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版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走进自然 故都的秋课后作业 鲁人版必修1.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6259228 上传时间:2020-02-2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8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版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走进自然 故都的秋课后作业 鲁人版必修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2018版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走进自然 故都的秋课后作业 鲁人版必修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2018版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走进自然 故都的秋课后作业 鲁人版必修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故都的秋阅读鉴赏(一)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混混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1.第1段主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答案:表达了作者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2.北国之秋有怎样的特点?这样写在全文中有何作用?答案:北国之秋,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有统领全文的作用。3.第2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作者为什么宕开一笔,先写江南之秋?答案:写江南之秋不能令人满足,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这是为了更好地表达北国之秋令人神往。4.“混混沌沌”“半开、半醉”在文中指怎样的状态?答案:指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是模模糊糊,不能赏玩到十足的状态。(二)课外阅读阅读下面文字,完成57题。乡魂冯骥才倘若你生长在故乡,那份乡情乡恋牵肠挂肚自不必说;倘若你出生在异地他乡,你对它的印象与情感都是从长辈那里间接获得的,对故乡,你又是怎样一种感觉?数年前,我应邀与几位作家南下访游,依主人安排,途经宁波一日。车子一入宁波,大家还在嘻哈交谈,我却默然不语,脸贴车窗,使劲向外张望着,好像急于想抓住什么,好跟心里的故乡勾挂一起。此时我才发现心里的故乡原是空空的。我对自己产生了怀疑,面对祖父与父亲的出生地,为何毫无感应?啊,故乡原本只是我的一个符号籍贯!我不是“回”故乡,而是“来”故乡,第一次。我渴望与故乡拥抱和共鸣,但我不知道与故乡的情感怎样接通。好似一张琴闲在那儿,谁来弹响?怎么弹响?下车在街上走走,来往行人的宁波话一入耳,意外地有种亲切感,透入心怀,驱散了令我茫然的陌生感。我很笨,一直没从祖父和父亲那里学会宁波话。但这特有的乡音仿佛是经常挂在人们嘴边的家乡的民歌,伴着我的童年、少年。那时,来串门看望祖父的爷爷奶奶们,大都用这种话与祖父交谈。父亲平时讲普通话,逢到此时便也用这种怪腔怪调插言谈话,好像故意不叫我听懂,气得我噘起小嘴抗议。那些老爷爷老奶奶们便逗我,哄我,依然还说那种难懂的宁波话这曾经让我又气又恨的宁波话,为什么此刻有如施魔法时的咒语,一下子把依稀的往事、把不曾泯灭的旧情、把对祖父与父亲那些活生生的感觉,全都召唤回来,逼真地如画一般地复活了?在天童寺,一位老法师为我们讲述这座古寺的经历。他地道的宁波口音,使我如听外语,全然不懂。我便仔细去端详这法师的仪容,竟然发现他与祖父模样很像:布衣布袜,清瘦身躯,慈眉善眼,尤其是光光的头顶中央有个微微隆起的尖儿。北方大汉剃了光头,见棱见角,或圆或平;宁波人谢顶后,头顶正中央便显露出这个尖儿来,青亮青亮,仿佛透着此地山水那种聪秀灵气。我觑起眼睛再感觉一下,简直就是祖父坐在那里说话!祖父喜欢用薄胎细瓷的小碟小碗吃饭。他晚年患糖尿病,吃米都必须先用铁锅炒过。他从不叫我吃他的饭,因为炒过的米少了养分。宁波临海,这里的人吃起海鲜精熟老到。祖父吃清蒸江螺那一手真叫空前绝后,满满一勺入口,只在嘴里翻几翻,伴随着吱吱的吸吮声,再吐出来便都是玲珑精巧的空壳了。每次吃江螺,不用我邀请,祖父总会令人惊叹又神气十足地表演一番。然而,祖父,如今你在哪儿呢?我心头情感一涌,忽然张开眼睛,想对老法师大喊一声:爷爷!奇怪,祖父是在我十岁那年去世的,三十年过去了,什么缘故使我隔着岁月烟尘,如此动情地呼叫他呢?是我走到故乡来了,还是故乡已悄然走进我的心中?前两年,我去新加坡参加一个会议。忽有十几位上了年纪的华侨同胞到宾馆来访,见面先送我一本刊物,封面上大大地写一个“冯”字。原来是此地冯氏宗亲会的成员。华人在海外,组织各种同乡同族会,彼此守望相助,可剖肝胆。每每同乡同族人有了难题,便一起合力解助;若同乡同族人有了成就,也同喜同贺。一位冯姓长者对我说:“你是咱冯家的骄傲啊!”我看见坐在侧面的一位老者,清瘦,文弱,似曾相识,心有所动,问道:“您家乡在哪儿?”“宁波。”他一开口,便带着很重的乡音。我听了,随即说:“我们五百年前是一家,我老家也在宁波。”他马上叫起来:“现在就是一家,我们好近呀!”随即急渴渴向我打听故乡的情形。多亏我头年途经故乡,有点见闻,才不致窘于回答。他一边听我讲,一边忽而大发感慨:“全都不一样了,不一样了”忽而冲动地站起来,手一指叫着:“那是我去捉过鱼的地方!”然后逼我讲出更多细节,仿佛直要讲得往事重现才肯作罢。这老乡情不自禁把座椅挪到我身前,面对面拼命问,使劲听。可惜我只在故乡停了一天,说不出更多见闻。但我发现,我随便扯些街道的名称、旧楼的式样、蔬菜的种类,他也都视如天国珍闻,引发他一串串的问题、感叹或惊叫。他脱口吟道:“今时明月他乡客,旧地故人往日情。”我感到故乡伟大而神奇的力量,它像一块巨大的磁石,牢牢吸住一切属于它的人们,不管背离它多久多远。我怕冷落了他人,才要转换话题,那些人却笑眯眯摆手说:“不碍事,你再给他多讲讲吧”他们高兴这样旁听,直听得脸上全都散发出微醺的神气,好像与我的这位老乡分享着一种特殊的幸福,那便是得以慰藉的乡恋。此时我多么像在家人中间,张张陌生的面孔埋藏着遥远的亲切。我想象着在哪里曾与他们相关相连,唐宋还是秦汉?我想起在黄河边望着它烟云迷漫、波光闪耀的来处,幻想着它万里之外那充满魅力的源头。同种同族,同乡同姓,有一种血脉相通的源头感。有着共同源头的人,身上必定潜在着一个共同的生命密码,神秘地相牵。(取材于冯骥才的同名散文)5.下列对作品内容的理解,最正确的一项是()A.初次来到宁波,作者却毫无心灵感应,他不禁对自己的故乡产生了怀疑。B.作者儿时觉得宁波话怪腔怪调,到故乡后,却觉得乡音入耳,格外好听。C.对三十年前去世的祖父的思念,使作者心中萌生出的故乡情愈发强烈了。D.作者对故乡宁波并不熟悉,只好杜撰些见闻来应付海外同乡急切的打探。剖析:CA项,“对自己的故乡产生了怀疑”与文意不符。B项,“格外好听”与原文“有种亲切感”不完全一致。D项,“杜撰”“应付”有误。6.本文第7段中详细描写了天童寺的老法师,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剖析:安排材料的详略要根据中心的需要,凡能突出中心的详写,次要材料略写,与中心无关的不写。本文详写的天童寺的老法师,既呼应上文,又照应下文,同时还突出了中心思想。答案:文中详细描写了老法师的地道宁波口音,呼应了上文对童年时听宁波话的回忆;描写了老法师的仪容,与祖父极为相似,引出了下文对爷爷的深切怀念;表现了作者对故乡的情感,从陌生、隔膜到亲切、认同的转变;为下文抒发自己对故乡的热爱作铺垫。7.本文结尾写道:“有着共同源头的人,身上必定潜在着一个共同的生命密码,神秘地相牵。”根据文本信息概括作者认为相牵连的生命密码有哪些。剖析:本题考查对关键语句的理解。理解语句的含义包括理解句子所表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观点、态度,句子所描述的人物的思想、性格,句子本身所包含的道理等。答案:共同的荣誉感;共同的文化观;共同的感情支持(同乡会中表现),情感上的相亲相近(乡音)。语言运用8.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一些人认为,文章只应顺其自然,不要在一字一语的小节上太多留意。只要通体看来没有错,。如果留意了那些小节,医治了那些小毛病,那就像个规矩人似的,四平八稳,无可非议,然而, 。文章的活力和生气全仗信笔挥洒,才能表现出来。你下笔多所拘忌,就把这些东西赶得一干二净了。,可是不能一概而论。至少学习写作的人不该把这个话作为依据,因而纵容自己。剖析:结合后文“小节”“小毛病”来填,结合后句“活力和生气”来填,结合后句“可是”“依据”“纵容”来填。答案:即使带这些小毛病也没关系文章也就缺乏活力和生气这个话当然有道理9.“学习金字塔”这个概念,最早是由美国的一位教育学家埃德加戴尔于1946年提出的。如图是美国缅因州国家训练实验室据此绘出的学习金字塔(LearningPyramid)。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学习方法不同,学习效果大不一样。作为学生,你认为应该怎样转变学习方法,从而达到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请给出三条建议,每条不超过20字。剖析:图中显示,学习效果在30%以下的(较差的)几种传统方式,都是个人学习或被动学习;而学习效果在50%以上的(较好的),都是团队学习、主动学习和参与式学习。答案:要由被动的接受转到主动参与式学习;要由个人学习转到团队合作学习;要由单纯的吸纳知识转到实践应用。10.(2017江苏卷)下列诗句中,与右图漫画的情境最吻合的一项是()A.小梅香里黄莺啭,垂柳阴中白马嘶。B.门外平桥连柳堤,归来晚树黄莺啼。C.学语莺儿飞未稳,放身斜坠绿杨枝。D.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剖析:DA项,图中无白马;B项,“归来”与画面不符,且图中也无“平桥”;C项,“放身斜坠”图中未体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