理(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18、19世纪广州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8分)38.(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序号时间历史资料明万历年间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职工就有数千人,是官局的两三倍。清初在苏州复置官局,设机800张,织工2 330名。康熙六年(1667)苏州缺机170张,机匠补充困难,而同一时期苏州民机不少于3 400张。“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已。”中世纪晚期乡村手工业特别是毛纺织业在英格兰东部、西部和约克郡地区快速发展。商人发放原料,回收产品,销往海内外,这种新型的“乡村制造业活动”被称为“原工业化”。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工厂”,推动了手工业的发展。16世纪初英国纽贝里的一家毛纺织“工厂”雇佣了1 140名工人,其中三分之二为妇女和儿童。海外市场的需求大大刺激了此类“工厂”的发展,英国成为欧洲最重要的毛纺织品生产和出口国。1700年英国毛纺织品占国内出口商品的70%。棉纺织业作为新行业随之兴起,其他行业也迅速扩张。机械化逐渐成为新的生产方式的重要特征,并在欧洲大陆广泛传播。 摘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英E.E.里奇等主编剑桥欧洲经济史等 选取相关资料,围绕“手工业的发展与近代化”提出自己的观点进行论述。(12分)(说明:可进行必要的补充,再加以论述,要求史论结合、论据充分、史实准确。)39.(1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36年,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指出:“政府支出具有一种大于原始支出数额的连锁效应,一笔政府支出可以取得几倍于原始支出额的收入水平,这种现象被称为乘数效应。”泰晤士报记者对其理论进行了广泛宣传,并报道了当时“乘数效应”在三个国家取得的经济奇迹。 从1928年起,苏联投资10亿卢布的高尔基汽车厂整套设备由美国生产,约有20家美国厂商为其提供了技术。1930年,意大利、瑞典等国对苏贷款达8亿美元,1931年增加至12亿美元。1932年,有2000名德国工人、730名美国工程师在苏联工作。1933年,美国政府投资40多亿美元成立公共工程署,兴建了18万个小型工程项目,包括校舍、桥梁、下水道、防护林、邮局等,先后吸引了400万人工作。1934年,美国国会拨款50亿美元成立的全国青年总署,总计雇佣人员达2300万,占全国劳动力的一半以上。1935年,国民党通过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实施大纲案,全面指导经济建设。财政部发行1亿元“金融公债”充实中央、中国、交通三大银行资本,推行法币政策。1936年,中国实业部建成各类机器厂2387家,超过了过去十年的总和。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 (1)根据材料,概括凯恩斯理论的主要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泰晤士报记者对其广泛报道的原因。(10分) (2)根据材料,概括20世纪30年代苏、美、中三国“乘数效应”呈现的特色。(6分)参考答案110 ABCDD ABBAD 1120 CADAC ABDAD 2130DCBCB CDBAD 3136CACBB D37.答案:(1)变化:由镇发展为市;成为英国棉纺织业的中心;城市人口明显增加;对外交通极大改善(修建了铁路、开凿了通海运河)。(任3点得6分) 原因:工业革命的进行;进取和创新的文化环境(发明机器、政府保护专利);对外贸易的发展。(任意2点得4分)(2)特点:是18、19世纪初外国人在中国活动的中心;成为近代中国最早对西方开放的城市、且城市发展融进了不少西方元素;是民族工业的发源地之一。(任意2点4分) 成因: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只许广州一地对外通商,广州成为鸦片战争前外国人的活动中心;清政府在两次鸦片战争中失败,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广州在对外开放中西方文明不断进入;通商口岸的外商企业和洋务企业的兴办,刺激了民族工业的产生与发展。(任2点4分)38(1)观点综述:观点1:中国手工业有所发展,但没能产生近代化。(或中国手工业的发展,为近代化的产生创造了一定的条件) 观点2:英国手工业发展推动了英国工业化进程。 观点3:社会环境影响近代化。 观点4:手工业品商品化程度影响近代化。(从市场拓展角度) 观点5:工场的发展水平(技术与管理)影响近代化。观点6:自由劳动力的发展影响近代化。(2)说明:观点3、4、5、6均要从中英两国考虑;其他答案言之成理,自圆其说均可,但是一定要形成自己观点,并有充分的证据证明。(3)示例一:观点:中国手工业有所发展,但没能产生近代化。虽然官营手工业衰落;家庭手工业开始面向市场;民营手工业发展迅速;资本主义性质的手工作坊产生,但是受到专制主义的束缚;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农耕文明没有实现突破和转型;理学占主导地位;八股取士禁锢人们思想;总结性的科技著作出现,但没有产生近代自然科学。综上,明清时期,中国手工业未能与时俱进,受到诸多条件的限制,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而趋向“衰落”。示例二:观点:英国手工业发展推动了英国工业化进程。英国商人参与;大量使用雇佣劳动;发展大机器生产,工厂的建立,管理进步等因素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这一切还得益于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建立为手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科学理论的不断发展,为机器化生产提供了可能;法律制度的不断健全,为技术进步做了保障。综上,英国具备了相应的历史前提,因此资本主义萌芽最终发展成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加快了英国的工业化进程。39.【答案】(1)观点:政府投资取得的效益巨大;国家应对经济进行干预。(4分)原因: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各国社会矛盾尖锐,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受到挑战;国际局势紧张;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失灵;“乘数效应”在苏、美、中三国取得的经济奇迹。(任答3点得6分) (2)苏:积极引进外国技术、资金、人才。美:成立专门机构,举办公共工程,扩大就业。中:制定经济发展规划;发行公债充实资本,推行法币政策;政府投资实业。(6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