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6258247 上传时间:2020-02-20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17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甘肃省静宁县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第I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本题共20道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1.贾文言在比较商鞅与梭伦的“耕战思想”时说:“商鞅和梭伦的上台皆因受困于耕和战,故两者都重视耕战,但在政治制度的安排上则有所不同。”这种“不同”集中体现在 A商鞅维护皇权专制,以农为本;梭伦注重发扬民主,重视工商B商鞅立足承认现实,渐进变革;梭伦强调打破现实,重在继承C商鞅使地主阶级开始掌握政权;梭伦使所有平民获得公民权利D商鞅用“强权”重构政治秩序;梭伦以“中庸”平衡阶级利益2.商鞅主持变法使秦国由弱变强,但他自己却因变法而惨遭杀害。变法内容中,为他招来杀身之祸的是A“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B“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C“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D“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 3.战国策秦策:“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商君“正度量,调轻重”的措施客观上有利于()A.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B.农耕经济的繁荣C.商品经济的发展D.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4.商鞅改革和梭伦改革都发生在人类的“轴心时代”,两次改革的目标和内容都有着本质区别,这就决定了其在制度法理、公民资格、政治参与等方面存在着根本差异。这两次改革A.确立了东西方政治传统的基调B.对于贵族特权的态度截然相反C.都缩小了政治参与群体的规模D.差异源于两人思想意识的差别5.商鞅指出:现在治理国家,依靠官多吏众,官吏下又设辅佐和监察人员,这本来是为了禁止官员们谋私利。如果辅佐和监察人员也想谋私利,那怎么去禁止呢?这说明商鞅A.重点加强对在职官吏的监督B.认识到监察的模式尚有缺陷C.建立起完善的官吏监督机制D.认为官吏贪渎严重危及政权6.北魏拓跋澄在回答孝文帝议迁都之事时,曰:“伊洛中区,均天下所据,陛下制御华夏,辑平九服,苍生闻此,应当大庆。”材料表明北魏迁都洛阳的根本目的A.解决平城粮食供应困难B.革除阻碍改革的保守势力C.防止北方少数民族柔然的骚扰D.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7.北魏均田制规定:“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奴婢依良。丁牛一头受田三十亩,限四牛。”唐朝均田制规定:“诸丁男给永业田二十亩,口分田八十亩,其中男年十八以上亦依丁男给。老男、笃疾、废疾各给口分田四十亩,寡妻妾各给口分田三十亩。”“凡道士给田三十亩,女冠二十亩,僧尼亦如之。”其变化反映了A.寺院经济的开始出现B.门阀士族势力的衰落C.赋税制度的重大变化D.基层行政组织的调整8.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商鞅变法的共同点是A.迁都洛阳B.移风易俗C.奖励耕战D.促进了当时社会的封建化进程9.北魏政权的建立者鲜卑族的拓跋部发源于我国的哪一个地区A.西域地区B.滇川一带C.北方大漠D.东北大兴安岭北段10.在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加速少数民族封建化的措施有恢复汉族礼仪制度与汉族通婚迁都洛阳采用汉族的政治制度A. B. C. D.11.北宋前期统治者认为“富室连田阡陌,为国守财尔!缓急盗贼窃发,边境扰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这表明北宋政府A.大力抑制土地兼并B.减轻人民负担,限制大地主特权C.准备搜刮百姓以抗辽D.纵容土地兼并以便于筹集军费12.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中有利于稳定市场秩序的是农田水利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均输法A. B. C. D.13.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在目的和作用上的相似之处有加强对人民的控制限制了官僚、地主的利益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人减轻了地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A. B. C. D.14.北宋中期,“三冗”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有宋初为加强中央集权,增设官僚机构以分化各级官员权力形成庞大军事体系,军费开支增加对辽和西夏的战争耗费和高额赔款地主兼并土地,隐瞒田产,逃避税收A. B. C. D.15.梁启超评价王安石变法:“今世欧洲诸国,其所设施,往往与荆公不谋同符”,并将其中的两项改革措施分别评价为“有类于官办之劝业银行”和“与今世所谓警察者正相类”。这两项措施分别是()A青苗法 保甲法B均输法 保甲法C市易法 将兵法D免役法 保马法16.2005年6月8日,莫斯科为一座塑像的落成举行了揭幕仪式。在仪式致词中提到“政府竖立他的塑像是为了向这位曾经解放了千百万俄国农奴的勇敢改革者致敬,正是他的改革,最终引领俄罗斯抛弃了落后的社会制度。”这座塑像是A.伊凡四世 B.彼得一世 C.亚历山大一世 D.亚历山大二世17.19世纪中期,俄国农奴制严重阻碍了工业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导致国内市场狭小导致自由劳动力缺乏不利于工业资本的积累暴力斗争不断A. B. C. D.18.“如果总的看一看1861年俄国国家全部结构改变,那就必然会承认,这种改变是封建君主制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转变的道路上的一步。不仅从经济观点来看是正面的,而且从政治观点来看也是正确的。”列宁的话的主要含义是A.改革使俄国的国家结构发生了变化 B.改革使俄国走上了现代化的道路C.改革后俄国变成了资产阶级君主制 D.改革后俄国废除了君主专制19.读下列俄国机器制造业统计表(据改革与革命俄国现代化研究)影响其变化的最主要因素是() 时间 企业数 工人数(人) 产值(千卢布) 1860年 99 11600 7954 1879年 187 42000 51937 A先进政治制度的确立B国内外市场的扩大C科学技术进步的推动D生产关系的变革20.俄国1861年改革剥夺了贵族地主支配农民的权力,却没有遇到贵族地主的强烈抵抗。过去贵族地主不能随意转让和买卖土地,他们现在成为真正的土地所有者并获得最好的土地。许多贵族已经或濒临破产,改革却使他们获得了一大笔资金。对于上述现象的认识,正确的是()A改革实际上是由贵族地主支配的B改革使俄国土地私有制确立起来C改革加强了贵族地主的经济实力D改革未能反映当时历史发展趋势第II卷(非选择题)二、主观题(本题共5道小题,第21题15分,第22题15分,第23题15分,第24题15分共60分)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从春秋到战国,是我国古代社会大变动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商鞅带着李悝的法经到秦国见秦孝公,建议孝公顺应当时形势,变法图强。以甘龙、杜挚为代表的一些守旧派竭力反对改革。他们说“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法而治”,顽固地主张“法古”和“循礼”。商鞅根据历史事实加以驳斥,指出三代以来礼、法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可见历史是进化的;“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只有顺应历史潮流,“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才能使国家富强,成就霸王大业。秦孝公对商鞅的意见很欣赏,任命他为左庶长,开始推行变法。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说(悦)”,“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商鞅连续出兵魏,夺取大片土地。摘编自郭沫若主编中国史稿第二册(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商鞅变法的社会背景和目的。(8)(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商鞅变法的社会效果。不得照抄材料)(7)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凡商旅所有必卖于市易,或(非)市肆所无必买于市易”,真正达到了“尽收天下之货,自作经营”的目的。其时,市易司甚至连果实之类都自作经营。程念祺中国历代变法类型及其成败材料二 用限制商人获利、控制市场流通的手段,使税收物资的调拨与运输体现最大的经济效益就近与低价,这叫徙贵就践,用近求远。樊树志国史十六讲材料三 (苏)辙曰:“以钱货民,使出息二分,本以救民,非为利也。然出纳之际,吏缘为奸,法不能禁。钱入民手 及其纳钱,虽富民不免逾限,恐鞭捶必用,州县之事不胜烦矣。”续资治通鉴(1)上述三则材料反映出王安石变法中哪几项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积极效果。(9)(2)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当今政府经济工作的看法。(6)23.材料 庙号改革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公元398年,拓跋珪迁都平城,仿中原传统制度设立太庙,早先草原部落联盟时代的首领以“太祖”“高祖”等庙号受到祭祀,他们的子孙被封为王公,享有政治军事特权,成为北魏政权的统治支柱。孝文帝下令改革庙号,不再为拓跋珪以前的祖先设庙祭拜。因太祖拓跋珪以后只有五位皇帝去世,为了不违“天子七庙”这一儒家礼制,孝文帝甚至前无古人地在太庙中为自己虚设一庙,庙号改定后,孝文帝下令,“非太祖子孙”及异姓封王、公、侯、伯者,皆降一等。据吕思勉魏晋南北朝史(1)根据材料,概括孝文帝庙号改革的内容。(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孝文帝推行庙号改革的意义。(7分)2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861年2月19日颁布的解放法令是充分保证地主利益的前提下实施的农民必须交纳49年的赎地费给政府。农民在改革中得到的土地,按1861年的土地市价计算仅值5亿多卢布,但到1905年为止,农民共付出20亿卢布赎金。摘编自农业资本主义与民族国家的现代化道路材料二 1872年,明治政府向土地所有者发放了地契,承认地主和自耕农的土地所有权;1873年,颁布地税改革条例,规定:向土地所有者按地价3%的税率征收现款作为地税。这些措施在保证农民土地所有权的同时减轻了农民的税负。摘编自明治维新以来日本的农业和农村政策(1)有人说,“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是以牺牲农民利益为代价的”。依据材料一指出这种说法的合理性,并分析这种做法对俄国经济发展的消极影响。(8)(2)根据材料二,指出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农业政策的中心是什么,并分析其对当时日本社会发展的影响。(7)答案1.D考点:商鞅变法与梭伦改革。此题主要集中在材料的后面所问的内容,政治制度的安排上。商鞅变法加强中央集权,严刑峻法,维护统治秩序;梭伦改革则是通过中庸的办法缓和矛盾,稳定统治秩序。故选D。2.B依据所学可知,商鞅之所以遭此酷刑,关键是其改革触犯了守旧贵族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激烈反抗,当商鞅的坚定支持者秦孝公去世后,守旧势力反攻倒算,商鞅在劫难逃。变法中“军功授爵”对旧势力威胁最大,分析选项,B项符合题意。故应选B。3.C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材料信息“正度量,调轻重”使商品的流通具备了一定的标准,因此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所以C项正确,B项是强调农耕经济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对商业的正规管理,因此“重农抑商”不准确,故排除A。D项与材料的没有关系,排除。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商鞅变法内容4.A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关键词“商鞅改革和梭伦改革”,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两次改革的内容、性质、作用、影响入手,即可认识到它们对东西方政治传统的影响,据此即可正确判断。5.B根据材料中的“如果辅佐和监察人员也想谋私利,那怎么去禁止呢?”,说明商鞅认识到监察人员自身的监督问题,即监察模式尚有缺陷。故答案为B项。材料没有比较对普通官员的监督和对监察人员的监督孰轻孰重,排除A项;材料只是提出问题,商鞅没有就此提出解决办法,排除C项;D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6.D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知识点,旨在考查解读材料、正确认知的能力。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四个选项都与迁都洛阳有关,但B项是直接原因或目的,不是根本目的,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是直接原因或目的,不是根本目的,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是直接原因或目的,不是根本目的,不符合题意,排除;根本目的要从“维护和巩固统治”维度思考,A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故选A。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北魏孝文帝改革概况7.B从材料看出,唐朝均田制除了给丁男、妇人、笃疾、废疾分田以外,还给道士、僧尼分田,并且数量比北魏大幅增加,从侧面反映出,门阀士族所占土地减少,门阀士族势力的衰落,B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寺院经济的“开始出现”,排除A;材料反映的是土地制度,没有涉及赋税制度,排除C;材料与基层行政组织无关,排除D。8.D北魏孝文帝改革,经济上的均田制改革,文化习俗上包括语言、服饰、姓氏、婚俗等方面的改革,促进了拓跋鲜卑的封建化进程,商鞅变法使秦国由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故D正确;AB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C是商鞅变法的内容,排除ABC。9.D鲜卑族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古老的北方民族,拓跋部是鲜卑族活动在大兴安岭北端的鲜卑山,因此得名,D正确。10.A11.D试题分析:北宋对土地兼并不加干涉,土地兼并现象十分的严重,其目的是以土地征税而为其统治服务。A项与材料内容相悖,B项是无关项,材料中并没有体现出要减轻人民负担的问题。材料只体现了对地主进行征税,并没有涉及百姓的问题,所以C项错误。所以答案选择D项。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中国古代的变法王安石变法【名师点睛】王安石变法局限性:(1)变法没有触动大地主土地所有制,因此,它不可能使北宋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的危机。(2)变法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农民的处境没有根本的改变,负担依然沉重。12.C农田水利法指的是是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市易法指的是市易务,收滞销货,短缺时卖出,以稳定市场;方田均税法是指政府重新丈量土地,核实每户占有土地的数量,按照土地的多少和肥瘠收取赋税,官僚和地主也不例外;均输法指的是政府采购物资实行就近采购,节省货款等原则。市易法和均输法是关于商业的措施,对于打破大商人垄断市场的局面起了一定的作用,农田水利法和方田均税法都是关于农业方面的措施。故两项正确,答案选C。13.D安石变革中的理财富国措施,并没有加强对人民的控制,故项错误;项说法是青亩法、免役法、方田均税法的共同目的;青苗法在施行过程,农民被迫贷款,反而并没有减轻地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故项错误。故正确答案为D。14.D15.A16.D由“解放了千百万俄国农奴”分析可知是亚历山大二世,因为亚历山大二世为了维护沙皇专制统治进行了自上而下的改革,废除农奴制改革,解放了俄国农奴,故D项正确。17.C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知俄国农奴制严重阻碍了俄国工业的发展,导致自由劳动力缺乏,工业投资缺乏,国内市场狭小,故正确,是错误的,这与历史事实不相符合。故答案选C。18.B19.D20.B21.考点:商鞅变法的原因;商鞅变法的作用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商鞅变法的社会背景和目的(2)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商鞅变法的社会效果【解答】(1)第一问背景由材料“ 从春秋到战国,是我国古代社会大变动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商鞅带着李悝的法经到秦国见秦孝公,建议孝公顺应当时形势,变法图强以甘龙、杜挚为代表的一些守旧派竭力反对改革”可概括为社会大变动;变法顺应历史潮流;守旧派竭力反对改革;第二问目的由材料“只有顺应历史潮流,“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才能使国家富强,成就霸王大业”分析概括即可(2)由材料“ 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说(悦)”,“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商鞅连续出兵魏,夺取大片土地”再结合知识即可故答案为:(1)社会背景:社会大变动;变法顺应历史潮流;守旧派竭力反对改革目的:使国家富强,成就霸王大业(2)效果:人民高兴;军人勇于战斗;社会安定;秦国逐渐强大22.考点:王安石变法的内容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根据对材料的阅读理解分析上述三则材料反映出王安石变法中哪几项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积极效果(2)本题考查学生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当今政府经济工作的看法解答:(1)第一小问措施,据材料一“市肆所无必买于市易”可见是市易法,材料二“使税收物资的调拨与运输体现最大的经济效益”可见是均输法,材料三“以钱货民,使出息二分,本以救民”可见是青苗法第二小问积极效果,根据所学知识,王安石这些措施,能够打破大商人对市场和流通的垄断,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减轻人民负担(2)在政府与市场关系上,政府不能干预太多;政府必须制定科学合理的经济政策;材料三中“然出纳之际,吏缘为奸,法不能禁”说明改革要完善监督机制;王安石关注民生的初衷值得肯定答案:(1)措施:市易法;均输法;青苗法成效:打破了大商人对市场和流通的垄断;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有利于减轻人民负担(2)看法:政府不能垄断市场,越位经营;制定科学合理的经济政策;完善监督机制;关注民生23.(1)内容:改变拓跋珪时的做法,不再为拓跋珪以前的祖先设庙祭拜;尊崇“天子七庙”儒家礼制,为自己须设一庙。“非太祖子孙”及异性封王、公、侯、伯者,皆降一等。(8分)(2)意义:改用汉族的庙号制度,加强了皇帝位中心的君主专制制度;有利于少数民族政权封建化发展,有利于巩固北魏的统治;有利于胡汉民族文化融合,促进了中华文明的发展。(7分)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和概括信息的能力。孝文帝庙号改革改变了拓跋珪以来的原则,“不再为拓跋珪以前的祖先设庙祭拜”即不再尊奉部落联盟时代的首领;从拓跋珪开始设庙祭拜,奉其为太祖,确立了北魏创立者拓跋珪的地位。“非太祖子孙及异姓封王、公、侯、伯者,皆降一等。”体现了其庙号改革与爵位改革相融合。同时为了不违礼制,为自己虚设一庙。(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和概括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孝文帝庙号改革使得北魏彻底告别拓跋珪以前部落联盟时代,表明其抛弃草原传统,全面融入中原的意图。孝文帝庙号改革大刀阔斧,表明其改革的决心。其庙号改革与爵位改革相结合,削弱了鲜卑贵族的政治军事特权,打击了北魏政权统治集团里面可能阻碍改革的势力,减小了改革的可能阻力。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庙号改革24.考点:M2:农奴制改革的内容;M3:农奴制改革的评价;M6:明治维新的内容;M8:明治维新的评价分析:(1)本题考查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影响,农民很大程度上仍被束缚在土地上体现改革的不彻底性;“解放”后的农奴被剥夺得一干二净,呈现出掠夺性;改革后农民土地比原来还少,不足以维持生计,不得不重新再受地主的盘剥和奴役,有很大的欺骗性(2)本题考查明治维新的影响,明治维新推动了日本社会的进步,使之摆脱了民族危机,从此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道路,成为亚洲第一强国解答:(1)有关俄国农奴制改革是牺牲了农民利益的合理性的问题,需要依据材料内容及教材中农奴制改革的内容来分析归纳出正确的答案依据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内容可得出改革的特点有对农民的掠夺性、欺骗性等特点,所以问题中设问结论是正确的有关于农奴制改革的消极影响问题,需要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条件的角度来分析归纳出答案,农奴的贫穷使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缺少广阔的市场,农民被严重的压迫与剥削,所以也会导致阶级矛盾激化(2)有关于日本改革对农业政策的中心内容问题,可依据材料中的“1870年,日本民部省提出:士、农、工、商同受国家保护,士、工、商不纳税,而让农民承担重税是不公平的,“必须减重增轻,使天下民产得以平均”来整理成答案有关其作用的问题,可结合第一问的答案对比整理出来,日本的农业政策对农民的影响与俄国是相反的,所以结果也是相反的答案:(1)合理性:l861年改革解放农奴并向农民索取高额赎金,使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获得了大量的自由劳动力和资本影响:农民购买力低下,不利于国内市场的扩大;农民暴动不断,阶级矛盾依然尖锐(2)中心:保证农民土地所有权,减轻农民税收负担作用:提高农业生产者的积极性,推动农业发展;地税征收现款,推动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增加政府财政收入,为工业化提供保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